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大经典不能遗漏《神农本草经》

四大经典不能遗漏《神农本草经》

四大经典不能遗漏《神农本草经》

四大经典不能遗漏《神农本草经》

四大经典不能遗漏《神农本草经》毛进军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对于什么是“四大经典”,中医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从媒体上广为宣传的“四大经典”来看,基本上都是指《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主要是指清·吴鞠通《温病条辨》)。而真正的四大经典应当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这“四大经典”

是卫生部在195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届西学中班”教学计划中确立的,该计划中指出:“学习中医,必须要系统学习“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四部著作”,这对于当时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知识,起到了非常好的规范和指导作用。而现在却以《温病条辨》替代了《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其总结了战国时期的许多用药经验,经秦汉医家不断地抄录增补,成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都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本经》都是中医师的的必读书,书中对于药性、功能主治及如何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描述的十分准确、精当,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的精髓。其中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直到今天,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

《本经》的问世,对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本经》。更重要的是,要想学明白、理解透彻《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遣方用药法则,也必须读懂《本经》。综上所述,建议目前“四大经典”内涵,应定位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如果加上《温病条辨》,那就是“五大经典”。

看此文用· 秒,转发只需1秒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介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 •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又字渊如,清代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

览群书,贯通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3 卷,载药365 种,其中植物药252 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3 卷分别论述。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2 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卷3 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365 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

解读《神农本草经》(2)

解读《神农本草经》(2) 原文: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译文: 药物有阴阳属性的相互匹配,也存在着子母兄弟样的联系,例如根与茎、花与实、草与石、骨与肉等。 药物有单用的,有相互为用的,有相互支持增强药效的,有相互畏惧而不能配伍的,有相互厌恶而抵消其功效的,有作用相反而次生毒性的,有相互消除毒性的,共有七种情形。配伍结合使用时要看到这七种情形,应该按“相须”、“相使”进行组方,“相须”、“相使”组方效果好。不要用“相恶”、“相反”进行组方。如果药物有毒性应该遏制,可以通过“相畏”、“相杀”的方法组方,如果不是这种情形,就不要配伍应用。 解读: 所谓“药有阴阳”,其含义甚广。若从药物大类分,凡矿物类药物质地沉重而主降,多属于阴性;而植物类药物

质地轻清,多属于阳性。若单就植物药而言,凡取其花、叶、枝入药多属阳性;若用其干、根多属阴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从药物深层的内涵来区分阴阳:“阳为气,阴为味……阴昧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苦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在药物配伍时,要辨明药物的阴阳属性,使配伍更加合理;发挥药物的最大作用。 《神农本草经》中的“七情和合”,是指药物配伍的特殊关系,包括:①单行:指用针对性强的单味药治病即能获得满意疗效的。如独参汤只用人参1味煎取浓汁,专补元气,救阴以挽阳;清金散单用1味黄芩治疗轻度肺热咳嗽;用苦楝皮1味驱除蛔虫等。②相须:即两种功用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相互增加疗效。如黄连和连翘同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力比单用黄连增强6倍以上;知母与黄柏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又不伤阴的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增强攻下泻热作用;全蝎配蜈蚣,止痉治抽搐效果更加突出等。③相使:即某些共性药物配伍,以1种药物为主,另1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黄芪与茯苓配伍,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木香配黄连,能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痢的作用;雷丸配大黄,可以增加雷丸的驱虫功效等。④相畏:即一种药物制约另一种药物性能或抑制另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序录上隐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岭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https://www.doczj.com/doc/589596823.html,、酒、膏、丸散,用半夏皆且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洗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旧方廿许过,今六七过便足。亦可直煮之,沸易水,如此三过,仍洗毕便讫,随其大小破为细片,乃秤以入汤。若膏、酒、丸、散,皆须曝燥乃秤之也。旧说皆称《神农本草经》,余以为信然。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芳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中国古籍全录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但轩辕以前,文本未传,如六爻指垂,画象稼穑,即事成迹。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乎桐、雷,乃着在篇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耳。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录。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遗一。如此。案盖谓单行一两种毒物,如巴豆、甘遂辈,不可

便令至剂耳,依如经言。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小豆;四物一毒,服以数为丸。而毒中又有轻重,如野狼毒、钩吻,岂同附子、芫花辈耶?凡此之类,皆须量宜。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华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则识智有浅深。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卅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KT物类,兼注名世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为三卷。虽未足追踵前良,盖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后,可贻诸知音尔。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也。《本草经》卷上序药性之本源,诠病名之形诊,题记品录,详览施用之。药有云如细麻者,即今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略大小相称耳。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也;如大麻者,即大麻子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子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

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一上品 1丹砂:性味甘、微寒。主治五脏、安精神、益气明目。也叫硃砂,形状象箭头,使用时先把它打碎,然后用吸铁石将里面的铁吸走,再过三次水,将浮在水面上的沙石类的扔掉,沉底的才是纯丹砂。不过沉底的有毒,用火一烧就变成水银。将洗过的硃砂风干后,象砂子一样,很滑的。 临床上主治心神不宁、看到鬼魅、受到惊吓、癫痫、失眠多梦,可以安神。剂量是用小指甲一挑的量放入一斤重的药丸,然后摇匀,每颗药丸上都有一层红色。如果小孩子受到惊吓,晚上不睡觉、哭闹,也可以用一点点硃砂放到饭里面吃。丹砂必须生用,不能煮,煮过以后有毒。 2 云母:凡是金石类的都是放到铁锅里烧红,冷却后打碎磨粉,才能用。 3 玉泉: 4 石钟乳: 5 矾石:明矾在铁锅里加热后会冒泡,因为里面有水,烧过后变成灰,叫枯矾。将烧过的矾石磨粉和麝香混合,比例是1/50,麝香矾石散可以治疗鼻息肉、去痰、耳朵里面发炎化脓、湿疹、阴痒带下、燥湿止痒、喉痹。 6 硝石 紫石英:炮制时先烧红后用醋浇之,然后拿出来晾干,可以增加石英收敛的效果。因为醋是酸的,取它的收敛的功能,可以治疗遗精。 赤石脂:可以治疗子宫颈癌、阴实下血、赤白带下、脱肛、盗汗、遗精、夜尿、尿频。 禹余粮赤石脂可以治疗下痢带血。 19 菖蒲:菖蒲3钱、辛夷2钱、苍术3钱,这3味药可以治疗鼻窦炎,不分寒热。肺寒可以加杏仁、麦门冬;肺热可以加干姜。 20 菊花: 21 人参:人参补气,可以补五脏,红参、高丽参品质最好。口含人参可以生津止渴。人参可以用党参代替;也可以用黄芪、甘草代替人参。采到新鲜人身后用丝布包起来,用火烤干。 有咳嗽、火热、痘疹、斑点时不用人参。一般都是在病人大虚或病初癒后气血很虚,可以用人参滋补。 22 天门冬:清虚热、润燥、去痰。 禁忌:和鲤鱼煮在一起。 23 甘草:补气血,解百毒。治疗水肿、腹水、排水时不能用甘草。过食金石类的药,人会中毒,皮肤出红疹、痒、舌头麻、头皮发麻,甘草可以解毒。炙甘草可以治心脏动悸。甘草干姜汤可以治肺寒咳嗽。 24 干地黄:女人一般用生地黄;男人一般用熟地黄。生地可以补脾胃、可以凉血、补血。

解读《神农本草经》

, 解读《神农本草经》 黄芪 原文: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 译文:黄芪,味甘,性微温。主治痈疽长期破损伤烂,能使脓得以排出,疼痛得止。能治大麻风病,五种痔痛及鼠瘘。能补虚损以治小儿多种病。另一个名字叫戴糁。 解读:黄芪义作黄耆,还称箭芪、戴椹,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是常用的中药材,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本经》将其列为上品。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 黄芪性微温,味甘,据测定,含有多糖、单糖、黄酮类、甜菜碱、叶酸、多种氨基酸、黏液质、树胶、纤维素和微量元素硒、硅等成分,生用:益气同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用于治疗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言其“主痈疽.久败

疮,排脓,止痛”,即因外感六邪,过食膏粱厚味,外伤感染等引起热聚肌肤,腐肉成脓,其疮面大,易成脓,易溃破,脓出易敛口为痈;疮面深而险恶者,不易敛口为疽,,生黄芪主之。“大风癞疾”古亦称“癞风”,即今所称之麻风病,为麻风邪毒感染,有传染性。目前,用中西药治疗陔病取得明显效果,黄芪就是一味效药。黄芪蜜炙用:补中益气,用于治疗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脱、崩漏带下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黄芪又称小人参,它的作用与人参相似,都是补气的。但人参是大补元气,作用十分迅猛,一般的人不可轻易使用。而黄芪是补中气,相对温和,效果却不逊色,而且比人参固表的作用更强,所以成为最常用的补气药。 ` 《本草正》载:“黄耆,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口血脱益气。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日陷者举之。”《本草逢原》亦载:“黄耆,能补五脏渚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