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5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针对中药保留灌肠法这种治疗办法有很多种说法,有的人支持使用这种办法治疗,但是有的人持反对的态度,认为这种治疗办法会破坏患者虚弱的脾胃功能,但是无论大家支持或者反对,这种治疗办法都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
一、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洗手,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慢性痢疾等疾病.二、准备仪表:着装整洁,佩戴胸牌,洗手,戴口罩. 用物:治疗盘,灌肠筒或输液管,水温计,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止血带,止水夹,输液架,橡胶单,治疗巾或卫生纸,中药液,治疗本.三、操作步骤备齐用物,携至床旁,说明目的,取得配合,嘱病人排二便,遮挡病人.灌肠液去渣,温度适宜.一般以三十九到四十摄氏度为宜. 去左侧卧位,松开衣裤,将裤脱至大腿上二分之一处,析屈曲. 臀下用小枕垫高十厘米,垫上橡胶单及治疗巾或卫生纸,注意保暖. 取去渣中药罐液约两百毫升,倒入灌肠筒内. 将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携至病人床旁(液面离肛门四十到五十厘米。
弯盘置于臀缘,润滑肛门前端. 排气,夹紧水夹.左手分开臀部,右手持肛管插入.稍停片刻固定. 松止水夹. 滴入通肠,调整滴数.询问病人对药液滴入的反应. 药液滴完后,用止血钳夹紧肛管缓缓拔出,置弯盘内.分离肛管,用卫生纸轻轻按压肛门. 嘱病人平卧一小时. 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洗手. 记录灌肠液量,滴入过程、时间,病人反应并签名.四、中药保留灌肠法的禁忌症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的病人. 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等。
五、中药灌肠的注意事项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的卧位插入的深度. 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 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 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三十九到四十摄氏度,虚症可为四十到四十四摄氏度.灌肠筒要清洁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中药保留灌肠法肛滴法操作规范流程一、操作准备1.准备好所需中药:根据医师的建议选择适合的中药材,按照医师的要求进行配药。
2.准备好各种器具:包括灌肠袋、管子、灌肠头、保险套、手套、棉签等。
3.准备好洁净的操作场所:操作场所要保持清洁整齐,没有杂物,以防止交叉感染。
二、操作步骤1.手部卫生:佩戴手套,洗手并进行消毒。
2.准备灌肠袋:将灌肠袋洗净并进行消毒,然后安装好灌肠袋。
3.准备中药溶液:将配好的中药材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用文火煎熬30分钟,过滤掉渣滓,将药液倒入灌肠袋中。
4.身体准备:将身体置于左侧卧位,膝胸位,或取仰卧位,根据需要。
患者可以躺在床上或者铺垫干净的纸巾或毛巾,以免弄脏床单或被单。
应以患者自身感受舒适为宜。
5.灌肠前准备:涂抹保险套和灌肠头,用温水或消毒液清洗患者肛门周围。
6.灌肠:将灌肠头涂抹润滑剂,将一端插入患者肛门,将灌肠袋举高,打开阀门,尽量将药液流入患者的肠道中。
7.定时灌输:根据医师的要求,灌输中药溶液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
8.完成灌肠:当灌肠袋的药液流尽时,关闭阀门,轻轻拔出灌肠头。
9.患者要保持平躺姿势,保持10分钟左右,使药液尽量保留在体内。
当患者感到大便或排气的冲动时,可以允许排泄。
三、操作后处理1.移除灌肠器具:将使用过的灌肠袋、管子等进行处理,可以进行清洁消毒保存或丢弃。
2.清洗和消毒:将使用过的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
3.记录和观察:将操作过程进行记录,包括患者的体验和观察到的症状,以便医师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中药保留灌肠法和肛滴法的操作规范流程,注意要根据医师的指导进行操作,保持操作过程的清洁,以确保治疗效果和避免感染的发生。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姿势,注意维持较短时间的保留,适当休息和排泄。
中药保留灌肠【概念】中药保留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是将中药药液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痢疾等疾病引起的便秘及其他不适;高热持续不退;腹部手术后、慢性盆腔炎引起的腹痛、带下等症状。
【告知】1、灌肠前排空二便。
2、灌肠结束后静卧1小时再解大便。
【操作程序】(一)评估1、核对医嘱、建立治疗卡。
双人核对床号、姓名、住院号、诊断、治疗方法。
2、评估患者:病情及发病部位,大便的性状及肛周皮肤情况,心理状态或对治疗疾病的信心,接受配合程度。
评估情况:肛周皮肤完好无破损、无出血,适合操作。
3、评估环境环境安静、清洁、舒适,温度适宜。
必要时备屏风。
(二)计划1、预期目标患者各种疾病引起的腹痛等症状得到解除或缓解。
2、准备⑴.护士自身准备:衣帽鞋穿戴整齐,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⑵.用物准备:中药液、50ml注射器、少量温水,小号肛管、弯盘、止血钳、润滑剂、棉签、卫生纸、治疗巾、10cm高的小枕、水温计、手套、手消。
⑶.患者准备:缓解紧张情绪,排空大小便。
(三)实施1、带齐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床头卡、治疗卡、腕带,与患者交流,做好解释。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双膝屈曲,臀移至床沿,上腿弯曲,下腿伸直稍弯曲。
注意防寒并保护患者隐私。
3、将治疗巾置于患者臀下,垫小枕于治疗巾下以抬高臀部。
4、戴手套,检查药液温度,注射器抽吸药液,连接肛管,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夹紧肛管并放于清洁弯盘内,弯盘置于臀下。
5、左手用卫生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持止血钳夹住肛管前端轻轻插入15cm,松开左手,固定肛管,松开止血钳,缓慢推入药液,注入时间宜在15-20分钟内。
6、药液罐毕,夹紧肛管,分离注射器,抽5-10ml温水从肛管缓慢注入。
7、分离注射器,太高肛管,反折或捏紧肛管,右手用卫生纸包住肛管拔出置弯盘内,左手用卫生纸轻柔肛门处。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及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
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体会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护理方法,通过给患者灌入中药溶液,加速体内毒素的排泄,促进肠道蠕动,调整肠胃功能,达到清理肠道、调理身体的作用。
在实际护理中,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护理技能和经验,才能有效地进行中药保留灌肠的操作。
在我的护理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药保留灌肠对患者的重要性,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及体会,现就此分享如下。
首先,进行中药保留灌肠前需要仔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中药配伍及浓度。
不同的病情需要选择不同的中药溶液,如清热解毒、润肠通便、调理肠胃等。
而且每位患者对中药的接受能力、耐受性也有所不同,有的患者可能会有过敏反应,这就需要护士在选择中药时慎之又慎,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在我的实践中,我会先与医生及中医师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及个体情况,然后再进行中药的选择和配伍,确保患者能够安全接受灌肠治疗。
其次,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时,需要注意灌肠器材的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灌肠器材的选择要符合操作的需要,消毒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避免造成细菌污染。
在我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时,我会提前准备好所需的器材及消毒液,确保操作的安全和卫生。
而且我会经常检查器材的状态,及时更换消毒液,避免在操作过程中造成交叉感染。
另外,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感及安全性。
患者在接受中药保留灌肠时可能会感觉不适,如肠胀、腹痛等,这就需要护士适时地调节灌入速度及灌注量,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另外,患者在灌肠过程中可能会有突发情况,如大量腹泻、晕厥等,这就需要护士在操作时随时留意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我的实践中,我会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告知他们灌肠的过程及可能的不适感,调节好灌入速度和量,尽量减轻患者的不适感,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最后,进行中药保留灌肠后,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及效果,记录治疗过程并进行总结。
患者在接受中药保留灌肠后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如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干硬等,这就需要护士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反馈给医生及中医师,共同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康复。
中药保留灌肠法一、定义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分类:根据灌肠的目的可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根据灌入的液体量又可将不保留灌肠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小量不保留灌肠。
1、大量不保留灌肠:目的:①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排除肠胀气,减轻腹胀。
②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和分娩作准备。
③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④为高热病人降温。
灌肠溶液常用0.1%-0.2%的肥皂液,生理盐水。
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毫升,小儿200-500 毫升,溶液温度为39-41摄氏度,降温时用28-32摄氏度,中暑用4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约40-60厘米,伤寒患者灌肠时,灌肠筒内液面不得高于肛门30厘米,液体量不得超过500毫升。
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2、小量不保留灌肠:目的: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除肠道积气,减轻腹胀,适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病人及危重病人、年老体弱者、小儿及孕妇等。
灌肠液:按医嘱配制,常用有〃1、2、3〃灌肠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水90ml)或甘油50毫升加等量温开水,各种植物油120-180毫升,溶液温度为38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部超过30厘米,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保留10-20分钟。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慢性盆腔炎、慢性痢疾等疾病。
常用溶液,药物及计量遵医嘱准备,灌肠溶液量不超过200毫升,温度:38摄氏度,①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剂量按医嘱准备;②抗肠道感染用2%小柴碱,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
插入肛门15-20厘米。
药液注入完毕,在注入温开水5-10毫升,嘱患者尽量保留药液在1小时以上。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说明中药保留灌肠法是中医药治疗便秘、痔疮、内外痔等肠道相关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该方法采用中药煎汁灌肠的方式,通过肛门输入中药汁液,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直肠和结肠黏膜,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治疗和预防肠道疾病的作用。
下面是中药保留灌肠法的具体操作说明。
一、操作前的准备1. 灌肠器:选用容积200-300ml的橡胶灌肠器或塑料灌肠器。
2. 中药配方: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相应的中药配方。
一般选用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止血生肌等功效的中药。
3. 药材:用于制作中药汁液的药材一般是指草药,可以选择麻黄、桂枝、大黄、芒硝、黄连、生地黄、金银花等。
4. 器具:煮药的瓦斯炉、煮药的不锈钢中火锅、布袋、口罩等。
5. 卫生用品:医用酒精、湿纸巾、手套等。
二、制作中药汁液1. 取干药30g左右,用清水洗净后,将其放入煮药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一般是水药比例为1:10,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汁液剩余1/3至1/5,约30-60分钟。
2. 煮制完毕后,用纱布或细布袋将中药渣过滤掉,获取中药汁液。
3. 将过滤好的中药汁液倒入灌肠器内,并注意灌肠器内的空气要挤出。
三、操作步骤1. 清洁:将手洗干净,并涂上医用酒精或其他消毒剂,将灌肠器和附件消毒后清洗干净,同时保持操作环境清洁。
2. 姿势:患者应取侧卧位,双腿自然弯曲,直肠会自行松弛,易于进行灌肠。
3. 插管:将已涂抹润滑油的灌肠器插入肛门,需慢慢插入,并同时推进灌肠器内的中药汁液,直到肠液进入直肠。
4. 保留:当中药灌入直肠时,让患者保持侧卧位,防止中药汁液流失,同时让患者尽可能地保持放松状态,以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
推荐保留时间为10-15分钟。
5. 清洗:保留后将灌肠器轻轻拔出肛门,使用湿纸巾或温水清洁肛门区域,以免引起肛门感染。
四、注意事项1. 灌肠前应评估患者的肛门和肠道有无异常情况和感染,如有,应暂停操作,进行病因分析和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中药保留灌肠护理保留灌肠是以少量液体(50~100毫升)和药物混合,注入肛门较深部位(直肠或乙状结肠),保留10~15分钟以上。
此种方法适用于便秘病人以软化粪便。
对久治不愈的慢性腹泻病人,也可采用保留灌肠方法,减少药物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促进结肠粘膜炎症消散、收敛、康复。
对高热、惊厥、抽搐或躁动病人,灌入冰盐水或镇静药(常用水合氯醛),可以降温、镇静。
护士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讲明中药保留灌肠的目的、过程、效果及要求,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密切配合。
用物准备及操作方法如下:(1)热水袋1个,250ml无菌输液瓶1个,细肛管1根,常规灌肠用物一套。
(2)中药煎剂100~200ml,药温为39~41℃。
将药液倒入无菌输液瓶内,加1%奴夫卡因20ml;(3)用一次性输液管连接肛管,将莫菲氏滴管下端输液管盘成环状置于热水袋下保温(水温60~66℃)。
(4)治疗安排在病人晚间睡前进行,嘱病人排空二便并做好休息前的一切准备。
(5)按常规灌肠操作法,肛管插入深度为25~35cm,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点滴法灌肠,速度30滴/min,以病人感觉下腹温暖、舒适、无便意为宜,灌肠完毕即休息。
改进中药保留灌肠方法做好病人心理护理药液制备与液量药液是根据医嘱。
100例病人方药主要是银花、地丁、天癸、蒲公英、甘草煎成水剂,经纱布滤过备用,一次灌入液量以100~200ml为宜。
具体方法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灌入方法。
其中50例按照传统法进行保留灌肠,另外50例按照改进法进行保留灌肠。
传统法是根据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两组患者在接受保留灌肠的同时常规服用甲氰咪呱。
1.3.1做好灌肠前病人心理护理护士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讲明中药保留灌肠的目的、过程、效果及要求,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密切配合。
1.3.2用物准备及操作方法(1)热水袋1个,250ml无菌输液瓶1个,细肛管1根,常规灌肠用物一套。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
一、准备:
1、自身准备: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一次性注射器{50ML}、量杯(内盛药液)、弯盘、石蜡油棉球、一次性中单、、卫生纸、手套、水温计、小垫枕、医疗垃圾桶、。
二、操作方法: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前,核对病人,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必要时关闭门窗,用屏风遮挡病人。
2、协助病人排便、排尿,以减轻腹压、清洁肠道,便于药物保留及吸收。
3、协助病人脱裤至膝部,取左侧卧位,臀部移至床边,用小垫枕将臀部抬高10cm,以利于药液保留。
将一次性中单及卫生纸垫于臀下,弯盘置臀边。
4、戴手套,润滑肛管前端,药液注入灌肠袋内,连接肛管,排气后加紧。
5、左手垫手纸分开病人臀部,显露肛门,嘱病人做排便动作,使肛门括约肌放松,右手持肛管轻轻插入直肠15-20cm,固定肛管,打开开关使药液缓慢注入(60-70滴/分),注入直肠以上部位。
6、药液注入完毕,将肛管末端抬高,使药液全部流入,然后反折肛管,轻轻拔出,用卫生纸擦净肛周,反脱手套,保住肛管放入医疗垃圾桶。
嘱患者静卧保留2小时以上,使药物充分吸收。
7、整理床单元、清理用物,开窗通气。
8、观察病人反应、洗手、记录。
三、注意事项:
1、保留灌肠以晚上睡眠前灌肠为宜,此时活动少,药液易于保留,灌肠前嘱患者排便,肠道排空利于药液吸收。
2、应选稍细的肛管(20号以下)并且插入要深,液量不宜过多(100ml),压力要低,注入速度宜慢,以减少刺激,使灌入的药液能保留较长时间,利于肠粘膜吸收。
3、对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及大便失禁的病人,均不宜做保留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的操作方法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在大肠内注入中药水剂,让患者吸收中药的有效成分,从而治疗相关疾病。
中药保留灌肠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工作:准备好所需的中药和灌肠器具。
中药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在具体使用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意见。
灌肠器具包括清洁灌肠器、废液桶、药液桶、自行车充气管、塑料膜等。
2.术前准备:患者需要清空大肠,可使用盐水灌肠或者是口服泻药来排便。
清空大肠后,患者需要取横卧的姿势,并将一个折叠起来的毛巾放在肚脐下面,用来保持一定的高度,便于注射中药。
3.进行灌肠:将清洁灌肠器连接到自行车充气管上,并放入热水中进行消毒,确认无菌后再进行注药。
首先将中药水剂倒入药液桶中,将药液桶与清洁灌肠器相连,在保证无泄漏的情况下,通过自行车充气管将药液注入患者的大肠内。
药液的温度应在37左右,注射药液的速度要缓慢,大约是1-2秒钟注射1毫升。
4.保留药液:将药液注入后,患者需要进行保留药液的操作,一般需要保留20-30分钟,这样可使中药成分更好地被吸收和渗透到大肠黏膜中。
当然,患者在保留药液的时候应该尽量放松全身,这样可使药液在肠道内更加顺畅,并且更容易被吸收。
5.排出废液:在保留药液时间结束后,患者需要将肛门里余留的药液排出体外。
此时,应使用废液桶接收排出的药液,排放的过程中要轻柔,并且尽量向上升起臀部,这样可让药液尽量排出而不会滞留在大肠中。
6.清理器具:在完成灌肠后,清理器具也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进行专业的清理和消毒。
清洁灌肠器和药液桶应该用肥皂和清水进行清洗,之后再用热水进行消毒。
综上所述,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治疗方法,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
在进行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确定病情和体质,以便合理的选择中药,对于操作灌肠的细节也要格外注意,并使用专业设备进行操作,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中药灌肠什么是中药保留灌肠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常见手段之一,此疗法是将中药汤剂灌注到人体结肠腔内,并利用结肠自身潜在的吸收和排泄功能,清除结肠内和肠黏膜上的有害代谢产物和毒素,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更利用肠壁的半透膜的渗透性被迅速吸收,而引起全身的治疗作用,特别对临近的器官,如盆腔、腹腔等作用更为显著,可以用于治疗如盆腔炎、盆腔积液、前列腺炎、结肠炎、痢疾、便秘等。
中药灌肠的操作前准备:1、做好灌肠前病人心理护理:护士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讲明中药保留灌肠的目的、过程、效果及要求,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密切配合。
灌肠前要排空大、小便,以减轻腹压及清洁肠道。
2、药液制备与液量:药液是根据医嘱。
一般一剂中药浓煎100ml-200ml为宜,药液温度以39℃~41℃为宜;石腊油或润滑油少许。
热水袋1个,250ml无菌输液瓶1个,细肛管1根,常规灌肠用物一套。
3、中药灌肠操作方法:每晚睡前,排空大、小便后。
床上最好铺个单子,以防药水流到床上。
灌肠器的开关关上,将适宜温度的药水装入药袋,将肛管连接好输灌肠器,打开开关。
排尽气体(见药水流出来),再关闭开关。
取侧卧位,使臀部移近床沿,末端涂上少量润滑油,缓慢的从肛门插入直肠10~15 cm,打开开关,(可调节流量)将药液缓慢滴入。
药液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得超过30cm,待灌完后,尽量卧床休息。
第二天早上上厕所药物吸收的更好。
灌肠后,最好配合热敷,增加腹部的温度,使药物更快的被吸收缓解不适感。
中药灌肠分三类大量不保留灌肠目的:解除便秘;降温;为某些手术、检查或分娩做准备;稀释并清楚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一、操作前准备(1)评估病人的病情、合作程度、肛周情况。
(2)根据医嘱准备灌肠溶液及用物:灌肠溶液为0.1~0.2%肥皂水、生理盐水。
液体亮为成人500~1000ml,小儿200~500ml。
温度以39~41℃为宜,降温时用28~32℃,中暑病人用4℃生理盐水。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程及流程图中药保留灌肠法是一种将中药汤剂从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适应证包括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慢性痢疾等。
操作流程如下:1.穿戴整洁,佩戴胸牌,洗手,戴口罩。
备齐用物,携带至床旁,说明目的,取得配合,嘱病人排便,遮挡病人。
2.灌肠液去渣,温度适宜,一般以39-40摄氏度为宜。
3.让病人左侧卧位,松开衣裤,将裤脱至大腿上1/2处,膝屈曲位。
4.在臀下用小枕垫高10厘米,垫上橡胶单及治疗巾或卫生纸,注意保暖。
5.取去渣中药液约200毫升,倒入灌肠筒内。
6.将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携至病人床旁(液面离肛门40-50厘米)。
7.弯盘置于臀缘,润滑肛门前端。
8.排气,夹紧水夹。
9.左手分开臀部,右手持肛管插入。
10.稍停片刻固定。
11.松输液夹。
12.滴入通肠,调整滴数。
13.询问病人对药液滴入的反应。
14.药液滴完后,用止血钳夹紧肛管缓缓拔出,置弯盘内。
15.分离肛管,用卫生纸轻轻按压肛门。
16.嘱病人平卧一小时。
17.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18.洗手。
19.记录灌肠液量,滴入过程、时间,病人反应并签名。
注意事项如下:1.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卧位插入的深度。
2.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
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
3.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
4.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为39-40摄氏度,虚症可为40-44摄氏度。
5.灌肠筒要清洁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中药保留灌肠的操作方法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常用于清洁肠道、排毒、改善肠道功能和调节身体健康等目的。
下面是中药保留灌肠的一般操作方法:材料准备:1. 中药粉剂:根据个人需要选择适合的中药粉剂,并确保它是经过中药师配方的。
2. 保留灌肠袋:从药店购买一只专用于保留灌肠的袋子,并确保其清洁无菌。
3. 温水:用温水来调配中药粉剂。
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 用温水清洗保留灌肠袋,确保其清洁无菌。
可以使用温和的肥皂或洁净剂。
- 将中药粉剂按照中药师的建议量取出。
2. 加药:- 把中药粉剂倒入保留灌肠袋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温水。
按照中药师的指示,店内中药粉剂和水的比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 用手轻轻搅拌保留灌肠袋,使中药粉剂和温水充分混合。
3. 就位:- 躺在一个平坦而且容易清洁的表面上,比如浴缸或者铺有坚固防水的床单的地板。
4. 插入保留灌肠袋:- 把保留灌肠袋贴近肛门,缓慢地将其插入直肠。
可以使用一些润滑剂来减少不适感。
5. 中药阶段:- 温缓地同时注入中药粉剂和温水。
如果有任何不适感,应该停止灌肠过程,并通过与中药师沟通解决问题。
- 中药粉剂的量根据需要和个人体能来确定,并可在中药师的指导下逐渐增加。
6. 保持时间:- 中药灌肠结束后,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使中药在肠道内起作用。
一般来说,至少保持20分钟,以便中药被充分吸收。
7. 排泄:- 等待一段时间,使保留灌肠袋的液体排出体外。
可以到卫生间或合适的排泄容器进行排泄。
排泄后,将袋子从肛门中移出。
在进行中药保留灌肠之前,一定要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指导,根据个人情况和需求进行操作。
同时,注意保持消毒和卫生,以避免感染。
如果出现任何不适或疑问,请及时就医。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关于《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中药材保留灌肠法这类治疗办法有很多种多样叫法,有些人适用应用这类方法医治,可是有些人持抵制的心态,觉得这类治疗办法会毁坏病人孱弱的肠胃作用,可是不管大伙儿适用或是抵制,这类治疗办法全是有其存有的使用价值的,下边我们就一起看一下中药材保留灌肠法实际操作基本及常见问题。
一、中药材保留灌肠法中药材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口灌进,保存在十二指肠或乙状结肠内,根据肠粘膜洗手消毒,做到医治疾患之目地的一种方式.此方法适用慢性结肠炎、漫性肾功衰、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漫性痢疾等病症.二、提前准备仪表盘:衣着干净整洁,配戴工作牌,洗手消毒,佩戴口罩. 用物:医治盘,清洁灌肠筒或液体输送管,水温计,弯盘,肛管,沙布,石蜡油,棉球,止血带,防水夹,输液架,硫化橡胶单,医治巾或手帕纸,汤药,医治本.三、操作流程齐备用物,携至床旁,表明目地,获得相互配合,嘱患者排二便,挡住患者.灌肠液去渣,溫度适合.一般以三十九到四十摄氏为宜. 去孕妇左侧睡,松掉衣服裤子,将裤脱至大腿根部上二分之一处,析曲屈. 臀下要小枕垫高十厘米,垫上硫化橡胶单及医治巾或手帕纸,注意保暖. 取去渣中药罐液约二百ml,倒进清洁灌肠筒内. 将清洁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携至病人床旁(液位离肛门口四十到五十公分。
弯盘放置臀缘,润化肛门口前端开发. 排气管,夹持水夹.右手分离屁股,左手持肛管插进.稍停一会儿固定不动. 松防水夹. 滴进润肠,调节滴数.了解患者对药水滴进的反映. 药液体完后,用止血钳夹持肛管慢慢拔出来,置弯盘里.分离出来肛管,用手帕纸轻轻地轻按肛门口. 嘱患者平躺一小时. 梳理床企业,清除用物. 洗手消毒. 纪录灌肠液量,滴进全过程、時间,患者反映并签字.四、中药材保留灌肠法的禁忌肛门口、十二指肠和乙状结肠等手术治疗或大便失禁的患者. 下消化道出血者、怀孕女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