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趣话]文人的创作传统与通俗歌曲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风格与思想表达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是特指那些以文学才华闻名的文化人士,他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他们的作品充满着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艺术表达,深受后世文人追捧。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风格与思想表达,带领读者一窥这些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
一、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风格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风格多种多样,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两个主要的类型:诗词与随笔。
首先,诗词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最具代表性的创作形式。
古代文人钟爱诗词,他们通过这种短小精炼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思想。
诗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琅琅上口、意味深长的感受。
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多数描写自然景物、人物情感和社会现象,其中蕴含着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其次,随笔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另一种常见创作形式。
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更为自由和随意。
古代文人墨客经常利用随笔写下自己的感悟、见闻和思考,展示了他们对世界的独特洞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随笔常常以自然景物、历史事件或个人经验为写作素材,语言简练明快,富有亲和力。
总的来说,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风格具有精炼、含蓄和意境丰富的特点,这些特质使得他们的作品独树一帜、引人入胜。
二、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表达古代文人墨客不仅在创作风格上有独特之处,他们的思想表达方式同样引人入胜。
首先,古代文人墨客注重个体情感的抒发。
在他们的作品中,个体的情感体验常常成为表达的核心。
他们通过诗词、随笔等作品,传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他们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捕捉微妙的情感变化,并通过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将其转化为文字。
其次,古代文人墨客关注社会和人类的命运。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变迁使得许多文人墨客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人间疾苦和社会风云的关切,展示了他们对于社会道德和人类命运的思索。
他们以自己的文字,寄托对社会和人民的爱与希望,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艺术研究|艺术趋势论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与现代流行歌曲的融合及其新生义云南民族大学/徐中原王凤摘要:古诗词之外的各类古代文学经典与现代流行歌曲融合主要有三种方式:现代流行歌曲诠释古代文学经典的主旨、颠覆古代文学经典的主旨、取材于古代诸子散文等文学经典。
21世纪以来,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是二者融合的主要原因。
从古诗词中化用句子、词语、意象或用作歌词,或用作曲目,它们在新的文本环境中一般会产生新的含义。
关键词:文学经典流行歌曲融合新生义影视艺术四大名著诸子散文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且逐渐“热潮”化,歌坛创作的“传统文化意识”越发浓厚,学界随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古诗词与流行歌曲关联的研究成果。
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流行歌曲的创作实际发现,不仅仅是古诗词,其实一些诸如古代小说戏曲、民间传说、古代诸子散文、史传散文、政论散文等各类古代文学经典,亦与现代流行歌曲发生了融合,但学界鲜有关注;再者,古代文学经典融入流行歌曲之后,其原义往往不是被直接承继,而是在新的歌词文本中产生了新的含义,这一现象亦一直为学界所忽略。
鉴于此,拟就以上两个问题做些探讨,希望对学界之前的相关研究有所补充和开拓,对流行歌曲的词、曲作者如何通过歌曲创作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如何创作出更为优秀的音乐作品有所启发。
何谓“古代文学经典”?指一直流传至今为大多数读者所欣赏与传承的古代文学著作或古代文学作品,或因其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引起跨时代的共鸣,或因其艺术成就具有不朽的典范性。
何谓“流行歌曲”?从广义上言,指在一定时代被大众广泛欣赏或传唱的歌曲,包括流行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等各种唱法的歌曲;从狭义上言,指用流行唱法(也称通俗唱法)演唱的歌曲,其符合大众的音乐审美习惯,具通俗性、时代性、流行性的特点,是一种音乐体裁,区别于原生态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戏剧唱法的歌曲。
本文所论流行歌曲指前者。
本文主要采用归纳法、文本解读法为主进行研究,但由于各类流行歌曲的数量异常丰富,实难穷举,故仅选用若干代表性的例证进行分析、论证。
古代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联系古代诗词和现代流行音乐虽然在表达方式和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诗词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情感和思想,而流行音乐则借助旋律和歌词来传达情感和观念。
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流行音乐,它们都是人们情感和心灵的抒发,都有着共同的价值。
首先,古代诗词和现代流行音乐都是文化的载体。
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历史记载和人文情怀。
通过古诗词,我们可以一窥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而现代流行音乐则集合了当下年轻人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视角,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流行音乐,它们都是人们对于时代的回应和思考,体现了一种特定社会文化的力量。
其次,古代诗词和现代流行音乐都具有情感共鸣的能力。
古代诗词以婉约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百态和情感纠葛,给人以启迪和共鸣。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描述了诗人在夜晚时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引发了读者的共情和感慨。
而现代流行音乐通过丰富的旋律和抒情的歌词,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唤起共鸣和回忆。
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流行音乐,它们都能够激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成为人们倾诉内心的良好媒介。
古代诗词和现代流行音乐还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是表达美的追求。
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赋予了美以至高无上的地位。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动人的情感表达了一段宛如画卷的爱情故事,使读者沉浸其中。
而现代流行音乐以其通俗易懂的歌词和动听的旋律抓住了年轻人的追求和心弦,成为一种流行的审美符号。
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流行音乐,它们都追求美的表达和传达,成为人们心中的艺术之光。
古代诗词和现代流行音乐虽然有着诸多的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它们都是人们情感和心灵的抒发,是一种文化载体和价值观触达的媒介。
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流行音乐,它们都能够打动人心,唤起共鸣。
它们通过自己独特的形式和艺术手法,传递着情感和思想,表达着美的追求。
剖析古典诗歌和当代流行音乐关系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无数人倾心。
而流行音乐似乎难于同高雅的古典诗歌相提并论。
所以不会有太多的人主动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但正如滔滔江水实则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古典诗歌与当代的流行音乐,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关系,古典诗歌对流行音乐的影响更是日益彰显。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典诗词更是有着值得炫耀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悠长的韵味,高深的意境,一切的一切,流传至今。
也正所以,纵览数十年来的流行音乐,处处都有古典诗词的影子,点点滴滴可见古典诗词的风韵犹存。
本文拟从两方面对“中国古典诗歌与流行音乐”做相关阐释:一是唐诗宋词元曲及流行音乐的由来和特点;二是从不同角度看诗歌对流行音乐歌词创作的影响。
首先研究唐诗、宋词、元曲及流行音乐的由来发展和特点:中国是诗的国度。
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体诗,如《诗经》、《楚词》等;另一类是格律诗,在一首诗中,讲求平仄、韵脚和对仗等。
唐帝国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
国内各民族的融合,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机关报养料和素材。
唐帝国制定和执行的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以诗赋主要内容,这种机制也直接促动了诗歌的创作。
其特点: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词是诗经及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持续发展的结果。
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长短句(杂言),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
“词”就这样产生的。
宋词的成熟繁荣时期,则是词创作的最高峰,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巅峰时期。
宋词得到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
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
词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词曲是指以唱词和乐曲相结合的文学形式如宋词元曲等词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珍贵遗产词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将唱词和乐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优美动听的艺术表达。
词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和审美趣味。
本文将以宋词和元曲为例,探讨词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独特魅力。
一、宋词:咏史抒怀之作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词曲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宋词以咏史和抒怀为主要题材,通过贴近人心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思想。
宋词的词牌多样,如《西江月》、《临江仙》等,每个词牌都有独特的格律和韵律规范。
这些规范限制了作者的字数和押韵方式,使得词曲既有一定的固定性,又给了作者合理的发挥空间。
通过这种形式的限制和自由结合,宋词在形式上达到了一种极致的完美,不仅能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还能表现出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特点。
二、元曲:戏曲之精华元曲是古代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之一。
元曲的特点是以乐曲为基础,通过词章和唱词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讲述故事。
这种形式独特的表演方式为元曲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元曲通过抒发内心情感、揭示社会生活和探讨人性善恶等方面,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元曲的创作主题广泛,有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宫廷恩怨等各种题材。
不同于宋词的形式约束,元曲在情节和表演上更为自由,可以更好地展现剧情和人物特点。
元曲的音乐与唱词的结合,使得表演更加生动有趣,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词曲的传承:对现代文学的影响词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于现代文学和音乐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古代文人的创作方式和审美观念,也影响了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
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许多作家受到词曲的影响,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文人音乐是中国古代文人在音乐艺术上的表现,也是他们精神世界与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
本文将从文人音乐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文人音乐的起源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音乐活动主要是在宫廷和宗庙中进行的,属于官方音乐。
汉代开始出现了文人音乐,主要表现在诗歌、琴曲、乐府诗等形式上。
隋唐时期,文人音乐进入了一个繁盛时期,文人雅士们在诗歌和音乐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创作,推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
1.文人音乐注重情感表达。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追求内心世界的真实与激荡。
在琴曲、独奏等形式中,文人通过音乐来表达对生活、自然、人情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情感的抒发与沉淀。
2.文人音乐追求精神境界。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强调内在的精神追求,注重音乐对人的心灵的陶冶与启迪,追求超脱凡尘的艺术境界。
在演奏与作曲过程中,注重修养与内心的沟通,追求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3.文人音乐强调审美追求。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在审美上有独特的追求,注重音乐作品的意境、形式和艺术质感。
在作曲与演奏中,追求音乐的美感与艺术的完美,体现了文人对艺术的高度理解和追求。
4.文人音乐融合了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在情感表达方面较多地采用了文学艺术的手法,如运用诗歌、乐府诗等诗文形式作为音乐的表现方式,使音乐与文学艺术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性音乐作品。
三、文人音乐的代表作品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以《广陵散》为最具代表性。
《广陵散》是中国古代琴曲中的经典之一,它创作于南朝时期,流传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广陵散》的曲调优美婉转,琴曲中融合了文人的深情表达和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独特魅力。
还有《阳春白雪》、《鹤鸣之士》、《平沙落雁》等琴曲,都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杰出代表作品。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是指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创作的音乐作品,其艺术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古代文人音乐的起源、音乐风格、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浅谈。
古代文人音乐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雅乐,雅乐是古代宫廷音乐,以其庄重、典雅的音乐风格成为后世文人音乐的鼻祖。
在汉代,文人士大夫的音乐活动逐渐从宫廷走向社会,形成了独立成体系的文人音乐。
而到了唐宋时期,文人音乐更加繁荣,成为一种在士大夫社会中广为流传的文化现象。
古代文人音乐的风格多样,包括琴曲、诗词、曲调等多种表现形式。
其中最重要的是琴曲,古代文人独爱琴曲,将其视为表达情感的最佳途径。
以琴曲为代表的文人音乐,不仅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其内涵丰富,能够表达出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在诗词方面,文人音乐往往与诗词相结合,通过音乐的表演来增加诗词表达的艺术感染力。
曲调也是古代文人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曲调代表着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例如凄婉的《长恨歌》、豪放的《广陵散》等。
古代文人音乐的代表作品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高山流水》、《阳关三叠》、《渔舟唱晚》等。
《高山流水》是闻名于世的琴曲,由晋代的琴师黄钟所创作,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音乐风格成为后世琴曲的经典之作。
《阳关三叠》则是唐代文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曲调悲凉的旋律和诗词的表达,将忧愁的思绪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展现了文人悲欢离合的情感。
《渔舟唱晚》则是宋代文人苏东坡的创作,以其豪放洒脱的曲调和丰富多彩的曲式为人称道。
这些作品都体现了古代文人音乐的独特魅力,成为了后世音乐家所推崇的经典之作。
古代文人音乐的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其音乐本身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文人音乐以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音乐的表演来传递民族情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的高尚情操和追求。
而今天,古代文人音乐在现代音乐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音乐家通过对古代文人音乐的研究和演绎,将其融入到现代音乐中,创造出了更加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的联系诗词与音乐一直以来都被视为艺术的精髓。
无论是古代的诗词还是现代的音乐,在表达情感和传递意义方面,都有着相似的特点和共同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之间的联系,从旋律、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旋律的相似性在古代诗词和现代音乐中,旋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诗词通过押韵和平仄等技巧来形成独特的韵律感,而现代音乐也借助和弦、节奏和流行曲式等元素来呈现独特的旋律。
无论是古代的《离骚》还是现代的流行歌曲,它们都通过旋律来传递情感和吸引听众。
二、情感表达的共通之处古代诗词和现代音乐都是情感表达的媒介。
无论是古人吟咏诗词还是现代歌手唱响歌曲,他们都通过语言和音乐,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受。
古代的唐诗宋词常常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爱情、离别、怀旧等情感,而现代音乐也通过歌词和音乐旋律,抒发爱情、友谊、梦想等主题。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诗词和音乐都是情感的载体,将人们的情感内核传递给读者和听众。
三、文化传承的延续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记忆。
古代文人墨客们通过创作诗词的方式,抒发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理解和感悟。
而现代音乐也能够承载这样的文化传承功能。
例如,一些现代歌曲融入了古代诗词的元素,使得古典文化能够在现代音乐中得以延续。
通过将古代的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使得古代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四、情感共鸣的产生古代诗词和现代音乐都有着强烈的情感共鸣力。
无论是古代的《静夜思》还是现代的民谣,它们都能够触动人心,引起读者和听众的共鸣。
古代诗词通过文字的表达和修辞手法,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共鸣和思考;而现代音乐也通过旋律和歌词的搭配,打动听众的心灵。
由于情感共鸣的存在,古代诗词和现代音乐都能够深入人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结: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之间存在着深厚的联系。
无论是旋律上的相似性,还是情感表达、文化传承和情感共鸣等方面,古代诗词和现代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水调歌头中国诗词中的音乐与歌唱意境中国古代文化中,诗歌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中国诗词中,有许多优美动听的水调歌头,这些歌曲以其独特的音乐与歌唱意境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探索水调歌头在中国诗词中的音乐和歌唱意境,以及它们对于文化的传承和人们的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一、音乐与诗词的结合音乐是一种最能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的表达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中国古代文人经常将音乐运用到诗词中,创作出许多动听的水调歌头。
这些歌曲常常以简练抒情的方式展示人们对于爱情、自然和人生的理解与追求。
二、水调歌头的音乐意境水调歌头具有独特的音乐意境,通过温婉优美的曲调,表达出恬静宁和的情感。
它们常常以缓慢轻柔的节奏和柔美的旋律展示出自然之美,使人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也仿佛置身于宁静祥和的环境中。
这种音乐意境给人以舒适和放松的感觉,让人对生活和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三、水调歌头的歌唱意境水调歌头在歌唱意境上也有独特之处。
歌手在演唱水调歌头时,往往以柔和高亢的声音表达出诗词中的情感。
他们以轻盈的歌声唱出思绪的飘逸和情感的细腻。
这种歌唱意境让人们在聆听歌曲时沉浸其中,感受到词中所表达的深情和美妙,更加理解和体会到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文化传承与情感表达水调歌头的存在不仅在于其音乐和歌唱意境,更重要的是其对于文化的传承和人们情感表达的作用。
水调歌头代表了古代文化中音乐与诗词的结合,通过它们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同时,水调歌头也为现代人们提供了一个重塑情感、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平台。
总之,水调歌头中国诗词中的音乐与歌唱意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其独特的音乐和歌唱方式,为人们带来了美妙的音乐体验和情感思考。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欣赏水调歌头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
让我们珍惜这些优美的诗词与歌曲,一同感受其中的音乐与歌唱意境,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与智慧,同时也通过这些音乐与歌唱意境来寻找自己内心的宁静与美好。
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我们知道古诗词属于高雅文化,现代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二者的区别很明显。
所以将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与理不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著名女歌手王菲、邓丽君等人倾情演唱苏轼著名的词《水调歌头》。
还有歌曲《月满西楼》童丽、邓丽君等人演唱的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却上心头。
”当我们听着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歌曲时又有一番别样的风情。
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古代文人的诗意情怀,又让我们领略到现代流行音乐的魅力,给人以动人的现代感。
又比如演唱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也一度被翻唱。
这些是流行歌曲还是古典诗词,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还原,是普及还是融合?不得不说这些创作的歌曲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来说,一方面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很好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下面谈谈现代配乐古典诗词演唱的类型:一是拟古型(还原型)、李叔同的《送别》,地道的长短句,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
汉乐府民歌《上邪》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有呈现。
这种创作还原了当时诗词内容中的场景、意境、情感等等。
二是普及型:主要是为了初学者更好地学习曾经有用外国歌曲配中国诗词的情况,如《小路》配《独坐敬亭山》,用《红河谷》配《夜泊秦淮》,但并不适合。
但是却有一首特别适合的就是李叔同的《送别》,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
对于文学素养不高的人来说,流行歌曲成了他们认识诗的重要途径。
曾经有过这样的事,一老师讲英国诗人威廉叶芝的名作《当你老了》时,用英文讲,学生没有反应,用中文,学生也不知道,当把中文译诗读出来,念到“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时,学生才恍然大悟,说这不是那首“水木年华”的歌吗?"多少人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能承……三是融合型:音乐的融合,作者并不拘泥于古曲,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淡淡幽情》邓丽君《绿蓑衣》杨小琳。
试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一,诗词配曲式.这种古词新唱,借古意表今情的形式,既有古典的雅调,又有当代的风格,细细体味,意蕴无穷.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痴男怨女,游人浪子,在大江南北大为流行,广受称颂,成为传统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 在原文配曲式的古典诗词歌曲中,最有名的是邓丽君《淡淡幽情》的专辑,这专辑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 ,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 ,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全是唐宋诗词上配曲的,典雅动听,引人入胜,广为传颂,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的极品. 《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专辑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足见其魅力.另外,罗文《满江红》,徐小凤《别亦难》,杨洪基《滚滚长江东逝水》,童丽《月满西楼》和《春江花月夜》等等,广受欢迎,其魅力及影响毫不亚于邓丽君《淡淡幽情》. 歌诗本一家,"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 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杨海明) ,古典诗词与音乐有扯不断的因缘关系,古词新唱,促进经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雅俗共赏,既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文化品味,更使世人得以享受一种温馨,安宁,优雅,纯淳的音乐文化大餐,带给人们的是与当今低俗的歌曲完全不同的听觉享受. 二,词句提取式.这种融合的形式很容易被广大词作者经意不经意地使用着.每个歌曲作者肯定都或多或少的掌握着古典诗词中的名言经典等一些知识,只需要基本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就可以构词成篇了.只是,如果没有很好的古典知识基础和灵感,技巧,创作激情等条件,使用这种方式创造出好的作品是有难度的.取用不当,则主题不好控制; 运用得少或不妙,则与一般的流行歌曲难有异同, 有标"旧"立异之嫌,而且对改变流行歌曲平俗的状况和文化格调的提高也没有多大好处.如欲运用, 则应该是古今雅俗之间的融洽生辉,应该努力发挥古典诗词词句在歌词中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典诗词中的名句精粹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有着强大的文化辐射影响,起着以点带面,以一胜百,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取古典诗词中的精粹部分,特别是那些熟为人知的名言精句,恰当地穿插融合在歌词写作中,用来增强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扩大歌词内容的表现力.这种提取方式通常在歌曲中具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听众也容易和乐于接受.以下徐雯的《梅花三弄》,便是一首不朽之作: 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白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徐雯—《梅花三弄》) 不论是标题还是歌词中使用古典诗词的词句,这方面的例子都是非常多的,如黄安《新鸳鸯蝴蝶梦》,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AGIN 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蔡琴《明月几时有》,李政《一剪梅》,张伯宏《床前明月光》,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 《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往往只是借用古典诗词某些词句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不一定是原诗词的现代演绎,但却表现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种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例如花儿乐队的《鹊桥汇》: 心有灵犀/一点通体/只盼做鸳鸯不羡仙境/远隔地心/白头不离/如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艳柳绿/不如望你/谈着天下谁敢不识君/流水无情/佳人有意/不与你喝醉/难违天理(花儿乐队—《鹊桥汇》) 这首歌借助了"鹊桥"的典故,围着同一主题,把一些相关的诗词名句汇合起来,构成回环不绝的天造一对地设一双,心心相通的意境,引人思绪入鹊桥,流连忘返.歌词情意绵绵,音乐轻快流畅, 《鹊桥汇》尽管有堆名句砌熟语之嫌,但其凭着轻快动听的乐曲,歌词借音乐的东风,传唱八方.从这个角度说,古典诗词因流行音乐的流行而"流传"扩大影响,也不失为诗词与歌曲融合的一个有意义的例子.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词句提取式可以让流行歌曲从古典诗词宝库中汲取所需,在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素材营养中健壮成长. 三,语言改造式.这里的语言改造,主要是指具有深厚古文功底的作者以仿古的字词,意境,节律描述当代的情感,事件,意愿,审美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古典诗词的气息,充满古典诗词的味道, 以致一般不熟悉古典诗词的人难以分辨它是否来自古诗词.这类作品在言词上,句式上,意蕴上,甚至内容上都与古典诗词的风格形神皆似,是古典诗词作品的现代形式的再现.这类的作品很多,不乏成功之作,例如何炅的《看穿》,张晓松的《中华民谣》,陈涛的《英雄谁属》,吴奇隆的《转弯》(晏, 菲《黄鹤楼(现代版))等等,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如李叔同的《送别》》,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首《送别》是现代人的作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这首婉约词风很浓的《送别》,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唱出了一种痴情,一种哀怨,一种无奈,一种眷恋,音律和谐优美,它的言语,意象,无不体现了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发展,有巧夺天工之妙.再来看看一首《转弯》: 天苍苍/路漫漫/人在人海里流着浪/风在飞/心在盼/爱在爱情里靠个岸/夜夜夜里高唱/唱尽人情冷暖世情如霜/深深深情几许/如果一刀能够化作两断/就让一切在这地方松绑/峰已回路已转/此情何苦枉断肠(吴奇隆《转弯》) 不论何炅"醉了红颜/也罢/断了琴弦//问天涯/放了天下/也罢/送给人家" 的《看穿》,还是胡歌"壮志凌云几分愁/知己难逢几人留/再回首/却闻笑传醉梦中/笑叹智穷不知今况/终成空"的《逍遥叹》;不论黄霑"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涛尽红尘俗世几多娇"的《沧海一声笑》,还是吴品醇"古往今来又一春/百花怒放燕争鸣/独杯空照月无影/留得残烛待天明"的《忆长安》,展现的都是优雅深淳的歌词文化享受, 古韵今吟,耐人寻味. 这给了我们启示,借助流行歌曲"流行"的翅膀,古典诗词也可以像流行歌曲一样广泛流传开来, 甚至可以比网络上很多低俗,庸俗的流行歌曲更为流行.它在与流行歌曲的恰当相融中,可以用古典诗词的"优雅"融合流行歌曲的"流行",骏马配英雄,必定能成为文化的草原上最活跃最美丽的风景. 四,融合的意义流行歌曲除了是抒情,娱乐的工具,还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抒情偏颇,放纵娱乐的话,必然给青少年造成负面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管你是男女老幼,不管你是主动还是被动,情愿还是不情愿,你的耳朵都无法拒绝它在你周围每个角落萦绕,或多或少,或重或轻,无所不在的流行歌曲甚至会影响一代人的情趣,思维和生活方式. 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是能够影响宇宙的一种力量",孔子说:"移风易俗,莫过于乐."我国近代学者蔡元培,王光祈等人,则力倡"美育"与"乐教".实践证明,"寓教于乐"已成为一种有效的重要的教学思想.流行歌曲内容广泛,兼容并包,无所不有.在日常生活中,尤其看到追星一族为歌手疯狂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歌曲的巨大作用力.青少年所喜闻乐见传唱不已的流行歌曲无疑是他们培养情趣,学习模仿,认识社会的途径.正因如此,才有那么多有责任心的音乐人站出来抵制庸俗的歌曲,呼吁提高流行歌曲品质. 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入选台湾小学一年级教材,因为他的歌词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另外, 他的《上海1943》入选某小学教材, 《蜗牛》入选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 《爱在西元前》成为台湾高中联招历史考题, 《发如雪》台湾某学校语文考题,还有台湾某大学生用"周杰伦现象"作为自己的论文题目.此外,他的歌还入选到日本日中通信社出版的《通过唱歌记住中国话》的汉语学习教材中.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前贤圣者的名文佳作自然是流行歌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素材宝库.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古典文化的精华,在古诗词上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或者可以说,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内蕴的取用,继承和发扬,是二十一世纪喧扰中的流行歌曲在内容上一次"超凡脱俗","返璞归真"式的进步."唐诗中运转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宋词里轻巧尖新的意境美学和缠绵绮靡的人生情感;元曲苍茫寥廊的宇宙意象和风流倜傥的浪子情怀;明清文艺中的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构成中国文化史中优美的旋律."①(葛金平《流行歌曲歌词创作源泉--古典诗词》)"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方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方文山大师的词不仅音律美,还以传统诗歌的创作方法,用意象形成意境,用蒙太奇打破时空界限, 扩大表现生活的容量,雅俗共陈,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以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创造了《菊花台》, 《青花瓷》《威廉古堡》等都是雅俗共赏的杰作.他的作品大受欢迎且常年不衰,还有个原因是富有, 意蕴,意味无穷.这些正是当下的流行歌曲远远不及的地方. 最后,在意蕴上.意蕴是指歌词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或者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某种主旨,也包括歌词中的意象,意境等.意蕴丰富能引发读者的情思,给人以人生的启示,隽永的回味和诗意的美的感受.古典诗词中的"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黄河落日圆",是千古壮观的意境. 写情李益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赠婢崔郊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木兰花张先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 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 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生查子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生查子牛希济春山烟欲收, 天淡星稀小, 残月脸边明, 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 情未了, 回首犹重道: 记得绿罗裙, 处处连芳草。
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评析由于古今语言、音乐的差异,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很多歌词作者往往不拘泥于古典诗词的原来的字句,而将其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的素材,或者整句地沿袭,或释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新创作的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成为当代流行歌坛上的一道特殊的景观。
这就是我所说的“文字的融合”。
例如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显而易见,这是以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为蓝本的。
我们对照李白的原诗: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不难看出,黄安词基本上是李白诗句的沿袭和化用,但二者所表现的主题有了一些变化。
李白抒发的是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而黄安表现的则是现代人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今天拥有的爱情观。
人们对爱情失去了信心,他们不是把爱情奉为一种信仰和归宿,而是把爱情当作一个驿站,一种缘分,人世悲欢,缘来缘去,好聚好散。
新词迎合了现代人的爱情心态,所以尽管在内涵上较原诗单薄了许多,可仍能得到不少现代听众的喜爱。
比如流传颇广陈小奇创作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化用了唐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我们看它的歌词: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却发现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可以看出在这些歌词中,作者把古典诗词的意境和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仍有《枫桥夜泊》的画面,但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离情别恨。
蒇用古代的唐诗宋词来改编成现代流行歌曲。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是一张《淡淡幽情》的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有台湾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
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
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映象最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
但这些多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与流行隔着一段距离。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
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蒄要说的是,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反映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或胸怀。
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张明敏的那个版本到了。
[诗词趣话]文人的创作传统与通俗歌曲
阅读天地
0126 0844
文人的创作传统与通俗歌曲
宋代词人柳永,一生虽善于写词,但仕途颇为曲折坎坷,他在四十七岁才考中进士,算是进入了仕途,但此后却长期任地方初等官职,蹉跎十年,也没能升迁为京官。
恰逢那一年寿星出现,寿星即南极星,又称老人星,它的出现过去认为主天下太平,柳永认为时机正好,就写了一首词庆贺这一祥瑞,将它交给了仁宗皇帝,希望以此得到皇帝的赏识,再升迁一下为京官。
词曰: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
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
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
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机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
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
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
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这首词总的是写: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月明风细,皇宫内一片静寂,这时老人星出现了。
在这歌舞升平之年,这正是祥瑞征兆。
词中的“正值升平”充满对仁宗的吹捧,充溢着一派歌功颂德的情调,从艺术角度上说,可以说这是一首成功之作。
不料仁宗皇帝接到此词后,刚读了开头的一个“渐”字,就引起了老大的不痛快,他认为,开头用“渐”字不吉利。
但是他还是要把此词看下去,看到最后,当读至“此际宸游,凤辇何处”时,仁宗皇帝真的发怒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几个字是仁宗皇帝的忌讳,他写的挽词中曾经用过这几个字,可这柳永怎能知道呢?而往下,当仁宗皇帝读到“太液波翻”时,更火了,他说:“为什么要用‘波翻’?怎么不用‘波澄’?”一气之下,将此词掷之于地,说:“这样的人,让他花下浅斟低唱填词去吧!”当然,这样一来,柳永想晋升京官的希望也就落了空。
此次落空,柳永当然十分生气,也感到莫名其妙。
因为按照宋代选人改京官的规定,柳永已当了十年地方官,该改京官了。
于是,他就跑去找到当时的宰相晏殊,想问个究竟。
晏殊当然也风闻了此中的缘由,于是他就旁敲侧击地问:“你最近写词了吗?”柳永一听此话,心想:写词有什么不好,大家不都写吗?于是就冲晏殊说:“写词有什么关系,就是像你身为宰相,不也常写词吗?”晏殊见柳永如此辩驳,于是也就不客气地说:“我虽写词,但我却没有写‘彩线慵拈伴伊坐’这样的词!”柳永见此,知道和晏殊再也没有什么好说,只好不高兴地讪讪而退。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柳永曾写过一首俗词,题目叫《定风波》,这首词
是: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事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来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
彩线慵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原来,这是写一个少妇思念丈夫的词。
上阕写这位女子自春天以来,心情很不好,对什么都不在意,甚至将红花绿叶都看成愁惨的景象。
以致太阳升上了树梢,黄莺在枝头愉快地欢唱,如此美好的韶光,她都无心欣赏,仍然拥被闷睡。
这样一来,身上瘦了,头发乱了,终日都懒得梳妆打扮了,为什么呢?没有别的原因,是恨丈夫一去,太薄情了,连书信都没有寄给她过。
她怎能不精神苦闷呢?下阕,则写这位女子悔恨的心理活动,她想到,早知如此,真后悔当初不把丈夫的雕鞍锁住不让他走。
把他拘禁在书房里,给他彩笺和象牙做的笔,只叫他天天写诗,把吟咏作为功课。
于是自己呢,也就可以和他整天厮守在一起,懒洋洋地拿上针和线,或做或不做,坐在他身旁,不辜负这青春的美好时光,不使这美好时光虚度。
这首词是柳永俗词的代表,其实写得也没什么,只不过“暖酥消,腻云亸”写得似乎露骨了些,但此词迎合了当时市民们的口味,因而流传甚广,也就传到晏殊那里。
而晏殊呢,身为宰相,是属于士大夫阶层的,他认为这样写法太俗、太露骨,不合于文人士大夫的创作传统,当然也就讥笑柳永的“彩线慵拈伴伊坐”太俗了。
柳永见此,他知道晏殊讥笑的原因,知道自己背离了文人士大夫的创作传统,讲也讲不清,只好走开了事。
这个故事曾多次见于古代诗话和笔记,如宋湜《古今词话》,张舜民《画墁录》,叶梦得《石林诗话》,陈师道《后山诗话》,等等,但各家记载略有出入。
但不管怎样,却可以说明:当时市民欢喜的,晏殊不喜欢;而晏殊欢喜的,市民又不一定欢喜。
在古代,这是两个不同的欣赏阶层,而晏殊和柳永是这两个不同的阶层的创作代表,他们一从事雅文学创作,一从事俗文学创作,从创作方法到欣赏标准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就是文人创作传统与时代通俗歌曲的区别。
∙ (0126 084235)
∙ (0125 200502)
∙ (0120 111356)
∙ (0120 110523)
∙ (0119 170331)
∙(0118 153315)
∙(0118 152826)
∙ (0117 100622)
∙ (0117 095918)
(0116 0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