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量及严重度判断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3
失血量的几个计算方法
评估失血量是一项困难的临床工作。
对于创伤患者,失血量的估计非常困难,尤其是对于钝挫伤,很容易低估失血的严重程度。
以下是常用的失血量计算方法:
1.目测法:凭经验、估计血量常常是实际出血量的一半。
2.称重法:利用所用辅料的重量差计算(1.05g=1ml)。
3.容积法:使用弯盘、有刻度的积血器测量,较为准确。
4.面积法:血液浸湿面积按10x10cm为10 ml,即1cm²为
1ml。
5.依据重要的生命体征(Vital signs):根据脉搏、呼吸、收缩压脉压差毛细血管再充盈、尿量等指标来估计失血量。
6.妊娠末期血容量估计:妊娠末期血容量(L)=孕期体重(kg)×7 %或非孕期体重(kg)×10%。
7.休克指数估计失血量: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mmHg),正常值0.54±0.02.根据休克指数的大小来估计失血量。
除了以上方法外,血红蛋白估计失血量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正确评估患者术中失⾎量,这个技能你get到了吗输⾎是⼀把双刃剑,既有着⽆法替代的抢救治疗作⽤,也存在着⽆法预测的不良反应和输⾎风险。
所以,临床上对于输⾎有着「能不输就不输,能少输绝不多输」的原则。
⽽⼿术作为⼤量失⾎最常见的原因,术中正确评估患者的失⾎量和及时输⾎输液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01如何评估患者术中失⾎量?所谓术中失⾎量,其实是指循环⾎容量的丢失,包括⾎液中⽆形成分(⾎浆)和有形成分(主要是红细胞)的丢失。
关于评估失⾎量,美国曾针对创伤中⼼医护⼈员做过⼀项研究:300ml的红⾊液体倒在床单或地板上,但多数医护⼈员的估计量只有50~150ml。
很明显,医护⼈员估计的量严重不⾜。
所以,光凭经验⽬测失⾎量是不可取的。
临床上评估失⾎量的⽅法主要有以下⼏种:■休克指数计算法⽤相对基础⾎压(BP)和⼼率(HR),快速计算患者休克指数(SI=HR/BP),根据SI估计失⾎量。
SI估计失⾎量1.010001.520002.0>3000正常值:0.5~0.7■测定⾎红蛋⽩(Hb)或红细胞压积(Hct)法如果时间允许,术前应该采⾎进⾏Hb或Hct测定,以了解患者的现时⾎液稀释或浓缩情况。
如果未能及时获得术前Hb或Hct,则可以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能、健康、营养等全⾝状况,对患者原有的Hb或Hct进⾏估算,再结合实时测得的Hb或Hct,对患者出⾎情况作出评估。
计算公式:估计失⾎量(ml)=(术前或估算Hct-实测Hct)/术前或估算Hct×体重(kg)×7%×1000■称重法根据⼀定⼤⼩的纱布吸收⾎⽔的多少来估计。
计算公式:估计失⾎量(ml)=[浸⾎纱布重量(g)-⼲纱布重量(g)]×1ml/g-所⽤⽣理盐⽔量(ml)■吸引液Hb测定法根据吸引瓶内Hb含量来估计。
计算公式:吸引液失⾎量(ml)=吸引液总量(ml)×吸引液Hb含量(g/L)/术前Hb含量(g/L)02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过去我们输⾎⼀直是遵循「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但现在我们输⾎已经提倡成分输⾎了,也就是「缺什么,补什么」。
失血量的计算方法
评估失血量是一项困难的临床工作,创伤的失血量是非常难以估计的,尤其是钝挫伤,极易低估失血的严重程度,那么都有哪些失血量的计算方法呢?
(1)目测法
即肉眼估计法,凭经验、估计血量常是实际出血量的一半。
(2)称重法
利用所用辅料的重量差计算。
(1.05g=1ml)
(3)容积法
使用弯盘、有刻度的积血器测量,较准确。
(4)面积法
血液浸湿面积按10x10cm为10 ml。
即1cm²为1ml。
(5)依据重要的生命体征(Vital signs)
妊娠末期血容量(L)=孕期体重(kg)×7 % 或非孕期体重(kg)×10%
(6)休克指数估计失血量
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mmHg),正常值0.54± 0.02
(7)血红蛋白估计失血量
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失血约400~500ml。
但是在产后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值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出血量。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失血量的几个计算方法失血量是指人体因出血而损失的血液量,是判断出血程度和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失血量计算方法。
1.估算法(也称目测法或静态方法)这是最为常见和简便的估算失血量方法,常用于急诊和现场救治。
具体步骤如下:-目测判断血液流失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根据判断,估算血液流失量的百分比,并将其转化为体重- 采用公式:失血量(ml)= 估算血液流失体重(kg)× 丧失血量百分比(%)-血液流失体重的常用估算值为:轻度失血为15%,中度失血为15%-30%,重度失血为>30%-估算血液流失体重的方法包括:病史询问、目测、称重等2.预估法(也称动态法)这种方法需要通过一些检查结果来估算出血量,在一些情况下更准确可靠。
具体步骤如下:-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以测量体积变化、血红蛋白浓度和细胞比容等指标-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可以推算出血液流失的程度- 利用公式:失血量(ml)= 体积变化(ml)× (1 - 血液稀释率)-血液稀释率通过测量的血红蛋白浓度和细胞比容与基准值进行比较得出-预估法通常需要在临床环境下进行,并且需要专业仪器和设备的支持,例如:红细胞计数仪、离心机、光学比色计等。
3.标记法(也称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注射放射性标记物质进入血液中,通过测量被标记物质的稀释程度来估算出血液流失的量。
具体步骤如下:-患者在手术前注射一种特定的放射性标记物质-在失血后,测量标记物质的稀释情况-标记法的优点是能够提供准确和定量的失血信息,并且不受临床环境的影响-但是,标记法需要额外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同时也存在放射性物质带来的风险和安全问题。
总结起来,失血量的计算方法有估算法、预估法和标记法等。
选择何种方法取决于临床实际情况和资源情况,同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操作,以确保准确和及时地评估失血量,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思路摘要】消化道出血根据出血量和速度分为急性出血.显性出血和隐性出血。
[1]急性消化道出血分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和急性下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出血,年发病率为50/10万-150/10万,病死率7%-10%。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下的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的出血,主要表现为便血,可呈鲜红色、暗红色或柏油样。
大部分消化道出血经胃镜和(或)结肠镜检查均能明确病因,但仍有5%患者无法确定病因。
[2]【关键词】消化道出血诊断思路【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0-0357-01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1出血的诊断:患者出现呕血、黑粪及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和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下列情况可误诊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口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引起粪便发黑。
对可疑患者可作胃液、呕吐物或粪隐血试验。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出现便血。
④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应注意。
1.2出血的病因诊断:多为上消化道病变所致,少数为胰胆疾病引起,其中以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上消化道肿瘤、应激性溃疡、急慢性上消化道黏膜炎症最为常见。
少见病因包括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上消化道血管畸形、病变、食管裂孔疝、胃黏膜脱垂或套叠、急性胃扩张或扭转、理化和放射损伤、壶腹周围肿瘤、胰腺肿瘤、胆管结石、胆管肿瘤等。
某些全身性疾病,如感染、肝肾功能障碍、凝血机制障碍和结缔组织病等也可引起本病。
1.3出血严重度与预后的判断1.3.1必要的化验检查:常用检查项目包括胃液或呕吐物或粪隐血试验、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
为明确病因、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尚须进行凝血试验(如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肌酐和尿素氮、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检查。
出血分级标准出血分级标准是临床医学中用于评估和治疗出血严重程度的重要工具。
出血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包括颅内、胃肠道、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以及其他系统。
以下是每个系统的出血分级标准:1.出血分级标准概述出血分级标准通常基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出血部位以及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评估。
一般来说,出血分级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2.颅内出血分级标准颅内出血是指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
其分级标准通常基于出血量、出血部位以及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常用的分级标准包括:轻度:出血量小,症状轻微,无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中度:出血量较大,症状明显,伴有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重度:出血量大,症状严重,伴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或生命体征不稳定。
3.胃肠道出血分级标准胃肠道出血是指食管、胃、肠道等部位的出血。
其分级标准通常基于出血量、出血速度以及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常用的分级标准包括:轻度:少量出血,无明显症状;中度:出血量较大,伴有一定程度的失血症状,如头晕、乏力等;重度:大量出血,伴有明显的失血症状,如休克等。
4.泌尿系统出血分级标准泌尿系统出血是指肾脏、输尿管、膀胱等部位的出血。
其分级标准通常基于出血量、出血速度以及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常用的分级标准包括:轻度:少量出血,无明显症状;中度:出血量较大,伴有一定程度的失血症状,如头晕、乏力等;重度:大量出血,伴有明显的失血症状,如休克等。
5.呼吸系统出血分级标准呼吸系统出血是指鼻腔、喉部、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等部位的出血。
其分级标准通常基于出血量、出血速度以及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常用的分级标准包括:轻度:少量出血,无明显症状;中度:出血量较大,伴有一定程度的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重度:大量出血,伴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可能需要紧急治疗。
6.皮肤出血分级标准皮肤出血是指皮肤表面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
其分级标准通常基于出血范围、出血速度以及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创伤病人失血量评估和成份输血的相关问题出血和失血性休克是战创伤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在常规武器战争中,发生率约10~20%;在核战争时,其发生率可达20~30%,或更高。
战创伤性出血或休克的临床表现或给机体带来的危害除了严重的组织或器官损伤伴有大量失血或失液外,还与与伤员过度疲劳、饥饿、脱水、中暑、受寒、感染等因素有关。
与战创伤有关的出血或血容量减少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有:(1)大量失血如炸伤(炮弹、地雷)引起的多处伤、肢体残缺、骨折、腹腔脏器伤、血气胸等。
(2)心脏、大血管伤以及内脏出血未被迅速制止;(3)遭受枪弹、弹片伤,或挤压后软组织血管内的血浆大量外渗到组织间隙;(4)心脏损伤(或受压)导致心脏的血液回流及搏血障碍;(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肺动脉栓塞(组织碎片、脂肪颗粒、微血栓等),造成血流障碍,使回心血量及左右心搏血量减少。
尽管如此,指战员在受伤的第一时间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及后送,以及后方医院的进行及时、准确、有效的处理,许多伤员是可以避免致残甚至死亡的,其中正确估计失血量,及时、准确、有效的输液输血(包括合适的晶胶液体和血液成份)是极其重要的。
一、怎样估计失血量和血容量(一)院前失血量的评估所谓失血量,其实是指循环血容量的丢失,包括血液中无形成份即血浆和有形成份(主要是红细胞)的丢失,循环血容量丢失过多(>30%)、过快,机体不能及时有效适应和体液补充,就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加、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甚至昏睡。
因此,失血量的准确评估(包括血液无形成份和有形成份的丢失)对科学、合理输血输液、及时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具有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不容忽视。
为了能够准确评估失血量,必须对患者入院时全身情况作一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体能、营养及各脏器功能状态,尤其基础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便于对不同手术患者能耐受失血量的最大安全限量进行预测,同时结合手术进程进行实时调整输液种类和量,以确保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科目考试:2022实用现场急救技术继续教育真题模拟及答案(1)共535道题1、失血严重度的判断依据是()(单选题)A. 出血的部位B. 失血速度C. 失血量D. 伤病员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失血量试题答案:D2、断肢(指)的急救不包括哪几个方面()(单选题)A. 止血B. 包扎C. 输血D. 迅速运送试题答案:C3、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不包括()(单选题)A. 吸氧B. 保持呼吸道通畅C. 包扎止血D. 脱水降颅压试题答案:C4、关于腹部推压法排除呼吸道异物的方法描述,错误的是()(单选题)A. 施救者双膝分开跪于病员身体一侧B. 左手食指放在病员肚脐上C. 右手掌根放在该食指上方的腹部D. 将左手提起与右手相扣,贴腕翘指,向下向前推压腹部5次试题答案:B5、有关过敏反应对现场急救措施,错误的是()(单选题)A. 及时将病人脱离过敏原现场B. 询问接触的什么物质或药品C. 观察有无呼吸窘迫或表现有休克症状D. 立即给予肾上腺素治疗试题答案:D6、对重症伤病员首先应该做的是()(单选题)A. 人工呼吸B. 心肺复苏C. 开放气道D. 胸外按压试题答案:C7、施行心肺复苏时,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是()(单选题)A. 心电图B. 血压C. 动态心电图D. 超声试题答案:A8、心脏骤停后()呼吸断续或停止(单选题)A. 3~5秒B. 5~10秒C. 10~15秒D. 20~30秒试题答案:D9、关于休克现场抢救叙述,正确的是()(单选题)A. 让伤病员躺下,取平卧位,头部后仰B. 垫高或托起伤病员头部约20-30厘米C. 畅通气道,解开颈、胸部和腰部过紧的衣物D. 伤病员感到口渴,应立即给予喂水以补充血容量试题答案:C10、急救中心人员总编制,根据应配车辆数配备人员,即()(单选题)A. 1辆救护车配4人B. 1辆车配5人C. 1辆救护车配5人D. 1辆救护车配3人试题答案:B11、可用于酒精中毒的解毒药物是()(单选题)A. 阿托品B. 盐酸纳洛酮C. 士的宁D. 可待因试题答案:B12、下列对颅骨骨折和脑挫裂伤患者现场急救的描述,不准确的是()(单选题)A. 对昏迷伤病员要迅速清除口鼻异物B. 若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 脑组织膨出,盖上保鲜膜、敷料,外套环行圈,再将盆、碗等物扣在脱出组织周围,保护脑组织不受压迫和损伤,伤病员头部应固定D. 应用铲式担架或硬板担架搬运,取头垫高30度平卧,固定头部试题答案:D13、异物刺入体内的绷带包扎法叙述错误的是()(单选题)A. 首先把异物拔出B. 将两块棉垫或替代品安放在异物显露部分的周围。
简述机体失血量与功能状态
当人体失血时,机体会通过一系列代偿机制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然而,如果失血量过大,超过了机体的代偿能力,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功能状态变化。
通常情况下,失血量在10%以内,不会出现太过明显的失血症状。
当失血量超过20%时,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心率加快等症状。
如果快速失血超过30%,就会出现明显的休克症状。
根据失血量的不同,休克可以分为四个等级:
- 一级:失血量在750ml以下,处于休克代偿阶段,通过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来进行失血后代偿。
- 二级:失血量达到750ml-1500ml,会出现休克早期的部分变化,如皮肤湿冷、尿量减少、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
- 三级:失血量达到1500ml-2000ml,患者会出现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器官功能出现损害,如神志改变如嗜睡、昏迷,同时尿量会进行性减少,达到无尿甚至肾功能衰竭。
- 四级:失血量超过2000ml,患者会直接出现休克晚期的部分表现,如严重意识障碍、周围循环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等。
总之,机体失血量与功能状态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失血量越大,对机体的影响就越严重。
因此,在出现失血情况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止血、输血等,以避免失血量过大对机体造成严重的影响。
失血量的三个分度引言在医学领域中,失血是指人体血液的丧失。
失血量是评估患者血液丧失程度的重要指标。
为了更好地评估失血程度,医学界提出了三个分度来描述失血量的多少。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三个分度,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失血量的三个分度1. 一级失血一级失血指的是失血量较少,约占总血容量的15%以下。
这种程度的失血一般不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直接威胁,但仍然需要及时处理。
一级失血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轻度贫血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2. 二级失血二级失血是指失血量较多,约占总血容量的15%-30%。
这种程度的失血已经超过了一级失血,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一定的威胁。
二级失血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贫血症状,如皮肤苍白、乏力等,同时还可能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如心率加快、血压明显下降等。
3. 三级失血三级失血是失血量最多的一种情况,约占总血容量的30%以上。
这种程度的失血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三级失血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贫血,如皮肤苍白、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同时还可能伴随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如心率急剧加快、血压急剧下降等。
二、失血量分度的应用失血量的三个分度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们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 评估病情失血量的三个分度可以作为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
根据失血量的程度,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并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对于一级失血的患者,一般可以通过增加液体摄入和补充营养来改善贫血症状;对于二级失血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输血和积极控制出血源;而对于三级失血的患者,则需要紧急手术处理和大量输血。
2. 指导治疗失血量分度还可以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根据失血量的程度,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输血、积极控制出血源或手术干预。
同时,失血量分度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需要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如输液、使用止血药物等。
严重出血倾向标准
严重出血倾向的标准通常根据出血量、症状和体征、以及可能的影响来评估。
1. 出血量:通常根据失血量来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
一般来说,一级出血量少于750ml,血压和心率稳定;二级出血量达到750ml以上,可能出现失
代偿休克的表现;三级出血量达到ml,出现休克中期的表现;四级出血量
超过2000ml,可能出现重度休克、心率明显增快、血压极度下降、呼吸增快等症状。
2. 症状和体征:除了观察失血量,还需要注意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皮肤湿冷、花斑、尿量减少至无尿、严重的肾功能损害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表明出血严重,需要及时治疗。
3. 可能的影响:出血还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代谢性酸中毒、呼吸窘迫、呼吸困难等。
这些并发症的出现也可能加重出血倾向,需要同时给予治疗。
总的来说,严重出血倾向的标准是一个综合评估的过程,需要考虑出血量、症状和体征、以及可能的影响。
如果怀疑有严重出血倾向,应尽快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失血量的三个分度1. 引言失血是指人体因为外伤或疾病导致血液大量流失的情况。
失血量的评估对于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至关重要。
在医学领域中,失血量通常被分为三个分度,即轻度失血、中度失血和重度失血。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三个分度,并探讨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2. 轻度失血轻度失血是指人体失去了一定数量的血液,但整体上并不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根据国际标准,轻度失血定义为总体失血量小于750毫升或者相当于总循环容量的15%以下。
轻度失血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可能会导致一些隐性问题,如贫血、脱水等。
在临床实践中,判断一个患者是否存在轻度失血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评估。
最常用的方法是观察患者是否有出现明显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和呼吸等生命体征来评估轻度失血的程度。
对于轻度失血的处理,一般采取保守治疗措施即可。
首先,需要停止出血源,如创口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其次,给予患者充足的液体补充以维持血容量;最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给予输血治疗。
3. 中度失血中度失血是指人体失去了较多的血液,但仍能维持生理功能。
根据国际标准,中度失血定义为总体失血量在750毫升至1500毫升之间或者相当于总循环容量的15%至30%之间。
中度失血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心慌、呼吸急促等。
评估一个患者是否存在中度失血可以采用类似于轻度失血的方法。
除了观察贫血症状和监测生命体征外,还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血红蛋白测定等。
中度失血的处理需要更加积极干预。
除了停止出血源和液体补充外,还需要考虑给予输血治疗。
输血可以通过输注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来恢复患者的血容量和红细胞含量。
4. 重度失血重度失血是指人体失去了大量的血液,严重影响生理功能。
根据国际标准,重度失血定义为总体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或者相当于总循环容量的30%以上。
重度失血会导致严重的休克状态,可能危及生命。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补液问题失血性休克是指由各种原因(如创伤,手术意外等)引起的血液或血浆急性大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综合征之一。
失血性休克时组织细胞氧合障碍,可引起急性应激状态、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抢救失血性休克最主要的措施包括有效止血,合理的液体治疗以及积极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随着对失血性休克本质的认识加深,强调控制病因是治疗的根本措施,早期液体治疗是重点。
只有恢复血容量才能提高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一、临床上失血量的判断1. 视觉判断:即靠肉眼观察出血量的多少。
2. 根据血压和心率变化判断:(1)动脉压(ABP)降至80mmHg以下,或高血压较原水平下降20%以上,或脉压低于20mmHg。
(2)正压通气ABP下降超过10mmHg,常提示血容量减少10%,这项指标较CVP更敏感。
3. 低血容量程度:估计失血量(%)收缩压kPa(mmHg)脉率(次/min)15-20 10.6-12.0(80-90) 100-12020-40 8.0-10.6(60-80) >120>40 <8.0(60)速、弱(1)70kg成人每丢失100ml血液,CVP下降0.7cmH2O。
4. 中心静脉压(CVP):(2)健康人出血500-800ml,ABP无变化而CVP下降至7cmH2O。
5. 血细胞比容(HCT):HCT下降4%出血量500ml。
6. 骨折部位(单侧)闭合性损伤失血量:骨盆骨折1500-2000ml;髂骨骨折500-1000ml;股骨骨折800-1200ml;胫骨骨折350-500ml;肱骨骨折200-500ml;尺桡骨骨折300ml;单根肋骨骨折100-150ml。
7. X线片估计失血量:一侧肋膈角消失500ml;一侧上界达肺门水平500-1000ml;一侧胸腔顶部1500-20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