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DOC)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3
一、名词解释1.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皇帝时期开始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皇帝时的《云门》、唐尧时的《咸池》、虞舜时的《萧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代时的《大武》。
《大武》是六代乐舞之一,是西周时期产生的,一部歌颂武王伐纣的大型史诗性乐舞。
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2.八音分类法周代乐器的分类法和名称,周代乐器数量增多,为了便于学习和认识,依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
共分成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三分损益律是我古代最早计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春秋时期出现,它所产生的各律形成一种律制,称为三分损益律。
它是一种生律的方法,是把一个振动体的长度分为3份,去掉它是三分之一,得三分之二,称“三分损一”。
如加上它是三分之一,就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它所生的个律形成一种律制,为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采用五度相生律的求律方法。
缺陷是:1.半音不均等;2.黄钟不能还原;3.旋宫转调受影响。
4.乐府西汉统治者在继承秦朝的理念和制度上建立的音乐机构。
1)职能:①编写各种宫廷仪式音乐,包括祭祀、宴飨等;②采集、整理、改编曲调和歌词;③编配乐器;④编写军乐;⑤训练军乐队;⑥研究音乐理论;⑦组织演唱或演奏活动 2)代表人物:李延年,协律都尉职位;创作《乐府新诗》5.乐记是我国最早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儒家音乐美学著作。
《乐记》:是儒家音乐理论专著,其作者尚无定论,其对中国音乐美学史所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乐记》讨论了音乐的本源问题。
②《乐记》探讨了音乐的特性问题。
③《乐记》探讨了音乐教育以及政治的关系问题。
《乐记》强调音乐在教育和政治当中发生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可以调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音乐还是政治统治的手段。
6.李延年汉代乐府机构中著名的音乐家,中山人,乐工出身,他的音乐才能很受汉武帝的赏识,曾做过协律都尉,主要成就是能创作歌曲并演唱。
二、名词解释:1.燕乐: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唐代的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是在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2.xx: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
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3.xx:(1912~1935)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
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
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
4.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
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
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5.xx: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
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著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
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
《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6.新歌剧: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
《白毛女》是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7.贾湖骨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国立音乐院:[笔记上:建立于1927年,蔡元培任校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
1929年夏,该院改制为国立音乐专科学院,萧友梅任校长。
该院主要教师:萧友梅(理论组曲)、朱英(琵琶)、王瑞娴(钢琴)、恩科(视唱练耳)、吴伯超(二胡),外教查哈洛夫,阿克萨柯夫等,出版学术性刊物《乐艺》、《音乐杂志》。
] 1927年10月,萧友梅向时任国民政府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院长的蔡元培,提出在创设音乐院的计划,得到蔡元培的支持,聘萧友梅为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和音乐院筹备员,于1927年11月27日,在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
初由蔡元培兼任校长,萧友梅为教务主任主持一切,后由其代理院长,翌年12月27日正式聘为国立音乐院院长;1929年7月国立音乐院更名为国立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
从国立音乐院到“国立音专”,设预科、本科、研究班,并附设师科与选课,成立了相当于系的理论作曲、有键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和国乐等组,形成了两科一班五组的较为完备的专业设置。
老师:萧友梅、黄自、朱英、青主、吴伯超、周淑安、应尚能、惟宁和原在后到音专的洪,以及以歌词作家参与创作的易韦斋、龙榆生、韦瀚章、廖辅叔等;学生:黄自“四大弟子”贺绿汀、田鹤、江定仙、雪庵为代表。
2、国乐改进社(乐会):[笔记上:1920年觐文成立于,以中乐为主①仿制和改革民族乐器;②组织当时最大规模的民族乐队;③改编演奏国乐曲,柳尧章改编了大型民乐合奏套曲《春江花月夜》。
] 乐会子成立以来的活动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建树,成为当时国乐改进潮流的重要成果。
乐会通过招收学员,聘名家施教,并辅之以相关的中西音乐课程,并以与音乐演奏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育了一批国乐人才,一些当时和以后知名于中国乐坛的民族器乐演奏家,都曾是该会成员和曾在该会受教。
从“五四”前后开始的国乐改进活动,对于民族器乐的新创作有积极的影响。
3、《牧童短笛》:1934年在首次中国钢琴曲创作比赛中,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赢得头奖,以质朴优美的民歌风旋律,流畅自如的对位化写法,与中国风味曲调相谐的和声,以及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如同笔法简练的写意水墨画般地营造了中国式的诗情意境,被公认为是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奠基之作。
1、诸宫调:北宋时期由民间艺人孔三传创造的新型说唱,因其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
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
其出现标志我国古代说唱音乐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1、上海国立音乐院(5 分)192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箫友梅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标志着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端。
2、秧歌剧(5 分)将话剧、戏曲和秧歌糅合在一起。
基本对象是农民,内容反映他们的生活。
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3、《海韵》(5 分)徐志摩词,赵元任曲。
是一首大型艺术性合唱曲。
歌曲由一个引子和五个情感各异的乐段加尾声组成,音乐生动地表现了渴望自由的少女不愿回家,在海滩上徘徊、歌舞,最后被波涛吞没的情景。
4、《森吉德玛》(5 分)40年代贺绿汀所作小型管弦乐曲。
用同名内蒙民歌改编而成。
其复调和配器手法的出色运用,使其成为近代小型管弦乐的佳作5、相和歌(5 分)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
由无伴奏的民间歌谣“徒歌”,发展成“一人唱,三人和”的“旦歌”,然后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复杂形式,是一种众人唱和,有丝竹乐器伴奏,并且有节奏性乐器“节”的“相和歌”。
6、学堂乐歌(5 分)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7、减字谱(5 分)唐代曹柔将文字谱改革为一种新的谱式,它是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音位演奏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8、《黄河大合唱》(5 分)《黄河大合唱》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中里程碑式的杰作。
作品以九个乐章组成,由朗诵词和器乐音乐贯穿。
全曲音乐建立在力量、崇高、苦难三个主题上,史诗性和交响性兼具。
9、八音(5 分)周代乐器按照制作材料的性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为“八音”。
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
二、名词解释:1.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唐代的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是在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2.雅乐 :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
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3.聂耳 :(1912~1935) 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
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
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
4.相和歌 :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
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
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5.徐上瀛 :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
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著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
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
《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6.新歌剧 :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
《白毛女》是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着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中、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题库》——中国音乐史部分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弹歌》《朱襄氏之乐》《云门》《咸池》《大夏》《大濩》贾湖骨笛磬籥埙镛二、论述题1、远古夏商时期乐器和乐律2、远古夏商时期的民歌3、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的起始4、夏商时期钟的类别5、中国音乐起源之我见第二章周秦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六代乐舞八音分类法三分损益率郑卫之音采风成相歌二、论述题1、曾侯乙编钟的艺术成就2、周代的音乐机构与音乐教育3、西周的宫廷乐舞4、儒家、墨家、道家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一、名词解释李延年相和歌相和大曲鼓吹横吹琵琶箜篌《广陵散》百戏角抵戏《乐论》京房六十律二、论述题1、汉乐府的兴衰2、鼓吹乐的形成和发展3、相和歌的形成和发展4、两汉三国的乐器发展5、两汉三国的民间歌舞6、《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7、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第四章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吴歌西曲北歌真人代歌但曲五旦七调管口校正术《碣石调·幽兰》《梅花三弄》二、论述题1、清商乐的历史演变2、故事歌舞及其历史地位3、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音乐交流4、何承天“新律”及其历史意义一、名词解释曲子《乐府杂录》参军戏变文教坊《秦王破阵乐》万宝常许和子王朴律二、论述题1、隋唐时期七部乐到十部乐的形成2、唐大曲的结构3、唐代宫廷音乐机构的种类和职责4、隋唐燕乐在宫廷中的地位5、隋唐时期的音乐思想第六章宋元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姜夔扬州慢唱赚鼓子词宋杂剧兴隆笙云璈火不思浙派琴乐《潇湘水云》十八律俗字谱律吕字谱《乐书》《琴史》《碧鸡漫志》《唱论》二、论述题1、诸宫调与元杂剧之间的音乐关系2、货郎儿的发展历程3、散曲的曲体形式以及它与元杂剧之间的关系4、《梦溪笔谈》的主要内容第七章明清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虞山琴派京韵大鼓弦索备考四大声腔新法密律二、论述题1、明清时期的重要曲谱2、明清时期说唱艺术的种类、特征、流派3、明清时期的器乐合奏形式4、昆山腔的兴衰原因第八章中国近现代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刘宝全马礼逊越剧今虞琴社华彦均工部局乐队北大音乐研究会上海国立音乐院丰子恺国乐改进社大同乐会齐尔品刘雪庵老志诚吕骥重庆国立音乐院《新音乐》《牧童短笛》杨荫浏马思聪谭小麟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二、论述题1、民间说唱艺术在近现代的发展2、京剧的发展脉络3、综述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艺术特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4、萧友梅的音乐创作、音乐理论、音乐教育贡献、5、“五四”时期发展中国音乐的不同主张6、王光祈的音乐理论7、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8、赵元任的音乐创作成就9、黎锦辉的儿童歌舞剧创作成就10、黄自的音乐创作及历史意义11、刘天华的创作及其历史意义12、聂耳的音乐创作成就13、贺绿汀的音乐创作成就16、江文也的音乐创作成就17、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及其历史意义18、新秧歌运动的产生与发展19、《白毛女》的产生、音乐特点、历史意义、。
1. 学堂乐歌答:20 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及教唱的歌曲,以及为此而编创的歌曲。
学堂乐歌创作方式以依曲填词为主,旋律多选自日本、欧美曲调或中国的传统歌曲、民歌曲调,此外也有少量的自创曲调。
歌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大部分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思想,还有一些宣传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生活,也有少部分鼓吹封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郑志忞等,代表作品《体操——兵操》、《送别》、《春游》等。
学堂乐歌对其后中国音乐发展深有影响,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历史的新开端。
2. 沈心工答:沈心工( 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音乐教育家,原名庆鸿,笔名心工。
1896 年考入南洋工学师范班,1902 年东渡日本留学。
1903 年回国,任职于南洋公学。
她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作,所编乐歌体裁广泛,内容浅显,且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
代表作有歌曲《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出版乐歌集《学校唱歌集》等:此外,沈心工创设唱歌课,并多处教授,推广。
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及音乐教育初创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为学堂乐歌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3. 李叔同答:李叔同( 18880——1942),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艺术教育家。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
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1905 年东渡日本学习美术与音乐,1910 年回归后从事艺术教育,1918 年出家为僧,号弘一,其成就涉猎多个艺术领域,在音乐方面主要体现为乐歌创作、音乐教育和创办期刊三个方面。
代表作品有《春游》、《送别》等,其歌词多为旧体诗词,清新秀丽,许多作品产生于广泛影响,其中《春游》是我国近代最早一首三部合唱曲。
晚年出版有《清凉歌集》。
李叔同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优秀艺术才人,并于1906年独立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具有重要地位。
歌舞大曲这种艺术形式,在隋唐时期的雅乐、清乐、胡乐或是坐、立部伎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有很强的艺术性。
唐代歌舞大曲又称燕乐大曲,其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1)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
(2)中序:人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
(3)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由器乐演奏,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2、《牡丹亭》“四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牡丹亭》,是继王实甫《西厢记》之后戏曲史上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该剧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塑造了女主人公鲜明的形象,表达了在封建制度重压下,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呼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腐朽。
它文辞造句纤巧,用意深远,音乐上不受格律的束缚,大胆革新,作曲时强调文采,注重曲意。
大司乐既是音乐机构,又是最高乐官。
在严密的礼乐制度的职官体系中,大司乐所属乐职人员有1463人,主要施行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种职能。
又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磬师、钟师等乐官、乐工。
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作为乐官的大司乐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被赋予了崇高的社会职能与社会意义。
大司乐主调其音,以音乐之事教育贵族子弟。
板腔体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
又称“板式变化体”。
即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作各种节奏、速度的板式变化,如散板、流水板、一板三眼、一板一眼等。
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是板腔体的代表。
4 曲牌体亦称“联曲体”或“曲牌联缀体”。
属于套曲结构。
即以曲牌为基本单位,将若干只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
在以梆子、皮黄为代表板腔体音乐出现以前,曲牌体音乐史戏曲音乐的主要结构体式,也是说唱音乐和器乐曲的主要形式。
5 海青拿天鹅简称《海青》,在元代已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
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着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2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1、三分损益法“第三利润和损失”是指将一根声管分成三部分,“损失”是指“减少”(即从三部分中减少一部分),而“效益”是指“增加”(即增加三分之一),即以一定长度的声管为标准,将其减少三分之一,形成下一根法管,然后把它自身长度的三分之一加到新的法律管上,一个新的法律管就诞生了。
这样一来,一个损失和一个利益将产生十二条法律。
2.郑维之音它是周代黄河流域一带郑、卫、宋、齐等地民歌的泛称,其在后来影响极大,士大夫们常贬义地以“郑卫之音”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称。
3、鼓吹乐表演形式:秦汉时期得名并发展。
这是一个主要由鼓、打击乐器和歌唱组成的器乐合奏。
(1)黄门鼓吹(黄帝宴乐群臣,列鼓吹于殿廷,乐器用箫、笳等。
(2)骑吹(车驾从行,在马上吹奏,乐器亦用箫、笳)(3)横吹(军中马上吹奏,乐器用鼓、角)(4)短箫铙歌(军队凯旋时奏于殿廷、社庙)4、相和歌与相和大曲香河歌:最早见于汉朝。
这是一首无伴奏的民歌,通常由一个人唱,由几个人混合。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丝竹伴奏,即“丝竹交融”。
(丝竹乐器:琴、筝、筝、琵琶、笛、笙)和歌手们敲打节日鼓来统一节奏。
香河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舞蹈、器乐相结合,形成了“大曲”。
香河大曲:亦称大曲,后人称之为“汉大曲”,是香河宋发展的最高形式。
5.清尚松又叫清商乐,简称清商、清乐,是在南朝乐府中新兴起的歌曲及歌舞曲,主要是江南吴歌,楚荆西声。
简称“吴声歌和西曲歌”。
其中,吴圣歌中常用的乐器有气、琵琶、竖琴、笙、筝等还有的器乐曲,一般根据歌曲及歌舞曲加以改编,称为”但曲”。
6、《声无哀乐论》这是他写的一部音乐美学作品。
它的基本观点是音乐不能表达人们的情感。
我相信音乐可以打动人们,音乐可以引起人们的悲伤和音乐,但并不是音乐本身表现出任何悲伤和音乐。
7.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和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名词解释沈心工: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
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
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作品有《学校唱歌集》等。
1947年病逝于上海。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中国音乐社团。
前身为北京大学音乐团。
不久改名北京大学音乐会,1919年1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由校长蔡元培任会长。
创刊《音乐杂志》。
1922年12月,在音乐研究会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该会遂告结束。
它既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演唱、演奏人才和音乐教师,又活跃了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起到了开创社会新风和推行社会音乐教育的良好作用。
王光祈:20世纪20年代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
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
他研究音乐是希望达到音乐救国的目的。
他是最早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
著有《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左翼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
由于“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造就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自觉接受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音乐队伍,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院派:是“国立音专”的代称。
其本义概念应指以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为核心的音乐流派。
其基本特征是:一、理论作曲或音乐表演均经由正规、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二、名教授云集;三、优异成果(音乐创作或理论研究)叠出;四、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美学理念(如重视音乐的艺术性和强调作品的艺术质量);五、影响乃至领导音乐时代潮流。
因此,学院派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
救亡派:其产生标志着“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高潮时期的来临。
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相和歌:原是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以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和笙、笛等乐器伴奏为主。
它是从民间收集而在汉代宫廷发展,已不是一般的民歌,而成为艺术性较高的歌曲形式。
清商乐:也叫清商曲,简称清商、清乐,东晋南北朝间,由北方和南方民间音乐的融合,但主要是南方音乐,包括江南吴歌、荆楚西声。
坐部伎:是晚于七、九、十部乐形成在唐代宫廷的燕乐,在室内表演,一般3~12人用丝竹乐伴奏,以抒情、幽雅见长,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
立部伎:是晚于七、九、十部乐形成在唐代宫廷的燕乐,在室外表演,通常用64~180人不等,用锣、鼓等乐器伴奏,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恢弘。
大曲:又叫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参军戏:是一种讽刺、滑稽性的歌舞表演,它继承了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歌舞杂戏等发展而来。
参军戏有苍鹘和参军两个角色,参军戏一词也由一特定剧目,转化为一剧种的名称了。
参军戏的唱腔一般选用当时流行的民歌、曲子或大曲的片段,它已经具有某些后世戏曲的特征了。
说唱:形成于隋唐时期,是一种有说有唱的艺术,其歌唱部分常是一种叙事歌曲,其说话部分或用散文,或用四六文体。
变文: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是佛教寺院为宣传教义而设立的一种说唱音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陶真:一种用琵琶或鼓伴奏的说唱,大约起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金、元。
它流行于农村,在南宋首都演出陶真的人大多是“路岐人”,且多为“瞽者”,其唱词与题材比较通俗,多是七字句,音乐上大概是上下句反复吟唱。
陶真到明清时还很流行。
鼓子词:宋代一种由散文的讲说和曲调轮流相间,反复说唱的体裁。
它以唱为主,其原始形式以鼓为伴奏,故称谓“鼓子词”,后加上管弦乐器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每段唱词之前有“奉劳歌伴,再和前声”的套话。
诸宫调:产生于北宋熙宁、元丰、元v年间,是宋代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
1.学堂乐歌答: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及教唱的歌曲,以及为此而编创的歌曲。
学堂乐歌创作方式以依曲填词为主,旋律多选自日本、欧美曲调或中国的传统歌曲、民歌曲调,此外也有少量的自创曲调。
歌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大部分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思想,还有一些宣传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生活,也有少部分鼓吹封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郑志忞等,代表作品《体操——兵操》、《送别》、《春游》等。
学堂乐歌对其后中国音乐发展深有影响,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历史的新开端。
2.沈心工答: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音乐教育家,原名庆鸿,笔名心工。
1896年考入南洋工学师范班,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
1903年回国,任职于南洋公学。
她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作,所编乐歌体裁广泛,内容浅显,且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
代表作有歌曲《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出版乐歌集《学校唱歌集》等:此外,沈心工创设唱歌课,并多处教授,推广。
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及音乐教育初创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为学堂乐歌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3.李叔同答:李叔同(18880——1942),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艺术教育家。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
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1905年东渡日本学习美术与音乐,1910年回归后从事艺术教育,1918年出家为僧,号弘一,其成就涉猎多个艺术领域,在音乐方面主要体现为乐歌创作、音乐教育和创办期刊三个方面。
代表作品有《春游》、《送别》等,其歌词多为旧体诗词,清新秀丽,许多作品产生于广泛影响,其中《春游》是我国近代最早一首三部合唱曲。
晚年出版有《清凉歌集》。
李叔同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优秀艺术才人,并于1906年独立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名词解释沈心工: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
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
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作品有《学校唱歌集》等。
1947年病逝于上海。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中国音乐社团。
前身为北京大学音乐团。
不久改名北京大学音乐会,1919年1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由校长蔡元培任会长。
创刊《音乐杂志》。
1922年12月,在音乐研究会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该会遂告结束。
它既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演唱、演奏人才和音乐教师,又活跃了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起到了开创社会新风和推行社会音乐教育的良好作用。
王光祈:20世纪20年代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
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
他研究音乐是希望达到音乐救国的目的。
他是最早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
著有《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左翼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
由于“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造就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自觉接受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音乐队伍,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院派:是“国立音专”的代称。
其本义概念应指以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为核心的音乐流派。
其基本特征是:一、理论作曲或音乐表演均经由正规、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二、名教授云集;三、优异成果(音乐创作或理论研究)叠出;四、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美学理念(如重视音乐的艺术性和强调作品的艺术质量);五、影响乃至领导音乐时代潮流。
因此,学院派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
救亡派:其产生标志着“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高潮时期的来临。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1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具有重要地位。
歌舞大曲这种艺术形式,在隋唐时期的雅乐、清乐、胡乐或是坐、立部伎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有很强的艺术性。
唐代歌舞大曲又称燕乐大曲,其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1)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
(2)中序:人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
(3)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由器乐演奏,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2、《牡丹亭》“四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牡丹亭》,是继王实甫《西厢记》之后戏曲史上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该剧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塑造了女主人公鲜明的形象,表达了在封建制度重压下,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呼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腐朽。
它文辞造句纤巧,用意深远,音乐上不受格律的束缚,大胆革新,作曲时强调文采,注重曲意。
2大司乐既是音乐机构,又是最高乐官。
在严密的礼乐制度的职官体系中,大司乐所属乐职人员有1463人,主要施行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种职能。
又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磬师、钟师等乐官、乐工。
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作为乐官的大司乐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被赋予了崇高的社会职能与社会意义。
大司乐主调其音,以音乐之事教育贵族子弟。
3板腔体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
又称“板式变化体”。
即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作各种节奏、速度的板式变化,如散板、流水板、一板三眼、一板一眼等。
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是板腔体的代表。
4曲牌体亦称“联曲体”或“曲牌联缀体”。
属于套曲结构。
即以曲牌为基本单位,将若干只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
在以梆子、皮黄为代表板腔体音乐出现以前,曲牌体音乐史戏曲音乐的主要结构体式,也是说唱音乐和器乐曲的主要形式。
5海青拿天鹅简称《海青》,在元代已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
该曲运用了多种琵琶弹奏技巧,描写海青捕捉天鹅时的激烈场面。
全区共十八段,分引子、主题及尾声三大部分。
每段基本上采用合尾的形式,旋律张弛结合,节奏松紧相间,生动地描写了蒙古人民紧张有趣的捕猎生活。
7、《碣石调•幽兰》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493-590年),是我国唯一用文字谱保存下来的古曲,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的卷子谱,存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是我国迄今所见最古老的琴谱。
据统计,全谱分为四拍(即四段),224行,共有4954个汉字。
从谱中可见纯律在古琴演奏实践中的应用。
“碣石调”,是指乐曲的曲调形式,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幽兰”,即指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抒发了抑郁沉思的情怀,音调古色古香,富有文人气质。
6梨花大鼓产生于清代末叶,主要流行于山东境内。
早期音乐以农村民歌小调为素材,以两片破裂的犁铧互击作为伴奏。
发展后,伴奏乐器新增三弦、四胡、小鼓等,并利用谐音改名为梨花大鼓,约于19世纪下半叶进入城市。
其内容多为民间大套故事,音乐朴素淳厚。
有南口、北口之分,南口著名艺人有王小玉姐妹,曲调刚健明快,唱腔婉转华丽,长于抒情;北口以郝老凤(又称何老凤)最为著名,曲调浑厚质朴,咬字有力,富于乡土气息。
7雅乐以礼乐制度为基础,西周实际上也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对后代影响非常深远。
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锁演奏的音乐。
主要用于郊社、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它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用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导。
音乐风格中正平和、庄重肃穆,曲调一般较简单、节奏缓慢,演奏以齐奏为主,充分体现了它的“乐教”功能。
因而,雅乐素来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并被奉为音乐的正宗。
8楚辞是战国时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并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实际上也是我国古代南方音乐文化的代表。
它以楚国的历史、风俗、音乐、方言等为其背景,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音乐文化的特点在于它的“巫风”,实质上是楚地原是祭神歌舞的延续。
现存于《楚辞》中的很多篇章就是在民间祭祀乐歌的基础上创作的,如《九歌》、《离骚》、《天问》、《招魂》等。
9太常寺是我国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隋代太常寺是监管雅乐和俗乐的机构。
唐代太常寺规模更是空前,其月工竟占到全国人口的千分之几,其下隶属了“大乐署”、“鼓吹署”两个机构。
10梨园唐玄宗于开元二年(714)在内庭设立的音乐机构,因设于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名,以演习法曲为主。
一个设于长安宫廷中,主要表演法曲并试奏唐玄宗新作;一个是西京太常寺所管的“太常梨园别教院”,一个是东京洛阳太常寺所管的“梨园新院”。
另外宫中的梨园还附设有一个“小部音声”,由30多个未满15岁的儿童组成。
代宗大历十四年(779),梨园解散。
11俗讲佛教徒在宣讲教义时为了使更多的百姓乐于接受,便利用讲故事的方法佛教哲理通俗化,这种方式称为“俗讲”。
12诸宫调宋元时期一种大型的说唱形式,由北宋民间艺人孔三传所创。
它因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
其结构庞大,曲调丰富,适合表达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
由很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是用一个宫调,不同套的曲牌则使用不同的宫调。
音乐来源主要是唐宋以来的大曲、去自己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
伴奏乐器主要用鼓、拍板、笛等。
13减字谱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的一个划时代的变革,这一变革是唐代曹柔完成的。
他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手在古琴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它的出现,是古琴发展史上的质的飞跃。
晚唐琴家陈康士、陈拙即用减字谱整理了大量琴谱,是指流传于后世。
这种记谱法一直沿用至今而未被取代,它为我国琴曲的保存与琴艺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14参军戏产生于东晋石勒时期的一种有故事情节和角色表演的戏剧形式。
“参军”是官职,创设与曹操统治时期。
它以诙谐笑谑为主,其中扮演被戏弄对象的角色叫“参军”,执行戏弄任务的角色叫“苍鹘(hú)。
在唐代得到很大的发展。
如李商隐形容他的小儿“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可见其被喜爱的程度。
这种戏剧直至宋元杂剧兴起后,才被取而代之。
15相和歌相和歌是两汉及魏、晋时对民间歌曲作艺术加工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
汉代时由北方兴起。
相和歌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后逐步发展为i“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
在“但歌”中加入乐器伴奏,即成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
它不仅取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而且加入了乐器伴奏,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奏性乐器——节。
由其发展过程可见,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
作为一种俗乐歌曲,其内容和形式均有广泛的群众性。
代表作如《江南》、《短歌行》等。
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势为多段体的相合大曲,是有歌、有舞、有但曲(即器乐曲)的歌舞大曲形式。
相合大曲可分为三个部分:1. “艳”(分有词、无词二种),一般在曲前,起到引子的作用,音乐婉转抒情,舞态优美。
2.“曲”和“解”,为相和歌的主体部分,“曲”即歌曲;“解”是每段歌曲之后器乐伴奏的舞蹈部分,速度快,情绪热情奔放。
3.“趋”、“乱”,常用于一曲末尾,是整个大曲的高潮部分。
后来“趋”逐渐取代了“乱”。
伴奏乐器主要有笙、笛、节、鼓、琴、瑟、琵琶、筝等。
中国古代音乐史论述题16曲子的来源、创作方法和体裁形式。
曲子是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
音乐部分称“曲子”,歌词部分称“曲子词”,简称“词”。
曲子萌芽于隋,渐兴于唐、五代,进入两宋则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曲子的主要来源是继承隋唐以来的民歌、曲子或大曲、法曲的片段。
其创作方法主要有两种:(1)依乐填词:依据已有的曲调来填配新词,这是最常用的创作方式。
已有曲调可分为传统古曲、外来乐曲、民间曲调三种类型。
依乐填词的方法:“减字”:减少歌句字数,即以多音配一字,将某些字的节拍拖长;“偷声”:增加歌句字数,即分割少数的音来配合多数的字;“摊破”:在歌句间插进歌句,即增加新的乐句或扩展原有乐句;“犯调”:将属于不同曲牌的乐句连接成为新曲牌,亦指转调。
(2)自创新曲:根据当时流行曲子的题材和风格特点自创新曲,即“自度曲”或“自制曲”。
曲子的体裁形式主要有令、序、歌头、引、近、慢等。
“令”指较短小的曲牌。
“慢”指较长大且委婉抒情的曲牌。
引、近、序和歌头等都是从大曲中摘取的片段。
17论述戏剧声腔昆山腔的发展历程。
昆曲简称昆腔,最初是今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强调。
明嘉、隆年间,魏良辅等一批曲家在唱腔上对昆山腔作了进一步加工提高,并吸收海盐、弋阳腔的音乐成分,使之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改革后的昆山腔曲调细腻婉转,轻柔舒缓,被称为“水磨腔”、“冷板曲”。
伴奏以弦锁、萧管、鼓板等三个类别的乐器集合在一起,采南北之所长,组成了完整的乐队伴奏。
剧本的创作及其搬演也是昆山腔产生重要影响的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这一环是由梁辰鱼完成的。
他所创作的《浣纱记》是昆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改良后的昆腔很快流传到北方,在流传过程中,昆山腔不断吸收南北曲之精华,使之成为戏曲之集大成者。
《长生殿》和《桃花扇》被称作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
乾隆中叶,昆曲过渡到折子戏盛行的阶段。
清代后期,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发展,而昆曲却由于剧本内容和形式脱离群众,在艺术上趋于僵化,逐渐走向衰落,但在很多剧种中,仍保留了很多的昆腔剧目和较多的昆曲曲牌。
昆山腔在我国戏曲发展史可谓承前启后,产生了深远影响。
18论述唐代坐部伎与立部伎有何特点。
它们是晚于多部乐想成的唐代宫廷燕乐,多为唐代的创作乐舞,始于唐太宗时期,奠定于武则天时代,最终确立于唐玄宗时期,内容以歌功颂德为主。
立部伎于堂下立奏共有八曲:《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少则64人,多达180同人女,规模宏大,伴以擂鼓,气势磅礴。
坐部伎于堂上坐奏,共有六曲:《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哥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
最多12人,少则3人,闲雅抒情,优美细腻。
4、论述元杂剧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导致其衰落的原因。
由于元代特殊的社会环境,杂剧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在剧本结构、表演、音乐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
以“折”为基本结构单位,一般为一本四折。
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在开头或者折与折之间加入了一个“楔(xiē)子”,起序幕或者过场的作用。
如果内容长大,则采用多本制,可分为二本、三本乃至五本连续表演。
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
角色的分工非常严格,不同性别、年龄、身份和性格的人,均有不同角色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