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散文创作成就》阅读训练题及答案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28 KB
- 文档页数:3
湖北省黄冈市文都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
在《醉白堂记》一文中,他借称颂韩琦来表现自己的处世态度:“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
”这完全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
而在《超然台记》一文中,他通过推究人们“乐少悲多”的原因来阐发和推崇那种超然物外的思想时说:“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他认为如果认识到美恶齐一,无所谓“去取之择”。
就可以“游于物之外”了。
而他之所以能“无往而不乐”,“盖游于物之外也”,可见他的乐天派的性格和生活态度,确实跟庄子齐生死、齐得丧、等富贵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他极力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
他认为佛、老思想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有其相通之处。
在《上清储祥宫碑》一文中,他说:“道家者流,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
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
”他批评《史记》中所说庄子诋訾孔子之徒是并不真正了解庄子,实际上“庄子盖助孔子者”。
在《南华长老题名记》一文中,他甚至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并且肯定南华长老所认为的佛家虽是出世的,但与入世的儒家实际相通不悖的思想——“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世间即出世间,等无有二”。
本来是很不相同的。
他却极力调和,可见他在自己的思想中是要努力使儒、释、道三家熔于一炉。
对韩愈他是十分尊崇的,却批评他固守孔孟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学。
苏东坡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苏东坡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2分)①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被捕进京,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
在途经太湖和长江时苏轼都想投水自杀,由于看守严密而未成。
当然也很可能成,那么,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
文明的脆弱性就在这里,一步之差就会全盘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到这一步之差境地的则是一群小人。
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
②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
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③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怎么审?打!④请允许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
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
中国几千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但可爱、高贵、魅力之类往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构不成自我卫护力,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它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
现在,苏东坡被它们抓在手里搓捏着,越是可爱、高贵、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劲。
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对这彻底陌生的语言系统和行为系统,不可能作任何像样的辩驳,他一定变得非常笨拙,无法调动起码的言词,无法完成简单的逻辑。
他在牢房里的应对,绝对比不过一个普通的盗贼。
因此审问者们愤怒了也高兴了。
原来这么个大名人竟是草包一个,你平日的滔滔文辞被狗吃掉了?看你这副熊样还能写诗作词?纯粹是抄人家的吧!接着就是轮番扑打,诗人用纯银般的.嗓子哀号着,哀号到嘶哑。
这本是一个只需要哀号的地方,你写那么美丽的诗就已荒唐透顶了,还不该打?打,打得你淡妆浓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1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分)罪孽颤栗笨拙哀号14、谈谈下面语句的含义。
(3分)那么,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
15、第④段开头撇开一笔,说“把笔停一下”,意为暂时中断苏东坡受审问、拷打的叙述,插写另一与之相关的内容。
东坡画扇阅读答案概述《东坡画扇》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
他通过对一幅扇子的描绘和追溯,展现出了对古人墨染画技的推崇和对艺术的赞美。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艺术评论,更是对艺术和文化的深入思考和表达。
本文将对《东坡画扇》进行阅读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创作。
正文苏轼在《东坡画扇》一文中,通过对一幅画扇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古人墨染画技的精湛和艺术的魅力。
他描述了扇子上的山水、花卉和动物等图案,展示了画家传神的创作手法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苏轼首先描述了扇子背面的一幅山水图案。
他称赞这幅画作美轮美奂,仿佛可以使人置身其中。
他在文章中写道:“画山川之奇,绝世无双”。
苏轼对这幅画的赞美,不仅仅是对画家技艺的赞赏,更是对山水画所表达的自然美的赞美。
接着,苏轼描述了扇子正面的一幅花卉图案。
他赞美这幅画作恢弘大气,色彩鲜艳,犹如春花绽放。
他在文章中写道:“花朵繁盛,色彩艳丽,仿佛可以闻到花香”。
苏轼通过对花卉图案的赞美,强调了画家对自然美的表达和追求。
最后,苏轼描述了扇子折叠处的一只鹤鸟图案。
他称赞这幅小小的画作,展示了鸟儿的灵动和自由。
他在文章中写道:“小小的鸟画,勾勒出鸟儿的生动形象,仿佛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苏轼通过对鹤鸟图案的赞美,强调了画家对生命力和自由精神的表达。
苏轼在文章中还提到了扇子上的诗文和题字,这些诗文和题字赋予了扇子更深层次的意义。
他认为扇子既有艺术的价值,又有文化的熏陶,既可以观赏,又可以抒发情感。
通过对《东坡画扇》的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他通过对一幅画扇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展示了古人墨染画技的精湛和艺术的魅力。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自由和生命力的向往和赞美。
总结《东坡画扇》是一篇对艺术和文化的深入思考和表达的散文。
苏轼通过对一幅画扇的描绘和解析,向读者展示了古人墨染画技的精湛和艺术的魅力。
通过赞美山水、花卉和鸟儿等图案,他表达了对自然美、自由和生命力的向往和赞美。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缝隙朱以撒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
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
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两扇大门早已褪色,加上常年润含春雨又迎来秋风,甚至难以紧闭。
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
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
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
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
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
说起来我也是缝隙的受益者,经卷走出密室,也来到书法家的案前,让人狂喜。
我挑选了一部分合我情调的经卷,终日临写——我学习书法的路径,由于遇上了这些残经而得到改变。
夜深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这些无名氏的墨迹远比碑刻要真切的温度和呼吸,是一道裂缝释放了它们。
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
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者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
我一直在想,陶渊明以云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不能守之以一,就难以让人信服。
朱熹曾经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如此说,陶渊明就是君子自守的人物,而其他晋宋人物,则是守不住的两面人。
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这里桃树千万,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
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
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
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一、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1.在下列句子的括号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在寂静中,我用纤.______ 细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感的心fēi ______ 。
--选自纪伯伦《雨之歌》②在毛笔文化dǐng ______ 盛的古代,文人们的衣衫步履.______ 、谈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际往来,都与书法构成和谐。
--选自余秋雨《笔墨祭》2.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A.通□达旦意思:______B.九□云外意思:______ 。
3.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些节气有的表明气候变化,有的预示农事季节,形象生动,简洁明了,具有鲜明的农耕文明色彩。
请从下列节气名称中任选一个,说说其蕴藏的节气含义。
A.惊蛰 B.谷雨 C.处暑 D.大寒______ 含义:______ 。
4.贬词褒用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的手法,往往能起到出其不意,推陈出新的表达效果。
请分别说出下面两句诗文中“乱”的含义。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含义:______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含义:______ 。
5.轻松一刻。
在民间语文中,人们根据汉字字形相近的特点,模拟汉字之间的对话,看完令人忍俊不禁。
请仿照示例,完成汉字对话。
示例:“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①“______ ”对“器”说:我哪里说得过你,你上面有两张嘴,下面还有两张嘴!②“寸”对“______ ”说:老爷子,啥时候买躺椅了?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6.任末勤学王嘉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②,负笈③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④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⑤,削荆⑥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⑦麻蒿⑧以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⑨悦⑩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⑪之。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5分)永恒的文赤壁曹矞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和武赤壁。
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词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
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
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
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
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
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
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
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
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
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
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
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
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
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房子。
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前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
散文的这种精神话语,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无待,随物赋形。
庄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把用于表现“散木”“散人”之“散”,即表现“无用”的语言形式称为“卮言”。
而他的散漫无拘束的文章形式和超拔的想象,表现的正是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文精神。
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
庄子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态度,主张“丧我”“弃知”“物化”。
因此,他认为文章应“以寓言为广。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
其三,诗性智慧。
这也是构成中国散文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诗性智慧,它的前提是“诗性”,是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的融合;而智慧是对于知识的反思和超越,也是一种滋润僵硬知识和理论的调和剂。
其四,是“造气”“造势”之内功。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以后的文论家又将“气”引申为“气势”。
所谓“气势”,指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所表现出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呈现在散文中则是作者的精神气象。
上述四方面的“原型”精神,就是中国散文传统精神元气的标识,也是散文文体内在的张力。
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也是中国传统“言志”散文理论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实质上是强调散文“寓教于乐”中“乐”的维度,即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教化和愉悦。
“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
于此,不论是古代在仕与不在仕的士大夫,还是现代的散文家和文论家,可谓是灵犀相通,都注重以诗文自乐,以诗文交流而互娱。
第七单元专项练习(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份。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sù)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苍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________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tān pǐ)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________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gèng)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________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________。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1.下列句子中,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份。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
B.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sù)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苍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C.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tān pǐ)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D.那时,太阳循着亘(gèng)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剥蚀惊慌失措弥散企图B.侵蚀失魂落魄弥散意图C.侵蚀惊慌失措弥漫企图D.剥蚀失魂落魄弥漫意图(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的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苏轼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B2. 苏轼的字是什么?A. 子瞻B. 子美C. 子安D. 子建答案:A3. 苏轼的号是什么?A. 东坡居士B. 醉翁C. 香山居士D. 六一居士答案:A4. 下列哪首诗是苏轼的作品?A. 《将进酒》B.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C. 《念奴娇·赤壁怀古》D. 《滕王阁序》答案:B二、填空题1. 苏轼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方面。
答案:诗、词、散文2. 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________文,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________。
答案:骈文;感慨三、简答题1. 请简述苏轼的文学地位。
答案:苏轼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词和散文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词作豪放洒脱,散文则以议论见长,被誉为“文坛巨匠”。
2.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哪些著名的诗句?答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著名诗句包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四、论述题1. 论述苏轼的文学创作特点。
答案:苏轼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色。
他的诗歌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个人情感。
在词作方面,苏轼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其词作气势磅礴,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散文则以议论见长,善于运用比喻和典故,语言精炼,逻辑严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翻译题1. 请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翻译成英文。
答案:When will the bright moon appear? I raise my cup to ask the blue sky.六、分析题1. 分析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历史观。
散文阅读训练10篇及详细答案解析一.解答题(共2小题)1.江南瓦陈志宏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
瓦来自泥土,历经火炼,是土里长出的硬骨,是火中飞出的凤凰。
一片片盖在屋顶,似鱼鳞,又像梯田,晴时挡烈日,雨天遮雨水。
偏偏不碍风游过,上瓦与下瓦之间有缝,沟瓦与扣瓦之留有隙,这小小的缝隙里,清风流淌,朗月流银。
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
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瓦是风雨之中最玄妙的乐器。
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
雨点落下,清越激昂,雨越来越大,击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乐。
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
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上连着屋檐最边沿的沟瓦,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
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当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
江南风暖瓦生烟。
炎夏的阳光,火一般普照,屋瓦之间,丝丝然,飘飘然,升腾一缕轻烟。
如烟如梦,亦似花。
烟,其实是光影的折射,却给瓦平添动感。
日影飘然,烟瓦舞动,那是瓦在跳一支奇妙的日光舞。
江南少雪。
真的落了雪,瓦就有最柔美的银白曲线,恰似性感女人着一袭素白的丝质旗袍。
融雪,是从水声开始的。
屋瓦上的积雪化了,一滴一滴、一线一线的雪水,便从瓦上飞落下来,屋檐下淅淅沥沥的滴水,其声势堪比一场中雨了。
岁月催人老,亦使江南瓦落尘泛黑。
天长日久,沙土落在瓦上,叶片烂在瓦间,一层一层,积累着厚厚的光阴故事。
偶尔,有种子在风中摇落于瓦中,抑或从鸟嘴里飘落瓦上,便会长出一丛碧绿的“瓦上草”﹣﹣几十年上百年的古屋的标志之一。
比草更能为江南瓦披绿装的是苔藓,特别是背阴的北边瓦,浓妆淡描,深浅不一。
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墨绿,深绿,暗绿,远远地看上去,绿意摇曳,深沉如佛。
这种绿,透着深蓝,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形容词﹣﹣瓦蓝。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
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
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
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
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
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沭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
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
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
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
“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
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
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
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
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
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
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
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
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
《东坡》阅读答案-苏轼(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东坡》阅读答案-苏轼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唐宋八大家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唐宋八大家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什么唐宋八大家可以视为一个整体呢?这就必然要谈到他们对古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了。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散文同诗歌一样,有着相当漫长的历史。
先秦时代的史书,本身就是生动的历史散文;而诸子百家的著作,其中不少篇章堪称优秀的论说文。
到了汉代,政论和史论成为散文中的热门体裁,贾谊、晁错等人在这方面贡献良多。
而司马迁《史记》中的史传,更是开创了中国古代人物传记的创作传统,构建出了最出色的传记散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代替散文,逐渐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
骈文讲究声律的和谐、对偶的工切、用典的巧妙,在艺术形式上堪称精美,也涌现出不少佳作,但一些作家过分追求辞藻的富丽,使骈文日益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出于对文风浮靡绮丽的反感,从唐代前期开始,陈子昂、萧颖士等一批有识之士相继起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但由于种种原因,未取得明显成效。
“安史之乱”后,与思想领域兴起的儒学复兴思想相伴随,韩愈和柳宗元顺应时代要求,倡导了文学领域的革新,也就是著名的中唐古文运动。
他们主张用一种先秦和西汉时代曾经盛行的、以单行散句为主的文体取代思想贫弱、内容空疏的骈文。
由于这种文体时代较古,就被称为“古文”。
韩、柳不仅提出一系列鲜明的古文创作主张,更以其为数众多、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古文作品享誉士林。
在他们周围,团结了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等一批古文作家。
但是古文兴盛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
韩、柳的后继者创作才能有限,只知尽力模仿韩愈奇崛的文风,而不能自铸伟词,写出器局宏大、构思新颖的力作。
到了晚唐,骈文复炽,古文运动的任务没有彻底完成。
中唐古文运动的历史任务,到了北宋欧阳修出现方才得以完成。
散文阅读训练10篇及详细答案解析一.解答题(共2小题)1.江南瓦陈志宏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
瓦来自泥土,历经火炼,是土里长出的硬骨,是火中飞出的凤凰。
一片片盖在屋顶,似鱼鳞,又像梯田,晴时挡烈日,雨天遮雨水。
偏偏不碍风游过,上瓦与下瓦之间有缝,沟瓦与扣瓦之留有隙,这小小的缝隙里,清风流淌,朗月流银。
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
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瓦是风雨之中最玄妙的乐器。
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
雨点落下,清越激昂,雨越来越大,击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乐。
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
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上连着屋檐最边沿的沟瓦,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
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当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
江南风暖瓦生烟。
炎夏的阳光,火一般普照,屋瓦之间,丝丝然,飘飘然,升腾一缕轻烟。
如烟如梦,亦似花。
烟,其实是光影的折射,却给瓦平添动感。
日影飘然,烟瓦舞动,那是瓦在跳一支奇妙的日光舞。
江南少雪。
真的落了雪,瓦就有最柔美的银白曲线,恰似性感女人着一袭素白的丝质旗袍。
融雪,是从水声开始的。
屋瓦上的积雪化了,一滴一滴、一线一线的雪水,便从瓦上飞落下来,屋檐下淅淅沥沥的滴水,其声势堪比一场中雨了。
岁月催人老,亦使江南瓦落尘泛黑。
天长日久,沙土落在瓦上,叶片烂在瓦间,一层一层,积累着厚厚的光阴故事。
偶尔,有种子在风中摇落于瓦中,抑或从鸟嘴里飘落瓦上,便会长出一丛碧绿的“瓦上草”﹣﹣几十年上百年的古屋的标志之一。
比草更能为江南瓦披绿装的是苔藓,特别是背阴的北边瓦,浓妆淡描,深浅不一。
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墨绿,深绿,暗绿,远远地看上去,绿意摇曳,深沉如佛。
这种绿,透着深蓝,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形容词﹣﹣瓦蓝。
[走进任务]高考真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源,它反映了命题者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考生水平的客观评价。
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时间研练、研究这些真题。
通过对真题的训练,在做题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体会,可以理解命题专家的思路,知道他们是如何设置陷阱的,效果绝对立竿见影。
同时,做高考题能提前感受高考氛围,提高应试实战能力,无论是对考试时间的把握、解题方法的灵活应用,还是解答过程的规范性,都可以在做真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为真正的高考奠定基础。
因此,真题是最好的检验题目,做真题更是检验水平的绝佳机会。
一、(2020·新高考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建水记[注](之四)于坚①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
“明洪武二十年建城。
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
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
”(《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②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
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
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
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第五周第三单元11~12——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周周练考查范围:第三单元11~12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ǔ)其奇(qí)者。
C.怀民亦未寝(qǐn),相(xiāng)与步于中庭。
D.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中藻、荇/交横B.实是/欲界之仙都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宋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
B.《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C.《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5.下列句中加粗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有时见日B.猛浪若奔C.横柯上蔽D.互相轩邈6.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疏条交映,有时见日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横柯上蔽,在昼犹昏7.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B.蝉则千转不穷C.两岸连山,略无阙处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8.下列对《与朱元思书》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苏轼的散文创作成就》阅读训练题及答案解析
苏轼的散文创作成就
苏轼的散文创作,各体兼擅。
苏轼长于议论,一生写了大量的政论和史论。
这些评史议政的文章,如《思治论》《六国论》《续朋党论》《留侯论》《教战守策》等,大都语言明快,气势雄浑,援古证今,说理透辟;尤其善于运用一些浅显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哲理。
苏轼的游记文,成就也很高。
他一生宦海浮沉,徜徉于林泉山石之间,饱览名山大川,为其写出多姿多彩的游记文字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他的山水游记与众不同,除了描写景物和叙事抒情外,特别喜欢杂以议论,阐发哲理。
苏轼的随笔、书札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谈诗论文、发表自己文学见解的文章。
《答谢民师书》可谓其中的佼佼者。
这是一篇文艺书简,通过讲述作文体会,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文学见解:强调“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强调“辞达”;反对“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
文字生动简洁,如行云流水。
赋在宋代已经散文化,完全摆脱了汉赋那种缺乏内容、形式板重的缺点,已改变了六朝以来骈体赋的浮靡文风,成为一种自由抒写的文学体裁。
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就是其中的典范作品。
《前赤壁赋》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江山美景,凭吊历史人物,探讨宇宙、人生的哲理,表达了他遭贬后失意的苦闷及用老庄的随缘自适自我解脱的达观态度。
苏轼的散文具有雄健奔放、挥洒自如的风格。
正如他自己所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
他的论说文,引证史实,指斥时弊,写得明晰透辟,气势磅礴,雄辩滔滔。
其他文章写得自由随便,自然流畅,随手拈来,信笔挥洒,言简意明,饶多意趣。
苏轼的散文创作,体现了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
他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完成者,他完善了古文运动的理论,扩大了古文的运用范围,
丰富和发展了古文的表现手法,大大提高了古文的表现力,把古文的艺术性、实用性、通俗性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他的文章,生前就为人们所喜爱,士人学子争相传诵。
徽宗时他的作品遭到禁毁,人们仍然冒着风险搜求和藏收。
南宋时苏文之盛行,举子们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谚语。
他的散文对明代的公安派、竟陵派,清代桐城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选自《中国古代散文简史》,有删节)
65.下列有关“苏轼散文创作成就”的说明,不正确的是()(3分)
A.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评史议政的文章,这些文章语言明快,说理透辟,善用比喻,饱含哲理。
B.苏轼的记游文特别喜欢杂以议论来阐发哲理,这是他散文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体现。
C.苏轼的散文具有雄健奔放、挥洒自如的风格,体现了其行云流水、文理自然的特点。
D.“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说明当时苏轼散文的影响,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苏轼散文的成就。
66.结合本文和课文信息,下列对《前赤壁赋》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课文的主客对话,实际上体现了当时以作者和客人为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B.文中凭吊曹操和周瑜两个历史人物,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愿望。
C.文章主要采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的方式,把诗情、画意、理趣融为一体,使文章显得挥洒自如,流畅奔放。
D.作者将跌宕起伏的感情,借助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加以形象化的表达,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67.下列表明苏轼文学主张的句子中,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B.强调“辞达”,反对“好为艰
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
C.“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
D.“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
参考答案::
147.A(原文的表述是“这些评史议政的文章……大都……”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
148.D (A项课文中的主客对话,实际上是作者思想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最后作者抑客为主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占了上风,B 项,“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愿望”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口C主要采用的是“写景、抒情和议论”的方式。
)
149.B(B项强调的是文章要让人通晓明白,不要故意用艰深的词藻来表达浅显易懂的内容。
其他三项强调的是文章自由随意挥洒自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