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工科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双一流”建设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旨在培养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高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这一战略背景下,工科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和学院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各大学和学院纷纷探索和实践工科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
一、“双一流”建设下的工科类专业教育现状分析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工科类专业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国家对工程技术领域的需求日益增长,对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随着科技发展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资源也面临着不均衡和匮乏的局面。
工科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强化课程建设,推进专业教育创新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各大学和学院纷纷加强对工科类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视,通过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推行“课程思政”,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一些学校将传统的工科类专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相结合,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内容,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能力针对工科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各大学和学院加大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通过引进优秀教师、加强师资培训等措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一些学校还着重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加积极的互动和交流。
3. 拓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了培养更加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各大学和学院也在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对实验室、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场所的投入,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实践资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工科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随着工科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一些学校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推进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思考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一流专业建设成为了各个高校追求的目标。
一流专业不仅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推进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思考。
专业设置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基础。
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优势,合理规划专业设置,注重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
一方面,要关注社会的需求,设置与时俱进的新兴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发挥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加强传统学科的建设,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师资队伍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关键。
高校应该注重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引进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者,注重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价制度,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
第三,教学改革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
高校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资源的整合。
通过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手段,推动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和深化。
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提供实践教学机会和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科研创新是一流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
高校应该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和科研团队的组建,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增强科研的实际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升科研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推进高校一流专业建设需要从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等方面入手。
高校应该注重社会需求和学科优势,合理规划专业设置;注重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资源的整合,推动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和深化;注重科研平台的建设和科研团队的组建,提升科研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思考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流学科建设对于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逻辑思考的角度探讨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在思考一流学科建设问题时,首先要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
一流学科建设应以下方面: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优秀的教学质量、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以及高度的国际化。
这些目标旨在推动学科向世界领先水平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社会服务能力。
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通过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升团队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加强学科平台建设,提高科研条件。
这包括建设实验室、图书馆、数据中心等设施,以满足科研和教学的需求。
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和人才培养,实现产学研共赢。
在实施上述措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逻辑推理来梳理和分析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例如,在学术团队建设方面,我们可能会遇到人才流失、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提高福利待遇、建立人才库等措施。
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我们可能会遇到资金不足、资源匮乏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争取政府支持和校友捐赠,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资金。
一流学科建设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努力。
通过明确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以及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推动学科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在21世纪,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护理学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求,护理学一流学科建设势在必行。
本文将探讨护理学一流学科建设如何引领一流人才培养,以期为提高我国护理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参考。
护理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必要性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对护理学一流学科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
近年来,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高校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近年来,“双一流”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目标。
在这一背景下,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对此进行几点思考。
一、关注行业需求,实现专业转型升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产业的变革,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在“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需要更加关注行业需求,实现专业转型升级。
要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趋势,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引入新兴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
传统的机械工程专业可以引入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等前沿知识,以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需求。
二、推进学科交叉,拓展专业发展空间“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就需要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加强学科交叉,拓展专业发展空间。
学科交叉可以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和创新,引入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
在专业建设中,可以将工程学和信息技术、管理学、材料学等学科进行有机结合,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专业发展。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强化实践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流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理论知识的还要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实验课程、实习实训和项目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一流人才。
四、加强与行业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需要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科研合作项目等合作关系,引入行业资源和技术力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通过与行业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动态,为一流专业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针对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强、科研和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
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存在重复、重叠的现象,缺乏特色与竞争力。
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普遍较弱,缺乏高水平的教师和研究人员。
地方高校在科研和创新能力上相对滞后,缺乏科研项目和创新成果。
针对这些问题,地方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
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学科专业的建设和调整,推进学科专业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
通过完善学科体系,加强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学科专业。
地方高校还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注重提升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地方高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和研究人员。
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加大对人才引进和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提高薪酬待遇和科研条件,以吸引高水平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加盟。
地方高校还应该加强教师培养和职称评审,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通过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地方高校需要加大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力度。
地方高校应该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提高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能力。
地方高校应该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通过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地方高校可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
通过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地方高校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流专业建设思考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大学深造。
在这种背景下,一流专业的建设成为高校及教育部门重要的工作之一、一流专业的建设旨在提供高水平的教学人才和科研能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与研究环境。
因此,对于一流专业的建设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一流专业的建设需要重视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一流专业的基础和核心,它包括学科的内涵与边缘的明确、学科的前沿问题的研究、学科的高层次引导与培养等。
要建设一流专业,就必须注重学科的发展与创新,推动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培养出一流的学术研究团队,提高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其次,一流专业的建设需要重视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一流专业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与。
要建设一流专业,就必须加强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还需要加强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学过程的活跃性与教学效果的质量。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自主发展,培养出素质全面的高级人才。
再次,一流专业的建设需要重视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利用。
教育资源是衡量一流专业的重要标准之一,它包括人才资源、物质资源、科研资源等。
要建设一流专业,就必须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
对于人才资源,需要培养和引进一流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和研究团队。
对于物质资源,需要投入资金和设备来改善学习和研究环境。
对于科研资源,需要加强科研合作与交流,拓宽国际科研合作渠道。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实力,实现一流专业的建设目标。
最后,一流专业的建设需要注重社会需求与就业导向。
教育是为了服务社会,一流专业的建设必须贴近社会需求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要建设一流专业,就必须关注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
在专业设置上,需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
在培养模式上,需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钱晓田李大伟【摘要】就地方高校而言,其是组成我国高校的重要部分,在近些年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发展越发受到关注和重视。
我国教育部提出必须要重视和加快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观点后“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战略正式拉开序幕,我国地方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角由此拉响。
但是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地方高校的“双一流”发展造成较大影响,进而使其持续建设过程中存在众多突出问题。
所以,地方高校必须结合现阶段“双一流”建设背景就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展开全面且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双一流” 建设背景地方高校发展分析解决对策早在20XX年党中央联合国务院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了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战略部署,其属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举措,为众多正处于迷茫转型阶段的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
在有关部门提出并鼓励“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需要抓住发展机遇,迎难而上借鉴国内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理念及建设路径实现成功构建“双一流”大学的目标。
一、“双一流”建设理念的提出与发展机遇分析我国国务院在20XX年年底明确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可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
20XX年1月教育部详细介绍了“双一流”大学的遴选流程、条件以及具体实施路径等内容,在为地方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提供完善实施路径和实施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国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国家就“双一流”建设方案及具体方法进行颁布之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俨然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社会各界也由此提升了对“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注度。
在此种背景下我国国民开始逐渐认识到“双一流”大学建设是我国走高等教育强国之路有效途径的这一客观事实,其属于提升我国人才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地方高校在推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完成建设一流大学和建设一流学科的目标,就一流学科而言其是一流大学有效办学的基础与根本,而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建设“双一流”大学战略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发展机遇,但是挑战也接踵而来。
推进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建设一流学科已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
而在推进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以确保建设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以下是几点关键思考:一、加强学科建设规划和管理机制学科建设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机制。
在规划方面,需要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
在管理方面,需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为学科的持续发展提供激励和保障。
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
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使他们能够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方面有所突破。
同时,要加强对优秀教师的激励和支持,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国际人才引进,吸引国际一流学者来我国参与学科建设,促进学科的国际化发展。
三、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的科研项目和资金支持。
同时,要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提高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
此外,要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促进多学科间的创新和合作,推动学科的综合发展。
四、加强教学质量建设教学质量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培训和交流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加强学科文化建设学科文化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
要倡导学科精神,培养学科特色和学科品牌。
要加强学科文化建设,提高学科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要加强学科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学科的知名度和声誉。
六、加强与社会的对接与服务学科建设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加强与社会的对接与服务。
要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同时,要加强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一流专业内涵式建设路径探析1. 引言1.1 双一流建设背景"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旨在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使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积极响应"双一流"建设的号召,努力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专业质量。
高职院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还要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实力,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潮流,成为"双一流"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将是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为高职院校一流专业内涵式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2 高职院校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随着各地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的增加,高职院校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关注,院校数量不断增加,覆盖了更多的区域,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日趋完善,多样性和针对性增强。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细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专业领域,而是更注重与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得到提升,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高职院校在引进和培养教师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拥有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的应对分析摘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速度相对变慢,发展的阻力的也相应变大,而要促进社会的可持续进步与发展,很显然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推动,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支持。
也因此,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就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之一,双一流建设也因此成为一个高校生存与更好发展的转折点,这其中,学科建设是决定一流大学建设实现的根本前提,如何结合当前的时代形势与社会发展需求,对高校内部的学科项目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建设就成为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本文就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就加强学科建设的有效路径进行简单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建设;应对分析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总量世界第一,顺理成章的我国也成为了教育大国,但就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来说,我国距离成为教育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要做大、做强,要实现高质量人才的持续输出,就必须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来推动双一流建设,实现教育兴国,完成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全面升级。
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1.1对学科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之后,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加重视,也正是由于经济水平的发展,家庭以及个人对于提升个人学历与能力的愿望也更加迫切,所以,当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相应的高等教育的普遍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新兴技术的应用加速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变革,也由此衍生出了大量的新领域,而新领域的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很显然,这就需要各级高校从源头上做好人才的培育与输送,很显然,当前高校在学科项目建设的整体规划上,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尤其缺乏一些新兴技术学科领域的人才培育,这就导致社会发展与人才教育之间出现断层,究其背后的原因还是对学科建设的规划不够科学完善所致。
“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章喆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17期
[摘要] 该文根据教育部指出要“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专业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的精神,针对省属高校工科一流專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三全育人”为引领,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培育卓越的教育教学质量文化;以“闭环”机制为手段,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保障体系的建设等几方面的建设思路,以期为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电子信息工程一流专业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章喆(1990—),女,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工程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2.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17-0145-02 ; ;[收稿日期] 2019-11-13
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1]。
“双一流”建设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对省属院校来说既是发展机遇又面临挑战[2]。
省属高校要根据自身教学环境特点,发挥地方特色,加强工科一流专业的建设,主动迎接新时代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挑战,为区域经济和产业行业的发展培养领军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文针对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设策略。
一、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工科专业建设体系顶层设计不完善,存在工科不工的现象。
大多数省属高校是综合性的大学,工科专业建设相对比较晚,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传统的培养方案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授课内容多偏于理科知识的传授。
2.工科专业实验条件建设薄弱,缺乏工程实践训练场地和条件。
由于受到经费的投入限制,工科专业实验课的开设内容和创新性方面,比较偏理科,缺乏比较昂贵的工程设备,以及一定数量的台件套,满足不了工科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的需要。
3.双师型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不够。
省属高校工科专业建设起步较晚,学校引进工科背景的教师也相对落后,部分教师对实践知识相对缺乏。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相对缓慢,引进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培养学生不够,建立共享型校企师资库,探索并实践人才双向互聘的交流机制也不够等。
4.毕业论文围绕工程实践选题不多,学生缺乏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训练。
高校教师主要从事的科研课题偏基础理论研究,横向课题比较少,跟企业合作不够深入,因此,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比较偏基础应用,学生进到企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训练也比较少。
二、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1.以“三全育人”为引领,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3]。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制订一流本科建设的系列制度。
加大经费投入,用于改善本科教学条件、支持教学改革和激励教师潜心教学。
建立完善的人事、教务、学工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以“五个工程”为抓手加强学生思政工作,深度推进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融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2.以提升教学能力为目的,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的教学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选派骨干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组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教学团队,积极“引企入校、引企入教”,聘请部分企业专家为企业导师,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3.以产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4]。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高校产业实习实训示范基地、省部级专业综合实验中心、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和科研实验室等,为学生搭建工程创新实验技术平台。
以产出需求为导向,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以拔尖创新型、卓越应用型、交叉复合型“三型”为引领,以综合性、地方性、创新性“三性”为特色,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4.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培育卓越的教育教学质量文化[5]。
构建“上下联动,校外互动,分工协作”的教学质量管理格局,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全环节,突出学生中心,构建“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突出产出导向,明确“三性三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持续改进,实施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5.以“闭环”机制为手段,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的建设[6]。
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收集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与反馈,利用“六查三评”(教学准备检查、命题与评阅检查、
期中教学检查、毕业设计检查、领导听课检查、学风检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管理人员考评);“四诊”(教学管理、教学监督员、教学专家、学生信息员“门诊”);“四访三奖”(领导、教学督导员走访课堂、青年教师访名校专家、班主任访重点学生、奖励一线教师、教学管理队伍和管理部门)等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及时了解和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本科教学工作,形成一个“教学质量监控-反馈-跟踪改进”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机制。
建立健全自查自纠的质量保障机制,全方位监测人才培养工作,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以新工科理念推动工科专业的建设。
三、结语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大学必须依托一流专业的建设,省属高校的一流专业建设改革,不仅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凝练专业特色,还应实施专业内涵式发展,强化专业优势,着重从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师资队伍力量、教学质量评估、实践教学体系、学习过程管理等几方面全面发力,实施以“特色化与内涵式”为双引擎,推进一流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为区域经济和产业行业培养精数学、通工程、善管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现代化工业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玉程.本科教育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8,(20):6-8.
[2]郝红武,彭玉海,侯伟.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研究与探索——以飞行器制造工程“一流专业”建设为例[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9,37(5):82-86.
[3]吴岩.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4-12,17.
[4]杨少斌,曹庆年,米国际,等.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逻辑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43):95-96.
[5]蒋强,祝加雄,何都益,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4DPT應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34(8):98-102.
[6]郭翠兰.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策略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6):34-37.
Abstract: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pointed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double ten thousand pla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majors,which are the" four beams and eight pillar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first-class talents.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engineering majors in provincial universiti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should be taken as the guide,and "four return" should be implemented.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division teams,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practical innovation,to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teaching,To cultivate excellen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culture,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and guarantee system.Its purpose i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major.
Key words:Provincial universities;Engineering;First-clas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