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7年级下第四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7.00 KB
- 文档页数:16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16.纸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的学习,和学生们寻找已渐失去的童真,激发学生对生活热爱,发现生活中的美,找回生活中的无限乐趣。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1.明确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2.感悟诗中天真离奇的想象,儿童的童真雅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难点.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中的童真雅趣。
◆教学突破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把握诗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主要教学过程为启发方式展开问题——诱导思维进行讨论——积极发言探究互动——拓展文本创新阅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诗歌《纸船》朗读带◆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朗读诗歌。
教学步骤(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一、情境导入1、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2、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3、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摘自冯骥才《趣说散文》你怎么理解这几句话?它们分别提示了散文、小说、诗歌的哪些特点?(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简单小结:1、散文是很自然的,就是平常生活中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
2、小说的情节是曲折离奇的、扣人心弦的。
3、诗歌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联想,甚至有些夸张,很浪漫。
二、关于作家作品泰戈尔(1861~1941年)是印度著名的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在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自幼多才多艺,才华超人,12岁就开始写诗。
在60余年的笔耕生涯中,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诗歌上千首,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200多篇,戏剧38部,还有许多有关哲学、文学、政治的论文及回忆录、书简、游记等。
此外,他还创作了2700余幅画,1200余首歌词,并亲自为其中大多数歌词谱了曲。
《蟋蟀》一、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认识蟋蟀的外形特征,了解蟋蟀的一些生活习性(生活环境、吃食、鸣叫、争斗等情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致、有顺序地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把整体分为部分)。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准备演示用具:蟋蟀身体结构组合模型、蟋蟀的生活习性挂图(生活环境、吃食、放大的咀嚼式口器、跳跃、鸣叫等)、投影仪。
分组用具:活蟋蟀(雄雌各一只)、试管胶塞、放大镜、(或昆虫盒)、塑料水槽、蟋蟀草、喂蟋蟀吃的食物。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课前捉蟋蟀,(二尾、“三尾”各一只)把捉到的蟋蟀养在瓶里、罐里。
此外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护建筑物的教育。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为本课教学提供观察材料,并使学生了解蟋蟀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1.让学生把带来的雌雄蟋蟀装进试管,盖好胶塞(或放进昆虫盒内)。
2.谈话:你带来的蟋蟀在什么地方捉到的?蟋蟀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3.分小组相互交流寻找、捕捉、保管蟋蟀的方法。
4.请2~3名学生介绍经验。
5.讲述:我们上节课学习认识了蚂蚁,这节自然课,我们用观察蚂蚁的方法来观察蟋蟀。
(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观察蟋蟀身体的外形特征(1)提问:我们捉到了蟋蟀,谁能说一说它长的什么样子?它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认识蟋蟀的外形特征,为学习昆虫知识打基础。
](2)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可能不全面、不具体。
)(3)谈话:要想全面地、准确地知道蟋蟀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我们也像观察蚂蚁那样,先看一看蟋蟀的身体分几部分,然后再从前往后按顺序观察它的各部分是什么样的。
在观察蟋蟀身体的细小部位时,可以使用放大镜。
(4)学生分组观察。
(学生观察时,教师分组巡视,及时提示观察的内容。
)[培养学生按顺序、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
]①蟋蟀的身体分成几部分?②蟋蟀的头部是什么样的?头上长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③蟋蟀的身体还长有什么?长在什么部位?什么样子的?(5)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蟋蟀身体分成几部分、各部分长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观察时还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第四单元复习七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第四单元的字词句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通过复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复习:《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秋天的怀念》2.词语复习:生字词、多音字、形近字、词语辨析3.句子复习:修辞手法、句式结构、句意理解4.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把握、课文主题探讨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大家对这些课文有什么印象呢?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想要分享的地方呢?2.课文回顾3.词语复习(1)生字词: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写。
(2)多音字、形近字:通过游戏或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辨析多音字、形近字。
(3)词语辨析: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区分词语的用法。
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回顾了第四单元的课文和词语,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复习句子和阅读理解。
2.句子复习(1)修辞手法:让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句式结构: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长句和短句,讨论句式结构对文章表达的影响。
(3)句意理解:让学生解释课文中的难句,讨论句子的深层含义。
3.阅读理解(1)课文内容理解:让学生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作者情感把握: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
(3)课文主题探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课文主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复习了第四单元的句子和阅读理解,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和句意,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同时,我们还探讨了课文主题,提高了我们的思维深度。
第三课时1.导入同学们,经过前两节课的复习,我们对第四单元的知识有了全面的掌握。
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综合练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2.综合练习(1)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Unit4 Where’s my schoolbag ?第一课时Section(1a--2c)教师:周小绢Language Goal:Talk abou things around the house本单元主要内容是谈论物品的所在位置,通过这一话题,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让学生通过询问物品的位置,学习一些物品的单词,及方位介词 on , in , under ,behind 等的用法;使学生学会基本句型“Where’s +物品名词(单数)? It’s …”及“Where're+物品名词(复数)? They're …”,进一步体会“Where…? Yes/No”疑问句的用法;学会运用方位介词"on/in/under/behind/next to"表达物品的位置。
理解连词and在句子中的用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和掌握有关询问物品位置的句型:Where’s my schoolbag? It’s on/in/under the dest.(2)学习和掌握有关家具类的单词:table,bed,schoolbag,sofa,chair,schoolba...(3)学会三个方位介词的用法:on,in,under过程与方法利用教学图片来展开课堂Pair work 问答式的口语交际活动,使学生学会基本句型“Where’s my schoolbag ? ”It’s under the chair.及方位介词情感态度价值观这部分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谈论的主题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促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居环境,热爱自己的家。
教学重点(1)方位介词:in, on,under的用法;(2).Where的特殊疑问句(3)新单词:chair,bed,table,bookcase,radio,sofa,head... 教学难点1)能够准确运用方位介词描述物品所在的位置;2)能够运用Where问句找到物品的位置。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第四单元
教学案例
武安市第六中学苗淑雅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这本教材的词汇量很大,内容新颖,尤其是生动活泼的卡通化的画面,很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其中还囊括了很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以及合作探究的活动,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因此,本单元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并通过self check检测,积极地、及时地寻找各自的不足,以便学生树立良好的内在动机,不断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背景分析
本单元的话题Talk about rules.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作为一名中学生,遵守学校班级、家庭和社会公共场所的规章制度是必须的。
在谈论规则时,一般运用祈使句、情态动词can和have to等。
这是英语新课程标准中规定所必须掌握的内容,是交际英语中必不可少的项目。
三、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通过不同种类的规则,谈论学生应该遵循那些规则,主要是应用祈使句、情态动词can和have to等,可以说,本节新课是对这一语法的具体操练。
本课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用不同类型的规则和地点的图片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内容及流程教师与学生活动备注实施目标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1. 叫排泄。
2.排泄的主要途径有。
3.认识肾单位结构(1)________(2)________(3)(4)________(5)(6)_______4.肾小球是什么球?构成肾小球的毛细血管都与什么血管相连?出球小动脉两端与什么血管相连?5.什么是原尿与尿液?6.对照图4-45,描述尿液形成过程7.尿液是如何排出的?8.排尿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有何意义?9.除了通过肾脏排出尿液外,还有哪些其他排泄途径?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目标导学一:泌尿系统的组成1.提出问题,请同学认真观察泌尿系统的结构图和肾脏的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输尿管和哪些结构相连?推测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各器官有什么功能?②尿是在哪儿形成的?这个器官与血管相连吗?有哪些血管?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③结合血液循环图,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肾脏里的血管分布是怎样的?2.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并及时鼓励其他学生的回答。
3.通过观察,结合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推测,得出: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
那么:尿液在泌尿系统中是怎样形成的?内容及流程教师与学生活动备注检测目标1.正常人的原尿中不含( )A.葡萄糖和水分B.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C.无机盐和尿素D.葡萄糖和无机盐2.右上图表示血液流经肾单位时,尿素的含量变化曲线,其中纵轴代表尿素含量的变化,AB段表示( )A.入球小动脉B.出球小动脉C.肾小管D.肾小球3.正常情况下血浆、原尿、尿液中都会含有的物质是()①蛋白质②葡萄糖③尿素④水⑤无机盐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⑤4.某人的尿中有葡萄糖,尿量增多,尤其是夜间多尿,其机能异常的结构最有可能的是( )A.肾小管B.肾小球C.肾小囊D.膀胱5.肾炎病人的尿液中,若发现有红细胞和蛋白质,则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A.肾单位B.肾小球C.肾小囊D.肾小管6.我们喝的水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可以不经过()A.肾小管B.肾小球C.肾动脉D.肾静脉板书设计领导评课意见学校检查记实教学后记。
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红河谷教学设计
1.聆听歌曲,想想这首歌讲述了什么内容呢?《红河谷》歌词表现了移居于北美红河一带人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建设家园,终于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地方。
它回顾了人民艰苦创业的经历,并展望美好幸福的生活前景,歌词富有生活气息。
2.歌曲分析。
(1)歌曲的情绪:深情、抒情
(2)歌曲的速度:中速
(3)歌曲的音乐风格: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而深沉
(4)歌曲旋律的曲式结构
3.歌曲旋律与节奏:
·G大调,4/4拍子(强、弱、次强、弱)。
·两个乐句,总共8小节。
·节奏稳健,富有情感。
·旋律朴实、舒展。
4.弱起节奏
从弱拍或次强拍起的小节叫做弱起小节(或称为不完全小节)。
弱起小节的歌(乐)曲的最后结束小节也往往是不完全的,首尾相加其拍数正好相当于一个完全小节。
节奏练习。
五、学唱歌曲。
1.学唱全歌。
歌唱要求。
(1)姿势端正(坐和站)。
(2)面带微笑。
(3)态度认真、积极向上。
(4)富于感情、表现力。
(5)声音连贯、优美。
2..合唱歌曲。
体验合唱的魅力。
将歌曲分成两部分,全体女生合唱第一部分,男生合唱第二部分,最后全班合唱。
在合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声部间地互相倾听,关注声部间的和谐统一、实现声部间的配合与合作。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3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
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1、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1、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2、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列(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今义:阅读(3)是非木柿。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7)河干.古义:岸,水边今义:水分不足,干燥3、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开相去甚远已距离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如:如是再啮像如其言按照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UNIT 4Don ’teat in class.Section A第1课时(1a~1c)自主学习方案1.自学生词,并记着拼读及拼写。
2.预习课本找出要点短语及句子。
(见教案自学导练内容)3.读记后达成自学导练内容。
讲堂导学方案Step 1 情形导入Show the students the picture of fighting.T:Look at the two boys. What are they doing?Ss:(Help Ss) :They are fighting.T : Can we fight?Ss:No,we can't.T : What should we say to the boys?Ss:We should say to them: Don't fight.环节说明:经过师生对话引出新知识—祈使句。
Step 2 达成教材 1a_1c 的任务1.学习 la 中的学校规定,高声朗诵这些规定,而后将这些规定的序号填在相对应的人物旁边。
(3 分钟)2.认真听录音,找出Peter, Amy 和 Mike 违犯了哪些规定,在lb 中的横线上写出la中的数字,师生共同查对答案。
(2 分钟)3.再听一遍录音,同时跟读。
(2 分钟)4.练习 lc 中的对话。
而后编写新对话,小组内进行对话练习,并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赛,教师评论。
(5 分钟)5.小结训练。
(3 分钟)把以下祈使句改成否认形式。
(1)Eat in the hall.(2)Talk loudly.Don't eat in the hall. Don't talk loudly.环节说明:听闻联合,第一时间向学生传达语言目标,经过结对对话练习和小结训练,学生能够娴熟掌握祈使句。
Step3 问题研究1.arrive 的用法用arrive,arrive in/at 填空。
(1)When do you arrive in Shanghai every week?(2)When I arrive at Yucai Middle School in Shanghai,it is 7:50.(3)After I arrive here, I begin my class.【注意】 arrive“抵达”,arrive 是一个不及物动词,不可以直接跟表示地址的名词。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为“修身正己”,所选的文章体裁多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老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表达了作者对德行高远者的追思景仰。
《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讲述了人们学习雷锋精神,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赞颂了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道德。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短文两篇》是两篇短小的文言文,《陋室铭》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本单元写作“怎样选材”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学会通过观察、思考生活来积累材料,在此基础上,能围绕中心选择真实新颖的材料,表达生活。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让学生懂得“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体谅父母、关心父母、敬爱老人。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
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目的或需求,如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构思、把握作者观点等,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指导学生习得一些常用的略读方法,并在阅读过程中,对内容和表达产生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21.积累生字词,背诵富含哲理和富有文采的语句。
2.学习叙述、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3.掌握略读方法,感受不同风格文章的语言美。
15.驿路梨花216.最苦与最乐1 4.了解课文中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树立人生标杆,从中汲取精神力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七下u4阅读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阅读兴趣。
具体目标如下: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主要观点和细节。
2.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技巧,提取关键信息,帮助理解文章。
3. 学生能够分析词汇、句子和段落的含义,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4. 学生能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深入思考和展开讨论。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流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可使用图片或短视频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内容,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2.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可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并通过问题提出知识预热,激发学生思考。
3. 预读与讨论(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预读活动,学生可以先浏览课文,并根据问题提示,提前思考与问题相关的内容。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4. 阅读理解训练(25分钟)教师根据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等。
学生在完成题目后,教师可以进行答案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细节。
5. 课文拓展(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课文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活动,展开深入讨论。
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反思。
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征求反馈意见,以进一步改进教学策略。
第三部分:教学资源与评估方式1. 教学资源- 课本:根据选用的教材进行阅读教学。
- 预习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相关资料。
2. 评估方式- 课堂问答和讨论: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 阅读理解题目:通过学生对题目的回答,评估他们对课文的准确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延伸与拓展1. 阅读扩展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来进一步拓展阅读能力,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复习并巩固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2.促进学生了解并认识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和艺术。
3.通过朗读教学,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4.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教学要点:1.复习并巩固本单元的重点知识。
2.指导学生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魅力,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
课前准备:学生以列表格的形式总结本单元的内容,写一篇以“我与京剧”为内容的作文。
教学设想:本单元所选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本单元作品独特的艺术风味,力求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语文的综合素质。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项:学生讨论后展示单元知识总结。
师生一起总结。
第二项:内容拓展1. 鲁迅作品《朝花夕拾》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
朝花夕拾》共10篇文章。
按照思想内容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狗·猫·鼠》《二十四孝图》这两篇都以议论为中心,将散文和杂文笔法揉合在了一起,穿插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主要目的却是讽刺丑恶和批判旧道德。
第二类:《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文章回忆往事,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
第二类:《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文章回忆往事,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
2. 关于舞蹈艺术民间舞【民间舞】(folk dance)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
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古典舞【古典舞】(classical dance)泛指以各地区、国家或民族的政治、文化为背景,历史久远、风格独特并且有明显创作痕迹的传统舞蹈。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4第四单元优秀教案Unit 4 Don't Eat in Classn A (1a-1c)XXX:1.Key words: rule。
arrive。
hallway。
hall。
listen。
fight。
sorry.2.Key phrases: in the dining hall。
listen to。
on time.3.Key sentence structures:What are the rules?Well。
we can't arrive late for school。
We must be on time.Don't listen to music in class.Focus of Learning:1.XXX.e of imperative sentences.Difficulties:Use of imperative sentences.Self-Study:1.Preview the new words on page 19 and memorize them。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Chinese words into English:规定: rule到达: arrive走廊: XXX大厅: hall倾听: listen打架: fight抱歉的: sorry2.Carefully preview 1a。
1b。
and 1c and XXX:What are the rules?We can't arrive late for school!We must be on time!Don't listen to music in class!XXX.In-Class Guidance:Step 1: nShow the students a picture and ask them XXX of "What ishe/she doing?"XXX: Look at this gi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