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物质变化与我们 1
- 格式:ppt
- 大小:3.07 MB
- 文档页数:20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目录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一天的垃圾2 垃圾的处理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 分类和回收利用5 一天的生活用水6 污水和污水处理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教科版六下第二单元第8课《物质变化和我们》习题一、填空题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物质是___________的。
物质变化有两类:___________。
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_。
2.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体内后要经过许许多多的___________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它们总是在或快或慢地发生着___________。
4.烟花爆竹在燃放时产生了剧烈的___________变化。
5.利用物质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温度计。
6.咀嚼米饭或馒头时,会感觉有甜味,这是因为米饭或馒头中含有___________,在米饭或馒头中滴入几滴碘酒,米饭或馒头就会变成___________色。
米饭中储存的能量是___________。
7.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会有白色的沉淀物产生是___________变化。
8.气球吹大松手后空气会从气球中流出来是___________变化。
9.墨汁滴在清水中,清水变黑了是___________变化。
10.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会产生新鲜的氧气是___________变化。
11.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根据物质变化结果的不同我们将物质的变化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2.加热高压锅,高压锅爆炸属于___________变化。
13.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___________,这种气体导致气候变___________,冰川融化。
14.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的过程是___________变化。
二、判断题15.我们喝的可口可乐饮料里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呼出的气体里也有二氧化碳。
()16.生产水泥的过程,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7.我们吃的食物进入体内,经过许多的物理变化,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我们生活在(物质) 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 )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 (能直接或间接观察) 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 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 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6. 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物理、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1①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
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
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1②如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氯气等都是物理变化。
1③汽油挥发1④蜡烛熔化1⑤木头加工课桌,1⑥铁铸成锅,1⑦黄金打造成金箔1⑧灯泡发光的属于物理变化1⑨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嘴还没有从管内吸气时,管内外液面是相平的。
这时,管内外液面上的气体压强相等;在嘴从管内吸气时,管内气体减少,管内液面上的压强也减少,这时管子内液面上的气体压强小于管外作用的液面上的大气压。
所以,我们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喝汽水时,首先要将管子插入汽水里,当嘴吸气里,管内便有一部分气体被吸进嘴里,便造成了管内剩余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变小,且小于管外的大气压,因而在管外大气压的作用下,汽水便沿管子上升,被吸进嘴里。
1⑩月亮跟着人一起前进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
从微观上可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没有变化,仅仅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
化学变化常伴有光、热、气体、沉淀产生或颜色气味改变等表现现象发生,可以参照这些现象来判断有无化学反应发生。
但要注意跟物理变化的区别。
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放热(摩擦)、放出气体(启开汽水瓶盖)、颜色变化(氧气变成液氧)等现象发生,只是没有新物质生成,这是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种类不同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4种基本类型。
也可以从其他角度给化学反应分类,如分成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等等。
2①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2②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等等,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其他物质,所以是化学变化。
课时作业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一、填空题。
1.有些物质在变化中,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不同于原来的新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变化。
2.把一张纸折成一个纸飞机,纸的发生了变化。
3.当我们用力捏橡皮泥时,橡皮泥的会发生变化。
4.水的三态变化是变化理由是5.玻璃碎了之后构成玻璃的物质发生改变。
(填“有”或“没有”)二、判断题。
1.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2.把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它的质量会发生变化。
( )3.水结成了冰,这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 )4.有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变化。
( )5.一张纸被撕成小片后仍然是同一种物质。
( )6.热胀冷缩现象是物理变化。
( )三、选择题。
1.把白糖放在水中,白糖一会儿就不见了,这是( )。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没有变化2.水从液态变化成气态是( )。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没有变化3.下列不属于物理变化的特征的是( )。
A.物质的状态改变B.产生新的物质C.物质大小改变D.物质的形状改变4.下列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
A.燃放烟花B.木材燃烧C.盐溶于水D.燃煤发电5.把橡皮泥捏成了一个小兔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兔子还是原来的橡皮泥B.小兔子已经变成泥了C.小兔子变成彩色的了6.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7.像易拉罐压扁、玻璃碎裂.折纸等这样的变化是( )。
A.形态发生了改变B.产生新的物质C.没有什么变化8.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水蒸发变成水蒸气B.铁生锈C.蜡烛燃烧D.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紫色参考答案一、1.物理2.形状3.形状4.物理没有产生新的物质5.没有二、1.√2.×3.×4.×5.√6.√三、1.A2.A3.B4.C5.A6.C7.A8.A。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教学重点:1.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与归纳 2.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常伴有发光、放热等现象B.化学变化一定有其他物质生成C.化学变化一定比物理变化剧烈D.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答案:C。
解析:化学变化指的是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因此本质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颜色改变、发光、发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等是发生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而产生这些现象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的发生。
光合作用就是比较不剧烈的化学变化。
2.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
A.汽油挥发B.粉碎矿石C.水变成冰D.木材燃烧答案:D。
3.下列变化,属于了物理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B.钢铁生锈C.瓦斯爆炸D.锅炉爆炸答案:D。
4.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灯泡发光B.空气液化C.光合作用D.海水晒盐答案:C。
解析:因为化学变化常伴有放热、发光、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等现象,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有化学变化发生,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成其他物质。
在A、B、D选项的变化前后都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因此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
而C选项的光合作用是由于植物将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变成了氧气,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二、填空题1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 A、产生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白色固体该变化的类型是(), 你依据的理由是现象()。
12.现有下列一些物质的变化:A、酒精挥发B、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C、火药爆炸D、气球爆炸E、汽油燃烧F、海水晒盐G、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H、米饭烧焦I、植物光合作用 J、发生沙尘暴属于物理变化的有:()属于化学变化的有:()小结:1、没有其他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无处不在。
从厨房里的食物烹饪,到大自然中的四季更替,从工厂里的工业生产,到实验室里的科学实验,物质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展现出各种各样的性质。
那么,什么是物质的变化?什么又是物质的性质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神奇而又充满奥秘的世界。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其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发生改变,只是物质的形态、状态等发生了变化。
比如说,水的蒸发就是一个典型的物理变化。
液态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但无论是液态水还是水蒸气,它们的化学成分都是 H₂O,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再比如,将铁块加工成铁片,只是铁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其本质依然是铁。
还有像冰雪融化、酒精挥发、矿石粉碎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则与物理变化截然不同。
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组成成分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的物质。
例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₂O₃),与原来的铁(Fe)是完全不同的物质。
蜡烛燃烧也是一种化学变化,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这些新生成的物质与蜡烛本身的成分截然不同。
再比如,食物的腐败、木材的燃烧、火药的爆炸等,都伴随着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物理变化通常是可逆的,比如水蒸气冷却后又可以变回液态水;而化学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新生成的物质很难再变回原来的物质。
此外,物理变化一般不会伴随着能量的明显变化,而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比如燃烧会放出热量,光合作用会吸收光能。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也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等。
铜是紫红色的固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大气压下,其沸点为-183℃。
第一讲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物质的变化二者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物理变化:没有其他(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和凝固、糖块融化、二氧化碳凝华为干冰、铁水铸成铁锅、汽油挥发、矿石粉碎、衣服晾干、菠萝榨汁、蔗糖溶解、冰雪消融、电灯发光等现象)。
物理变化一般是物质三态(固体,液体,气体)变化,形状的变化,其本质不发生变化。
(2)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3)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可辅助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但不是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根本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4)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这种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释放或吸收。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物质的变化本质不发生变化发光、放热、生成气体、产生沉淀、变色等火药爆炸、二、物质的性质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不可以”、“能——不能”、“容易——不易”等字词。
如:镁能燃烧,就是镁的化学性质。
如叙述中有“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的用语时,则往往是叙述物质的某种变化.如“木炭在空去中燃烧”为化学变化.四、课堂练习一.选择题(共18小题)1.(2023•确山县三模)诗词是中华文化史中的璀璨明珠。
下列诗词中明显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B.白玉为床金做马C.铁杵磨成针D.千锤万凿出深山2.(2023•邓州市一模)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百炼成钢B.钻木取火C.火上浇油D.滴水成冰3.(2023•潍坊模拟)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A.司马光砸缸B.水滴石穿C.火烧赤壁D.铁杵磨成针4.(2023•包河区二模)《天工开物》记载非盐生产过程,描述为“返水而上,入于釜中煎炼,顷刻结盐,色成至白”。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物质无处不在。
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到脚下坚实的大地;从日常饮用的水,到璀璨的宝石,无一不是由物质构成的。
而物质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和性质,这些变化和性质不仅让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也蕴含着无尽的科学奥秘。
先来说说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
物理变化,顾名思义,就是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比如说,水的蒸发就是一个典型的物理变化。
当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时,它的成分依然是水分子,只是状态从液态变成了气态。
再比如,把铁块铸成铁锅,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其本质还是铁这种物质。
又比如,将食盐溶解在水中,形成盐水,食盐的成分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在水中分散开来了。
物理变化通常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方面的改变,而物质的化学组成保持不变。
物理变化往往是可逆的,比如水蒸气可以冷凝变回液态水。
与物理变化不同,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铁锈的成分与铁完全不同,这就是一种化学变化。
再比如,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这也是化学变化。
还有,我们的身体进行新陈代谢,食物在体内被消化吸收,转化为能量和其他物质,这同样属于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明显的现象,比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要注意,有这些现象出现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发生了化学变化,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物质的本质是否发生了改变。
化学变化通常是不可逆的,一旦新物质生成,很难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物质的性质也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比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等。
以金属铜为例,它呈现出红色,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这些都是铜的物理性质。
水在常温下是液态,沸点是 100 摄氏度,这也是水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则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教案教师:邓奋学生:时间:年月日段课题:8、物质变化与我们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二、重、难点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三、授课内容【教学过程】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变化类型及特点科学概念水结冰、水蒸发易拉罐压扁弯折铁丝混合沙子和豆子火柴、蜡烛的燃烧加热白糖米饭、淀粉和碘酒小苏打和白醋铁生锈硫酸铜溶液和铁钉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
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四、本次作业:四、五、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学生签字:六、教师评定: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好○较好○一般○差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好○较好○一般○差教师签字:七、教后记龙文教育教务处:家长签字:。
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一)背景和目标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习的重点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从观察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开始,通过寻求证据,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进而确定这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因此,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志。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
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是学生应该认识到的。
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白糖、柠檬酸、小苏打、玻璃杯、小饮料瓶,自己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第一部分: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这是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帮助学生从整个单元去把握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
这个单元从物质构成世界开始,讲述物质是变化的道理,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新物质的角度,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然后观察化学变化伴随的各种现象,探索化学变化的本质,形成一系列的科学概念。
教科书第40页的图表,简单地列出本单元的框架结构,在“化学变化”这个方框下面,还可以增加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一内容,这样对学生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会更加有利.同时,教科书没有呈现本单元的主要学习过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主要的学习方法是从观察现象开始,通过提出假设,寻求证据检验,最后获得结论.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科学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