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细菌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实验一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评价试验一、实验器材1.菌株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2.培养基酵母膏0.5%,胰蛋白胨或多聚蛋白胨(Polypetone)0.5%,甘油0.3%,NaCl 3%,Na2HPO4 0.5%, KH2PO4 0.1%,pH6.5。
固体培养基再加琼脂2%。
3.溶液、试剂及待测物质酵母粉,蛋白胨,NaCl(AR),Na2HPO4(AR),KH2PO4(AR),甘油(AR),二甲基亚砜(AR),乙酸乙酯(AR),HCl(1M),去离子水。
4.仪器及其他用品生物毒性测试仪;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振荡培养箱;DELTA 320pH计;氮吹仪;镊子,移液枪,三角锥形瓶等。
二、目的要求1.学习了解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原理。
2.掌握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评价试验的操作要领和评价方法。
三、基本原理发光细菌是指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能够发射肉眼可见的蓝绿色荧光的细菌,这种可见荧光波长在450-490 nm之间,在黑暗处肉眼可见。
不同种类发光细菌的发光机理是相同的,都是由特异性的荧光酶(LE),还原性的黄素(FMNH2),八碳以上长链脂肪醛(RCHO),氧分子(O2)所参与的复杂反应,大致历程如下:FMNH2+LE→FMNH2·LE+O2→LE·FMNH2·O2+RCH→LE·FMNH2·O2·RCHO→LE+FMN+ H2O+RCOOH+光具体来说,生物发光反应由分子氧作用,胞内荧光酶催化,将还原态的黄素单核苷酸(FMNH2)及长链脂肪醛氧化为FMN及长链脂肪酸,同时释放出最大发光强度在波长为407-409 nm处的蓝绿光。
发光细菌法是利用灵敏的光电测量系统测定毒物对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的影响。
发光细菌含有荧光素、荧光酶、ATP等发光要素,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细胞内生化反应而产生微弱荧光。
当细胞活性升高,处于积极分裂状态时,其ATP含量高,发光强度增强。
发光细菌法检测水土环境毒性的进展和评价分析摘要:发光细菌法是一种快速、灵敏的生物测试方法,被人们广泛应用在水土环境毒性测试工作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文章在阐述发光细菌法测定原理的基础上,就发光细菌法在水土环境毒性测定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发光细菌法;水土环境;毒性;检测在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下,金属开始通过各个途径进入到土壤、水文、大气等生态系统中,这个期间会对系统中的生物体产生不良反应,进而使得整个生态系统遭受到破坏。
为了能够确保工业发展的安全有效,需要相关人员按照规范的标准研究金属生物毒性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潜在危害。
生物毒性是指生物体在毒物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不良效应,为了能够更为精准的把握这种反应,可以借助生物测试方法,比如发光细菌法来测试生物体中的毒性。
一、发光细菌法的测定原理生物发光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在自然环境中,可见光的生物有发光细菌、真菌、放射虫类等。
发光是发光细菌的一种生理过程,在分子氧作用、细胞内荧光酶催化作用下会将还原态的黄素单核苷酸和长链脂肪醛氧化为黄素单核苷酸和长链脂肪酸。
在发生化学反应之后还会释放出波长在450nm到490nm的蓝绿光。
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发光过程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个期间,能够干扰或者损害细菌呼吸、生理过程的任何因素都会使得细菌的发光强度出现变化。
在有毒有害物质和发光细菌出现接触的时候,发光强度会出现变化,且随着毒性物质浓度的增加,发光也会日渐减弱。
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利用发光细菌作为指示微生物,将发光强度的变化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在此基础上深入测定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生物毒性,从而帮助相关人员全面的了解环境中的污染物质。
二、发光细菌法检测水土环境毒性检测使用发光细菌进行毒性测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利用野生型发光细菌来开展毒性测试,细菌发光强度和毒性物质的浓度会呈现出一种反比的关系。
在具体测试分析中会通过发光抑制率来体现水土环境中的毒性大小。
发光细菌的制备与微生物画制作实验目的1.学习制备抗性平板;2.通过特定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学习细菌转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3.验证DNA是遗传物质,加深对中心法则的理解;4.制作荧光微生物画。
细菌转化原理▪转化(transformation)是指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自供体细菌或人工重组的含有特定基因的DNA片段,从而获得了相应遗传性状,这种现象称为细菌转化▪细菌转化的过程是DNA导入和表达的过程。
受体菌的生理状态是影响转化率的首要因素。
▪实验室常用的转化细菌的方法分为化学性感受态菌转化和电打孔转化(又叫电击转化)。
前者需要化学方法处理细菌制备感受态,最为常用;后者虽然受体菌容易制备,也容易获得高转化率,但需要电转化设备。
1928,格里菲斯(Griffith )肺炎链(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遗传物质可以转化进入细菌,改变细菌特性。
可致病的S 型不致病的R型细菌转化发现历史证实转化物质是DNA.Avery and co-workers’ proof that the transforming principle is DNAHershey 获1969 年诺贝尔奖1952,赫歇(Hershey)和切斯(Chase)用同位素技术证明,DNA是遗传分子35S 标记外壳蛋白质,感染后放射标记不进入大肠杆菌细胞32P 标记DNA ,感染后放射标记进入大肠杆菌细胞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杰出贡献下村修(Osamu Shimomura)钱永健(Roger Tsien)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rfie)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GFP是一种在当今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示踪物。
▪基于GFP的光学成像技术使人们可以直接观察到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层次上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
GFP的来源---太平洋的神秘荧光生物其他荧光蛋白质粒pGEX-4T-EGFPEGFP:Enhanced GFP即增强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种优化的突变型GFP,较普通GFP强35倍。
发光细菌GFP的表达机理及应用发光细菌GFP是绿色荧光蛋白的简称,是由Aequorea victoria这种水母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GFP不但具有高度的应用价值,而且还是生物学研究中最有用的分子标记之一。
本文将从发光细菌GFP的表达机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发光细菌GFP的表达机理GFP是一种由23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主要在海水深处生活的Aequorea victoria珊瑚中产生。
GFP通过吸收紫外线光激发,产生荧光。
GFP能在任何类型的生物组织内发光,不会产生有害影响。
除了绿色之外,GFP还能产生黄色、蓝色、紫色、红色等颜色的荧光。
这些颜色的荧光由不同种类的GFP进行表达,这些不同种类的GFP都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光学特性。
GFP的结构包含一个由11肽段组成的β桶状结构和一个由α螺旋段组成的关键性结构域。
通过对这个结构域的分子工程改造,研究人员可以对GFP进行改造,使其在其他物种内表达并发光。
二、发光细菌GFP的应用GFP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
由于GFP可以与其他蛋白质相结合,并且不会对细胞造成任何影响,能够用于实现对生物系统的准确研究。
GFP可以制作成质粒,通过质粒转染等方法,将其导入到需要研究的细胞内。
利用GFP可准确观察到细胞内各种蛋白质分子的定位和表达等情况。
1、生物病理学:GFP在生物病理学领域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与其他标记方法相比,GFP标记具有许多优势。
第一,当有多种标记时,GFP在背景噪音中更易于辨认;第二,直接观察细胞在活体状态下的各种功能,例如细胞的表面形态、细胞器的运动等。
2、分子生物学:GFP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中最重要的分子标记技术之一。
通过观察GFP标记蛋白分子的表达、定位和交互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物化学反应。
利用GFP标记,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分离和分析蛋白质、DNA和RNA,进一步深入研究生物化学反应。
3、神经科学:大多数神经科学家利用GFP生物标记技术,将化学物质或电压灵敏的通道与GFP合并。
发光细菌法原始记录
(最新版)
目录
1.发光细菌法的概念与原理
2.发光细菌法的实验方法
3.发光细菌法的应用领域
4.发光细菌法的优缺点
5.发光细菌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正文
发光细菌法是一种利用发光细菌的光信号来检测环境变化的生物传
感技术。
其原理是某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会自然产生发光蛋白,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菌会调整发光蛋白的表达量,从而改变发光强度。
通过检测这种光信号,就可以获得环境变化的信息。
发光细菌法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采样、分离、培养和检测等步骤。
采样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环境样本,然后通过分离技术将发光细菌分离出来。
在培养阶段,需要为细菌提供适当的营养条件,促进其生长和发光。
最后,通过光学检测仪器检测发光强度,获得环境变化的信息。
发光细菌法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生物医学和食品安全等领域。
例如,可以利用发光细菌法检测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和生物毒素等,评估水体质量和污染程度;也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等污染物,保障食品安全。
发光细菌法具有多种优点,例如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成本低等。
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易受环境因素干扰、光学检测仪器精度有限等。
未来,发光细菌法有望在多个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例如,可以利
用发光细菌法检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评估空气质量;也可以用于检测疾病标志物和药物浓度,实现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个体化和精准化。
文献综述发光细菌在环境毒性检测中的应用前言目前对环境毒性的检测主要是用物理仪器和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这类方法的优点是能准确定性和定量,但是其仪器设备往往价格昂贵,技术要求和使用成本很高,只能在实验室里使用毫无疑问,上述检测方法不能预测对人体的影响尤其是中长期的影响。
要回答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即对生物毒性大小的判断,必须用生物医学的方法对污染的生物毒性进行分析。
目前较常用的是检测污染物毒性的方法是从医学物理学的方法引用过来的小鼠,鱼,或藻类毒性实验,但其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如时间长,要有专门的人员操作,成本高,个体存在差异等。
而应用发光细菌来检测污染物毒性则能克服这些缺点,具有快速,灵敏且容易进行等优点[1-2]。
在有毒物质的筛选和环境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就当前,对发光菌的研究已转向应用方面,尤其是在环境毒物的检测上,这方面的论文每年都发表很多,数量很多,最近也有将发光菌应用于食品安全方面。
正文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越来越多。
故在环境中各种污染物不是单独存在的,而往往是以组合形式存在的多种污染物混合在一起所造成的复合污染日益受。
到人们的重视,其往往表现出相加、拮抗和协同作用[45]。
因此促进了联合作用研究方法的发展。
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研究始于1939[6]年,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经成功发展了TU(毒性单位)法[7]、AI(加和指数)法[8]、MTI(混合毒性指数)法[9]及λ(相似参数)法[10]。
这些方法都能根据实验和相应公式的计算结果简单判别混合物的联合作用方式为拮抗、独立、相加及协同。
随着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污染物联合毒性已经由最初的定性研究阶段向定量研究阶段过渡。
这些方法都能根据实验和相应公式的计算结果简单判别混合物的联合作用方式为拮抗、独立、相加及协同。
发光细菌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主要有检测水体污染毒性(主要包括海水污染的毒性检测,河流污染的水质检测,河流水质状况的检测,对排污口水质毒性的检测,城市污水毒性的评估,对工业废水的生物毒性检测,检测重金属污染的水质毒性,多种重金属存在时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等),检测河流,湖泊沉积物或底泥的毒性,检测大气污染,检测土壤污染,检测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毒性,还包括食品保鲜包装物毒性检测,和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是一种以发光细菌为生物试验材料,用于检测某些物质对于生物细胞的毒性水平的仪器。
由于该仪器涉及到生物实验和电气设备,因此安全操作至关重要。
以下是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的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安全操作规程1. 操作前准备在使用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之前,必须进行以下准备:1.检查工作环境,确保仪器周围无明火或易燃性物质;2.检查电气设备正常运转;3.准备消毒剂和放置细菌样品的容器。
2. 实验操作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必须按照以下规程:1.佩戴手套和口罩,避免将细菌以及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吸入或接触到皮肤;2.使用无菌操作技术,避免污染细菌样品;3.操作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误操作或忽略任何关键步骤;4.操作完成后,立即将所有使用过的工具和材料进行消毒处理。
3. 事故应急在使用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时,如遇到以下情况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1.发现有破损的仪器部件,应立即停用并通知维修人员维修;2.发现漏电或其他电气故障,应立即切断电源,并通知专业电工维修;3.发生生物泄漏,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采取消毒措施避免细菌扩散;4.发生人身伤害,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协助处理。
保养规程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的保养工作也非常重要,以下是相关的保养规程:1.经常检查仪器外观,保持表面清洁;2.定期检查仪器结构件,防止发生机械故障;3.检查电气设备是否正常,需专业人员定期维修;4.维持仪器通风良好,避免室内湿度过高;5.注重生物安全,要经常消毒进行内部清洁。
总结在使用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时,安全操作和保养工作都非常重要。
通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施实验操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免事故发生,并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修。
这样才能保证它的正常运转,提高实验精度,并且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发光细菌法急性毒性的测定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1978年美国Beckman 公司即推出功能完备的生物发光光度计“Microtox”,自此,这一急性毒性测试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
因此人们也将发光菌毒性测试称为Microtox 测试。
简介发光菌毒性测试是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微生物监测环境污染及检测污染物毒性的新方法。
采用现代光电检测手段(生物发光光度计)的发光菌生物毒性实验是毒理学中生物测定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廉价,在有毒物质的筛选,环境污染生物学评价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备受各国有关研究者的关注。
1995年3月,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技术监督局将发光菌毒性测试定为水质监测标准方法(GB/T 15441-1995)。
一、实验目的与内容实验目的1. 掌握发光细菌毒性测试的标准方法;2. 根据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的变化判断受试化合物的毒性;3. 初步了解发光细菌毒性测试的影响因素。
实验内容1. 发光细菌的复苏;2. 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的测定;3. 受试化合物毒性的计算。
实验原理发光菌的发光现象是其正常的代谢活动, 在一定条件下发光强度是恒定的, 与外来受试物(无机、有机毒物, 抑菌、杀菌物等) 接触后, 其发光强度即有所改变。
变化的大小与受试物的浓度呈相关关系, 同时与该物质的毒性大小有关。
通常认为外来受试物通过下面两个途径抑制细菌发光: (1) 直接抑制参与发光反应的酶类活性; (2) 抑制细胞内与发光反应有关的代谢过程(如细胞呼吸等)。
毒物的毒性可以用EC50表示, 即发光菌发光强度降低50% 时毒物的浓度。
实验结果显示, 毒物浓度与菌体发光强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
因而可以根据发光菌发光强度判断毒物毒性大小, 用发光强度表征毒物所在环境的急性毒性。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试剂:氯化汞(分析纯);氯化钠(化学纯);蒸馏水。
氯化钠溶液,2.0 g/100 ml (3.0 g/100 ml),称取2.0 g (3.0 g)氯化钠溶于100ml蒸馏水中,置于2-5℃冰箱备用。
费氏弧菌发光原理
费氏弧菌是一种能够发光的细菌,其发光原理是通过酶促反应来产生光。
具体来说,费氏弧菌体内含有一种叫做琥珀酸脱氢酶的酶,它能将琥珀酸转化为二氧化碳和乙酰辅酶A。
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电子,这些电子会被传递给一种叫做荧光素的物质上,激发荧光素分子的能量,使其处于高能态。
荧光素分子从高能态返回基态时,会释放出光子,产生光。
此外,费氏弧菌还含有一种叫做葡萄糖醛酸酶的酶,它能够使得荧光素分子的能量更容易被激发,从而增强光的强度。
费氏弧菌的发光原理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例如可以用于监测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等。
- 1 -。
反面典型案例剖析材料主题教育题目摘要:一、发光细菌法的概述二、发光细菌法的实验过程三、发光细菌法的应用领域四、发光细菌法的优势与局限性正文:一、发光细菌法的概述发光细菌法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的发光特性进行检测的分析方法。
该方法主要基于某些细菌在特定条件下能够产生可见光这一现象,通过对这些细菌的培养、检测和分析,达到对环境或其他样本中的特定物质进行监测的目的。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直观,因此在环境监测、生物医学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发光细菌法的实验过程发光细菌法的实验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采集样本:从待检测的环境中采集样本,如水体、土壤或食品等。
2.细菌培养:将采集的样本在含有特定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进行细菌培养。
这些培养基能够促使发光细菌生长繁殖。
3.检测发光细菌:在培养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发光细菌产生的可见光现象。
通常,发光细菌会在培养基中形成明显的发光区域。
4.分析结果:根据发光区域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等特征,分析样本中特定物质的含量或浓度。
三、发光细菌法的应用领域发光细菌法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主要包括:1.环境监测:通过检测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发光细菌,评估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
2.生物医学:利用发光细菌法研究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细胞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
3.食品安全: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4.药物筛选: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利用发光细菌法筛选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四、发光细菌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发光细菌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操作简便、结果直观等方面。
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易受环境因素和实验条件影响、检测灵敏度较低等。
发光细菌
一、填空题
1.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 15441—1995),若须排除pH影响,应先将水样和氯化钠溶液的pH进行调整,具体为:含铜水样的pH调整为,含其他金属水样的pH调整为 5.4,含有机化合物水样的pH调整为。
2.《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适用于、和实验室条件下可溶性化学物质的水质的急性毒性监测。
3.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中,样品的急性毒性水平可用相对发光度、
或等来表示。
4.淡水型的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中,样品的急性毒性水平则用相对发光度、
和等来表示。
5.用青海弧菌Q67进行发光菌急性毒性测定时,环境温度在℃之间均可进行,但在测试过程中要求温度波动在±℃内。
二、判断题
1.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 15441-1995),用发光菌测定样品的毒性非常简便,冻干粉经复苏后即可用于进行样品的测定。
( ) 2.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若须测定包括pH影响在内的急性毒性,不应调节水样pH。
( )
3.在进行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中,对含有固体悬浮物的样品须离心或过滤去除,以免干扰测定。
( )
4.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 15441-1995),氯化汞母液可在2~5℃冰箱里保存6个月,而氯化汞工作液在2~5℃冰箱里只能保存24h。
( )
5.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 15441-1995),在测定有色样品时,先要进行颜色干扰的校正,计算出因颜色引起的发光量校正值。
( ) 6.进行淡水型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时,苯酚溶液的保存和氯化汞溶液相同。
( ) 7.EC50值越小,表示受试物的毒性也越小。
( )
8.进行淡水型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时,当水样原液的相对强度在50%以上时,可用发光抑制率(%)、EC50值和参比毒物苯酚浓度来表示样品的毒性大小。
( ) 9.进行淡水型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时,影响发光强度大小除样品的毒性外,还和温度、样品与发光菌的作用时间有关。
( )
10.进行淡水型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时,冻干粉复苏液在复苏数分钟后,在暗室中肉眼应见绿色荧光,否则就不能使用。
( )
11. 淡水发光菌冻干粉需用0.8%的氯化钠复苏,样品和参比毒物的配制需使用3g/100ml的氯化钠溶液。
( )
三、选择题
1.进行淡水型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时,毒性测定最迟应在采样后6h内进行,否则应在2~522下保存样品,但不得超过 h。
( )
A. 12 B.24 C.36 D.48
2.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 15441-1995),发光菌冻干粉在2~5℃冰箱内可有效保存个月而不致失活。
( )
A.2 B.4 C. 6 D. 8
3.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 15441-1995),同一批样品在测定过程中要求温度波动不超过±℃。
( )
A. 1 B.3 C.5 D.7
4.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 15441-1995)的要求,在制作氯化汞标准曲线时,当氯化汞标准溶液为0.10mg/L时,发光菌的相对发光度为50%,其误差不超过±%。
( )
A. 5 B. 10 C. 15 D.20
5.制作淡水型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的苯酚标准曲线时,其回归方程应符合统计学检验要求(P<0.90),并且EC50值应在 mg/L之间。
( )
A.50~150 B. 10~100 C. 150~250 D. 100~200
6.青海弧菌Q67冻干粉剂,封存于安碚瓶中,在-18℃以下可有效保存个月而不致失活。
( )
A.2 B.4 C.6 D.8
四、问答题
1.简述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 15441-1995)进行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时,如何设置样品试验浓度组。
2.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 15441-1995)的要求,简述如何对发光菌冻干粉复苏后进行质量检验。
3.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EC50的含义是什么?如果某一样品发光急性毒性试验得出EC50为2.36mg/L,,试解释该结果。
4.用青海弧菌Q67进行发光菌急性毒性测定时,简述如何对测试结果进行质量控制。
5.用青海弧菌Q67进行发光菌急性毒性测定时,简述如何对样品进行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