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和掌握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数学原理;2. 能够正确应用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3. 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练习:(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的数学原理;(2)针对以下方程,分别使用合并同类项和移项法进行求解:x+5=10, 2x-3=7, 3x+2/3=5/6+2x。
(请在完成这部分练习后,试着总结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的解题步骤,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
)2. 提高练习:(1)完成一份自制的测试卷,包含5道以上使用合并同类项和移项法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题目;(2)尝试解一些较复杂的方程,如:3x-2(x-1)=5+2(x+3), 2(x+5)-3(x-1)=7(x-3)。
(通过完成这部分练习,可以挑战自我,提高解题能力,并在检验答案时,增强细心和耐心。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切勿抄袭;2. 正确使用解题步骤(如去括号、移项、系数化为1等),并注意解题的规范性;3. 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四、作业评价:请在完成作业后,将答案或作业成果提交到学习平台,会有老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老师会根据您的表现,给出指导意见,并希望您能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作业反馈:请在提交作业后,及时获取老师的批改意见和反馈,以便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
同时,也欢迎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老师更好地为您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这次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理解,提高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能力,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积极参与。
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按时提交作业,让老师能够及时了解您的学习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巩固学生对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知识的理解,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作业旨在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和移项步骤的理解与操作能力,提高学生通过应用实际问题掌握该技能的实际运用水平,最终实现知识的灵活应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作业内容1. 实践类:完成5道合并同类项的练习题,并详细记录每一步的解题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技巧。
2. 理解类:阅读课本中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的理论部分,并理解其数学原理。
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能自行解释这两种方法的意义和作用。
3. 探究类:设计一道一元一次方程的题目,题目中需要包含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的步骤,并自行解答。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 思考题:提供两道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拓展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作业要求1. 实践类作业要求:学生需独立完成练习题,并详细记录解题步骤,字迹清晰,步骤完整。
2. 理解类作业要求:学生需在课本上标记出重点和难点部分,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的原理。
3. 探究类作业要求:学生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性,步骤齐全,解答正确。
4. 思考题要求:学生应提供解题思路及解答过程,如有小组讨论可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标注。
四、作业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分和反馈,对于每一步的操作、理解和解答过程进行详细的评价,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反馈1.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教师需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并加以改正。
2. 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和独特见解,教师应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3.2解一元一次方程(1)——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合并同类项法则,会用合并同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解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并进一步探索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过程,感受数学活动充满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探索及应用。
教学难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等式性质 1: 2:;1.师:你们知道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投影)解方程:(1)x-9=8;(2) 3x+1=4教师请两名学生板演,后集体订正。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
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
“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讨论下面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1.问题1:某校三年级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投影仪展示问题:(要求学生展开讨论,教师请举手的同学回答下列问题)①这道题应设什么为未知数?②本题的相等关系是什么?③去年购买的计算机,今年购买的计算机用代数式应怎样表示?④这道题的方程是什么?⑤怎样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教师展示解一元一次的过程:所列方程x+2x+4x=140,如何解这个方程呢?教师分析:2x表示2×x,4x表示4×x,x表示1×x.根据分配律,x+2x+4x=(1+2+4)x=7x.这样就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要注意x 的系数是1,不是0.分析: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台计算机,已知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那么去年购买___台,又知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则今年购买了______(即____)台;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为: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即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列方程:_____________如何解这个方程呢?根据分配律,x+2x+4x=(______)x=7x;这样就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要注意x的系数是1,不是0;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由上可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b 的形式,其中a 、b 是常数.2.自己试着完成例1 解方程 364155.135.27⨯-⨯-=-+-x x x x ;3.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分析:设这个班有x 名学生,根据第一种分法,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间的关系;(1)每人分3本,那么共分出______本;共分出3x 本和剩余的20本,可知道这批书共有________本; 根据第二种分法,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2)每人分4本,那么需要分出_______本;需要分出4x 本和还缺少25本那么这批书共有________本;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不变量),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 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方程: ___________;本题还可以画示意图,帮助我们分析:注意变化中的不变量,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从本题列方程的过程,可以发现:“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分析:方程3x+20=4x-25的两边都含有x 的项(3x 与4x ),•也都含有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转化为x=a (常数)的形式呢?要使方程右边不含x 的项,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都减去4x ,同样,把方程两边都减去20,方程左边就不含常数项20,即3x+20 -4x-20 =4x-25 -4x-20 即 3x-4x=-25-20将它与原来方程比较,相当于把原方程左边的+20变为-20 后移到方程右边,把原方程右边的4x变为-4x 后移到左边.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方程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在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即可以把方程等号右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等号的左边,•也可以把方程左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右边,注意要先变号后移项,别忘了变号.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由此可知这个班共有45个学生.4. 例2 解方程 3x+7=32-2x (自己动手做一做)【课堂练习】1.课本第89页练习;2.某班学生共60人,外出参加种树活动,根据任务的不同,要分成三个小组且使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求各小组人数.思路:这里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就是说把总数60•人分成___份,甲组人数占___份,乙组人数占___份,丙组人数占___份,如果知道每一份是多少,•那么甲、乙、丙各组人数都可以求得,所以本题应设每一份为x人.关键:本题中相等关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解:设每一份为x人,则甲组人数为__人,乙组人数为___人,丙组为___人,•列方程: _______________合并,得________系数化为1,得x=___所以2x=____,3x=_____,5x=______答:甲组_____人,乙组___人,丙组______人.请同学们检验一下,答案是否合理,即这三组人数的比是否是2:3:5,•且这三组人数之和是否等于60;3.解方程(1)6x-7=4x -5 (2)12x-6 =34x(3)3x+5=4x+1 (4)9-3y=5y+5【要点归纳】: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中,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本节课的两个问题的相等关系都是:“各部分量的和=总量”;这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合并就是把类型相同的项系数相加合并为一项,也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合并时,注意x或-x的系数分别是1,-1,而不是0;【拓展训练】1.足球的表面是由若干个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的数目比为3:5,一个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黑色皮块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解:设每份为_____个,则黑色皮块有_____个,白色皮块有_______个列方程 _________合并,得_________系数化为1,得 x=_____黑色皮块为___×___=____(个),白色皮块有____×___=____(个)2.某学生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13多2页,第二天读了全书的12少1•页,•还剩23页没读,问全书共有多少页?(设未知数,列方程,不求解)解:设全书共有____页,那么第一天读了()页,第二天读了()页.本问题的相等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全书页数;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1课时合并同类项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2.学会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求解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培养学生乐于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列方程并能正确求解.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86~P8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教材第87页“思考”:通过合并同类项可以化简方程,把方程化为ax=b(a、b为常数且a≠0)的形式,从而求出方程的解.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3.解形如ax+bx=c的一元一次方程先合并,再将系数化为1.4.列方程步骤:(1)设未知数;(2)找相等关系;(3)列方程.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解下列方程:(1)3x-20x=-34;(2)+=1-.【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求解.【解答】(1)合并同类项,得-17x=-34.系数化为1,得x=2.(2)合并同类项,得=.系数化为1,得y=.【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合并同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合并同类项,即把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常数项合并,把方程化为ax=b(a≠0)的形式;(2)系数化为1,即根据等式的性质2,将形如ax=b(a≠0)的方程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化成x=(a≠0)的形式,即得方程的解为x =.系数化为1时注意:(1)利用等式的性质2,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未知项的系数,把系数化为1;(2)不要颠倒分子、分母的位置.【例2】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解答】见教材第87页例2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各式的变形错误的是( C )A.由7x-6x=1,得x=1B.由3x-4x=10,得-x=10C.由x-2x+4x=15,得x=15D.由-7y+y=6,得-6y=62.已知关于x的方程4x-3m=2的解是x=m,则m的值是( A )A.2 B.-2C. D.-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数字的3倍,两个数字的和是12,这个两位数是39.3.顺安旅行社组织200人到怀集和德庆旅游,到德庆的人数是到怀集的人数的2倍少1人,到两地旅游的人数各是多少人?解:设到怀集的旅游人数为x人,则到德庆旅游的人数为(2x -1)人.根据题意,得x+2x-1=200.解得x=67.则2x-1=133.即到怀集和德庆旅游的人数分别是67人,133人.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有一些分别标有6,12,18,24,…的卡片,后一张卡片上的数比前一张卡片上的数大6,小彬拿了相邻的3张卡片,且这些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342.(1)小彬拿到哪3张卡片?(2)小彬能否拿到相邻的3张卡片,使得这3张卡片上的数的和为86?如果能拿到,请求出这3张卡片上的数各是多少;如果不能拿到,请说明理由.【互动探索】(1)根据题意可以求得相邻的三个数;(2)先判断这三个数字的和能否是86,然后说明理由即可.【解答】(1)设小彬拿到相邻的3张卡片上的数分别为x-6,x,x+6,则有x-6+x+x+6=342.解得x=114.所以x-6=108,x+6=120.即小彬拿到相邻的3张卡片上的数分别为108,114,120.(2)假设能拿到和为86的3张卡片,设这3张卡片上的数分别为y-6,y,y+6,则有y-6+y+y+6=86.解得y≈28.67,显然不符合题意,说明上述假设不成立.故小彬不能拿到相邻的3张卡片,使得这3张卡片上的数的和为86.【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由后一张卡片上的数比前一张卡片上的数大6的特点,可设中间的一张卡片分别为x,那么另外两张卡片为x-6和x+6.然后根据每一问中的具体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即可.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合并同类项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的指数不变.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可使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2.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当问题中有多个未知数时,可设其中一个为x,再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设出其他未知数,然后列方程求解.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2课时移项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2.掌握移项的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形如ax+b=cx+d的方程,使学生感受化归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2.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88~P90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教材第88页思考:先移项,将方程变为3x-4x=-25-20的形式;再合并同类项,得-x=-45;最后将系数化为1,得x=45.2.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3.移项的根据是等式的性质1.4.教材第89页思考:通过移项,可以把含有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移到等号的两边,通过合并同类项,使方程化为ax=b(a、b为常数且a≠0)的形式,再化系数为1,即可求出方程的解.5.解方程20-3x=5时,移项后正确的是( B )A.-3x=5+20 B.20-5=3xC.3x=5-20 D.-3x=-5-20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解下列方程:(1)x-2018=82-5x;(2)-2x+3.5=3x-8.【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移项的关键是什么?【解答】(1)移项,得x+5x=82+2018.合并同类项,得6x=2100.系数化为1,得x=350.(2)移项,得-2x-3x=-8-3.5.合并同类项,得-5x=-11.5.系数化为1,得x=2.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移项是解方程的关键步骤,移项时,一般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左边,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注意移项时一定要变号.【例2】某制药厂制造一批药品,如用旧工艺,则废水排量要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还多200t;如用新工艺,则废水排量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少100t.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在2∶5,两种工艺的废水排量各是多少?【解答】见教材第90页例4【教师点拨】列方程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本题的等量关系:旧工艺废水排量-200t=新工艺废水排量+100t.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解下列方程:(1)x-2=3-x;(2)-x=1-2x;(3)5=5-3x;(4)x-2x=1-x;(5)x-3x-1.2=4.8-5x.解:(1)x=.(2)x=1.(3)x=0.(4)x=-3.(5)x=2.2.把若干块糖果分给若干个小朋友,若每人分3块,则多12块;若每人分5块,则少10块.则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多少块糖?解:设一共有x个小朋友.根据题意,得5x-10=3x+12.移项,得5x-3x=12+10.合并同类项,得2x=22.系数化为1,得x=11.所以共有糖5x-10=45(块).即一共有11个小朋友,糖45块.3.一个三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多1,且是百位上的数字的4倍,百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之和比十位上的数字大1,求这个三位数.解:设十位上的数字为x.根据题意,得x-1+=x+1.移项,得x+-x=1+1.合并同类项,得=2.系数化为1,得x=8.所以个位上的数字为x-1=8-1=7,百位上的数字是==2,则这个三位数是287.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某中学组织七年级的同学去游玩,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不包括司机)若干辆,但有15人没有座位,如果租用同样数量的60座客车(不包括司机),则多出一辆且其余客车恰好坐满.则七年级有多少人?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多少辆?【互动探索】本题中的等量关系为:45×45座客车辆数+15=学生总数,60×(45座客车辆数-1)=学生总数,据此可列方程组求出45座客车辆数,进而可求出七年级的学生人数.【解答】解:设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x辆,则七年级有(45x +15)人.根据题意,得45x+15=60x-60.移项,得45x-60x=-60-15.合并同类项,得-15x=-75.系数化为1,得x=5.当x=5时,45x+15=45×5+15=240.即七年级有240人,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5辆.【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审题→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不在解题过程中体现)→写出答案.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移项:移项是解方程的重要变形,一般把含有未知数的各项移到同一边(通常移到左边),而把常数项移到另一边(通常移到右边),不管是从左边到右边,还是从右边到左边,注意移项要变号.2.题目中含有比的应用题在设未知数时,一般根据比去设,如果题目告诉的比是a∶b,一般设为ax、bx两部分,如果比是a∶b∶c,一般设为ax、bx、cx三部分,然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Ⅰ学法导引
学习本节应了解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指的就是“合并”和“移项”,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在解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中能熟练准确地合并和移项.Ⅱ思维整合
解析重点本节重点是移项、合并.
移项要注意两点:(1)移项时要对移项改变符号,根据等式性质1.
(2)一个方程中的项的移动只是在方程中的某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化,不同于某个式子中的项的移动.
如:-1+3x=-x+7→3x-1=7-x.
这种移动是顺序变化,像这种改变位置的项就不能改变符号.
合并:只有系数不同的两个式子才可以合并.合并的依据是分配律.
合并时,把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如:2x+x+4x+2a=(2+1+4)x+2a=7x+2a.
【例1】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
解析移项的目的是把含未知数的项与不含未知数的项分别列于方程的两边.
解(1)移项,得3x-2x=-1;合并,得x=-1;
(2)移项,得-7x+8x=3-1;合并,得x=2;
点拨移项时最易遇到的思维障碍是移什么项?移哪一项?从哪一边移到哪一边?往往会一筹莫展.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有一定规律:不论左移还是右移,只要将未知项移到方程一边,常数项移到方程另一边就不会错,否则无功而返.常用的技巧是:把含未知数的项统一移到左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统一移到右边;但要注意的是,移项一定要改变符号.
剖析难点本节难点是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环节:
①如何设未知数
a.直接设未知数,一般是题目中问什么设什么,它多适用于要求的未知数只有一个的情况.b.间接设未知数,间接设未知数则不是题目中问什么就设什么,它一般是问此设彼,迂回前进.例如,求整体时,可先设其中的某部分为未知数;求部分时,又可设其整体为未知数;求速度时,设路程为未知数;求工作时间时,设工作效率为未知数;当题设中含有“比”时,可先设其中的一份为未知数等等.对这类问题,题目中往往不只含一个未知数.
(2)如何探求相等关系
“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书写格式.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审题,分析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明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2)找:找出能够表示问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3)设:设未知数(一般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
(4)列: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式子,从而列出方程;
(5)解:解所列出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6)答:检验所求解是否符合题意,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例2】解方程:5x=2x-9.
错解移项,得5x+2x=-9.合并同类项,得7x=-9.
错解分析错在将“2x”从方程的右边移到左边没有改变它的符号,即由“2x”移到左边后变为“-2x”,所以移项后应为5x-2x=-9,再合并得3x=-9,因此在解方程时应注意移项
后符号的变化.
正解移项,得5x-2x=-9.
合并,得3x=-9.
系数化为1,得x=-3.
Ⅲ能力升级平台
综合能力升级
本节知识常与绝对值的意义综合起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3】解方程:|2x-1|=7.
解析类似含有绝对值符号的方程在求解时,首先应将方程变形为|x|=a(a≥0)的形式,然后按绝对值意义,求出x的值.
解∵|2x-1|=7,∴2x-1=7或2x-1=-7,解得x=4或x=-3.
经检验:x=4,x=-3都是原方程的解.
【例4】(2001年,吉林省)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应用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km,摩托车的速度为45千米/时,运货汽车的速度为35千米/时,____?”(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方程解答.
解析先确定为相遇问题或追及问题,再根据题意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出解答过程.
解补充:汽车和摩托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几小时相遇
设x小时相遇,根据题意得45x+35x=40.
另解:补充:汽车从甲地出发1小时后,摩托车从乙地出发,问摩托车出发几小时后能追上汽车.
设摩托车出发x小时后追上汽车,根据题意得
45x-35(x+1)=40.
解得x=7.5.
答:摩托车出发7.5小时后追上汽车.
点拨这是一道开放性应用题.因要补充的内容具有多向性,给我们留有自由思考的余地和充分展示思维的广阔空间.这道题是普通的行程问题,但究竟是相遇问题还是追及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分析的基础上,“谋定而后动”,切忌“慌不择路”而扎进“死胡同”.显然定为相遇问题较为容易,但考虑问题要周全,两车从何地出发,沿什么方向行驶,也应纳入补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