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海洋资源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福建省海洋资源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福建省海洋资源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福建省海洋资源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福建省海洋资源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李晴1李延风2

(1.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环境科学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福建省海域广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该省的经济建设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福建省海洋资源优势及在开发利用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成因的分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该省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福建省;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开发利用;环境保护

福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海洋省份之一,海洋资源丰富,长期以来,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我省的经济建设息息相关。半个世纪以来,福建省经历了从“重陆轻海”到“陆海并重”的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福建先后实施了“大念山海经”、“加快闽东南开放开发”等战略,海洋开发有了长足进步。福建省在十一五规划中,将把福建建成海洋强省作为福建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这是福建省适应新形势而实施的经济发展重点战略性转移。但是就目前现状而言,福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还是从量与质上来看,仍然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有较大的差距,同时,由于开发利用的不当,给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本文旨在分析福建省主要海洋资源优势及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并就如何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环境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福建省海洋资源优势显著,是名符其实的海洋资源大省

1、港口资源

全省大陆海岸线3324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优良港湾甚多,且多数港湾岸线可利用率高。全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深水港湾23处,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金门湾、东山湾等6处。全省可利用建港的自然岸线500公里以上,其中深水岸线长达200公里左右。可供开发的深水泊位约700个,其中大型泊位可达5O万吨级。福建省的港湾口小腹大,湾口或湾外多岛屿庇护,湾内水域宽阔,沿岸广布花岗岩和火山岩,地基坚实,是我国沿海地区建港条件最好的省份。

2、湿地、滩涂资源

福建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海岸线长而曲折,港湾岛屿众多,各种水系交汇,海域地形较复杂,为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福建省海洋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渔场面积达12.15万平方公里,形成了闽东、闽中、闽南和台湾浅滩等4大渔场。

潮间带滩涂是重要的湿地资源,福建省沿海潮间带滩涂,面积达2059.16km2,约占全省湿地面积的1/3左右。福清市的海涂面积最大,有333.84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涂面积的16.21%。[收稿日期] 2008-11-06

[基金项目] 此文为2007年民进省委福建省委A类调研课题成果。主持人:李晴;课题组成员:李延风。[作者简介] 李晴(1972- ),女,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员。李延风(1963- ),男,福建

其次是莆田市,有海涂面积276.49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涂资源面积的13.43%。霞浦县的海涂面积居第三位,达217.80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涂面积的10.58%。漳浦县的海涂面积为167.53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涂面积的8.14%。这些市县份是该省海涂面积较大的县。此外,还有惠安、连江、宁德等县海涂面积也都有100平方公里以上。

3、海洋生物资源

福建省拥有海洋生物种类2000多种,其中鱼类750多种,经济鱼类100多种,贝、藻、鱼、虾等15种资源的数量居全国前列,还拥有种类众多的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如牡蛎、缢蛏、花哈、泥蚶的养殖历史悠久,被誉为全国“四大贝类之乡”;藻类的人工育苗技术精良,紫菜产量名列全国第一。

4、矿种资源

福建沿海地质构造和外力作用相当复杂,形成了许多矿种,优势矿种突出,海底油气资源储量较大。目前可供开采利用的矿种有60多种,其中玻璃砂、型砂、标准砂、建筑用砂、石料、高蛉土等都是优势矿产,不但储量大质量优,而且大部分是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紧缺物资,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此外,在福建海域已圈定多个含油气的构造,如厦澎凹陷、乌丘屿凹陷、澎北隆起、福州凹陷、澎湖隆起和台湾浅滩隆起等。这些潜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缺少能源的福建来说意义深远。

5、能源资源

福建沿海具有丰富的风能、潮汐能和热能资源。风能资源潜力居全国前列,风速达6m/s 以上时间年累计5000 h,有效风能年发电量可达1000万kw。沿海平均潮差4.2m,潮汐能资源丰富,可装机容量1 033万kW,年发电量284亿kwh。另外,本区还拥有地热能1.09x10J,相当于3.72亿t标准煤。

6、旅游资源

福建省海域辽阔,海岛众多,拥有多种多样的海岸类型,构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海峡西岸的泥质海滩和沙质海滩并存,泥质海滩有成片红树林分布,沙质海滩往往有滨海森林带作为后盾,黄沙绿树相映生辉,其陆生、水生动物和鸟类丰富,生机勃勃,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海上花园”鼓浪屿、“海蚀地貌博物馆”平潭岛、“海上绿洲”东山岛、“东方麦加”湄洲岛以及闽南海滩的古森林硅化木保护区等均名扬海内外。福建沿海地区名胜古迹遍布,富有宗教、历史、文化、军事、航海等地方特色,极具旅游吸引力。

二、福建省在利用开发海洋资源过程中对海洋环境造成的破坏与污染

1、港口船舶污染严重

福建省沿海港口较多,港口吞吐量达万吨以上有54个,根据2002年统计资料,全省沿海主要港口货物的吞吐量为10200.62万吨,内河机动船舶1079艘,总吨位18.74万吨,海洋货物运输量3960万吨。据粗略估算,全省船舶的年排废水约25000万吨,年排油量约为6200吨,沿海各主要码头油污的年排放量约为150吨;同时,随着海上养殖业、捕捞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船舶污染和港口作业污染使海域油污染加重,尤其是事故性的石油泄漏事故给海洋

带来了长期的难以消除的污染。海洋环境质量日益恶劣,致使赤潮年年发生,海洋珍稀品种资源濒于绝迹。

2、沿海地区的围垦、筑坝等工程致使滩涂湿地面积锐减,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

建国以来,福建省曾几次掀起了围海造田、发展养虾业等大规模围海热潮,使沿海自然滩涂湿地总面积约缩了近9万公顷,大大降低了滩涂湿地调节气候、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田等的能力。

近些年来,大规模的围海造地、修堤建闸、堵湾截流以及港口工业、港区的建设等海岸工程建设,致使滩涂湿地面积继续减少。全省完成围垦工程973处,围垦面积868万公顷,约占全省滩涂总面积的46%。被围垦后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毁灭性损害,导致经济鱼、虾、蟹、贝类生息繁衍的场所锐减,致使许多优良的产卵场、采苗场、育肥场和增养殖场所功能丧失,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海洋鱼、虾、贝、蟹资源严重衰减。如:平潭幸福洋围垦破坏了中国鲎地产卵场;同安湾东坑、西柯围垦破坏了文昌鱼栖息环境,使全国仅有文昌鱼渔场受到破坏;杏林湾、马銮湾是锯缘青蟹、扶毛对虾产卵场和幼体生长场所,也因围垦受到破坏。

滩涂围垦导致海洋水动力改变,使纳潮量减少,航道淤浅,污染物累积,港口水深条件变化,影响防洪排涝。厦门西海域围海填海工程共26处,使海域面积从110平方公里下降到48平方公里,减少56.4%,纳潮量减少3亿立方米,导致港道淤浅,每年要投入数十万元清理航道;水质污染物含量达到3类、4类海水水质标准。泉州后诸港、福清融侨港、莆田三江口港情况也类似。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大规模围海造地的情况还在持续。

3、海产养殖业迅速发展造成近岸海域新污染

福建省近几年来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水产开发居全国沿海省份的前列,在海洋经济中占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局部海域养殖密度过大,布局不合理,加上残饵、排泄废物、有机碎屑等富集养殖场基底,导致底质环境恶化,养殖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病害和赤潮灾害日趋频繁,出现了各种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在局部水域特别是福建海水养殖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养殖自身污染已成为近岸海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据《2006年福州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6年,海洋环境污染主要问题仍然是海水富营养化和氮磷比例失衡、海洋赤潮时有发生、海水养殖产品微生物超标、部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状态等。如诏安湾、三都湾等网箱养殖海区水质和底质的污染指标与非养殖区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随着网箱养殖业的发展,自身污染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将呈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4、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过度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福建省近海海湾属于海洋生物生产力较高的海域,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业资源丰富,历史上近海海湾捕捞一直在渔业生产中占很大比重。但渔业资源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过度利用,加上水域污染的影响,一些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开始不同程度的衰退。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滥捕,海湾内传统经济渔业种类资源,有的严重衰退,有的已经枯竭,主要表现在渔业资源量下降,主要经济种类产量锐减,渔获质量下降,种间更替频繁,已经无法形成渔汛。加之,由于大规模的开发、围垦、建设,可能造成海洋资源开发不当、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以

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我省海洋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继续减少,面临着消失和灭绝的危险。如目前,中国鲎等原来分布较广且数量较多的物种也日趋减少;大黄鱼等已经不成渔汛;文昌鱼渔场已经消失;中华白海豚的数量不足百头,红树林面积减少一半以上,候鸟数量也随之减少。今后海洋资源的占用和开发建设带来的污染,仍可能对其他珍稀物种和它们的栖息地构成威胁。

5、长期无度、无序、无偿滥采矿产资源致使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近年来,由于滥采砂石,盲目筑坝、乱挖珊瑚礁等,使福建省许多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福建省的矿产开采总体规模小、资金不足、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落后、装备较差;如海滨砂矿的采选场规模一般为中小型,以土法和半机械化开采为主,开采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工业矿物回收率较低。虽然,福建省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正经历从没有充分开发到部分资源开发、从单一资源开发向综合开发的过渡,但长期的“无度、无序、无偿”用海,以及粗放式的、无序的开发,使海洋环境污染逐渐加剧;如在福建省海滨砂矿开发中,一直延续着无偿使用制度,在开采生产中,普遍存在着采富弃贫现象,加之技术水平不高,只能采选其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矿物,砂矿床中其他有用的矿物多被废弃,这种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情况比比皆是。此外,我省海洋基础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勘探还比较落后,海洋开发前期基础工作不足,给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造成诸多不便,给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

6、掠夺式地开发海洋旅游资源造成的海滨海岛环境恶化

近年来,福建省十分重视对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但是在开发过程中有些部门与个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只开发不保护,或边开发边破坏;在海滨、岛屿上兴建酒店、宾馆、度假村、居民点的过程中,乱砍乱伐、乱搭乱建、取石挖沙现象严重,导致环境恶化;同时宾馆企业缺乏有效有序的管理,将未经处理的生活、生产污水直排入海,各游船燃油泄漏污染常有发生;这种掠夺式的开发对海洋环境的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

三、福建省海洋资源利用与海洋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

1996年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是606亿元,到2006年达1887亿元,年均增长达12.2%,是10年前的三倍多;海洋经济增加值1996年是272个亿,2006年达到837亿元,年均增长达11.8%,也是10年前的三倍多,占全省GDP的比重达11.15%。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海水产品加工、船舶修造等五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呈现新的态势。多项发展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水产品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人均占有量稳居全国第一位。我省海洋经济在全国第一个方阵中已走在前列,与广东、山东、浙江三个省比较接近,海洋经济已越来越成为我省在全国争创新优势的重要领域。2006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召开了历史上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全省海洋工作会议,对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进行全面部署。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又明确提出今后五年“海洋经济发展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要求。全省各地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兴起了海洋开发热潮,营造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有利氛围。

在加大对我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福建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对海洋环境保护与

建设。2001年,福建省、沿海六地市向社会发布了每年的省、市两级《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02年,福建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要求,率先在全国出台并实施了《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对涉海建设项目实施严格的海洋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环境污染治理。随后又先后颁发了《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规划》、《福建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等10多部涉海地方性法规,50多个涉海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海域实行了使用证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为依法治海提供法律法规依据,使福建的海洋环保管理配套制度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同时,福建省还完成了《福建省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福建省养殖容量和渔业资源可捕量的调查研究》等十多项海洋综合性科学调查研究,基本查明了福建省沿海及海域资源环境的概况,为进一步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我省还组建了福建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和海洋环境监测站,使我省海洋监察、资源环境保护、海域使用、防灾减灾等海洋综合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轨道,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保护和管理海洋环境的新格局,对海洋环境保护起了积极作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宁德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全省现已建立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数十处;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陆源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监测,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自2003年以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海洋经济总量、水产品总产值、主导产品数量等经济指标居全国第三位,海洋环境质量居于全国领先地位,连续三次被国家海洋局授予“全国海洋综合管理特等奖”,成为全国唯一三度获此殊荣的省份。

四、福建省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原则及对策

1、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的内在依存关系决定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发展与治理并举,开发与整治结合

由于海洋环境与资源内在的不可分性和相互间的依存关系,为了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需要在开发资源的同时,大力进行资源的整治恢复和建设工作。各国各省的实践经验也说明,海洋资源管理注重控制开发的合理、适度是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要坚持发展与治理并举,开发与整治相结合。

(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海洋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通过一切措施、办法,预防海洋的污染和其他损害事件的发生,防止环境质量的下降和生态与自然平衡的破坏,基于能力(包括经济的、技术的)的限制而不可避免的环境冲击,也要控制在维持海洋环境的基本正常的范围内,特别是维持人体健康容许的限度内。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工作思想,是人类海洋环境利用的实践经验总结。

(2)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赔偿的原则。海洋开发与保护是对矛盾统一体。不论是海洋资源的开发,还是环境的利用,都要构成对海洋环境的干扰与破坏,甚至打破自然系统的平衡。因此,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必须对海洋环境保护作出安排。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赔偿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和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就是要让开发海洋的一

切单位与个人,既拥有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与环境的权利,也应承担起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义务和责任。执行这一原则能够加重开发利用海洋的单位和个人的行为责任,能够唤起开发利用者自觉或强制性的保护海洋环境与资源的意识。

(3)坚持环境有偿使用原则。环境是一类资源,对其开发利用不应该是无偿的,特别是有损害的环境利用,更应该是有代价的。执行环境有偿使用,将所收经费用在管辖海域环境伤害的治理上,不仅有利于海洋环境保护,而且有利于积累海洋环境保护的资金,更好地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管理,最大限度地维护海洋生态的健康。

2、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福建省应针对近年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以建设海洋经济为目标,大力实施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兴海的战略,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海洋环境。

(1)提高海洋资源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环境伦理观

联合国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海洋作为有助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我国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也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作为重要的行动方案之一。因此,在海洋资源开发中,福建省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海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大力主张人与海洋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环境伦理观,增强社会各界和公众自觉维护海洋环境的意识,为开展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并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从而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真正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

(2)继续健全和完善海洋管理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海洋资源法律、法规是海洋资源管理中最具权威的手段;海洋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也是21世纪从事海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涉海的地方性法规及各类规章制度与文件,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与管理。目前,福建省应在现有的单项涉海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法规体系,同时要加强海上执法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与执法力度。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福建省海洋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海洋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理顺海洋各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建立协调、控制、监督和引导综合管理体制,以确立地方主管部门的地位和权威,协调、平衡各涉海产业部门利益。同时要加快福建省海洋法规与国际海洋法规的接轨,扩大海洋立法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完善我省海洋法律体系。

(3)完善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功能区划,建立健全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机制

福建省海洋资源虽然丰富,但绝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必须加强对各种海洋资源储量、分布的勘测勘探,调查了解海洋环境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合理使用海洋资源。我省应根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协调的原则,进行整个海洋国土的多功能规划,为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环境污染、保护海洋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建

立健全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在进行海洋开发活动时,要做到事先评价,通过不同规格的现场调查和室内研究类比,充分掌握进行开发活动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实现海洋环境保护的理性管理奠定科学的基础。

(4)加大海洋环保资金投入,加强海洋管理的基础建设

防止海洋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是一项公益事业,而环保工作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障,因此,福建省政府应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将海洋环境保护所需的经费纳入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以政府名义建立海洋环境保护专用资金。此项资金应以政府拨款为主,并开辟其他资金筹集渠道,建立灵活的资金筹集机制,可以积极争取全球环境积金、海洋油污染防备基金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援助。

另一方面,福建省应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整体的效益出发,加强海洋管理的基础建设、健全各级管理机构,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建设,特别是建设与完善海洋污染监测、监视系统和海上溢油清除系统,建立海洋生态监控区和赤潮监控区,如建立东山湾、泉州湾、罗源湾、三都湾海洋生态监控区,开展高时空、高频率的生态监测,及时掌控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以调整和控制海洋开发利用强度,使海洋生态能够及时得到修整和恢复;建立三都湾、闽江口、平潭沿岸、厦门近岸海域赤潮监控区,实施高频率、高密度的定时定点监测,及早发现赤潮,有效防灾减灾,同时开展赤潮灾害预测预报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对现有的11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和3个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的建设,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监督与管理,完善现有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建立保护区工作档案;并进一步建成一批国家级和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形成全省海洋保护区管理体系,形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保护区网络,从而有效地保护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和海洋渔业资源及其生境。

(5)修复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加强海岛生态建设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规定,福建省应对滩涂围垦进行科学论证和严格的审批。对于己开发的围垦区,增加投入,通过科技进步,调整养殖结构、翻耕、清淤、修堤等措施,逐步修复已被破坏的海洋生态系统。同时,福建省应对所拥有1546个海岛开展海岛生态调查,制定海岛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加强海岛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保护海岛周围的海洋生物资源、珍稀濒危生物资源。加强海岛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通过保护森林以维护海岛生态平衡。

(6)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倡导科技创新,大力加强科学研究

福建省海洋科技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家、省、市级海洋科研、教育机构,包括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州市水产研究所、厦门市水产研究所、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和航海学院、集美水产学校等;省内高级海洋科技人才数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这些为区内海洋研究、开发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保障。因此,福建省应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优势,不断加强科学研

究,特别是海洋地质研究、勘查和开发技术研究以及海洋环境演化与生态系统影响、污染治理方案、灾害防治等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资源使用观念,从知识经济的角度,倡导科技创新与工艺革新,利用高新科技成果,增加海洋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高新科技含量,大力加强高新科技在海洋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尽量避免高投入低产出的资源浪费及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低下等现象的再度发生。同时,针对本省的实际情况,一是加大实用性、关键性技术的引进力度;二是加快培育技术创新主体,促进企业和个人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并鼓励龙头企业、大户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协作,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让;三是建立生态经济系统,实施海洋“绿化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海洋产业,有效地保护海洋环境。总之,要大力推动高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在海洋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推广应用,维持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武玉国.我国海洋资源与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刍议[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

[2]寇丽丽,孙向红.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2(2).

[3]陆州舜,等.浙江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海洋环保,2003(6).

[4]陈传明.福建省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Study of the Recent Fujian Provincial Ocean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 Qing1,Li Y anfeng2

(1.Fuzhou Polytechnic,Fuzhou,Fujian,350108;2.Fujian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Fuzhou,Fujian,350003)

Abstract:Fujian Province has a very large ocean area and rich ocean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and usage of ocean resources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the provin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of ocean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 and the ma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hich were produced with oce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sage and their original causes, the article provides the resolution of the ocean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Fujian Province from the view po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Fujian Province,ocean resource,development and usag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福建省地下水情况

福建省地下水情况 根据降雨渗入补给量的方法计算,全省地下水资源总计在100亿吨/年左右。地下水资源分布很不平均。可开发利用的主要含水岩组为石炭系中统—二叠系下统碳酸岩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组,主要分布于闽西和闽西南地区,水量丰富、水质好,可作为农业、饮用和工业用水水源。另外,分布于沿海岛屿和半岛的迎风海洋沉积的第四系风积、海积沙、砂砾含水层以及沿海各大江河的河谷两岸冲积—海积砂层孔隙潜水,水量较大、水质较好,地下水埋藏浅、开采方便,也可作供水水源。广大地区的碎屑岩类、变质岩类和岩浆岩类裂隙水含水岩组,含水极不均匀,应用价值不大。 (一)形成与分布 福建省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规律、补给、循环、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等均受区域地质构造、地貌及气候等自然因素制约。 1.山区地下水 本省山地丘陵主要由前震旦系、下古生界变质岩、上古生界沉积岩及中生界火山岩系和燕山期花岗岩类等组成,多构成中、低山地形,地下水类型为强烈循环的裂隙潜水和裂隙承压水。山区地势高,坡度大,水系发育,沟谷切割剧烈、地下水循环不深、江水面积不大。大气降水大部分为地表径流流失,导致各含水岩组富水程度较弱。除石炭系中统—二叠系下统船山—栖霞灰岩岩组富水程度较强外,其他均属于富水程度较弱的岩组。在构造断裂和脉岩穿插带、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的地段,则形成局部富水带。 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动态变化季节性明显,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为低矿化度的重碳酸盐水。 2.山间河谷盆地 地下水多沿河谷分布,面积狭小。盆地内部沉积了不同厚度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一般厚度不大,岩层富水程度较弱,但构造盆地富水条件较好。 3.沿海丘陵台地 主要由花岗岩类和火山岩所组成,除局部地区有基岩裸露外,多为残积层所覆盖,厚度各地不一,地下水储存于残积层的孔隙和风化壳中,形成孔隙裂隙潜水。由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岩层风化程度不同,含水层被分割为互不联系的水文地质单元,大气降水多成地表径流流失。岩层透水性差,富水程度微弱,为本省缺水地区。 4.沿海平原地区 主要分布于沿海各大河口平原和滨海各港湾地带,平原范围不大。但是该区由于新构造

福建水资源的特点与面临的挑战_蔡健民

收稿日期:2003-06-06 福建水资源的特点与面临的挑战 蔡健民 (福建省水利厅,福建福州 350001) 1 我省水资源特点 福建依山面海,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衡,水旱灾害频繁。独特的自然条件使我省水资源表现出以下六个特点: (1)雨量充沛,时空分布不均。我省水资源总量达1306亿m 3 (2000年),人均占有量3954m 3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对丰富。但时间与空间分布不均,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从时间分布看,全年降水量的70%~80%集中在4月份~9月份,即梅雨季和台风季;年际变化也很大,丰枯年径流量倍比为216。从空间分布看,山区多而沿海少,闽北、闽东及闽中三个多雨区呈品字形分布;南平市水资源量达27317亿m 3,约占全省总量的21%,而沿海地区福、厦、莆、泉、漳五市水资源量合计47414亿m 3,占全省总量的36%;滨海、沿海突出部和岛屿最缺水。按照国际通用概念,厦门属/贫水区0,水资源总量1617亿m 3,占全省总量的113%,莆田、泉州属/水资源紧张区0,福州、漳州接近于/水资源紧张区0(注:年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700m 3、高于1000m 3、又经常发生缺水情况的为紧张区,低于1000m 3的为贫水区)。因此,通过建设水利工程优化配置水资源尤为迫切需要。 (2)河流密布,多独流入海。流域面积50km 2以上的河流597条,其中5000km 2以上河流4条。划分为一级河道1条(闽江)、二级河道5条(九龙江、晋江、沙溪、建溪和富屯溪),三级河道20条(木兰溪、汀江等),其它分属四、五级河道。河流密布,发源于本省境内,且多在本省境内独流入海,流短坡陡,在各省中少有。按一般规律以流域为单元实施管理有特殊性与困难。 (3)水旱灾害频繁,防洪减灾任务繁重。洪涝、干旱、台风、山洪、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发生,而且常常是洪、风、潮并发或旱涝交替发生。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历时长。3月~4月是春雨季节,强对流天气多发季节;5月~6月是梅雨季节,多雨时期;7月~9月是台风季节。全年一半时间处于防洪抗台风的紧张之中。二是频率高。平均每2年发生一次大洪水,每3年发生一次较严重干旱,登陆或影响我省的台风年均4个~5个。三是强度大,雨量多,水位高,洪水暴涨暴落,猝不及防。四是灾情严重,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造成经济损失惨重。总的来说,防洪抗台风任务尤其繁重,是沿海较突出的多发、高发、重灾省份。 (4)水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我省水资源中蕴藏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达1123万kW,折合年电量400多亿千瓦时,居华东之首、全国第12位。已开发水电650万kW ,占可开发的58%,尚有473万kW 待开发,绝大部分是中小水电。由于我省缺油少煤、能源贫乏,水电尤显宝贵。水利水电紧密结合且开发较早,在全国处先进水平,小水电更为著名。综合利用水资源,开发水电潜力较大。 (5)海岸线长,浅海滩涂资源丰富。我省海岸线长达3324km,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率居全国首位。可开发利用浅海滩涂310万亩,现已开发130万亩,是宝贵的后备土地资源。沿海人多地少,自唐宋开始围海造地,与海堤建设、灌溉、养殖密不可分。 (6)地区差异明显,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不平衡。闽西北水资源相对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低;闽东南沿海水资源少,人口密集,经济社会较发达,开发利用程度高,工程性、水质性缺水较严重,且日趋严重。我省河流泥沙少,水质好,污染轻。但湖库水体富营养化和部分河段水环境质量下降的局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长汀等地水土流失的势头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水量、水质、水环境和水土保持实施统一管理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2 我省水利工作特色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福建兴省安民的大事。水利承担兴利除害与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优化配置、保护节约水资源,使水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客观自然条件决定了水利工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作,带领全省人民治水办电,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围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大大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同时,大办水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主要能源。九十年代进入第二阶段,即改革开放后,通过防灾减灾五大防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显著提高抗灾防灾能力。全省基本形成蓄引提并举、大中小并重,防洪挡潮、灌排供水、发输配电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建成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率先实现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水利逐 1 水利科技 2003年第3期

福建人的海洋性特征及其原因探讨

福建人的海洋性特征及其原因探讨 黄英湖 福建地处东南海边,面对着浩瀚的东海和台湾海峡。境内又溪河纵横,水网密布。多水的地理环境,使福建人深谙水性,善于与水打交道;长期的海边生活,也使福建人熟悉海洋,善于驾船搏击风浪。所以,在福建人的身上,具有一种显明的海洋性特征,即使是与同处海边的北方其他省份相比较,这种特征仍是比较突出的。 一、福建的地理特点和区位优势 1、福建的地理特点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海边,与浙赣粤交界的北西南三面大多被高山阻隔,往来十分不便。《史记》“东越列传”说:“东越狭多阻”。《汉书》“严助传”也说:闽越之地“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内外也”。而福建的东部则面对着浩瀚的大海。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福建与邻省的往来,更为便捷的是海上交通。日本学者市瓒村次郎博士在“论唐以前的福建及台湾”中说:“《山海经》云:‘瓯在海中,闽在海中’。又‘一曰闽中在海中’,我认为是最可寻味的语言。盖,太古时代,至少在秦汉以前,恐怕从陆上到这个地方的交通几乎没有,大概是以海上的交通为主。果然如此的话,把这想象是在离开大陆的海中地方不是没有道理的。”[1] 这样三面背山,一面向海的地理环境,迫使福建人只能东向大海,向海洋发展。 福建的海岸线漫长曲折,总长度达535公里,曲线长度更达3324公里,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2] 日本学者成田节男认为:“福建沿岸屈曲线达直通线的五倍,是中国第一江湾丰富的海岸”。[3] 因此,在福建蜿蜒的海岸线上澳湾众多,从北到南分布的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州湾、泉州湾等澳湾,都十分适宜航海和发展海洋产业;福建沿海的岛屿更是星罗密布,在岸线外镶嵌的平潭、东山等繁星般的大小海岛,为福建人向海洋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 福建境内又江河众多,溪流密布。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60多条,流域面积达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汀江和晋江等12条,全省大小河流总长度达12850公里。这些江河溪流纵横交错,使全省各地水网稠密,每平方公里的河网密度约达0.11公里,[4] 形成一种多水的地理环境。在沿海的一些江河入海处,如现在的福州、莆田、晋江和漳州等平原,远古时期都是一片沼泽水国。即使到了西汉中期,大臣朱买臣仍对汉武帝说,东越王余善“居大泽中”。[5]这种水乡泽国的地理环境,使船舶和水上航行成为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必需。 2、福建的区位优势 福建在地理上与台湾隔海相望,两地间最短的直线距离仅130公里。地理上的这种近邻关系,使福建人向台湾岛的迁徙与发展,具有一种特殊的区位优势。所以,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一些福建先民驾船登上台湾岛。专家认为,许多台湾的史前文化遗址和遗物,与福建存在着不少的相似之处。如岛上“长滨文化”中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 1、耕海牧渔渤海具有建设世界一流海洋牧场的理想条件。由于有黄河、海河、滦河、等河流的注入,渤海海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盐,PH值适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渤海属富营养海域。由于水浅,风浪小,各类海洋生物不约而同选中渤海作为自己的“产房”。因此,渤海自古就有“天然渔池”的美称,海洋生物资源200多种,其中鱼类110多种。中国的海水养殖技术比较成熟,有些甚至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正是由于有成熟的技术作依托,中国水产品产量连续几年居世界首位,对虾的养殖技术、效益指标都居世界前列。对虾年产量过万吨的县都集中在河北省的沿海。 2、海滨旅游:我国海岸线曲折绵长,岸外岛屿众多,海岸地貌类型齐全,海岸带南北纵跨三个气候带,自然风光各异,拥有许多旅游价值很高的风景区。我国历史悠久,海洋文化积淀丰厚,海岸带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概括起来,我国海洋旅游景观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海岸景观。海岸是地球上陆地和海洋两大自然体系的衔接地带,这是海洋旅游中最基本也是最有魅力的景观。浩翰的大海和各式各样的海岸地貌,构成一幅幅壮丽的图画,让人流连忘返。海岸带的山地,往往岩石被海水蚀成各种奇特造型,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大连金石滩是一种海上喀斯特地貌,千姿百态的礁石被誉为“海上石林”“神力雕塑公园”。而沙质海岸,又往往沙软滩平,海水清澈,用以开辟成海水浴场,是进行日光浴、游泳和各种海上文体活动的好地方。 (2)、海岛景观。乘船到海岛旅游,可以体会到更浓的海洋情调。众多海岛耸立海面,风光绚丽,宛若仙山。海岛地貌、生物、渔村对游客都极富吸引力。 (3)、海滨山岳景观。中国名山很多,然而名山又坐落在海滨实为难得。青岛崂山兼有奇峰、异洞、怪石、茂林、飞瀑、流云之美,更以“山海奇观”著称天下,素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之说。我国海岸带上的名山还有大连老铁山、连云港云台山、舟山普陀山等。 (4)、海洋生态景观。在海滨地带或一些小岛上,往往有一些珍稀的、独特的生物群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有些近岸海湾,海水清澈透明,海底渔礁跌宕,各种各样的鱼群翔游嬉戏,五光十色的贝类漫步海底,千姿百态的藻类随波荡漾,婀娜多姿的珊瑚笑靥生花,构成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适合开展潜水旅游和建立海底游乐宫

福建省主要海湾水环境

福建省主要海湾水环境 质量通报 (2010年第二季度)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二○一○年六月印发

根据2010年第二季度我省主要海湾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经分析评价,现将主要海湾环境质量状况通报如下: 一、主要海湾功能区水环境质量状况 (一)污染状况 2010年第二季度,我省主要海湾受污染海域面积1071.1平方千米,占全省主要海湾总面积的22%,较上季度减少925.5平方千米。其中各主要功能区污染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0年第二季度主要功能区污染状况统计表 (单位:平方千米) 2010年第二季度,我省13个主要海湾中大部分海湾增养殖区水环境质量继续好转,受污染面积较第一季度减少16%。湄洲湾、深沪湾和诏安湾等3个海湾的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符合要求的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而其他10个海湾增养殖区水质因无机氮或活性磷酸盐超标,无法达到增养殖区要求的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此外,沙埕港和泉州湾部分增养殖区还存在粪大肠菌群超标的现象。 航道、港口区的水环境质量较上季度也有改善,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现象依然存在。除兴化湾、湄洲湾、深沪湾、东山湾和诏安湾外的其他8个海湾航道、港口区因无机氮或活性磷酸盐超标,水质无法达到其海洋功能区所要求的海水水质第三类、第四类标准。 各类海洋保护区的水环境质量较上季度有所改善。但深沪湾海底

古森林遗迹保护区、厦门珍稀海洋物种自然保护区的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依然处于超标状态,无法达到保护区所要求的海水水质一类标准。各主要海湾水质污染状况见表2。 表2 2010年第二季度主要海湾水质污染状况统计

(二)主要污染物含量变化趋势 2010年第二季度主要海湾主要污染物含量与上季度监测结果比较见图1-图3。 图1 2010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主要海湾无机氮含量变化趋势 图2 2010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主要海湾活性磷酸盐含量变化趋势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_初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这个蓝色星空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可持续利用的财富,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内向拓展,是拥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溃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挑战。 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面积有354万km2,跨越了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水体营养丰富,有利生物资源的开发,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及能力,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来维护海洋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含3个特征:(1)持续性。在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个方面。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建立在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之上,要求海洋生态系统构造完整和功能齐全。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无限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都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正确解决资源质量、可利用量及其潜在影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资源种群多多样性;(2)协调性。海洋资源的利用应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保持协调与和谐,以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公平性。即当代人之间与世代人之间对海洋环境资源选择机会的公平性。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要求任何海洋开发活动不应带来或造成环境资源破坏,不应对后代人对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造成不良影响。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达到以下目标:(1)在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强化开发深度和广度,提高开发的科技含量;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新技术发现新资源,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海洋是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多地对其进行利用,又要保持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维持其持续再生产能力;(3)海陆一体化开发,统筹制定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规划,逐步形成临海经济带和海洋经济区,推动沿海地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4)开发与保护协调。制定海洋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规划,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执法管理;(5)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制定协调的海洋开发政策,建立有利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法规。

福建省水资源基本情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福建省水资源基本情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福建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及趋势。 福建省水资源基本情况数据专题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深度解读福建省水资源基本情况核心指标从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福建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福建省水资源基本情况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福建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 (1) 第二节福建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 一、福建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三、福建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 四、福建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福建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福建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福建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 一、福建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福建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福建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福建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docx

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 — 2020 年) 文本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1b5E2RGbC 第一条区划目的.......................................................................................................................................................................... 1p1EanqFD 第二条区划依据............................................................................................................................................................................... 1DXDiTa9E 第三条区划原则........................................................................................................................................................................ 2RTCrpUDG 第四条区划目标............................................................................................................................................................................. 35PCzVD7H 第五条区划范围.................................................................................................................................................................................. 4jLBHrnAI 第六条区划成果............................................................................................................................................................................. 4xHAQX74J 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5LDAYtRyK 第七条地理概况与区位条件 .................................................................................................................................. 5Zzz6ZB2L 第八条海域自然环境条件......................................................................................................................................... 5dvzfvkwM 第九条海洋自然资源 .......................................................................................................................................................... 5rqyn14ZN 第十条海洋开发利用状况....................................................................................................................................... 7EmxvxOtO 第十一条面临的形势 ............................................................................................................................................................ 7SixE2yXP 第三章海洋开发与保护战略布局...................................................................................................................... 96ewMyirQ 第十二条海洋开发与保护空间布局.................................................................................................... 9kavU42VR 第十三条沙埕港海域 ............................................................................................................................................................ 9y6v3ALoS 第十四条三沙湾海域 ................................................................................................................................................... 10M2ub6vST 第十五条罗源湾海域 ........................................................................................................................................................ 100YujCfmU 第十六条闽江口海域 ........................................................................................................................................................ 11eUts8ZQV 第十七条福清湾及海坛海峡海域11sQsAEJkW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教案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资源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各类海洋资源的 开发利用。 2.了解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海洋渔业生产状况;了解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 3.了解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 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树立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 用和保护的观点。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油、气开发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海洋油、气资源 的勘探和开发过程。教师利用课本插图《海上钻井平台》,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运输、对生产设备和 技术的要求、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述。 这里,也可以将海洋油气资源的生产与陆地油气资源的 生产过程做一个对比,突出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 采的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最后,向学 生介绍我国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过程中,采 取的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方式。 关于海洋渔业生产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了解大陆架海域的范围和自然条件,讲解海洋渔业资源 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在讲解渔场形成原 因时,可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洋流的知识进行分析,为什 么有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会形成大 渔场。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并说明在温带海区由于饵料丰富,世界大渔场多在温带海区,使很多温带的沿海国家成为世界的主要 渔业国。如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对国民的食品结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可耕地有限, 人口密度又大,海洋食品占有很大比重,如日本人喜欢 吃的生鱼片、寿司等。如有条件,可向学生播放有关日 本饮食文化的录像。 关于海洋资源类型的教学建 在教学中,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陆地自然资源和能 源短缺或枯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介绍,使之认识 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说 出所知道的海洋资源的种类。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的种类。接下来,对海水 资源(包括海洋化学资源、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潜力进行讲述。 教学设计示例

福建省地下水资源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

福建省地下水资源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 作者:陈文坚 来源:《海峡科学》2011年第06期 [摘要] 通过对福建省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地下水环境质量的调查和评价,分析地下水开采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保护地下水环境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保护对策福建省 1 福建省地下水资源概况 1.1 全省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 全省多年平均(1956年~1999年)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307.79×108m3/a。其中第四系孔隙水天然补给资源量8.04×108m3/a,基岩裂隙水天然补给资源量290.70×108m3/a,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天然补给资源量9.05×108m3/a。 频率为75% 的偏枯年,全省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274.90×108m3/a。 各年代天然补给资源量在20世纪70、80、90年代分别为 304.19×108m3/a、 308.44×108m3/a和318.60×108m3/a。 1.2 全省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 全省地下水(矿化度 各类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中第四系孔隙水12.62× 108m3/a,基岩裂隙水75.15×108m3/a,碳酸盐岩类岩溶水8.85×108m3/a。 全省沿海平原和山间第四系盆地、岩溶盆地及沿海台地区,宜于开采地下水。其可开采资源量合计33.23×108m3/a;其中山区盆地和沿海平原下伏基岩裂隙水可开采资源量 10.74×108m3/a,沿海台地区下伏基岩裂隙水可开采资源量1.02×108m3/a。合计占全部可开采资源量的34.4%。 1.3 各行政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 设区市中,南平、三明、龙岩3个内陆行政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较大,合计占全省总量的62.77%,补给资源模数也大,均大于25×104m3/km2..a。6个沿海行政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普遍小于内陆,其补给资源模数13.18~26.05×108m3/km2.a。

福建省与东盟海洋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动因

一第25卷一第2期厦门理工学院学报Vol.25一No.2一一2017年4月JournalofXiamenUniversityofTechnologyApr.2017 一一[收稿日期]2017-02-28一一一一[修回日期]2017-03-25[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年度项目(FJ2016B041);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市战略发 展研究专项项目(2016xmzlzx10)[作者简介]李南(1976-),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二区域经济学,E?mail:nli@xmut.edu.cn三福建省与东盟海洋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动因 李一南 (厦门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24) [摘一要]当前福建与东盟的海洋经济合作大多数还停留在单个企业二单个项目和单次机会上,尚未 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三福建省历年海洋发展战略重点的适时调整是福建与东盟海洋经济合作的外在动力,海洋渔业二船舶制造二交通运输二滨海旅游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海洋产业上的利益共赢点是双方合作的内在动力三福建省应从互利共赢的长远目标出发,更多关注东盟商情与政策变化三 [关键词]区域经济;海洋经济合作;东盟;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114 46一[文献标志码]A一[文章编号]1673-4432(2017)02-0028-05 随着 一带一路 战略的实施,福建与东盟加大合作是历史机遇,也是发展必然三基于双方比较优势的海洋合作成为研究东盟国家与中国经贸合作的热点三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研究福建与东盟的海洋经济合作问题三例如:有的研究东盟各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国与东盟海洋合作献计献策[1-3];有的研究东南亚国家特殊地位二发展战略与政策变化,探寻中国与东盟在海洋经济上的合作机会[4-8];有的研究福建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海洋经济对外合作重点与方向[9-11]三 另外, 国际比较困难 在海洋合作研究中特别突出,各国(地区)海洋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差异巨大三亚太经合组织曾在2004年成员国圆桌会议上提出9个海洋产业划分三但是各国的海洋经济统计并没有遵循国际标准,也没有框架完全一致的产业划分三东盟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对于海洋经济界定,产业划分,甚至是概念理解都有不一三现有东盟与中国的海洋经济合作研究基本是采用项目二案例和部分数据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定性描述来展开三因此在研究中,只能列出常识性的海洋产业,即海洋渔业二海洋油气二滨海旅游和海上交通运输,而海洋化工二海洋矿业二海洋电力等产业还要结合位置是否靠海,或者是否采用海洋资源才能确定其 海洋经济 属性三 综上,更多学者在研究角度上,选择从单边入手,分析单边提供的合作机会或者单边的海洋政策变化三没有把两个区域连接起来,讨论两地海洋经济的相互关系三在福建海洋经济发展问题上,研究福建与周边国家开展海洋合作的文献还较少,合作对象更多是中国台湾三这和福建2012年就着手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政府积极主张闽台合作有关三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双边角度出发研究福建与东盟海洋经济合作,探讨合作动因与发展,是对现有研究的补充,为更多学者涉足这一领域提供参考三一二福建与东盟海洋经济合作的现状 东南亚各国大多都是海洋国家,海洋渔业资源多样,油气资源丰富,港口便利以及航运四通八达三福建民间很早就与其开展海洋渔业的协作三1994年,福建有20艘拖网渔船从平潭出发,前往印度尼西亚海域作业,拉开了福建与东盟海洋渔业合作的序幕三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海洋水资源 1.原因: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主要利用方式: ⑴直接利用:低盐度海水灌溉农田,公厕冲冼、消防用水、工业冷却水。 ⑵海水淡化: ①意义:是海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缓解滨海地区缺水 ②目前利用现状及原因: 尚未普及,成本较高 ③分布: ·沿海干旱、半干旱地区: ·淡水供应困难的岛屿或矿区 ·沿海城市 ④海水灌溉的问题: 土地盐碱化、地下水污染等 P52思考: 推测一下,海水灌溉可能带来哪些环境问题? 海水灌溉可能使土壤中所含盐分增加,出现土壤盐渍化现象,进而导致土壤的退化。此外,海水灌溉还可能污染沿海地区的地下水。 二、海水化学资源 1.种类:食盐、镁、溴、钾等大量微量元素 2.特点:含量小、浓度低 3.海盐生产法:盐田法、电渗析法、冷冻法 4.生产过程:利用纳潮把盐分高的海水纳入盐田,海水蒸发海盐析出 5.盐田法条件:需要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和晒盐的海滩 6.开发方向:综合开发 P53思考: 1.结合我国的气候特点,分析为什么春秋季节是我国海盐生产的旺季? 春秋季我国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并且春秋季多风,可以加速蒸发,利于海盐晒制。 2.盐田制盐需要“纳潮”,即利用潮水涨落把盐分高的海水纳入盐田。我国古代盐民中流传着“雨后纳潮尾、长晴纳潮头”的生产谚语,请你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雨后近岸表层海水盐度较低,因此潮头的海水比潮尾的海水盐度低,不利于海盐的晒制;长晴则海水盐度较高,所以直接纳潮头就可以满足海盐晒制的要求。 P54活动: 从地理位置、降水量、蒸发量等影响因素入手,分析长芦盐场成为我国最大盐场的有利条件。 长芦盐场位于我国北方渤海海湾沿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春秋季降水较少,蒸发旺盛,且多风,并且长芦盐场所在地区地势低平,利于海盐生产(漫长宽广平坦的泥质海滩;雨季短,降水量小,春季干旱,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三、海洋生物资源 1.主要产业:海洋渔业 2.渔业: ①分布:浅海大陆架海域

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旅游1002张春阳2010110486 我国是海洋大国,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国家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经济迅速增长、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程 度不断加快而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立足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和保护海洋环境,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21世纪宏伟蓝图的必由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海洋开发利用创造了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央“十 二五”规划纲要更是以专章的形式就“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进行了阐述,提出 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 理能力”,凸显了海洋在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沿海岛屿6500多个,依照《联合国海洋公约法》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可拥有约300万km2的管辖海域。中国的海域处在中、低纬度地带,和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比较优越。沿海地区人口最为集中,经济最为发达,对海岸带和海洋环境压力较大。 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封闭性特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 性脆弱性明显。2010年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据初步估算,与20世纪50年代 相比,我国滨海湿地累计丧失57%,红树林面积丧失73%,珊瑚礁面积减少了80%,2/3以上海岸遭受侵蚀,沙质海岸侵蚀岸线已逾2500公里,外来物种的 入侵使得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日趋减少。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不同等级 的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大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其空间分布,并包含 着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共存共生的生物与非生物组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 循环,从而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 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各部分、内部结构、物能运动等才能处于相互适应与 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生态系统才能达到良性循环状态。 海洋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海洋中拥有庞大的生 物体系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地球制造大量氧气,也可以供应蛋白质;海洋有 取之不尽的海洋化学和巨大的矿物资源包括海水中所含的大量化学物质和淡水 以及丰富的动力、水力和热能资源;据科学家考证,在陆地是那个已发现的矿产,海洋里几乎都有,陆地上没有的海洋也有;海洋中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得海 洋成为一个药物王国。海洋的自净能力为地球分解大量有毒物质。海洋生态环 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很好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海洋生态环境还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 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海水的有机统一性及其 流动交换等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的有机联系,使海洋的整体性和组成要素 之间密切相关,任何海域某一要素的变化(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都不可能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明确厅机关内设机构及相关厅属单位有关职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明确厅机关内设机构及相关厅属单 位有关职责的意见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闽海渔[2010]332号 【发布部门】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发布日期】2010.09.19 【实施日期】2010.09.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明确厅机关内设机构及相关厅属单位有关职责的意见 (闽海渔〔2010〕332号) 厅机关各处(室)、厅属企事业单位: 根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闽政办〔2010〕46号)精神,为便于开展工作,我厅对厅机关内设机构及相关厅属单位有关职责作了进一步梳理,并经厅党组会议研究通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工作包括渔业生产(含远洋渔业)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海洋生态安全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日常安全等,按照省政府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具体分工如下:

㈠防灾减灾处负责海洋与渔业防灾减灾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具体负责海洋与渔业突发事件(包括防台风、渔业安全事故等)应急指挥、处置、救援等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指导省渔业指挥部办公室(应急指挥中心)开展相关工作。 ㈡渔政渔港监督处负责渔业船舶、渔港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对口联系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具体负责渔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渔船安全生产监管、渔船安全体系建设,牵头协调渔船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等工作。 ㈢办公室负责厅机关的安全工作。 ㈣计划财务处指导监督厅属企业单位的安全工作。 ㈤渔业处负责水产养殖业的安全监督工作,指导监督远洋渔业企业的安全工作。 ㈥加工流通与质量监督处负责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 ㈦人事教育处指导监督厅属院校和事业单位的安全工作。 ㈧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依法承担渔业船舶安全监督管理和渔业船舶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等工作,配合省渔业指挥部办公室(应急指挥中心)开展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二、关于应急处置工作 应急处置工作由省渔业指挥部办公室(应急指挥中心)牵头负责。其中,渔业防台风应急、渔港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渔业船舶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风暴潮和海啸灾害应急、渔业水上突发事件应急、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和渔业水域事故调查处理处置应急、异常信访应急等处置工作,由相关处室按照预案具体组织实施。 三、关于海洋与渔业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立案、处理工作 海洋与渔业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立案、处理工作由资源环境保护处牵头负责,办公室、政策法规与规划处、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等相关处室(单位)按照预案具体组织实施。 四、关于违法建造渔船和渔业船舶违规生产的立案、查处工作

福建海洋鱼类

二、鱼类 福建淡水鱼类分隶于9目、23科、95属、163种。其中鲤形目105种,占淡水鱼类总数64.4%;鲈形目23种,占总数14.1%;鲶形目18种,占总数11%;鳗鲡目7种,占总数4.3%;其它5目10种,占总数6.1%。 福建淡水鱼类地方种有短头鳗鲡、乌耳鳗鲡、福州鳗鲡、长汀拟复吸鳅、圆斑拟腹吸鳅、九龙江拟腹吸鳅、裸腹原缨口鳅、缨口鳅、闽江扁尾薄鳅、霍氏细棘、虎鱼等。 福建淡水鱼类由洄游性鱼类和纯淡水鱼类二个生态群组成:纯淡水鱼类有148种,占总数90.8%。包括从长江、珠江、黑龙江或国外移入的养殖种类有草鱼、鲢鱼、鱇鱼、团头鲂、罗非鱼、青鳉等种。洄游性鱼类有中华鲟、鲥鱼、七丝鲚、风鲚、刀鲚、香鱼、白肌银鱼、尖头银鱼、日本鳗鲡、中华鳗鲡、短头鳗鲡、疏斑鳗鲡、乌耳鳗鲡、花鳗鲡、福州鳗鲡等。 淡水鱼类中有捕捞价值和增养殖种类近80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或产量较大的捕捞种类有鲟鱼、鲥鱼、鲚、香鱼、银鱼、鳗鲡、胭脂鱼、鳡鱼、鳈鱼、鳤鱼、红鲌鱼、鲌鱼、倒刺鲃、鱲、马口鱼、华鳊、拟、螖、蛇鮈、似鮈、厚唇鱼、铲颔鱼、白甲鱼、纹唇鱼、鲶鱼、黄颡类、鮠类、鳜类、斑鳢、月鳢等;可供养殖和驯化养殖种类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鲫鲂、鲴、鲮、罗非鱼、鳗鲡、赤眼鳟、黄鳝、泥鳅、胡子鲶、鳜、斑鳢、月鳢、倒刺鮠、香鱼等。 福建的河流自成系统,独流入海。各河流分布的种各具特色。闽江有纯淡水鱼类131种,仅分布于闽江流域的鱼类有短头鳗鲡、福州鳗鲡、胭脂鱼、鳤鱼、长江鱥、贝氏、彩面鲋、细纹颔须鮈、嵊县胡鮈、湘江蛇鮈、小线瓣结鱼、长须鳅鰨、纵纹原缨口鳅、缨口鳅、闽江扁尾薄鳅、大鳞泥鳅、南方大口鲶、鳗尾、大眼鳜、长体鳜、斑鳜、暗色鳜、霍氏细栉虎鱼。九龙江有93种,仅见于九龙江水系有寡鳞银飘鱼、九龙江拟腹吸鳅、中华沙鳅、长棒花鱼和大鳍 鱼。汀江有82种,仅见于汀江水系有斑条刺鳑鮍、短须颌须鮈、厚唇鱼、长汀拟腹吸鳅、圆斑拟腹吸鳅、广东缨口鳅、戴氏栉虎鱼;木兰溪有72种,仅见于木兰溪有大鳍刺鳑鮍、白河棘鮈鮍、细黄颡和石鳜;晋江有64种,仅见于晋江的只有锯齿鳊。鹿溪有33种。 草鱼 俗名:鲩(闽西)。 草鱼性活泼,喜栖息于水体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是草食性鱼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8°C。性成熟年龄为4~5龄。产卵期在4~6月,产漂浮性卵。草鱼是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 青鱼 俗名:乌溜(闽北)、溜仔(闽南)。 青鱼是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中、下层鱼类,以软体动物为食,5龄鱼性成熟,产卵期为5~6月,本省九龙江上游的华安县十三行是青鱼的天然产卵场。1959年,曾在北溪下游的江东桥附近,捞到大量鱼卵,并孵出鱼苗。青鱼广泛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等水系。 鲢鱼 俗名:白鲢(福州、莆田)、鲢鱼(闽南、闽西)。 鲢鱼生活于水体上层,性活泼,善跳跃。摄食浮游生物为主,3~4冬龄,体重3.5~4公斤时性成熟,产卵期在4~6月,产漂浮性卵。生长快。广泛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等水系。鲢鱼是本省主要养殖品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