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老庄的孝道观
- 格式:docx
- 大小:34.6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老庄思想及所感道家思想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哺育陶铸下,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哲理和信仰体系。
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是由老子创立,而庄子是集大成者。
二者的思想既有共同处,也有不同点。
首先,老子,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汉族,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
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孔孟老庄思想论述第一篇:孔孟老庄思想论述老庄思想简论一道法自然观主张雕琢复朴的人性复归,纠编人性异化倾向主张至公精神,用以扼制人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崇柔尚雌精神内圣外王之道二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对待观和矛盾转化学说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对待的状态中存在着在这种对待关系中应从正面去透视负面意义,通过负面意义的把握去显示正面的内涵这种对待关系不是绝对永久保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三被褐怀玉的超然人格和崇尚自由的批判理性庄子认为世间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不承认任何绝对权威,因而对现实一切秩序的怀疑批判及否定及绝对追求自由心斋坐忘逍遥无待的境界忧患意识与隔离智慧超越的哲学与文芦的超越孔子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仁”。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
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
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
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他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
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
庄子谈孝顺六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两大家,儒家道家都讲孝顺。
但道家讲孝顺的境界要比儒家高得多。
庄子在《天运》篇中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
译成白话就是:用尊敬来行孝容易做到,但用爱心来行孝就有点困难;用爱心来行孝容易,但行孝时忘记双亲比较困难;行孝时忘记双亲容易,但使双亲忘记我更加困难;行孝时使双亲忘记我容易,我同时忘记天下人尤其困难;我同时忘记天下人容易,使天下人忘掉我的存在,那才是难上加难啊!
庄子在这里谈了孝顺的六个层次,六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尊敬双亲:早晚请安,嘘寒问暖。
第二种境界是爱心行孝:眷恋双亲,发自内心。
第三种境界是忘亲忘爱:虚静恬淡,习惯自然。
第四种境界是使亲忘我:亦亲亦友,乐享天伦。
第五种境界是兼忘天下:行孝之时,忘记人言。
第六种境界是天下忘我:出于天性,忘记孝顺。
各位不妨对照一下,自己孝敬双亲达到了哪种境界。
儒家文化谈孝顺,只谈到第一、第二种境界。
但庄子的表达却谈到了六个层次,六种境界,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更难做到。
最后达到了孝顺父母忘记人言,忘记孝顺,完全保持本真的天性,自然而然,达到大道至德的境界。
庄子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东方大哲。
返朴归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只有保持人类的本真之性,才能做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才能得到人生幸福,享受人间的至乐。
才能使这个物欲横流、道德沦
丧的世界变成一个和睦村落。
亲人去世时,老子蒙头大睡,庄子鼓盆而歌,你知道为什么吗?母亲去世时,老子回到家饱餐一顿,蒙头大睡。
而庄子则在妻子去世时,鼓盆而歌。
老子庄子对待亲人离世,视死如生的洒脱,梁元帝萧绎认为:老庄二人了悟大道,超越生死,知生死之不二,达哀乐之为一,因此亲人亡故而不哭。
故称之为“旷达之举”,此后千余年,这一解释几成学界定论。
其实并非如此。
老子主张和光同尘,挫锐解纷,即使思想再超越,在处理亡故的亲人时,也应该考虑到亲友的感受,不能在“死者为大”这样的事情上太出格。
要不然,怎么见容于世?因此,他们之所以能这样做,除了“了悟大道,超越生死”之外,还有更深层的礼法意义。
老子奔丧,悲痛中悟透生死老子的父亲老佐生前为宋国司马,早年战死疆场,母子之间的感情笃深。
老子天赋异禀,十多岁就把前礼乐大臣商容的知识学完了,商容又推荐他到周王朝的太学学习,三年后学完了太学的全部课程,又被推荐到周王室担任博士、守藏室史。
老子在洛邑做官时,常常回家探望母亲母亲,劝说母亲离开陈国相邑,到洛邑重置房产,无奈母亲故土难离,不愿远徙他乡。
三十多年间,老子就这样在王室和家乡两头跑着。
这一天,忽有家信传来,言其家母病危,急盼速回。
老子于是报请周王,省亲探视。
却不料长路牛车,等他急匆匆赶回家中时,老母亲已溘然长逝。
先天太后墓在瑟瑟秋风中,老子目睹曾经亲切的音容笑貌,忽然之间就变成了一抔黄土,睹物伤情,不禁老泪纵横。
老子没见过他父亲的模样,和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也离他而去。
他忽然觉得,人生羁旅,终将归根。
生死交互,有无相生,来与去,其相去几何?悲与喜,其相去何若?何故执此而失彼?恍惚间,顿然有悟:从无到有,气聚而成;从有到无,气散而灭;顺时而来,时至而去;自然而然,悲喜何由?生来何喜?离去何悲?强求生者,徒劳其功;欲以留者,未能不离,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这不就是道吗?既如此,何不任自然而顺之,安时运而处之?想到此,愁苦烟消,顿觉清静。
此时感觉体乏腹饥,于是饱餐一顿,蒙头大睡。
总结一下老庄思想老庄思想,又称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支重要流派,由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构成。
它强调返璞归真,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个体修养和自身境界的提升。
老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将从哲学、政治、社会以及个人修养四个方面来总结主要内容。
在哲学方面,老庄思想赋予了“道”以重要地位。
道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是超越一切的至高存在。
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无欲无为的,是自然的本质。
而庄子进一步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顺其自然,坚守自己的本性。
他认为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应该悟道归真,修炼自己的性情,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政治方面,老庄思想反对儒家的道德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为法令,民多盗竊;剪除禁令,民自至善。
他认为政府过于干预社会会导致社会混乱,他主张“以无为而治天下”。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君主应该追求“聖人无为之德”,让百姓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由发展,不受束缚。
在社会方面,老庄思想强调自然和谐共生。
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不去干扰它的自然规律。
他反对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主张“微言大义”。
庄子进一步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摆脱功名利禄的约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无欲而无不欲的理念,主张返璞归真,回归到最初的自然状态。
在个人修养方面,老庄思想主张追求无为而生的人生境界。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通过无欲无求、虚心谦和的态度来修养自己。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走上“无为之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念,他认为人要“离奇泰然”,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宁静。
他主张通过让心灵与世界一体化来达到超脱尘世、获得自由的境界。
综上所述,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流派,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强调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个体修养和自身境界的提升。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3及其影响一、孔孟的异同:相同点:(1)他们都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即道德人格教育。
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2)孔子与孟子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孔子注重道义之乐,孟子主张仁政,其实仁政就是礼治,因为仁是最高之德,所以仁政就是最高的礼德。
(3)孔子注重道义之乐,自然之乐,而孟子对自然之乐不但赞同,而且主张普及。
(4)孔子虽重礼、乐,反对人的性情是陶冶的功效,但也不忽视自然和人生关系的重要,与孟子重视利用自然以陶冶性情的功用无区别。
不同点:(1)孟子与孔子相比,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接在一起。
孔子认为人性非全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而孟子认为人性是全善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存养和扩充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人人都可以为善,人人都可以为尧舜。
(2)孔子注重言行,重视感情的陶冶。
孟子则认为知言可以辨别理性的得失,常将知言对举,特别注意意志的锻炼。
(3)孔子强调仁礼,是个人修身的必须,而他也最乐意春田宴乐。
孟子强调的仁是王道,爱民,是一种实现称霸野心道路的治国方式。
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4)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孟子则不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5)孔子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
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老庄思想心得体会总结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代表是老子和庄子。
其思想主张包括虚无主义、自然观、无为而治、道德观等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我学习老庄思想的过程中,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
以下是我对老庄思想的总结,总共1000字。
首先,老庄思想告诉我们要秉持虚无主义的态度。
老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虚无的,世界本不存在对象的界限,万物都是流动不定的,没有固定的本质。
这一思想告诉我们要对人事物持有开放的态度,不要过于执着于固定的观念和价值判断。
在面对繁杂的现实问题时,我们不应该将事物分得过于绝对,而是要以一种包容和宽容的心态对待。
其次,老庄思想强调要顺应自然。
老庄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存在,自然界是一切造化的根本。
他主张人类应该站在自然的角度去认识和对待世界,而不是将人类作为世界的中心。
我们应该学会观察自然,从中汲取智慧,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第三,老庄思想强调无为而治。
老庄认为宇宙万物自有其规律,人类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去面对它。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应该符合自然的发展趋势,而不是人为地去干预和改变。
这种无为而治的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权力和控制,但是老庄思想告诉我们应该放下欲望,顺其自然,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第四,老庄思想关注道德观。
老庄认为道德不可言说,超越了善恶的对立。
道德是一种自然的本性,而不是一种人为的制约和规范。
他们认为人类应该追求道德的自由和真纯,而不是被道德所束缚。
这一思想对我而言是一次颇具启发的经历。
道德并不是催人奋进的工具,而是一种内在的自觉,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
正所谓“道法自然”,只有追求道德的真纯,在行为中做到无为而治,才能够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最后,老庄思想教会了我虚无主义境界下的智慧快乐观。
老庄思想认为,世界万物虽然虚无,但并不是一片混沌和无序,而是一个幻世,一个有序、变幻莫测的美丽世界。
老庄思想简介老庄思想,即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因此被称为老庄思想。
老庄思想强调返璞归真、无为而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生、道德和修养的重要观点,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思想老子是老庄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本体。
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观点,意味着道无法被言语所描述,只能通过无言无为的境界来感悟和修行。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放弃个人的欲望和努力,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和谐。
老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无不治”的思想,他认为,只有放弃权力的争夺和人为的干预,才能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他主张“无为而治、无欲而止”,反对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和权力的执着,主张以淡泊无欲的心态面对人生和社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庄子的思想庄子是老庄思想的重要发展者,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庄子与老子一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不同于老子的是,庄子更加注重个体的修养和心态的培养。
庄子提出了“大道废”和“大音希声”的观点,意味着追求真正的道并非简单的行为和言辞,而是通过人的内心去感悟和修行。
他强调以“道德为主”而非“法令为主”,认为真正的道德是源于内心的修养和自觉的追求,而非外在的约束和惩罚。
庄子还提出了“变化无穷”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和演化,人们应该学会适应和接纳这种变化,避免埋怨和争斗的情绪。
他主张“自在无知”,通过放下执着和欲望,以自由自在的心态去享受生活,并在生活中追求灵感和境界的提升。
老庄思想的影响老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的理念对于人们生活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老庄思想为儒家思想的过于功利主义的弊端提供了一种反思和补充,为人们提供了追求心灵自由和道德修养的道路。
简论老庄的孝道观康学伟【内容提要】随着东周礼乐文化的解体, 由三代而来的传统孝道也发生了转构, 开始由奴隶制的观念向封建型伦理转变。
而用以充实和修正传统孝道的新的文化与思想内容, 则主要来自于春秋战国思想界。
本文专论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孝道观, 认为道家并不承认孝在哲学和伦理、政洽上的地位, 主张超越道德而重返“无名之朴” , 因而对孝道转构贡献不大, 但老庄重视亲子间的精神感通, 讲求莫逆于心, 反对萦文好节,却具有一定意义, 对中国孝文化的最终形成是有相当影响的.随着东周礼乐文化的日趋瓦解, 由三代而来的传统孝道也日益走向了式微。
但是, 孝道的衰微却并非其自身的灭亡, 而是发生了结构的转化, 开始由奴隶制的观念向封建型伦理转变。
在人类的精神生产进步中, 最活跃的是知识文化的增长。
假若将孝道看作一个独立系统的话, 这个观念系统如不能增进和吸收新的知识信息, 则必然要逐渐沉寂和枯竭, 这就象一个生命系统, 如果不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而不断摄入新的能量, 也就必然会走向无序和死寂. 孝道作为一种道德, 由其本身的物质来看, 它也决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理论体系, 它要向前发展, 就需要生长和补充新的文化与思想内容。
而用以充实和修正传统孝道的新的文化与思想内容, 则主要来自于春秋战国思想界。
因此, 考察先秦诸子对传统孝道的认识与发展, 对于全面认识孝道发展演变的历史, 实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儒、墨、法各家对传统孝道的认识, 我已有专文论述, 这里准备单独谈谈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孝道观。
从整个思想体系来看, 先秦道家是要从根本上超越道德, 主张返归于“无名之朴”的。
所以, 他们认为所谓“孝” , 无论其名称或现象都是人类堕落之后所产生的一种不祥的东西, 应该和仁、义、礼、乐、圣、智等等同归于毁灭。
这便是道家对孝道的总体认识, 以下拟通过对老、庄论孝道之有关问题的简略分析, 来论证上述论点。
老子是道家之祖, 他所以称为道家, 主要在于他把“道”作为其整个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他认为“非常道”是由“常道”产生的, 并从而建立起一套独步千古的唯心主义形上学体系。
这里不准备对老子哲学的本身多加探讨, 其哲学思想表现在政治上是主张倒退, 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去, 这一点也是众所周知的. 他说: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车, 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 无所练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呵怎样才能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去呢? 老子主张尊任自然, 无为而治, 他认为举凡仁、义、礼、智等文明社会才产生的东西, 都是败坏道德, 伤害人性的,只有排除这些人为的因索, “绝仁弃义”、“绝圣弃智” , 才能回复人类纯朴的德性, 社会才能变好。
《老子》说: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自狗.( 第五章)大道废, 有仁义, 慧智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 有孝慈。
( 第十八章)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李慈。
( 第十九章)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礼者,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第三十八幸)很明显, 在老子看来, 仁、德、义、礼、智包括孝、慈的出现, 并非社会的进步, 而是社会倒退的表现, 是人类日益随落的结果, 所以都在应当消毁之列。
由上述观之, 在对待孝的间题上, 老子比墨子走得更远: 墨子虽不承认孝在哲学上的地位, 但还承认其伦理上的地位; 老子则认为孝是文明社会中因“六亲不和”才产生的虚伪的束搏自然人性的东西, 根本不承认它在哲学或伦理上的地位, 不承认它对社会的作用.不过, 这里还应着重指出,老子所反对的“孝” , 只是阶级社会中作为一种观念、一种道德规范或人为礼法的“孝道” , 绝不是不承认亲子之情。
《老子》一书中曾反复强调重母的观点,如: “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 而贵食母” , “无名万物之母气“可以为天下母” , “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 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等等, 老子为什么重母? 业师金景芳先生有多篇文章谈到这个问题, 认为老子重母性、重柔弱的观点, 当渊源于殷易《归藏》, 《归藏》又叫《坤乾》, 以其六十四卦排列首坤次乾而得名。
《周易》重父统, 重“尊尊” , 反映周代社会的特点; 《归藏》重母统,重“亲亲” , 反映殷以前社会母权制的残余。
老子继承了《归藏》重坤道的思想, 所以对于以重父统为思想基础和表现特征的周代礼乐文化包括典章制度都十分不满, 而向往重母统的母权社会. 正由于重母统坤道, 所以老子常常赞美人间慈母的无私的爱心, 他说: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夭下先。
③自谓其生命中的三宝, 首先就在于其母德之慈。
又说;道生之. 德畜畜, 长长育育, 亭亭毒之, 养养段覆,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④人间慈母的爱, 与“道”的生成长养万物一样, 是最无条件的。
慈母不会因为自己的爱而拘牵子女, 而是以放任自然的方式来使他们成长。
在老子看来, “慈”是母体天生的自然之爱,“孝”则是子女自觉的反哺之情, 这些都不是人为的, 唯其天生自然, 故为可贵。
若用仁、孝、礼、慈等道德教条去匡正它, 那反倒是削其本性。
所以, 亲子之问不应相互拘累, 不可用人为的反自然的“孝”一类东西去负担, 无为才是真正的孝。
也就是说,阶级社会所标榜的“孝道”从根本上剥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只有排除它, 才可能回复到那种原始的真正意义上的孝, 而真正的孝也不一定非要有个“孝”的名称, 这是一种“无名之朴” . 看来, 老子对孝道的论述. 其观点与濡、墨两家都存在着根本的对立。
战国时期道家最著名的人物是庄周, 他基本上祖述老子的思想, 同时又有所发展, 进一步完善了道家学派的理论。
在政治上, 庄子向往“至德之世” , 他认为当时社会之所以千疮百孔, 坏就坏在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来医治这个社会。
即是说, 天下之所以乱的病根就在于治, 越治越乱, 只有任其自然, 回到太古洪荒时代去, 才能真正大治。
《庄子. 月去俊》说: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架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胃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 当是时也, 民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乐其俗, 安其居, 邻国相望, 鸡狗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若此之时, 则至治已。
”可见, 庄子憧憬的所谓“至德之世” , 实际是原始社会的早期. 由于崇尚“自然”、“无为” , 庄子在人性间题上也继承老子“复归于朴”的主张, 提倡“求复其初”,他认为人性就是“天下有常然” , 任其自然才是最完美的入性, 这叫做“性命之情”。
⑧而“不以心捐道, 不以助天” ,一切任其自然, 就成了庄子人性论的纲领。
《缮性》篇说: “缮性于浴, 学以求复其初; 滑欲于浴, 思以求治之明, 谓之蔽蒙之民。
”这里提出的所谓“求复其初” , 即主张使人性复归于蒙昧时代. 既然庄子认定自然纯朴的人性是最圆满的, 所以他反对文明社会以来的所有人为的礼仪,认为仁义道德之类并不是什么美好的德性, 而恰恰是伤害完美人性的败坏道德的东西。
《庄子》一书继承老子“绝仁弃义”的思想精神, 极力排斥仁义, 如: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 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 是非以仁义易其性软? 故尝试论之, 自三代以下者, 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骈拇》)请问仁义之性耶? “一夫子亦放德而行, 循道而趋. 而至矣! 又何偈偈乎揭仁义, 若击鼓而求亡子焉, 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 《天道》》此言仁义那一套与人性是绝不相容的, 它是文明社会以来“以物易性”的结果。
但是, 人们为什么要创造和推行仁义礼智这些东酉呢? 《大宗师》篇说: “泉涸, 鱼相处于陆, 相呴以湿, 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鱼相忘乎江湖, 人相忘乎道术。
”按此说法, 则人世间之大侣礼义道德, 恰反映了人们缺乏礼义道德, 如果礼义道德并不稀罕, 人们还提倡它做什么呢? 这就好比泉涸而鱼类相处于陆地, 才觉得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之可感,假使纵游于江湖之中, 这点可怜的湿、沫又怎会引起重视! 正所谓“道德不废, 安取仁义? 性情不离, 安用礼乐?……毁道德以为仁义, 圣人之过也。
”看来, 只有“攘弃仁义” , 回到“至德之世”去, 人的德性才能与“大道”混而为一既然仁义道德有悖于自然的人性, 那么作为伦理道德的“孝”呢? 按照庄子的理论,它当然也是人性堕落扭曲之后才出现的观念, 人们提倡孝,恰恰表明这个社会已经道德蝉蜕, 六亲不和了, 所以, 孝也应与仁义礼智一同除掉。
关于这一观点,《庄子·天运》篇有较为透彻的阐发: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
庄子曰:「虎狼,仁也。
」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
」庄子曰:「至仁无亲。
」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
谓至仁不孝,可乎?」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
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
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
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
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
是以道不渝。
」这段对话集中表达了庄子对于仁、孝的具体看法, 其中讲出了三个重要间题。
第一, 虎狼仁也. 虎狼是凶狠残忍的猛兽, 因为它是靠残杀其他动物来谋生的, 所以最为凶恶不仁. 但这只是从世人的角度来看的, 如果能够超离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的狭隘立场和视角, 则不难看出, 虎狼也是一“仁”的, 因为它“父子相亲”,残杀别的动物也常常是为了养活后代, 这也不能不谓仁爱, 只不过虎狼无心去表现什么仁爱而已一如此说来, 象虎狼这种纯然出于天然的不加雕饰的亲子之爱, 才是至慈至爱, 无愧于仁, 反之, 象人类的父子间加上许许多多的礼文, 甚至由此淹没了人的本性, 倒不一定是什么真正的仁爱, 只是起了个“仁”、“孝”的名目而已。
第二, 至仁无亲。
至仁是最崇高无上的仁, 孝道根本说明不了它, 因为孝道不可能达到至仁的境界。
人有亲疏之分本是一种狭隘的世俗之见, 泯灭亲疏之道才符合于“道”。
“无亲”也就是忘亲, 忘亲忘孝才可通达至理, 爱得广普和泛全. 因为最高的道德是超离于名言之外的, 任何名词都不足以概括它, 任何语盲都不能够表现它, 爱和孝等德目若一旦点出, 便会滞于名言的畛域, 不能够远超方外, 当然达不到至高境界的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