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突破专题09变异育种和进化押题专练含解析4
- 格式:doc
- 大小:264.68 KB
- 文档页数:5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有答案)与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带答案)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有答案)1.由五年的考频可以看出本专题在全国卷中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种类及特点。
2.在题型方面,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到。
选择题常结合人类遗传病考查染色体变异;非选择题常结合遗传规律进行考查,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或者考查育种方法及原理。
在命题形式方面,主要以文字题、育种方案设计题的形式呈现,考查学生对各类变异特点的理解和基因频率的计算。
3.考纲新变化:考纲第3条“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要求由I变化为II,预测2018年高考会考查此考点。
本专题知识以理解为主。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复习应注重理解,对育种的复习要联系遗传和变异的原理。
考点一三种可遗传的变异1.观察表中图示区分易位与交叉互换2.突破生物变异的4大问题(1)关于“互换”问题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参与互换的基因为“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参与互换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2)关于“缺失”问题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基因内部若干“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3)关于变异的水平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②染色体变异是“细胞”水平的变异,涉及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的改变,这一片段可能含有若干个基因,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故常用分生组织制片观察的方法确认是否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4)涉及基因“质”与“量”的变化①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质(基因结构改变,成为新基因),不改变基因的量。
②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质,也不改变基因的量,但改变基因间组合搭配方式即改变基因型(注:转基因技术可改变基因的量)。
1.缪勒在实验中发现,用X射线处理果蝇后,短时间内即得到了几百个突变体。
同样条件下,受高剂量X射线处理的果蝇的突变率比未处理的高150倍左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选择必须处于繁殖期的果蝇B.果蝇的突变性状一定能够遗传C.高剂量X射线未明显提高突变率D.未经X射线处理的果蝇也发生了突变解析: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选择的果蝇不一定是处于繁殖期,A错误;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遗传,发生在生殖细胞中能遗传,因此果蝇的突变性状不一定能够遗传,B错误;根据题干可知,高剂量X射线明显提高突变率,C错误;由题意可知未经X射线处理的果蝇也发生了突变,D正确。
答案:D2.某植物的基因M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在M中插入1个碱基对后,引起植物性状发生改变。
该变异() A.可能改变了其他基因的转录或翻译过程B.导致该植物种群基因库和进化方向发生改变C.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D.导致基因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发生改变答案:A3.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B.染色体结构变异是个别碱基对增添或缺失造成的C.染色体片段位置颠倒会影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解析: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数目的增加,但不一定会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A错误;个别碱基对增添或缺失不会造成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染色体片段位置颠倒会影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C正确;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答案:C4.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B.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上属于基因突变C.由环境诱发的变异是不能够遗传的D.三倍体植物产生的配子有50%可育答案:A5.除草剂敏感型的玉米经辐射获得了抗性突变体,敏感和抗性是一对相对性状。
25道选择题提速练(四)(限时:40分钟满分:5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细胞中糖类和脂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中的糖类主要以单糖形式存在B.蔗糖和麦芽糖的水解产物中都有果糖C.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D.等质量的脂肪与糖原储存的能量相等解析:选C 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蔗糖水解产物有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水解产物为葡萄糖;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也含少量糖类和胆固醇;脂肪中碳氢比例高,所以等质量的脂肪比糖原储存能量多。
2.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有关推断不合理的是( )A.记忆B细胞内有丰富的高尔基体,有利于抗体的分泌B.神经细胞有丰富的突起,有利于信息的传递C.红细胞中含丰富的血红蛋白,有利于氧气的运输D.精子尾部含丰富的线粒体,有利于精子的运动解析:选A 记忆B细胞不能分泌抗体,无大量高尔基体。
3.下列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基质中可发生CO2的固定B.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能产生[H]和ATPC.线粒体基质和内膜上都消耗O2D.线粒体内的核糖体能合成蛋白质解析:选C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光反应产生[H]和ATP,叶绿体基质中发生暗反应,进行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与水反应生成还原氢、CO2,释放能量,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消耗O2;线粒体和叶绿体内的核糖体均可合成蛋白质。
4.如图是某二倍体植物细胞分裂示意图。
下列有关该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2个染色体组B.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C.一定发生了隐性基因突变D.在分裂末期将会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解析:选D 图中细胞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可能发生了隐性基因突变,也可能发生了显性基因突变。
5.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B.机体在运动时消耗ATP,睡眠时也消耗ATP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D.植物根细胞吸收离子所需的ATP来源于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解析:选D 植物根细胞吸收离子所需的ATP来源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
专题09 变异、育种和进化时间:30分钟分值:50分·基础过关1.(4分)生物的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下列关于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分子复制时碱基对的缺失会引起基因的丢失B.杂交育种过程中,通过不断自交、筛选和淘汰,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库,获得新物种C.自然选择能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但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D.环境变化剧烈会加快生物的变异速度,导致生物快速进化【答案】C2.(4分)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
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
由此得不出的结论是( )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B.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C.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类型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这种蜣螂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因此这种蜣螂既是分解者又是消费者,B正确;从题干中找不到足够的证据说明该种蜣螂和普通蜣螂间存在着生殖隔离,A错误。
3.(4分)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频率FF(20%)、Ff(40%)、ff(40%)。
假设随机交配,且后代生活力一致,则子代中( )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B.Ff基因型频率为52%C.F基因频率雌兔为60%、雄兔为40%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答案】B4.(4分)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起重要作用,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A基因突变为a基因,a基因还可能再突变为A基因B.A基因可突变为A1、A2、A3……,它们为一组复等位基因C.基因突变大部分是有利的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C【解析】A基因突变为a基因,a基因还可以回复突变为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可以产生一组复等位因素;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基因突变能够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历年(2019-2023)高考生物真题专项(变异、育种与进化)练习 考点1 生物膜系统〖2023年高考真题〗1.(2023ꞏ浙江ꞏ统考高考真题)紫外线引发的DNA 损伤,可通过“核苷酸切除修复(NER )”方式修复,机制如图所示。
着色性干皮症(XP )患者的NER 酶系统存在缺陷,受阳光照射后,皮肤出现炎症等症状。
患者幼年发病,20岁后开始发展成皮肤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修复过程需要限制酶和DNA 聚合酶B .填补缺口时,新链合成以5’到3’的方向进行C .DNA 有害损伤发生后,在细胞增殖后进行修复,对细胞最有利D .随年龄增长,XP 患者几乎都会发生皮肤癌的原因,可用突变累积解释2.(2023ꞏ湖南ꞏ统考高考真题)为精细定位水稻4号染色体上的抗虫基因,用纯合抗虫水稻与纯合易感水稻的杂交后代多次自交,得到一系列抗虫或易感水稻单株。
对亲本及后代单株4号染色体上的多个不连续位点进行测序,部分结果按碱基位点顺序排列如下表。
据表推测水稻同源染色体发生了随机互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位点1…位点2…位点3…位点4…位点5…位点6…测序结果 A/AA/A A/A A/A A/A A/A 纯合抗虫水稻亲本 G/GG/G G/G G/G G/G G/G 纯合易感水稻亲本 G/GG/G A/A A/A A/A A/A 抗虫水稻1 A/GA/G A/G A/G A/G G/G 抗虫水稻2 A/G G/G G/G G/G G/G A/A 易感水稻1 A .抗虫水稻1的位点2-3之间发生过交换B.易感水稻1的位点2-3及5-6之间发生过交换C.抗虫基因可能与位点3、4、5有关D.抗虫基因位于位点2-6之间3.(2023ꞏ浙江ꞏ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启动子区发生DNA甲基化可导致基因转录沉默。
研究表明,某植物需经春化作用才能开花,该植物的DNA甲基化水平降低是开花的前提。
用5-azaC处理后,该植株开花提前,检测基因组DNA,发现5'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但DNA序列未发生改变,这种低DNA甲基化水平引起的表型改变能传递给后代。
2018 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9:变异育种及进化一、选择题1. 以下对于基因频次、基因型频次与生物进化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样基因型频次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停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样基因型频次之和为1C.基因型为Aa 的个体自交后辈所形成的种群中, A 基因的频次大于 a 基因的频次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目多于女性,所以男性集体中色盲的基因频次大于女性集体2. 着色性干皮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因为DNA 损害。
深入研究后发现患者体内缺少 DNA修复酶, DNA损害后不可以修理而惹起突变。
这说明一些基因( ) A.是经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B.是经过控制蛋白质分子构造,进而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是经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能够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发生突变后生物的性状随之改变3.下表为某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检查某种遗传病在四个家庭中发病的状况。
据表推测最切合遗传规律的是( )家庭甲乙丙丁成员父亲生病正常生病正常母亲正常生病生病正常儿子生病生病生病生病女儿生病正常生病正常A.甲家庭的状况说明,此病必定属于X 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B.乙家庭的状况说明,此病必定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C.丙家庭的状况说明,此病必定属于显性遗传病D.丁家庭的状况说明,此病必定属于隐性遗传病4. 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下看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人工培养的新物种只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C.冬天到暂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备冻害D.受农药办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时机将基因传达给后辈5.在红粒高秆的麦田里,有时发现一株白粒矮秆优良小麦,欲在两三年内能获取大批的白粒矮秆麦种,往常用的育种方法是()A.自交 ( 杂交 ) 育种 B .诱变育种C.人工嫁接 D .单倍体育种6. 以下对于物种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物种是形态上近似的、相互能交配的、要求近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B、物种是一个拥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余类群有生殖隔绝的类群C、划分物种有多种依照,但最主要的是看有无生殖隔绝D、不一样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域,也会有基因沟通7. 以下变异的原理一般以为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A.将转基因的四倍体与正常的二倍体杂交,生产出不育的转基因三倍体鱼苗B. 血红蛋白的氨基酸摆列次序发生改变,致使某些血红蛋白病C.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儿子D.高产青霉素的菌株、太空椒等的培养8.脊椎动物在自然界长久存在的基本单位是()A.个体B.雌雄成对C.种群D.群落9.在人类染色体 DNA 不表达的碱基对中,有一部分是串连重组的短序列,他们在个体之间拥有明显的差别,这类序列可用于A. 生产基因工程药物B.侦探,犯法C.遗传病的产前诊疗D.基因治疗10. 在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的地里,喷了一种新的农药后,约98%的甲虫死了,约2%的甲虫生计下来,生计下来的原由是A.有基因突变产生的抗药性个体存在B.从前曾喷过某种农药,对农药有抵挡力C.约有 2%的甲虫未吃到沾有农药的叶子D.生计下来的甲虫是身强体壮的年青个体11.以下不属于基因突变惹起的变异是A.果蝇的白眼B.血友病C.短腿安康羊D.猫叫综合征1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以下图解表示,则图解中①~④内容挨次为( )A.生计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计、过分生殖B.遗传变异、适者生计、过分生殖、生计斗争C.遗传变异、生计斗争、过分生殖、适者生计D.过分生殖、遗传变异、生计斗争、适者生计二、填空题13.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 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域栽种,好多年此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期间如下图。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1.(2018海南卷,14)杂合体雌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新的配子类型出现,其原因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A.基因重组B.染色体重复C.染色体易位D.染色体倒位【答案】A【解析】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位于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了重组,其变异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
2.(2018江苏卷,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答案】A3.(2018全国Ⅰ卷,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答案】C【解析】突变体M需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可以说明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可能丧失,从而不能自身合成氨基酸甲,而导致必须添加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A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B正确;M和N的混合培养,致使两者间发生了DNA的转移,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因此突变体M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是由于细菌间DNA的转移实现的,而不是突变体M的RNA,C错误,D正确。
变异、育种与进化1.(2018·全国卷Ⅰ)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C)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解析]A对:突变体M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培养基上生长,说明该突变体不能合成氨基酸甲,可能是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对: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自然条件下其变异类型只有基因突变,故其突变体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错: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不能得到X。
D对: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使基因重组,产生了新的大肠杆菌X。
2.(2018·天津卷)果蝇的生物钟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节律(X B)对无节律(X b)为显性;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
在基因型为AaX B Y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一个AAX B X b类型的变异细胞,有关分析正确的是(D) A.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B.该细胞的核DNA数是体细胞的一半C.形成该细胞过程中,A和a随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了分离D.形成该细胞过程中,有节律基因发生了突变[解析]A错:若为初级精母细胞,细胞中应含有Y染色体,该细胞中已无Y染色体,应是次级精母细胞,因含2条X染色体,故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错: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核DNA数与体细胞相同。
C错:由雄蝇的基因型为AaX B Y 可知,A、a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常染色体)上,A和a是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的。
2019年高考生物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09变异育种和进化1.化学诱变剂羟胺能使胞嘧啶的氨基羟化:氨基羟化的胞嘧啶只能与腺嘌呤配对。
育种学家常用适宜浓度的羟胺溶液浸泡番茄种子以培育番茄新品种。
羟胺处理过的番茄不会出现( )A.番茄种子的基因突变频率提高B.DNA序列中C—G转换成T—AC.DNA分子的嘌呤数目大于嘧啶D.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解析】氨基羟化的胞嘧啶只能与腺嘌呤配对,并没有改变DNA 中嘌呤与嘧啶进行配对的规则,所以不会出现DNA分子中的嘌呤数目大于嘧啶的情况。
【答案】C2.为获得果实较大的四倍体葡萄(4N=76),将二倍体葡萄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栽培。
研究结果显示,植株中约40%的细胞的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含有2N细胞和4N细胞,称为“嵌合体”,其自交后代中有四倍体植株。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嵌合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细胞的分裂不同步B.“嵌合体”可以产生含有38条染色体的配子C.“嵌合体”不同的花之间传粉后可以产生三倍体子代D.“嵌合体”根尖分生区的部分细胞含19条染色体【答案】D3.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图)。
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
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解析】从题中信息可知,突变植株为父本,减数分裂产生的雄配子为和,后者不育。
正常情况下,测交后代表现型应都为白色性状,而题中已知测交后代中部分为红色性状,推知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了含B基因的可育花粉,而产生这种花粉最可能的原因是减Ⅰ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故D最符合题意。
绝密★启用前2019年高三高考生物第二轮验收测试《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专题》1.下图为几种不同育种过程的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问题:(1)图甲中①②③过程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2)图甲中,过程⑤理论上可获得________种单倍体,①④⑤⑥过程培育新品种③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_____。
(3)图乙中,黑麦和普通小麦杂交所得的杂种植株不育的原因是杂种植株细胞中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____________,导致其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科学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过程B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杂交育种基因重组(2)4明显缩短育种年限(3)联会紊乱用秋水仙素处理杂种幼苗【解析】(1)图中①②③过程代表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2)图甲中,过程⑤是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取单倍体的过程,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因F1植株的基因型是DdEe,所以,过程⑤获得的单倍体植株有4种基因型;单倍体育种的最大优点是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图乙中,黑麦和普通小麦杂交所得的杂种植株是异源四倍体,细胞中没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导致其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因而不育;要使异源四倍体可育,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杂种个体幼苗,使其体内染色体加倍。
2.小麦可同偃麦草远缘杂交,培育成了多个小偃麦品种。
请回答下列有关小麦遗传育种的问题:(1)如果小偃麦早熟(A)对晚熟(a)是显性,抗干热(B)对不抗干热(b)是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在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以某亲本与双隐性纯合子杂交,F1代性状分离比为1:1,请写出此亲本可能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决定小偃麦抗寒与不抗寒的一对基因在叶绿体DNA上,若以抗寒晚熟与不抗寒早熟的纯合亲本杂交,要得到抗寒早熟个体,需用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作母本,该纯合的抗寒早熟个体最早出现在__________代。
专题09 变异、育种和进化时间:30分钟分值:50分·基础过关1.(4分)生物的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下列关于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分子复制时碱基对的缺失会引起基因的丢失B.杂交育种过程中,通过不断自交、筛选和淘汰,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库,获得新物种C.自然选择能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但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D.环境变化剧烈会加快生物的变异速度,导致生物快速进化【答案】C2.(4分)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
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
由此得不出的结论是( )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B.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C.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类型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这种蜣螂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因此这种蜣螂既是分解者又是消费者,B正确;从题干中找不到足够的证据说明该种蜣螂和普通蜣螂间存在着生殖隔离,A错误。
3.(4分)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频率FF(20%)、Ff(40%)、ff(40%)。
假设随机交配,且后代生活力一致,则子代中( ) 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B.Ff基因型频率为52%C.F基因频率雌兔为60%、雄兔为40%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答案】B4.(4分)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起重要作用,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A基因突变为a基因,a基因还可能再突变为A基因B.A基因可突变为A1、A2、A3……,它们为一组复等位基因C.基因突变大部分是有利的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C【解析】A基因突变为a基因,a基因还可以回复突变为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可以产生一组复等位因素;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基因突变能够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故C错误。
5.(4分)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答案】C【解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知,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均可改变基因频率,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种群大小没有一定的关系;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故C正确。
6.(4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改变。
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
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
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________。
A.适应辐射B.地理隔离 C.生存竞争 D.生殖隔离(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变小。
下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5)计算Va在A种群中的频率________。
(6)就V基因而言,比较A种群和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种群(2)D (3)自然选择(4)基因库(5)33% (6)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为4种/A种群基因型多于B种群(4)Va的频率=(200+50×2+100 )/600×2 ×100%≈33%.(6)就V基因而言,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为4种.·能力提升7.(6分)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C.曲线Ⅳ的F 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答案】C8.(6分)簇毛麦(二倍体)具有许多普通小麦(六倍体)不具有的优良基因,如抗白粉病基因。
为了改良小麦品种,育种工作者将簇毛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过程如下:普通小麦(AABBDD) ×簇毛麦(VV)F1诱变处理可育植株注:A、B、D、V分别表示相应植物的一个染色体组。
(1)杂交产生的F1代是________倍体植株,其染色体组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
F1代在产生配子时,来自簇毛麦和普通小麦的染色体几乎无法配对,说明它们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
(2)为了使F1代产生可育的配子,可用____________对F1代的幼苗进行诱导处理。
为鉴定该处理措施的效果,可取其芽尖制成临时装片,在_______倍显微镜下观察________________期细胞,并与未处理的F1进行染色体比较。
(3)对可育植株进行辐射等处理后,发现来自簇毛麦1条染色体上的抗白粉病基因(e)移到了普通小麦的染色体上,这种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基因与另一个抗白粉病基因________(不/一定/不一定)发生分离,最终可形成________种配子,其中含有抗白粉病基因(e)配子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
【答案】(1)四ABDV 生殖隔离(2)秋水仙素高有丝分裂中(3)染色体变异不一定 4 e、ee9.(6分)玉米非糯性基因(W)对糯性基因(w)是显性,黄胚乳基因(Y)对白胚乳基因(y)是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第9号和第6号染色体上。
W-和w-表示该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缺失区段不包括W和w基因),缺失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
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
请回答下列问题:(1)现有基因型分别为WW、Ww、ww、WW-、W-w、ww-6种玉米植株,通过测交可验证“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的结论,写出测交亲本组合的基因型:____________。
(2)以基因型为Ww-个体作母本,基因型为W-w个体作父本,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
(3)基因型为Ww-Yy的个体产生可育雄配子的类型及其比例为_____。
(4)以wwYY和WWyy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产生F2。
选取F2中的非糯性白胚乳植株,植株间相互传粉,则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ww(♀)×W-w(♂);W-w(♀)×ww(♂)(2)非糯性∶糯性=1∶1(3)WY∶Wy=1∶1(4)非糯性白胚乳∶糯性白胚乳=8∶1【解析】(1)题干中给出了6种植株的基因型,要求通过测交实验验证“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的结论.解题的“题眼”是测交的概念:测交亲本之一为杂合体,符合题意的有①Ww和②W-w;另外一个为隐性纯合体,符合题意的有③ww和④ww-.其中①③测交,因为没有染色体缺失,不能选;①④测交,正反交结果相同,无法判断,也不能选;②④测交虽然正反交结果不相同,但由于雌、雄配子中同时出现染色体缺失,不能作出“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的结论;只有②③组合是符合题意的,故测交亲本组合为ww(♀)×W-w(♂);W-w(♀)×ww(♂).(4)以wwYY和WWyy为亲本杂交得到F1WwYy,F1自交产生的F2中非糯性白胚乳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WWyy 和Wwyy,比例分别为1/3 和2/3 ;“植株间相互传粉”这句话是关键,意味着这2种基因型的植株是自由交配的,所以需要计算W、w的基因频率.W=2/3 ,w=1/3 .所以非糯性白胚乳=WWyy+Wwyy=2/3 ×2 /3 +2×1/3 ×2/3 =8 /9 ,糯性白胚乳=wwyy=1 /3 ×1 /3 =1 /9 ,则非糯性白胚乳:糯性白胚乳=8 /9 :1 /9 =8:1.10.(8分)如图为某植物种群(雌雄同花且为纯合子)中甲植株的A基因(扁茎)和乙植株的B基因(缺刻叶)发生突变的过程。
已知A基因和B基因是独立遗传的,请分析该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上图两个基因发生突变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突变产生的a基因与A基因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a基因与B基因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a基因与b基因分别控制圆茎和圆叶,则突变后的甲、乙两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表现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利用突变后的甲、乙两植株作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程序,培育出具有圆茎圆叶的观赏植物品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NA复制的过程中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取代,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2)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3)AaBB AABb 扁茎缺刻叶扁茎缺刻叶(4)①将甲、乙两植株分别自交;②选取甲子代中表现型为圆茎缺刻叶(aaBB)的植株与乙子代中表现型为扁茎圆叶(AAbb)的植株进行杂交,获得扁茎缺刻叶(AaBb);③让得到的扁茎缺刻叶自交,从子代中选择圆茎圆叶植株即为所需品种(也可用遗传图解表示)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A基因与B基因突变均是由碱基对改变导致脱氧核苷酸序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