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住区规划知识点整理

居住区规划知识点整理

居住区规划知识点整理
居住区规划知识点整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知识点整理

方法:细心观察生活,随手翻规范,再就是有空看看电视剧

一、前言—居住

1)、城市:城,防卫;市,交易。

2)、城市规划:古代的城市规划坊、里、瓦、肆……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开端: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3)、城市规划纲要

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次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

4)、居住:a、居住是城市四大功能之一:《雅典宪章》中城市的四大功能工作、游憩、交通、居住

b、居住形式在城市中的存在

c、居住用地占城市用地:20%—32%

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沿革)——对应课本P492—P494

A、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克拉伦斯?佩里提出,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

提出了现代布局的六条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为5000人左右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单位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应用:新泽西州的雷邦德和英国哈罗新城

B、扩大街坊:20世纪50年代,苏联

在空间布置上比邻里单位更强调轴线构图和周边布置,扩大街坊比邻里单位更活泼。

C、居住综合体:是指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是建筑组合体

应用:1940年代末1950年初,法国,勒?柯布西耶,马赛公寓(素混凝土)

这种居住综合体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是十分有利的

D、居住小区:以城市道路或是自然界限(如河流等)划分,并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最大服务半径作为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应用:对我国从1950年代末开始的居住小区建设以及其后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另外:还有“扩大小区”与“居住综合区”模式和新城市主义模式(了解)

常识:人的步行速度,4km/h;人骑自行车的速度:12—15km/h;人步行的心理承受力:10—15min

三、现行居住区规范

A、1)居住区按照居住户数或是人口规模分类

居居住区:30000—50000人,10000—16000户

住居住小区:10000—15000人,3000—5000户

区居住组团:1000—3000人,300—1000户

2)住区、社区和邻里

a、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强调形态上的完整,是否满足生活的物质需求

分类:(居住区的分类)

按城乡城市住区建设新建住区(一般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区域范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条件

围划分乡村住区不同旧住区(复杂:调整和保护)

住宅低层住区

层数多层住区

不同中高层住区

划分高层住区或是层数混合修建的住区

b

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区域内相互独立(社会关系的远近);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居住空间分异)

当前我国的社区成为具有一定行政意义的称谓

B、居住区规划的任务要求及编制内容

a、居住区规划的任务:科学合理的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的居

住环境,满足特定居住对象的需要。经济、舒适、美观

b、居住区规划的编制内容:(书上的全部编制内容,红色字为上课老师讲的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的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①在城乡地域尺度的范围内考虑居住区用地的适当选择,满足城市功能布局、就业岗位和公共设施配置的总体要求。

应考虑多样的居住类型及对居住地点选择的要求。

②住区用地适宜性分析

a对建成区的空地和待改造地区、拟开发地区和计划开发的居住区进行用地适宜性分析,适宜性因素包括可达性、避免灾害、与公共服务和城镇设施的临近程度、延伸这些服务的成本、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可服务空间等b现有居住区进行调整以及增加新的居住邻里的适应性。

c规划拟定的公共中心位置、城镇设施、交通系统。开放空间系统

d基础设施的有效延伸和环境保护等。

(2)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

a 针对特定的功能构成住区的合适要素,确定将要采用的针对性的设计原则。

b根据基地特征,公共中心系统,交通系统、城镇设施系统和开放空间系统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住区规划的功能和目标,研究适宜的邻里关系类型的空间组合、家庭类型、支撑性服务设施的现状与问题。以及与交通系统、

商业及就业中心、开放空间等之间的关系。

c 根据功能、目标要求和采用的特定原则,提出该住区规划的概念模式和初步方案,并进一步比较修改和深化

(3)确定居住人口数量规模(或户数)和用地的大小

a评估未来住宅和相应服务设备的空间需求,测算初步方案中各类居住单元的容量,将空间需求分配到初步方案所拟定的未来各类居住单元中。

b估算未来居住人口所需的住宅数量、住宅的桃树和类型组合,估算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家庭人口比例,并根据家庭类型对住宅进行分类

(4)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以及布置方式

(5)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设备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6)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辆和停泊方式。

(7)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8)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9)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10)对不同阶段方案进行必要的公共参与和专家咨询,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要求。

C、居住区的基本概念(见规范:P3—P6)

1、居住区规划的适用范围:是城市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工作,并主要适用于新建区。(见规范P53,理由)

2、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4、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河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配建设施:与人口规模或与住宅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6、公共活动中心: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

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8、建筑线: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图解)

9、建筑小品: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10、用地概念

10.1、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10.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各

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10.3、道路用地(R03):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10.4、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

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10.5、其它用地(E):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

一般情况下的各个用地的比例关系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11

11.1、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m2/hm2)或以居

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居住区建筑总面积(万m2)

居住区用地(万m2)内部成本外部化(权利的寻租)容积率市政投资

11.2、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m2/hm2)。

住宅建筑总面积(万m2)

居住区用地(万m2)控制住宅的数量

11.3、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2/hm2)

住宅建筑总面积(万m2)

住宅用地(万m2)注意净密度和毛密度的区别

11.4、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各类建筑的基地总面积(万m2)高层:一般15%

居住区用地(万m2)多层:一般25%

11.5、人口毛密度:人口数量人口净密度:人口数量

居住区用地住宅用地

11.6、住宅建筑套密度(毛):住宅建筑套数住宅建筑套密度(净):住宅建筑套数

居住区用地住宅用地

11.7、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

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绿地覆盖率)

11.8、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房屋间距日照满窗日照:3h 大城市

遮挡房屋檐高要求满窗日照:2h 小城市

11.9、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车的停车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1.10、地面停车率、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1.11、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1.12、高层住宅比例:高层住宅建筑面积中高层住宅比例:中高层住宅建筑面积

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总建筑面积低层住宅:1—3层

住多层住宅:4—6层

宅中高层住宅:7—9层7层以上的住宅要增设电梯

高层住宅:10层以上小高层:12层以上的(建筑上常用)

四、居住区的组成、类型和规划结构

A、组成

1)、组成物质要素:由自然和人工两大要素组成(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建筑以及工程设施等;)要素精神要素: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修养等。

2)、组成建筑工程:主要是居住建筑,其次是公共建筑、生长性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用房和小品建筑等。

内容室外工程: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包括:道路工程、绿化工程、工程管线以及挡土墙、护坡等。

3)、居住区的用地组成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规划居住区用地道路用地

用地其他用地公共绿地(重点内容,注意规范上的定义)

4)、居住区内部居住环境:住宅内部的和住宅楼公共部分的环境

环境组成外部生活环境:住区的外部生活环境,空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热环境等

B、居住区的功能(课本P491)

C、居住区的规模

1)居住区的规模:

a、包括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为主要的标志

b、适当规模的原因:本身的功能、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方面的要求

2)、居住区的规模的决定因素

a、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合理的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放大步行

距离,一般为800—1000m)

b、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城市干道之间要有合理的间距,以保证城市交通的安全、快速和畅通,一

般应在600~1000m之间。

c、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居住区的规划与居民行政管理体现相适应,街道办事处管理一般3-5

万人

d、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

e、自然地形条件和城市的规模等因素也有一定影响(人口5万,50-100hm)

3)、居住区的分类(与前面相同)

D、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1)、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解决住宅月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基本形式,在结构形态上也可归纳成若干模式)2)、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主要取决于居住区的功能要求,而功能必须满足和符合居民的生活需求,因此居民在居住区内的活动规律和特点是决定因素。(日常生活最频繁的活动、经常必须的活动)居民日常生活活动应尽量接近居民,小学生上学不应跨越城市干道,与公交车站不大于500米,因此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和城市道路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两个重要方式。此外居民行政管理体系,城市规模,自然地形的特点和现状条件等也对其影响。

3)、居住区结构的基本形式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

可以保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利于城市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组织。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上限,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

(2)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住区直接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

总结: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3个住宅组团组成。4)、布局形式

a、向心式住区住区结构:围绕占主导地位要素组织

b、围和式住区结构

c、轴线式住区结构:韵律、均衡

d、片块式住区结构

e、集约式住区结构(规划结构图中常见的画法、形状)

五、住区的规划设计

1)、基本理念(课本P498)

2)、基本原则(课本P500)

1.整体性:环境特色和个性取决于整体性

2.经济型:节地节能节材

3.科学性:“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改善居住区功能,提高居住区质量带来经济环境效益

4.生态型:居住区的生态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绿色”建材

5.地方性和时代性:地方性是反映当地气候、地理条件、居民生活习惯、建筑材料和历史文脉等因素。继承创新,

6.超前性和灵活性:面对现实兼顾当前实际情况有弹性有余地

7.领域性与社会性

8.健康性

3)居住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1.使用要求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方便的居住环境,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最基本要求。

2.卫生要求为居民创造一个卫生、安静的居住环境。要求居住区有良好的日照、通风等条件,以及防止噪声的干扰和空气的污染等。

3.安全要求为居民创造安全的居住环境。

a. 防火建筑物之间要有一定防火间距,防火间距因情况而异。

b. 防震灾1居住区选择避免在地震是有崩塌危险区域2考虑有适当的安全疏散用地3居民区道路应平缓畅通,便于疏散,并分布于坍塌范围之外4居住区各类建筑除考虑建筑设防烈度要求外,房屋体形计量简单,采用合理层数,间距和密度

c. .防空1“平战结合”原则2防空地下建筑与地下工程管网的规划设计密切结合

4.经济要求居民区的规划应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降低居住区建筑的造价节约城市用地

5.美观要求为居民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把居住区作为有机整体进行规划设计

六、居住区的建筑构成

A、居住区的住宅设计

1.住宅户内组成及分析

1)影响住宅设计的主要因素:家庭结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地方特点

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丁克家庭)

2)消费方式转变:温饱型—小康型

宏观的社会经济背景生活方式转变:物质消费—服务消费,户内消费—户外消费

生活闲暇化:消费结构,文娱、医疗、旅游比重上升

生活时间分配,外出休闲娱乐时间增加

2.住宅户内组成(实用常识)

1)分类:居住活动、辅助活动、交通及其他活动。。。

2)各部分组成(按空间使用功能分类)

一套住宅:居室、厨房、卫生间、门厅或户内过道(户内楼梯)、贮藏间、室外活动空间

起居室与卧室庭院、阳台、露台等

三个领域:个人圈、劳动圈、公共圈

3)指标(概念)

结构面积:指住宅的所有承重墙(柱)和非承重墙所占的面积总和,即内墙、外墙、柱等结构件所占面积的总和。

使用面积:指住宅各层平面中为生活起居所使用的净面积之和。

房屋租赁时一般计算使用面积(可全面反映住宅所有权人和住宅使用权人的租赁关系),买卖中不用建筑面积:指建筑物外墙外围所围成空间的水平面积,如果计算多层或是高层住宅楼的建筑面积,则是各层建筑面积之和。低于1.2m,不算

建筑面积与层高有关系在1.2—2.2m之间,算一半

高于2.2m,算一层

公用面积:住宅楼内为住户方便出入、正常交往、保障生活所设置的公共走廊

居住面积:住宅建筑各层中直接供住户使用的居室净面积之和。所谓净面积就是要去除墙、柱等结构件所占有的水平面积(即结构面积)

套内使用面积系数(得房率):套内使用面积

套内建筑面积+规定分摊的公用面积

B、住宅建筑的类型及其设计

a.分类: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高层住宅

1)低层住宅设计

基本特点

1.能适应面积较大,标准较高的住宅,也能适应面积较小,标准较低的住宅

2.平面布置紧凑,上下交通联系方便

3.一般组织有院落,使室内外空间互相流通,扩大生活空间,便于绿化,能创造更好的环境

4.对基地的要求不高,结构简单,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住户可以自己动手制作

5.占地面积较大,道路、管网以及其他市政设施投资较高

平面组合形式:独院式、双联式、联排式(简图)

2)多层住宅设计

基本特点

1.从平面组合来看,多层住宅必须借助于公共楼梯(而非电梯)来解决垂直交通,有时还需设置公共走

廊解决水平交通

2.与低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相比,多层住宅比低层住宅节省用地,造价比高层住宅低,适合于目前一般的

生活水平

3.多层住宅不及低层住宅与室外联系方便,虽不需高层住宅所必须的电梯,上面几层的垂直交通仍会感

到不便

设计要点:1)单云划分一般以数户围绕一个楼梯间来划分单元;2)单元组合拼接方式;

3)基本平面类型:梯间式、外廊式、内廊式、跃层式、集中式(点式)(简图)

3)高层住宅设计

基本特点

1.提高住宅的容积率,节约城市用地

2.可节省市政建设投资

3.可以获得较多的空间来布置公共活动场地和绿化,丰富城市景观

4.用钢量较大,一般是多层住户的3—4倍

5.对居民生理和心理会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

平面类型:单元组合式、长廊式、塔式、跃廊式

垂直交通:以电梯为主,以楼梯为辅;12层住宅每栋楼设置的电梯应不少于2部

b.合理选择住宅类型

住宅建筑与用地经济的关系

1住宅层数合理提高住宅建筑的层数是提高住宅建筑面积密度、节约用地的主要和最基本地手段和途径。

住宅层数在3—5层时,每提高一层,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1000m2;而6层以上,效果将显著下降

6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说都是比较经济的

2进深住宅进深加大,外墙相应缩短。加大谨慎也有利于节约用地。

3长度住宅长度直接影响建筑造价,单元拼接越长,山墙越省,利于降低造价和采暖费,但是住宅不宜过长,过长需要增加伸缩缝和防火墙等,且对通风和抗震不利。

4层高住宅层高的合理确定不仅影响建筑造价,也直接和节约用有关。层高每降低10cm,能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

c.合理选择住宅类型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住宅标准包括面积标准和质量标准,

2)套型和套型比(课本P503

3)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例

4)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

5)要有利于节约用地,结合地形6)城市建筑面貌的要求

套型:每套住房的面积大小和居室、厅和卫生间的数量。(如一室一厅、二室二厅一卫)

套型比:各类套型的比例。在确定套型比时应参照当地的人口结构和市场的需求

平衡套型比的方法:1)、选用多种套型的住宅,套型比在一个单元或一幢住宅内平衡

2)、选用单一套型的住宅,在几幢住宅或更大范围内进行平衡

3)、即采用单一套型又采用多种套型的住宅。

C.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

1)知识储备

a.小知识建筑自身

比例空间的理解:图底关系;有—无

区分建筑群体内空间空间的形成:围和、占领、联结

尺度人和建筑空间的使用:少就是多

密切距离:30cm以内

距个体距离:35—120cm之间

离社交距离:120—300cm之间可视

公共距离:300—900cm之间距离:250—300cm

b.空间手法的运用:

1.轴线:实体占领和围和

2. 45。—建筑细部,采取丰富建筑细部设计的手法

视线组织27。—建筑整体的最佳视角

18。—建筑及其背景

3.群体的空间组合

c.住宅群体空间组合应考虑的因素

1)构筑适宜在其中进行各类户外生活活动空间环境2)满足住户基本生理和物理需求,满足住宅空间安全和心理要求3)形成良好而富有特征的景观

2)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特点

1)行列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能使绝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日照和通风。

2)周边布置建筑眼界防火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形成较封闭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息园地。有利于节约土地,提高居住建筑密度,阻挡封杀减少院内积雪。但有一部分朝向差,施工复杂,不抗震。

3)混合布置为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形势,最常见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以形成半开敞式院落。

4)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的布置。

3)住宅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

1. 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

住宅群体的组合可以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组合成组或成团,作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组合单元,有规律的发展使用。这种基本组合单元可以由若干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组合而成。组团的规模主要受建筑层数、公共建筑配置、自然地形和现状等条件的影响而定。一般为1000~2000人,较大可达3000人。

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功能分区明确,组团用地有明确范围,组团之间可以用绿地、道路、公共建筑或自然地形进行分隔。这种组合方式也有利于分散建设,即使在一次建设量较小的情况下,也容易使建筑组群在短期内建成,并达到面貌比较统一的效果。

2. 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

成街的组合方式就是以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沿街成组成段的组合方式,而成坊的组合方式就是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以街坊作为整体的一种布置方式成街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城市和居住区主要道路的沿线和带形地段的规划。成坊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规模不太大的街坊或保留房屋较多的旧居住地段的改建。成街组合是成坊组合中的一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结合;特别在旧居住区改建时,不应只考虑沿街的建筑布置,而不考虑整个街坊的规划设计。

3. 整体式组合方式

整体式组合方式是将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用连廊、高架平台等连成一体的布置方式。

4) 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

群体空间的构图手段:多样统一规律、对比、节奏、韵律、比例与尺度

平面组合:空间形状的变化、围和程度的变化、布置形式的变化和住宅平面外形的变化

立体组合:层高、台阶和地形等

色彩、绿化、道路和建筑小品等

5) 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的防治

1.宅群体争取日照和防止日晒的规划设计措施

主要采用建筑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及利用地形、绿化等手段。在山地还可以利用南向坡地缩小日照间距

2. 住宅群体提高自然通风和防风效果的规划设计措施

1.规划布局

2.建筑组合

3.利用绿化

3. 住宅群体噪声防治的规划设计措施

1.合理布局

2.利用绿化

3.利用地形3.利用人工壁障

6)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1.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住宅底层可减少居住区公共建筑的用地。宜于布置在住宅底层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一些对住户干扰不大、本身对用地无特殊要求的公共服务设施。

2.合理利用住宅间用地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空间的借用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

3.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

六、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其他用地的规划布置

定内容、定容量、定位置

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和内容———定内容

按使用性质分类

①教育——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等

②医疗卫生——医院,诊所,卫生站等

③文化体育——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游泳池,体育场,青少年活动中心

④商业服务——食品、菜场、服装、棉服、鞋帽、家具、五金、交电等

⑤金融邮电——银行、储蓄所、邮电局、邮政所、证券交易税

⑥社区服务——居住委员会、派出所、物业管理等社区生活服务设施

⑦市政公用——公共厕所、变电所、消防站、垃圾站、水泵房、煤气调压站

⑧行政管理——商业管理、街道办事处等行政管类机构

按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繁程度

①居民每日或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

②居民必要的非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

按盈利非盈利性分类:营利性和非营利性

2).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制定和计算方法(课本P516)———定容量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两个方面。其计算方法有“千人指标”、“千户指标”和“民用建筑综合指标”等。我国沿用的以“千人指标”为主。“千人指标”,即每千户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3)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定位置

a.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应按照分级:根据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频繁程度

对口:对应人口规模

配套:成套配置、建设

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一般与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相适应。

b.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职工

上下班的走向。

3.如为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的居住区,则应在考虑

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要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

4各级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

规划布置的方式: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方式一般以居住人口规模大小分级布置

(1)第一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

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居民服务的机构。

(2)第二级(居住小区级)内容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场、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

(3)第三级(居住组团级)只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模式图)二三级公共服务设施是居民日常必须的,统称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这些公共服务设施课分为二级,也可不分。

c.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宜相对集中布置,以形成居住区中心。而医院由于本功能的要求,宜布置在比较安静和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段,以便居民使用和避免救护车对居住区不必要的穿越干扰。居住区中心主要由文化商业服务设施组成。

1).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

应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并考虑居住区不同的类型和所处的地位。

2).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

(1)文化类服务设施的布置(掌握)

①沿街线状布置

应根据道路的性质和走向等综合考虑。

在交通过于繁忙的城市交通干线上一般不宜布置。沿城市主干道或居住区主要干道布置时,交通量不大,可两侧布置,交通量较小是可沿一侧布置。道路走向也影响建筑的布置。道路交叉口时,以注意人流和车流的合理组织②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

应根据各类服务设施的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成组结合,分块布置。建筑群体沿街立面要求,内部空间的组合,合理组织人流、货流线路。

③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

吸取前两种方式的优点。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建设规模、特别市用地的紧张程度及现状条件等综合考虑。

(2)居住区商业类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

①住宅底层商业服务设施②独立设置的商业服务设施

(3)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医院宜布置在比较安静和交通较方便的地段,以便居民使用和避免救护车对居住区不必要的穿越干扰

d.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组团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一般包括居委会、老年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包括图书馆)、车辆存放处、服务站卫生站、小商店等。

(1)托儿所的规划布置

①应设在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单独地段上。总平面上要保证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地有良好的朝向。

②又拖的总平面布置要保证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地有良好的朝向,室外要有一定面积的硬地和活动器械

(2)小商店的规划布置:组团入口

一般设在路口,服务半径端(100~150m),使用方便

(3)其他设施

结合建筑功能布置

e.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掌握中小学规划布置要求)

在居住区和居住小区规划结构中就应以考虑。

①保证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能就近上学,一般小学服务半径500m中学服务半径1000m。

②学生上学(特别是小学生)不应穿越铁路干线、厂矿生产区、尝试交通干道、市中心等人多车杂的地段。

③应设在居住区或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僻静的地段。

④避免对居民干扰,与住宅保持一定距离。

七、居住区道路与交通的规划布置

1.居住区地交通组织及交通方式

交通方式的选择:步行与机动车、非机动车共存

近距离活动(庭院)远距离活动(外出)

交通特征及类型:通勤性交通、生活性交通、服务性交通(垃圾清运、邮件投递等)、应急性交通(消防救护)

交通组织方式: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人车共存三种基本形式

2.路网布局原则

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分级布置,逐级衔接;因地制宜,经济建设;

功能复合,人性空间;整体空间,注重景观;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3.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和分级

1)功能:1.居民区日常生活方面的交通活动,是主要的,也是大量的。我国目前以步行、自行车交通为主;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内,还会通行公共汽车,还要考虑通行出租车、私人摩托车和小汽车的问题。

2.通行清除垃圾,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车辆。

3.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的货运车辆通行。

4.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要求。

5.道路的走向合线型是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

补充:(各级道路在规范中的定义)

居住区(级)道路: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小区(级)路: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组团(级)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宅间小路: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道路断面简图)

居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道路

居住小区级道路道路与各种工程管线

4.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10点)

①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住区服务,住区内道路系统应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

城市交通干道。机动车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②街道走向要便于居民上下班,尽量减少芳香交通。住宅与最近的公告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m。

③充分结合地形,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于与河流平行或垂直布置,

减小桥梁和涵洞的投资。丘陵地区减少土石方的工程量。

④在旧城进行旧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

⑤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m,与车行道边缘的

距离不小于3m。

⑥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沿街建筑物

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通道。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 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12m 的回车场地。

⑦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每个150m左右应设车辆互让处。

⑧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

⑨道路的线性、断面等应与整个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

⑩考虑为残疾人设置无障碍通道。

5.居住区停车场设施的规划设计

a. 服务对象:居民私人停车场、区内的各类设施的服务停车、通勤车、来访车、出租车、其他外来车辆的临时停车

b.服务车种:自行车、摩托车、汽车

c.停车形式:①室外停车、室内停车、路上停车、路外停车

②依据停放的时间段、停放的车种的类型选择停放方式

③白天、短时间或非机动车停放:室外、路上停放

④夜间、长时间或机动车停放:室内、路外停放

d.车辆尺寸和车位尺寸:

(简图)

e.住宅底层的停车 — 竖向设计 细节:满足坡长、坡度要求 加缓和直线段 设置竖曲线

八、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规范上的细节)

1)居住区绿地的功能: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遮阳、隔声、防风防尘、杀菌防病 2)居住区绿地的组成与标准

组成:公共绿地,指居住区内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化用地。如居住区公园、游园、林荫道、住宅组团的小块绿地等

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附属绿地,指居住区内的学校、幼托、医院、门诊所、锅炉房等用地内的绿化 宅旁和庭院绿地,指住宅四旁的绿地

街道绿地,指居住区内各种道路的行道树树池等绿地 3)居住区的绿地指标:平均每人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地率所组成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人口规模分别达到:

人均

住宅组团不少于5㎡/人 绿 新区不低于30%

绿地 居住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人 地

面积 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人 率 旧区改建不低于25%

4)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

(1)根据居住区的功能组织和居民对绿地的使用要求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及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以形成完整统一的居住区绿地规划系统,并与城市总的绿地系统想协调。

(2)尽可能利用劣地、坡地、洼地进行绿化,以节约用地。对建设用地中原有的绿化、湖河等自然条件要充分利用。

(3)应注意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

(4)居住区绿化是面广量大的工程,不应追求名贵的花草树木,应以价廉、易管、易长为原则,绿化可以草地为主,树径不宜过小,宜在10cm 以上,在居住区的重要地段可少量种植一些形态优美、具有色、香和地方特色的花木或大树,使整个而居住区的绿化环境能保持四季常青的特色 5)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

1)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1h ㎡左右)、居住小区游园(0.5h ㎡)、小块公共绿地 2)公共建筑或公用设施附属绿地 3)宅旁和庭院绿地 4)街道绿地

九、居住区市政设施的规划布置

1)供水系统

a.供水量:居民生活用水、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水、绿化用水、环境清洁用水和消防用水

分类供水、分压供水、分质供水

b.供水设施(水箱与泵房):对水压不稳定、用水周期性强的进行调蓄

多少建筑面积的公共服务设施设重水?

泵房:一般100—300m2,消防与给水泵一般分设

水箱:容量一般在最高用水量的20%—30%

c.管网:干管一般环网、两处与外部市政管网连接

管径,200—300mm

2)排水系统:污水与雨水排放系统

a.排水量:污水,给水量地80%—90%;雨水,一年的重现期、径流系数;

b.排水设施

污水:一级处理(化粪池)、二级处理(污水处理站);直接排入城市管网,自设处理厂中水系统,是否冲厕;一般85%的污水处理,85%回用

雨水:排入水体或是城市雨水管网

3)供电系统

a.用电量:建筑用电和户外照明

b.供电设施

变电所(箱):120平米变电室——10万平米

6平米箱式变电——2-3万平米

开闭所:300平米开闭所——50-60万平米(双回路供电)

c.供电线网

4)通信系统:电话、邮电、有线电视和数字网

信息服务、宽带多媒体、电子付费、远程办公等功能

光线终端机房、电话亭、信报箱等

5)燃气系统:

a.供气量参照城市用气额定确定(小时定额*不均匀系数)

b.供气设施:气化站—液化石油气,供应范围1-2km,用户1-2万户

调压站—天然气,服务半径0.5-1.0km,一般规模建筑面积6平米,建筑间距 c.供气管网:高、中、低三级供气

6)热供应系统

a.供应设备:城市热电厂、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的区域集中供应系统

以住户为单位的独立供应系统

热力站,连接供热二级管网,实现热能转化为居民供热;新型热力站有加压功能;

面积一般100—200m2,可以服务15万m2建筑,可以室内布置

b.供应管网:主干管宜直、短,宜布置在车行道以外。

7)消灾与环卫系统

消防:消防道路力求短捷畅通

高层建筑应设环形消费通道,如有困难,可以沿建筑物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宜小于3.5m,距建筑宜大于5m,净空不小于4m

其下如有管沟,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辆的压力

人防:居住区人防规模一般按照居住建筑面积的2%设置

环卫设施:公厕1000—1500户,设一处公厕,面积不小于30—60平米

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超过70米,面积2—3m2

垃圾转运站:建筑面积不宜小于100平米,距住宅不小于5米

8)工程管线综合:不同的敷设方式

综合原则——整体规划,远近结合;地下敷设,避免交叉,与道路平行布置

避让原则——压力让重力,小管径让大管径

易弯让不易弯,临时让永久,新建让永建

小工程量让大工程量,检修少的让检修多的

知识点测试:旅游规划

知识点测试:旅游规划 一、单选题 1.若在蓟州区某景区依次在Ⅰ、Ⅱ、Ⅲ和Ⅳ地进行服务设施建设,布局最合理的方案是 A.停车场、加油站、景区巡防站、餐厅B.加油站、停车场、餐厅、景区巡防站C.餐厅、停车场、景区巡防站、加油站D.景区巡防站、餐厅、停车场、加油站下图为某公司推出的旅游线路图。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 A.景点位于苏、皖、浙、闽B.为壮族主要的分布地区 C.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D.各省较少受到台风影响

A.旅游应防暴雨引发的风暴潮 B.适合老年人夏季三日休闲游 C.景观类型丰富、地域组合好 D.北京游客规模较宁夏小 2017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活动的主题是“旅游让生活更幸福”。围绕这一主题,北京各景区开展了内容丰富的“一日游”活动。据此完成4~6题。 4.旅游让生活更幸福,主要因为旅游资源能够 ①为旅游者提供便捷的基础设施服务②被旅游业开发利用或保证游客的安全 ③吸引旅游者并直接用于欣赏、消遣④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从“旅游让生活更幸福”的主题可以看出,旅游业发展可以 A.增加淡季游客数量B.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C.提高人们生活质量D.减少违法犯罪现象 6.在“一日游”自驾线路中,旅游资源多样性最丰富的是 A.颐和园-十三陵-延庆百里画廊B.天安门广场-天坛-先农坛 C.房山十渡山水-石花洞-银狐洞D.八达岭长城-鸟巢-水立方 主题公园(如上海迪斯尼、南宁方特等)是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下图为中国主要主题公园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影响主题公园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密度B.气候条件 C.交通条件D.消费市场 8.上海迪斯尼乐园并没有布局在上海市区内,而是在距离中心区域正常情况1小时车程的浦东新区沙新镇,其布局的根本原因是 A.该地交通便利B.减少市区污染

《居住区规划原理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居住区规划原理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居住区规划原理设计 英文名称:Design Theory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54 学分:2、0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查占 50%,考试占 50%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建筑设计、住宅设计 二、课程简介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主要从比较理性的与理论的角度来提升学生对居住区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居住区的构成及影响居住区组织与布局的各项因素;在这样的基础上,从规划结构与居住区各项要素的规划安排的角度来具体阐述居住区规划的各项基本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了解城市住宅区设计与居住区详细规划的任务、内容等。并通过课程规划实践将居住区规划的理论方法灵活地运用到居住区的规划、房地产开发等工作,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a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on the planning structure and the layout to the residential elements、 Its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tasks to the design and detailed planning of city residences are expected to be grasped by the student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就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经典的居住区规划组织理论、已经建成的居住区的规划特征及其使用的效果与当前居住区规划的实例及其规划方法等穿插在课程内容之中,并且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知识以及房地产开发的分析等有机地结合在课程的传授之中,使学生在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掌握经典理论与当今实际运用的动态发展形式。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住宅区的构成 ?目的与要求 ?掌握住宅区的意义 ?掌握住宅区的物质系统组成 ?熟悉住宅区的物质与非物质系统组成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主要内容 1-1 认识住宅区 1-1-1 住宅区的概念 1-1-2 住宅区的构成

旅游学基础知识整理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绪论 (一)国际旅游学研究 1.旅游学研究开端 2.功利性阶段 3.综合化方向 4.后旅游研究阶段 5...特点总结 .... (二)国内旅游学研究(伴随改革开放) 1.开展时间较短 2.以翻译借鉴为主 3.认识论的功利性倾向 4.旅游学研究依赖高等旅游教育 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研究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一门社会科学 旅游研究基本方法 1.系统分析法 2.理论分析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旅游研究方法》詹宁斯)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旅游发展史)(一)古代旅行 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由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发展和演变而来的。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不具备能借以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所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特定,说明他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谈不上是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1.旅行的产生 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人们生产效率提高,产品交换规模和地域范围扩大是履行产生的基本前提。 1)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农业、畜牧业形成 第二次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 第三次商业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中分离 原始社会晚期,生产力提高,出现大量剩余产品,交换活动扩大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不同从业者之间的产品交换也因此成了普遍的现象 2)结论: 在世界范围内,人类有意识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从古代旅行发展而来的 人类早期旅行活动开展不是出于消遣或度假,多是人们出于外出贸易经商需要而开展的经济性活动(实用主义商贸目的) 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旅行活动发展 第二章、认识旅游活动 旅游活动 基本特征 三体 六要素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本质途径 类型 第三章、旅游者 第一节旅游者的界定 "国际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访问,并在该国停留至少24小时的人"国际短途游览者"因消遣目的而到访别的国家,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国际来访者。 "中转过境旅游者"途经该国而不做停歇的旅行者,以及那些以不足24小时的时间途经该国,其间只是作了一些非旅游性质的短暂停歇的中转旅客。 国际旅游者(来访旅游者在到访国境内的连续停留时间最长为6个月) 罗马会议 游客=旅游者+短途旅游者(一日游游客) 第二节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 足够的支付能力(可自由(随意)支配收入) 足够的闲暇时间 其他:收入、带薪假期、年龄、家庭生命周期、健康状况

居住区规划原理试题

居住区规划原理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 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 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是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3.容积率 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平方米/Ha)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居住区用地(万平方米)的比值表示。 4.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5.建筑红线后退距离 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的程度 6.配建设施 与人口规模相或与住宅规模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56分) 1.居住区的用地分类有哪些?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 答:居住区的用地四类: (1)住宅用地(R01)。是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室前小路等)的总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3)道路用地(R03)。是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用地,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4)公共绿地(R04)。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其中包括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活动和休息场地。 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住宅用地是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1)住宅用地的划分一般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于住宅用地。(2)住宅用地与公共绿地相邻,如果没有道路或其他明确界线时,通常在住宅的长边,以住宅高度的1/2计算,在住宅的两侧,一般按3~6米计算。(3)住宅用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相邻的,以公共服务设施为界。 2.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及特点? 答:居住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根据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可分为三种: (1)人车交通分流的道路系统,车行和步行二套独立,交叉处设立交。 特点:保持居住区内安全和安静,保证社区内各项生活与交往活动正常舒适地进行,避免居住区内大量私人汽车交通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居住区内汽车和行人分开,车行道分级明确,常设在居住区、居住小区或住宅组团周围,且以枝状或环状尽端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团内,在尽端路的尽端处设有机动车停车场或回车场。步行道常贯穿于居民区或居住小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建筑和住宅的起居宅、卧室联系起来。这种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

新版居住区规划要点

第一章 1、居住区: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区的规模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 3、居住区有以下特点:①规模大;②配套设施完备;③环境优雅;④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并重。 4、一般称为小区,是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河流)所围合,并与居民人口规模1~1.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 (1)以城市道路(城市支路或称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2)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3)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的上限依据。 6、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7、居住组团有以下特点: ①规模小; ②配套设施少; ③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基本生活服务职能。 8、居住区一般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9、住宅用地 指住宅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以及住宅四周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通向住宅入口的宅间路、宅旁绿地和住宅底层的私家院落。 10、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指居住区内主要为该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为其所使用的场地。 11、道路交通设施与停车用地指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与停(回)车场用地。 12、绿地系统包括公共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绿地、专用绿地和防护绿地等其他绿地 13、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内容包括: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2)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6)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第二章 1、1929年美国建筑师C. A.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 (Neighborhood Unit)理论。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第二章 1.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一般情况下。我国所在地区纬度越低的南方城市,或选用住宅层数越高,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 2.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 ①住宅用地 1.居住区用地②公建用地 ③道路用地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 保留用地 不可建用地 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熟悉内容) 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

则。 ③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 5.基础资料依据:(P32页) 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等) 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 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 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等) 6.现状、区位分析(P34页)

最新导游基础知识第一章知识点:旅游活动及其分类

导游基础知识第一章知识点:旅游活动及其分类 一、旅游活动 (一)旅游的概念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旅游是指人们出于休闲、商务或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旅行、停留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这里的“惯常环境”包括居住地附近的地方和人们经常去的地方。一是指人们常去的地方,即使这个地方离他的居住地很远,如某人在他地的度假别墅或第二住宅均属惯常环境;二是指离一个人的居住地很近的地方,即使他很少去,也属惯常环境。 旅游与旅行不同,后者的主体称为旅行者(traveler)。它们的区别在于,一是旅游必须离开惯常环境,而旅行则不一定,如某人每天上下班或周末去剧院看戏是一种旅行,他并未离开惯常环境;二是活动的主体是否在访问地通过活动来获取报酬,旅游的主体不以此为目的。 (二)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1.旅行与逗留的合成性 旅游活动是由旅行活动与逗留活动构成的。前者包括游客在其出发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往返活动和在旅游目的地不同地区之间的空间转移活动;后者则包括游客在旅游目的地逗留期间的参观游览活动和其他活动。 2.异地性 旅游活动是人们离开自己惯常的居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

访问活动,所以它不同于人们在惯常环境范围内开展的任何旅行活动。 3.暂时性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规定,旅游活动是指人们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否则便属于定居性质。 4.非移民性和就业性 旅游活动是人们除了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外出旅行和访问活动。因此,人们移居他乡的旅行活动与人们去异国他乡打工挣钱的旅行活动均不属于旅游活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商务旅游活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挣钱”,但是却不是从所访问之地获取工资性报酬。 (三)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1.旅游活动内容构成要素 从旅游活动内容的构成来看,其基本要素即人们通常概括的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 从旅游活动类型来看,除传统的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外,其拓展的类型可概括为“商、养、学、闲、情、奇”。其中,“商”是指商务旅游、会议会展、奖励旅游等类型的旅游活动;“养”是指养生旅游,包括养生、养老、养心、体育健身等健康类旅游活动;“学”是指研学旅游,包括修学旅游、科考、培训、拓展训练、摄影、采风、各种夏令营和冬令营等类型的旅游活动;“闲”是指休闲度假旅游,包括乡村休假、海滨休假、山林休假、城市休假等类型的旅游活动;“情”是指情感旅游,包括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宗教朝觐等各类精神和情感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六种形式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六种形式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讲,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层次与节点,上通城市下达小区、组团直到住宅内外空间,各空间层次有不同尺度和形态。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实态可概括以下主要形式,大力提昌节约、集约式布局: 一、片块式布局 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一些居住区常采取与体制结构的行政区划相一致的布局形式,按体制规模划分地块,各地块配以相应的公共设施,并遵循日照间距布置建筑,因而自然地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如北京五路居居住区,规整地将基地划分了四个居住小区片块,分别在各地块内配以小区中心,四个小区又配置一个共同的居住区中心,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吉林市通潭大路居住区,则将基地细分出20个居住组团地块,每个组团用地2.5~5hm2,分别在每个组团配置相应的活动中心,20个居住组团共同的居住区中心沿干道布置,形成“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上海曲阳新居住区,则按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体制结构划分用地分别设置各级中心,形

成三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 二、轴线式布局 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如上海三林苑小区,以一步行水街为中心构成“水”轴线布局形式。百米长形水池,配以不锈钢群鱼雕塑、小天使喷泉、天然巨石、植草砖、架空层、孤形长廊,并以大片草坪(7500m2)衬托,具有显明的欧陆风格。广州东辉广场居住区,为一“路”轴线式布局,其特点是面对纵横两条城市干道穿越基地的不利条件,因势利导运用轴线式布。局手法,将公共服务设施绕两干道交叉口布置,形成聚合强大的居住区中心,同时用纵贯南北的步行绿带——绿轴,将基地南北边界滨河绿地连成一气,绿带内布置小学、托幼等日常性公共设施,成为有生气的信息传递纽带,各组团与绿带相通。此外还设一环形道路连通南北,以疏解纵横干道交通对居住区的干扰与分割。如此,被两条城市干道分割的基地便组成了有机整体。广东中山翠享槟榔小区,则采用多轴线的平行和交叉布局,将绿化景观、建筑群体串连起来,丰富而有序,尤其使一个个亲切的院落小空间统合成整体,不求宏伟场景但求温馨和谐。北京大吉城小区,以小区西北角的康有为故居广场为起点的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旅游学知识点识记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2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3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技术的进步 二、托马斯·库克与旅游的发展 (一)1841年的活动 1.参加者的公众性 2.组织工作的严密性 3.团队规模前所未有 4.这次活动为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二)1845年的活动 1.目的:纯商业盈利行为 2.出行时间:改变了之前的当日往返一日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过 夜旅游 3.旅游前做了大量的筹备安排工作 4.组织编写《利物浦之行手册》,据信是世界上第一本这类体裁的 旅游指南 5.托马斯·库克不仅亲自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还聘雇地方

导游,这是旅行社聘用地导的最早先例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 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以外的某 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3、国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 到本国境内的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4、境内旅游: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 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海外来访入境旅游活动。 5、国民旅游: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 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 6、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开展的旅游活动。 7、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跨越国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8、入境旅游:其他国家的居民前来某国或地区旅游。 9、大众旅游: (1)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旅游和度假已经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享有的权利。

居住区规划原理的复习题答案-十五--道题1

1.居住区由哪些用地组成?各项用地的面积该如何计算? 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含路面、小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绿地(指公园、小游园、运动场等集中绿地)。此外,工业、非配套公建等其他用地不属居住区用地用地面积之中。 2.居住区、小区、组团的人口一般为多少? 居住区:3~5万人、小区:5000~15000人、组团:1000~3000人 3.居住区规划结构有几种基本方式?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一般有三种 ①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由几个小区组成居住区。 ②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即由若干个组团形成居住区。 ③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即居住区由若干个组团形成的若干个小区组成。 5.居住区、小区、组团应配备哪些公共服务设施?其合理服务半径是多少? 1.第一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民服务的结构。 2.第二级(居住小区级)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 3.第三级(居住组团级)主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 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 居住区级800~1000m 居住小区级400~500m 居住组团级150~200m 6.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置要求和方式有哪些? 1.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职工上下班的走向。 2.如为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的居住区,则应在考虑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保持居住区的安宁。 3.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8.住宅间距(山墙、日照)的最小值要求是什么?、 对于低层、多层和高度小于24m的中高层住宅,其前后间距不得小于规定的日照间距,其两侧间距应考虑通道和消防要求,一般侧面无窗时不得小于6m,侧面有窗时不得小于8m,对于高度大于24m的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起前后间距应作日照分析确定,侧面间距一般要求不小于13m。 10.居住区道路规划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①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民住区服务。居住区道路系统应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为了保证居住区内居民的安全和安宁,不应有过境交通穿越居住区,特别是居住小区。同时,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出口间距应不小于150米,也可用平行于城市交通干道的地方性通道来解决居住区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出口过多的矛盾。 ②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米。③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与河流平等布置,以减少桥梁和涵洞的投资。在丘陵地区则应尽可能少挖少填,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减少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以节约投资。 ④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 ⑤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1.5米,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米。 ⑥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处应能便于回车。 ⑦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米左右应设置车辆互让处。 ⑧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 ⑨道路的线型、断面等应与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 ⑩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⑾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规定。 11.小区道路布置形式有几种? 布置形式:贯通式、环通式和尽端式三种形式。 12.小区规划设计中节约用地的方法有哪些? 1、住宅建筑类型的选择 2、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形式的选择 13.住宅组合中考虑日照、通风、防噪声的措施有哪些? 对于低层、多层和高度小于24m的中高层住宅,其前后间距不得小于规定的日照间距,其两侧间距应考虑通道和消防要求,一般侧面无窗时不得小于6m,侧面有窗时不得小于8m,对于高度大于24m的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起前后间距应作日照分析确定,侧面间距一般要求不小于13m。 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有建筑的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位;对于建筑群体而言,有建筑的间距、

旅游规划与开发名词解释期末考点

THEME PARK: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活动,休闲要素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 旅游市场调研:即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地针对旅游市场需求的数量,结构特征登信息以及变化趋势所进行的调整与研究 旅游主题:表现为一种无法直接触摸的规划设计理念和价值观,它需要借助各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才能让旅游者感知。 扩展性环境生态容量:对于环境生态容量成为游客接待限制因子的旅游地可以采取人工处理部分污染物的办法扩大旅游接待能力。 环城市游憩带:产生大城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活动频发地带。 假日旅游:指人们利用节假日或双休日,外出旅游所引发的游、购、娱、食、住、行等消费活动的总称,它通过探求新的生活经历、寻觅异地民俗文化,转换新鲜生活环境,调节修养身心,健康等方式,实现人们精神层面的愉悦与满足。 在线营销:又称网络营销,即旅游区利用互联网络开展市场调研,宣传产品或服务,实现网上交易以及处理售后事宜。 5W2H分析法:又叫七何分析法,是二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 旅游资源的环境容量:旅游资源自身或所处区域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包括容人量和容时量两个方面。 旅游路线:为使旅游者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观赏效果。 移动平均法:主要是通过收集一段时间内如几个月或者几年中旅游市场的发展数据,把他们相加,计算其移动平均数,从多个时期销售量的数据中,预测未来旅游市场的销售额。 生态旅游:一是强调生态旅游是以纯天然的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为目的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强调生态旅游是通过对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来实现创造就业,增加收入以提高环保的投入,支持目的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目标。 隐蔽反应:从表面上看,竞争者没有对旅游地的开发做出反应,而实际上却暗中实施早已酝酿成熟的应对方案。 旅游项目:将各种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形成的旅游吸引物。 线性回归分析法:线性回归分析法:指投资项目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与产品销售量呈线性关系情况下的盈亏平衡分析。 旅游规划:在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推动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会展旅游:以现代化的会展场馆为基础,以完善的城市设施和健全的服务体系为支撑,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或展览活动,吸引大批与会,参展人员及一般观众前来进行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或参观展览。 可行性分析:在项目开发建设前,对与项目相关的市场、资源、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论证、评价,以确定该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的技术方法。 旅游人类学:借用人类学的学理依据,只是普及,视野,方法和手段对旅游活动进行调查和研究。 政策性保障体系规划:一系列旨在保障旅游规则与开发顺利进行,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优惠政策所组成的系统。

居住区规划原理教案

居住区规划原理教案 2 城市规划的编制 2-1 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是对城镇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在一个特定范围内合理进行城镇布局,优化区域环境,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并明确不同层次的城镇地位、性质和作用,综合协调相互的关系,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设计全国、省域、市(县)域以及跨行政区域等不同范围和层次。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职能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2-2 城市总体规划 2-2-1 总体规划 (一)总体规划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建设和合理发展。 (二)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

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5)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7)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8)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9)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消防、防洪、抗震防灾规划总体布局 10)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保护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11)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12)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13)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14)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三)总体规划的期限 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规划安排。 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应当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重要建设项目做出安排。期限一般为5年。 2-2-2 分区规划 (一)分区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后,大、中城市可根据需要编制分区规划。 分区规划的任务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为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二)分区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1)原则确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用地的容量控制。 2)确定市、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规模。 3)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要求: 1.从城市总体布局着眼,统筹处理本区同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对规划设计地段的外部环境有合理认识,认真收集和分析现状基础资料的相关背景资料,分析规划基础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调查分析报告或现状分析图。 2.了解城市居民的户外活动的行为规律,根据心理学及行为学的基础理论,组织设计好居住小区的各项功能及组团空间。确定小区人口规模和规划结构、用地分配,适当考虑小区用地近、远期开发的顺序性,妥善安排好小区各项功能要素,体现合理的功能系统、适宜的服务设施配套以及和谐的居住环境,突出规划设计主题。 3.分析并提出居住小区内部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布局道路交通系统,选择安全、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有利于居住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确定停车场合理规模、布局和布置类型。 4.选择或设计适宜的住宅类型,设计适宜的住宅组群。住宅设计要求应具有合理的功能,良好的朝向、适宜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等。住宅组群布局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空间环境的创造等因素,考虑住宅节能,营造有地方特色的居住空间。 5.分析并确定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内容、规模和布置方式。公共建筑的配套应结合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特征,结合原有公建设施

并考虑其今后的发展,方便经营、使用和社区服务。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小品之间以及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6.规划小区绿地、景观系统,进行环境小品设计,创造适用、方便、安全、舒适且具有多样化的居住环境。公共绿地及其它休闲活动地的布置,包括居住小区的中心绿地和住宅组群中的绿化用地,以及相应的环境设计。 7.充分考虑小区所在城市性质、气候、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地方特点及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规划方案在满足相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力求创新。 8.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创造条件。 二)、设计内容 (一)基地分析与规划要求 1.熟悉规划任务,明确设计重点、要点。 2. 学习基地分析的方法与内容,了解规划地段的环境特点,基础设施配备情况;分析小区用地与周围地区的关系,交通联系及基地现状的处理;评价现状建筑质量与环境状况,并提出其文字或图式的结论; 3.参观调研已建成居住区,搜集、查阅参考文献。通过集体讨论分析,训练书面与口头表达与评述能力以及提高资料利用的能力。 (二)住宅选型与公建项目选择与设计 1.根据居住区建设用地规模及有关定额标准确定居住区(小区)的人口规模、各项用地规模、建筑面积和各项指标。

居住区绿地的类型和各类绿地的布置

一、居住区绿地的类型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居住区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用建筑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而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乐场和其他块状、带状的公共绿地。 根据我国一些城市的居住区规划建设实际,居住区公园用地在10000㎡以上就可建成具有较明确的功能划分、较完善的游憩设施和容纳相应规模的出游人数的公共绿地;用地4000㎡以上的小游园,可以满足有一定的功能划分、一定的游憩活动设施和容纳相应的出游人数的基本要求。所以居住区公园的面积一般不小于1 hm2,小区级小游园不小于0.4hm2。我国各地居住区绿地由于条件不同,差别较大,总的来说标准比较低。各类公共绿地的设置内容应符合表6-2的要求 。 居住区绿地规划应与居住区总体体规划紧密结合,要做到统一规划,合理组织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以中心公共绿地为核心,道路绿地为网络,庭院与空间绿化为基础,集点、线、面为一体的绿地系统。 二、居住区公共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是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地,其功能同城市公园不完全相同,主要服务于小区居民的休息、交往和娱乐等,有利于居民心理、生理的健康。居住区公共绿地集中反映了小区绿地质量水平,一般要求有较高的设计水平和一定的艺术效果,是居住区绿化的重点地带。公共绿地以植物材料为主,与自然地形、山水和建筑小品等构成不同功能、变化丰富的空间,为居民提供各种特色的空间。居住区公共绿地应位置适中,靠近小区主路,适宜于各年龄组的居民前去使用;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布置,常与老人、青少年及儿童活动场地相结合。 公共绿地根据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形式分为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 (一)居住区公园 居住区公园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服务于全居住区的居民,面积较大,相当于城市小型公园。公园内的设施比较丰富,有各年龄组休息、活动用地(图6-1)。 此类公园面积不宜过大,位置设计适中,服务半径500~1000m。该类绿地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方便居民使用,常常规划在居住区中心地段,居民步行约10分钟可以到达。可与居住区的公共建筑、社会服务设施结合布置,形成居住区的公共活动中心,以利于提高使

旅游规划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规划:描绘未来、行为决策 旅游规划:规划者根据旅游地的旅游资源特点,以旅游市场的社会需求变化和旅游产品设计为重点,按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当地旅游业发展基础,对旅游地六大消费要素及相关行业的有关开发、保护、管理等内容的未来设想方案进行科学编排、组合的选择性过程。是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和城市规划中剥离出来的。 旅游规划的意义:旅游地进行旅游经营管理、旅游开发建设的科学依据,也是指导旅游地科学编排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实现未来社会、环境、经济三大效益理想目标的蓝图。同时,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审定、批准的旅游规划具有法律效应,不会因为旅游地主管人员的变动而更改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时序,并且避免不经过调查研究,盲目开发、无序开发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使旅游发展处在有利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 世界旅游规划的编制出现于20世纪中期,最早在英国兴起。中国出现于20世纪后期,真正的现代旅游起步于1979 年。 中国旅游规划研究:20 世纪80年代的被动阶段,以风景区开发为代表,旅游管理系统开始组建,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矛盾二者意见严重分歧;20世纪90 年代的人造景观主题园阶段;1994 年开始的度假区建设;21世纪进入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阶段,可持续发展。 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 旅游资源学理论:时间(古代与今天)、空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乡村)和环境(居住地与旅游地)差异 旅游经济学理论:直接、间接、就业三项乘数

旅游市场学理论: 旅游区位理论:旅游市场区位选择、旅游交通道路与线局布局、旅游产业区位选址与规模、结构确定、不同大小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组合确定、旅游营销区位选择 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环境可持续、社会文化可持续、旅游经济可持续 旅游规划的特点: 1.基础性 2.综合性:内容的广泛性和综合性、过程的综合协调性、方案 的必选性、队伍的综合性 3.战略性:前瞻性、宏观性、指标的独特性和弹性、长远性、 实施的可操作性 4.地域性:内容的地方特色性、范围的完整性 旅游规划类型 1.旅游发展规划:5 年以上中长期 2.旅游总体规划:5-10 年 3.旅游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4.旅游环境规划 5.旅游基础工程规划 6.旅游设施规划 旅游规划的布置:资料、资源调查与评价,编制规划大纲,旅游总体规划,方案决策,管理实施 第二章旅游发展战略 旅游发展战略:对未来事务的发展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采取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手段。

居住区规划原理试卷A答案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试卷A 班级姓名 一、名词解释(6分*5=30) 1.邻里单位: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提出了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 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的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 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改变城市传统居住区的缺陷。 2.千人指标:是指每千居民拥有的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3.服务半径:服务半径是指设施服务范围的空间或时间距离 4 住宅区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 5 雷德朋系统:即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这种系统由车行与步行两套独立的道路系统组成, 首次在美国的雷德朋小区规划中采用并实施。 二、选择题(2分*5=10分) 1.问卷调查最有效的关键是_B__ A 提问方式 B问卷设计 C问卷数量 D字体大小和颜色 2 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属于哪类用地_C__ A R B C2 C R2 D R3 3 国际标准组织(ISO)制定的居住环境室外允许噪声标准为_B__ A 30-40分贝 B 35-45分贝 C 35-40分贝 D 40-55分贝 4 哪一个不属于住宅区绿地的三大功能_A__ A 美观功能 B 使用功能 C 生态功能 D 景观功能 5居住区内道路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为(),但坡长不能超过()米。 B A.8.0%;50B.8.0%;20 C.3.0%;20 D.3.0%;50 三、简答题(8分*5=40分) 1.住宅的群体组合中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哪几个?并且要写出每种形式的优缺点。 1、行列式: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楼按照一定朝向和间距成排布置。特点:构图强烈,规律性强,线形布局有利于服务设施的高效分布,有利于采用高能效的交通模式。缺点:形式单调,识别性差,易产生穿越交通,产生视线干扰和阴影遮蔽的问题。 2、周边式:住宅沿街坊道路周边布置,有单周边和双周边两种布置形式。特点:容易形成较好的街景,内部安静,具有内向集中的空间,有利于邻里交往,节约用地。缺点:对地形的适应性差 3、点群式:围绕组团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或水面有规律或自由的布置,形成丰富的群体空间。特点:日照、通风好,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强。缺点:外墙面积大,太阳辐射较大,视线干扰大,识别性较差。 4、院落式:将住宅单元围合成封闭的或版封闭的院落空间。特点:便于邻里交往和布置老年与儿童活动场地,提高容积率。缺点:转角部分易产生阴影。 5、混合式:指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或院落式,其中二种或数种结合或变形的组合形式。特点:空间丰富,适应性广,组成空间多变的住宅组群。 6、自由式:在群体布置时,形成似围非围的相互流动的院落空间效果,在地形起伏变化的地段因地就势,适于采用自由式的布置形式。 2 住宅区的路网布局规划的特点 1)顺而不穿,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

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