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与方言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如何处理好普通话教学与方言的关系李佳林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日益强大,经济的崛起与强盛必然带动文化的交流与渗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汉语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青睐。
当今时代,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仅是各项事业和工作的需要,更是一个人素质与时尚的体现。
语言、面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气质和对外形象。
普通话是我们教师的职业语言,所以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在课堂上使用标准普通话是义不容辞的。
由于语言受环境、年龄、语言习惯的影响极大,在我们方言区的学生学习普通话感到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结合本地情况,教育学生学习普通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普通话与方言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又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是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
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
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
可以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它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分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二、古浪方言概况古浪方言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北方言。
古浪方言的形成,从地域方面看,与周边地区语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有关。
黄羊川以南受天祝话的影响较明显。
双塔及下四坝一带则受了武威话的影响,大靖河流域受永登话的影响较多。
这是由于历代行政建置交叉、居住靠近、地域错落穿插、居民接触广泛、交际密切等因素所致。
从历史及人口源流方面看,历代政权的更替;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历代统治者的移民屯耕,流徙实边;以及官户、客户、军户、商户的不断迁入对古浪方言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方言和普通话有什么区别区别:1、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在台湾及港澳地区称作华语。
2、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普通话的标准口音:语音方面,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基准,普通话发音图谱而不是以京音为主、也兼顾其他方音,语音标准是就整体而言,并非北京话每个音都是规范和标准。
国语、普通话、华语三大系统内部还存在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的区别。
从这个角度上说,汉语标准语构成了汉语的一种大类方言。
即使是标准,三地也有区别,如消息一词。
大陆息读轻声,台湾读二声,新马同台湾(如同休息的息字读音,音同席)。
国语的情况与之相似:老派国语、新派国语都是被视为标准的;华语的情况则有些不同。
学习普通话及口音的有无与出身地域与教育程度有相当关系。
不标准的普通话古称蓝青官话,蓝青即是暗指发音夹杂方言口音。
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以普通话为例:最严格定义的标准口音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发音。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绝大多数汉语使用者,包括许多播音员,其普通话都是带有口音的。
但事实上,许多人普通话的发音方式和口音用词上偶尔违反了中国国家语言文字标准。
明显受方言或其它语言影响的普通话,一般都会视为带有口音。
例如,声调系统与普通话声调系统差异过大,或有过多的字发音不准。
但台湾地区的取音不同与大陆地区,如垃圾、崖,中华民国国语文读乐色、ㄧㄞˊyai2,大陆普通话读拉机、牙。
方言的语言特征:①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反映出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
古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官话方言各支系中几乎都念为清声母字,很少例外。
一般古全浊平声念送气清声母,古全浊仄声念不送气清声母。
②韵母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比较少。
③声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调类的数目比较少。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bai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du础的方言,以典范的zhi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dao民族共同语。
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希望对你有帮助。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
一、概念不bai同
1、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du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zhi(官话)为基础方言dao,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2、方言中国人口中所称“方言”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实为“地方语言”,又称“白话”,指的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这种叫法不考虑语言间的亲属关系。
二、法律地位
1、普通话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2、方言方言一般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不作为通用语言。
三、语法不同
1、普通话普通话中,动词后面带双宾语时,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面。
如“给我一本书。
”
2、方言一些方言有时(当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时)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相反。
如“给本书我。
”。
在中国,普通话是一种语言,而方言则是地域性的语言。
普通话的发音和语法规则被认为是“标准”的,而方言则常常被认为是“不标准”的。
然而,这两种语言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方言的影响:
方言的影响在普通话中很明显,尤其是在普通话的发音方面。
很多普通话的发音都受到了方言的影响。
例如,北京话和南京话的发音风格都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城市的方言影响了普通话的发音。
另一方面,方言也可能会影响普通话的语法规则。
例如,在某些方言中,动词后面可能会跟着一个物主代词,而在普通话中则不允许这样做。
因此,在使用普通话时,有些人可能会不小心地将这种方言的习惯带入到普通话中。
普通话的影响:
普通话也会对方言产生影响。
首先,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在很多场合都是必须使用的。
因此,许多人都会学习普通话,并将其作为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
此外,普通话还是中国传媒的主要语言。
因此,在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上,普通话是占主导地位的。
很多人会每天收听普通话广播,看普通话新闻,或者观看普通话电视节目。
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普通话水平,并且也有助于普通话在方言中的传播。
另外,由于普通话是教育的主要语言,因此在学校里,学生们也会学习普通话。
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会回到他们的家乡,并将自己所学的普通话带回去。
这样,普通话就有机会在方言地区传播开来。
综上所述,普通话和方言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方言会对普通话的发音和语法产生影响,而普通话则会在方言地区传播开来,并逐渐替代方言。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普通话与方言是中国语言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普通话,作为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全国各地公共场合、教育系统和媒体广泛采用的标准语言;而方言则是各个地方或区域所使用的本地语言。
一、语音区别普通话的语音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以北方官话为主要特点,发音清晰准确,音调平坦。
而方言则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各个方言区域之间的语音差异非常显著,比如广东话的语音较为复杂,拼音与普通话拼音有很大差别。
二、词汇区别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不同于方言的繁杂多样,它的词汇更加标准统一。
不同地方的方言则具有各自的特色词汇,如四川话中的“吃饭”在普通话中叫“吃饭”,而在四川话中称为“吃饭”。
三、语法区别普通话的语法规范与现代汉语书面语相一致,故其语法体系较为规范。
然而,方言中存在大量的方言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用法。
四、用途区别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场合、新闻媒体、教育系统和官方文件等场所。
而方言主要被本地居民用于日常生活的交流中。
五、地域区别方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几乎每个省份、地区都有其特定的方言。
而普通话则是全国统一的标准语言,在全国范围内通行。
六、影响区别普通话对于促进全国人民的交流和沟通具有重要作用。
而方言则是地方文化的瑰宝,对于传承地方历史和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用途、地域和影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在国家一体化和沟通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方言则是地方文化的表现,承载着地方的历史与传统。
无论是普通话还是方言,都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组成部分,应该加以珍惜和传承。
论国语与方言的关系引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里,语言种类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国语和方言。
国语通常指的是普通话,它是中国大陆的官方语言,而方言则是指中国不同地区的独特语言变体。
本文旨在探讨国语与方言之间的关系,探究其互相影响与相互作用。
1. 国语与方言的定义国语作为官方语言,是为了方便全国各地人民进行交流而形成的一种语言。
普通话是中国国家通用的语言,是国语的最典型代表。
而方言则是指某一特定地区的口音、词汇和语法特征,比如粤语、闽南语、上海话等。
2. 国语与方言的共性虽然国语和方言在地域上有所区别,但它们在语言的基本构建和表达方式上有一些共性。
比如,国语和方言都是通过声音、词汇和语法等要素构成。
而且,无论是国语还是方言,都具备了传递信息的功能。
另外,国语与方言之间也有一定的互相借鉴和影响关系。
在新词汇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国语和方言相互借鉴,并互相吸收优秀的表达方式,不断推动着中国语言的发展。
3. 国语与方言的差异尽管国语与方言在某些方面存在共性,但它们之间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地域的不同,导致语音和词汇的差异性。
同时,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会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此外,国语的广泛普及也使得方言使用的范围逐渐缩小,有些地方的方言甚至面临着被国语取代的危机。
4. 国语与方言的互相影响国语和方言之间并非完全孤立地存在,它们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国语的普及使得方言开始受到冲击,而另一方面,方言的存在也会对国语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方言为国语提供了很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丰富了国语的词汇库。
同时,国语的标准化对方言的保护也起到了积极作用,避免了方言的过度萎缩。
结论国语与方言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性和互相影响的关系。
国语作为官方语言,是中国大陆通用的语言;而方言则是特定地区的一种语言变体。
尽管国语的普及对方言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方言的存在仍然丰富着中国的语言文化。
普通话与地方话篇一: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主要关系综述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人口庞杂、方言纷繁的国度。
在这之中,操“两种”语言者不在少数。
但如今,学术界关于兼说普通话和方言这一语言现象是属于“双语”还是“双言”现象争执不休。
给语言学习者在准确理解诸如“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本族语”等概念是造成一定的困扰。
下面我将从语音、词汇、语法这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梳理。
此外,我还将就在政府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的过程中我的家乡话所面临的窘状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双语双言关系引言:我国幅员广阔,方言和与语言众多,语言使用情况也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局面。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
对于其关系的研究有多个不同的切入点,我主要就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由于学界的某些观点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使得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复杂性方面有些困难。
这里专门就我在课堂上同学们的理解有争议的涉及到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的某个角度提出我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理解普通话与方言是属于“双语”、“双言”亦或是“双方言”与理解“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母语” 与“民族语”是想通的。
下面我将具体阐释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定义为“双言”更为合适。
二、以我的家乡方言为例,在普通话的推广愈加深入与普及的情况下,如何真真切切的做好保护方言的自然延续,从而达到保持民族文化多样的目的,而非只是政策上喊喊口号。
以上两个问题是语言学界就普通话与诸多方言的关系来说讨论的最多的问题,下面我将具体谈谈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一、普通话与方联系密切我之所以理解普通话与方言是属于“双语”、“双言”亦或是“双方言”与理解“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母语” 与“民族语”是想通的,主要是源于其都是讲的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在学习陈昌来先生的应用语言学导论里面有关“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概念时,陈昌来在陈述第一语言的概念时说“第一语言是指一个人出身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所谓方言,百度词条释义为: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主要用在口语上或口头上的地区性或区域性的语言变体,即语言的地方变体,只通行于一个地区的话。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
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主要是官话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而谈及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又称国语、华语,指通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与书面语。
其实,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是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的。
众所周知,方言的历史很悠久,大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
有属于社会的因素,历史的因素,地理的因素等。
然而,只有绝少部分人知晓,普通话的形成也是有很长的一段历史的,几乎和方言的发展是同步的。
早在汉代,就有了洛阳雅语之称,到了元代,则演变为大都话,明代则为南京话,就这样一路发展,清代,民国时期,到了共和国时期,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了“普通话”这一概念。
在我看来,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因为有了复杂难辨的方言,人们才会想到要用一种共同都能理解的语言来沟通。
比如我的家乡在浙江,属于吴方言,而吴方言下又分太湖片,台州片,瓯江片等等。
比如说“有水灾,阴沟里溢出水了”,方言则说“潽”,“满”。
又比如“找东西”的“找”字,方言有“寻”,“拣”,“挑”等。
许多作家在写作时,也经常会使用有特色的方言词语呢,如“敲竹杠、出洋相、小儿科、像煞有介事”等。
所以,普通话不应该是急于去覆盖方言,而恰恰相反,要主动地去吸收各地方言中的好的有用的词语。
由此可见,两者其实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陆谷孙教授在复旦还说过:“我到美国,看他们好的电视剧,语言很精彩,有近一半词语听不懂,其中大多是他们的方言俚语。
”所以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一个要长,一个要消,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关系,相反的,它们是一种互补双赢的关系。
方言的内容以及方言与普通话的区
别是什么
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1、方言是我国汉民族聚集区的某一区域的语音,是该区域内的本地人沿袭下来的,并长期共同使用的一种有独特发音特点且有别于其他区域发音特点的语音。
其特点是:
(1)具有区域性;是某一区域内地当地人的通用语。
(2)具有区域独特性;方言的发音有区域特色,如江浙方言n-l不分,一律发[l];山西方言平翘不分,前后鼻音部分一律发后鼻音等。
(3)沿袭了古代汉语的发音特点;如入声字、广东粤语的[m]。
(4)具有排他性;不同方言区的人员在口语交流中会有听不懂或误解情况的发生。
2、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作品为语法规范汉民族的共同语言,同时又是全国各地区和各族人民的通用语。
其特点是:
(1)具有法律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了普通话说国家语言。
(2)具有融合性;如方言词汇的融合性。
(3)具有传承性;普通话是传承了中国历代的民族共同语的文化遗产。
(4)具有通用性;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人们沟通交流使用的语音。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
在台湾称之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之为华语,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
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
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
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
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
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
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
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
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
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
(给我一本书)我给一个苹果他。
方言和普通话对比目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普通话课程作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是高校素质基础课程改革的重点,但当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表现出明显的缺陷。
提出了普通话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新方案,旨在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普通话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一张重要“名片”,很多职业对普通话能力的建议越来越明晰,普通话表达能力弱的人在当今的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
因此,职业院校大学生自身利益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考量,对普通话越来越注重,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也越来越多。
然而,由于高职院校订普通话等基础课程比较注重,普通话教学软硬件条件不高,师资水平有限等诸多因素影响,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一般作为公共基础课,课时十分有减半,大多为30~40学时,加之主要目的就是出席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所以教学内容主要以语音为主,并且将语音作为单项训练予以机械地实行,主要实行教师示范点学生恶搞练的方式,导致教学方法单调,忽略了口语的综合表达能力训练。
普通话课程教学内容几乎都会偏向语音,全然忽略了口语的综合表达能力训练。
但后者恰恰是普通话口语课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正是这种教学内容精心安排的偏颇,使学生存有了轻语音、轻表达的错觉。
只讲语音部分,不讲词汇和语法。
这就导致不太少学生在说道普通话时经常出现方言词语与方言语法,尽管就是普通话读音,但它们仍然不是普通话,当然也影响普通话测(二)教学非政府不科学,教学针对性高高职院校由于入学的分数相对较低,学生的文化水平比较差,语言基础高,很多学生的识字量只逗留在初中阶段,语言贫乏。
同时,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甚至就是边远的山区,有的学生上大学之前一直处于自己家乡的方言区域环境内,从小就没有说过普通话,对这部分学生来谈普通话课程毫无意义。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三维目标1.了解方言和普通话的异同2.通过自学和练习来了解方言与普通话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一、导入(方言笑话)某村召开农民大会,村长在开会前喊:“虾米们,打架轻轻,不要酱瓜,咸菜太贵了,太贵了,不要酱瓜”你能明白这些话的意思吗?(乡亲们,大家静静,不要讲话,现在开会了,开会了,不要讲话)(方言笑话)/cms/article/id-93840_page-3.html大家想想,为什么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呢?让我们通过这节课来了解。
二、知识梳理1.给大家说说你所处地区的方言,说说方言的特点。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总结:通行于一定地域的话民族语言的地域变体方言没有优劣之分2.现代汉语有几大方言? 你会说那些呢?总结:/yxf/article/details/1626363(汉语方言分布图)一为“北方方言”。
二为“吴方言”。
三为“湘方言”。
四为“赣方言”。
五为“客家方言”。
六为“闽方言”。
七为“粤方言”。
3.不同地域的人用各自地区的方言难以交流,普通话是交流沟通中介,那么,什么是普通话?总结: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各方言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即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
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三、课堂活动:乡音知多少用家乡方言读故事《北风和太阳》,体会家乡方言的特点及与其他地区方言的差异。
(学生体会方言特点,教师总结)1、方言差异首先表现在语音上;2、词汇上,日常生活用语差异甚大;3、汉语方言在语法方面的分歧也不小,特别是最常用的虚词。
方言差异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四、拓展延伸陕西周至方言知多少周至方言经过历史长河千百年来的滋育和净化,留下了上古、中古和近代的丰富内容和声韵风采。
周至方言分为南北二区。
北区是浅山和平原,占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二,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八,是周至经济文化的代表地区,方言属于北方西北次方言的“关中话”土语群。
普通话与方言
侯宝林
甲您说相声也常说北京话吗?
乙哎,干吗常说北京话呀!我们说相声就得说北京话呀!
甲哎!那可不对。
乙怎么?
甲你应该说普通话呀!
乙普通话不就是北京话吗?
甲错了不是。
乙怎么?
甲北京话是北京话,普通话是普通话。
乙噢!这还不一样哪!
甲哎,现在推广普通话。
乙是。
甲它是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
乙噢。
甲以北京音乐为标准音。
乙这我还不太明白呢!
甲这你不太明白呢!
乙不明白。
甲这你得好好学!你看说普通话的好处大了,因为现在有山南的,海北的,各处的人在一起工作,如果都用方言那就不好懂了,都用普通话就彼此都能懂。
乙噢!是喽。
甲您比如说这么一句话吧——
乙什么话呢?
甲用普通话说就好懂了:“你看这是什么?”
乙这句话就是普通话?
甲哎,你要用北京话就跟这个不一样了。
乙北京话怎么说呢?
甲“你这瞜瞜(zhei)是什么?”
乙噢,瞜瞜。
甲瞜瞜这(zhei)是什么?普通话说:“这是什么?”是不是啊?
乙是是,就在字正。
甲哎你要到天津这句话就变了。
乙天津话怎么说?
甲“你看看这(jie) 是(si)嘛(ma)?”
乙哎!这是天津话。
甲是吧?
乙哎。
甲到上海话,又不同了。
乙上海话又怎么说哪?
甲你看看这是什么?
乙这啊?
甲“你(nong)看(ku)看(ku)这(di)是(ge)什么(sa me zi)?”
乙这这句话我就不懂。
甲也是这个意思啊:“你看看这是什么?”
乙噢,也是这个意思。
甲对吧。
乙噢。
甲要是到我们家乡,这句话又变味了。
乙您什么地方的?
甲沧县。
乙沧县?
甲沧州嘛!
乙这句话怎么说哪?
甲“你瞅瞅这是什么(me)呀?”
乙噢,这是沧州话。
甲你要到福建省福州,跟这又不同了。
乙是啊!
甲那更不好懂了。
乙福建话这句怎么说哪?
甲“你(lu)看(kan)这(zui)是(sai)什么(nao)?”
乙这句话我更听不懂了。
甲所以呀,大家都学普通话有好处呀!
乙是喽。
甲普通话跟北京话区别不大。
乙噢!
甲你要学普通话常听相声有好处。
乙就能够学普通话。
甲哎。
相声它不是北京话吗?
乙是啊!
甲它就是儿化韵多。
乙噢!儿化韵。
甲这是最大的区别。
普通话说“今天”,“明天”,“后天”。
乙对啊。
甲北京话那就不这样了。
乙怎么说哪?
甲“今儿”,“明儿”,“后儿”。
乙对!
甲没事儿出门儿,遛弯儿,买根冰棍儿。
乙噢,这是儿化韵。
甲哎!你看这儿化韵也有它的好处。
乙那有什么好处啊?
甲你要写在字上,你写“冰棍”,可是你要说话哪,就得说“冰棍儿”。
乙啊!冰棍儿。
甲冰棍儿,它区别词意:冰棍儿,它加这个儿化叫你听这东西不大。
乙噢!就是小意思。
甲“哎!您瞧,天热呀!来棵冰棍儿。
”
乙哎。
甲来棵冰棍儿。
这样听着好听,你要不用儿化韵,听着多可怕呀!“今天热啊!你来棵冰棍。
”乙嗬!
甲冰棍哪!
乙那得多大呀!
甲说的是哪。
四人扛着吃?
乙那怎么吃啊!
甲是不是?
乙对。
甲它能够区别词意。
乙是喽。
甲多是用在爱称上。
乙噢!
甲用这个儿化。
乙怎么?
甲我们看一小孩儿,哎,你看这个小孩儿多好啊,长得跟花儿似的。
乙夸这个小孩儿。
甲“你看这小孩儿长得跟花似的。
”
乙对。
甲他都用儿化。
你要不用儿化哪,这意思就差了。
乙是吗?
甲哎,你看这个小孩长得跟花似的。
乙花似的?
甲“你看这个小孩长得跟花似的。
”那孩儿长得跟麻雷子似的,再来一个跟二踢脚似的。
乙好家伙!这儿放鞭炮哪!
甲是不是?
乙啊。
甲所以说儿化韵有它的好处。
乙是。
甲也不能够是话都用儿化韵。
乙是吗?
甲你看北京话它就有这一点。
乙是喽。
甲儿化韵的地方太多。
乙噢。
甲还有重叠儿化哪?
乙怎么叫做重叠儿化哪?
甲“胖胖儿的,瘦瘦儿的,忙忙儿的,快快儿的,轻轻儿的。
”这都是重叠儿化。
乙噢,是了。
甲两个字儿一样,下边加个儿。
乙噢,这叫重叠儿化。
甲“这人胖胖儿的,那人瘦瘦的,唉,你去一趟快快儿的。
唉!轻轻儿的。
”是不是重叠儿化。
乙是了。
甲不用儿话不好听:“这人胖胖的,那人瘦瘦的,你快快的,你慢慢的。
”
乙这么说倒是不好听。
甲北京话可也有这么说的。
乙还有这么说的哪?
甲那是大人对小孩儿。
乙噢。
甲小孩儿刚一周多,一岁多点儿。
乙是是。
甲大人为教他说话。
乙嗯。
甲哄孩子这么说。
乙是啊。
甲“慢慢走。
”
乙噢。
甲“我带你上街街。
”
乙嗯。
甲“叫叔叔,叫姑姑。
”
乙对。
甲“叫妈妈。
带帽帽,穿袜袜,我带你去买肉肉。
”
乙哎,是这么说。
甲“吃饺饺,买包包。
”
乙嗯。
甲包子饺子,什么饺饺、包包啊,哄小孩儿。
乙是喽。
甲对大人没那么说的。
乙对大人没有这么说的。
甲那当然了,我跟你说话:“郭先生,没事儿啊?”
乙没事。
甲“咱们出去遛个弯儿。
”
乙走哇。
甲“我请您吃饭。
”
乙好。
甲“咱们吃包子,要不然吃饺子。
”
乙好。
甲“你戴帽子,咱们走。
”这好听啊!要是照着哄孩子那样,你能满意吗?“郭先生,没事啊?”
乙没事啊。
甲“我带你出去遛遛。
”
乙啊。
甲“我请你吃包包。
”
乙噢。
甲“给你买饺饺。
你戴上帽帽。
”
乙这好嘛,这么说我成傻子啦!
甲就说是啊,是吧?
乙嗯。
甲这是儿化韵。
乙是了。
甲所以学普通话的时候,注意北京话的儿化韵。
乙是是。
甲您要听相声学普通话,千万得注意,有的演员爱用方言、土语。
乙噢,土话啊。
甲啊。
乙这个土语说起来也就本地方懂。
甲哎,离开那地方人家就不懂了,外埠人不大懂。
乙对。
甲是吧?
乙哎。
甲并且也不好写。
乙噢,写也没法写。
甲那属于老北京话。
乙噢。
甲您比如说普通话,这两句话挺好懂:“哎,郭先生,昨天我去看你,你没在,我等了很久你也没回来,后来我就走了。
”
乙噢。
甲你看这话好懂吧?
乙这话好懂。
甲“昨天我去看你,等了很久,你也没回来,我就走了。
”谁都懂。
乙是啊。
甲你要用北京的方言,大部分人不懂。
乙那怎么说?
甲“嘿,昨儿我瞜你去了。
”
乙瞜我去了!
甲“我一瞜你颠儿啦。
”
乙我颠——好嘛!
甲“遛遛儿等你半天儿,压根儿你也没回来,我一瞧折(念zhe)子了。
”
乙嗯。
甲“我就撒丫子了。
”
乙撒丫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