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产科临床麻醉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7
产科麻醉临床实践ASA指南(一)引言概述:产科麻醉是为了确保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而进行的麻醉实践。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制定了一系列指南,以帮助麻醉医师在产科麻醉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本文将介绍ASA指南中的一些重要内容,以帮助医务人员了解产科麻醉的临床实践。
正文:一、麻醉前的评估和准备1. 孕妇的整体评估,包括妊娠期疾病和特殊情况的了解。
2. 了解妇科手术的性质和预期结果,以制定适当的麻醉方案。
3. 评估孕妇的麻醉相关风险,如麻醉药物的选择、呼吸机管理等。
4. 准备产科麻醉团队,包括麻醉医师和护理人员的配备和培训。
5. 通知孕妇和家属关于麻醉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二、分娩麻醉的选择和管理1. 根据孕妇和手术类型选择最适合的麻醉方式,如局部麻醉、硬膜外麻醉等。
2. 根据孕妇的病情和麻醉效果进行术前术中血液管理。
3. 在分娩中维持孕妇的稳定生理状态,如血压和心率的控制。
4. 有效管理分娩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分娩过程的延长或阻滞等。
5. 在分娩结束后,及时评估和处理产后镇痛的需求和措施。
三、麻醉药物的选择和管理1. 根据孕妇的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如局麻药、镇静剂等。
2. 了解麻醉药物的有效剂量和副作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孕妇的风险。
3. 监测麻醉药物的血药浓度和代谢过程,以确保麻醉效果的稳定性。
4. 随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以适应分娩过程中的变化和需求。
5. 在使用镇痛药物时,注意其对新生儿的影响和风险。
四、孕妇和胎儿监测1. 针对孕妇进行持续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生理参数的监测。
2. 监测孕妇的麻醉深度和反应性,以及任何可能的并发症。
3. 监测胎儿的心率、胎动等指标,以评估胎儿的健康状况。
4. 及时采取措施,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如及时复苏、储存适当的抢救设备等。
5.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麻醉方法和药物剂量,以确保产科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五、产科麻醉中的特殊问题和挑战1. 处理孕妇意外发生的并发症,如痉挛、产科创伤等。
引言概述:产科麻醉是在妇产科手术和分娩过程中应用麻醉技术的一种临床操作。
产科麻醉的目的是在确保母婴安全的前提下,减轻产妇的疼痛感,并提供舒适的分娩环境。
本文将结合当前国际上产科麻醉领域的最新研究和指南,详细阐述产科麻醉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一、产科麻醉的技术选择1.产科麻醉方法的选择无痛分娩镇痛技术静脉全身麻醉技术腰麻和硬膜外麻醉技术2.产科麻醉技术选择的指南原则基于患者的临床特点考虑手术类型和手术风险考虑患者与麻醉师之间的沟通和协商3.同时应用多种产科麻醉技术的情况二、产科麻醉的患者评估与管理1.孕妇麻醉前的评估指标基本生命体征测量妊娠期疾病评估麻醉相关风险评估2.产科麻醉前的准备工作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预防性的液体管理抗胃酸治疗的考虑3.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镇痛的时机选择分娩镇痛药物的选择镇痛效果的评估和调整三、产科手术中的麻醉管理1.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管理选项包括全身麻醉和腰麻母婴双重安全的考虑手术时间掌握的原则2.镜下手术中的麻醉管理对深度和平衡的要求围手术期的疼痛管理疼痛药物的使用和监测3.产科手术中的困难情况处理快速序贯指令的制定紧急救助设备和药物的准备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与配合四、产科麻醉的并发症及风险管理1.麻醉药物过敏与过敏测试麻醉药物过敏的类型和机制过敏测试的方法与评估麻醉药物替代的选择2.麻醉相关并发症的防治呼吸道管理的注意事项低血压和心排量降低的处理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相关的并发症预防3.产科麻醉相关疼痛管理术后镇痛方案的制定镇痛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镇痛效果的监测与调整五、产科麻醉的新技术和进展1.痛觉阻滞技术在产科麻醉中的应用经导线持续鞘内镇痛技术神经阻滞在产科手术中的重要性往期经验与新技术的比较2.产科麻醉中的镇静剂选择和管理镇静药物与麻醉深度的平衡在不同场景下的镇静剂选择镇静剂相关并发症的管理3.管理困难的麻醉操作案例分享上述技术和原则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对难治性案例的总结和展望继续改进产科麻醉服务的方向总结:产科麻醉指南(二)的内容涵盖了产科麻醉的技术选择、患者评估与管理、产科手术中的麻醉管理、并发症及风险管理以及新技术和进展等方面。
产科麻醉临床指南(一)引言概述:产科麻醉是为了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在分娩过程中进行的一项重要措施。
该指南旨在提供产科麻醉临床实践中的准确指导,包括麻醉方法选择、麻醉剂的使用及其效果、并发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1. 麻醉方法选择- 根据孕妇和胎儿的情况,评估合适的麻醉方法,包括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以及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 考虑孕妇的病史、分娩的进展情况和术前评估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确保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2. 麻醉剂的使用- 选择适用于产科麻醉的麻醉药物,包括局部麻醉药物、镇静药物和镇痛药物,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用药剂量。
- 对孕妇和胎儿可能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和监测,以及及时应对和处理。
3. 麻醉效果的评估- 定期检测孕妇的生命体征以及麻醉的效果,包括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和神经功能等指标。
- 根据不同的麻醉方法和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如视觉评分量表和疼痛评分量表等。
4. 并发症的管理- 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制定相应的预防和管理措施,如呼吸抑制、过敏反应和感染等。
- 加强团队合作,及时处理麻醉并发症,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对孕妇和胎儿的不良影响。
5. 术后疼痛管理- 对产科手术的术后疼痛进行有效管理,采用恰当的镇痛措施,如静脉镇痛和口服镇痛药物。
- 指导产妇术后自我管理疼痛,提供必要的疼痛缓解信息和指导。
总结:产科麻醉临床指南旨在提供产科麻醉实践中的准确指导,包括麻醉方法的选择、麻醉剂的使用和效果评估、并发症的管理以及术后疼痛管理等方面。
通过遵循指南中的准则,能够提高孕妇和胎儿在分娩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注:该文档仅为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产科麻醉指南(PDF)(一)引言概述:产科麻醉指南是为了在产科手术和分娩中提供安全、高质量的麻醉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指导原则。
该指南将从麻醉前评估、药物选择、监测和麻醉技术等方面提供详细的建议和指导。
正确使用本指南将有助于减少产科手术和分娩中的麻醉相关风险,提高产妇和胎儿的安全。
正文:一、麻醉前评估1. 根据产妇的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产妇是否适宜接受麻醉,并确定合适的麻醉方法。
2. 针对高风险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特别注意评估和管理麻醉风险。
3. 麻醉前与产妇和她的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麻醉的可行性、利益和风险,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担忧。
二、药物选择1. 根据产妇的病情、手术类型和术中监测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麻醉药物。
2. 对于一般产程镇痛,可以选择静脉注射镇痛药物或硬膜外镇痛。
3. 对于产科手术,可考虑行椎管内麻醉或全麻,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以及其给药方法和剂量。
4. 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具有胎儿毒性的药物,对于无胎儿毒性的药物也应谨慎使用。
三、监测1. 在产妇进行麻醉过程中,应进行严密的监测,包括心电图、血压、心率、麻醉深度等参数的监测。
2. 对于高风险产妇,可以考虑使用无创血压监测技术,以提供及时的监测和干预。
3. 麻醉医师应随时关注产妇和胎儿的生理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二者的安全。
四、麻醉技术1. 麻醉医师应掌握适用于产科手术和分娩的各种麻醉技术,包括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全麻等。
2. 在硬膜外麻醉中,应正确选择穿刺点和插管深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 在全麻中,应注意维持气道通畅,合理选择氧气、麻醉药物和肌松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4. 在分娩过程中,应掌握紧急情况的处理技术,如剖宫产时的快速诱导、气管插管等。
五、其他注意事项1. 麻醉团队应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确保麻醉操作的安全和高效进行。
2. 在产妇术后恢复期间,应进行监测和管理,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
产科麻醉指南x(二)引言概述:产科麻醉是为了在妊娠期间和分娩过程中提供适当的疼痛缓解和麻醉操作的医疗服务。
在产科麻醉指南(x二)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相关内容,以便为医务人员和妇产科患者提供更好的指导。
大点1:产科麻醉的主要方法1.1 局部麻醉:包括表面麻醉和神经阻滞术。
1.2 化学麻醉:通过药物来实现麻醉效果,如全身麻醉和镇静剂。
1.3 蛛网膜下腔麻醉:通过在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药物,使下半身麻醉。
1.4 连续硬膜外麻醉:通过在硬膜外腔内持续注射麻醉药物,实现麻醉效果。
1.5 静脉麻醉:通过静脉注射药物来实现麻醉效果。
大点2:产科麻醉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1 适应症:包括高危妊娠、紧急剖宫产、胎儿异常等。
2.2 禁忌症:包括过敏反应、出血倾向、严重心脏病等。
大点3:产科麻醉中的监测和护理3.1 监测:包括血压、脉搏、呼吸、心电图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3.2 护理:包括保持通畅的呼吸道、定期检查麻醉设备等护理操作。
大点4:产科麻醉中的风险和并发症4.1 风险:包括麻醉过度、呼吸抑制、神经损伤等。
4.2 并发症:包括昏迷、低血压、恶心呕吐等。
大点5:产科麻醉后的护理和康复5.1 护理:包括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疼痛缓解措施等。
5.2 康复:包括康复训练和心理咨询等。
总结:产科麻醉指南(x二)从产科麻醉的主要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监测和护理、风险和并发症,以及产科麻醉后的护理和康复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通过此指南的应用,医务人员和妇产科患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产科麻醉相关内容,并在实践中应用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为母婴的安全和健康提供保障。
产科麻醉临床指南x(一)引言概述:产科麻醉是指在孕妇分娩过程中使用麻醉技术来缓解疼痛,保证安全和舒适。
产科麻醉临床指南旨在提供有关产科麻醉的最佳实践指导,以确保产妇和婴儿的健康和福祉。
本文将介绍产科麻醉临床指南x的相关内容,其中包括:(一)产科麻醉前的评估和准备,(二)常规产科麻醉技术,(三)特殊情况下的产科麻醉技术,(四)产后麻醉护理和监测,(五)产科麻醉的风险和并发症。
一、产科麻醉前的评估和准备1. 孕妇的产科麻醉适应症和相对禁忌症2. 产妇麻醉前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3. 产妇和麻醉医生之间的沟通和共识4. 麻醉团队的准备和手术室的准备5. 产妇家属的教育和心理支持二、常规产科麻醉技术1. 局部麻醉的应用和技术要点2. 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3. 椎管内麻醉的应用和技术要点4. 镇静和协同麻醉的药物选择和剂量5. 产妇麻醉期间的监测和疼痛管理三、特殊情况下的产科麻醉技术1. 剖宫产麻醉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2. 紧急剖宫产麻醉的处理策略3. 高龄产妇和高风险孕妇的麻醉管理4. 孕妇合并其他疾病时的麻醉考虑5. 产妇心肺复苏和紧急情况处理的麻醉策略四、产后麻醉护理和监测1. 产妇术后镇痛计划的制定和管理2. 术后麻醉监测和疼痛评估3. 术后麻醉并发症的预警和处理4. 产妇身体恢复和病情观察要点5. 产妇术后麻醉知情同意和出院指导五、产科麻醉的风险和并发症1. 产妇和胎儿在麻醉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2. 麻醉药物和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3. 麻醉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4. 麻醉期间的意外情况应对和处理策略5. 产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总结:产科麻醉临床指南x提供了产妇分娩过程中麻醉相关方面的最佳实践指导,包括评估和准备、常规技术、特殊情况处理、术后护理和监测以及风险与并发症等内容。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指南中详细而系统的建议,为孕妇提供安全有效的产科麻醉服务,以确保产妇和婴儿的健康和福祉。
产科麻醉关系到母体和胎儿的安全,风险相对较大。
作为麻醉科医师,除了要掌握麻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掌握孕妇妊娠期的生理改变、病理产科以及麻醉方法和药物对母体、胎儿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积极预防,尽昀大所能保障母婴的安全。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妊娠期产妇的生理发生了显著的改变,随着妊娠时间的推移,这些改变更加显著,特别是高危产妇,这些生理改变会对麻醉产生影响。
(一)心血管系统孕妇总循环血容量逐日增多,妊娠 33周时达昀高峰。
此后逐渐下降,但仍比正常人显著增多。
增加的血容量中,血浆成份居多,而血细胞较少,故血液呈稀释状态,血细胞比积减低,血粘度降低,呈生理性贫血。
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健康产妇尚不足以诱发心功能不全,但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各种危险并发症。
虽然血液稀释,但由于妊娠期大多数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多,因此,孕妇妊娠期表现为高凝状态。
妊娠期间血小板计数基本不变,但妊娠晚期血小板活性增强。
高凝状态可能导致血栓栓塞,这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原因之一。
另外,孕妇临产时有许多因素可增加心脏和循环的负荷。
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暂时增加 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
同样,剖宫产时孕妇循环系统也会发生明显的波动。
胎儿取出时,腹腔压力骤减,大量血液聚集于腹腔,使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回心脏,使心脏负荷加重。
(二)呼吸系统在怀孕期间,孕妇肺功能昀明显的变化是功能余气量的变化。
在妊娠期间,功能余气量减少了 15-20%。
这主要是由于子宫增大导致隔肌上抬所致。
功能余气量的减少使孕妇氧的储存能力明显减少。
补呼气量和余气量减少约 2 0%,潮气量增加 40%,而肺总量基本保持不变。
孕妇腹式呼吸减弱,主要以胸式呼吸为主,因此,麻醉时应注意避免抑制胸式呼吸,硬膜外腔阻滞时平面不可过高。
产科麻醉指南x(一)引言概述:产科麻醉是在孕妇分娩过程中使用麻醉技术的一种特殊医疗措施。
产科麻醉的目的是确保分娩时产妇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产科麻醉指南X(一),详细介绍产科麻醉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可能的风险,以帮助医生和产妇做出明智的决策。
正文:一、产科麻醉的常见麻醉方法1.1 腰麻:腰麻是一种通过向腰椎内腔注射局麻药物的方式实现疼痛缓解的方法。
它具有作用迅速、效果显著等优点,并且产妇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可以全程参与分娩过程。
1.2 静脉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是通过在产妇静脉内注射麻醉药物实现疼痛缓解的方法。
它具有作用迅速的优点,但产妇在麻醉状态下无法参与分娩过程。
1.3 局麻+镇痛药联用:局麻+镇痛药联用是通过局部注射麻醉药物和静脉内给予镇痛药物的方式来缓解产妇疼痛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较为全面的疼痛缓解效果,并且产妇在部分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分娩。
二、产科麻醉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1 适应症:产科麻醉适用于有疼痛需求的产妇,如剖宫产、临产阶段疼痛较为剧烈的产妇等。
2.2 禁忌症:产科麻醉有一些禁忌症,如产妇对麻醉药物过敏、出血倾向、感染等。
在这些情况下,应当避免使用产科麻醉,以防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三、产科麻醉的安全性和风险3.1 安全性:产科麻醉在经验丰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时相对安全。
专业的麻醉团队应当对产妇进行评估和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风险。
3.2 风险:产科麻醉的风险包括心血管系统抑制、呼吸系统抑制、过敏反应等。
医生应仔细评估产妇的风险因素,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管理,以确保麻醉的安全性。
四、产科麻醉的注意事项4.1 产妇评估:医生在给予产妇麻醉之前应当对产妇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体格检查、病史询问等,以确保产妇适合接受麻醉。
4.2 医生技术:产科麻醉应当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和麻醉团队进行,以确保操作技术的熟练和安全性。
4.3 监测:产妇在接受麻醉期间应当进行全面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的监测,以及麻醉深度的评估。
精心整理
【指南】产科临床麻醉指南
麻醉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高危”专业,而产科麻醉被认为是麻醉学领域里的一个“高危”的亚专业。
这不仅是因为产科麻醉充满了挑战,每次面对的是两个生命,而且因为产科麻醉的医疗不良事件在医疗纠纷中所占的比例极高。
在美国,因产科麻醉的并发症而引起的产妇死亡占所有妊娠死亡(食8料,也就是流食,譬如:清水、无渣的水果汁、汽水、清茶、和不加牛奶的咖啡等。
产妇饮用的液体种类比饮用的液体容量更有临床意义。
饮用液体应因人而异,如产妇有下列情况应适当限制液体的饮用:胃肠动力失调,譬如:肥胖症、糖尿病、胃食管反流等情况,困难气道。
有需手术分娩的可能性,譬如:胎儿健康情况不明、产程进展缓慢等情况。
麻醉前评估
1.病史和体检:在产妇的病史和体检方面,目前仍基本沿用1999年发表了产科麻醉的临床指南,但重点应放在详细了解和麻醉有关的产科病史和仔细检查气道。
如果选择区域性麻醉,应进行必要的背部和脊柱检查。
为保障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以及产妇生产的顺利,麻醉医师应与产科和儿科医师,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讨论。
在整个医疗过程中三者必须保
2.
检查,
1.
共识是:只要母亲有止痛的要求就可以开始实施分娩镇痛。
但止痛的方法应依据患者的病史情况、产程的进展、以及医疗条件而定。
2.麻醉药在腰段硬膜外麻醉中的用量:一般说来,局麻药在无痛分娩中的最佳用量是指能达到良好止痛效果的同时又不会引起明显的运动障碍的最小剂量。
推荐的腰段硬膜外麻醉药包括下列局麻药物和吗啡类药物,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的浓度超过0.125%将会引起明显的运动神经阻滞,增加
器械助产率,不建议使用。
3.联合腰段脊髓麻醉和硬膜外麻醉(CSEA):联合使用椎管内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既可提供快速和有效的分娩镇痛,又能根据临床的需要而延续镇痛时间。
必要时,还可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来为后续手术和手术后做麻醉和止痛。
困难气道是导致与麻醉有关的孕妇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
因此,在产房(包
)肺动
产妇中,有一半是和肥胖相关。
中国产妇的肥胖比较逐年升高,肥胖的“大”问题主要是:产妇体型大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麻醉穿刺和气管插管困难以及分娩期胎儿呼吸窘迫。
近年来,试管婴儿的增加,双胞胎,甚至多胞胎的产妇也越来越多,多胎妊娠的“大”问题主要是:子宫大而胎儿小①术前可能发生早产、子宫破裂;②术中仰卧性低血压;③术后子宫体积较大,容易出现官缩乏力而导致产后出血;④胎儿早产且体重不均,常需
要麻醉医生救治。
病态肥胖的麻醉要点:体位:左侧倾斜位(预防大血管受压)并头高位(改善呼吸和氧合)。
椎管内麻醉:选择长的穿刺针(大于250px),麻醉阻滞平面与体重成正比(与身高无关),体重指数越大,穿刺越困难,硬膜外麻醉失败率越高。
脊麻、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和全麻都可以选择,麻醉方法的选择应临床情况而定,脊麻和硬膜外麻醉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硬
类药物联合使用,达到硬膜外分娩镇痛最小的运动神经阻滞。
先兆子痫妊高症产妇的“高”问题
在美国先兆子痫是产妇妊娠相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死亡原因通常是脑血管意外,先兆子痫在孕妇中的发病率为6~8%,其中75%为轻度,25%为重度。
2006-2008年英国死于先兆子痫或子痫的产妇占所有死亡产妇的
8/19,麻醉管理不善与产妇死亡亦有关,麻醉科医师应当积极参与这些高
危产妇的分娩,成为治疗危重症产妇治疗小组中的一员,妊娠期高血压标准:血压>140/90mmHg,收缩压>原基础血压30mmHg,舒张压>原基础直压15mmHg。
先兆子痫标准:孕20周后血压>140/90mmHg,出现蛋白尿和多系统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
HELLP综合症:属于重度先兆子痫伴发溶血、肝酶升高以及血小板减少。
妊娠期高血压处理:控制血压,谨慎补液,防止肺水肿,完善镇痛。
先兆子痫分为:轻度先兆子痫(
1.因疾。
静肺)下降而
除支气管痉挛,支气管扩张剂入室前使用,物理治疗利于排痰、气管引流,戒烟2个月。
预防性吸入色甘酸钠至术前,防止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其他化学物质的释放使用激素者不能停药。
如果术中发作处理:增加麻醉深度,观察血压、心率等变化,停止机械刺激,检查有无分泌物阻塞,调整气管导管位置,防止过深。
停止手术刺激,如牵拉系膜、肠、胃等,加压给氧,提高吸入氧浓度,哮喘急性发作机械通气需要较高的吸气压,可使用适当
水平的呼气末正压(PEEP)治疗,调整呼吸参数,保证有效的潮气量,必要时施行手控通气。
药物治疗包括首选β2激动剂(沙丁胺醇):氨茶碱:负荷量:5-6mg/kg;20min。
维持:0.6-0.8mg/kg/h激素:氢化可的松:4mg/kg,麻黄碱:纠正低血压。
术后处理:避免拮抗,胆碱酯酶抑制剂能诱发支气管痉挛。
拔管需深麻醉拔管或清醒拔管,避免浅麻醉时拔管,如不能拔管,维持机械通气。
输,需要警惕羊水栓塞的可能。
羊水栓塞的“急”问题
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的急性肺栓塞、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或突发死亡的分娩严重并发症。
其核心问题是妊娠过敏反应综合征,发生率在欧美国家6.1-7.7/100000,在我国1/8000--1/80000。
常与下列因素相关:子宫过强收缩(包括缩宫药物使用不当),子宫颈或宫
腔存在开放静脉或血窦,胎膜破后,羊水由开放血管或血窦进入母体。
常见于:宫缩强胎膜破裂,宫颈撕裂伤、子宫破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剖宫产,羊膜穿刺和钳刮术。
羊水栓塞处理基本等同于心跳骤停的处理,需插管机械通气,行CPR及高级心肺复苏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并于5分钟内剖宫产取出胎儿,预防并处理出血和DIC。
有些病人需行体外循环、ECMO 等生命支持。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重点是针对过敏和急性肺动脉高压所致
术室即可在急诊室完成。
产科麻醉医生不仅仅是为产妇分娩做麻醉和止痛,因为他们在复苏急救和重症护理方面特有的知识和经验,最新推广的24小时麻醉医师进驻产房极大提高了孕产妇围产期的安全性,麻醉医师正在成为高危产妇围产期医疗中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