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讲解
- 格式:pptx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24
《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赏析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本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戴望舒先生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便是其中之一,寄托了一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一、诗人内心深处的恨与爱诗人憎恨那沦陷区,“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土地支离破碎,国将不国。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用“锦嶂”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来是美丽的,可现在却是那么的孤单、残败,可见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的痛苦,一种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
最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精心整理教案作者背景阅读归纳运用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祖籍南京,生于杭州,现代诗人。
戴望舒简历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1935年回国。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报纸副刊。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病去世。
戴望舒作品——戴望舒诗选(配图)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
另有译著数十种。
中国现代象征派的代表戴望舒为什么写此诗?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折磨而绝不屈服,还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是诗人在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积累下列词语(含成语)的音、形、义。
蓬蒿(pénghāo):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荇藻(xìngzǎo):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锦幛(jǐnzhàng):色彩鲜明华丽的幛子。
蝼蚁(lóu lǐ):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MP3配乐朗读FLASH配乐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我用残损的手掌优秀教案_我用我残损的手掌课文阅读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
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健全的双脚总渴望踏在坚实的土地,康健的双手总期盼握住永远的幸福.曾经有这么一个诗人,写了一首《断指》,据说,这位断指的革命者是诗人的友人,他为了不再为感情所累,全身心投入到解放事业当中去,当众砍下一根手指,请友人在酒精瓶里保存好以为见证,以志警醒。
可是,十多年后,诗人被日军逮捕用酷刑审讯,在狱中他想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被日军蹂躏的国土,身体被拘禁的他用不曾屈服的灵魂写下了《我用残损的手掌》,他是谁?“雨巷诗人”戴望舒让我们来读一读在特殊的年代里写下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听一听,他唱出了什么样的心声。
(板书课题)二、听读,品意象1、创设音乐情境,教师配乐范读。
同学们,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学生自由吟诵两遍。
你们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你们告诉我: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人摸到了一片怎样的土地?预设:黑暗、残损、被侵略军蹂躏等三、想象,知情感1、用残损的手掌哪些事?可以找到相关句子来朗读,重点读出关键的动词预设:他用手掌去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触到、掠过,沾了,轻抚、运力量、贴在上面,寄爱和希望)诗歌围绕题目出现了两次“用残损的手掌”,可两次的动词不同,一处是摸索,一处是轻抚,你觉得两处可以调换吗?通过学生的比较得出:摸索中的摸通常是在黑暗中进行探索,心中是很急切的,沉痛的,很冲破这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而轻抚则是轻轻的抚摸,是诗人在抚摸探索无限的江山之后,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他对这块土地特别的热爱,于是他会将所有的力量运在手心,贴在这块土地上面,通过这两个词语的比较明白诗人对这“辽远的依然完整的一角”炽爱、倾注柔情、满怀憧憬2、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半部分诗歌,说说这“辽远的一角”为什么会吸引诗人的心?预设:直接的有: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蓬勃间接的有:“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赏析: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本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戴望舒先生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便是其中之一,寄托了一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一、诗人内心深处的恨与爱诗人憎恨那沦陷区,“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土地支离破碎,国将不国。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用“锦嶂”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来是美丽的,可现在却是那么的孤单、残败,可见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的痛苦,一种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原文及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原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一首深情而激昂的诗篇。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为线索,描绘了他对祖国大地遭受的战争创伤的痛苦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诗歌的构思分为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描绘了家乡湖水的微凉、长白山的雪峰的冷彻、黄河的泥沙、江南的水田等自然景象,以表达对祖国大地遭受战争创伤的痛苦感受。
这些描绘生动而真实,充满了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依然是在想象中进行的。
诗人描绘了一个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这个角落里,诗人寄托了他的全部力量和希望。
这里将是太阳和春天的所在,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诗人用热烈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全诗内容坚实崇高,情绪高扬阔大,语言明朗鲜活。
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的大地,用深情的语言诉说了他对祖国的痛苦和希望。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戴望舒深厚的爱国情怀,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高超技巧。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评点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评点
[第一部分: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摸想像中的国土,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位手掌残缺的人深情地抚摸祖国土地的情景,表达出对祖国的关注和热爱之情。
]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经是那么的美丽迷人。
诗人调动视觉、嗅觉、触觉,写出了记忆中家乡的风景如画,跟眼前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九年级下册《我用这残损的手掌》课文及教案九年级下册《我用这残损的手掌》课文及教案教案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它可以反映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总体设计和思路尤其是教学态度认真与否的重要尺度。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九年级下册《我用这残损的手掌》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课文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赏析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大都具有和谐的、完整的外形,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一座丘山,一座建筑。
但是美好的事物会遭到突然的暴力的破坏,合谐的会成为畸形,完整的会沦为残缺。
由残缺引起的对于完形的追寻和思慕,正是“残缺美”得以生成的心理机因。
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实际上也已经是残损的土地,立即会引起读者一种异样的感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遭到破坏的惋惜痛楚感,一种形体和心灵遭到扭曲时的逆反,甚至对于自己并不残损者的所想所为的自省与自谴。
可以看到这残损手掌的触觉是何等灵敏,它对于形、质的感触,特别是对于温度的感触是何等细微:“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作者的爱国深情灌注于残损的手掌,使它对祖国母亲的残损的肌体感受特别敏锐,“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的味道它能“蘸”得出,连“阴暗”的色彩它也能“沾”得出来。
诗到穷形极相处陡转笔锋:“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痛楚的悲吟化作深情的倾诉和激情的颂歌,一发而不可收地吐露出赤子的衷肠:“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象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时刻,“我”的整个身心全部通过手掌紧“贴”在那“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了。
当人随着越来越快的节奏,一口气读完整章最后的时候,会体验到一种悲喜交加的欢愉——那是作者渴望光明、追求一种悲喜交加的欢悦真理的赤心在震颤。
在强烈的对比中,作者歌颂了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象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从控诉日寇残害中国的罪行中对比出解放区的光明。
这首诗的深厚内涵和鲜明、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反映出经过狱中磨难的戴望舒,思想和诗风产生了何等的巨变。
他以“残损”者的心灵推想“残损”的祖国,于是心心相印,同命运,共患难,倍感亲切。
深刻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铸成了这首诗的感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