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

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含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二、重点难点:

1.对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

2.速度、速率的区别。

三、学法指导:通过对比理解速度和速率的区别和联系

四、讲述要点:比值定义法和极限法

五、复习回顾

1.如图,在时间轴上,A的时刻为t1,B的时刻为t2,则A

到B的时间间隔△t=_________

2.如图,在位移轴上,A的位置为x1,B的、位置为x2,则A到

B的位移△x=_________

1.导入:以下有三个物体沿平直道路行驶,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运动的快慢。

(1)如何比较A和B的运动快慢?

(2)如何比较B和C 的运动快慢?

(3)那如何比较A和C的运动快慢?

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六、学讲过程:

位移相同,比较时间. 时间越短,运动越____

时间相同,比较位移. 位移越大,运动越____

位移不同,时间也不同,比较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比值越大,运动越____.

思考: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是什么呢?

二.速度

1.定义:物体运动的跟_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比值定义法)

2.定义式:

3.单位:________ 1m/s=______km/h 1km/h=_____m/s

4.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和的物理量。

5.矢标性:速度是____量,既有_____,又有_____.

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_______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

速度的方向就是____________的方向。

【例1】2006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刘翔以12秒88打破了英国运动员保持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并夺取该项目冠军.试计算其速度?

问题:这个速度是刘翔跑动过程中每个瞬间(或每个位置)的速度么?这个速度表示的是什么含义?

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内运动的_____快慢程度。

位移(m) 时间(s)

A 100 20

B 100 10

C 60 10

对应的是一段_______或一段_________。

计算公式:-

v =_________ ,平均速度的方向和______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精确地描述物体在某时刻或经过某位置时的运动快慢。

对应的是某__________或某________。

瞬时速度的方向和物体在该位置的_____方向一致。 3.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

1)在__________运动中,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

2)在平均速度中,当△t 足够小时,物体在该段时间内的运动可以认为是匀速的,求出来的平均速度△x/△t 就等于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瞬时速度 (极限的思想方法) 四.速度和速率

1.速度是___量,是描述质点的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可分为______和

2.速率是____量,只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1)瞬时速率就是_________的大小,简称速率。

(2)平均速率是_______与________的比值,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只有在________运动中两者才相等,其它情况下,平均速率_______平均速度的大小。 七、限时训练: 【基础训练】

1.下列关于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瞬时速度可以看成时间趋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 B .匀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 C .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都可以精确描述变速运动 D .只有瞬时速度可以精确描述变速运动 2.关于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式v=t

x

??适合任何运动形式

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v 与运动的位移△x 成正比,与运动时间△t 成反比。

C.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运动的位移△x 与时间△t 成正比。

D.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3.根据速度定义式v=△x/△t,当△t 极短时,△x/△t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 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下列哪种物理方法( )

A .控制变量法

B .假设法

C .微元法

D .极限法

4.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 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 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5.下列物体运动最快的是 ( )

A. 4h 内通过160km

B. 10s 内通过了100m C .1h 内通过1.2×106cm D .1min 内通过1000m 6.下面描述的几个速度中属于瞬时速度的是( )

A .子弹以790 m/s 的速度击中目标

B .某同学百米赛跑的速度约为8m/s

C .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冲线速度为12m/s

D .汽车速度计上的示数为80 km/h

7.一学生在百米赛跑中,测得他在 50m 处的瞬时速度为 6m/s,16s 末到达终点的瞬时 速度为7.5m/s,则它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6m/s

B. 6.25m/s

C. 6.75m/s

D.7.0m/s 课后作业 P18. 1. 2.

3.

4.

【能力提升】

8.在2009年柏林田径世锦赛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是公认的世界飞人,在400 m环形赛道上,博尔特在男子100 m决赛和男子200 m决赛中分别以9.58 s和19.19 s的成绩破两项世界纪录,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0 m决赛中的位移是100 m决赛的两倍

B.200 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

10.42 m/s

C.100 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44 m/s

D.100 m决赛中的最大速度约为

20.88 m/s

9.一个物体沿着一个圆周顺时针运动,圆的半径为5m,物体从A点出发经过5s

第一次到达B点,那么在这段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多大?方向如何?平均

速率多大?10.(1)汽车沿直线从甲地开往乙地,若在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2,且v1≠v2,则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若汽车在全程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3)两种情况下的平均速度哪个大?

八、学教反思:

高一物理运动和力的关系单元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一、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有ac 、abc 、adc 三个细管道,ac 沿竖直方向,abcd 是一个矩形。将三个小球同时从a 点静止释放,忽略一切摩擦,不计拐弯时的机械能损失,当竖直下落的小球运动到c 点时,关于三个小球的位置,下列示意图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ac d =,acb α∠=, 设小球沿ab 、bc 、ac 、ad 、dc 下滑的加速度分别为1a 、 2a 、3a 、4a 、5a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15sin sin mg a a g m α α=== sin(90) 24cos mg a a g m αα?-== = 3a g = 对ab 段有

2211111 sin sin 22 d a t g t αα= = 得 12d t g = 对ac 段有 2312 d gt = 得 32d t g = 对ad 段有 2244411cos cos 22 d a t g t αα= = 得 42d t g = 所以有 124t t t == 即当竖直下落的小球运动到c 点时,沿abc 下落的小球恰好到达b 点,沿adc 下落的小球恰好到达d 点,故ACD 错误,B 正确。 故选B 。 2.如图所示,倾角θ=60°、高为h 的粗糙斜面体ABC 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弹簧的一端固定在BC 边上距B 点 3 h 高处的D 点,可视为质点的小物块Q 与弹簧另一端相连,并静止于斜面底端的A 点,此时小物块Q 恰好不接触地面且与斜面间的摩擦力为0。已知小物块Q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 ,小物块Q 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教案速度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教案速度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教案速度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物理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

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第3节《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习惯。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

教案:运动的快慢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探究感受直线运动,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粗略探究感受直线运动,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一定的科学探究意识,形成通过科学实验建立科学概念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规范化的物理计算 【教学难点】 探究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用具】 接力棒计算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2张图片,回顾上节课运动快慢的知识,让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是有快慢之分。 接着,继续展示2张田径运动的照片,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判断运动的快慢? 老师组织活动参与“接力棒”比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播放PPT,让学生回答:下列运动员,哪个跑得更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当路程与时间都不一样时,怎么比较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1.速度 定义: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讲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示物体运动越快。 公式:v=s/t 单位:m/s 、km/h 给出例题:人骑车的速度约为5m/s,武汉昨夜风速约为5km/h,计算哪一个比较快? 通过这个例题,让学生掌握m/s与km/h的换算关系:1m/s=3.6km/h。 列出一些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给出一道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单位换算的掌握。 2.匀速直线运动 展示游乐场的图片,讲解按照运动路线,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针对直线运动中的小车,对其运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的变化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特点:沿直线运动、速度不变 讲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展示行驶列车图片,让学生了解平稳运行的列车近似认为是匀速直线运动。 3.变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 第一章抛体运动 第一节什么是抛体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1)时,物体做曲线运动。(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_______ (变、不变),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 (2)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 运动,一定具有_________ 。

【课堂实录】 【引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 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 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 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 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 学生思考 结论:雨滴沿飞出时在那点的切线方向飞出。 如果球直线上的某处A 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 点不远处取一B 点,求AB 点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 点的瞬时速度,时间取得越短,这种近似越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 见的平均速度即为A 点的瞬时速度。 结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3、知道运动方向,也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方面之一。 4、知道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在缓慢运动。 5、会使用秒表。 教学重点: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教学难点:会测量运动的速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图片,体温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 2、猜一猜水水移动的快。(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他们行进的距离和时间,因此无法判断出他们移动的快慢) 3、提问,按摸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了?(板书课题,运动的快慢) 二、新授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两种方法 (设计意图: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学生已有经验的再现,能够说出如何比较谁快谁慢。)(一)同距离,比时间 1、师:还有没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呢?瞧,老师准备了。(课件2009柏林田径世锦赛男子百米决赛成绩。) 2.快速读一读,在百米决赛中,第一名是?他的成绩?看看比赛是用什么方法比出运动快慢的? 3.对。同距离比时间的多少。(板书—同距离比时间) 4、还有那些体育赛事也是采用同距离比时间多少的方法进行运动快慢比较的? 设计意图:同距离比时间的多少。通过数据引导学生判断距离相同情况下,可以比较时间的多少来判断运动的快慢。 (二)同时间,比距离

(1)引入: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我们的生活中,物体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2)你们能给下的运动速度排序吗?在教材第30页上完成。 (3)提问,你们是怎么比出快慢的? (4)那么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还可能和什么情况有关? (三)这算运动的快慢与距离时间的关系。 (1)讲述:你平时走路的速度是怎样的?你想测算一下吗?那么你想设计这样的活动吗?(小组讨论) (2)出示表格,你能读懂这张表格?(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3)讨论测量要求: ①从表格中知道,用不同的速度的步伐走,同样的距离5米。 ②学生吃算正常步伐与慢行的步伐。 ③测量时间时,我们可以用秒表。(出示教学秒表的用法,学生试用) ④知道怎样计算速度,用距离除以时间,为了便于计算,可以借助计算器,结果保留整数。 ⑤除了这样子测算行走速度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出示表格2)在这张表里,有哪些情况与第一张表相同?哪些不同? ⑥测量距离时,我们可以使用卷尺,如果尺子不够长怎么办?(分两次测量)提醒大家,测量时要注意将尺子拉直,沿直线测量。 ⑦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左边这几个小组进行测量活动,1,右边的几个小组进行测量活动2。在室外,老师已经事先画好了一段五米的距离,做测量活动一的同学可以直接到哪个场地测量。做测量活动2的小组,老师已经标好起点位置了。这样的活动你们会做吗?在小组内讲讲应该怎么做,以及如何分工。(学生讨论) ⑧完成测量和记录后,请各小组根据表中的数据,交流一家,正常步伐的速度与慢一些步伐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4)分小组开始开始测量。 (5)回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在时间相同的情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训练题 (16)0812(含答案解析)

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训练题 (16)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0分) 1.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以a=g 4 的加速度竖直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在物体下降h高度的过程中物体的() A. 重力势能减少了mg? 4B. 动能增加了mg? 4 C. 重力做功为3mg? 4D. 合力做功为3mg? 4 2.弹簧秤用细线系两个质量都为m的小球,现让两小球在同一水平面内做匀速 圆周运动,两球始终在过圆心的直径的两端,如图所示。此时弹簧秤读数() A. 大于2mg B. 等于2mg C. 小于2mg D. 无法判断 3.如图所示,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的圆锥形斜面上放 着两个物体a、b(视为质点),转动过程中两个物 体没有相对圆锥滑动,其中?a=2?b,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 a、b两物体的线速度相等 B. a、b两物体的角速度之比是1:2 C. a、b两物体的向心加速度之比是2:1 D. a、b两物体的向心力之比是2:1 4.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 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C. 物体在月球上惯性变小 D. 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 5.一辆质量为m的小汽车,以某一速率经过拱形路面的最高点,车对拱形路面顶部的压力大小为 F,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Fmg D. F一定等于零 6.如图所示,一个圆盘在水平面内匀速转动,盘面上有一小物块随圆盘一起运 动。关于小物块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物块受重力、支持力 B. 小物块受重力、支持力、向心力 C. 小物块受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 D. 小物块受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向心力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2.0分) 7.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80kW的汽车,质量为m=2×103kg,如果汽车从静止开始先做匀加 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2,运动过程中阻力恒为4×103N,则()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教案(1)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 4.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 5.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4.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 什么是矢量?什么是标量? 2.什么是位移?表达式是怎样的? 3.怎么确定位移的方向?位移的正负表示什么意义? 答案:1 ,矢量是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标量2,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称为位移;表达式△x=x2 - x1 3 ,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为正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为负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新课导入 一,速度 师:上节课学习了位移这一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那对于位置变化的快慢我们该怎么描述呢?今天我们将学习这一物理量,那就是速度 师: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看多媒体上面的图表。 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常用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常用方法: 1,相同位移——比较时间 ,2,相同时间——比较位移 师:如果两运动物体位移与时间都不相同,其运动快慢又如何比较? 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先看教科书第11页上半部分,互相讨论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速度?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高一物理速度教案10 精品

1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会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能识别不同形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3)会用速度图象求匀变速运动中任一时刻的速度或达到某一速度所用时间。 2.通过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使学生逐渐熟悉数学工具的应用,培养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学习利用公式和图象表示物理规律,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速度图象分析运动规律。 2.通过实验数据得出速度图象,使学生明确速度图象反映的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把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加以区别,避免两者混同起来。这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瞬时速度是不变的;而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瞬 时速度是时刻在改变的,今天我们研究瞬时速度变化的规律。 (二)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例:火车原以10.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后来开始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是0.2m/s ,从 火车加速起第1秒末、第2秒末、第3秒末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复习加速度概念,提出问题:火车的加速度是0.2m/s ,什么意思?表示火车的速度是均 匀增加的,根据这道题的物理规律,我们如何用数学表达式分别表示出第1秒末、第2秒末、 第3秒末的速度: v 1=10.0m/s+0.2m/s 2×1s=10.2m/s 开始的速度加上1秒内速度的增加,即为第1秒末的速度。 v 2=10.0m/s+0.2m/s 2×2s=10.4m/s 开始的速度加上2秒内速度的增加,即为第2秒末的速度。 V 3=10.0m/s+0.2m/s 2×3s=10.4m/s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v t =v 0+a ·t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也可以从加速度的定义式t v v a t 0-=得到。 明确:①此公式对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都适用。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 为正值,表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为负值,表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少。 ②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上式可写成v t =at 。 例:一辆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5m/s ,加速度大小为3m/s 2,求:(1)第3 秒末的瞬时速度;(2)汽车末速度为零时所经历的时间。 分析:由于汽车做匀减速运动,a 为负值。 (1)已知v 0、a 和t ,求v t ,可根据公式v t =v 0+at 来求。 (2)已知v 0、a 和v t ,求t ,可依据速度公式得:s s m s m a v v t t 5/3/1502 0=--=-=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教案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运动的快慢公开课教案

运动的快慢 公开课教案 尧冰松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 ·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 ·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 [师]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生](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 [生]它们运动的路线都是直的. [生]它们都在做机械运动. [师]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 [生]有.它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爬. [生]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师]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1.速度

(1)概念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学校田径运动会上100 m 决赛的盛况. [放录像] ·学校田径运动会100 m 决赛 [师]在一片欢呼声中,100 m 决赛的冠军产生了.同样是跑100 m 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都是百米运动员,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用的时间短,他运动得就快. [生]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大家接着观看另一场精彩的比赛片断 [放录像] ·奥运会万米赛片断 [师]比赛还在进行中,怎样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看看他们谁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长,而时间一样. [生]在相等的时间内,跑的路程长的运动员运动得快.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运动的快慢;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下面的问题. [投影] 学校百米赛冠军的成绩是12 s ,24届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 ,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生]根据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较他们一段相同路程内的时间或比较他们一段相同时间内的路程. [生]可以比较他们在1 s 内运动的路程. [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 s 内的路程. 一名同学板演 学生演算、教师巡视. 百米冠军:s m 12100=8.33 m /s 万米冠军:s m 168010000=5.95 m /s [师]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velocity)表示.同学们刚才求出的就是两名运动员各自的速度.速度等于什么呢? [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生]刚才计算的是1 s 内运动员跑的路程,所以说速度等于1 s 内的路程. [师]能不能分别计算出两名运动员在1 min 内、1 h 内跑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可以. [师]“1s 、1 min 、1 h ”都叫做单位时间,所以可以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 [板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肯定已经注意到,每一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的表示符号.物理学上,路程用“s ”表示,时间用“t ”表示,速度用“v ”表示.如果一个运动物体在“t ”时间内运动的 路程是“s ”,那么这个运动物体的速度该如何表示呢?请大家写出速度的表示式. [生]v =t s

高中物理运动和力

【例1】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一质量为m 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质量为M 的物体上,而物体M 又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则( ) A 、若斜面光滑,物体M 沿斜面自由下滑时,弹性杆对小球m 的弹力方向竖直向上 B 、若斜面光滑,物体M 沿斜面自由下滑时,弹性杆对小球m 的弹力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C 、若斜面不光滑,且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满足μ>θtan ,则弹性杆对小球m 的弹力方向竖直向上 D 、若斜面不光滑,且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满足μ<θtan ,则弹性杆对小球m 的弹力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上 试解: (做后再看答案,效果更好) 解析:若斜面光滑,对于小球m 和物体M 组成的整体而言,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 θsin g a =,此时小球受杆的弹力一定是垂直于斜面向上,如图甲所示,否则,弹力与重力的合力使小球产生的加速度将会大于或小于θsin g ,故选项A 错、B 对;若斜面不光滑,且μ>θtan ,则小球m 和物体M 组成的整体将静止在斜面上,此时小球所受的弹力一定与重平衡,故选项C 正确;若斜面不光滑,且μ<θtan ,则小球m 和物体M 组成的整体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a <θsin g ,则此时杆对小球的弹力N F 必须有沿斜面向上的分量,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小球m 的加速度a 将是重力分力和弹力分力的合力所产生的,另一方面,弹力N F 也必须有垂直于斜面向上的分量用来平衡重力的分力,从这两个角度讲,弹性杆对小球m 的弹力方向一定不能沿斜面向上,选项D 是错误的。 答案:BC 误区警示:此题对不同情况下的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方向作了具体的分析,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杆对物体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或其它的哪个方向,要根据具体情况下的受力分析,由物体所处的状态来决定”。此题中,若斜面的倾角θ、物体和小球的质量m 和M 、

高一物理速度教学设计.doc

高一物理速度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速度这一课怎么做好教案呢?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物理速度教学设计【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物理速度教学设计【能力目标】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物理速度教学设计【情感目标】 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物理速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 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物理速度教学设计【教学重点】 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物理速度教学设计【教学难点】 1.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采用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物理速度教学设计【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归纳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 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3.教师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 物理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初始位置/m经过时间/s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20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10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500301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500102500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三年级下册的“物体的运动”单元共有8课,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内容包括: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三方面展开(第1~6课);设计制作(第7课);综合应用(第8课)。 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第6课,继续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聚焦板块,回顾了第5课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提出本节课的重点——在相同时间内,根据物体运动的距离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探索板块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告知相同运动时间里不同交通工具通过的具体距离,比较快慢;第二个活动是两名同学从不同起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快慢;第三个活动是两名同学从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比较快慢。三个探索活动都指向“运动相同时间,通过的距离长,运动得快”,但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是层层深入的:激活已有的经验——同一起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软尺测距离,进一步到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秒表计时、软尺测距离。研讨板块,“怎样比较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物体运动相同时间时,比较运动的距离,距离长的运动快,距离短的运动慢”。拓展板块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追及跑”游戏,是对本课研究结果的应用;第二个活动是“比较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旨在让学生知道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运动的快慢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能准确说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在第5课,学生学习了“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也学习了如何使用秒表、如何分工合作等,为本课“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的活动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运动的快慢》说课教案

《运动的快慢》说课教案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运动的快慢》是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的内容。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亲身的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科学世界”,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美感,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因为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要求学生遇到未知事物要去发现,遇到新问题要去解决。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速度的计算。 二、说教学与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因此,我在教学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究法、直观教学法、观察法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在学法上采取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方法以及观察法等。主要体现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规律。这样设计可以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以活动为载体,这样来设计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引入新课: 通过四组生活中常见的和运动快慢有关的图片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些 物体的运动情况,得出运动有快有慢从而引入新课。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易于分析,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有利于新课的教学。 2、自主学习,找出疑难: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有不少项目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更好的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所提倡的更快、更高、更强。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奥运会女子10000米和男子100米决赛的两张图片,这两位选手都打破了世界记录。让学生体会到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在学习中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的超越自己。通过学生讨论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从而总结比较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在得出这个结论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不同路程、不同时间如何进行比较快慢的问题。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学生的思路清晰,参与讨论的热情和讨论的效率自然高了起来。 得出速度概念后可以对比刚刚学过的密度公式的建立让学生自己来说出 速度的公式及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对于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也可以借鉴密度单位间换算的方法进行。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高一物理运动和力的关系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所示,四个质量、形状相同的斜面体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将四个质量相同的物块放在斜面顶端,因物块与斜面的摩擦力不同,四个物块运动情况不同.A物块放上后匀加速下滑,B物块获一初速度后匀速下滑,C物块获一初速度后匀减速下滑,D物块放上后静止在斜面上.若在上述四种情况下斜面体均保持静止且对地面的压力依次为F1、F2、F3、F4,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A.F1=F2=F3=F4B.F1>F2>F3>F4C.F1<F2=F4<F3D.F1=F3<F2<F4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当物体系统中存在超重现象时,系统所受的支持力大于总重力,相反,存在失重现象时,系统所受的支持力小于总重力.若系统的合力为零时,系统所受的支持力等于总重力, 解:设物体和斜面的总重力为G. 第一个物体匀加速下滑,加速度沿斜面向下,具有竖直向下的分加速度,存在失重现象,则F1<G; 第二个物体匀速下滑,合力为零,斜面保持静止状态,合力也为零,则系统的合力也为零,故F2=G. 第三个物体匀减速下滑,加速度沿斜面向上,具有竖直向上的分加速度,存在超重现象,则F3>G; 第四个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合力为零,斜面保持静止状态,合力也为零,则系统的合力也为零,故F4=G.故有F1<F2=F4<F3.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运用超重和失重的观点分析加速度不同物体动力学问题,比较简便.通过分解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 2.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的汽车上,固定着一个正四棱台,其上、下台面水平,如图为俯视示意图。在顶面上四边的中点a、b、c、d沿着各斜面方向,同时相对于正四棱台无初速释放4个相同小球。设它们到达各自棱台底边分别用时T a、T b、T c、T d,到达各自棱台底边时相对于地面的机械能分别为E a、E b、E c、E d(取水平地面为零势能面,忽略斜面对小球的摩擦力)。则有()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明确速度的计算公式、符号和单位,理解记忆速度是矢量。 3.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率和速度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瞬时速度,初步了解极限思想。 2.体会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物理的过程,逐步爱上物理学的严谨、奇妙。 2.通过“速度”与“现代社会”的阅读,培养自己热爱生活和保护环境的情操 ★教学重点 1.速度的定义。 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 1.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 2.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需要时间的,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变化就是由时间一点点累积起来的,比如:大家十几年长成现在这么高的个子,那一天长多高呢?同样,一拳打在脸上,脸是不是瞬间肿起来? 生:肯定不是的,那需要一定的时间。 师:对!那既然变化是与时间联系起来的,那必然会出现下面一些情况:1、相同的时间产生的变化不一样;2、相同的变化所需的时间不一样。如下面两个简单的例子

1、甲2天做了10件衣服,乙2 天做了12件衣服。 2、甲做30件衣服用了6天,乙30件衣服用了5天。 师:1、2甲乙的工作有什么不同? 生:1中甲做得慢,乙做得快;2中还是甲做得慢,乙做得快。 师:那如果甲2天做10件,乙3天做18件,甲乙哪个做得快呢? 生:还是乙快,因为甲2天10件,平均一天5件,乙3天18件,平均一天6件,所以还是乙快。 总结: 师:很好,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既然事物的变化是与时间相联系的,那必然有变化快慢之分,那如何来比较事物变化的快慢呢?从上面的解题过程我们发现,相同的时间比变化或相同的变化比时间是很简单的,那如果时间不同,变化也不同该如何比较呢? 师:其它刚才同学们的解题就已经给了我们方法:那就是用它们的变化量比上它们变化所需要的时间,得到单位1时间内各自的变化量(如做衣服),这样就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同样是单位1的时间)比变化就简单了 即:时间该量变化量= 某量变化快慢 一、速度 师:前面学过,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有变化必有变化快慢之分。那如何表示位置变化快慢(即运动快慢)?答案同学们都知道了吧? 生:根据 时间该量变化量 =某量变化快慢 有 ) ()())()(00t 时间s 位移t t t 时间x x x 位置t t =-=?-=?=变化量慢)位置变化快慢(运动快 师:好不错,为了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引入一个物理量: 速度(V )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公式:t s t x v =??= 问题:我们初中时曾经学过“速度”这个物理量,今天我们再次学习到这个物理量,那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