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48
孟子三则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孟子三则富贵不能淫,是指孟子在《孟子》一书中提出的三个富有哲理的故事,指出财富和地位不能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唯一标准。
这三则故事不仅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和道德意义,还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财富和地位,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生的真谛。
第一则故事是关于“富贵不能淫”的。
孟子曾经说过:“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意味着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必须要有才华、有知识、有品德,并且要与同样具有这些素质的人为友。
这种朋友关系可以推动彼此成长和进步。
可是,如果你只坚持追求财富和地位,并不重视才华和品德,那么你就会失去真正的朋友,也会失去自己的灵魂。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适度的财富和地位,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灵魂。
第二则故事是关于“富贵不能淫”的。
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真正的磨难和困苦,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和潜能。
财富和地位并不一定能让你更加幸福和自由,因为这些东西很容易让人满足和腐化。
只有经历生活的挑战和磨难,才能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困境和挫折,从中找到自己的力量和方向,追求更高的境界和价值。
第三则故事是关于“富贵不能淫”的。
孟子曾经说过:“人不厌其忠,不惮其贫。
”这意味着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一种强烈的忠诚感和责任感,贯穿我们的一生。
作为一个财富和地位的追求者,我们必须要清楚自己的使命和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品德,坚持诚实、正直和尊重他人的原则。
只有这样,我们的财富和地位才有真正的意义,才能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总之,孟子三则富贵不能淫的故事告诉我们,财富和地位并不是人们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唯一标准。
我们应该保持适度的财富和地位,不要让它们成为自己灵魂的代价。
相反,我们应该坚持才华、品德、责任感和忠诚,找到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在不断的挑战和磨难中,成为真正的人。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 《富贵不能淫》 一、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解词 ①妾妇之道 (方法)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这,这样的人 ) ③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 ④无违夫子(④违背)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 三、得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 (2)得志,与民由之得到实现 戒 (3)往送之门,戒之曰训导 (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谨慎 四、理解与思考 1、景公心目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在《孟子》第二章的原文中,这句话是一个重要的观点。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句话传达了孟子对于人性、人生观以及道德价值观的理解和坚持。
孟子认为,一个真正的伟大、尊贵的人,应该具备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格的能力。
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不管是享受荣华富贵还是承受贫贱困苦,他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准则,始终保持内心的坚强和清正。
同时,他也应该具备强大的意志力和胆识,不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动摇。
这种精神和品质的塑造,不仅能够使个人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也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孟子强调了一个人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应该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格。
他认为贫贱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只是改变了他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
贫穷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低下,同样,富有也并不能保证一个人的品德高尚。
只有一个人内心真正强大,具备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修养,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人。
其次,孟子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人应该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勇往直前的胆识。
威武不能屈,意味着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他都能够坚定不移地维护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只有具备这种强大的意志力和勇气,才能在外界的压力和诱惑面前不动摇,始终保持自己的清正和坚强。
最后,孟子的这句话还蕴含着对于人生的理解和价值观。
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不仅仅取决于他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他的道德修养和品格。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责任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真正的贡献。
总结起来,孟子在《孟子》第二章的原文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
他强调了一个人在任何环境下都应该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勇往直前的胆识。
这种观点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新人教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知识点归纳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富贵不能淫》知识点归纳一、文学文化常识(1)XXX(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XXX(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XXX 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XXX 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XXX是鲁国贵族XXX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XXX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而他继承了XXX“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2)《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XXX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XXX及其弟子万章,XXX等人共同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张,分别出自《腾文公下》和《告子下》,《孟子》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
XXX也终成为仅次于XXX的一代儒家宗师,因XXX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称其为“亚圣”,将两人的思想合称为“XXX之道”。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3)“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XXX。
(4)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援用论证等。
二、重点词语积累:1、重点实词(1)公孙衍、XXX岂不诚大丈夫哉?XXX:真正,确实。
(2)一怒而诸侯惧。
惧:害怕。
(3)安居而天下熄。
熄:指战争平息。
(4)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原文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译文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导读《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我们可以当成一篇驳论文来阅读。
孟子在与纵横家的信徒景春谈论“何为大丈夫”的问题中,提到了这著名的三句话。
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不应以权势高低论,而是能在内心中稳住“道义之锚”,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坚持“仁,义,礼”的原则,以道进退。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富贵不能淫》赏析《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我们首先来看文章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为此,他用反问句向孟子询问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言外之意就是说,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对丈夫。
景春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威风八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
富贵不能淫教学反思(最新6篇)《富贵不能淫》教学反思篇一《富贵不能淫》是《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这一章主要探讨“何谓大丈夫”的观点,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首先景春对于公孙衍、张仪是歆羡甚至崇拜的,然而孟子针锋相对,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并且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当时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然后,孟子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这节课的思路比较简单,难度不大,重难点不多,学生又刚刚从家里回来,有点疲惫,如果直接讲授的话,可能效果不是很好。
然后,在早读的时候,我就安排了任务,分小组分解任务,从字词、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问题探究、一词多义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划分,然后课堂上按照一定的顺序由学生来讲解。
学生的讲解非常棒,提前板演了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然后在过关检查的环节,专门检查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学生,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读正确。
后面的学生则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用卡片的方式整理好,然后又用投影的方式给同学们讲解、检查。
虽然授课的进度慢了点,但是学生们掌握的比较踏实,比我直接讲解好了很多。
这节课依然有一处困惑,“父命之”在课下注释是“父亲给以教导”,但是我觉得这样的翻译弱化了“之”字的用法,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需要字字落实翻译的初中学生来说,课本上的翻译不是很妥当。
这里的“之”应该是代词,代指上文的“丈夫”。
如果按照一一对应来翻译,我觉得这句话翻译成“父亲教导他”或者“父亲给他以教导”。
当然了,如果硬说课文也是遵循了字字落实的翻译原则,那“之”就只能是凑足音节的助词。
但是,凑足音节时往往是和单音节词连在一起的,所以,我还是觉得当代词比较好。
孟⼦三则富贵不能淫原⽂及翻译 富贵不能淫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正;如若将"淫"释为"淫⾊"、"荒淫",是现代⼈见⽂⽣意,严格讲偏离本意。
下⾯是⼩编收集的孟⼦三则富贵不能淫原⽂及翻译,希望⼤家认真阅读!孟⼦三则富贵不能淫原⽂及翻译 出⾃战国诗⼈孟轲的《孟⼦·滕⽂公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丈夫。
赏析 “贫贱不能移”,更通俗的表述应该是“贫贱不能放弃”。
不能放弃的是什么?是⼈的理想、道德和⼀切做⼈的准则;这是多少年来穷⼈精神上的寄托,也是多少年来穷⼈给⾃⼰的道德筑下的“防洪堤坝”。
所谓“防洪堤坝”,意味着假如没有这么⼀道堤坝,⼈就控制不住⾃⼰会被卷⼊滚滚洪流。
“贫贱不能移”的真正意思是在告诫穷⼈:贫贱是很容易移的,恰如“富贵不能淫”实际上富贵是很容易沾染上淫的恶习⼀样,贫贱很容易使⼈将贫贱当作不可替代的理由,放弃理想、放弃道德、放弃⼀切做⼈的准则。
社会上⼏乎所有的负⾯形象,都源⾃于贫贱。
“⼩姐”为了钱可以放弃操⾏,乞丐为了钱可以放弃尊严,亡命之徒为了钱可以放弃⼈的进化。
他们⼏乎都是穷⼈,都是抵御不住贫贱的冲击⽽“放弃”的⼈,他们的⾏为也恰恰印证了⼀句⽼话:⼈穷志短,马瘦⽑长。
但是更多的穷⼈没有放弃,“⼈穷志不穷”是他们坚定的信念,古往今来,伟⼈的故事,⼏乎就是穷⼈⽮志不渝的故事。
他们所印证的是:贫贱不是放弃的必然前提。
但是这两⼤类⼈都只证明了⼀半,⽽⼜混淆了另⼀半:贫和贱看上去很像是⼀回事,却不是同⼀个概念。
贫⼀定是贱的前提,但是贱不⼀定是贫的结果。
贫,上⾯是“分”,下⾯是“贝”,“贝”是古代货币,⼀个“贝”还要分开,那当然是缺少财物以⾄于贫困了。
贫是⼀种与富相对的⽣存状态。
⽅志敏曾经写下不朽的《清贫》,他是将贫理解为⼀种精神的财富。
贱,与贵相对,它不是⽣存状态⽽是⽣存档次;贱的本意是“价格低”,也可以理解为地位低下,⼈格卑鄙;再引申出去,就是贱⾻头,贱相,贱⼈。
《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富贵不能淫》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言论。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注释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
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惧:害怕。
安居:安静。
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是:这,这个。
焉:怎么,哪里。
子:你。
未学:没有学。
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丈夫之冠: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
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
《富贵不能淫》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
孟子说:“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
景春说:“他们有什么气节和大志呢?”
孟子说:“这有什么呢?他们凭着自己的意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就是平民中的男子汉像他们那样有志气、有作为的人也没有。
”
景春说:“这有什么气节和大志呢?”
孟子说:“这有什么呢?他们凭着自己的意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就是平民中的男子汉像他们那样有志气、有作为的人也没有。
”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中出入自由,其作为想使天下太平,而个人却从中谋取利益,他们的气节在哪里?孟子认为他们只是凭借自己的意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并不是真正的气节。
真正的气节应该是为了天下太平而有所作为,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因此,孟子认为像公孙衍、张仪这样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气节和有作为的体现。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对于气节和道德的重视。
他认为真正的气节应该是为了公共利益而有所作为,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同时,他也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基础。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做到有所作为,为社会做出贡献。
八年级文言文翻译《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之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的市场之中被选拔出来。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备的才能。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富贵不能淫》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真正,确实。
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4、【焉】怎么,哪里。
5、【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6、【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7、【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8、【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9、【夫子】这里指丈夫。
10、【正】准则,标准。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12、【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循。
13、【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4、【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15、【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16、【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
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