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及名词解释.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及名词解释.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及名词解释.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及名词解释.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及名词解释

2008-03-10 09:01:09| 分类:学习课堂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名词解释:

1、QC:品质控制(Quality Control)

(1 QE:品质工程 (Quality Engineering

(2、QA:品质稽核(Quality Audit

(3 IQC:进料检验(In Quality Comming

(4、FQC:线上检验(Final Quality contro

(5 OQC出货检验(Outgoing QualityControl

(6 IPQC:制程检验(I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2、什么叫品质:指具有满足顾客需要和市场潜在能力的总和。

a.有用性

b. 安全性

c.舒适性

d.依赖性

3、什么叫管理:指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制定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的自身活动。

4、什么叫品质管理:指为了最经济地生产出与需要者相符合产品的一切手段。

5、品质管理的基本任务:正确判定和贯彻执行方针和政策,保证和提高产品质的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经满足客户需要,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

6、品质管理的目的:

(1)、使其与制品仕样一致,使顾客满意;(2)、使下道工序的作业不受影响地持续进行;(3)、使不再发生错误动作;(4)、通过对作业者的检查,使其认识到正在确认的结果;(5)、研究改善检查方法。

7、品质管理的效果:为什么品质管理是必要的,为什么要去做:

(1)使不良品减少,制品品质要均一;(2)制品的成本降低;(3)生产量增加;

(二)、品质管理的历史演变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QC (1920-1940年

(a特点:专职检验工人按照技术文件的规定,采用各种检测技术,对产品进行各项检验和试验,作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断,才能保证到达用户手中的产品都是合格产品。

(b优点:不合格产品通向市场之路被切断。

(c局限性:能够“把关”,不能“预防”。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SQM (1940-1960年

(a特点:将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质量控制中。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统计手法(如排列图、柏拉图等通过统计手法来获得品质的波动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汇总,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产品波动的异常因素,提高一次性成品率,减少废次品造成的损失。

(b优点:既能把关,又能预防。

(c局限性:过分强调数理统计方法,忽视了生产者的能力和技术,因而,使人们误以为品质管理就是统计专家、数量专家的事,影响了它的普及。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M (当代

(a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大型复杂的机械、电子产品的出现,使人们对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等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光靠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已无法达到,要达到上述要求, 势必需将质量活动向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售后服务等过程扩展,以实现在产品形成全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因而,就形成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是:全员参与、全部文件化、全过程控制。除此之外,它还蕴含着“预防为主”、“下工序是有用户”、“一切为用户”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

(b优点:不仅能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地生产出品质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能充分地满足用户。

三、检验方式分类

(1.按生产流程顺序分类:

a. 进货检验——首批样品检验——成批进货检验

成批进货检验常按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分类检验,如:

Ⅰ类:关键件---必检,加强检;Ⅱ类:重要件---抽检;

Ⅲ类:一般件---可免检,但对合格标志必须检查。

b.工序检验(过程检验)

——首件检验:上班或接班后对制造的第一件或前几件进行检验。为了及早发现系统缺陷,防止成批报废;

——巡回检验:其重点是关键工序,按一定时间间隔进行流动检验,并做好检验后合格与不合格的返修、报废及存放处理工作;

c.成品检验:即最终检验,对生产结束后的产品进行全面的检查。

一般包括:性能、外观、尺寸、安全性、包装等方面的内容。

(2.按检验目的分类:

a.验收性质的检验

b.监控性质的检验

四、检验方法

(1感官检验

①感官检验的概念

感官检验又称官能检验,是领先人的感官(视、听、嗅、味、触觉等对来自产品本身的各种有效刺激所作出的反应程度,来评价和判定产品质量的一种检验方法。其检验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视觉:凭目测能力对客观事物判断。使用仪器时常常出离不开视觉作用。凭视觉易疲劳,注意不要产生错觉。

(b听觉: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说,这种检验和判断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c触觉:用指尖或手掌抚摸被检物何体表面,靠感觉来判断。如果表面粗

糙,冷热等。

此外还有嗅觉、味觉等检验。

②感官质量表示法

a.虽没仪器那么精确,但亦能给出数量检验结果.

b.语言表示如:光滑、毛糙、酸、甜等,可用很描述非常轻微等。

c.图片、样品比较法,对差异大小做出质量评价判断。

缺点:因人而异,精确度低。

(2. 器具检验

器具检验又称理化检验,它借助于物理和化学手段应用计量器具和物理化学分析法,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的一种方法。

优点:精确度高,在相同条件下,测定结果稳定,多次测定可方便地计算误差或校正仪器。

品質基本概念

一,品質管制演進史

第一階段操作者品質管制 (18世紀

第二階段領班的品質管制 (19世紀

第三階段檢查員的品質管制 (一次大戰期間

第四階段統計品質管制 (SQC (1924年

第五階段全面品質管制 (TQC

第六階段全公司品質管制 (CWQC

第七階段全集團品質管制 (GWQC

二,品保部組織架構

品保部

品保課品檢課

產 QE安儀 IQC PQC FQC OQC

品工規校進制入出

認程料程庫貨

證師檢檢檢檢

驗驗驗驗

三,常用術語解釋

1. 品質新觀念

品質不決定於設計師所訂之產品功能與規格或一般管理上之規定,品質決定於顧客使用產品的實際經驗是否滿足其要求

2. 品質所涵差的尺度

產品的功能,產品的特征,產品的品質特性,符合規格的程度,產品的可靠度,產品的耐用,產品的售後服務,供應商或經銷商的回應,產品的美感,產品的信譽

3. 品質管制

為了達成,維持產品品質所使用的統計技巧與活動

4. 品質管理

它包括舊的品質管制的全部加上積極的品質管制,強調物,事,人的管理,它的精髓在於品質保證

5. 品質保證

一切有規化與系統化的活動,讓生產者有信心能夠提供顧客滿意的產品與服務

6. 品質政策

由最高領導制定的所有員工必須遵守的行動指南,它簡明扼要的陳述了公司對客戶的承諾

7. 管理審查

由負責品質系統運行的最高領導發起的正式評估活動,它的內容包括:內部稽核報告,組織結構變化,新技術,新的競爭對手,管理制度是否需要改變品質政策也是管理審查的

8. 品質規劃

制定品質目標和工作計劃,使組織不斷滿足該目標,促使完善的活動,它包括產品計劃,策略計劃以及品質計劃

9. 品質系統

由組織結構,責任,品質手冊以及程序,品質記錄和達到品質目標所需的資源組成,它是公司為滿足品質目標而制定的全面規劃

10. 品質手冊

陳述組織品質政策和描述品質系統的文件

11. 客觀證據

評鑒活動如觀察,檢查,評估中所找到可以證實的真實事件或信息

12. 記錄

對事件或觀察的書面報導在品質保證中記錄通常是圖表或文件,它們為已執行的活動或已取得結果提供客觀證據

13. 品質稽核/評鑒

它是一種獨立的系統評估,它判斷品質活動或有關活動是否遵守品質系統文件;各種程序文件是否被有效執行,是否適合達到品質目標的要求,它的測重在於發現不合格並產生糾正和預防措施,以防止不合格的再次發生

14. IQC

企業購進原物料,零配件和組件入庫時的檢驗,這是保證生產正常進行和確保產品質量的重要措施 (1 首件樣品檢驗 (2 成批進貨檢驗

15. PQC

工序檢驗即制程檢驗,防止出現大批不合格品避免不合格的鎏入下道工序繼續加工,還要檢定影響產品質量的主要工序要素(4M1E

16. FQC

完工檢驗即最終檢驗,在某一加工或裝配車間全部工序結束後成品或半成品的檢驗,即入庫前的抽檢成品檢驗

17. OQC

出貨檢驗是所有成品或半成品在出貨時的檢驗

18. 檢驗

是指量測,檢查,試驗或其他方法將產品單位與要求條件相比較之過程,職能:把關,預防,報告,改進

19. 不合格品

是指產品功能,規格,可靠度等有缺陷,不能符合其需求,對後續的生產或使用會帶來不良隱患的一類產品

20. 抽樣檢驗

從群體中隨機抽出一定的樣本,經過檢驗後,以其結果與判定基准作比較,然後利用統計方法,判定此群體是合格或不合格的檢驗過程

21. 群體

同一生產批(入庫單或出貨單或進料批(供應商出貨單 N

22. 樣本

從群體內隨機抽取部分的檢驗單位體 n

23. 允收品質水准

組織與客戶或供應商就認為某種程度下的不良率可以接受的水准也就是限定良品群體的最高不良率

24. 缺點

其品質特性不符要求者謂之缺點

25. 嚴重缺點

根據判斷及經驗,顯示對使用,維修或依賴該產品的人有發生危險或不安全結果,完全達不到預期的使用目的(如重要尺寸,規格不符之缺點也稱致命缺點,含有一個或以上之嚴重缺點的產品稱為嚴重不良品

26. 主要缺點

指嚴重缺點以外之缺點,其結果或許會導致故障或實質上減低產品單位之使用性能,以致不能完全達期望之目標,含有一個或以上主要缺點的產品為主要不良品

27. 次要缺點

指產品單位之使用性也許實質上不致減低期望目的或在使用與操作效用上並無多大影響的缺點或差異,(如外觀瑕疵,含有一個或以上次要缺點產品為次要不良

品质管理流程

公司所有物料入厂均由仓管人员填写“物料进料检验报告”交IQC依“抽样检验作业规范”进行抽样检验。抽样后依“进料检验标准”对材料进行检验与测试,参考“抽样检验允收水准” 予以判定,对物料进行相应标识。检验OK之物料入仓备用。

生产单位首件制成后开立“首件确认单”通知IPQC依首件确认规范进行首件确认,首件确认OK后量产。

生产单位作业人员依“作业指导书”进行自主检验,检验OK后对已制品进行包装,将已包装产品置于成品待检区。

在量产过程中IPQC依“QC检查指导书”对制程中产品进行每小时一次巡回检验。

QA人员对成品待检区产品依“抽样检验作业规范”对其进行抽样检验并参考“成品检验标准书”及“抽样检验允收水准” 予以判定,OK后入成品仓。

成品出货时PMC人员开立出货清单通知OQC对出货清单中产品按“抽样检验作业规范”依“成品检验标准”执行抽样检验,合格后盖出货合格章出货。

质量管理名词解释2577334803

高教自考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 1、质量:根据国家标准GB/T 6583—94,质量被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2、实体: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动和过程,也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组织、体系、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3、产品:某一活动和过程的结果。 4、产品质量:反映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5、真正质量特性:直接反映顾客对产品期望和要求的质量特性。 6、代用质量特性:企业为了满足顾客期望和要求,相应地制定产品标准、确定产品参数来间接地反映真正质量特性。 7、过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8、质量环:从最初识别需要到最终满足要求和期望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又称为质量螺旋或产品寿命周期。 9、质量管理:国家标准GB/T 6583—94给质量管理下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10、质量管理学:关于质量的一般规律、理论和方法的知识体系。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过程客观规律的学科,既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又涉及数学、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并且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属于“边缘学科”。 11、五方受益者:顾客、职工、所有者、供方、社会。 12、全面质量管理:国家标准(CB/T6583—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加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具体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均能受益,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13、三全一多样: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的概括。它是指: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和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14、标准:国家标准GB/T 39351—83对标准所下的定义是:“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为基础,经过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的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15、标准化:国家标准GB/T 3951—83对标准化下的定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16、质量信息:反映企业产品质量和产供销各个环节的基本数据、原始记录以及产品

品质管理专业术语名词解释

品质管理专业术语名词解释 (一)QC:品质控制(Quality Control) (1)、QE:品质工程(Quality Engineering) (2)、QA:品质保证(Quality Assurance) (3)、IQC:进料检验(In Coming Quality Control)) (4)、FQC:最终品质检验(Final Quality contro) (5)、OQC:出货检验(Outgoing Quality Control) (6)、IPQC:制程检验(I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7)、QCC: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8)、TQM:全面品质经营(Total Quality Manage)或者TQC(Total Quality Control) (9)、SPC:统计制程管制(Statistics Process Control) (10)、COQ:品质成本(Cost Of Quality) (11)、AQL:允收品质水准(Accept Quality Control) 2、什么叫品质:指具有满足顾客需要和市场潜在能力的总和。 a.有用性 b. 安全性 c.舒适性 d.依赖性 3、什么叫管理:指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制定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的自身活动。 4、什么叫品质管理:指为了最经济地生产出与需要者相符合产品的一切手段。 5、品质管理的基本任务:正确判定和贯彻执行方针和政策,保证和提高产品质的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经满足客户需要,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 6、品质管理的目的: (1)、使其与制品仕样一致,使顾客满意(2)、使下道工序的作业不受影响地持续进行(3)、使不再发生错误动作(4)、通过对作业者的检查,使其认识到正在确认的结果(5)、研究改善检查方法 7、品质管理的效果:为什么品质管理是必要的,为什么要去做: (1)、使不良品减少,制品的品质均一(2)、制品的成本降低(3)、生产量增加8、品质管制(QC)――为了经济地制造出符合消费者要求的品质之产品或服务之方法体系 9、品质保证(QA)----为了保证充分满足消费者所要求的品质,生产和服务者在品质系统内实施并依需要证明其能提供足够的信心。使人相信某一实体将会达到品质要求而所进行之系统性活动称为品质保证 10、品质检查(QI)—以某些方法来试验品质,并将其结果与品质判定基准比较,以确定各个物品为良品或不良品或与批定基准相比较以判定它是否合格。 11、全面品质管制(TQC)—将一个组织内各单位的品质开发、品质维持、及品质改进的各项努力整合起来籍以使行销,工程,生产与售后服务能以达到最经济的水准,使顾客完全满意的有效制度。 12、全面品质保证(TQA)—以顾客为导向从企画,执行、检查到回馈;包含了公司所有的部门及所有的成员不断地追求品质改善,依循零缺点的保证而成为习惯的一种方式。

质量管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质量管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为使质量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是( )。 A.质量管理 B.质量保证 C.质量控制 D.质量体系 2.日本被誉为战略型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所使用的武器就是( )。 A.资源 B.技术 C.垄断 D.质量 3.提出组织的管理者必须关注14个要点的质量管理专家是( ) A.戴明 B.休哈特 C.石川馨 D.费根堡姆 4.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认证标志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5.在ISO9000族标准中,其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度的标准是( ) A.ISO9000 B.ISO9001 C.ISO9004 D.ISO19011 6.在质量管理方面,公司的最终责任是面向( ) A.管理层 B.一线员工 C.外部顾客 D.内部顾客 7.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中全部活动的总和,其含义为( ) A.质量体系 B.质量职能 C.质量控制 D.质量保证 8.在PDCA 管理工作方法中,关键是( )。 A.P 阶段 B.D 阶段 C.C 阶段 D.A 阶段 9.我国第一个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系列标准是( )。 A.GB/T 19000—ISO9000 B.ISO9000 C.GB/T —19000.1—ISO9000-1 D.GB/T19002—ISO9002 10.质量管理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的阶段是( ) A.SQC 阶段 B.质量检验阶段 C.TQC 阶段 D.TQM 阶段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质量管理 2.质量改进 3.产品质量 4.质量控制 5.顾客满意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质量检验的功能。 2.简述质量改进的程序。 3.简述引起质量变异的两类原因(按性质)。 4.简述质量监督的重要意义。 四.计算题(每题10) 某零件内径尺寸公差为025 .001.020+-φ ,加工100件以后,得到x =20.011,S=0.005, 求工序能力指数。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质量管理体系名词解释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 质量管理体系名词解释 1、合格——满足要求。 2、产品一一过程的结果。(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 3、3、过客一一接受产品的组织和人。 4、4、供方一一提供产品的组织和人。 5、5、相关方一一与组织的业绩和成就有利益关系的人和团体。 6、6、过程一一将一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活动。 7、7、程序一一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8、8、组织一一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与设施。 9、质量计划一一对固定的项目、产品、过程和合同,规定由谁及何时应使用那些程序和相关资料的文件。 10、质量策划一一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11、质量控制一一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 12、质量管理体系一一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他致力于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为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确定相关的过程、活动和资源。 13、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实施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关系。 14、2000版IS09000 族的核心标准: 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标准明确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能帮助组织取得成功,表达了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应遵循的基础知识,并给出了质量有关的术语,用概念图表达各相关术语的关系; 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给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用于证实组织具有能力,用于内部和外部评价满足要求的能力并增进顾客满意; IS0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标准为帮助组织持续满足相关方的需要和期望、改进组织的整体业绩和能力获得成功提供了指南(不拟用于内审和外审,不用于认证和合同); ISO19011《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标准为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的实施和审核员的资格的评定提供了指南。

最新质量管理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 (一)1.FFII特征是快速,灵活,勇于创新,并能够持续不断的改进。2.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3.质量特性分为技术和理化方面、心理、时间、安全、社会。4.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5.产品的分类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 6.不良是指损害残破实用性的任何缺陷或差错。7.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8.顾客不满时指顾客因产品的不良而产生的烦恼抱怨投诉的这样一种状态。9.魅力特性是指如果充足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足也不会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10.必须特性是指及时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的兴奋和满意但一旦不足,却会引起强烈不满的那些质量特性。11.线性特性是指那些提供的越充分就越能导致满意,越不充分就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12企业管理就是企业管理人员运用其知识技能经验和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对公司人财物资源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来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13.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14.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活动。15.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16.内部故障成本是指交换前发现的不良有关的成本(废品损失、返工费、复检和筛选费、停工损失、不合格品处理费)17.外部故障成本是产品到达顾客手中后发现的与不良有关的成本(保修费、索赔费、诉讼费、退货费、降价费)18.鉴定成本是为了确定产品符合质量要求的程度而发生的成本(进货测试费、工序和成本检验费、在库物资复检费、对测试设备的评价费、质量评审费)19.预防成本是为了使故障成本和鉴定成本保持最低而发生的成本(质量计划编制费、质量管理培训教育费、工序控制费、产品评审费、质量信息费、质量管理实施费)20.服务是为满足顾客的需要在供方和顾客之间的界面上的活动以及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21.软件是通过承载媒体表达的信息所组成的知识产品22.硬件是具有特定形状的可分离的有形产品通常由制造的建造的货装配的零件部件和组件组成. 23.流程性材料是通过将原材料转化成某一预定状态所形成的有形产品24.员工活化性是雇员具有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知识技能职权和欲望25.质量成本是指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以及美元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二)1.卓越绩效模式即由国际上三大质量奖的(日本戴明奖、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际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评价标准所体现的一套综合的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其实质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石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细则 2.领导、战略计划、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代表领导的三个要素3.对人力资源的关注、过程管理、经营结果代表着结果的三要素4.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基本内容管理职能、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5.全员参与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必须通过营造适当的环境来激发人们的热情和主动精神是人们懂得并愿意高效的工作从而极大的促进组织的彻底转变使人力资源发生聚变和裂变从而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6.ISO9000族标准是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通用要求和指南这套标准的问世为各类组织实现有序有效的质量管理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为贸易中心的供需双方建立信任实施质量保证提供了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 (三)1.外部顾客是那些在组织之外的组织和个人外部顾客处于组织边界之外接受组织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但可能不是实际用户2.内部顾客是指组织边界之内某个过程中的个人和团体3顾客细分的依据是地理位置、人口统计学因素、产品使用情况、采购方式、购买数量、预期的服务水平4.顾客需要是指顾客在生理和心里方面对于生存和福祉的基本要求和欲望 5.顾客忠诚是指顾客对于某种品牌的产品或某个企业做出长期购买的承诺6顾客关系管理(CRM)是企业为了获得顾客满意留着顾客挖掘潜在顾客实现顾客忠诚并最终获得顾客长期价值而致力于与顾客建立长期良好关系的活动和管理举措7.顾客满意是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8.顾客关系价值特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从成为企业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新编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外部环境: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便成为影响管理活动的外部环境.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6.案例教学:经验学派所谓的经验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它是为实现组织目的或宗旨而提出的。3.策略:拽确立组织的基本长期目标,合理分配必需的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4.政策:拽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指导及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 5.程序: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问题的方法、步骤。6.规则:是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下,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 7.规划:是综合性的计划,是这实现既定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执行步骤、使用资源以及其他要素的复合体。8.预算:作为一种计划,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9.专项计划:又称专题计划,是指这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而拟订的计划. 1.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的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2.企业经营思想: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的理念。3.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4.目标分解:是把企业的总目标分解成各部门的分目标、个人目标,使企业所有员工都乐于接爱企业的目标,并且在完成这一目标中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1.预测:是对尚未发生、目前还不明确的事物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协助管理者掌握情况,选择对策。2.宏观经济预测:是对社会总供求、经济增长速度、物价指数,就业善等有关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状况的分析和推断,它主要是为政府制定经济和社会民展规划、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等服务的。3.微观经济预测:主要是指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所作的各种经济预测。 4.市场预测:是企业制定新产品开发计划、生产计划、生产准备计划、财务收支计划的前提和基础。 5.定性预测:指依靠人的知识的经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作出定性的描述。 6.定量预测:指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定量。 1.决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2.战略决策:指事关企业兴衰成败、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大政方针所作的决策。 3.战术决策:指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作出的带有局部性的具体决策。 4.业务决策:指属于日常活动中有前提高效率和效益合理组织业务活动等方面的决策。

《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自考《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质量:根据国家标准GB/T 6583—94,质量被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2、实体: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动和过程,也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组织、体系、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3、产品:某一活动和过程的结果。 4、产品质量:反映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5、真正质量特性:直接反映顾客对产品期望和要求的质量特性。 6、代用质量特性:企业为了满足顾客期望和要求,相应地制定产品标准、确定产品参数来间接地反映真正质量特性。 7、过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8、质量环:从最初识别需要到最终满足要求和期望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又称为质量螺旋或产品寿命周期。 9、质量管理:国家标准GB/T 6583—94给质量管理下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10、质量管理学:关于质量的一般规律、理论和方法的知识体系。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过程客观规律的学科,既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又涉及数学、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并且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属于“边缘学科”。 11、五方受益者:顾客、职工、所有者、供方、社会。 12、全面质量管理:国家标准(CB/T6583—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加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

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具体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均能受益,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13、三全一多样: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的概括。它是指: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和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14、标准:国家标准GB/T 39351—83对标准所下的定义是:“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为基础,经过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的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15、标准化:国家标准GB/T 3951—83对标准化下的定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16、质量信息:反映企业产品质量和产供销各个环节的基本数据、原始记录以及产品使用过程中反映处理的各种情报资料。它是质量管理的耳目,也是一项重要的资源。 17、产品责任:制造者、销售者对用户使用该产品造成的伤亡、损害事故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8、质量成本: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既定的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的总和。是衡量企业质量管理活动和质量体系有效性的依据。 19、直接质量成本:在产品的制造和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质量成本,一般由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四个部分组成。 20、GB/T19000系列标准:GB/T 19000系列标准是我国等同采用ISO 9000

质量管理题库

《质量管理学》综合习题 (考试时携带科学型计算器、直尺、2B铅笔和橡皮,以便于计算和作图)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即课本P21) 2、控制状态——就是生产的正常状态,即生产过程能够稳定地、持续地生产符合设计质量的产品。(即课本P39) 二、填空题 1、从质量管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日益完善过程来看,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全面质量管理的四个要素是产品质量、交货质量、成本质量、售后服务质量四个方面。 3、邮电通信满足客户的需求应具备迅速性、准确性、安全性、方便性四个特性。 4、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统计计量工作、质量信息工作、质量教育工作、质量责任制、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5、质量控制的基本过程包括产品的设计过程、制造过程、服务过程。 6、跨入21世纪,现代质量管理将进入社会质量管理发展阶段,再进一步,则向全球质量管理阶段发展。 三、选择题 1、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是著名质量管理学家D A、朱兰 B、帕累托 C、石川馨 D、费根堡姆 2、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特点是它的管理全面性。即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性的质量管理和D质量管理。 A、用户第一的 B、预防为主的 C、用数据说话的 D、综合性的 四、简答题 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答: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管理的全面性,即它是全面质量的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性的质量管理、综合性的质量管理。 2、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有:⑴质量第一的观点;⑵用户至上的观点;⑶重视设计制造

质量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1.各质量管理的阶段和特点: 答:质量检验阶段(特点:产品质量主要依赖于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工人感官估计和简单的度量衡。工人是操作者,又是质量检查者,管理者,没有专制质量检查员。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经验就是标准),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特点:使用各种各样的检查设备和仪表。质量管理出现了三权分立的状态,专人订制质量标准,专人负责生产制造,专人按照质量标准检验产品质量),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区别 答: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一件产品满足其需要的绩效与期望进行比较所形成的感觉状态。顾客忠诚,指客户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依赖和认可、坚持长期购买和使用该企业产品或服务所表现出的在思想和情感上的一种高度信任和忠诚的程度,是客户对企业产品在长期竞争中所表现出的优势的综合评价。 3.管理的职责和权限答:1,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2,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3,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4,就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与外部进行联络。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4.产品实现的过程答:产品实现包括产品的实现和支持两个方面,是组织获得增值的重要过程。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产品的实现和支持过程以及相关的过程网络有效地运行,从而使组织具备满足相关方面的能力,最终实现产品的增值目标。 5.数据分析的目的是什么?会得到哪些信息? 答: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把隐没在一大批看来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的信息集中、萃取和提炼出来,以找出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数据分析可帮助人们作出判断,以便采取适当行动。数据分析是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支持过程。在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包括从市场调研到售后服务和最终处置的各个过程都需要适当运用数据分析过程,以提升有效性。 6.测量为了什么,以及依据 答:目的:为了证实产品的复合性,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复合性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组织应策划并实施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通过这种策划活动,希望在组织中建立一个具有自我完善机制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据:对顾客满意程度的监视和测量,内部测量,财务测量,自我评价,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对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对相关方满意程度的测量和监视 7.控制图的判稳和判异准则 答:判稳准则:1,连续25个点子在控制界限内。2,连续35个点子,仅有一个点子超出控制界限。3,连续100个点子,仅有2个点子超出控制界限。判异准则:1,一点超出界限。2,连续9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3,连续6点递增递减。4,连续14点中相相邻点上下交替。5,连续3点中有2点落在中心线的同一侧的2σ~3σ范围之内。6,连续5点中有4个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1σ以外。7,连续15点在中心线正负1σ之间。8,连续8点在中心两侧但无一在中心正负1σ之间。 8.QFD基本原理及其如何展开 答:QFD的基本原理:注重产品从开始的可行性分析研究到产品的生产都是以市场顾客的需求为驱动,强调将市场顾客的需求明确地转变为产品开发 的管理者、设计者、制造工艺部门以及 生产计划部门等有关人员均能理解执行 的各种具体信息,从而来保证企业最终 能生产出符合市场顾客需求的产品。 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步骤 答:准备阶段(最高管理者做出实 施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决策,确立IMS领 导和工作组,各专业管理体系标准的培 训,识别和获得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标 准),体系策划与设计阶段(最高管理 者的承诺,建立一体化管理方针,确定 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管理体系一体 化的总体策划,设计IMS模式并确定具 体的要素标准,确定组织结构、资源、 职责和权限,IMS文件总体设计),体 系文件宣贯(IMS文件编写和培训,IMS 编写与评审,IMS文件的建立于发布) 和试运行阶段(体系文件宣贯,体系文 件运行,体系文件评审、修正),体系 实施阶段(记录与信息管理,见识与测 量,不符合控制,IMS内审)和评审改 进阶段(纠正与预防措施,IMS管理评 审与改进) 六西格玛管理中的角色及其职能 答:角色:高级管理者(学习六西 格玛管理、领导最高管理团队将六西格 玛项目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参加合适 的六西格玛项目小组、保持对整个体系 的全局把握避免仅仅是局部优化、保持 一个长期的视野、在合适的情况下,解 释6西格玛管理、主持对六西格玛项目 的重要环节的审查和评价)、最高管理 团队成员(学习六西格玛、在整个组织 中开展六西格玛、管理和区分六西格玛 项目的优先次序、给六西格玛项目分派 倡导者、黑带和绿带,在他们的职责范 围内,与高级管理者一起主持六西格玛 项目的审核和评价、改进六西格玛过程、 清楚六西格玛管理障碍、提供六西格玛 管理所必要的资源)、倡导者(负责六 西格玛管理在组织中的部署;构建六西 格玛管理基础,负责六西格玛管理实施 中的沟通与协调)、黑带大师(对六西 格玛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具有较深的了 解与体验,并将他们传递到组织中 来,·培训黑带和绿带,确保他们掌握了 适用的工具和方法;为黑带和绿带的六 西格玛项目提供指导,·协调和指导跨职 能的六西格玛项目,协助倡导者和管理 层选择和管理六西格玛项目)、黑带(·领 导六西格玛项目团队,实施并完成六西 格玛项目;向团队成员提供适用的工具 与方法的培训;识别过程改进机会并选 择最有效的工具和技术实现改进;向团 队传达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建立对六西 格玛管理的共识;向倡导者和管理层报 告六西格玛项目的进展;将通过项目实 施获得的知识传递给组织和其他黑带; 为绿带提供项目指导。)、绿带和过程 的所有人。 DMAIC与PDCA的区别 答:1。DMAIC拥有众多工具,且 有不少新工具2:DMAIC模式优先考虑客 户及评估措施3:DMAIC在改进时既可进 行“流程改进”,也可进行流程再设计 过程方法的阶段 答:一、调查诊断,调整资源二、 培训起步,系统策划三、编写文件,发 放运行四、审核评审,纠偏完善五、整 顿改进,正式审核六、总结提高,持续 改进 产品质量因素 答:1)企业领导质量意识和职能 的发挥情况2)质量组织的完善程度 3)人的实际素质4)质量信息系统 的完善程度5)质量体系文件的有效 执行情况6)设计和规范质量7) 采购质量8)过程准备质量9)过 程控制质量 简单描叙质量屋 答:左墙:用户需求及其重要性。 天花板:工程措施。房间:关系矩阵。 地板:工程措施的指标及其相对重要度。 屋顶:相关矩阵。右墙:市场竞争能力 评估。地下室:技术竞争能力评估。 名词解释; 产品:过程的结果,包括硬件、软件、 服务和流程性材料 质量: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 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质量管理:组织为了使其产品质量 能满足不断更新的顾客质量要求而开展 的策划、组织、计划、实施、检查、改 进等管理活动的总和。 质量策划;致力于设定质量目标并 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 其质量目标 质量控制: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 活动 质量保证;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 满足的信任的活动 顾客满意;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 的程度的感受 顾客忠诚:顾客在满意的基础上, 对某品牌或企业作出长期购买的心理承 诺,是顾客一种倾向性意识和行为的结 合 质量成本: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 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达到满意的质量 所造成的损失 过程能力:在一定时间处于控制状 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 过程能力指数;表示过程能力满足 过程质量标准要求程度的量值 质量功能展开;将顾客满意因素与 设计过程耦合起来的一种有效工具 抽样检验: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 一部分进行检验,通过检验这少量产品 来对这批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估,并对这 批产品作出是否合格、能否接受的结论 可靠性:产品(包括零件和元器件、 整机设备、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 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能力 失效率:工作到某时刻尚未失效的 产品,在该时刻后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 的概率 六西格玛管理:管理者坚定、严格 的追求在所有过程中减少偏差以实现连 续的和突破性的变革,以此影响组织的 上线和下线并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或由组织发起的对制造、服务和管 理过程进行新的创造,由此在减少缺陷 和缩短产品周期时间方面得到持续的大 幅度的提高 SDSA模式;帮助员工进行流程标准 化的一种方法或者路标,包含标准化, 实施,研究,改进四个步骤 PDSA模式:员工通过减少顾客需求 与过程性能之间的差异来提高或者变革 过程的方法或路标。包括计划、实施、 研究和改进四个步骤 填空选择 影响质量的因素:环境、设备、人、 方法、材料。 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管理职责、 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质量管理的阶段:质量检验、统计 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成本的分类:预防成本、鉴定 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以顾客为关 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 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 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质量管理包含的内容:制定质量方 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 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七种老工具:分层法、排列图法、 因果图法、检查表法、直方图法、散步 图法、控制图。 质量管理因素:人、机、料、法、 环。 控制图的分类:计量值控制图和计 数值控制图两大类。 各国的质量奖:美国波多里奇国家 质量奖、欧洲质量奖、日本戴明奖、中 国的全国质量奖。质量成本总额曲线: 54页。 质量成本核算的步骤:成本科目设 置、成本统计、核算、分析、考核、成 本的计划与控制。质量功能展开的过程: 质量展开、成本展开、技术展开、可靠 性展开。 页脚内容1

质量管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质量管理学第 1 章: 1-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质量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活动。 3-质量计划:旨在明确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对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各种行动进行规划和部署的过程。 4-质量控制:实现质量目标、落实质量措施的过程。 5-质量成本:是指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以及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第 2 章: 6-领导作用:就是要在组织中形成一种“上下同欲”的状态,创造一个让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充分发挥作用的积极的内部环境。 第 3 章: 7-顾客需要:指顾客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对于生存和福祉的基本要求和欲望。顾客需要 8-顾客满意: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 9-顾客关系管理:也称为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为了获得客户满意,留住顾客,挖掘潜在顾客,实现顾客忠诚并最终获得顾客长期价值而致力于顾客建立长期良好关系的活动和管理举措 第 4 章: 10-标高分析:是对照公认的领先组织或最强的竞争对手持续地对本组织的产品、服务、过程等关键的成功因素进行衡量的结构化的过程。 第 5 章: 11-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组织通过预测规划、招聘、教育、培训、考核评价、配置使用、激励人力资源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系统地开发人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和个人发展目标的过程。 12-职位分析:对某特定的职位做明确的规定,并确定完成这一职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资格条件的过程。 第 6 章: 13-过程:一级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14-过程管理:就是通过对组织关键业务过程的设计、控制和改进、识别改进质量和运营绩效的机会,达到高水平的过程绩效,最终达到顾客满意。 15-质量机能展开:也称质量职能展开,是用一系列矩阵把顾客需要转化成产品技术需要、过程控制计划和操作规范的过程方法。 第7 章:

常见质量管理术语英文缩写

常见质量管理术语英文所写 1、PDCA: Plan、 Do、 Check、Action;策划、实施、检查、处置 2、PPAP: 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生产件批准程序 3、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产品质量先期策划 4、FMEA:Potential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 析 5、SPC: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统计过程控制 6、MSA: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 测量系统控制 7、CP: Control Plan 控制计划 8、QSA: Quality System Assessment 质量体系评定 9、PPM: Parts Per Million 每百万零件不合格数 10、QM: Quality Manual 质量手册 11、QP: Quality Procedure 质量程序文件 Quality Planning 质量策划 Quality Plan 质量计划 12、CMK:机器能力指数 13、CPK:过程能力指数 14、CAD:Computer-Aided Design 计算机辅助能力设计 15、OEE: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 设备总效率 16、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质量功能展开 17、FIFO:First in, First out 先进先出 18、COPS:Customer Oriented Processes 顾客导向过程 19、TCQ: Time、Cost、Quality 时间、成本、质量 20、MPS:Management Processes 管理性过程 21、SPS:Support Processes 支持性过程 22、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全面质量管理 23、PQA:Product Quality Assurance 产品质量保证(免检) 24、QP-QC-QI:质量三步曲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 25、QAF:Quality Assurance File 质量保证文件 26、QAP:Quality Assurance Plan 质量保证计划 27、PFC:Process Flow Chart 过程流程图 28、QMS: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质量管理体系 29、JIT:Just In Time 准时(交货) 30、ERP:Enterprise Requirement Planning 企业需求计划 31、QC:Quality Control 质量控制 32、QA:Quality Audit 质量审核 Quality Assurance 质量保证 33、IQC:In come Quality Control 进货质量控制 34、IPQC:I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过程质量控制 35、FQC:Final Quality Control 成品质量控制 36、OQC:Out Quality Control 出货质量控制 37、4M1E:Man、Machine、Material、Method、Environment 人、机、料、法、环 38、5W1H:Why、What、Who、When、Where、How为何/做什么/谁做/时间/地点/如何做 39、6S:Seiri、Seiton、Seiso、Seiketsu、Shitsuke、Safety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 40、TRI值:Total Record Injury (三种)可记录工伤值 41、SMART精明原则: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sult Oriented Timed

自考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题汇总

自考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题汇总4 169、头脑风暴法:又叫畅谈法、集思法等。采用会议的方式,引导每个参加会议的人围绕着某个中心议题(如质量问题等)广开言路,激发灵感,在自己头脑中掀起思维风暴,毫无顾忌、畅所欲言地发表独立见解的一种集体创造思维的方法。 170、流程图:将一个过程(如工艺过程、检验过程、质量改进过程等)的步骤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一种图示技术。目的是通过一个过程中各步骤关系的研究,发现故障的潜在原因,进而进行质量改进。 171、树图:又叫系统图。表示某个质量问题与其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问题的重点,寻求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最适当的手段和措施的一种树枝状示图,亦是一种倒立树状逻辑因果关系图。 172、矩阵图:以矩阵的形式分析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图形。它由,三部分组成:对应事项、事项中的具体元素和对应元素交点处表示相,关程度的符号。 173、亲和图:又叫A型图解、近似图解。是KJ法的一种类型。它是把收 集到的大量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意见、观点、想法和问题,按它们之间的相互亲(接)近关系加以归类、汇总的一种图示技术。 174、直方图:频数直方图的简称。它是用一系列宽度相等、高度不等的长方形表示数据的图。长方形的宽度表示数据范围的间隔,长方形的高度表示在给定的间隔内的数据数。 175、控制图:又叫管理图。用来区分由异常或特殊原因引起的波动,或是由过程固有的随机原因引起的偶然波动的一种工具。 176、排列图:又叫帕累图。将质量改进项目从最重要到最次要进行排列而采用的一种简单的图示技术。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按高低顺序排列的矩形和一条累计百分比折线组成。 177、帕累托原理: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分析意大利社会财富分布状况时得到的“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结论。 178、散布图:研究成对出现的两组相关数据之间关系的简单示图。 179、宏观质量管理:为了创造良好的外部质量环境,在企业外部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活动的总称。 180、管理体制:为了实施并完成某一管理目标所必须提供的基本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体系。

质量管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质量管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工序检验 P193指为防止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而对各道工 序加工的产品及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工序要素所进行的检验。 2、全面质量管理(ISO8402)p13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 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 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运行质量成本 P252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付的一切 费用及因质量故障所造成的损失费用之和。 4、固有特性 P3在某物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特 性!是通过产品、过程或体系设计和开发及其后之实现过程形成的 属性! 5、过程能力 P157是指过程(或工序)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 能力。它是衡量工序质量的一种标志。 6、代用质量特性 P3制造企业为了满足用户期望,必须相应地制 定标准、要求,确定一些数据和参数,来间接地反应真正质量特性 称之为代用质量特性。 7、参数设计 P112运用正交试验法或优化方法确定零部件参数的 最佳组合,使系统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产生的质量波动最小,即 质量最稳定 8、可靠度 P278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得时间内,完成规定 功能的能力 9、质量设计 P132就是在产品设计中提出质量要求,确定产品的 质量水平(或质量等级),选择主要的性能参数,规定多种性能参 数经济合理的容差,或制定公差标准和其他技术条件。 10、可信性:P258 11、标准化: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事 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已获得最佳秩序和 社会效益的活动。 12工作质量:同产品质量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的好坏,是企业或部门的组织工作,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对保证产品质量做到的程 度。 13过程方法:系统的识别和管理组织所使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 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14、水平对比:将过程、产品和服务质量同公认的处于领先地位的竞争者的过程、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比较,以识别自身质量改进 的机会。 15、质量职能:产品质量产生、形形成和实现过程中全部活动的 总和。 16、质量功能展开:是一种在设计阶段应用的系统方法,采 用一定的方法保证将来顾客或市场需求精确无误地转移到产 品寿命循环每个阶段的有关技术和措施中去。 17、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 求的能力。 18、质量成本:总成本的一部分,它包括确保满意质量所发 生的费用以及未达到满意质量的有形与无形损失。二、单选题: 1、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认为,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 ( A )。P1 A、适用性 B、固有特性 C、符合标准的程度 D、性能 2、在产品寿命周期内按需要提供服务保障的质量,这是指( A )。P5 A、使用质量 B、设计质量 C、制造质量 D、市场调研质量 3、由于生产过程中有某种缓慢变化因素的影响,其直方图的图形是( C )。P39 A、正态型 B、偏态型 C、平顶型 D、孤岛型 4、PDCA循环运转的关键在于( D )阶段。 P50 A、计划 B、执行 C、检查 D、处理 5、针对特定的项目、产品、过程、合同,规定由谁及何时应使用 哪些程序和相关资 源的文件是( C )。 P87 A、质量手册 B、程序文件 C、质量计划 D、质量纪录 6、ISO9000标准中确定了质量管理八项基本原则,其中第一项原则是( C )。P61 A、过程方法 B、领导作用 C、以顾客为中心 D、全员参与 7、x-R控制图控制界限的系数2A、4D、3D等,是只与( A )有关的系数。P144 A、样本容量n B、样本平均值 C、样本标准偏差 D、质量特性值 8、向组织内部和外部提供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一致信息的文件, 称为( B )。P84 A、质量计划 B、质量手册 C、指南 D、规范 9、在双侧技术标准条件下,如果产品技术要求(公差范围)恰好 等于过程能力, 则过程能力指数( B )。P138 A、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不能确定 10、田口质量观的特点是将质量与( A )紧密联系在一起,这 种联系用质量损失函数来表示。P110 A、经济性 B、可用性 C、有效性 D、可靠性 11、下列关于过程能力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C )。P138 A、过程能力与标准差σ及产品技术要求均有关 B、过程能力与标准差σ及产品技术要求均无关 C、过程能力与标准差σ有关,而与产品技术要求无关 D、过程能力反映出工序对技术要求的满足程度 12、( D )是防止产品缺陷的一种早期报警手段。P109 A、PDCA循环 B、质量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