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影艺术中的暴力美学
- 格式:pdf
- 大小:320.50 KB
- 文档页数:4
《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篇一一、引言在电影艺术的领域中,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它们不仅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更在心理上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杂耍蒙太奇在美学暴力和暴力美学中的运用,以及其对于电影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二、杂耍蒙太奇的概述杂耍蒙太奇是电影艺术中一种重要的剪辑手法,其核心在于通过巧妙地剪辑和组合不同的镜头,来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
在杂耍蒙太奇的运用中,导演可以通过快速切换、跳跃、重复等手法,将不同的画面和声音进行组合和排列,从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节奏和情感氛围。
三、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的定义美学的暴力,是指在电影艺术中运用暴力的画面、动作等元素,以达到美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
而暴力美学,则更多地关注于通过暴力的手法来探索和表达人性、社会、历史等更深层次的主题。
四、杂耍蒙太奇与美学的暴力杂耍蒙太奇在美学的暴力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快速切换和跳跃的剪辑手法,导演可以营造出一种紧张、刺激的视觉效果,使观众感受到暴力的冲击力。
同时,通过重复、对比等手法,导演可以进一步强调暴力的主题和情感,使观众更深入地思考暴力的本质和意义。
例如,在某些动作片中,导演通过快速切换不同角色的动作镜头,营造出一种紧张刺激的战斗氛围,使观众感受到动作的力度和美感。
五、杂耍蒙太奇与暴力美学在暴力美学的表达中,杂耍蒙太奇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导演可以通过杂耍蒙太奇的手法,将暴力的画面、动作等元素进行巧妙的组合和排列,从而探索和表达更深层次的主题。
例如,在某些黑色电影中,导演通过运用慢动作、重复等手法,将暴力的画面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观众在感受到暴力的冲击力的同时,也能思考到人性的黑暗面和社会的不公。
六、杂耍蒙太奇在电影艺术中的意义和价值杂耍蒙太奇在电影艺术中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剪辑手法,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主题的手段。
通过杂耍蒙太奇的手法,导演可以更好地将暴力的画面、动作等元素进行巧妙的组合和排列,从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
论暴力美学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体现摘要:本文基于现有研究中暴力美学理论的阐释,分析并总结产生暴力美学的心理来源,梳理暴力美学电影的发展历程,挖掘暴力美学电影的美学意涵,进而讨论暴力美学在影视作品中的独特价值。
關键词:暴力美学;暴力电影;审美心理一、绪论近年来,“暴力美学”常常作为影视、游戏的热门标签,这一词汇频繁进入我们的生活。
我们对于暴力的审美意涵从何而来?暴力美学又是如何在电影艺术中影响着我们的观赏体验的?这将是本文探讨的主题与目的。
二、暴力的美学(一)什么是暴力美学暴力美学是一种为迎合感官体验而将暴力以美学方式呈现的表现手法,常用在影视艺术表现中。
与传统美学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观念不同,暴力美学是一种来源于暴力文化的“审丑”视角。
暴力美学作品会以夸张的刻画手法、韵味深厚的画面和奇思妙想的镜头语言来表现人性的暴力面和暴力行为,但多数观赏者不会对不适而是得到满足的观赏体验。
(二)暴力美学的美感来源对暴力产生舒适满足感的心理源于每个人的潜意识,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我们人格中包含的“阴影原型”标志了人最基本的动物属性。
暴力是动物必要的生存手段,是生物进化的要求。
荣格认为暴力倾向会受到自己与社会的压抑,但始终是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的本能。
这解释了我们看到电影暴力场景会感到爽快的原因,它是对潜意识中的阴暗面进行一种宣泄。
经过艺术化加工,暴力成为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的程度,既满足潜意识中的阴暗释放,又引发观者对暴力和人性的思考。
三、暴力美学电影(一)暴力美学电影发展历程暴力美学的本质是一种电影艺术的趣味和电影形式的探索。
这种电影风格起源于好莱坞,在香港走向成熟,又转回西方电影学界。
总体看来,暴力美学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①暴力美学的萌芽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西方年轻人带动了反传统、反理性的社会情绪及文艺浪潮。
此阶段内的新一代独立电影人引发了“新好莱坞式”风潮,对暴力元素的运用愈加大胆,并逐渐赋予艺术化加工,夸张的刻画、慢镜头拍摄手法也在此阶段内探索而来。
电影“暴力美学”研究电影“暴力美学”研究导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可以展现美丽的风景和温馨的情感,还能够通过暴力的表现方式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冲突与反思。
本文将围绕“暴力美学”这一概念展开研究,探讨电影中呈现暴力场景的目的、手法以及影响等方面。
一、“暴力美学”概述1.1 暴力美学的定义“暴力美学”是一种表现手法,将暴力和美学元素结合在一起,通过形式和内容上的冲突产生视觉震撼力和思想触动力。
1.2 暴力美学的历史发展暴力美学首次出现于20世纪中期,被认为是二战后虚无主义思潮以及反叛情绪的一种表达形式。
影响该概念发展的电影包括《无赖者》、《发条橙》等。
二、电影中暴力场景的表现方式2.1 暴力的视觉呈现电影通过运用色彩、构图、镜头语言等手法,将暴力呈现得鲜明而夸张。
例如,《终结者2》中的机器人角逐暴力更是以特效技术表现出了极高的真实感,引起了观众的全神贯注。
2.2 暴力与音乐相结合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可以突出暴力场景的强烈冲击力,并通过节奏和音调的变化引发观众情绪上的共鸣。
如《黑暗骑士》中的配乐强化了暴力场景的紧张氛围,使得观众身临其境。
2.3 暴力场景的切换电影中通常会通过暴力场景的交替和切换,将暴力的冲击力发挥到极致。
这种切换方式可以让观众情感高涨,体验到暴力冲突带来的情绪冲击。
例如,《低俗小说》中的跨时空叙事方式,将暴力戏剧性地巧妙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电影中暴力场景的目的与意义3.1 表现角色心理电影通过展示人物在暴力场景中的反应,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冲突与挣扎。
这种表现方式能够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增强电影的艺术性。
3.2 反思社会问题电影中的暴力场景往往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而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电影《黑暗骑士》通过对犯罪和正义的角力,引发观众对道德与法律的思考。
3.3 探索人性边界电影中的暴力场景可以使观众进一步认识自己,探索他们心灵深处的人性边界。
对于人性中阴暗与光明的存在,电影具有独特的阐述与启示作用。
浅析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电影中的表现差异
暴力美学是指在电影中使用暴力手段来表达美学效果。
在东西方电影中,暴力美学表现差异很大,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东方电影中暴力美学强调情感和哲学。
不同于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通常是为了卖座和娱乐观众,东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更多的是探讨人性、伦理和道德等深刻的问题。
例如,日本电影中的刀剑客战斗场面常常非常血腥,但却可以引发观众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2. 西方电影中暴力美学更加直接和露骨。
西方电影以其直接和露骨的暴力美学而著名,有些电影甚至可以称之为“血腥暴力电影”。
例如,电影《黑帮大佬》中的暴力场面非常血腥和真实,使得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暴力的残酷和恐怖。
3. 东方电影中暴力美学通常更加含蓄和克制。
东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表现常常更加含蓄和克制,而不是直接呈现给观众。
例如,中国电影中的功夫动作场面往往被视为一种含蓄的暴力美学表现,观众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力量和技艺,而非直接看到暴力的残酷。
总之,东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表现差异很大,从而使得东西方观众对同一场面的感受和反应也不同。
浅议暴力美学暴力,也许是人类的本能,它是一种轻而易举的行动,也是一种走投无路的坚持。
暴力也是人类在文学艺术中乐意且擅长表现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由表现暴力而发展上升为一种暴力美学。
暴力作为一种视觉上的行为,似乎在人类的视觉媒体——电影上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任何的不适。
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出品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
如今,暴力美学这个定义已广泛用于现代电影,甚至有了流派之分。
那么,我们不禁发问,“暴力美学”美不美?“暴力美学”是一种美。
它是在向观众表现暴力的基础上运用美学的原理以及导演的美学修养,加之美学的因素,把暴力美化,使观众在视觉上可以接受导演们所表现出来的暴力感。
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形式好看,也在于它符合人的潜意识。
一个严肃的、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研究者应该看到,对暴力进行唯美化的展示是可能的,它已经是一种世界各地各个民族都有所涉及的艺术实践活动。
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具有电影史意义的叙述风格形态,主要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性的暴力行为。
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感,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被大大减少。
在一些电影中,实施暴力的人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
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
二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展现给观众赤裸的暴力镜头。
电影“暴力美学”研究电影“暴力美学”研究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艺术形式,在过去几十年中,暴力元素逐渐渗透到了许多作品中。
这种以暴力为主题或以暴力为手段的表现形式,被称为“暴力美学”。
本文将探讨电影“暴力美学”的研究,了解其表现、影响力和争议,以期对这一主题提供全面的理解。
一、暴力美学的定义和表现形式1.1 定义“暴力美学”是指在电影作品中以暴力为重要表现形式的一种艺术手法。
它将暴力行为刻画得生动、直观,并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来表现出影片本身的美感。
暴力美学在电影中既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快感,同时也能让观众对暴力行为产生思考。
1.2 表现形式暴力美学在电影中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刻画个体暴力:以个体暴力为核心,通过各种暴力场景来展现个体的力量、作为和情感。
这种暴力美学被广泛运用在警匪片、动作片等类型的电影中。
(2)描绘社会暴力:通过展现社会层面的暴力行为来探讨社会问题,例如战争、暴乱、恐怖袭击等。
这种形式的电影往往能引起观众的思考和社会关注。
(3)视觉暴力:通过电影摄影、剪辑等技术手段来展示暴力场景,使其表现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这种电影往往被赋予了艺术的美感,但也引发了观众对暴力美学的争议。
二、暴力美学的影响力和效果2.1 观众情感共鸣暴力美学往往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通过刻画暴力场景中的情感表达,观众能够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共鸣,体验到其中的悲怆、愤怒、恐惧等情绪,这种情感共鸣成为观众对电影的一种精神享受。
2.2 探讨人性与社会问题有些电影通过暴力美学来探讨人性与社会问题。
它通过富有冲突的剧情和暴力场景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的黑暗面,并引发观众对个体和社会的思考。
2.3 影响思想和价值观暴力美学所呈现的暴力行为和情节,对观众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观众在欣赏电影时,会与电影中的暴力场景进行沟通和审视,以此来反思和思考自己对暴力的态度,并可能对社会问题产生关注与关心。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浅析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以昆汀·塔伦蒂诺为例孙佳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摘 要:暴力和美这两个词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艺术却将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词汇结合在一起,继而形成以新的美学风格——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其实际意义上并非是严格的美学,它是一种很广泛的、泛审美的概念。
关键词:电影;暴力美学;昆汀·塔伦蒂诺暴力美学最早出现在美国,却成熟于香港,在香港导演吴宇森的电影中,这种美学最先开始于电影艺术中,因为这种概念是在美学理论和电影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混合再生而成的概念。
它是导演在电影中把一些打斗场面、枪战搏斗等一些场面仪式化、形式化和符号化,在形式上更多的强调着暴力动作的美感,进而使观众忽略和弱化若暴力所产生的出来的道德判断和社会功能。
暴力美学通常在电影艺术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美的形式,在经过形式化和社会化的改变过程中,逐渐软化暴力行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暴力行为的攻击性,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在拍摄过程中通过画面的色彩转变降低了打斗场面的血腥程度将其仪式化,或通过角色关系及背景的设定将施暴者处于正义的一面等一系列的设定,让观众能够安心的接受影片中的暴力行为,放下在现实中的沉重的暴力包袱;另一种是直接表现的暴力,导演在拍摄过程中运用镜头直接将血腥的暴力行为表现出来,追求者感官层面上的刺激,虽然说这样的表现形式是为了使暴力具有更真实的感觉,但是这样的表达方式会容易引起观众引起不适,进而产生对影片的抵制感。
因此在电影中暴力的美往往是通过符号化、形式化的改变继而产生的对于在暴力上形成的美感,在暴力美学的影片中,如果影片中的暴力完全的消失,我们就有可能会失去对社会意义和道德枷锁,因此想要将暴力一直存在于影片之中,暴力和美就一定要同时存在。
暴力美学一直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和电影风格存在于影片中,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时代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人成长的经历环境不同,都会导致各个导演的风格不同,通常来说暴力美学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两种方面:一方面是在暴力表现中发掘和探索着其中的娱乐性和浪漫性,在许多的影片中导演运用着快速剪辑,既增强了暴力的即视感受,全面展现暴力,加快影片的节奏感,又用着快节奏的音乐展现着紧张、刺激的暴力场面,却降低了影片中的血腥暴力行为给予观众带来的不适感。
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暴力美学的概念暴力美学从 20世纪 80年代开始频繁地出现在电影中, 刚开 始是通过香港电影导演吴宇森的一系列电影向我们展示出来, 随 后,昆汀等大师对暴力美学进行了发展, 该类型的电影受到人们 的欢迎。
那么,究竟什么是“暴力美学”呢?暴力美学是伴随着对吴宇森电影的评论出现的, 因为理解不 同,学者对暴力美学有着几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北京电影学院的 教授郝建认为: “近年来在世界上成为重要的艺术形态和美学观 念的‘暴力美学'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 它就是指中国的 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它的内涵是发掘枪战、武打的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 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 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 暴力的含义就是强制性的力量, “暴力美学”有着很宽泛的涵义,指的是将暴力行为通过形式美的改变达到观众可以欣赏的 种场面以一种形式美的方式展现出来。
二、暴力美学的产生原因一种推崇暴力美的情结, 所以暴力美学的电影一经出现就受到人[1] 。
程度。
因为有时候电影中要表现暴力血腥的场面,观众的年龄层 次多样, 太过暴力血腥的场面会让观众产生不适,所以需要把这宣扬暴力美学的电影多不胜数, 古今中外,人们内心存在着们的喜爱与广泛认可。
为什么人们会追求这样一种形式的美感呢?它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暴力美学为什么在当今社会如此受到关注?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说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集体无意识分为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暗影四个模式,其中暗影是精神中最隐蔽、最奥秘的部分,由于它的存在,人类就形成了不道德感、攻击性和易冲动的趋向” [2] 。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暗影的部分,在生活中受到压抑打击的时候想要爆发出来,因为道德与法制的约束没有办法实现,一部暴力美学的电影能使观众听到自己心中最原始的声音,与电影画面产生共鸣,并形成顿悟,进而产生美感。
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探究【摘要】金基德电影一直以其独特的暴力美学而闻名,本文将对金基德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进行深入探讨。
文章将从定义的角度解释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是什么。
接着,将介绍金基德电影中暴力美学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然后,探讨暴力美学在金基德电影中所传达的主题和影响力。
分析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对观众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能更深入地了解金基德电影中独特的暴力美学,并对其在电影领域的影响有所认识。
【关键词】金基德电影、暴力美学、探究、定义、特点、表现手法、主题探讨、影响力分析、电影史、地位、未来发展、展望、观众影响1. 引言1.1 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探究金基德电影一直以其独特的暴力美学风格备受关注。
暴力美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暴力与美学相结合,引发人们对于暴力的审美体验。
金基德电影中的暴力场面往往出人意料、残酷而真实,却又带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在探究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时,我们不仅要看到其中暴力的形式,还要深入挖掘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通过分析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定义、特点、表现手法、主题探讨以及影响力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电影风格在当代电影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究,将深入挖掘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揭示其独特之处,探讨其艺术魅力所在,以及对观众产生的影响。
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不仅令人震撼,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及影响力。
2. 正文2.1 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定义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定义是指在电影中展现出的暴力行为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暴力美学是一种对暴力行为的审美化处理,通过影像、声音、剪辑等技巧将暴力场景呈现出一种美学效果,引起观众的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
金基德电影以其独特的暴力美学风格而著名,将暴力与美学相结合,创造出令人难忘的视觉体验。
金基德电影中的暴力美学通常体现在场景的构图、镜头语言、音效设计等方面。
导演通过特定的镜头角度和动作设计突显暴力行为的震撼力,并借助剪辑手法和音效效果增强暴力场面的张力和冲击力。
浅析中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暴力是人的本能,是人类在自然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存手段,是保护自己、获得食物、获得配偶及保护后代的一种必然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人类的很多艺术都是起源于本能,食物的需求孕育了美食艺术,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捕食的本能演变为现代的体育运动,而暴力也在艺术尤其是电影中找到了自己的生长土壤。
一、暴力美学美学论述的是美和美的事物。
将“暴力”和“美学”结合在一起,可源于古希腊时代,暴力美是对人类力量的肯定。
暴力是人的一种本能,佛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质有着一种建设和破坏的双重快感的“双重”特性,而且不相互排斥。
暴力一直遭到大众的厌弃,因为人们渴望和平生活。
然而,表现暴力的文学却很有市场,从《水浒传》到民国时期兴起的武侠小说热,可见一斑。
现代社会中,“暴力”的字面意义中包含了不公正时的反抗或者利益的争夺。
心理上的不平衡直接导致生理上的抗击。
生理上的获胜或最终结果的优势宣泄了冲动,产生心理上的快感。
这种快感表就是暴力所带来的美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香港吴宇森等导演发展并成熟起来“暴力美学”动作电影,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重要的艺术形态,并形成“暴力美学”的定义。
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电影中,都是仅从道德层面出发将暴力当成一种对社会或未成年人有危害的因素加以限定,而这些限制是与当时电影中暴力的呈现方式密切相关的。
吴宇森使得以暴力为题材的影片不再被当成是“暴力影片”来看,因为他从全新的角度审视暴力:武打动作、刀来剑去、杀戮枪战,都可以形式化地展示出来,给人纯粹的审美上的满足。
它的内在审美态度是一种游戏的审美态度。
暴力电影中的摒弃表面社会评判和道德劝戒、动作的诗意浪漫化、形式上极度夸张等一系列的变化是在香港完成的。
《英雄本色》、《新龙门客栈》、《变脸》等影片都是暴力美学的代表性作品。
暴力美学其实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
它意味着电影不再提供社会楷模和道德指南,也不承担对观众的教化责任,而是只提供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
浅谈暴力美学----以暴力美学电影为例暴力美学一词的由来,有待考证,但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
它主要在官感上,使暴力以美学的方式呈现,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具体的不舒适感。
今天我就来浅谈暴力美学这个有点奇怪却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一什么是暴力美学那到底什么是“暴力美学”?如果要探源的话,“暴力美学”一词最先出现在对香港导演吴宇森的电影作品的评论中,吴在拍摄动作片时擅长利用慢镜头、音乐、鸽子、羽毛等美化暴力镜头。
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郝建将“暴力美学”定义为“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
“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
”。
如果我们从动作片、枪战片、战争片这类类型电影来看,“暴力美学”的版图会更加的广阔。
二暴力美学为何为出现暴力美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很多方面的原因促使了它的出现。
1. 从心理原因上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人类的暴力情节是与生俱来的, 不可能在一段时间后消解或消失, 在我们这样一个和平而且法制化的社会中, 人类的这种暴力的欲望不可能像以前一样能够进行私人的决斗或者通过国家战争这样一个暴力机器或者其他法律所不允许的形式宣泄出来, 因而暴力的压抑很难得到充分的释放。
暴力美学电影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样一个空白, 电影中情节可以随意编排,极尽曲折血腥, 故事延伸至遥远的史前都是可以的。
大到场面宏阔的古代特洛伊战争, 绞肉机似的二战, 惨无人道的屠杀, 小到杰森斯坦森超人般打斗, 黑帮的聚众斗殴,人们利用电影这种媒介都可以如实地或者夸张地再现这些暴力场景,观众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内心压抑着的暴力情结与电影制的现实产生共鸣, 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 主观意识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深入进去,。
主人公的每一次打斗或者战争的每一次胜利都会在无形之中使观众产生一种心理观照,暴力的压抑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减压释放。
影视大观浅谈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特征孙佳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 要:昆汀·塔伦蒂诺作为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导演,凭借着暴力美学电影闻名于世,他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和其他导演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在电影中的暴力更趋向是一种轻松、娱乐、游戏和荒诞化的电影美学,他的这种美学风格在电影界一直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关键词:昆汀·塔伦蒂诺;后现代主义;暴力美学昆汀的电影一直是将血腥暴力的场景诗意的转化成合理且浪漫的,极大的程度上化解了影片中的暴力带给观众的不适,从而产生出对暴力审美的关观照。
一方面昆汀在本身就存在着死亡和血腥的暴力中,运用电影化解了这种暴力;另一方面对于昆汀来说暴力不过是故事中呈现的一种载体,他将暴力呈现出喜剧性的氛围,运用着色彩、声音、造型等方式加以组合塑造者暴力的美,使暴力在电影中不再是突兀血腥的存在,由此在昆汀的电影中可以看到极具鲜明色彩且观赏性极强的暴力画面,给予了观众在视觉上的极大享受。
昆汀在他的电影中不仅是在视觉上对暴力进行美化和夸张化的处理,在他电影中的听觉上也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音乐、音响上的巧妙运用与画面进行相呼相应,这样的极具个人特色的声画结合给予着观众极大的感官刺激。
在生活压力剧增、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每天都疲于奔波着,他们必须要通过某种方式来进行情感宣泄,需要情绪上的缓和。
这时暴力的电影就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出现在了观众的视野之中,暴力电影因为其自身的原因在电影中暴力行为的展现,可以帮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的同时发泄自己的情绪并随之产生快感。
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昆汀一直运用着人物身体部位的特写镜头渲染着人物主人公当时所产生的情绪、着重突出着暴力行为,将如何进行的暴力行为和暴力行为后的结果直接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极大地迎合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带给观众良好的视觉体验,刺激着观众从而产生出的害怕,从而获得情绪上的一个平缓,得到心理上的宣泄;影片中除了特写镜头还有不少的慢镜头,导演将影片中动作的细节动作展现的细致无一缺漏,却又极富美感,将暴力行为本身所带来的凶残进行舞蹈化,消除掉了本身带来的凶残,让观众在观看暴力行为产生美感的同时短暂时间忘却暴力行为带给人们所带来的痛苦,同样也是因为这种慢镜头的拍摄手法削弱了暴力行为带来的不幸与困苦,在《杀死比尔》中昆汀将一些场面做成了黑白画面,将代表着死亡和伤痛的血色处理为黑色,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给观众的刺激,让观众较为轻松的看完电影中的暴力场景,这一点也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反传统的叛逆性,和后现代主义契合在了一起。
如何看待当代电影艺术中的暴力美学——以影片《忍者刺客》为例摘要:“暴力美学”指起源于美国并在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艺术风格,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吴宇森为代表,其后北野武,昆汀塔蓝提诺等人在电影中逐渐运用并探索出来的一种电影的表达形式。
本文主要对于暴力美学的概念做相关阐述并结合相关影片分析其摄影风格,同时结合暴力美学的发展过程,在引导暴力美学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并探索暴力美学所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最后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浅谈该如何正确看待暴力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暴力;美学;电影1.暴力美学及暴力美学电影1.1暴力美学的产生爱森斯坦最早是在1923年《石式左翼文艺战线》上提出“吸引力蒙太奇”的理念。
其理论依据包括俄罗斯的形式主义,列宁的电影工具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美国的蒙太奇技巧和方法。
吸引力蒙太奇的主要思想,就是使用离开现实的,脱离情节的画面元素和组接方法,创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表意明确的电影文本,以此来表现作者的思想观念。
暴力美学就是由吸引力蒙太奇发展而来的一个技巧论形式美学概念,它提供的是种纯粹的审美判断。
郝建在《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一文中对暴力美学的释意如下:“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杀戮或其他一些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美感发扬到美丽炫目的程度;有的时候,导演还故意用暴力,血腥的镜头或者情景来营造一种令人刺激难受的效果。
最初,这不是一个严格的理论术语,而是从形式感出发的批评术语。
”主要是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
(1)暴力美学起源于美国,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香港发展成熟,以吴宇森为代表,其后北野武,昆汀塔伦蒂诺等一些导演将暴力美学发挥至极致,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审美视角,即“东方美学视角”。
1.2暴力美学电影暴力美学电影的特征为创作者在电影的打斗场面中运用后现代的手法,将其消解成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或者玩笑;或者将其符号化,作为跟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