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培育青少年洞察通达的哲理故事_做人的底线
- 格式:docx
- 大小:15.10 KB
- 文档页数:1
晶晶和圆圆是两个爱画画的孩子。
晶晶妈妈给儿子一叠纸,一捆笔,还有一面墙。
她告诉晶晶:你的每一张画都要贴在墙上,给所有来我们家的客人看。
圆圆的妈妈给儿子一叠纸,一捆笔,还有一个纸篓。
她告诉圆圆:你的每一张画都要扔在这个纸篓里,无论你对它满意还是不满意。
三年后,晶晶举办了画展:一墙的画,色彩鲜亮,构图完整,人人赞扬。
圆圆没法办展览:一纸篓的画,满了就倒掉,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他手头上尚未画完的那一张。
30年后,人们对晶晶一墙一墙展览的画已不感兴趣,圆圆的画却横空出世,震惊了画坛。
人们把晶晶贴在墙上的画揭下来,扔进了纸篓,又把圆圆的扔在纸篓的画拾出来,贴在墙上。
受益一生的哲理故事14篇受益一生的哲理故事1威廉姆一次带上猎狗去打猎,很快猎狗就发现了不远处有了目标——一只大野兔正恐慌地逃跑,猎狗就追了上去。
追了好长时间,猎狗还是没有将野兔抓住。
野兔心想:“如果我不逃,我这一生就从此结束了。
”而猎狗心里也想到:“追不到你也没有关系,最多是挨一顿骂,或饿一餐,也不至于会失掉性命。
如果下次再让我遇到,一定不会放过你。
”野兔是抱着“不成功便要成仁的决心。
”猎狗抱着“这次不成功,以后还有机会。
”最终,野兔逃掉了,猎狗筋疲力尽,空手而归。
一个在观念及行动上用足了十分心力,一个仅用了七八分心力。
全身心的投入,才是解除一切困境的.出路。
受益一生的哲理故事2一天,一只漂亮的蝴蝶落在了一朵正在开放的娇艳的花上。
只见她骄傲地抖动着她的那双美丽的翅膀,高傲的俯视着一切。
不一会儿,从远处飞来了一只小蜜蜂,她绕着这朵花飞了几圈,也想落在这朵花上吸吮花蜜。
这时,那只漂亮的蝴蝶开口了:“嗨,哪里来的?这朵花我可是早占上了,你就别处寻吧。
况且,你也不看看自己长什么样子,能配上这朵花吗?”小蜜蜂一看她那一脸蛮横的样子,就没再和她计较,转而飞到了附近的一朵含苞欲放的'花上了。
过了一会儿,忽然就刮起了一阵大风,那朵正在开放的花因为重力的缘故竟被风吹掉了,连同那只蝴蝶重重的摔在了地上。
这时,那只蝴蝶再也不是刚才那种骄横的样子了,只是在地上“哎吆哎吆”地呻吟。
而那只小蜜蜂和那朵含苞欲放的花却还稳稳呆在那里。
受益一生的哲理故事3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许多人认为哥伦布只不过是凑巧看到,其他任何人只要有他的运气,都可以做到。
于是,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上,一位贵族向他发难道:“哥伦布先生,我们谁都知道,美洲就在那儿,你不过是凑巧先上去了呗!如果是我们去也会发现的。
”面对责难,哥伦布不慌不乱,他灵机一动,拿起了桌上一个鸡蛋,对大家说:“诸位先生女士们,你们谁能够把鸡蛋立在桌子上?请问你们谁能做到呢?”大家跃跃欲试,却一个个败下阵来。
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
当他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娱,不管政事,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
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
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
其实,一个聪明的人,应该像子贱,正确地利用部属的力量,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这样不仅能使团队很快成熟起来,同时,也能减轻管理者的负担。
一名员工做事情是不能靠主管在后面挥动鞭子的,要靠自己有一种尊严,让追求标准变成一种原动力。
一天,希尔顿酒店来了一对老夫妇订房间。
服务生查了一下电脑,“保留的房间都订完了,先生、太太,我们附近还有几家档次不错的饭店,跟我们都一样的,要不要我帮您试试看。
”服务生礼貌地说。
他们先领老夫妇去喝杯咖啡,一会儿服务生过来说:“我们后面的喜来登大酒店还有一个房间,档次跟我们是一样的,还便宜20美金,要不要?”老夫妇高兴地说“要”之后,服务生又把老夫妇和他们的行李送上车。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的十个哲理故事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常常用故事来传递知识和教导道理。
下面是十个具有哲理的中文故事,父母可以通过这些故事来教导孩子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价值观。
1.《竹篮打水》故事内容:有个村子的水井在离村子很远的地方,村民们每天都要背着竹篮去打水。
有一个人觉得很不公平,于是他带着竹篮去看了看井口底部,发现竹篮透水漏,不能打到水。
但是他发现竹篮在回程的路上,却能保持湿润,比之前更好。
故事寓意:有些事情可能看起来没有意义,但经过一段时间,你可能会发现它的价值。
2.《井底之蛙》故事内容:有只蛙一直生活在一个井里,以为自己所见即世界。
有一天,有只蛙来到井口告诉他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宽广,但是井底的蛙不相信。
故事寓意:人应该拓宽自己的眼界,不仅仅看到眼前的小小世界,还要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故事内容:有个农民在田地里播种黄瓜种子,结果长出了黄瓜,然后在另一块地里播种豆子,结果长出了豆子。
故事寓意:努力付出的结果与之前所做的行为是一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4.《捡破烂的人》故事内容:有个捡破烂的人,每天捡拾别人不要的东西,然后卖掉。
有一天,他从一个袋子里发现了一大笔钱,但是他没有留下来,而是将钱退还给失主。
故事寓意: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人应该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5.《龟兔赛跑》故事内容:兔子和乌龟赛跑,兔子由于过于自信骄傲,因而在比赛中大意失荆州,最终被乌龟赢得比赛。
故事寓意: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能够取得胜利。
6.《狼来了》故事内容:一个孩子在山上看羊时,多次喊狼来了,导致大家对他的求救不再相信。
后来真的有狼来了,但是孩子的呼救声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导致一些羊被狼吃掉。
故事寓意:不要撒谎,否则一旦真的遇到危险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
7.《二黑掉进井里》故事内容:有两只黑兔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掉进了井里,其中一只很快放弃了,但另一只黑兔子却不断努力爬上井口,最终成功逃出生天。
人生需要底线的哲理故事人的自信永远都是建立在自我准则,道德的底线之上,所以倘若没有了底线,你的人生将会是一塌糊涂。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人生需要底线的哲理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人生需要底线的哲理故事一次,一位在江南开锁厂的老板说他的买卖很兴旺,日进斗金,很快要上市了。
我问他何以如此发达?他答曰:“现在的人富了,有钱有物,自然要加锁买锁;再有,我的锁科技含量高,一般技术很难打开,而且不断技术更新,所以市场总在我手里。
”我笑道:“我的一位好朋友说世界上他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锁,因为锁是对人不信任,是用来防人的。
”锁厂老板眉毛一挑说:“不防人防谁?我赚的就是防人的钱。
你以为这世上真有夜不闭户的地方吗?”我说:“上世纪50年代真有。
70年代我住在一座房子的顶楼上,门上只有个挂钩,没锁,白天上班把门一关钩一挂,从来没被人偷过。
”锁厂老板说:“那是什么时候,早没影儿了,不信你不锁门试试。
”我笑了笑没再说,我信他的话。
我承认,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
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
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
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
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
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
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
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
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
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下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之妻不可欺”等等。
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在被全线突破了?底线是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
让中学生受益一生的哲理故事一粒沙中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藏着一个天堂。
一句话,就如一盏明灯。
一个故事,就能启迪心灵。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生成功。
对此给大家准备了让中学生受益一生的哲理故事,以供参阅。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有三个儿子,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不在家。
于是,三个儿子就由母亲在家看管着。
父亲几乎没有时间和妻子、儿子一起吃饭。
有一天早上,父亲正好有空在家,就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吃早餐。
于是,父亲就在餐桌旁等着三个儿子下楼,一起用餐。
大儿子从楼上下来时,满脸笑容地跟父亲打招呼。
父亲微笑着问大儿子:“昨晚睡得好吗?”大儿子快乐地说:“相当好,我还做了一个好梦,梦见到了天堂。
”父亲问道:“到天堂的感觉怎么样?”大儿子答复说:“天堂太好了,就像咱家一样。
”一听这话,父亲快乐得合不拢嘴。
随后,二儿子从楼上下来,一见到父亲就快乐地说:“爸爸早上好,昨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到天堂了。
”父亲问道:“你觉得天堂怎么样?”二儿子冲动地说:“天堂真不错啊,和咱家一样温馨。
”父亲笑得更灿烂了。
最后,一向很少和父亲沟通的三儿子很懒散地走下楼。
父亲问他:“昨晚上睡得不好吗?”三儿子撇撇嘴说道:“是不好啊,昨晚上梦见去地狱了。
”父亲就问他:“那地狱的感觉如何?”三儿于噘着嘴说:“坏透了,就像咱家一样。
”父亲一听这话,一脸寒霜。
同样是做梦,大儿子和二儿子却都梦见去了天堂,都认为天堂和自己的家一样。
而三儿子却觉得自己的家和地狱一样糟糕可怕。
这意味着什么呢?因为不同的心态,他们对幸福的感觉不同而已。
作家艾达尔拉瑞说:“幸福就像一位和蔼可亲、带有异国情调的来串门的蒂莉姨妈,她在你最料想不到的时刻来临,阔绰地请你喝酒,酒过一巡后翩然离去,留下一丝栀子花的清香。
你不可能命令她来临,只能在她出现时欣赏她。
你也不可能强求幸福的到来,但当它降临时,你肯定能够感觉到。
”大儿子和二儿子能够用心去感悟,尽情地享受家带来的幸福,三儿子却没有。
有一位武术大师隐居在山林深处。
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想跟他学些武术方面的窍门。
他们到达深山时,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
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水都没有装满。
照他们的想法,大师应该能够用很大的木桶挑水,而且把水装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得多,而在于挑得够用。
一味贪多,适得其反。
”
众人越发不解。
大师从他们当中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满满的两桶水上来。
那人挑得十分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吗?膝盖破了,走路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的还少吗?”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应该挑多少,怎么确定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
众人看去,只见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
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这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了。
有了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更要量力而行。
”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最初是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达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伤害,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将进酒》诗篇中著名的两句。
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李白那种傲岸不屈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更透视出他那种奔放不羁的性格,豪放挥洒的气势。
有人说这是狂妄,是自吹自擂,而我要说这是一股傲气,一股万丈豪情,做人需要这股豪情。
自古以来,英雄豪杰、仁人志士都具备这股豪情。
他们不相信救世主,不惧怕命运的多舛,万事只是一个“自我担当”。
他人的患难,自我担当;世运的不济,自我担当;人间的道义,自我担当;天地的正气,自我担当。
他们光明磊落,豪放不羁,卓尔不群,独行其是于天地间。
他们不畏权势,威武不屈,两肩担道义,一手撑乾坤。
在他们一举手一投足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肝胆,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血性,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豪气,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真情实意。
所以,不管他们有没有成就,也不管大还是小,都能惊天地泣鬼神!天生我材必有用,万事只是一个“自我担当”,这并不是自我吹嘘、自我标榜、自我陶醉,而是一种自信、自立、自强。
没有禁锢的藤蔓只好让自己依附大树生长,永远挺不起胸膛和脊梁。
月亮自己不燃烧,所以黯淡无光,只能环绕太阳。
也许你有个当官的爸爸,或者有位在海外发迹的亲戚,或者和艺术圈内的人士混得很熟,称兄道弟起来,似乎觉得很幸运、很开心、很得意。
但这并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并不是你的地位、你的财产、你的荣誉。
借助别人的光照亮自己,其实就是在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存在的意义。
做人需要点傲气和傲骨,就像楼房需要钢筋、绿叶需要枝干、船帆需要桅杆一样。
有了这一股傲气,你在时运不济、事业受挫、遇到报复、遭到打击、高考落第、情场失意、受到欺骗、遭到冷遇时就不会萎靡不振、万念俱灰、沉沦不起,反而是愈挫愈进,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你不是一脸冰霜而是嘴角和眉梢挂着微笑,你明白这算不了什么。
豪情、傲岸并不是狂妄。
狂妄自大的人,多是无礼之人和无知之人。
由于无知而无礼,背信弃义,失去诚信,人们必然鄙视和疏远他,使他最终成为孤家寡人。
法国化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出生在一个百万富翁家庭,从小养成了游手好闲、挥金如土、盛气凌人的恶习。
但是,在他21岁的时候,却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打击。
在一次宴会上,他对一位年轻美貌的巴黎女郎一见钟情。
他仗着自己长相英俊,有钱有势,便走上前去调情。
没料到这位女郎却冷冰冰地骂道:“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被花花公子挡住视线。
”这让格林尼亚羞愧难当。
他满含屈辱地离开了家庭,只身一人来到里昂。
在那里,他隐姓埋名,发奋求学,整天呆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
在菲利普·巴尔教授的精心指导和自己的长期努力下,他发明了“格式试剂”,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191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化学奖。
做人,需要讲究原则。
原则是为人处世的一个最底线,没有这条线,就好像长跑运动员起跑的时候没有起跑线,该结束时又不知在什么地方结束一样,前进没有了目标,后退也乱了分寸。
人的轻举妄为、胡作非为、无效劳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以至自讨苦吃的种种行为,无不是在丧失原则,乱了分寸,没有守住自己人生的最底线而发生的结果。
做人,应该守住自己人生的底线。
底线是做人的标尺、原则,是判断一个人能“为”什么和不能“为”什么的准则。
也许,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有种连常识都违背了的坏事与蠢事。
虽然我们不能告诉你什么能“为”,却可以通过告诉你什么不能“为”,你可以知道什么能“为”。
当然,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为”的东西实在太多,如不投机取巧,不感情用事,不忽冷忽热,不乱发脾气,不标榜自己,等等。
有些是我们现在不可“为”,但不是说以后不可“为”。
但是,有些却是我们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能去“为”的。
如果你非要去“为”不可,别人就会冷漠你、疏远你,把你抛进人际关系的孤寂冰缝中,谁也不理你,试问你还能做得成“人”吗?
也许,我们无法为你设计规定出谁谁应该去“为”什么、做什么的蓝图,因为每个人的条件、处境、志趣、价值选择有很大不同。
我们也不可能建议人人都成为炸碉堡的烈士,就像不能建议人人都去成为比尔·盖茨。
我们无法建议人人都去搞发明创造,就像无法建议人人都去当一辈子老黄牛。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建议他们不要去做什么,不要去做蠢事坏事,不要去做愚而诈的事,不要去做逞一己之私愤而置后果于不顾的不负责任的事等等。
以下是一些做人需守住底线的最起码的要求,只是一点建议,或许对你判断什么能“为”有所帮助、启迪。
第一,不要反科学、反常识、违反客观规律地一厢情愿地“为”,即蛮干地“为”。
第二,不要为了表白自身的需要而乱“为”。
前不久,我看到过一篇微型小说,讲的是一个老人病了,他的几个孩子为了表达孝心,纷纷找一些江湖术士给老爷子治病,结果把老爷子吓跑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不要过度地“为”。
一件事也许你只需要找几个人帮忙,就可以办成。
但如果你找了十几个,上百个呢?你能保证这些人都处在同一条战线上的?这只能引起大反感、大麻烦,能办成的事最后反而办不成了。
第四,不要斤斤计较、得不偿失地“为”。
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大动干戈,徒然贻笑大方,至于造成的后遗症则更是不堪设想。
第五,不要“为”那些丢人现眼的事,如钻营、吹嘘、卖弄、装疯卖傻……
第六,不要张张扬扬、咋咋呼呼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