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檀(《诗经·魏风》) 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伐檀(魏风)-语文版第四册教案一、教学背景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课外学习中又以《诗经》最为常见。
学生们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古代文化、传统价值观、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等多方面知识。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意象等。
本教案所选读的《伐檀》为《诗经》中的一首风诗,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伐檀》的背景、诗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伐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诗歌传达的思想和情感;2.学会朗读和分析诗歌,领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3.通过文学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伐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2.学习朗读和分析诗歌,领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2.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对话式教学法: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
2.朗读法:通过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节奏和音韵美感。
3.图像法:通过图片和图表等多种形式的图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介绍《伐檀》的历史背景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认读。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伐檀》诗歌,注重学生发音准确、感情适当。
3.归纳感悟。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讨论,学生归纳《伐檀》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感悟。
4.语法分析。
教师结合语言结构和诗歌意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
5.情感表达。
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2.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是否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3.课后作业:能否按时完成所分配的学习任务。
七、延伸拓展1.继续阅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2.拓展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等;3.学习古代文化和历史知识,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伐檀课件教案(加入翻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伐檀》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
2. 通过学习《伐檀》,使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3. 增进学生对古代社会风俗和人文精神的理解。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介绍《伐檀》的创作背景、作者(如:诗经时期)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寓意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主题思想。
3. 诗句翻译对照原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诗歌鉴赏方法介绍古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如:关注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5. 文化内涵解读分析诗歌中所体现的古代社会风俗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简介、诗句翻译等。
2. 互动式教学:提问、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 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伐檀》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等。
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学习用品: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进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伐檀》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2. 诗句翻译:对照原文,进行逐句翻译,讲解诗句含义。
3.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寓意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主题思想。
4. 诗歌鉴赏方法:介绍古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5. 文化内涵解读:分析诗歌中所体现的古代社会风俗和人文精神。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伐檀》诗中的意象和寓意,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2. 诗歌朗诵:鼓励学生朗诵《伐檀》,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3. 创意写作:让学生根据《伐檀》的主题思想,创作一首现代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伐檀(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伐檀》;(2)理解《伐檀》的背景、作者、体裁及主题;(3)分析《伐檀》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伐檀》;(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伐檀》所表现出的忠诚、正义、勇敢等优秀品质;(2)学会在生活中坚守信念,勇于追求真理;(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伐檀》;(2)理解《伐檀》的诗意及艺术特色;(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伐檀》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2)分析《伐檀》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如何评价《伐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伐檀》的魅力;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讨论,提高课堂活力;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伐檀》的奥秘;4. 比较教学法:将《伐檀》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伐檀》的背景、作者和体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伐檀》,理解诗意,体会情感;3. 讲解解析:对《伐檀》中的难点字词进行解释,分析诗歌的主题、结构、艺术特色等;4.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共同解答;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伐檀》的价值和意义;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如背诵、写作等)检查学生对《伐檀》的掌握程度;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我认知。
伐檀(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伐檀》;(2)理解《伐檀》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3)分析《伐檀》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伐檀》;(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伐檀》中所体现的忠诚、勇敢、坚定的品质;(2)理解友谊、爱情、家庭等美好情感的价值;(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伐檀》;(2)理解《伐檀》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3)分析《伐檀》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伐檀》中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2)深入理解《伐檀》中所体现的忠诚、勇敢、坚定的品质;(3)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友谊、爱情、家庭等美好情感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意义;(2)介绍《伐檀》的作者及其生平;(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伐檀》,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3)让学生思考《伐檀》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伐檀》中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友谊、爱情、家庭等美好情感的价值;(2)引导学生感受《伐檀》中所体现的忠诚、勇敢、坚定的品质;(3)教师分享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伐檀》的艺术价值和道德观念;(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伐檀》;2. 结合课余生活,写一篇关于《伐檀》所体现的美好情感价值的感悟文章;3. 深入了解《诗经》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学习心得。
诗经伐檀阅读教学设计课程名称:诗经伐檀阅读教学设计适用对象:中学生时间:3个课时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课程流程:第一课时:了解背景知识课程前奏:在教室的墙上贴满《诗经》的选段,班级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篇选段,进行展示。
1. 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诗经》的基本情况,如作者、写作年代、对后世的影响等。
2. 导入新概念(15分钟)- 教师介绍和讲解《诗经》中的一首诗歌《伐檀》的背景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该诗歌的意境、表达方式等。
3. 阅读与分析(20分钟)- 学生群体阅读《伐檀》的原文,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诗歌的意义、韵律等方面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尝试进行诗歌的整体感知和分析。
4. 小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深入讨论,梳理《伐檀》的情节、主题以及诗人的意图等,每个小组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探讨,并记下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展示出他们对《伐檀》的理解,同时教师在白板上记录学生的观点和思考。
第二课时:文学鉴赏与创意表达1. 复习导入(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前一节课的讨论结果,鼓励学生再次思考《伐檀》的主题和意义。
2. 形式分析(15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伐檀》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韵律以及意象等,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3. 创意表达(30分钟)- 学生根据对《伐檀》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诗歌的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并尽量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韵律进行创作。
4. 展示与分享(15分钟)- 学生进行互相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创作,同时可以邀请其他班级的同学一起参与,增加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第三课时:跨学科拓展1. 复习导入(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快速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2. 观影活动(30分钟)- 挑选与《伐檀》相关的电影(如《伐檀》改编的电影),并组织学生进行观影。
伐檀(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伐檀》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2. 学生能够分析《伐檀》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3. 学生能够运用《伐檀》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伐檀》的意义。
2.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掌握《伐檀》的形式和结构。
3. 学生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感受《伐檀》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 学生能够理解《伐檀》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3.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文学审美观,欣赏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1. 《伐檀》的主题和情感。
2. 《伐檀》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3. 《伐檀》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伐檀》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学生对《伐檀》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3. 学生对《伐檀》的模仿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伐檀》的文本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2.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3.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伐檀》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朗读:学生朗读《伐檀》,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朗读节奏。
3.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伐檀》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伐檀》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模仿:学生模仿《伐檀》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练习,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8. 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伐檀》的作者和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和影响。
伐檀中职语文教案
《伐檀》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内容是描述一些人因为对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不满,而发出的愤怒和抗议。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比较鲜明,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痛恨和反抗。
下面是一个关于《伐檀》的职高语文教案,供您参考: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础知识和内容特点。
2. 理解《伐檀》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诗经》简介
2. 《伐檀》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3. 文本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结构等
4. 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伐檀》中的象征和隐喻,以及它们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重点:掌握《诗经》的基本特点和《伐檀》的主题思想。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黑板或白板
2. 投影仪和PPT课件
3. 教学软件和在线资源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或讨论,了解学生对《诗经》和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情况。
2. 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小组讨论等。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讨论,引导学生进入《诗经》和《伐檀》的主题。
2. 讲授新课: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和内容特点,分析《伐檀》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讲解诗歌的语言、形象、结构等。
3.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小组讨论等,加深对《伐檀》的理解和认识。
高中语文语文版第四册第二单元4《诗经》四首《伐檀(魏风)》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
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理解课文揭露的社会现实及
所反映的劳动人民的思想。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学情分析
学生有诵读能力,品味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
1. 学习赋、兴等表现手法。
2. 认识“兮”字在诗中的作用与用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毛泽东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
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
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
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
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板书)
2【讲授】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
1.《诗经》简介。
《伐檀》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在诵读中培养语感;根据语境辨别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常识。
2.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认识古代文化的价值,增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了解《诗经》赋比兴等手法,了解《伐檀》句式特点和重章叠句手法,体会其对抒发情感的独特作用。
一、课前知识梳理1.课文字词寘(zhì)猗(yī)稼(jià)穑(sè)廛(chán)貆(huān)漘(chún)囷(qūn)飧(sūn)2.词语解释。
坎坎:伐木声。
置:放。
前一“之”,代“檀”,后一“之”,结构助词,的。
“置之于河之干兮”,省介词涟:水波纹。
猗(yī):语气助词。
廛:束,通“缠”。
县:通“悬”。
貆:幼小的貉。
3.文学常识(1《诗经》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
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成书于春秋时代。
本称《诗》,存诗305篇,也称《诗三百》。
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
汉代后被儒家列为经典“六艺”之一,故称《诗经》。
补充:“六艺”第一种说法:(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乐经》散失,仅存《乐记》一篇,乃并入《礼记》中,后遂有五经之名。
)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四书”指:《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六艺”第二种说法:(教育科目)礼、乐、射、御、书、数(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
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
高中语文伐檀教案教案标题:高中语文伐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伐檀》这篇古代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论。
教学重点:1. 掌握《伐檀》的基本情节和主题,理解其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从文学作品中领悟到人生的智慧和哲理。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论。
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伐檀》这篇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 学生阅读《伐檀》全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3. 文学鉴赏(20分钟)- 分析《伐檀》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 讨论文学作品中的美学特点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写作练习(20分钟)- 要求学生选择《伐檀》中的一个情节或人物,进行分析和评论。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有逻辑性和观点明确的文章。
5. 总结和展望(10分钟)-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相互交流和评价。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资源和评估:1. 《伐檀》文本和相关解读材料。
2. 学生的阅读理解问题答案和写作练习成果。
3. 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度、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演讲或朗诵,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让他们亲身体验文学创作的过程和乐趣。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伐檀》这篇古代文学作品,理解其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伐檀(魏风)》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12二、能力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以四首诗为载体,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民生活形态,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社会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社会形态特征。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时光匆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面对遥远的过去,我们总有这样一种好奇心:想知道我们的祖先他们是如何生活,如何劳作,战争来临时他们是如何面对,和平安适时又是如何把酒言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这四首诗,穿越遥远的时空,走近他们的身边,聆听他们的心声。
(板书课题)二、了解《诗经》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诗经》的了解,教师作补充总结。
(投影)并让学生勾画课本“相关链接”。
《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
比: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诗经》“六义”。
三、教学《伐檀》1山西芮城东北一带。
当时魏国是一个小国,土地贫瘠,加之君王昏庸,劳役很重,征税又多,奴隶们负担过重,难以为生。
《淮南子·人间训》引魏文侯语:“民春以力耕,夏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无事,又以伐林而积之,负轭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以敝矣。
”2投影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并且勾画出本诗中的通假字:河之干涟猗不稼不穑三百廛不狩不猎县貆河之漘三百囷县鹑不素飧通假字:寘通“置”县通“悬”34奏。
5明确:句式长短不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多种句式。
这样的句式可以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句式丰富6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注解,两人一组将诗的意思译为现代汉语,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魏风•伐檀教案一、教学内容理解《伐檀》《硕鼠》的诗句含义和表现手法,体味这两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经》中民歌的艺术特点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二、课时安排1. 课时:两课时2. 课型:比较阅读课三、预习要求反复吟咏《伐檀》与《硕鼠》,领会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品味艺术技巧。
预习时还要对照课文注释,疏通词义,并把握其章法特点。
四、教学蓝图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不同角度的比较方法以加深对这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和各自特色的理解与把握,重在对学生进行古诗鉴赏方法的指导。
五、教学过程1. 讲清比较阅读的意义这篇课文由《伐檀》和《硕鼠》两首诗歌组合而成,可一篇一篇地教学,也可将两首诗糅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则是后一种教学思路。
《伐檀》与《硕鼠》均选自《诗经•魏风》,属古代民歌系列,两诗都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两首诗又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们俱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在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可见两首诗在诗体、语言、表现手法和风格上有显明的共性。
也正是如此,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分辨它们的同中之异,加深理解,更好地体味和把握这两首诗的“个性”。
2. 强调作好比较阅读的前提要作好比较阅读,首先要十分熟悉所阅读的作品,否则,以其昏昏,难以作好真正的比较。
因而应先要求同学反复吟咏《伐檀》与《硕鼠》,对这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做到娴熟于心。
其次要扩大阅读面,因为比较除了“横比”(即《伐檀》与《硕鼠》作比较),还有“纵比”(如将《诗经》与其他时代的古诗相比),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宽泛的阅读面和阅读积累,否则就无法完成多层面的比较阅读。
再则,要启发学生掌握多种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手段。
3. 指点比较阅读的方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环节。
教读这两首诗,一般可作这样三种比较:(1)对不同时期的诗歌进行比较。
例如将《伐檀》《硕鼠》与《涉江》作比较,可以看到《诗经》的国风真实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感受、情绪和愿望,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起点;而以伟大诗人屈原的诗歌为代表的《楚辞》,表现出诗人鲜明的个性,诗人运用丰富瑰丽的想象,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现实和理想交织在一起,可谓我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先导。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伐檀》全文;(2)理解《伐檀》的创作背景、意义以及艺术特色;(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比兴手法、意象运用和节奏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伐檀》的内涵;(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伐檀》在《诗经》中的独特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领会诗中勤劳致富、奋发向前的价值观念;(3)学会关注社会现实,敢于批判不良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伐檀》;(2)理解《伐檀》的创作背景、意义以及艺术特色;(3)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意象运用和节奏韵律。
2. 教学难点:(1)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2)意象的深刻内涵;(3)如何把握诗中的批判精神和价值观念。
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影视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将《伐檀》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突出其独特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诗文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及《伐檀》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伐檀》,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的韵律。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意象运用,解读诗文内涵。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疑难问题。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体会诗中的价值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伐檀》;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伐檀》中价值观念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伐檀》的诗意画面,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文内容。
伐檀(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伐檀》,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掌握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的意义和价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伐檀》,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的基本内容的理解2. 诗的意义和价值的解读三、教学难点1. 诗经的语言特点2. 诗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诗经》2. 参考资料:关于《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的相关论文和书籍3. 多媒体教学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引导学生关注《伐檀》这首诗。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伐檀》,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的结构和韵律。
3. 课堂讲解:教师对《伐檀》进行详细讲解,包括诗的语言特点、意义和价值,以及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伐檀》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伐檀》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诗的理解和记忆。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义和价值。
3. 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经文化考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魏风·伐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3)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预习,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自主探究中,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魏风·伐檀,加深对当时统治者不劳而获罪恶行径与当时奴隶们愤懑心情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1.导入课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相信同学们都听过,这句诗出自《诗经》,我们今天学习《诗经》中的另外一篇诗歌《伐檀》。
2.老师范读,指导诵读让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以及情感的流露和感情的变化。
第一次诵读的时候,借助黑板帮助学生排除字、词音义的障碍,这些字词在课前已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做了考查,所以叫一位学生上台注一下加点字的音,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3.作品简介及解题尤其介绍一下《诗经》,因为同学们知识能力有限,所以作品简介这部分,主要由我来讲,同学们直接接受的方式授课。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程于春秋时期,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常用赋、比、兴手法。
然后以在分别介绍什么是风,什么是雅,什么是颂,什么是赋、什么是比、什么是兴。
解题:魏:是地名。
风:是音乐曲调。
伐檀:即砍伐檀树。
4.再读诗歌,整体感知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我的适当点拨,让学生初步了解整首诗的大致意思。
5.分析诗句,把握诗人情感,归纳主题(1)这个环节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让同学们自由诵读此诗,同时提问,这首诗共分为几个章节,每个章节具体讲的是什么事情。
参考答案,一共是三个章节,三个章节讲的内容差不多,现在以第一章节内容为例,分析作者的情感。
《伐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重章叠唱、反复、起兴等写作方法,并知道其作用和表达效果。
2.掌握如何结合语境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
3.了解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体会他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怒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经》相关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反复咏唱和起兴的写法,以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诗句相信同学们都听过,它们都出自《诗经》,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另外一首诗歌——《伐檀》。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诗经》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①内容上:风、雅、颂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
《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160篇。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歌,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
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共105篇。
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②手法上:赋、比、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比喻。
如:《硕人》连用了六个比喻来夸写女子的美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如:《关雎》、《伐檀》2.解题魏:是地名。
风:是音乐曲调。
伐檀:即砍伐檀树。
3.字词积累猗(yī)廛(chán)貆(huán)漘(chún)囷(qūn)鹑(chún)飧(sūn)稼穑(jià sè):泛指农业劳动。
魏风·伐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3)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预习,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自主探究中,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魏风·伐檀,加深对当时统治者不劳而获罪恶行径与当时奴隶们愤懑心情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1.导入课程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相信同学们都听过,这句诗出自《诗经》,我们今天学习《诗经》中的另外一篇诗歌《伐檀》。
2.老师范读,指导诵读
让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以及情感的流露和感情的变化。
第一次诵读的时候,借助黑板帮助学生排除字、词音义的障碍,这些字词在课前已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做了考查,所以叫一位学生上台注一下加点字的音,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3.作品简介及解题
尤其介绍一下《诗经》,因为同学们知识能力有限,所以作品简介这部分,主要由我来讲,同学们直接接受的方式授课。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程于春秋时期,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常用赋、比、兴手法。
然后以在分别介绍什么是风,什么是雅,什么是颂,什么是赋、什么是比、什么是兴。
解题:魏:是地名。
风:是音乐曲调。
伐檀:即砍伐檀树。
4.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我的适当点拨,让学生初步了解整首诗的大致意思。
5.分析诗句,把握诗人情感,归纳主题
(1)这个环节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让同学们自由诵读此诗,同时提问,这首诗共分为几个章节,每个章节具体讲的是什么事情。
参考答案,一共是三个章节,三个章节讲的内容差不多,现在以第一章节内容为例,分析作者的情感。
(2)第一章节,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句:劳动情形。
第二句:借景起兴。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议论质问。
最后一句反语讽刺。
然后让同学们试着归纳本作品的主题。
参考答案:作者以反讽的语言表达了对劳动者深刻的同情,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讽刺。
6.分析艺术手法
首先让同学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本诗歌的艺术特点,我再通过点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己试着归纳本首诗歌的艺术特征。
(1)字数上,参差不齐,但以四言居多。
(2)内容、结构、句式上,三章基本相同。
这种手法叫做重章叠句。
诗歌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方面突出了劳动得繁重,一方面表现了剥削得严重。
(3)反语的修辞。
(4)比兴手法的使用。
这个艺术特点可以结合上面环节中作品简介来讲解。
7.小结
《伐檀》是诗经中表达对劳动者深刻同情,讽刺统治者不劳而获的经典之作。
诗歌回环往复,充满韵律感,成为了《诗经》中的经典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