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4.19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第【1】篇〗赠刘景文【教材分析】《赠刘景文》的作者是苏轼。
诗中描写的是秋末初冬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初冬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
【教学目标】1、会认“赠、刘、残、犹、傲、君、橙、橘”8个生字,会写“赠、刘、盖、菊、残、君、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朗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
4、激发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朗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古诗词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千百年间,万口成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其二,《赠刘景文》。
1、“赠”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想一想,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师范写。
学生描红、临写。
2、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你知道哪首?《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朋友,与苏轼诗酒往来,情谊颇深。
3、齐读课题。
读了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想知道答案吗,只要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诗歌的韵律和章法。
2.认识赠人诗的特点,理解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3.熟悉《赠刘景文》这首唐诗,了解其背景和意义。
4.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他们欣赏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熟悉《赠刘景文》这首唐诗的韵律和章法。
2.精读诗歌,理解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
1. 音乐律动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
2. 导入课程
教师介绍诗歌的韵律和章法,并阐述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欣赏。
3. 诗歌欣赏和解析
教师朗读《赠刘景文》,并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赠刘景文》的情感表达和诗歌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 课堂讨论
学生就《赠刘景文》的内容展开讨论,探讨诗歌的主旨和意义。
6. 课堂作业
让学生翻译《赠刘景文》的内容,并简要阐述诗歌的主题。
四、教学资源
1.课件:《赠刘景文》诗歌解析
2.录音:教师朗读《赠刘景文》
3.赠人诗的例子及背景介绍
五、课后延伸
1.学生自选一首赠人诗,进行赏析和解析。
2.带领学生去国家图书馆或其他文化场所,让学生深入感受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第【1】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菊残君橙橘(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
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赠刘景文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7篇《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作者爱岗敬业的小编飞白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7篇赠刘景文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简说《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较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1、会认生字。
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一)看图说话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
赠刘景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赠刘景文》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
2、难点(1)体会诗人通过写景来寄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秋天的景色。
(2)提问学生:在秋天,你们会想到什么?2、作者介绍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他的诗歌风格。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并指导。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荷尽”“菊残”“犹有”“傲霜枝”等词语。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5、体会情感(1)提问学生: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送给刘景文?(2)让学生思考:从诗歌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析手法(1)探讨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如荷花的凋零与菊花的残败形成对比。
(2)分析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体会景物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7、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进行比较和分析。
(2)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8、课堂小结(1)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强调学习古诗的重要性和意义。
9、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赠刘景文》。
(2)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运用诗歌中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诗歌的学习中来。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情感。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对诗句的感悟。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教学准备:字卡、词卡、小黑板、课件、收集其它的古诗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教学过程:一、诵诗导入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4.两首古诗中的《赠刘景文》。
(板书古诗题目)。
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一)释题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认识“首”字理字义。
首:象形字。
甲骨文作上面是头发和头皮,下面是眼睛。
本义是头。
引申为首领。
顺:首字笔画表示啥?眼目眉毛和头发;人的头部最首要,首先首领就用它。
2.师简介诗人“苏轼”(二)看图说话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秋天,收获的季节)三、学习古诗中的生字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理解“枝记刘”的字理字义。
枝:形声字。
从木,支声。
本义指树木的枝条。
引申为长条形物品的量词。
谜:看是一支木,撑开成大树。
无它叶难长,有它树不秃。
记:形声字。
从言,己声。
本义指用“言”记录、记载。
引申为不忘、思念。
又指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第【1】篇〗《赠刘景文》教案学习目标: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3、反馈:(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三、细读品味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荷尽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赠刘景文》课文教案【赠刘景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赠刘景文的诗歌背景和创作背景;- 掌握课文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培养学生对友情的理解和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结构。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表达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呈现课文标题《赠刘景文》,询问学生对于标题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友情的重要性,并与标题进行联系。
2. 呈现与解读(20分钟)- 分段呈现并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情感和主题; - 解释生词和句子结构,确保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3. 讨论与思考(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传递的情感和主题;- 鼓励学生就友情的重要性发表自己的看法;- 分组讨论并展示各自的观点。
4. 阅读理解与表达(20分钟)- 配发阅读理解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分析解答思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表达展示(15分钟)- 邀请学生进行现场朗读,并自由发挥展示他们对赠刘景文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对友情的感激之情。
6. 拓展延伸(10分钟)- 指导学生寻找其他与友情相关的经典诗歌,拓展课外阅读;- 鼓励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友情诗歌。
四、教学反思:《赠刘景文》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友情诗歌,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也受到了友情的熏陶。
通过分组讨论和个人展示,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同时,在课堂表现良好的学生被鼓励创作友情诗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思考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加强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和文学素养。
《赠刘景文》教案《赠刘景文》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对诗句的感悟。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教学准备:字卡、词卡、小黑板、课件、收集其它的古诗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教学过程:一、诵诗导入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4.两首古诗中的《赠刘景文》。
(板书古诗题目)。
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一)释题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认识“首”字理字义。
首:象形字。
甲骨文作上面是头发和头皮,下面是眼睛。
本义是头。
引申为首领。
顺:首字笔画表示啥?眼目眉毛和头发;人的头部最首要,首先首领就用它。
2.师简介诗人“苏轼”(二)看图说话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秋天,收获的季节)三、学习古诗中的生字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理解“枝记刘”的字理字义。
枝:形声字。
从木,支声。
本义指树木的枝条。
引申为长条形物品的量词。
谜:看是一支木,撑开成大树。
无它叶难长,有它树不秃。
记:形声字。
从言,己声。
本义指用“言”记录、记载。
引申为不忘、思念。
又指记载事物的书籍或__。
顺:自己言论动笔写,这样才能记真切。
刘:繁体为“劉”,形声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赠刘景文》《赠刘景文》教学方案1. 教材分析《赠刘景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诗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荷花凋谢,荷叶枯萎,菊花虽残,但枝茎仍傲霜斗寒。
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告诉友人虽然青春已逝,但人到中年也是大有可为的。
这首诗通过对秋冬景色的描写,借物喻人,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能够初步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但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画面想象等方法,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教学目标3.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 能够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 学会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古诗的方法。
3.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朗读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情,感受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思想的启迪。
4. 教学重难点4.1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背诵古诗。
- 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4.2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悟。
5. 教学方法5.1诵读法古诗教学离不开诵读。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
在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例如,在教学本诗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如“擎(qíng)”“犹(yóu)”等。
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诗句的节奏: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赠刘景文教案篇1:赠刘景文教案1《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和诗句,感悟诗境。
教学模式:愉快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诗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一年级我们学过杨万里的《小池》你们记的吗?(学生齐背)这首诗里是怎么描写了荷花的?(出示荷花图)(2)(出示第二幅荷花图)与上一幅图比较荷花有什么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看图)到了秋末冬初只剩下枯枝败叶。
今天我们学习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这首诗《赠刘景文》,就有对秋末冬初荷花的描写。
板书课题。
理解“赠”。
4、质疑课题。
5、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1、师范读。
2、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3、生齐读、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4、反馈:(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三、解字词、明诗意过渡:碰到读不好的时候,就要这样反复进行训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意思。
张老师考考大家,这首诗是写了哪个季节?既然写的是秋末冬初,我们一定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
1、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尽:完,指凋谢。
(2)擎雨盖:指荷叶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
赠刘景文教案教案:赠刘景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语感和鉴赏能力。
2.通过学习诗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
3.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品味能力,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意境,感受诗歌的音韵和意蕴。
2.难点: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表达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黑板、白板、诗歌《赠刘景文》复印件。
2.学生准备:课文复印件、课前预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诗歌鉴赏”话题,向学生提问:你们喜欢听诗歌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2.展示(10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赠刘景文》的诗歌,让学生观看,并跟读。
然后提问:这首诗歌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诗歌的意境是什么?为什么?3.解读(15分钟):(1)给学生讲解《赠刘景文》的背景和作者杜牧的简介,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情感。
强调杜牧是唐代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情感深沉、意境优美而著名。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音韵和修辞方法。
4.朗读(15分钟):(1)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组。
5.表达(15分钟):(1)让学生就诗歌的意境进行写作,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在班级中进行朗读和分享,相互欣赏和评价。
6.总结(5分钟):回顾学习内容和收获,让学生总结对诗歌的新认识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作业: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上进行朗读和解读。
六、板书设计:赠刘景文七、课后反思:此次教学中,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朗读和表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方式。
不过,课堂上学生互动的次数还不够,下次教学时应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赠刘景文》的基本诗词,理解诗词中的含义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学习诗词,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体会人生的哲理。
3. 引导学生学习古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赠刘景文》的诗词理解和背诵。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深刻含义和情感,领略诗人的思想境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刘景文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情境。
2. 学习新课:让学生朗读诗词,然后逐句讲解,重点讲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深入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探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4. 拓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进行描述,可以是用文字、画笔或者口头表达。
5. 总结:总结《赠刘景文》的主题和情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观的美好之处。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2. 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难点和重点。
3. 小组合作:让学生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4. 示范法:教师进行诗词朗诵示范,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赠刘景文》中的秋景,或者画出自己心中的秋景。
2.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背诵《赠刘景文》,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3.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和背诵情况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材:使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
2. 教学PPT:根据教材内容制作教学PPT,辅助教学。
3. 黑板:用于教师书写重点和难点。
4. 教学视频:使用网络上的教学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赠刘景文》教案
本文是关于《赠刘景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
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
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
“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
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
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
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生字,读通了课文。
但是积累拓展的环节就显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
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