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章孟子三章(完美版)
- 格式:ppt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99
初二上册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富国安民,安必在礼”,这是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文章的最终感悟。
通过孟子的思想,人们可以发现,礼仪是维护国家安定的根本因素,政治制度应该遵循礼仪和文明,这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
德主上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第一章爱之法①君子之道,可求也;可得也。
注释:君子之道是可以渴求,也可以得到的。
②故有道者,不聚也;不思也;不惑也;不惰也;不畏也;不藐也;不吝也;不怨也;不贪也;不嗔也;不多见也。
注释:因此,道德的人不会聚散失度,不会止于一时的思考,也不会困惑不知所措,不会懒惰,也不用害怕去前往,也不会怀恐,也不会自私,也不会生气,也不会贪图更多的看法,也不会怨恨他人。
③故爱人者,虽欲得而莫之能得者,必自先爱焉。
注释:因此,有人渴求但仍然无法从中得到,如果你想要从中获得,你就必须先爱它。
第二章诚之法①诚者,道也;德也;义也;艺也;忠信也;礼乐也;亲情也。
注释:诚实是道(指道德的追求),也是德行、义理、艺术、忠实和信任,也是伦理、礼仪与娱乐,还有亲情。
②谓言行诚,则归心也;行道以行诚,则君子也。
注释:所谓言行必须诚实,指的是心中有一种归宿的念头,而实践道德就得以展示诚实,此为君子之道。
③有司不亦诚乎?官长不亦诚乎?众人不亦诚乎?而国家和万民团结在一起乃可以长久。
注释:官员们不也要诚实吗?受过训练的军官也不也要诚实吗?而众多的人也不也要诚实吗?采取谨慎的行为,以坚守诚信,使国家万民团结在一起,这样的状态才能够长久。
第三章权让之法①权让者,谓放弃自己的利益,以追求爱公信义。
注释:权让指的是放弃自身利益,追求公众利益和公义。
②权让之道,先顺利有礼,其次利有度,而后敬为上。
注释:遵循权让之道,首先要有机智而有礼貌,其次要以物品作折衷,最后要懂得尊重他人。
③有国而无权让者,行无度;故曰:有权让之道,则国家长存。
注释: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权让的道德原则,就会片面地妄行,因此可以说:只要存在权让的道德原则,国家就会长久存在。
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
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