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 第5课时 解决问题(授课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16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四单元《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利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运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思路不清晰、表述不准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运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并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描述解题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描述解题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解决问题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等。
2.学具:学生作业本、练习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几个实际问题,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小明2个苹果,现在小明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描述解题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四单元《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解读并分析问题–能够有效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来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耐心与毅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的学习态度二、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内容为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问题的提出和分析 2. 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3. 运用数学方法验证答案的正确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问题,提取问题中的关键信息–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2.教学难点:–合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现并利用问题中的隐藏规律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确保问题足够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准备相关教学素材,如课件、黑板报等2.学生准备:–学生需提前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以便更好地解决课上问题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2. 激发问题(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思路3. 解决问题(25分钟)•学生进行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老师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注意学生间的合作4. 展示与总结(10分钟)•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并由老师带领全班总结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思考方法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上所学内容。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思考,共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动态生成,让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3.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情境导入】小朋友,老师了解到在炎热的商场里一些电器量较大的商品的销售情况,你们认为他们的销售情况会怎么样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空调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属于大众化商品,可以回收进行再次利用;而学习机是高科技产品,对学习有用;护眼灯是比较新颖的产品(课件出示例4:销售清单)【进行新课】1.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从这个统计表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课件出示):(1)哪种商品最贵?(2)哪种商品最便宜?(3)如果三种都买需要多少钱?(4)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2.解决问题。
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中,哪个问题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估算(板书课题)。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它。
(1)如果三种都买需要多少钱?怎么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58+225+166=(2)应该准备多少钱呢?你是怎么估算的?学生独立思考;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全班交流反馈,教师板书学生的估算过程:方法一:558+225+166=(949 )(元)。
这种方法虽然是最准确的,却不是最好的,因为买东西不可能提前知道价格,所以我们买东西只能估计个大约数,这就需要估算。
方法二:560+230+170=()(元)。
(把558看作560,把225看作230,把166看作170,一个多看2,一个多看5,一个多看4,因变化都很小,使结果与准确结果取接近)(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估算过程,说说估算的一般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5、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章节的第五课时。
学生将在前几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将围绕日常生活情境,教授学生如何识别问题、提取关键信息、运用加减乘除基本运算解决问题,并掌握检查答案的方法。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并提取实际问题中的关键信息,运用加减乘除基本运算解决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求解的态度。
教学难点1. 问题识别:学生需学会从复杂的情境中识别出数学问题。
2. 信息提取:训练学生从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忽略无关信息。
3. 运算运用: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
4. 答案检查:教授学生检查答案的方法,确保解答的正确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2. 新授:讲解解决问题的步骤,包括问题识别、信息提取、运算运用和答案检查。
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例子,演示解题过程,强调每一步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反馈:每组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板书设计板书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5、解决问题- 重点内容:问题识别、信息提取、运算运用、答案检查- 实例:具体问题及解题步骤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 实践作业: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解题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习兴趣的激发情况。
同时,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第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不同的解题策略,掌握估算的方法,提高估算的意识,培养数感。
2.借助情境,通过自主探究、交流讨论,体会不同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策略的数学思维方法,能运用合适的计算策略解决问题。
3.通过对比,体会估算和精算的区别和各自使用的范围,感受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购过物吗?这周末,小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了些东西。
【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例4销售清单】师:从这张“销售清单”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他们买了三样东西,分别是护眼灯、吹风机和空调扇。
预设2:护眼灯的价格是166元,吹风机的价格是225元,空调扇的价格是558元。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买这三样商品一共多少钱?……师:买这三种商品妈妈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呢?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例4的问题】1.阅读与理解。
师:问题是什么?预设:问题是“买这三种商品妈妈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和“买这三种商品一共得花多少钱”。
师: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利用哪些信息?预设:护眼灯的价格是166元,吹风机的价格是225元,空调扇的价格是558元。
2.分析与理解。
师:求“买这三种商品妈妈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指名说一说。
)预设:大约准备多少钱才够,不用精确计算,取它们的近似数算一算就行。
师:请你们试着算一算,然后交流汇报。
预设:把166看作170,225看作230,558看作560,170+230+560=960(元),妈妈大约需要准备960元。
师:那“买这三种商品一共多少钱”怎么计算呢?和第(1)问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指名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