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美学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5
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起源、功能和价值的哲学分支。
它涉及到人类对美的感知、创造和欣赏,以及美在艺术、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
美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难以捉摸的概念,因为它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因素。
从客观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形式或结构,具有和谐、平衡和秩序等特点。
从主观角度来看,美是一种情感体验,与个体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因此,美的本质既包括客观的形式特征,也包括主观的情感反应。
2.美的起源:关于美的起源,有多种理论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模仿和再现,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心灵的表现,源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文化的创造,源于人类对艺术和审美的独特理解和实践。
3.美的功能:美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认知功能、情感功能、道德功能和社会功能。
认知功能是指美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功能是指美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道德功能是指美可以传递道德价值,引导人们追求美好品质和行为。
社会功能是指美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4.美的价值:美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美价值,即美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二是实用价值,即美在生活、艺术和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贡献。
审美价值体现了美的超越性和普遍性,使人们能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实用价值体现了美的实用性和创造性,使人们能够通过美的创造和应用来改善生活、发展文明和推动科技进步。
5.美的鉴赏:美的鉴赏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评价和欣赏的过程。
美的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包括对美的敏感度、辨别力和创造力等。
此外,美的鉴赏还受到个体差异、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美的鉴赏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和完善。
6.美的类型:美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自然美、人造美、形式美、内容美、抽象美、具象美等。
关于新闻传播的美
新闻传播的美是指在新闻报道和传播过程中展现出的美感和艺术性。
新闻传播既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也是一种文化表达和社会反映的方式。
而新闻报道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优秀的新闻报道应该具备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对事件的全面、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深化对事件的理解,并提供更多视角和维度的信息。
2. 文字的表达与叙述:新闻报道需要用简洁、准确、生动的文字表达,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触到新闻事件的本质,同时富有艺术性的叙述手法也能够提升新闻的阅读体验。
3. 图像的美学与构图:新闻报道中的图片和视频也可以展现出美感,通过选取恰当的角度、构图和光线运用等技巧,将新闻场景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增加视觉冲击力和专业感。
4. 选题的独特性与价值:优秀的新闻报道能够挖掘独特的选题,并通过深入调查和报道,揭示事件的内在价值和深层次问题,引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5. 观点的客观与多样性:新闻报道应该坚持客观、中立的原则,给读者提供多样化、全面的观点和信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看法。
总之,新闻传播的美是一种融合了艺术性和专业性的特质,通过优秀的新闻报道和传播方式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引发读者
的共鸣和思考,并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文关怀的发展。
电视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传播美学分析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各种综艺节目不断涌现出来,但在二零一七年,一部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深受观众们的喜爱,并在社会上掀起一片朗读热潮,唤起了观众们的阅读欲望,和文学学习的渴望。
《朗读者》是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优秀范本,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不仅在传播着文化,也在传播着人生百味。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朗读者;文学一、传播主题之美在《朗读者》每期播出的节目中,都会有一个精心设计的主题词,而这个主题词都是从上百个主题词中反推斟酌后才定下来的,在播出的十期节目中,共有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这是个主题词,每个主题词都极具力量,而且背后都有一番滋味。
在节目开头,主持人会以一段主题词的解释和感悟开始,主持人用丰富、灵动的语言,让我们体验到一种语言的美。
二、传播者之美《朗读者》在嘉宾选择方面,非常用心,是通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的。
《朗读者》是根据每期节目的主题词选择嘉宾的,朗读的内容会使嘉宾自己的文章,或是影响到自己、打动过自己的文学名著。
节目主持人、制作人董卿认为,需要选择观众喜欢的人。
朗读者是具备了丰富人生阅历,才会有精彩的故事,而且需要具备真实、平实的情绪表达能力。
所以,《朗读者》的嘉宾选择不仅是局限于文学作家,会涉及带各个行业领域,比如作家郑渊洁、演员濮存昕、航天英雄杨利伟、还有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等。
这些朗读者都具备一定的说服性和引导力,从不同层次选择嘉宾,可以让观众们找到归属感。
可能潘际銮这个名字对大家很陌生,但他是我国第一条高铁的铁轨焊接顾问,是我国焊接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奠基人,为我国高铁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而他却和自己的老伴儿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每天骑着电动自行车上下班,他的办公室异常简陋。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过于追求名利,但潘老这种作风无真的是让人赞叹、佩服。
三、传播形式之美《朗读者》在我国各地都设置的有朗读亭,做到了电视节目线上和线下的双播,而且增加了和观众的互动。
102综艺节目《朗读者》的传播美学分析李雪怡(兰州财经大学 商务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 要:《朗读者》在央视一经播出,就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它以独特的内容形式成为当下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节目通过朗读这一最简单的口语传播方式,将文化之美通过朗读、仪式感和语言符号传递出来,让观众领略到节目所传递出的真挚的情感。
这一切是《朗读者》能够取得如此高的关注度以及如此高的口碑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朗读者》;传播美学;文化与情感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102-02收稿日期:2017-03-20作者简介:李雪怡,女,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财经新闻研究。
《朗读者》节目播出后,豆瓣评分高达9.5分,与节目有关的人物和话题也在微博热搜上不断出现,节目中出现的相关书籍也上了一些网上书店的热搜榜单。
第一集的节目视频播放量1453万次,网媒关注度280万条,微博话题量3.2亿多次,节目收获各方面好评不断。
为什么在媒体形态如此多样的今天,这样一档朗读节目能够受到如此的关注?在笔者看来,《朗读者》吸引观众的原因在于“美”的力量,从传播美学的角度来看,《朗读者》注定是一场人与文字的美丽邂逅。
一、朗读之美 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传播活动的发展。
从早期的口语传播时代到如今的电子传播时代,每个发展阶段的传播活动叠加组成了今天多样的传播形式。
但是在众多的传播活动中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灵活和最常用的传播手段。
朗读是指把一段文字有感情的读出来。
因此,在朗读之前必须对这段文字有所感悟,才可以对它进行再一步的加工。
通过朗读,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所朗读的文字的魅力,也可以感受到朗读者本身在朗读过程中传递出的情感。
语言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沟通与相互了解的渠道,被作为种种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载体。
我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够理解事物,生产和交流意义,通过语言才能够共享意义[1]。
第一章绪论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1) 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2) 中世纪,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3) 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4) 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5) 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6) 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7) 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8) 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P6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23、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4.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美学的概念和起源: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著作中,意为对美的研究和理解。
美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思考,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有关于美的著作。
2. 美学的发展:美学经过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等几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西方美学理论的框架。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全球文化的交融,美学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二、美学的基本概念1. 美:美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和评判,它既包括客观世界的美感特征,也包括主观个体的审美情感和品位等因素。
美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 艺术:艺术是一种人类创造力和审美意识的结晶,它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雕塑等多种形式。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的媒介。
3. 审美:审美是一个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在审美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美的外在特征,也可以深入体验和感悟美的内在意义和情感价值。
三、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 客观主义:客观主义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客观世界的属性和特征。
客观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2. 主观主义:主观主义认为美是主观个体的感受和评判,它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是不同的。
主观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克罗齐尔、舍勒等。
3. 综合主义:综合主义认为美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美是在客观世界和主观感受之间产生的,它既包括客观的美感特征,也包括人们在感知和理解美时产生的主观情感和价值。
综合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四、美学的基本问题和方法1. 美学的基本问题: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功能和意义等。
这些问题涉及到美学的核心课题和理论基础,对于美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美学的基本方法: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实践观察和历史比较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美学家深入理解美的本质和价值,探究美在不同文化和历史环境下的表现和发展。
美学知识点公式总结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性的学科。
美学知识点是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美的概念、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评价标准等内容。
美学知识点公式总结了美学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美学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是美学知识点公式的总结:一、美的本质公式美的本质 = 主观感受 + 客观特征美的本质是主观感受与客观特征的结合。
主观感受是个体对美的直接感受,而客观特征是美的客观属性,例如对称、协调、比例等。
二、美的规律公式美的规律 = 秩序 + 和谐 + 对比美的规律是美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秩序是指组织的有序性,和谐是指各部分之间的协调一致,对比是指相对于其他部分的差异性。
三、美的评价公式美的评价 = 美的感受度 + 美的价值度美的评价是对美的感受和价值的综合评价。
美的感受度是指个体对美的直接感受,而美的价值度是指美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四、美的表现公式美的表现 = 艺术形式 + 艺术内容美的表现是表现美的艺术作品的特点。
艺术形式是指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例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而艺术内容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主题。
五、美的创造公式美的创造 = 想象力 + 技巧美的创造是指创造美的能力和过程。
想象力是创造美的灵感和创意,而技巧是创造美的技术和方法。
六、美的传播公式美的传播 = 表现 + 传达美的传播是传播美的艺术作品的方式和效果。
表现是艺术作品的外在展现,而传达是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和情感。
七、美的欣赏公式美的欣赏 = 鉴赏力 + 情感体验美的欣赏是对美的艺术作品的鉴赏和体验。
鉴赏力是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而情感体验是对艺术作品所产生的情感和心灵体验。
以上是美学知识点公式的总结,通过这些公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美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习和研究美学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美学知识点公式也可以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创造、传播和欣赏美。
希望这些美学知识点公式能够为美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从西方传播进来。
现有的中国美学史著作在谈及西方美学在华传播的时候,一般都从王国维说起,认为他不仅在中国最先引入了“美学〞这一词汇和概念,最早介绍了西方美学思想,而且在此根底上提出了自己有关美学的初步见解,还以西方美学知识为手段创造性地研究评论了中国文艺作品,树立了典范,因而公认他为中国近代美学最早的开拓者〔注:在这方面,聂振斌先生的?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为权威性著作。
书中认为不仅“美学〞概念,而且“美育〞、“悲剧〞和“审美〞等新概念在王国维也都是“第一次引进〞。
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
其观点被美学史界广泛认可。
不过,聂先生却并未明言王氏引进这些词汇的具体时间。
〕。
以王国维的有关思想活动作为中国近代美学的开端,确实是一个很值得尊重的意见。
但断言王氏最先在中国使用“美学〞概念和最早传播西方美学思想,却未必妥当。
以笔者所见,在王国维之前,不仅中国已有人做过值得一提的西方美学传播工作,还有多人在现代意义上使用过“美学〞概念。
下面,笔者拟就自己所见到的有关资料略作介绍,以供研究和了解中国近代美学之史者参考。
花之安率先创用“美学〞一词花之安(ernstfaber)为德国来华著名传教士。
1873年,他以中文著?大德国学校论略?〔重版又称?泰西学校论略?或?西国学校?〕一书,在介绍西方所谓的“智学〞课程时,曾简略地谈到过西方心理学和美学的有关内容。
他称西方美学课讲求的是“如何入妙之法〞或“课论美形〞,“即释美之所在:一论山海之美,乃统飞潜动物而言;二论各国宫室之美,何法鼎建;三论雕琢之美;四论绘事之美;五论乐奏之美;六论词赋之美;七论曲文之美,此非俗院本也,乃指文韵和悠、令人心惬神怡之谓〞。
就我所见,这大概是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美学的最早文字。
1875年,花之安复著?教化议?一书。
书中认为:“救时之用者,在于六端,一、经学,二、文字,三、格物,四、历算,五、地舆,六、丹青音乐。
大众传播:艺术状况与美学话题
王德胜
【期刊名称】《北京社会科学》
【年(卷),期】1993(000)002
【摘要】<正> 指证大众传播媒介、方式及其过程对当今时代的控制,可以从多种因素上进行考察。
其中最重要的表现特征在于:广播、电影、报刊,尤其是电视、录音录像制品等的出现与不断发展,正在经常地、广泛地诱导和制约着我们的生活;
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信息,包括艺术活动的多样变化的现象,纷纷随同
大众传播的巨大辐射力及其快捷、直接、形象具体的方式而飘浮在我们周围。
它表明,大众传播已经十分具体地参与了今天的生活过程,在当
【总页数】8页(P107-114)
【作者】王德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状况:论利奥塔的崇高美学与先锋艺术理论 [J], 余沉
2.当今美学界的热门话题——生态美学国内生态美学研究综述 [J], 朱亚辉
3.美学与艺术的博弈美学与艺术的博弈--简论作为艺术哲学的美学之衰变 [J], 孟
凡生
4.音乐艺术的功用——音乐美学话题之二 [J], 王唯
5.当代语境中的美学与艺术学融合——2019年中华美学学会年会关于美学与艺术学融合的研讨综述 [J], 谢纳; 林静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视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传播美学分析作者:王聪张鑫蕊孙琦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8期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各种综艺节目不断涌现出来,但在二零一七年,一部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深受观众们的喜爱,并在社会上掀起一片朗读热潮,唤起了观众们的阅读欲望,和文学学习的渴望。
《朗读者》是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优秀范本,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不仅在传播着文化,也在传播着人生百味。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朗读者;文学一、传播主题之美在《朗读者》每期播出的节目中,都会有一个精心设计的主题词,而这个主题词都是从上百个主题词中反推斟酌后才定下来的,在播出的十期节目中,共有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这是个主题词,每个主题词都极具力量,而且背后都有一番滋味。
在节目开头,主持人会以一段主题词的解释和感悟开始,主持人用丰富、灵动的语言,让我们体验到一种语言的美。
二、传播者之美《朗读者》在嘉宾选择方面,非常用心,是通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的。
《朗读者》是根据每期节目的主题词选择嘉宾的,朗读的内容会使嘉宾自己的文章,或是影响到自己、打动过自己的文学名著。
节目主持人、制作人董卿认为,需要选择观众喜欢的人。
朗读者是具备了丰富人生阅历,才会有精彩的故事,而且需要具备真实、平实的情绪表达能力。
所以,《朗读者》的嘉宾选择不仅是局限于文学作家,会涉及带各个行业领域,比如作家郑渊洁、演员濮存昕、航天英雄杨利伟、还有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等。
这些朗读者都具备一定的说服性和引导力,从不同层次选择嘉宾,可以让观众们找到归属感。
可能潘际銮这个名字对大家很陌生,但他是我国第一条高铁的铁轨焊接顾问,是我国焊接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奠基人,为我国高铁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而他却和自己的老伴儿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每天骑着电动自行车上下班,他的办公室异常简陋。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过于追求名利,但潘老这种作风无真的是让人赞叹、佩服。
三、传播形式之美《朗读者》在我国各地都设置的有朗读亭,做到了电视节目线上和线下的双播,而且增加了和观众的互动。
求索传播审美视域下的全球“诗意栖居地”——双语纪录片《万象中国》的生活方式传播美学初探
王唯一;姜飞
【期刊名称】《对外传播》
【年(卷),期】2024()3
【摘要】生活方式的国际传播曾经被美西方纳入国际传播领域,通过宣传西式生活方式来打造特定的文化倾向和文化认同。
如今,中国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动生活方式
的升级,人们对生活审美的追求正在从无足轻重向“诗意地栖居”嬗变。
生活方式
美学的国际传播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有机组合,呈现系统、整体的文化之美,通过传播
的审美属性、审美价值、审美理念传递中国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王唯一;姜飞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诗意栖居与审美共识——“美丽中国”视域下中国人居环境审美反思
2.框架理
论视域下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叙事策略分析——以BBC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为例3.传播美学视域下我国主旋律电视纪录片发展探析——以
《话说长江》《再说长江》《辉煌中国》为例4.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早期电影的美学历程——评《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早期电影的视觉美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何谓传播美学
“传播美学”属于美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要说明传播美学应先了解美学与传播学
(一)美学
1.审美现象
(1)审美现象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
(2)审美现象存在于人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中
(3)审美现象存在于艺术活动之中
(4)审美现象也存在于人类传播活动之中(与上面的现象相交叉)
实用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审美现象
一般信息传递、新闻活动等
审美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审美现象
艺术活动的另一侧面
2. 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3.美学学科的建立
(1) 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
(2)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通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
4.关于哲学美学与实用美学的划分
(1)哲学美学:
从哲学角度思考审美问题,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审美对于人的意义问题
(2)实用美学:
人的生产、生活如何“美化”的问题,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生活的问题传播美学处于两者之间
(二)传播学
传播学,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
(三)传播美学
作为美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传播美学是研究传播活动中的审美现象、传播活动中如何利用美的规律、使传播活动体现美的特征、趋向美目的的人文学科二、传播美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审美规律,主要包括三大环节五大要素之中
三大环节:
1、传播活动中的审美生产(创造)
2、传播活动中的审美传递(二度生产)
3、传播活动中的审美消费(接受)
五大要素:
信息世界、生产者、产品、媒介、消费者
三、学习传播美学的意义
1、了解传播活动中的审美现象,以美学视角审视传播活动,深化对传播活动的认识
2、培养对美的感觉力、感受力、体验力、鉴赏力,提高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
推动完满人生的最终实现
3、对学好新闻、传播类其他学科提供支持,为做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创造条件
一、传播活动
二、审美活动
(一)审美活动在人类活动系统中的位置
(二)何为审美活动
人类为满足审美需要而进行的非物质功利性的创造和接受审美价值的精神活动1、精神活动;2、创造和接受审美价值;3、非物质功利性;4、审美需要(三)审美活动的发生
1、历史发生
实用功利性需要满足之后,审美意识的诞生、捕捉审美信息
2、现实发生
现实主体与审美主体、审美注意、审美态度、审美情境、审美境界
勃兰兑斯、朱光潜论三种知觉态度
(四)审美活动的形而上意义
人生存的双重性
行动和价值构成的四种生存方式
三、传播活动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1、在历史上,审美活动诞生于传播活动
2、在现实中,传播活动可以升华为审美活动
3、传播活动可分为认知性传播活动和审美性传播活动,后者是传播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
4、任何传播活动中包括审美性创造
一、美是传播活动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传播活动追求的目标是真、善、美,三者都是价值
1.价值
(1)在价值关系中,对象满足主体需要
(2)主体认可、选择、追求的意义与精神指向,真、善、美都属于价值
(3)正价值与负价值
真——假;善——恶;美——丑
二、传播活动的生产性为审美价值追求提供了可能
1、传播活动的生产性
信息生产、传播、接受是价值(正负)的增值过程
2、主体可以进行价值选择,生产出具有审美价值指向的信息产品
化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
三、提高传播活动主体的审美素养
提高传播活动主体的审美素养包括社会责任感、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基本技巧等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感
2.传播主体的心理结构
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结构的范畴包括社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自然等等。
在传播活动中灌注审美性内容需要更多的综合知识,不像单纯的认知性传播的对象内容可
以是组成世界的某个特定的领域。
气质禀赋
先天性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是家族血缘遗传的结果,形成个体性的、无意识的气质类型;另一方面又是民族的社会性文化遗传的产物(集体无意识)
传播主体的气质票赋影响着主体的心理结构乃至于影响到他创造的审美信息,比如刚与柔、硬与软、强与弱、情感的缠绵与洒脱、奔放与舒缓、委婉与粗疏等,都会影响信息传播
情感和理智
是先天心理结构和后天心理结构的综合物,全部审美创造活动的核心心理因素感觉和感受是创造的起点,两者来自于情感
审美创造活动离不开对具体事物的理解,而反复的理解得力于理智。
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人们在舍弃了具体的感知表象,以抽象的概念为思维要素而进行判断、推理的种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一种感件与理性相交融的思维,按情感逻辑、通过意象的逻辑运动展外思维过程
灵感: inspiration,指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领悟,它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特点:
(1)非预期性(2)瞬间性(3)专注性(4)凝聚性
传播活动的审美生产是附着于认知信息生产之上的审美信息生产
传播活动的审美生产(创造)过程具体展开为生产者的初始创造和传播者的二度创造两大环节
一、生产者的初始创造
生产者:
包括艺术家、作家、剧作家、广告写作者、媒体记者等从事信息生产活动初始生产者
初始创造过程:
又可具体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一)发生阶段
1、知识积累和信息的储备
前面已谈过,此略
2、信息的审美发现
(1)大千世界中的信息在本质上属于无穷大
(2)信息的审美发现需要主体的信息敏感,对于新闻记者就是新闻敏感
何谓“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新闻工作者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
西方新闻界通常称之为“新闻鼻”、“新闻眼”,某种程度上说,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的生命。
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注重学识和经验的积累
新闻敏感是对事物的一种“直觉”。
这种“直觉”只有与丰富的知识以及从实践中积累来的经验相遇,才能擦出新闻敏感的“火花”。
积累贫乏的记者,外界的
信息再强烈、再珍贵,其思维的空间也是狭隘的,不容易产生联想,更难以产生创新思维。
作为记者,涉猎的知识范围越多越广,写作采访就越得心应手,灵感的光顾也会越多
培养“新闻心”,练就“新闻眼”和“新闻腿”
所谓“新闻心”是指新闻工作者强烈的事业心和好奇心,一个敏感的记者对发生的事实总会在心里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路开阔,善于比较和联想,总想追根究底,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
(3)从现象学角度理解“审美发现”
(4)信息审美发现的特点
第一、审美发现可以主体捕捉到客体信息的精微性
第二、审美发现可以使主体在捕捉客体信息时体现出独特性
第三、审美发现可以使主体捕捉到人生意蕴的深刻性
3.信息的采集
通过现场采访、查阅文献、专题访谈、问卷调查、热点追踪等方式进行
强调:在采集信息材料过程中要保持主体的体验性
(二)构思阶段
1、界定:
2.构思方式
(1)综合
①含义
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捕捉到的信息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有机的形象及形象系统的过程。
②特征
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
3、简化: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3. 变形与陌生化
(1)变形含义
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
(2)变形的方法
扩大和缩小粘合
漫画夸张幻事
(3)陌生化含义
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刻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根据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去打破久用成习惯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常规,给读者带来新奇的心理体验。
也就是说,语言的陌生化就是一种语言的新奇或反常特性的表现。
(三)物化阶段
观念形态物质形态
一、形之于心——形之于手(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过程的问题:
(一)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事件的发展逻辑
作家应顺从人物、事件发展而改变意图,因为这样做能给人物、事件以内在的生命力,能产生极强的真实感。
(二)生产动机中途转换
作品与意图的冲突只要把握巧妙,对于作品创造不但不是阻力和影响作品质量的因素,反而可能是作品质量得到提高的一个契机。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过程的问题:
(一)语言提炼的任务
寻找最准确的文字、影音符号把心象生动、鲜明地呈现出来
(1)社会生活的变化莫幻和多样化的形态
(2)创作主体的不断变化
1、表现方法:
(1)描写:肖像、行动、心理
(2)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3)抒情: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
2、运用技巧所应注意的原则:
(1)技巧要为物化心象的内在物理服务。
内在物理即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在规定性。
(2)技巧要为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