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奇妙的中医脉象学
- 格式:doc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医养生:解析脉象的奥妙大家好,今天我们将探讨中医领域中一个神秘而又重要的主题——脉象。
在中医中,脉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仔细观察和解读脉搏的信息,医生可以判断一个人体内的阴阳五行状况,从而为调理和治疗提供重要线索。
让我们一起揭开脉象背后的奥秘,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
脉象的基本概念脉象,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时感受到的脉动信息。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分为尺脉、关脉、尺关两脉和背脉等多种类型,在不同的位置和节律下,反映出人体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
中医医生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和摸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气血情况,判断疾病的性质和进展方向。
脉象的分类中医将脉象分为多种不同类型,如浮脉、沉脉、细脉、滑脉、结代脉等。
每种脉象类型都代表着不同的病理情况和体质特点。
比如,浮脉常见于表证,沉脉则多见于实证。
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脉象特点,可以判断出病情的轻重缓急,为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解读脉象的奥妙脉象之所以被称为中医诊断的“第一课题”,是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和诊断技巧。
通过观察脉象的节律、力度、速度等特征,中医医生可以判断患者体内气血的运行状况,脏腑功能的协调与失调情况。
在诊断中,医生还会结合舌诊、问诊等方法综合分析,确保准确无误地诊断出病因。
临床应用与现代科学验证虽然脉象作为中医的重要诊断手段存在几千年的历史,但它的奥秘一直备受争议。
不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脉象确实蕴含丰富的健康信息。
一些研究表明,脉象与心率变异性等生理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为脉象的科学性提供了新的依据。
中医养生中的脉象诊断,其实是一门深奥而又神秘的学问。
通过细心观察和准确摸诊,中医医生能够洞察患者体内的种种异常,为治疗提供宝贵线索。
无论是对中医的信仰还是对现代科学的探讨,脉象都承载着中医养生的智慧与希望。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您能对脉象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诊断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珍惜中医文化的宝贵遗产,保持身心健康,远离疾病的困扰。
中医养生:解析脉象的奥妙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文,今天我们将聊一聊中医养生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脉象。
脉象在中医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中医医生可以了解身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情况,以及脏腑功能状态。
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脉象背后的奥妙吧!脉象的基本概念我们来了解一下脉象的基本概念。
在中医养生中,脉象是指人体各部位动脉搏动的节律、频率、力度、长度等特征。
根据中医理论,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内部疾病的情况,因此被称为“望闻问切”中的“切”之一。
脉象的分类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脉象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浮脉、沉脉、数脉、弦脉等。
每种脉象的出现都代表着不同的体质特征和疾病状况。
比如,浮脉常见于气虚体质,而沉脉多见于阳虚体质。
掌握这些脉象的特点对于中医养生至关重要。
解析脉象的奥妙脉象的观察并不简单,其中蕴藏着许多奥妙。
中医医生通过触诊众多经络穴位,在细腻的触觉中感知脉搏的跳动,从而推断出体内的病理变化。
这种观察和判断需要准确的感知力和丰富的经验积累。
脉象也受到人体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情绪、气温、饮食等。
因此,为了获得准确的脉象信息,需要在检查时排除这些外部干扰因素,确保脉象观察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应用脉象于养生在中医养生中,通过观察脉象可以及时发现体内的健康问题,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从而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定期观察脉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及时做出调整,预防疾病的发生。
脉象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具有深刻的奥妙。
通过学习脉象的观察方法和解读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一古老而神奇的诊断方法,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关注自己的脉象变化,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做好养生保健工作,让身体永远保持活力和健康!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迎接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感谢阅读!。
中医脉诊有哪些奥秘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原穴所在之处,为脉之大会,而“肺朝百脉”,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运行都始于肺而止于肺,因此,寸口脉能够反映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病变。
另一方面,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同属太阴,与脾气相通,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脏腑气血的盛衰都可以反映于寸口。
脉中的脉气就像河道中的水流,跌宕起伏,或急或缓,不断冲击着河道。
不同人的脉气,就像不同的小河,水流缓急不同,流水充盈程度不同,呈现出的脉气也不同。
所以,有的脉摸上去“崎岖不平”,有的“平坦缓和”,有的“柔软无力”,有的“搏指如弦”。
一、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
二、脉搏的力度。
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则为虚脉。
三、脉搏的频率。
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间或5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四、脉搏的紧张度。
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
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
五、脉搏的均匀度。
节律、力度与大小的均匀度均影响对脉象的判断,节律不均匀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力度、大小不均匀的有微脉、散脉等。
六、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
七、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分为长脉和短脉。
八、脉搏的宽度,即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径向范围大小,分为大脉和细脉。
几千年来,中医大夫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不断验证,不断修正,最终建立了脉诊的理论体系,将可以感受的外在脉象与内在病证建立联系,结合望、闻、问等其他方法,共同诊断病情。
中医绝技:秘而不宣的脉诊,能预知疾病的脉象!中医是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一般我们去看中医,大夫都会先进行诊脉,然后会根据你的脉象以及一些表现症状来判断你的病症。
在中医学中,一般分为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反应出身体的不同问题。
那么具体如何显示呢?下面选取部分进行详解。
1.缓脉,一般是为正常,平缓而均匀。
缓,就是缓慢的意思,每分钟脉搏均匀跳动60-70次为缓脉,我们平时身体健康的时候的脉象就多是缓脉了。
但是脉搏跳动无力而又缓慢,也可以称为缓脉,身体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症状。
2.濡脉,常见于体内有虚症或者湿气过重等症状。
濡,即濡湿,脉象的表现是位置虚浮、细软而又没什么力气。
也就是说脉搏的跳动在表层的地方,如果轻轻按住能感受得到,但是按重了就不明显了。
这类脉象说明你的体内有虚症或者有湿气了,就要注意祛湿补虚。
3.结脉,常见于阴气过盛、气血不足、体寒血淤等症状。
结脉的主要表现为脉象迟缓,而不规律,时有时无,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脉象停止的现象。
结脉即说明你体内有淤塞,气血不通,需要活血化瘀,补足气血。
4.促脉,则有可能预示着体内阳气过旺,有实热,也有可能预示着脏器在逐渐衰败。
促,为急促,就是脉象跳动快速且不规则,有时候跳动数下才停一下,有时候跳动十数下才停一下,没有规律,且挺的时间较长,而这个快速跳动又不是有力的,而是软弱的。
5.代脉,常见于受惊吓,跌倒损伤,以及身体疼痛等症状,也有可能预示着体内脏气衰微。
代脉的表现特征为脉搏跳动软弱,但是有规律地停止,停止的时间较长。
这样的脉象就称之为代脉。
6.散脉,多见于五脏六腑的元气衰败,如果出现心肾衰竭,也会出现散脉。
散脉的表现,主要为散漫而无力,没有规律,脉搏跳动也无力而微弱,时有时无,时快时慢。
轻轻把脉则显示脉象散漫,如果重按就无法摸到脉象。
7.革脉,如果有失血、失精等病症,那么脉象就多表现为革脉。
革脉的表现为,轻按则脉搏跳动有力,甚至会感觉到脉搏在敲打指腹,且范围广,但是如果重按下去,则显得无力而空泛,就好像手指按在鼓面一般,中空而皮紧。
脉诊竟如此神奇跟着中医学脉诊附动画图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脉诊竟如此神奇!!跟着中医学脉诊(附动画图)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着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脉诊动画脉诊歌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症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中医脉象知识点总结而脉象的判断和诊断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准确的触诊技巧,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和磨炼的过程。
同时,了解脉象的知识也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就是一些脉象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脉象的基本概念脉象是通过触摸脉搏,了解脉搏的变化,判断病情和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脉象诊断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诊断的基础。
触诊脉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脉的长短、频率和节律。
长、短是指脉的节律周期,频率是指脉的次数,节律是指脉的规则程度。
这三个方面是我们诊断脉象的基本依据。
二、脉象的判断方法1. 观色诊脉:观色诊脉是指观察脉搏的颜色和形态。
观察脉搏的颜色可以了解脉搏的表情,如红色可以代表阳盛,紫绀色可以代表气滞等。
观察脉搏的形态可以了解脉搏的涨缩情况,如脉搏涨缩有力可以代表气血充盈,无力可以代表气血不足等。
2. 温度诊脉:温度诊脉是指触摸脉搏时,了解脉搏的温度。
脉搏的温度可以反映病人的阳气和阴气的消长,热证脉搏多温热,寒证脉搏多冰冷,这可以为我们进行诊断提供参考。
3. 触力诊脉:触力诊脉是指通过手指的触摸力度,了解脉搏的力度。
脉搏的力度可以反映病人的气血充盈和虚弱情况,脉搏充实有力可以代表阳盛,虚软无力可以代表气血不足等。
4. 探部位:探部位是指触摸脉搏的位置。
人体有361个穴位,不同的位置的脉搏反映的病情也有所不同。
胷闷当脉长太过,在手上录单位照旧一局限。
若半手苍白之柬络寒凝,凭病机来波通过探测位置,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病人的病情。
5. 量的诊断:量的诊断是指触摸脉搏的节律和频率。
脉搏的节律和频率可以反映病人的气血循环情况,脉搏的节律和频率不规律可以代表气血不畅等。
以上几种方法是中医诊断脉象的常用方法,对病人的病情有一定的判断作用,但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准确的触诊技巧。
三、脉象的诊断方法1. 脉的长短:长短是指脉搏的节律。
节律规则,长短相间,脉搏的节律正常。
节律不规则,长短不相间,脉搏的节律不正常。
中医28种脉象中医28种脉象一、浮脉浮脉是指脉搏触及自浅而深,有力透府,脉气浮散。
常见于发热、卫阳气虚、外感邪气等病症。
1·表浮脉:脉象紊乱,即浮时浅,沉时深,脉气不实,常见于表虚热症。
2·里浮脉:脉搏弦紧有力,但有浮脉特点,常见于里虚热症。
二、沉脉沉脉是指脉搏触及自深而浅,有力渗府,脉气沉降。
常见于阴虚、阳亢等病症。
3·沉实脉:脉搏弦紧有力,脉底沉,常见于实证。
4·沉弦脉:脉搏细长有力,脉底沉,常见于血虚证。
三、细脉细脉是指脉搏细而滑,脉气弱细。
常见于阴虚、血虚等病症。
5·阴细脉:脉搏尤其细小,脉气弱细,常见于阴虚火旺证。
6·血细脉:脉搏尤其细小,脉气弱细,常见于血虚证。
四、滑脉滑脉是指脉搏滑利,脉气畅通,常见于痰湿、寒湿等病症。
7·痰滑脉:脉搏滑利,脉气滑畅,常见于痰浊内蕴证。
8·寒滑脉:脉搏滑利,脉气滑畅,常见于寒痰内结证。
五、偏脉偏脉是指脉搏在某一侧明显,另一侧不明显,常见于寒、痰阻等病症。
9·寒偏脉:脉搏在一侧明显,另一侧脉搏较弱,常见于寒邪内阻证。
10·痰偏脉:脉搏在一侧明显,另一侧脉搏较弱,常见于痰浊蕴结证。
六、洪脉洪脉是指脉搏有力而紊乱,常见于阳亢、上火等病症。
11·阳洪脉:脉搏有力而紊乱,常见于阳亢证。
12·火洪脉:脉搏有力而紊乱,常见于上火证。
七、弦脉弦脉是指脉搏有力而紧绷,脉气紧缩。
常见于肝风、肝火等病症。
13·肝弦脉:脉搏有力而紧绷,脉气紧缩,常见于肝风证。
14·肝火弦脉:脉搏有力而紧绷,脉气紧缩,常见于肝火证。
八、迟脉迟脉是指脉搏触摸后有延迟,显得迟钝。
常见于血虚、阳气不足等病症。
15·血迟脉:脉搏触摸后有延迟,显得迟钝,常见于血虚证。
16·阳迟脉:脉搏触摸后有延迟,显得迟钝,常见于阳气不足证。
九、躁脉躁脉是指脉搏快速而无规律。
中医诊脉28脉象动态图,清晰简单,中医从业者爱好者值得收藏脉象: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脉象: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脉象:促为急促,数时一止;如趋而蹶,进则必死。
主病:促因火亢,亦由物停。
左寸见促,心火炎炎;右寸见促,肺鸣咯咯。
促见左关,血滞为殃;促居右关,脾宫食滞。
左尺逢之,遗滑堪忧;右尺逢之,灼热为灾脉象:代为禅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主病:代主脏衰,危恶之候。
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寒不食,腹疼难救。
两动一止,三四日死;四动一止,六七日死。
次第推求,不失经旨。
脉象:动无头尾,其动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
主病:动脉主痛,亦主于惊。
左寸得动,惊悸可断;右寸得动,自汗无疑。
左关若动,惊及拘挛;右关若动,心脾疼痛。
左尺见之,亡精为病;右尺见之,龙火奋迅。
脉象: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
主病:短主不及,为气虚证。
短居主寸,心神不定;短见右寸,肺虚头痛。
短在左关,肝气有伤;短在右关,膈间为殃。
左尺短时,少腹必疼;右尺短时,真火不隆。
脉象: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
主病:伏脉为阴,受病入深。
伏犯左寸,血郁之证;伏居右寸,气郁之疴。
左关值伏,肝血在腹;右关值伏,寒凝水谷。
左尺伏见,疝瘕可验;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脉象: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脉象: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
主病:革主表寒,亦属中虚。
左寸之革,心血虚痛;右寸之革,金衰气壅。
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脉象,从形态到临床意义,许多人都没搞明白展开全文对于中医来说,诊脉的确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符号。
医者每每在给患者诊断的时候,通过诊脉就能知道患者身体的内部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情况,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神奇的技术”。
那么,老中医们究竟是如何通过把脉判断病情的呢?其实,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脉搏的形态去进行评估的。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奇怪了,脉搏无外乎就是跳得快或者跳得慢,跳得有力或者跳得没有力,有脉搏或者没脉搏,还有什么其他的形态吗?的确,在西医眼中,脉搏的形态就是这样简单。
但在中医眼里,脉搏的形态千变万化,脉搏是在浮分,还是在沉分,是过于本位,还是不及本位,是去来极慢,还是脉流博疾,是来盛去衰,还是来大去长,是脉来流利,还是脉来涩滞等等,一时间,三指之下,竟是一个“脉象博览会”。
在脉象形态中,有的形态比较好模拟、好理解,但是有的脉象却不好模拟,也不太好理解。
比如说涩脉,这个脉象是看起来简单,鉴别起来却很难,而且涩脉也算得上是一个复合脉,它融合了很多种脉象的特点,临床实践时,也是需要细细体会。
可以说,涩脉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脉象,从形态到临床意义,许多人都没搞明白。
那么,涩脉的真谛究竟是如何呢?涩脉又有哪些临床意义?1.历代医家对涩脉的形态描述涩脉的形态,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三五不调”就是强调涩脉的规律性不是很强;之后在《脉经》时代,有了进一步的描述,“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一下子,涩脉就成了细脉、迟脉、短脉、散脉等多种脉象的复合体,并且还有来去艰难、似有歇止的现象。
后来李时珍也是不断寻找符合涩脉体象的物件,终于,他发现“病蚕食叶”尤其符合涩脉形态。
李时珍的这个描述,可以说是涩脉最为传神的形态,基本上后来再也没有比这个形态更合适描述涩脉的了。
2.涩脉与其他脉象的鉴别由于涩脉是多种脉象的复合体,至少也要跟那些兼容的脉象类比,以免判断错误。
涩脉与细脉需要鉴别,细脉脉体细小,如蛛丝般纤细,而涩脉却还有其他体象。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脉诊步骤歌诀: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什么是“首分浮沉”?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
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
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什么是“二辨虚实”?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
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什么是“三去长短”?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短脉什么是“四算疾迟”?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什么是“五察脉形”?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②、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
分享奇妙的中医脉象学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脉的形成原理,一言以敝之,乃气与血耳。
脉乃血脉,赖血以充盈,靠气以鼓荡。
正如《医学入门》所云:“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
”所有脉象的诸多变化,也都是气血变化的反映。
气为阳。
血为阴。
气血的变化。
也就是阴阳的变化。
诚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察之有起。
从阴阳始。
”气血,是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
倘能悟彻此理,则千变万化的各种脉象,可一理相贯,触类旁通,而不必囿于众多脉象之分,划地为牢,死于句下。
恰如《脉学指南》云:“上古诊脉,如浮沉迟数等,名目不多,而病情无遗。
后世胪列愈伙·指下愈乱,似精反粗,欲明反晦。
蓄求迹而不明理之过也。
”《诊家枢要》亦云:“得其理,则象可得面推矣。
是脉也,求之阴阳对持统系之间,则启源而达流,因此面识彼。
无遗策矣。
”(一)气的变化对脉象的影响1.气盛:气有余,则鼓荡血脉之力亢盛,气血必动数面外涌。
气血外涌,则脉见浮,洪、实、大,长、缓纵而大等象。
气血动数。
则脉见数,痰、躁、促等象。
2.气郁:气为邪阻,气机不畅,或情志拂逆,气机郁滞,则气不能畅达以鼓荡血脉,脉见沉、伏、牢,涩、迟、细、短、结乃至厥。
气机不畅,阳气不得敷布,经脉失却阳气之温养,致收引拘急,脉觅弦、紧,细、涩辱象。
此等脉象,貌似不足,实则乃邪气亢盛所致。
其与虚脉的鉴别,在于按之中有一种奔冲激荡,不肯宁静之象,与虚脉之按之无力者异。
这就是以沉取有力无力分虚实。
至于病机相同,为何脉象有沉、伏、涩、短、迟等不同时区分?这是由于气机滞塞的程度、部位不同,引起气机滞塞的原因不同,因而同一病机,产生不同的脉象。
脉虽各异,而显却相通。
3.气虚:气虚无力鼓荡血脉,则出现脉来无力的缓、迟,微、弱,濡,代、小、短、涩等脉象。
气虚不能固于其位,气浮于外而脉浮,可见浮、虚、散、芤,微,濡、革等脉。
气虚,则虚以自救,奋力鼓搏,脉可数,然按之无力。
愈虚愈数,愈数愈虚。
若气虚极,脉失柔和之象,亦可见强劲坚搏之脉。
此乃真气外泄,大虚之脉,不可误认作实脉。
(二)血的变化对脉象的影响1.血盛:血为邪迫,则奔涌激荡,血流薄疾,则脉见滑.数、疾、促等象。
血流奔涌于外,则见脉浮、洪、实、长等象。
2.血瘀:由于邪阻,气滞,血行淤泣,脉道不利,则见沉、伏、牢,涩、细,小、短、促、结等。
3.血虚;血虚不能充盈血脉,则脉细、小,濡,短.涩等。
血行不继,则脉歇止而见促,结、代等。
血虚不能内守,气失依恋面外越,则脉见浮,虚,微,芤、革,散、动等。
血虚经脉失于濡养,则脉拘急而弦。
为了论述清晰,故将气与血分别论述。
气与血的病理变化,虽有所侧重,但往往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气血是脉象产生和变似的基础。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又主湿病。
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五大核心穴位对身体的全面养生穴位疗法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它之所以得到中国乃至世界的普遍认可,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临床有效性”。
今天,我们就跟随中医专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神奇的穴位治病。
穴位疗法为什么能够治病穴位治病,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脏腑、气血、经络。
通俗一点来讲,通过刺激激发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网络,让人体产生自我修复,自我防御。
穴位养生为什么好?好就好在不需要花很多钱,又非常安全可靠,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四总穴歌》里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深入浅出地概括了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4穴位的功能与主治,后世又加上内关穴,这五大要穴对全身起到了重要的保健作用。
1、足三里它位于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
《四总穴歌》说“肚腹三里留”,是指此穴统治胃肠的病症,有补气的作用。
醉酒按足三里配3粒藿香正气胶囊,可以保护胃气和解酒。
针刺足三里能使胃肠功能增强,并对白细胞、血小板等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针灸或按摩该穴可以预防感冒、胃肠疾病和中风,还可以保健长寿。
2、委中“腰背委中求”指凡腰背病症都可取委中治疗,此穴位于膝关节后腘窝中间。
具有舒筋通络、散淤活血、止痛作用。
尤其是老人患有腰背疼痛膝关节活动障碍,可用小活络丹配合足三里、委中按摩和艾灸,效果最好。
3、列缺在腕横纹上1.5寸,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通于奇经八脉的任脉。
《四总穴歌》说:“头项取列缺”,说明针刺按摩列缺穴,不仅善疗偏头患,而且能疏通颈项部经络气血,可迅速解除颈项疼痛和感冒不适症状,每日早晚各一次,也是5-7分钟。
4、合谷拇指弯曲按下虎口,指尖所指处即合谷穴。
《四总穴歌》中“面口合谷收”,说明了合谷穴具有统治面口五官一切疾患的功能。
合谷穴是止痛的特效穴,尤其是治疗头痛、牙痛,只要揉此穴即可减轻疼痛。
用右手使劲地揉左手的合谷穴,接着换手,使用左手使劲地揉右手的合谷穴5—7分钟。
一日两次即可。
合谷穴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清热、宣发阳气、扶助正气的作用。
5、内关位于腕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
“胸胁内关谋”中的内关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中医经常用来医治心脏系统疾病,它对调节心律失常和缓解胸闷有良好作用。
还用于胃肠不适恶心打嗝,常配合足三里应用,甚至晕车也可点按此穴。
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稍微有酸胀感,一般按3—5分钟即可。
捏小腿“捏”出胃健康从中医角度看来,小腿肚内侧系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和足少阴肾经循行之处,故按捏这一部位,对上述经络所在的穴位均有一定刺激作用;对膝以下的远端穴位除此有局部治疗作用外,尚可治疗经络所系之脏器的病痛。
足太阴脾经与脾胃相联,故而捏按此处可能治疗胃之疾患。
每天捏一捏小腿肚部位:小腿肚内侧1/3处的肌肉部分(腓肠肌内侧缘)。
方法:用手捏住上述部分肌肉,拇指与四指相对,稍用力按捏,以自觉有较强的酸痛为度。
自上而下按捏,再自下而上按捏。
一般以各15~30次为宜。
根据疼痛情况,酌情加减。
每日可进行1~3次。
注意在按捏过程中,应有揉的动作——酸痛感强,止痛效果好,不可因怕有酸痛感而不用力。
此法对急性发作的胃痛效果较好。
慢性胃病发作时,运用此法也同样有效。
记住这些穴位百病不侵补肺益肾的列缺穴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
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偶感风寒而引起难以名状的头痛,这时就可以通过按揉列缺穴来疏卫解表,还可以结合热毛巾敷额头的方式一起进行。
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
因此,列缺穴也沿袭了任脉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散热去痛的尺泽穴手心朝上,尺泽穴位于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
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是泻热。
因此对于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此外,因为尺泽穴接近肱二头肌的肌腱,而肱二头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够缓解和治疗肘关节的痉挛。
保健心脏的内关穴伸开手臂,掌心向上。
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
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因为内关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为日常按揉的穴位,无论是走路还是闭目养神,都可以操作,对于调节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气,稍微有酸胀感即可。
防止失眠的神门穴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
对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因此,只要想起来,我们都可以用手指按揉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舒服腰背的委中穴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
在针灸的“四总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
对于委中应采取点按的方法,一点一放,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
这样做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护理作用。
补血养肝的血海穴血海位于大腿内侧,请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即是血海穴。
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
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
每天上午的9~11点,如果你可以拿出点时间来,那么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
这个时辰是脾经经气运行最旺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正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接进行按揉就好了。
每一侧3分钟,要掌握好力道,不宜大力,只要能感觉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胀感即可。
增强胃动力善待天枢穴天枢是胃经上的一大要穴。
位于肚脐旁2寸处,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
天枢是大肠的“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