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7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
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
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尤为如此。
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关系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学说,去阐明医学中的问题,使之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把哲学理论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中国古代东方的特殊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哲学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而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
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
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
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
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
五行学说的朴素的系统观念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原始形态,在最一般的原则上与现代系统论相一致。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原则。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知识理论主要内容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
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
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
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的哲学基础:现代中医有三个哲学观(相似分形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中医学理论体系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代表文化进步和科学发展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不仅盛行于天文、地理、政治、兵法、农业、历法等多个领域,而且也渗透到医学领域,对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用以阐释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及疾病的原因、机理、诊断、防治等,成为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帮助中医学构筑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而中医学对人体的形态和生命现象的观察和认识,又是古代哲学思想与方法萌发的土壤。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主要是在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体悟之积累的基础上,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推理而获得的认识相结合,再进一步抽象、纯化而形成。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入中医学,构建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体系,反映了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对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等医学重大问题的理性认识过程和方法的总和。
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古代的哲学思想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其较高层次;观物取象、外揣、类比、演绎等较具体的方法,是其较低层次。
较低层次的思维方法一般都由较高层次者所涵括,因而本章将重点介绍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并从中概括出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而将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融入其中来阐述。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
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本规律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学科,其哲学基础十分重要。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和精神志气等四个方面。
1.天人合一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天地人合一、万物并育。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密切相连,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对于疾病的看待也是如此,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看待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2.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阴阳是中医学关于宇宙万物之间最基本的对立统一规律,表现为事物的两面性,它们互相制约、调和,使得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中保持平衡。
五行理论是阴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试图通过对事物的分类和描述,更加深入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3.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这一微观天地的规律性变化的概括。
中医学认为,气血津液是人体内部的液体,有自己的生理功能和分布规律,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4.精神志气精神志气是人体的精神活动与意志力的表现。
中医学认为,精神、志气是机体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状态,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精神、意志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
二、中医学的基本规律1.以阴阳调和为主要目标阴阳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其核心是调和阴阳失衡。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
2.基于整体观念的治疗方法中医学主张通过分析和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从整体上对患者进行治疗和调养。
中医学强调体内各种生理组织、器官、气血津液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不仅要治疗症状,更要治疗病因。
3.治未病优于治已病中医学提倡“上医治未病”,强调预防和保健的重要性。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学认为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在保持身体健康基础上避免疾病的发生,是中医学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方法。
4.动静相宜,顺应自然中医学认为,人体和自然界一样,有生命活动花开花谢、阴阳转化的周期性变化。
中医学哲学基础一、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学中的基本哲学概念,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部变化规律的一种抽象符号系统。
阴阳代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事物或现象,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能量状态。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可以用阴阳五行的原理来解释。
例如,人体的阳气和阴气必须保持平衡,一旦失衡就会引发疾病。
阴阳五行理论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论,使人们对人体和疾病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气一元论气一元论是中医学中的基本哲学观点,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气。
气是无形无象、无色无味的物质,但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态和状态表现出来。
人体的生命活动就是气的运动变化,气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核心。
中医学通过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并提出了各种治疗方法和养生保健原则。
气一元论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人们对人体和疾病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体系,主要探讨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脏腑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特性,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当某个脏腑器官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其他脏腑器官的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的深入探讨,为中医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思想之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学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注重分析人体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整体观念使得中医学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能够全面考虑病因、病理、脏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和治疗疾病。
整体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健康保健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
五、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治疗原则,指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分析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