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人口的数量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3.68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课程标准: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3.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4.分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人口措施。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时间差异(1)总趋势:不断增长。
(2)差异性3.空间差异(1)特点: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2)表现:兴旺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1)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是由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基数共同决定的,即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因此不能仅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来比拟人口自然增长数量。
(2)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是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图中A出生率;B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类型及特征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过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2)空间差异①以欧美为代表的兴旺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
②大多数开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③我国:目前已根本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④全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兴旺国家的人口死亡率不一定比开展中国家的低许多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仍属于“传统型〞模式,且人口的死亡率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
相反一些兴旺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虽然已经属于“现代型〞模式,但是由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大,在不同年龄段人口死亡率中老年人口的死亡率比拟高,往往使这些兴旺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反而比开展中国家的高。
(2)开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不一定属于“传统型〞模式当前,绝大多数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传统型〞模式,但有些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转变为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如古巴。
学校:诸城市第二中学学科:高一地理编写人:李夕田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教案)一、教材分析课本先展示图片,讲了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年增长量、以及人口比较多的国家,使学生对人口增长的概念有个大概的认识,并对人口形势的严峻性产生震撼。
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可看作对课本前面情景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越来越快,产业革命与二战是两个人口增长的分水岭,并让学生思考其深层次原因关于第二部分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我认为应该把各阶段对应的模式及特点统一起来讲,第一阶段对应原始型、第二阶段对应传统型、第三阶段对应过渡型、第四阶段对应现代型,并把各阶段的生产力状况、人的寿命也作比较,然后让学生考虑各模式和阶段在什么地区和国家或什么时代存在。
第三部分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可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对应的人口模式入手进而讨论会引起什么人口问题,关于人口问题的概念,不仅包括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引起的人口问题,也包括人口增长过慢、负增长以及人口过少引起的问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可让学生讨论解决。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
2.通过地图,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人口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深入,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等知识还不了解,本节运用本地资料,绘制表格,探究人口的增长模式,认识什么是人口问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有哪一些,怎么解决等。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
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说明导入新课投影课本“图1.1世界60亿人口日”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为中国第13亿小公民颁发证书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个孩子的出生备受社会关注?思考回答问题。
图片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当今人口问题的严峻形势。
板书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探究活动由世界第60亿人口及我国第13亿人口的诞生,说明人口的数量变化已受到全社会学生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在这个过程中引导自学讨论的关注。
人口的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通过读“图1.2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及“图1.3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讨论完成读图思考题。
出判断的依据。
(人口增长的快慢主要看曲线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为什么工业革命后比农业革命期间的人口增长要快,是由于图1.2的坐标单位间隔是不均匀的。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到底取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板书】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人口自然增长的差异(1)时间差异极其缓慢先快后慢明显加快农业革命工业革命(2)空间差异大洲:国家:3、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社会生产力【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现在老师的小心肝一直砰砰地跳,同学们能不能来点掌声给老师鼓励一下,平复一下老师现在绷紧的神经。
【师述】谢谢,大家的掌声!老师小心肝跳的怎么快是因为新年过后,竟然能在这里看到这么多得美女——和帅哥!现在老师想问一下大家,春节是哪一国的节日?【生答】中国【师述】那中国什么东西最多【生答】人口【师述】今天的主题“人口的数量变化”来告诉我们世界人口数量有怎样的变化趋势?【板书】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ppt显示】【师述】我们先看一下这张图,这位黑黝黝的人是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他为什么跑到医院看望一个男婴呢?难道这是超人?我们都没听见有关超人相关新闻,可见并非如此!看一下这样图的注解,我们知道这个男婴是世界上第60亿人口,再看一下时间是1999年!这已经是20年多年前的事。
现在我们地球有多少人呢?老师查阅了相关的文件,发现有大概65亿。
人口数量变化怎么多,我们用什么来衡量人口数量变化呢?我们看一下这则材料,了解一下这个概念——自然增长率。
【ppt显示】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师述】大家看一下这则材料,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决定因素有哪些?【生答】出生率、死亡率【师述】了解概念之后,再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人口的数量变化,老师将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角度给大家分析。
先从时间角度给大家分析,我们看一下这两张图。
【ppt显示】1.2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1.3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生答】相对较少。
人口数量变化及统计分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全球人口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2.掌握常见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及计算方法。
3.实现对人口数量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二、教学内容1.全球人口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2.人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总人口、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口构成等。
3.人口数量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及分析。
三、教学过程1.全球人口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首先引导学生对全球人口数量的变化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等。
接着,老师讲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基本模型以及具体的影响因素如何作用于人口数量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引入人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人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总人口、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口构成等讲解总人口的概念,并强调人口数量统计所需的人口普查。
然后分别讲解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口构成等指标,并介绍具体的计算方法。
在介绍每个指标时,可以结合具体的国家或地区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计算相应的指标。
3.人口数量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及分析学生可以利用Excel等工具,将所学的人口数量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
可以尝试利用不同的图表类型,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分析人口数量数据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同时,学生还可以结合其他数据,如经济数据、教育数据等,进一步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评价可以设计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比如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并撰写一篇短文进行总结。
作业可以包括数据图表、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给予评分。
五、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注重实际情况及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适量使用计算工具,提高人口数量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效果。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深入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及其复杂性。
同时,需要老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教学资源。
六、总结人口数量变化及统计分析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精品地理教辅资料2019.5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认识和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
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的影响。
2.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学会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做好充分预习,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在充分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数据资料进行练习计算,进一步明确人口的增长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3.通过分析文字、数据资料及景观图片,理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学会分析多种素材背景下的人口问题,逐步提高调查研究、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利用比较法及数据图表分析法,分析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并进行相应的读图思考练习,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转变原因及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有关人口的图片、数据、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课前自主阅读教材、分析思考相关的问题,同学间相互交流,共同探究整理相关问题的答案。
课前搜集有关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及人口问题的图文资料。
一、教案基本信息《人口的数量变化》学科领域:地理、人口学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年级水平:八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 掌握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地图解读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 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难点:1. 人口数量变化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2. 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 利用地图、数据和实例,进行图文并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力。
3. 开展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地图、数据表格等教学材料。
3. 投影仪和白板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人口增长的历史数据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人口数量变化的现象。
2. 学生分享对人口数量变化的了解和疑问。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PPT,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如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即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复习心得和疑问。
二、深入学习(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PPT,了解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掌握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
2.掌握三种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知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出现的人口问题及采取的相应对策。
3.学会阅读各种人口统计图,运用图表和人口状况数据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特点。
1.人口金字塔图、人口三维坐标图、人口数量变化曲线图的判读。
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的判读。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_______率和_______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总趋势:不断增长。
3.时间差异(1)农业革命前:_________________。
(2)农业革命期间:_______________。
(3)工业革命后:______________。
(4)近100年来:______________。
4.空间差异(1)变化特征发展中国家增长______________。
发达国家增长______________。
(2)人口问题发达国家:______________等。
发展中国家:出生率高,就业困难。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由______率、________率和_______率三项指标构成。
2.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1)原始型:____ 出生率、______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传统型:____出生率、低死亡率、____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空间差异(1)发达国家:________型。
(2)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3)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4)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__________型到___________型的转变。
1.二战后,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探究一 1、人口数量的时空差异(根据教材图1.2和1.3,填下列表格)历史时期 农业革命之前 农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 20世纪以来 数量情况增长情况2、读教材图1.4及表1.1,完成下表。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人口基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板书、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演示)【提问】请大家看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投影),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两个小孩的出生,社会如此关注,甚至安南也亲临现场?【讲述】这两个小孩的出生,意义重大,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人口增长,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庞大的数量,而且中国在世界人口的比重很大。
【新课教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思考】1、就一个地区而言,引起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以三亚市为例)答:人口数量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解释说明两者的区别)2、就全球而言,引起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答:人口自然增长【过渡】这节课我们主要讲授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机械增长则在第二节中进行讲授。
教案: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人口数量变化的基本因素。
1.2 教学内容人口数量变化的概念和定义。
人口数量变化的重要性。
人口数量变化的基本因素。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发学生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好奇心和兴趣。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具体情况。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人口数量变化的理解程度。
通过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基本因素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人口增长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和原因。
让学生掌握人口增长的计算方法。
2.2 教学内容人口增长的概念和定义。
人口增长的原因。
人口增长的计算方法。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表和数据,直观地展示人口增长的情况。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2.4 教学评估通过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人口增长的概念和原因的理解程度。
通过计算练习,评估学生对人口增长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人口减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减少的概念和原因。
让学生掌握人口减少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人口减少的概念和定义。
人口减少的原因。
人口减少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口减少的具体情况。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人口减少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通过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人口减少的概念和原因的理解程度。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人口减少的影响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人口迁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原因。
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定义。
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迁移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人口迁移的情况。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4.4 教学评估通过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原因的理解程度。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的掌握情况。
第五章:人口政策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政策的定义和目的。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
方法。
2)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
图的一般方法。
3)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
域差异。
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由世界第60亿人口及我国第13亿人口的诞生引入,来说明人口的数量变化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一)人口的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以及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通过实例解释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
)
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通过课本第三页"活动",学生可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
)
2、通过读图1.2及图1.3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从类似人口增长曲线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图片来得出原因。
)
学生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依据。
(人口增长的快慢主要看曲线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为什么工业革命后比农业革命期间的人口增长要快,是由于图1.2的坐标单位间隔是不均匀的。
)
(二)人口的数量变化不仅在时间上是有差异的,在空间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1、通过读图1.4观察人口增长的空间特点,并分析原因。
(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地理统计图的分析方法。
)
2、通过书本第五页"阅读",进一步验证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
再通过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引导学生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从而得出正确的人口发展观。
学生在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依据。
(从人口增长统计图来看人口增长的快慢应该看人口增长的倍数,而不是看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
)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特征的类型划分。
它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的人口增长模式。
1、通过读图1.6,比较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注意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分析。
静态:各种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动态:原始型逐步发展成传统型主要是由于死亡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型逐步发展成现代型主要是由于出生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2、结合"案1例"芬兰人中增长模式的转变及书本第七页"活动",综合分析得出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发生转变的因素。
3、通过下表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
课后习题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或统计图,探究本地人口的增长模式。
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