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48.00 KB
- 文档页数:12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⑵掌握不同时期影响中国国内和国际上人口迁移的因素。
⑶掌握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意义。
⑷掌握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⑵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⑶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宁夏南部山区吊庄移民”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及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⑵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判断人口迁移产生影响的观点。
⑶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人口迁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观和环保观。
二、重、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阅读探究法。
讨论归纳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自主阅读“宁夏南部山区吊庄移民”的有关图文资料和课文内容,讨论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人口迁移的概念:三大要素,即空间移位、居住地的变更,时间限度(一般在一年以上)。
学生活动:阅读实例并结合教师的讲解了解人口迁移所包含的三大要素。
利用教材第 17 页活动第 1 题实例,尝试判断这些实例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
结合教材第 17 页活动第 2 题,完成相关内容。
2.人口迁移分类:⑴国际人口迁移:发生在国与国之间,大洲与大洲之间的人口迁移。
⑵国内人口迁移:发生在国内地区与地区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
①城市化:②逆城市化(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学生阅读:阅读“宁南山区人口迁移”和“美国国内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及“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人口迁移”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理解迁移人口的分布的特点、流向、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初步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精神,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能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际)及其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教学难点: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客家“五次大迁徙”的历史典故:[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学校的所在地——梅州,有“世界客都”之称,我们客家人是不是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这里,是土生土长的呢?[学生回答]不是。
客家人是从中原慢慢的迁徙过来的。
[教师讲述]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没错,客家先民是通过五次大迁徙,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南迁,下面,老师给大家简单的讲解他们的具体进程。
客家先民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在魏晋时期,由于五胡乱华,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进行第一次迁徙,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又是因为躲避战乱进行第二次南迁,大量客家先民涌入到了江西和福建北部。
到了两宋时期,第三次由于战乱,继续南迁到了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地方,其中就包括我们的梅州。
等到了清朝,由于清人南下和客家内部人口膨胀,所以当时的清政府就下令,让湖广地区的居民迁徙到四川地区,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说明除了战乱的原因,政府的政策也会造成人口迁移,这些成因我们下节课会进行分析。
那么最后一次,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因为洪秀全是客家人,客家人备受株连,所以继续南迁到广东南部跟海南岛。
这就是五次迁徙的过程,次次都是非常艰苦的,可见,客家人有今天的生活也是来之不易,我们应该要倍加珍惜。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知道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的效应,学会分析某时期或某地区的人口迁移案例。
【知识梳理】一、人口迁移概述1.人口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类型: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①19世纪以前: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4)国内人口迁移①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二、人口迁移的影响评价【重难讲解】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因素影响举例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水其分布及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地区的人口移动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发展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矿产资源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生人口迁移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而吸引人口移入自然灾害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饥荒或生态恶化迫使人们“背井离乡”西非的环境难民(2)社会经济因素因素影响举例(3)政治因素【同步练习】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数量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答案 1.D 2.A解析第1题,图示人口迁移集中在20岁~34岁年龄段,以青壮年迁移为主,最有可能是外出务工、经商,即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移量最大的是20岁~29岁年龄段,该年龄段人口的子女年龄在0岁~4岁,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人口迁移是以人口增长为基础的,而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又一起塑造了人口分布的面貌。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推进,没有大批的农民由乡村到城市的迁移活动,城市化水平就不可能快速提升。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二、教材分析《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
而本节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2、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兴趣与学习欲望。
3、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由于接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设计】一、人口的迁移1.迁移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它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补充:人口的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农的农工;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
人口迁移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移动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
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
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
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
2.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新课程标准】1、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能力目标: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目标: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练习1.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和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这会对人口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提示: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密度上的空间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2.“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揭示出人口的哪些变化?【教学过程设计】图片引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一)区分概念:1、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如旅游、出差、购物等。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指的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
移动距离的长短并不能作为人口迁移的标准!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口迁移的规模大小(或人口流动的流量大小)(2)人口迁移的方向(或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分布)(3)人口迁移方式(例如自发的,政府组织的,外力强迫等)(4)人口迁移特点形成的原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5)人口迁移的意义(或作用),包括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作用。
2、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这是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
(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课时计划课题: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一一解释其原因;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4.通过学习,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采取的人口政策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解决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缺勤登记:【板书设计】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因素;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因素;【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师:人口的空间变化实际上非常常见,广义的空间变化甚至包括你们从家里来学校上学,我们主要要求认识人口的迁移。
阅读课文,找出人口迁移的含义,看看以下几种情况哪些属于人口的迁移:1、春节期间,许多人回家过年2、黄金周,许多人乘着假期外出旅游3、我国内地农民赴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打工4、胡锦涛赴美进行国事访问5、钱学森赴美留学,新中国成立后归国 生:略[设计意图]: 小结:“人口迁移”包括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按照空间移动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板书】一、人口的迁移 【新课讲授】1、 国际人口迁移 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分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问题: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学生讨论分析)让学生通过对人口空间变化实例的分析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
学生讨论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第二节人口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的内容在本章和第二章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所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 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口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而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事实和所了解的历史实例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和开放式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掌握并会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示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判读能力。
(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和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通过师生“小剧本”互动,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志向。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2.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五、教学策略1、创设故事情境。
通过自我编写“情景剧.《家》”这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轻松地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空间,让原本凌乱的知识毫无痕迹地进入了学生的脑海中。
2、运用比较的方法,清晰地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内在区别展现出来,并及时运用大量实例来进行巩固,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知识,更掌握了列表比较这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3、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新课程标准】1、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能力目标: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目标: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练习1.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和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这会对人口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提示: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密度上的空间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2.“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揭示出人口的哪些变化?【教学过程设计】图片引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一)区分概念:1、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如旅游、出差、购物等。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指的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
移动距离的长短并不能作为人口迁移的标准!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口迁移的规模大小(或人口流动的流量大小)(2)人口迁移的方向(或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分布)(3)人口迁移方式(例如自发的,政府组织的,外力强迫等)(4)人口迁移特点形成的原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5)人口迁移的意义(或作用),包括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作用。
2、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这是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
(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跳转到第(二)部分的世界人口迁移在二战前后的不同变化。
(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
跳转到第(三、四)部分的美国的人口迁移和中国的人口迁移。
(二)国际人口迁移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该图可主要分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问题: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影响的因素,带来的影响。
(由学生讨论分析)归纳:(三)国内人口迁移1、美国的人口迁移读书上P10 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分析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自1850年以来人口迁移的规律、原因,带来的影响。
2、中国的人口迁移读书上P11 案例3“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和P9图“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分析中国各个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方向和原因,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主要原因:(1)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剩余状态。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大批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成为显性的剩余劳动力,他们迫切要求进入小城市寻找就业机会;(2)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3)城乡及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人口迁移与以前人口迁移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不同,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和外出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而迁移的人数也逐步增加。
总的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吸引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务工和经商)。
(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总上所述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因素;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因素;3、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因素。
(五)人口迁移的意义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探究性问题:关于广东省的外来人口问题,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总结:知识结构:探究性问题:关于广东省的外来人口问题,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课后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1·连云港模拟)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2000年中国人口流动特征是()①上海和江苏迁入人口之和与四川迁出人口大致相等②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比重约为22%③图中人口迁出的6个省份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④图中人口迁入的6个省份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上海和江苏迁入的人口比例和四川迁出的人口比例相等,从图中看农村向其他第三产业转移的人口就达到22%,图中迁出的6个省份江西、安徽、河南、湖南都在第三级阶梯,图中迁入的6个省份都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答案:C2.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迁入区的影响是()①提高城市化水平②改善环境质量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④增加交通压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农村大量劳动力迁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提高,可以促进迁入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答案:D读我国某省区的轮廓图,回答3~4题。
3.图中信息主要反映区域间的()A.开放性B.差异性C.整体性D.联系性解析:通过轮廓可以判定该省区为江苏省,图中信息主要体现的是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
答案:B4.图中地区人口主要流向是()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③→①→②解析: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从图中信息得出,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因此人口由苏北迁往苏南。
答案:A读二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5~6题。
5.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D.人口移动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致解析:二战后人口主要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故C错。
答案:C6.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A.欧洲B.非洲C.北美洲D.亚洲解析:从图中箭头粗细上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亚洲。
答案:D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
2007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26亿。
读图,完成7~8题。
7.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A.新疆、山东、北京B.湖南、福建、海南C.上海、新疆、云南D.广东、浙江、上海8.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D.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解析:依据图示,我国当前的人口主要由内地省、自治区迁往沿海经济发达省区。
这种人口流动可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加大了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大量人口流出不利于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推进。
该人口流动主要在南方省区进行,对北方农业发展影响不明显。
答案:7.D8.B(2011·泰州检验)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9~10题。
9.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治因素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10.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正确的是()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减少C.是由于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D.农村生存环境已好于城市解析:由图分析可知,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自然增长率基本呈下降趋势,其人口数量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导致人口大量迁入的因素以经济因素为主。
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机械增长率有所下降,和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待遇相对较差,农民工对物质文化要求提高有关。
答案:9.A10.C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完成11~12题。
11.造成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12.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看以线形分散为主解析:由图可知,人口迁出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区,为工程移民,以近距离整体迁移为主、形式上以线形分散为主。
答案:11.C12.D二、综合题(共40分)13.(2011·汕头模拟)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
(20分)1985年7月至1990年6月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结构多于女性;若小于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
(1)表中所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中,经济因素迁移人口的比重是________。
其中又以________人员比例最高,且该时期的人口流动与以前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不同,主要是以自然地迁移为主。
(4分)(2)表中人口迁移的其他原因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
(6分)(3)在所有经济性人口迁移中,就性别而言,________性人口数超过________性人口数;在家庭人口迁移中,________性人口数超过________性人口数。
这是由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________不同造成的。
(10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表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作答。
答案:(1)56.2%务工经商(2)生态移民行政工作需要的高级管理人员统一调动(3)男女女男社会分工14.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分)材料1: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2:据2009年1月23日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材料1、2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3分)(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2分)()A.由城市到乡村B.由城市到城市C.由乡村到城市D.由乡村到乡村(3)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8分)(4)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7分)解析:第(1)题,“孩子上学”属社会文化因素,“我们村挺富的,想转回去当农民”属经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