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说课
- 格式:ppt
- 大小:730.50 KB
- 文档页数:21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是学生在学习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魏、蜀、吴三国建立的过程,赤壁之战的影响,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史料和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的认识较为片面,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线索,引导学生从 multiple perspectives 了解历史,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认识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感悟历史兴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理解,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史料、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自主学习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了解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从 multipleperspectives 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三国鼎立》说课稿(都淑君)一、说教材(一)地位本课是鲁教版六年级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是本学期的最后一单元,对于本书来说是总结的单元,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缩影。
从夏商周的交替到春秋战国的分裂,再到秦汉的统一。
统一到分裂,再从分裂到统一,在本单元都有体现: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分裂,再到西晋的统一;从北方的战乱到北魏的统一(黄河流域);最后北魏分裂,为下学期的隋唐统一埋下伏笔。
因此本单元的总结意义体现无疑。
而本课《三国鼎立》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秦汉的统一,下启魏晋时期的分分合合。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辨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灯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是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最后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引导:我们面对的中考就像是分裂时期的争霸战争,每一个学生就是一方诸侯,如果要在战争中取得霸主的地位,就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实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是学生在学习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历史背景后,进一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
本课主要内容有三: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对于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因素认识不足。
此外,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了解较少,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因素,三国时期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的背景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七年级所学的三国时期历史,引导学生思考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分别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三国鼎立》说课稿《三国鼎立》说课稿1说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我的设计原则是:(1)明确技术目的,服务教学目标(2)创设学习情境,利于知识建构(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要求学生观察其中再现了哪些历史人物?指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
小说不等同于历史。
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怎样的?回答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激趣,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导学[官渡之战] 1.看图说史:①东汉末年人们生活环境②人们最大的愿望③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并预测谁最有可能统一北方 2.明确学生任务:找到双方的优势劣势,分析出谁能取胜? 3.归纳出官渡之战的特点和作用并过渡描述回答思考认识读图回答认识袁、曹势力,引出二雄相争在官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一节课的内容涉及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人物以及地理分布等方面。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节可能还不够清楚。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时,可能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经济、文化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讨论等方式,培养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经济、文化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史料等教学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分享自己的观点。
4.教师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深入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经济、文化的特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通过对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感兴趣,但同时也会觉得历史事件较为复杂,难以记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排序和相互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3.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讲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5.课堂互动:设置历史知识问答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