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4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4.通过学习,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采取的人口政策也不同。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人口的空间变化实际上非常常见,广义的空间变化甚至包括你们从家里来学校上学,我们主要要求认识人口的迁移。
阅读课文,找出人口迁移的含义,看看以下几种情况哪些属于人口的迁移:1、春节期间,许多人回家过年2、黄金周,许多人乘着假期外出旅游3、我国内地农民赴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打工4、胡锦涛赴美进行国事访问5、钱学森赴美留学,新中国成立后归国生:略【板书】一、人口的迁移【新课讲授】1、国际人口迁移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分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问题: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2、国内人口迁移读P9图“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分析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承转】刚才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新课讲授】人口为什么要迁移呢?人口迁移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地,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1.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移动教学重点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3.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2、分类3、意义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2.个人因素: 案例:(1)美国人口迁移 ①分析美国本国哪些因素促使它成为一个移民国家:②列表比较美国国内人口迁移归纳促使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迁移的因素:(2)分析我国古代人口和近几十年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不同: 促使古代人口迁移的因素:促使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课后练习1.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和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拉力因素C.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D.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的发展,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2.英国阿伯丁、我国大庆等城市的兴起,引起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A.气候条件适宜B.政治中心的改变C.经济发展较慢D.矿产资源的开发3.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4.对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错误..的是A.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B.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C.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D.在迁入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5.“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使我国人口分布的中心首次A.由黄河流域移到了珠江流域B.由长江流域移到了珠江流域C.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D.由长江流域移到了黄河流域6.80年代,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B.1984年,国家放宽对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等政策C.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D.城市生活水平高,有较好的学习、医疗条件7.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A.多为短期流动人口B.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C.以人口自发迁移为主D.对迁入地的建设发展不利8.2001年11月实施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转变为现代型的省级行政单位是A.黔、鲁、京、浙、苏B.豫、新、京、浙、苏C.渝、琼、京、津、沪D.沪、京、津、浙、苏9.读课本第9页图1.8“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可以年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的地区是、和。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学情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本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是高中学生较系统的认识“人口变化”的重要一课。
本节就体例而言,与第一节有相似之处——即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举例来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和世界人口迁移的“事实”,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本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口的迁移,第二部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材第一部分人口的迁移是第一节人口数量变化的延续,也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另一重要因素。
主要内容包括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首先通过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人口迁移,并由此讨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点,这样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原因的好奇,人口为什么会出现大量迁移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时要注意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概念的区别,引导学生读图1.8分析并总结国际人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迁移特点,读图1.9总结我国人口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迁移的主要方向,并分析原因。
第二部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
教材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的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因素,其中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
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基于这样的思考,这一课非常重要,要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更要引起学生灵魂的震动。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从身边开始,一般来说,身边的事最熟我从身边开始,一般来说,身边的事最熟悉,身边的事关注度最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班里学生迁移为情境,探究和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围内迁移的区别。
1.2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分析:把握本条“课标”重在“举例”两字上,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如果学生只能复述出几条原因,我们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原因;如果学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说明,表明学生真正理解了。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采用结合实例讲述的方法。
结合实例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归纳法,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验证和说明。
提供给学生人类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资料,包括迁移的大致人数;迁出迁入的地区分布;这些地区的自然经济文化状况等。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各阶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学生可能会发现,在历史早期,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所在地区人口迁移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教材分析】教材对“人口的空间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由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两个因素入手,引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接着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和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基本状况以及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
然后结合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和案例3“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分述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从中让学生理解: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重要的作用,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影响人口迁移。
在某种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和地理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1.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大板块,每一板块内部又分为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界线。
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总结和比较。
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原因。
从案例分析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各相同。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有不同。
本节课有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类型(流向、成因、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和比较法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图表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
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
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空间移动人口迁移三大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制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1.2人口的空间变化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
(3)影响因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2.二战以后(1)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2)流向: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因为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3)影响因素: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六、国内人口迁移1. 古代(1)特点由自然条件差的地方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大批迁移。
(2)迁移方向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3)影响因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2.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1)特点①人口迁移规模小;②频率低(①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②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③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④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⑤新修水利水库、库区移民;⑥压缩城市人口规模;⑦少量的自发迁移。
)(2)迁移方向从迁移方向上看,这一时期我国人口的净迁出地区主要是辽宁、山东、上海和四川等省市,西藏为迁出和迁入持平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①向内地移民解放后为了使生产力布局向合理方向发展,在内地新建了一大批工矿业基地、农业基地,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交通运输建设。
为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从东部沿海人口密集地区抽调了大批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及其家属,支援重点开发地区和重点建设地区,人数达几百万。
迁入地区主要是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②向新建的农林业基地移民为了建设新的农、林业基地,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地广人稀的边疆地区移民,迁移了大批城镇青年、复员转业军人及城镇闲散人员。
解放初期的大规模野战军团改制成建设兵团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就属此类型的移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口的空间变化。
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的迁出或者迁入,在此基础上理解并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人口迁移的类型及不同时期的特点。
而后,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因素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要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必须关注人口问题。
并使学生能根据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引起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人口自然增减。
本节课需让学生明确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入或迁出导致数量的变化。
同时学生还缺乏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事例(如石嘴山市外来工大量流入)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口迁移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内涵,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了解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分析讨论法。
2、探究活动,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3、利用地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和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通过分析石嘴山市“民工”大量流入的现象、原因及其引起的影响,使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增强其乡土意识。
【教学重点】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人口迁移的类型及特点。
(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划分)【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则各有不同。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比赛。
2、从基本概念等知识入手,以理论为基础,通过观看图片视频、联系实际,进行分析,逐步掌握人口迁移类型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人口迁移是以人口增长为基础的,而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又一起塑造了人口分布的面貌。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推进,没有大批的农民由乡村到城市的迁移活动,城市化水平就不可能快速提升。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二、教材分析《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
而本节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2、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兴趣与学习欲望。
3、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由于接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设计】一、人口的迁移1.迁移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它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补充:人口的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农的农工;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
人口迁移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移动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
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
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
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
2.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最新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人口的迁移
1.迁移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它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补充:人口的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农的农工;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
人口迁移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到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移动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
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
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
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
2.分类
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
动。
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
大批量的移
民为主
旧大陆(欧
洲、非洲、
亚洲)
美洲、大
洋州等新
大陆
欧洲的殖民
主义扩张、
新大陆的开
发
在客观上开发
了新大陆,传
播了工业文
明,也改变了
人种的空间分
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
家流向发达
国家;定居
移民减少,
短期流动的
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
亚洲、非洲
等
西欧、北
美、西
亚、北
非、
迁入地区经
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
空间分布不均
匀的状况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
古代①深受统治者及其
行为力量得束缚
②农业经济脆弱,战
争频繁,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
区
当代新成立后到
20世纪80
年代中期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体制和严格得户籍
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
组织得迁移
①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
北
②由沿海迁往内陆
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
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的流量
增大、流向
变化
①由西部迁往东部沿和
工
②由农村迁往城市
补充:
新成立到1986年期间,我国人口迁移总的流向是从东部沿海省区流向东北和西北以及海南,是以开发边疆、支援边疆建设为目的。
主要的迁出省区是:山东、江苏、、安徽、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等。
主要的迁入省区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海南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人口主要由中部、西部迁往东部沿海的省区和城市,以及工。
具体来说,迁出的省是: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
迁入的省市是: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
西、云南。
③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影响因素 (1)主要因素
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2)迁入地的吸引力
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2.迁移因素的评价
(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如下图所示:
(2)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3)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材图表 P9 读图思考
新成立到1986年期间,我国人口迁移总的流向是从东部沿海省区流向东北和西北以及海南,是以开发边疆、支援边疆建设为目的。
主要的迁出省区是:山东、江苏、、安徽、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等。
主要的迁入省区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海南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人口主要由中部、西部迁往东部沿海的省区和城市,以及工。
具体来说,迁出的省是: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
迁入的省市是:、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
P9 活动 1.略
2.今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
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不同。
对迁入地来说,迁入的人口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也会带来交通拥挤、居住困难、治安秩序混乱等问题。
而对迁出地来说,虽然缓解了人口的压力,但也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P11 活动
人口迁移 古代 当今 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由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 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生活 经济因
素
1.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因素是:①美洲属于未开发的新大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②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的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除了障碍;④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促进因素,加快了人口迁移的过程。
导致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原因,归纳起来有:第一次人口迁移是战争因素,第二次是城市化;第三次是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第四次是经济格局的变化,即西部和南部新资源的发现和新兴工业的发展。
2.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封建帝王为了加强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对人口迁移严加控制。
只有当战乱发生的时候,这种控制才得到削弱,人们为了躲避战乱,寻找安定的生活环境,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迁移。
我国近几十年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上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造成的,是经济因素在起主导作用,与古代的人口迁移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