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高考复习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80.50 KB
- 文档页数:16
复习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精要解读之一:《论语》第一章解读引言: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
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打开《论语》来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一个2000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
今天我们推荐给同学们的是《论语》第一章中开宗明义的几句话。
本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并名列第一。
孔子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伽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他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大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
孔子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已浸透到到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之中。
所以,《论语》一书不是值不值得读的问题,而是必须得读。
我们今天推荐给大家的《论语》中的这几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是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流露和写照。
我们首先要吃透“学而时习之”这句话。
论语高考知识点汇总孔子的《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也是高考中重要的文化遗产内容。
下面将对《论语》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汇总,以供高考复习参考。
一、《论语》概述《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以言语为主,记载了孔子及其学说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它包含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论语》的分类《论语》分为20篇,每篇包括多个章节,共有496章。
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孔子篇:主要记载了孔子本人的思想和言行,是《论语》的核心部分。
2. 学而篇:主要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并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
3. 为政篇:主要涉及了君主、官员的职责和修养,倡导贤能治国。
4. 八佾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如何进行礼仪教育和八佾舞的故事。
5. 里仁篇:重点阐述了仁爱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6. 兼爱篇:主要表达了孔子关于爱国、爱人的思想。
7. 季氏篇:主要讲述了季氏家族的事迹,探讨了家族道德和家庭教育的问题。
8. 述而篇:主要集中于孔子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和观察。
9. 泰伯篇:主要描写了孔子对周公的评价和敬仰。
10. 雍也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学问、行为、为人等方面的论述。
11. 乡党篇:主要记录了孔子与乡党的对话,讨论了礼仪和政治的问题。
三、《论语》的重要思想内容《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
以下列举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供高考复习参考:1. 仁:孔子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他认为仁者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学:孔子主张勤学苦练,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观点。
3. 君子:孔子构建了君子的标准,强调了君子应该有仁爱、勇气、诚信等品质,并注重修养和自律。
4. 礼:孔子提倡注重礼仪的教育,认为通过学习礼仪可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高考论语知识点归纳大全随着高考的逐渐临近,作为高中生最重要的一站,高考备考变得尤为关键。
而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成为高考中的热点考点。
因此,对于论语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对于高考复习必不可少。
以下是高考论语常见知识点的归纳大全,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论语》的作者及背景《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编写而成。
它反映了周朝末年到春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孔子的政治主张,以及孔子及其弟子对待人际关系、教育、政治以及道德观念的见解。
二、《论语》的鸿篇巨制《论语》包括20篇,共有495章。
每篇聚焦于不同的主题,包括仁、义、礼、智、忠、信等。
其中最著名的篇章有《学而篇》、《为政篇》、《子罕篇》等。
三、《论语》中的经典名言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应该及时复习,这样不是很愉快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反复复习,只有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才能真正掌握。
2. 巧言令色,鲜矣仁!- 虚伪的言语和虚伪的外貌,很难称得上是仁德。
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品德和人格不能仅仅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和外表。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也不要对别人这样做。
这句话强调了互惠互利和对他人的尊重。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知道她是否可靠。
这句话要求我们要重视信用的重要性,维护我们自己的信誉。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学习。
这句话提醒我们,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还应该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汲取智慧。
四、《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鼻祖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也体现在《论语》中。
1.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仁德品质,而不只是追求功利和知识的积累。
2. 教育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改善和提高个人的品德。
3.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发展和全面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注重学术成绩。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作文主题训练------《论语》思想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论语》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准确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思想内涵,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墨子·所染》)二人都强调后天习染和外在环境对人的作用。
孔子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则注重先天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子罕》有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话是孔子对自身修行的四点高标准、严要求。
针对这一则,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指出,什么是“我”,是最大的问题,此处的“我”应是“不自以为是”,包括不自以为是和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为原则或准绳。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己与周围人的观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复习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
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4分)《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四书集注》)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论语》精要解读之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同学交往中,怎样客观地评价自己,客观地评价别人,看到别人的长处,给自己寻找学习的榜样,看到别人的错误,怎样反躬自省,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其实两千多年前的先哲孔子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明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自《论语里仁篇》,意思是看到贤德的人,就想和他看齐;看到不贤德的人,就自我反省。
孔子的这句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见贤思齐,就是将具有卓越才智和高尚美德的他者,作为自己的表率。
在向之看齐中,潜心其中,身体力行,向目标步步追赶。
这本身就是一种仁德之行。
米开朗琪罗说,“当我看到一个具有才能或思想的人,我不禁要热爱他,我可以全身心托付给他,以致我不再是我了。
”这就是见贤思齐。
而孔子提出的后一项要求更高。
见不贤,不是拂袖而去,或远远躲开,再忿忿吐口唾沫以示不屑,而是“内自省也”。
将不贤当作一面镜子,反观自照,检查自己身上是否也有这种毛病。
歌德的长诗《浮士德》里,与浮士德博士结伴而行的靡非斯特,是阻止追求真、善、美理想的恶魔,他一次次邪恶诱引,阻碍向善,最终却都成了浮士德不断追求、自强不息的反向动力。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仅用夫子半句话,歌德就为世界创造了一部永远不朽的诗剧。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
”他们的话,道出了自省之于人生的意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人生道路上难免有这样那样的过失,在过失面前,贵在自省,知过能改。
在人们的意识里,一提到反省,似乎是老年人的事情,而与青年人无缘,其实并不尽然。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质”“施”“齐”“贼”“举”“治”“明”“攻”“与”“独”等重要实词。
2.背诵《〈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第24、33章和《五石之瓠》《礼运(节选)》,翻译重点句子。
3.掌握状语后置的特点。
单篇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通读全文,解释加点的词语。
《论语》十二章(第1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第2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第3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第4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第5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第6章)子曰:“质胜文.①()则野.②(),文胜质则史.③()。
(),然后君子。
”(《雍也》)文质彬彬....④(),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第7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乎?死而后已.②(),不亦远乎?”(《泰伯》)(第8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第9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第10章)颜渊问仁。
子曰:“克.①()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②()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
”子曰:(),请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④⑤()斯语矣。
”(《颜渊》)(第11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①②()‘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②(),可(第12章)子曰:“小子..①以观.③(),可以群.④(),可以怨.⑤()。
迩.⑥()之事.⑦()父,远之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