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个人评论语篇中情态附加语的使用差异
- 格式:pdf
- 大小:138.98 KB
- 文档页数:2
AbstractThe studies on discourse analysis began in the early 1950s, from then on, a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 have done a lot of work on numerous discours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ough much work about discourse analysis has been done before,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specific type of news discourse----economic review.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review texts ar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people‟s life. In addition, the contrastive st udy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between Chinese economic reviews and English economic reviews is rarely referred to. Therefore,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do a contrastive study on Chinese and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text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and Martin‟s appraisal theory.Interpersonal function refers to the function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by people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and attitudes. In economic reviews, the communicative sides are the writer and the reader. The writer tries to employ linguistic resources to influence the reader, to make his business opinions easily accepted, it is obvious that many interpersonal resources are embedded in this sub-style of news discourse.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prese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elaborated framework of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and Martin‟s appraisal theory, the study will explore the realization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in Chinese economic review texts and English economic review text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of mood system, modality system and appraisal system.To ensure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is thesis, the writer collected 40 economic review discourses which have been published from January to August 2010, among which 20 in Chinese and 20 in English. All of these discourses share the readership and circulation in large quantities and can reflect the popular languag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he modern society.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theories, this thesis adopts the study method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n analyzes the contrastive results from mood system, modality system and appraisal system. Formood system, three types of mood are involved. In terms of modality system, contrastive studies are done on the basis of finite modal operators and modal adjuncts. As for appraisal system, comparisons about attitude resources are engaged in. Through carefu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in the samples, it is found that functional grammar is applicable in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economic review texts. The comparisons reveal that there are remarkable similarities as well as disp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conomic reviews. The similarities come from common features of the same genre while the differences can be explained by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Firstly, to convey business information, declarative mood takes the predominant propor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economic reviews;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economic review texts use interrogative mood not for the aim of question but for the main purpose of providing information; Compared with Chinese economic review texts, the English ones employ various moods to make the language more friendly and readable. Secondly, in terms of modality system, positive finite modal operators and mood adjuncts are largely used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economic reviews. Low value modal operators are more commonly used in Chinese economic review texts. However, English samples prefer to employ the median value modal operators. There are more high value modal operators used in Chinese samples. Finally, among the appraisal resources, appreciation resources take the dominant proportion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samples. In English economic review texts, the writers prefer to choose Affect and Judgment resources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Due to the authentic data collection and scientific method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ould be considered reliable.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present study can be instructive for economic reviews teaching and translation.Key Words: contrastive discourse analysis; economic review texts; interpersonal functionClassification Number: H319中文摘要语篇分析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以来,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多种语篇进行了分析,使语篇分析得到了较大发展。
从言语交际上看中美文化差异语言,作为一种人们表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它不仅仅传达我们的文化,同时也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去中美文化交际中形成差异的原因,并例举中美在口头言语交际上的差异,以便帮助人们更好的相互交流并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标签:中国文化;美国文化;语言;差异;成因;策略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尤其是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
《中美文化交流:1840-1949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提到:“中美两国文化差异之大,在世界上是少见的。
正因为这种差异,中国和美国才互相吸引并产生影响。
”导致文化差异的因素也种类繁多,例如,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等。
如果不了解这些方面的差异,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唐粗俗。
研究文化差异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赖以产生、发展和传承的必由之路,无论是思想、理论、制度以及传统等等,只有通过语言才得以能够表达、传授、研究及获得。
〔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文化,是文化的镜像折射,透过一个语言层面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
〔2〕文化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对语言有着巨大的影响。
正如萨皮尔所说:“语言有一个环境。
使用语言讲话的人属于种族,也就是说,属于一个身体特征不同而与其他集团分开的集团。
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种做法和信念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
〔3〕二、中美在交际用语差异上的具体表现1.问候语差异中国人路上见到熟人除了说“你好”之外,一般都说“吃了吗?”“到那儿去?”“上班呀?”等。
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但在英美文化中,这不是属于问候语,而是实质性的问题。
若你跟美国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 “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相关推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大家分享。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1、新闻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2、网络英语及其翻译3、浅谈国际商务合同的翻译4、计算机英语的特点及翻译5、论中国古诗词的英文翻译6、广告英语的词汇特征与翻译7、浅谈汉诗英译的几个难点8、英文歌词翻译浅析9、文化差异与翻译10、文体学和翻译11、论商务英语翻译原则12、初涉外事口译的特点及翻译技巧13、外交会议中的口译错误现象及应对14、广播电视中的翻译艺术15、英汉称谓语的比较及翻译16、英汉成语跨文化研究与翻译策略17、指环王及欧洲奇幻文学专有名词翻译浅析18、从颜色词看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忠实与文化转化19、浅析颜色词的语义特征20、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2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成因及表现形式22、从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23、中西言语禁忌对比24、中西方禁忌习俗比较25、从李阳的“疯狂英语”探讨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26、浅谈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27、焦虑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28、小学英语课堂的互动教学29、如何处理精读和泛读的关系30、如何对付英语阅读材料中的生词31、如何通过阅读扩大词汇量32、提高阅读能力和提高英语听力的关系33、英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关系34、通过英语阅读提高英语写作能力35、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构成成分36、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37、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焦虑及解决策略38、简笔画 -英语教学中简单高效的教学手段39、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策略和技巧40、电子辞典与英语教学41、文学批评方法之我见42、解读布莱克诗篇《老虎》的象征意义43、弥尔顿创作目的和结果的矛盾之我见44、华滋华斯诗歌的自然观45、简析《秋颂》的美学价值46、由《云雀颂》看雪莱的诗歌创作观47、论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48、狄金森诗歌的现实意义49、论现代诗歌与后现代诗歌的异同50、解读《麦克白》的创作意义51、由海明威的《杀人者》理解客观叙述法52、解读福克纳的《干燥七月》53、中外文学作品比较54、不同英语文作品比较55、英文作品中的人物分析56、英文作品的社会意义57、英文作品的文体风格58、 Life with Struggle59、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of Emma60、Thought of Marriage in Jane Austen ' s “ Pride and Prejudice ”61、An Analysis of Edgar Allan Poe ' s “ The Raven ” and “ Annabel Lee ”62、 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 of Tess ' Tragedy63、 Heroism in Hemingway ' s Works64、“ 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 ”65、 The Light of the Dark : the Greatest Works of Conan and Agatha66、 The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67、 About the Symbol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68、 On Wuthering Heights69、 Money and Marriage70、 The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71、 Jane Eyre, a Symbol of Feminism72、 Desalination and Optimization73、 To Champ with the Changes74、 Hawthorne ' s Theory of Romance and The Scarlet Letter75、The Cuban Culture Contest of “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76、Comment the Themes of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77、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Jane Eyre78、 The Real Theme of 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79、 On the Bronte Sisters and theirs Writings80、 To Love or To Be Loved? Analysis of Major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81、 Gothic Features in Wuthering Heights82、 The Beauty in Sense, in Sound and in Form83、 Return and Transcendence - Comment on the Bear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84、Comment on the Biblical Images in Paradise Lost, Paradise Regained, Samson Agonistes85、 Reexamination of Santiago - Hero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86、 Comparison of Gone with the Wind and The Collector - An Analysis of Women ' s Problem87、 Satire in Catch - 2288、 On Pair Work and Group Work and Their U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89、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English Teaching90、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llege Culture and Education91、 Initiation and Situation in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92、 Cognitive Approach in Oral English Teaching93、 Self- access Learning s E'ffec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alanced Activities Approach94、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into Colleg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95、 The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on Approach to English Teaching96、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pliments: Cross-culture Perspectives97、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nglish Teaching98、Increasing Cultural Awareness of English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99、How to Improve Listening Skills of th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English Teaching100、 An Exploration of Body Language101、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tising English102、On the Merit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103、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Language Teaching-Considering Student-Countered104、 Body Language 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105、Analysis of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in Advertising English106、 Proverbs and Culture107、 Body Language Functions in Cultures108、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ies of the Word: Black109、 Culture,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110、 Euphemism ---Their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111、 Culture Difference and Translation112、 Exotic Cultures Influence on English Vocabulary113、 The Future Emergence of Chinese English114、 Euphemism in English115、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English Education116、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and English on Lexis117、 On Translation Methods of Numerals in Chinese and English118、 On the Du Fu ' s Poems Translation119、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English Idioms120、 Loyalty in Translation121、 Equival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122、 Cultur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123、 Onomatopoeia and its Translation124、On the Cross-Culture Pragmatic Fail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125、 Remark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Set-Phrase126、A study of English Transitional Words and Expressions 英语过渡词及表达法的研究127、Sex Differentiation and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 英语中的性别及性别歧视128、Pragmatic Failures in Communication 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探析129、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English Language 英语中的委婉语表达130、On the Functions of Ambiguity in English 论英语歧义的功能131、Cultural Factors and Limitations of Translation 翻译的文化因素局限性132、On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in Ads and Names of Export Commodities论广告商标、出口商品名称的翻译133、On Translation of Tourist Guide 论旅游指南的翻译134、On Translation of Computer Terms论计算机的术语翻译135、On the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of Foreign Trade contracts论涉外经济合同写作及翻译136、On Equivalent Trans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C Translation论等效翻译及其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137、Lexical Gaps in Translation 英汉互译的词义差异138、Translation of Rhetoric Devices in EST科技英语修辞手法的翻译139、On “Negation”论正说反译、反说正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21、航海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2、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3、“微时代”下的军事医学英语微课教学研究4、浅析中医五行学说一些术语的英译5、传统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中情感美的传递6、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7、英汉句法的差异与翻译8、《长恨歌》中认知隐喻的翻译9、高罗佩《武则天四大奇案》英译之诗学探析10、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11、《红楼梦》角色姓名“归化”译法探究12、论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13、《越人歌》的审美再现——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14、早期西方汉学家英译《聊斋志异》中的跨文化操纵15、“西语哲”视域下的英汉句子形态的差异及启示16、中英文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探析17、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18、基于图式理论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听力作业设计研究19、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20、高校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渗透和本族语文化的回归研究21、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22、中小学英语衔接工作的探索与实践23、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整合研究24、探究基于计算机辅助模式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情感因素25、开元数字化平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26、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特征分析——以实习教师课堂为例27、西部农村中学英语写作在线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的对比研究28、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生态化研究'))));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生态化研究29、小学英语课堂激励方法的应用策略研究30、高中英语以读促写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31、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语体特征多维度对比分析32、MOOC下的中国职业英语教育改革探索与应对33、初中英语教学策略初探34、西北地区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浅见35、浅议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36、试析模块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37、英语词汇增长路线图理论研究38、语法及语法教学: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变——D.拉森-弗里曼的语法观及语法教学刍议39、周作人的直译观及其嬗变40、新教学环境下的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分析41、论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转变42、支架式教学模式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启示43、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警务英语教学策略研究44、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45、从目的论视角浅谈英文电影片名中译46、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47、论《论语》英译中的语用充实48、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以《论语》英译为例49、英美影视作品中“神翻译”的定义及方法探析50、电影片名翻译的跨文化解读51、“讨论”与“演讲”相结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52、单词配对法对双语词汇翻译的影响53、素质教育视野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开发与学生英语学习的关系54、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元认知策略55、语境中语块的加工及其影响因素——以中级汉语学习者为例56、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之管见57、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58、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59、平行文本视域下的企业简介汉英翻译策略研究60、文化差异的导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31、“Over”的意象图式、隐喻意义及跨语言映射规律研究2、英语学习词典中形容词源强化词的处理研究3、英语学术论文摘要中被动句的语篇功能分析4、语调对揭示英语听力材料中隐含信息的作用5、美国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的产生及其汉译6、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7、评价理论态度视角下中国高校网站英文简介的态度意义研究8、基于会话原则对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的修辞分析9、毕业典礼演讲语篇的系统功能分析10、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服饰广告语篇分析11、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研究12、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13、从汉译英看汉语对中式英语产生的影响14、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的名物化现象研究15、商务英语口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16、 2012年**竞选视频“前进”中人际意义的多模态分析17、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说书套语英译研究18、莫言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19、英语话语中责任型情态表达度的研究20、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情景喜剧的字幕翻译研究21、英文广告中的情态人际功能分析22、 **就职演说与上海科技馆演讲系统功能语法对比分析23、中外学者学术论文引言部分中综述性动词使用特征的对比研究24、内向型汉英词典中成语条目的译义策略25、英语介词短语功能识别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26、 TED文化交流类演讲的概念功能分析27、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28、海事新闻中的词汇衔接研究29、国际商务期租合同中指示语的语法化研究30、基于语料库的商务信函中谢意词的修饰语研究31、《功夫熊猫》字幕翻译中的跨文化传播因素32、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33、罗格2008和2012奥运开幕致辞的预设触发语研究34、对《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就2012年中日**争端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35、搭配词典中复合名词处理的改进36、从认知的角度解读英文新闻标题中的动词名化现象37、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的多模态释义研究38、英语学习词典中同词反义现象的处理策略研究39、英文产品说明书中情态动词的认知研究40、图形-背景理论下英文广告仿拟语的认知研究41、美国2012年总统竞选辩论中情态附加语的人际意义分析42、 NBA即席解说的人际意义研究43、 **总统医疗改革演讲的批评话语分析44、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者和英语母语学者英文经济管理类论文模糊限制语使用对比研究45、模糊修辞的语用功能46、英语身体词汇一词多义的概念隐喻分析47、英汉基本颜色词跨范畴现象对比研究48、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49、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50、汉英广告语篇中的预设研究51、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52、《推销员之死》中话语标记语之语用研究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41 从《远离尘嚣》看偶然与巧合2 从亨伯特看纳博科夫的流亡观3 透过餐具看中西方饮食文化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主角——勃莱特5 从文化视角探讨隐喻的翻译6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熊》中人与自然的关系7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常用英语修辞格汉译8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优势9 自我身份的探寻—评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10 浅析英文报纸中体育新闻用语的模糊修辞11 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中探究美国人的个人主义12 中美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13 表现主义技巧在《推销员之死》中的'运用14 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情况调研15 浅析英语中六种基本颜色词的英美文化内涵16 浅析广告翻译中的文化顺应处理17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房地产广告的差异18 浅析动画《加菲猫》和《加菲猫之双猫记》中的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19 圣经原型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20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21 顺从的女人——分析《荒凉山庄》中埃斯特的形象22 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的文化内涵23 成人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象征主义的体现24 简析网络时代英语全球化25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26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27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宿命28 《蝇王》的启示:理性的呼唤29 中文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歧义现象分析30 从中美婚宴差异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31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口语输出的因素32 《走出非洲》:走出迪内森的矛盾态度33 旅游宣传资料中的误译与解决方法3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华顿《纯真年代》中的埃伦35 电子词典与英语学习36 英语习语与基督教37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米利亚性别身份分析38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欣赏幽默翻译39 英语缩略语及其语用功能40 英专和非英专学生英语作文中错误的对比研究41 武汉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及其对教学的启示42 中西行星命名的文化探源43 英语新闻中的新词44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对“三美”理论的探索45 从电影《七宗罪》浅析原罪46 浅论体态语的社会功能47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48 中国和西方国家婚俗的比较49 浅析合作原则的违背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50 浅析电影《推手》中中美家庭的文化冲突51 从广告语言看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52 用言语行为理论浅析英语广告中的双关语53 论新闻英语汉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54 以Of Study(《论读书》)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浅析译者主体性55 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反战文化研究56 中国英语热的真相——文化帝国主义57 中美恭维语对比研究58 论民族中心主义与美国媒体近年来涉华报道59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60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与比夫的父子关系61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杨克的悲剧根源62 从正负值面子理论简析中美面子差异63 中国菜名翻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64 从旧南方到新南方——斯佳丽·奥哈拉在内战前后的成长历程65 探究家乐福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66 汉语对英语写作词汇的负迁移作用67 《美国悲剧》的消费文化分析68 从二语习得角度对比分析英语习语学习中的翻译导向模式与文化导向模式69 礼貌原则在英文商务信函中的应用70 南方哥特式小说特征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体现71 城市公示语的汉译英探索72 归化与异化理论在汉语歇后语翻译中的应用73 《婚礼的成员》中弗兰淇·亚当斯双性同体现象的研究74 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共存75 广告语言模糊性的语用研究76 利用美剧进行英语听力自主学习77 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研究78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白酒广告79 从功能翻译看《围城》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80 对《达罗卫夫人》中克莱丽莎和塞普提默斯形象的研究81 公示语汉译英错误及对策探析82 探究美国安利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83 运用写长法促进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84 中美“面子文化”对比分析85 英汉恭维语和告别语的对比分析86 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87 新闻英语汉译的翻译技巧浅析88 中美家庭文化比较89 从文化的角度浅析中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90 华中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高级英语学习状况调查91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馈赠礼仪刍议92 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93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消费主义94 从戴姆勒克莱斯勒事件看文化因素对跨国企业合并的影响95 对中美离岸外包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分析96 从"老友记"中看合作原则在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语中的应用97 浅论美国文化与美语词汇98 英汉植物词语联想意义的跨文化对比99 一个被忽视的“准则英雄”——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
第24卷第2期 2017年4月东莞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V ol.24 No. 2 Apr. 2017英语政治演讲语篇中情态的介入研究—以奥巴马最后一次联大演讲为例符小丽i(1.信阳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河南信阳464000 ; 2.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2)摘要: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表达人际意义的情态系统出发,结合评价理论的介入子系统,从批评话 语分析视角研究政治演讲语篇中情态所具有的介入意义。
通过对奥巴马最后一次联大演讲中情态类型、情态 量值和情态取向三方面的考察,发现此次演讲中奥巴马多采用概率和意愿、高量值和低量值、显性主观和隐 性主观,体现了奥巴马愿意与听众进行协商,构建对话空间,建立和谐、一致的同盟关系,从而隐含地把自 己的政治意图强加于他国,最终达到说服听众接纳其政治主张的目的。
关键词:情态;介入;接纳;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0312 (2017) 02 -0062 -06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概 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其中,人际功能 是指“我们使用语言和他人交往,和他人建立并 保持人际关系,影响他人的行为,表达我们自己 对世界万物的看法,并引出或改变他人对世界万物的看法” [1]。
人际功能主要由语气系统(Mood ) 和情态系统(Modality )来体现,其中,情态是 指说话者对自己所讲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作出 的判断,或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或在 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2]。
由Martin 等人提出 的评价理论是在语篇语义层面对系统功能语言学 中人际意义的延伸和拓展,评价系统由态度(at titude )、 介入(engagement )和级差(graduation )三个子系统组成。
其中,介入与态度的来源有关, 指的是诸如投射、情态、归一度、让步等资源就 提出的值项以及就这一值项的回应潜势定位说/作 者的方式[3]。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文化等因素导致的不恰当的语用行为。
本文将以中美跨文化交际为例,分析语用失误的原因及其对交际的影响。
一、语言差异引发不适当的语用行为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差异引发的语用失误是最常见的。
例如,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由于语言差异较大,中方的谈判人员会倾向于使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意见,而美方的谈判人员则更喜欢直截了当的表达。
这种情况下,如果中方谈判人员不注意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就容易导致信息传递的不准确,进而影响谈判的结果。
二、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违规现象文化差异是中美跨文化交际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中美文化差异中,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区别非常显著。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称呼长辈或者领导时需要加上一些尊敬的称呼,但在美国文化中则较为简单,直接称呼名字即可。
如果在交际中不注意到这些文化差异,就容易引起文化违规现象,进而导致交际破裂。
三、情境背景引发的不适当语用行为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情境背景的差异也很大可能导致不适当的语用行为。
例如,在中美谈判现场,使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和口吻都有很大差异。
中方的谈判人员往往喜欢在谈判中加入一些文化元素,如引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而美方的谈判人员则一般更注重直接表达,更注重交流的内容。
如果在情境背景的差异中不适当地使用语言,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总体而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很容易发生。
重点是在交际中要注意到差异性,注意语用行为的跨文化特点,减少不恰当的语用行为。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2017房地产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根系,是学术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下是店铺搜集整理的2017关于房地产的论文参考文献荐读,欢迎阅读查看。
2017房地产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1]黄新伟.德中房地产广告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2]徐涛.及物性视角下的房产广告研究--以合肥近两年房产广告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05)[3]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02)[4]李桔元.互文性的批评话语分析--以广告语篇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0)[5]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05)[6]叶起昌.超文本多语式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6)[7]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6(03)[8]唐孝云.中美房地产广告劝说策略的对比研究-修辞诉求的角度[D].广西师范大学2011[9]贾晓旭.中美房地产广告对比研究:批评话语分析视角[D].浙江工商大学2013[10]曾蕾.动态多符号语篇的整体意义构建[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03)[11]李海英.人际意义视角下的中美房地产广告对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12]田海龙.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6(02)[13]李爱民.房地产广告的语言修辞艺术[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14]励松青.社会符号学与广告话语分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15]雷启立.身份、市场及其他--从上海房地产广告看消费意识形态的建构[J].当代作家评论.2003(06)[16]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05)[17]高航.房地产广告的创意及语言特色[J].修辞学习.2002(02)[18]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基于一个多模态媒体语篇的话语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6)[19]李妙晴.改编电影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J].电影文学.2007(15)[20]胡丹.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则香水广告赏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03)[21]胡瑾,曾蕾.学术会议英语演讲语篇多模式语言符号意义构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3)[22]王伟强.浅析中文房地产广告中的意识形态--以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为视角[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01)[23]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1)参考文献二:[1]杨玲.《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日本地震新闻报道中的介入资源对比分析-评价理论视角[D].西北师范大学2012[2]陈瑞平.从认知框架理论看文学翻译中的语言模糊美及其磨蚀[D].西北师范大学2012[3]李宁.乏词结构的构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4[4]任立婷.中美英语使用者使用英语情态附加语的差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5]李晓红.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不同投入量听力任务中词汇附带习得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6]付惠英.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7]郭俊霞.汉英被动句对比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3[8]林琳.主位结构与主位推进视角下的英译版报告[D].燕山大学2014[9]皮文华,邱力生.我国房地产产业地位的理论分析[J].商业时代.2009(27)[10]龚辉文.国外房地产税收政策发展近况[J].涉外税务.2009(08)[11]郑邦荣.改革土地出让金制度推动房价理性回归[J].上海商业.2009(07)[12]申玮.英语情态动词Might细粒度语义排歧及语境特征互动关系研究[D].燕山大学2014[13]李燕.英语主情态动词属性特征及其对语义排歧的贡献度研究[D].燕山大学2014[14]刘旭.英语二级情态动词Could的语义排歧和规则提取[D].燕山大学2014[15]贺嘉.英语宾语从句之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16]项颖芳.多模态禁烟广告语篇中互动意义的构建[D].浙江工商大学2015[17]蒋琳敏.以英语为参照的汉语放置义句式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5[18]吴星.中美报纸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英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1[19]马文芸.从语境关系顺应看性别话语风格的相对性[D].西北师范大学2010[20]杜榕.对《纽约时报》中美国华人报道的历时批评性话语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21]邹伟,吴群,曲福田.不动产保有税资源配置效应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09)[22]陈娟娟.关联理论视角下对文学篇章中隐喻诗意效果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23]翟雯婷.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话语标记语Anyway的语用功能[D].西北师范大学2011以上就是“2017关于房地产的论文参考文献荐读”内容了,希望看完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力量,对同学的生活有所启示,更多内容在这里,请继续关注我们。
中西方对赞美的回应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赞美的回应会有所差异。
无论是在中文社会还是英文社会中,可以观察到对赞美的回应方式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习惯和心理特征。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出发,探讨中西方对赞美的回应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文化原因。
一、中西方对赞美的回应方式1. 西方的回应方式在英文社会中,人们对赞美往往会直接表达谢意并回应一句“Thank you”或者“Thank you so much”。
他们习惯于直接接受赞美并且表达感激之情。
有时候,他们也会加入一些亲切的回应,比如“Thank you, you made my day!”2. 中文社会的回应方式相比之下,在中文社会中,人们对赞美的回应往往会更为谦虚和客气。
他们会避免直接接受赞美,而是用一些谦虚的措辞来表示对赞美的回应,比如“谢谢,这不算什么”、“哪里,哪里”、“过奖了”。
甚至有时候他们会通过反对赞美的方式来回应,比如“这件衣服其实很便宜的”、“我的英语还有待提高”。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1. 礼貌与谦虚的不同理解在西方文化中,直接接受赞美和表达感激被视作一种礼貌和真诚的表现。
人们习惯于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认为赞美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表达。
而在中文文化中,谦虚和谨慎被视作一种美德,人们习惯于以谦逊的态度回应赞美,以示谦虚和虚心接受他人的评价。
2. 面子与关系的价值观差异在中文文化中,面子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被强调,人们会在回应赞美时更注重维护自己的面子和与他人的关系。
他们会避免直接接受赞美,以免显得骄傲自满或者炫耀。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强调,人们更注重真诚和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他们更愿意直接接受赞美。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中西方对赞美的回应差异主要源自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直接表达,因此人们更愿意直接接受赞美并表达感激之情。
而中文文化强调谦虚和人际关系,因此人们更倾向于以一种谦逊和客气的方式回应赞美。
我认为,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对赞美的回应方式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关于中西方称赞语差异的对比分析中西方对称赞语的差异是文化的一种表现。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导致了人们对于称赞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中西方的称赞语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对象的不同:中西方在称赞语中对目标对象的选择有所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称赞他人的外貌、才艺和能力,比如“美丽”、“聪明”、“努力”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称赞他人的品德和性格特点,比如“善良”、“勇敢”、“正直”等。
2.社交关系的侧重点不同:中西方的社交关系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这也影响了对称赞语的表达。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面子和尊重,因此称赞往往会包含一些尊敬和赞美的词语,以保持面子和威望。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平等和自由,因此称赞往往会更加直接和真诚,不夸大其词。
3.表达方式的直接性差异:中西方在称赞语的表达方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不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称赞,常常采用暗示或委婉的方式来表达。
比如,可以通过夸奖别人的亲戚、朋友或家人来间接称赞对方。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直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称赞,不会故意隐藏或模糊。
4.言辞的措辞方式不同:中西方在称赞语的措辞方式上也会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中,往往会使用修饰性的词语来赞美对方,以增强称赞的力度和效果。
比如,“漂亮极了”、“天才”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真实和客观,因此称赞往往会相对保守和稳重,避免夸大和过分夸赞。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称赞语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在对待社交关系、表达方式以及言辞措辞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体现了不同文化对称赞的理解和追求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可以增进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使不同文化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