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微电网的能量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177.50 KB
- 文档页数:3
微电网中的能量管理与调度策略研究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微电网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微电网是由分布式能源资源和电能存储装置组成的小型电力系统,具有自主运行和供电的能力。
在这个日益重要的能源系统中,能量管理和调度策略的研究对于实现高效、可靠和可持续的能源供给至关重要。
1. 微电网的能量管理微电网的能量管理是指对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能源流向的优化控制。
微电网通常包括太阳能光伏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燃料电池和储能设备等能源源,而能量需求则来自于用户的用电需求。
能量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
在实际应用中,能量管理需要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的波动性、用户需求的变化、电网的负荷平衡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能源利用效果。
2. 能量调度策略的分类能量调度策略是指根据不同的条件和需求来优化能量的分配和使用。
根据调度目标和策略的特点,能量调度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基于模块的能量调度策略:这种策略通过将微电网划分为多个模块,对每个模块内的能量流进行优化调度,以达到整体的能量平衡。
例如,可以根据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输出功率、风力发电机的风速等信息,动态地调整不同模块的能量分配。
(2)基于时间的能量调度策略:这种策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能量需求和可再生能源的产出情况,合理调度能量的供需关系。
例如,在太阳能强烈的时段,可以通过存储储能设备的方式,将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并在需求高峰期进行释放。
(3)基于市场的能量调度策略:这种策略将能量管理与市场化机制相结合,利用电力市场上的价格信号进行能量调度。
例如,当电力市场上的价格高于可再生能源的产出成本时,可以选择将可再生能源出售到电力市场上,而当价格低于产出成本时,则将电力需求转向存储储能设备。
3. 智能化技术在微电网能量管理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技术逐渐应用到微电网能量管理和调度中。
微电网的协调控制与能量管理策略前言:在当代社会,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愈发突出,推动着新能源的发展与普及。
微电网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系统,具备可靠性高、灵活性强、环境友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小区、工业园区等场景。
然而,微电网的协调控制和能量管理策略是实现其优化运行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微电网在协调控制和能量管理策略上的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微电网协调控制1. 分布式能源资源管理微电网中各种分布式能源资源(如太阳能、风能、蓄电池等)分布广泛,接入方式多样,如何协调和管理这些分布式能源资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以通过建立优化模型,考虑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环境友好性等因素,以实现分布式能源的最优分配和管理。
2. 多能流之间的协调与转换微电网内有多种能流之间需要协调与转换,包括电能、热能和气能等。
为了实现各种能流之间的高效利用,可以引入多能流集成技术,将不同能源互补和转化,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通过智能开关、电力电子器件等控制手段,实现能流的高效、无损转换。
3. 网联与脱离运行模式切换微电网可以与公共电网相互连接,实现网联运行;也可以脱离公共电网,实现独立运行。
在不同的运行模式之间切换时,需要实现平稳过渡和无缝切换,确保微电网的稳定运行。
可以通过引入能量存储系统、智能控制算法等手段,提高微电网的运行模式切换能力。
二、微电网能量管理策略1. 优化能源的供需关系微电网中多种能源的供需关系需要进行动态管理和优化,以尽量减少能源的浪费和排放。
可以通过预测用户的用能需求和能源的产生情况,预测微电网的能源供需状况,进而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以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
2. 能量存储与分配机制能量存储是微电网能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蓄电池、储热系统等方式进行能量存储。
通过优化能量的存储和分配机制,可以提高微电网的自供能力和供能可靠性。
同时,合理利用能量存储系统的剩余能量,参与电力市场的调度,实现电力的双向流动。
3. 能量的系统调度和控制微电网中的能量管理需要进行系统调度和控制。
基于光伏发电的直流微电网能量变换与管理摘要:当前分布式光伏发电与智能光伏微网大发展的客观条件已具备,并将进入大发展的时代。
确保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的质量是当务之急。
光伏界和建筑界应合力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与智能光伏微网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光伏发电;直流微网;能量变换;管理引言:太阳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太阳能发电技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少、环境影响小、发展潜力大和应用方便,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重点发展的新兴能源技术之一。
当前分布式光伏发电大发展的客观条件已具备,分布式光伏发电将进入大发展时代,即步入“后碳”时代。
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避免灾害性的气候变化,新兴能源技术将是未来的希望。
1 分布式光伏发电定义分布式光伏发电通常指装机规模较小的小型模块化、分散式、布置在用户附近,就近发电、就近并网、就近转换、就近使用、非外送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单元。
分布式光伏发电一般实行“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就近使用、电网调节”的运营模式。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是建在建筑物上的光伏发电项目(简称光电建筑)。
光伏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比如光伏水泵可以解决无电地区的深水井饮用、灌溉。
在交通领域可以应用于航标灯、交通/铁路信号灯。
在通信领域,太阳能可以应用于无人值守微波中继站、光缆维护站、广播/通讯/寻呼电源系统。
2 从分布式光伏发电到微电网电力系统已形成了一整套“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的电力建设与使用模式,且符合采用石化能源的特点。
但是将这套模式照搬到太阳能光伏产业中,尤其是建筑光伏应用中,将明显不符合光伏建筑应用的“三分散”特点。
阻碍分布式光伏发电获得广泛应用的原因不仅在于分布式发电本身的技术障碍,更在于现有的电网技术仍不能完全适应分布式发电的接入要求。
2.1 城市片区微电网城市片区微电网按居民小区、宾馆、医院、商场及办公楼等进行建设。
该类微电网在并网运行时主要通过大电网供电。
而大电网故障时则与之断开进入孤网运行模式,以保证重要负荷的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
微电网能量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微电网是指由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具有独立供电功能的小型电力系统。
微电网的能量管理与控制策略是确保微电网系统稳定运行和优化能量利用的关键。
本文将从能量管理系统构建、控制策略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提供关于微电网能量管理与控制策略的详尽讨论。
一、能量管理系统构建微电网的能量管理系统包括能量采集、能量转换和能量储存三个关键环节。
其中,能量采集即通过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转换,将自然能量转化为电能。
能量转换则是将电能进行AC-DC-AC或DC-AC转换,以适应电网或微电网的需求。
能量储存则是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以应对低能量供应等情况。
在能量采集方面,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是常用的可再生能源转换技术。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通过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风能发电是通过风力涡轮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这两种技术可以根据地理条件和微电网负载需求进行选择和配置。
在能量转换方面,AC-DC-AC转换和DC-AC转换是常用的技术。
AC-DC-AC转换适用于微电网中包含交流负载的情况,通过将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再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以满足微电网的供电需求。
DC-AC转换适用于微电网中只包含直流负载的情况,可以直接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简化了能量转换过程。
在能量储存方面,电池储能技术和超级电容储能技术是常用的能量储存解决方案。
电池储能技术是通过将多余的电能存储到电池中,以备不时之需。
超级电容储能技术则是通过电容器将多余的电能暂时存储起来,并在需要时快速释放,以平衡微电网的能量供应。
二、控制策略微电网的控制策略是保证能量供应稳定和优化能量利用的关键环节。
控制策略主要包括能量管理系统控制、微电网电力平衡管理和微网连接与断开控制。
能量管理系统控制是指对能量管理系统中的能量采集、转换和储存等过程进行控制和优化。
通过监测微电网中的能源利用情况和负载需求,能量管理系统可以实时调整能量采集和应对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能量浪费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并网型直流微电网主动协调控制方法直流微电网的主动协调控制主要包括能量管理、电压控制和频率控制三个方面。
能量管理主要是对微网内的多种能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以保证供需平衡和能源利用效率;电压控制主要是为了保持微网中节点电压稳定,并提高微网电能品质;频率控制主要是为了保持微网中节点频率稳定,以维持微网的正常运行。
在能量管理方面,主动协调控制可以通过优化能源分配策略来实现。
可以通过建立多能源数据模型并利用优化算法对能源需求进行预测,以实现供需平衡。
可以根据不同节点的能源需求和资源利用情况,制定合理的能源调度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还可以通过建立能源市场机制,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以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在电压控制方面,主动协调控制可以通过优化微网中的电能转换设备的调度策略来实现。
可以根据节点电压的实时监测数据,通过调整电能转换设备的输出功率来实现电压的调节。
可以根据节点电压变化趋势,采取预测控制策略,提前调整电能转换设备的输出功率,以降低电压波动。
还可以通过分布式电力电子设备的控制策略,实现对节点电压进行动态调整,以减小微网中节点电压的差异。
在频率控制方面,主动协调控制可以通过合理调整微网中电力负荷和功率平衡设备的功率来实现。
可以通过合理设置节点负荷的功率响应特性,使负荷能够根据系统频率的变化自动调整功率,以减小频率波动。
可以通过调整功率平衡设备的控制策略,来实现对系统频率的主动控制。
还可以利用分布式能源储存装置,通过在储能装置中存储和释放能量,来调节微网中负荷和源的供需平衡,以减小频率偏差。
直流微电网的主动协调控制方法是实现微网稳定运行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能量管理、电压控制和频率控制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和调整,可以实现直流微电网中多种能源的协调运行,提高微网的能源利用效率,从而为实现可持续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提供支持。
微电网中能量管理与控制随着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和能源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微电网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微电网是一种基于本地化能源供给和需求管理的能源模式,具有很强的可靠性、灵活性和防灾性,能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电能供应。
微电网中的能量管理和控制是微电网运行的核心,对于微电网的使用者来说,它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能源消耗情况,更加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能源消费,实现低碳环保的目标。
一、微电网的基本结构微电网的基本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是微电网底层的能源发电系统,主要包括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等;第二是能源储存系统,可以存储多种能源形式如电能、氢气和液态天然气等;第三是能源管控系统,实现对能源储存系统和能源发电系统的监测和控制;第四是网侧负载系统,包括微电网内部的负载和微电网对外部的负载供给。
二、微电网能量管理微电网能量管理是针对微电网底层的能源发电系统、能源储存系统和网侧的负载系统,实现对其能量采集、储存和分配的全面管理。
为了实现微电网能量管理的目标,需要建立清晰的能源管理体系,根据不同的用电需求量制定不同的能源分配计划。
此外,还需要对微电网各个部分的工作情况进行精细的监测和控制,以保证微电网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1. 能源采集管理能源采集是微电网能源供给的基础,需要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采集系统进行充分的管理。
在进行能源采集管理时,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1)太阳能发电管理:太阳能发电是目前微电网中最常用的能源采集方式之一,因此我们需要管理太阳能电池板、逆变器和电池等组成的太阳能系统,以保证它们的高效稳定运行。
(2)风能发电管理:风能发电是指通过风力驱动发电机,利用风能生成的电能,对于微电网的能源供给有着重要的意义。
风能系统包括风力涡轮发电机、风速检测系统和电子控制单元等。
在风速较弱或较强情况下,需要通过风速监测系统对风轮的转速进行监控,以保证风能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
(3)水能发电管理:水能发电是指利用水流的动能与势能,通过水力发电机将能量转换成电能的发电方式。
微电网中的能量管理与优化控制微电网是指由不同类型的能源资源(包括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组成的小型电力系统,它能够满足特定地区或特定用户群体的电力需求。
在微电网的运行过程中,能量管理与优化控制是关键的环节,它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能源资源,并最大化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一、能量管理的重要性能源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础,电力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至关重要。
但传统的电力系统存在能源浪费、碳排放高等问题,这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微电网的出现为能量管理带来新的机遇。
能量管理不仅仅是对能源的控制和调度,更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效率。
通过合理的能量管理,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自主供电,减少对传统电力系统的依赖,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韧性。
二、能量管理的挑战微电网中能量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微电网中的能源资源种类繁多,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传统的燃煤、燃油等能源,如何将这些能源进行优化的整合和利用是一个难题。
其次,微电网中的负荷需求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如何根据不同的负荷需求进行能源调度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此外,微电网还面临着电网规模小、设备复杂、运行成本高等问题,这也对能量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能量管理的优化控制为了解决微电网中的能量管理问题,需要运用优化控制的方法进行解决。
优化控制是以数学模型为基础,通过建立目标函数,确定合适的约束条件和变量范围,从而使系统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高效、稳定的运行。
优化控制涉及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模糊优化和遗传算法等。
不同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
通过对微电网中各个能源资源的动态调度,可以实现能量的最优分配和调度,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四、能量管理与环境效益微电网中的能量管理与环境效益密切相关。
传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微电网中的优化控制能够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大量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直流微电网的能量管理与优化方法研究一、引言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微电网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力供应模式广受关注。
直流微电网通过将直流电压从发电机组输送到用户端,具有能量传输效率高、系统简化等优势。
本文将重点研究直流微电网的能量管理与优化方法。
二、直流微电网的能量管理模型直流微电网能量管理模型是对直流微电网中能量流动和转换过程进行建模和优化的关键。
其主要目标是实现能量的高效供应和利用。
2.1 负荷模型直流微电网的负荷模型是指对负载特性进行建模,包括负载的功率需求、特征和变化规律等。
通过对负荷模型的建立和优化,可以有效地分配和供应电能,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2 发电机组模型发电机组模型是指对直流微电网中各种发电设备进行建模和优化,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燃料电池等。
通过对发电机组的模型建立和优化,可以实现多种能源的灵活转换和管理,使直流微电网在不同的工况下实现高效供能。
2.3 电池储能模型电池储能模型是指对电池储能设备进行建模和优化。
直流微电网中的电池储能系统可以通过调节充电和放电过程实现对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对电池储能模型的建立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直流微电网的能量管理策略直流微电网的能量管理策略是指对其内部能量流动和转换过程进行优化和调度的策略。
合理的能量管理策略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性。
3.1 能量供应策略能量供应策略是指通过合理调度直流微电网中的发电机组和储能设备,满足负载需求的策略。
根据负载的特点和需求,可以采用不同的能量供应策略,如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优先使用储能设备等,以实现能量的高效供应。
3.2 能量转换策略能量转换策略是指通过调节直流微电网中能量的转化和传输过程,实现能量高效转换和利用的策略。
通过采用合理的能量转换策略,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和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系统的稳定性。
四、直流微电网的能量优化方法直流微电网的能量优化方法是指通过对能量管理模型和策略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直流微电网的能量转换和利用效率。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系统能量管理的研究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能源转型的推进,微电网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供应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系统作为一种融合了交流和直流能源的新型能源供应系统,具备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更强的供电可靠性,因此在能源管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系统的能量管理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能量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对系统内各种能源进行协调调度和优化控制,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供需的平衡。
本文将从能量管理的角度对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系统的研究进行探讨。
首先,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系统的能量管理需要考虑到不同能源之间的互补性。
交流能源和直流能源在供电方式、输电损耗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能量管理中需要合理选择能源转换和传输的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各种能源的优势。
同时,还需要建立能源之间的互补关系,实现能源的共享和灵活调度,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系统的能量管理需要考虑到供需平衡的问题。
由于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能量管理需要对能源的供需进行精确的预测和调度。
通过建立合理的能源调度模型和优化算法,可以实现能源的平衡和供需的匹配,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供电的可靠性。
最后,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系统的能量管理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能量管理需要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能源故障和隐患。
通过建立健全的安全监控和预警机制,可以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并提高能源供电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系统的能量管理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供需平衡的关键。
通过合理选择能源转换和传输的方式、建立能源之间的互补关系、实时监测和分析系统的运行状态等手段,可以提高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和供电可靠性,为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直流微电网的能量管理
作者:薛连杰
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7年第15期
摘要:如今,分布式发电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微电网技术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总的来讲,微电网可以分为交流微电网与直流微电网两种。
当前,已经开始对直流微电网展开了研究,但是却因为起步较晚,还有很多地方都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特别是在控制管理策略上。
因此,本文构建了一个直流微电网并对其能量管理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分布式发电;直流微电网;能量管理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5.176
1 引言
在直流微电网中,各微源种类以及特性多种多样,说的直流微电网的系统难以高校稳定控制,并且能量管理也较为困难,而这些也是当前急需要进行解决的问题。
对直流微电网能量管理的研究对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电网能量管理的研究属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前沿课题,同时在国际尚处于初步阶段。
文献[1]提出了一种建立在multi-agent基础上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在该系统之中各Agent利用通信网络对彼此的信息进行交流,并对数据信息处理,根据处理的结果来对各自元件的状态进行判断,并根据判断出的结果来采取各自相适应的控制模式。
文献[2]将系统分为5个工作模式,系统各单元根据直流母线电压确定的工作模式进行协调控制并维持母线电压稳定。
将直流微电网离、并网运行统一在电压分层控制方案中进行设计,系统中各单元可在离、并网运行模式间无缝切换。
综上所述,目前对微电网的能量管理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深入研究微电网的能量管理对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构建了一个直流微电网并对其能量管理进行了研究。
2 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在直流微电网之中,直流母线电压是对系统功率是否平衡进行衡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如果电网母线电压的波动幅度较大,那么就会对发出电能的质量带来影响,使得系统的可靠性降低,因此需要将直流微网的母线电压波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中。
国际上对电压偏差有不同标准规定,我国对于电压波动等级的A 级标准为±5%,为了能够满足负荷的性能需求,设定直流微网的电压波动等级为±5%。
根据数据分析,本文设计了由光伏电池、固态燃料电池和传统供电设备柴油机作为发电单元,蓄电池和超级电容作为储能单元的直流微电网,直流母线电压电压为400V。
本文通过负载监控将系统设备的运行状态分为五种工作状态。
系统中的设备都是都过变换器连接在直流母线上的,所以对系统设备工作模式的控制,归根结底是对变换器工作状态的控制。
为了管理各个系统设备的功率,每个变换器需经过电流控制再连接到直流母线上,可以通过典型的PI控制进行电流控制。
3 系统仿真分析
为了验证直流微电网能量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设计了系统的仿真模型。
通过在MATLAB /Simulink 环境下搭建的仿真模型。
通过改变可控电流源的输入值来实现负载的变换,来观察系统在模式转换下的运行状态。
这里每过七秒钟给电流源转换一个值,此时的负载就跟着变换,系统的工作模式从模式四依次转变为模式一,仿真图如图1所示。
通过仿真结果分析可知,随着负载的变化,系统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3个燃料电池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选择不同的工作方式,在关断、额定功率输出和电流控制下进行功率补偿的方式之间进行切换。
在进行工作模式切换时直流母线会产生波动,随着各单元的稳定输出和储能设备对直流母线电压的控制,直流母线电压经过短暂的调节最终可以稳定400V±5%。
4 结论
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直流微电网在基于负载变换进行系统模式切换的能量管理策略,系统经过短暂时间的调节,可以实现各单元输出稳定和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
通过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控制策略可以实现直流微电网的能量管理,直流母线电压在400V±5%可以实现稳定,也验证了提出的能量管理策略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P.Thounthong,V.Chunkag,P.Sethakul,et al.Energy management of fuel cell/solar
cell/supercapacitor hybrid power source[J].Power Sources,2010,01(51).
[2]Lagorse J,Paire D,Miraoui A.A multi-agent system for energy management of distributed power sources[J].Renewable Energy,2010(35):174-182.
[3]雷鹏娟,赵清林教授.直流微电网的能量管理研究[J].
[4]王盼宝,王卫,孟尼娜,吴炎.直流微电网离网与并网运行统一控制策略[J].
[5]刘家赢,韩肖清,王磊等.直流微电网运行控制策略[J].电网技术,2014,38(09):2356-2362.
[6]周跃斌.直流微电网的协调控制与能量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