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检查
- 格式:pdf
- 大小:7.59 MB
- 文档页数:123
病原微生物的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病原微生物的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微生物检查包括: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及病毒等。
这对于查明致病原因和选择用药十分重要。
但除细菌和真菌外,直接查找方法比较复杂。
细菌培养,采集血、痰、咽试子、大便、小便、创面分泌物等标本进行培养,看有无致病菌生长,正常应为阴性或少量非致病菌;真菌检查,标本涂片或培养,检出真菌为不正常。
病原微生物的检验主要是检测与l临床患者致病性有关的病原性微生物,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地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和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基础知识1.什么是微生物?什么是病原微生物?微生物是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y:显微镜放大观察到的结构简单,个体微小的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种类很多,医学微生物尤其是临床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与人类和自然界其他生物共生共存,绝大多数对人类和自然界是有益的,只有少部分可以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这部分微生物才称为病原微生物,比如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结核病,痢疾杆菌可以引起痢疾等。
2.什么是细菌?细菌分哪几种?细菌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其体积微小,以微米作为测量单位,无色半透明,只有经过染色才能观察到细菌的轮廓及其结构。
经革兰染色,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部分构成,有的细菌还有夹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
根据形状则可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包括弧形菌)。
3.什么是病毒?病毒分哪几种?病毒是结构最简单、体积最微小(纳米)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其必须严格寄生在活细胞内,含有单一种核酸即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于干扰素敏感。
现代微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随着现代医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已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得到广泛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利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准确、快速检验和鉴定临床标本中的微生物,并对引起感染的微生物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节微生物形态学检查细菌形态学检查是细菌检验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基础,可根据其形态、结构和染色反应性等,为进一步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一、显微镜检查由于细菌个体微小,肉眼不能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的放大才能看到。
一般形态和结构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内部的超微结构则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常用显微镜有如下几种。
1.普通光学显微镜采用自然光或灯光为光源,其波长约为0.4μm。
显微镜的分辨率为波长的二分之一,即0.2μm,而肉眼可见的最小形象为0.2mm。
故用油(浸)镜放大1 000倍,能将0.2μm的微粒放大成肉眼可见的0.2mm。
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用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的观察。
2.暗视野显微镜常用于观察不染色微生物形态和运动。
在普通显微镜安装暗视野聚光器后,光线不能从中间直接透入,视野呈暗色,当标本接受从聚光器边缘斜射光后可发生散射,因此可在暗视野背景下观察到光亮的微生物如细菌或螺旋体等。
3.相差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利用相差板的光珊作用,改变直射光的光位相和振幅,将光相的差异转换为光强度差。
在相差显微镜下,当光线透过不染色标本时,由于标本不同部位的密度不一致而引起光相的差异,可观察到微生物形态、内部结构和运动方式等。
4.荧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光源、滤光片和聚光器。
目前大多数使用的是落射光装置,常用高压汞灯作为光源,可发出紫外光或蓝紫光。
滤光片有激发滤光片和吸收滤光片二种。
用蓝光的荧光显微镜除可用一般明视野聚光器外,也可用暗视野聚光器,以加强荧光与背景的对比。
《医学微生物学》三大常规的微生物学检查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细菌的目的是为疾病的病原学做诊断,或查找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以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这对于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是很有价值的。
因此,对临床标本的处理和检测应掌握以下原则。
1.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和处理对于疾病的正确诊断关系很大。
病人标本一般应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集。
对血液、脑脊液或穿刺液等标本,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采集;对鼻咽拭子、肛拭子、粪便等标本,虽无须严格无菌操作,但也应尽量避免杂菌混入。
2.采集容器上应贴好送检号及病人姓名的标签,连同检验单一起尽早送检验室。
若路途较远,应冷藏保存送检;对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特殊标本,送检时应35℃~37℃保温。
3.人体很多部位与外界相通,存在有正常菌群,但不致病,故在涂片检查或分离培养时,应区别标本中是常居菌群的污染还是致病菌。
另外,对某些无菌的部位,如血液、骨髓、脑脊液等,如检查出细菌应视为致病菌,但必须要排除采样及操作中的污染。
4.根据标本来源和可能存在的病原菌,选定各种分离培养基和孵育环境。
如痰标本一般选用血平板,用于化脓性链球菌、无乳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喉棒状杆菌等的分离。
【血液标本检查】正常人的血液是无菌的。
当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等,可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
细菌学检验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标本采集l.标本采集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即应去除皮肤上的细菌,又应注意空气中的细菌。
穿刺部位以碘酒、酒精棉球消毒,用干燥的灭菌注射器抽取血液,立即注入选定的液体培养基瓶内,充分混匀以防凝固。
2.采血一般应在治疗前,并在高热、寒战时作培养。
伤寒在发病一周内即菌血症期间采血;化脓性脑膜炎,鼠疫应在发热1~2d内采血;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也宜于发热高峰采血或多次采血,且每隔1~2h采血一次,连续3~4次,可获较高的阳性率。
3.采血量应相当于培养液的1/10,通常是50ml培养液采血5ml,这样可使存在于血液中的补体、抗体、调理素、溶菌酶等抑制因子被稀释,使之减弱或失去抑制作用。
药物制剂微生物学检查
药物制剂微生物学检查是通过对药物制剂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分析,以确定其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和类型。
这个检查的目的是确保药物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药物制剂微生物学检查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细菌检查:使用培养基和相关的培养技术,检测药物制剂中是否存在细菌污染。
常见的方法包括菌落计数、肉汤稀释法、滤膜法等。
2. 真菌检查:使用培养基和相关的培养技术,检测药物制剂中是否存在真菌污染。
常见的方法包括菌落计数、真菌培养、荧光显微镜检查等。
3. 真空法检查:使用真空吸引药物制剂样品到微孔滤膜上,然后将滤膜移植到培养基上进行菌落计数和分析。
4. 内毒素检查:使用内毒素试剂盒,检测药物制剂中是否
存在内毒素污染。
常见的方法包括内毒素抑制试验、内毒
素检测试纸法等。
5. 孢子检查:使用染色方法,检测药物制剂中是否存在孢
子污染。
常见的方法包括热耐受试验、营养条件筛选法等。
药物制剂微生物学检查是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可以
有效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污染对药物制剂的影响,确保药物
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科学,其检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复数染色法:利用染色方法将微生物标记出来,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等。
2. 培养法:将微生物样本放入适当的培养基中,提供适合其生长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以培养和分离微生物。
3. 普通显微镜观察法:通过普通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情况,常用于初步识别微生物。
4.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技术检测微生物的基因或蛋白质,以确定其种属和性质。
5. 直接读数法:通过显微镜观察、流式细胞术等方法直接计数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用于研究微生物的数量和生理状态。
6. 分子识别方法:利用16S rRNA和18S rRNA等基因序列进行分子鉴定,快速准确地识别微生物。
7. 免疫学方法:通过免疫反应检测微生物中的抗原或抗体,以确定其存在和性
质。
除了以上常用的方法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检测方法,如荧光显微镜观察、蛋白质鉴定、质谱分析等,用于特定的微生物检测需求。
微生物学检查意义最大的标本
摘要:
一、微生物学检查的重要性
二、微生物标本的类型
三、不同类型标本的检查方法
四、微生物学检查在医学和科研中的应用
五、标本的保存和处理
正文:
微生物学检查是医学和科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和数量,进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的依据。
微生物标本是进行微生物学检查的基础,其类型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粪便、组织切片等。
不同类型的标本需要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例如涂片、培养、染色、分离等。
在医学领域,微生物学检查主要用于诊断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肺炎、结核病、尿路感染等。
通过对患者的微生物标本进行检查,医生可以了解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此外,微生物学检查还可以用于疾病的预防,如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预防食物中毒。
在科研领域,微生物学检查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筛选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菌株,研究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
此外,微生物学检查还可以用于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如水体、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为
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确保微生物学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标本的保存和处理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标本应尽快送检,避免长时间保存导致微生物死亡或变异。
不同类型的标本需要采用不同的保存方法,如冷藏、冷冻或干燥处理。
此外,标本在检查前应进行处理,如清洗、消毒、研磨等,以提高微生物的检出率。
总之,微生物学检查在医学和科研中具有重要意义,标本的类型、检查方法和保存处理都影响着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果:
在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中,我们通过检查样本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来对实验室的环境进行评估。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对于确保实验室环境的干净和无菌非常重要,这有助于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首先,我们利用显微镜检查样本中的微生物。
通过观察,我们能够确定样本中的主要微生物种类,如细菌、真菌和某些原生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能对实验室的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确保实验室的环境能够支持这些微生物的生长。
其次,我们测量了样本中的微生物数量。
通过对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计数,我们能够了解到样本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进而确定实验室中是否存在过度污染的情况。
如果样本中的微生物数量超出安全标准,那么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微生物数量,以确保实验室的环境符合标准。
最后,我们分析了样本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我们注意到一些微生物在特定区域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另一些微生物则分散在样本中的不同区域。
这可能意味着某些区域可能更容易受到污染,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这些区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污染的发生。
根据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的结果,我们得出结论:实验室的环境需要定期检查和清洁,以确保实验室的环境干净无菌。
此外,我们还需要对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提高其对实验室环境的认识和责任感,进而减少因为操作不当而产生的微生物污染。
总之,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通过检查样本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我们可以确保实验室的环境干净无菌,从而为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
微生物学检查步骤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立即进行微生物学检验。
主要包括直接镜检、检测特异性抗原或病原体成分、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体外药敏试验等。
(一)直接镜检1.初步诊断;2.指导进一步检出步骤和鉴定方法的选择;3.评价标本的质量。
(二)快速诊断快速检测病原体成分主要是指特异性抗原和核酸检测。
特异性抗原检测包括免疫荧光技术、胶乳凝集试验、酶免疫技术、对流免疫电泳、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等。
(免疫学检验技术)核酸检测包括核酸探针杂交、PCR技术。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其他快速检测法还有气-液相色谱法、化学发光、生物发光测定法和基因或蛋白微型阵列芯片技术等。
(三)直接药敏试验鉴定结果快,但结果不明确,故分离出纯培养物后应再作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四)常规检验1.分离培养:通常由正常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接种血平板,置于空气或含5%~10%CO2的气缸中培养,大部分细菌可于24~48h生长良好。
若原始培养为阴性,但据镜检结果和临床信息提示可能有病原菌存在,则应再采集大量标本,离心浓缩或溶解离心法处理,取沉淀接种营养丰富的需氧或厌氧培养基来培养。
对于存在正常菌群部位采集的标本,分离时应采用选择培养基以利于病原菌生长,也可加某些抗生素抑制污染菌的生长。
对于某些感染标本中发现的细菌,如尿路感染的尿液中检出大肠埃希菌,可能是病原菌,也可能是污染菌或正常菌群,其临床意义的确定有赖于定量培养法。
2.鉴定:分离出的细菌一般应经过细菌形态、菌落特点、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动物接种等鉴定。
目前尚有某些微量鉴定系统,其鉴定快速、简便,值得推广。
如用于鉴定肠杆菌科的20E,鉴定非发酵菌的20NE及鉴定厌氧菌的20A等。
3.体外纯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常用方法包括抑菌试验、杀菌试验、医学。
教育网整理联合药敏试验和检测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灭活酶等。
(五)报告①直接镜检要求2h报告,说明标本是否合格,发现微生物情况和特点;②初步鉴定和直接药敏结果于24h或次晨报告,报告可能的病原菌和直接药敏结果;③最后鉴定和细菌药敏结果一般不超过3天,还规定除血培养外,所有送检标本必须在24h内预报。
微生物检查原理微生物检查原理是一种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的特征和行为来确定其存在和类型的方法。
它基于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特点的差异,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推断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性。
首先,微生物检查需要从样品中提取微生物。
这可以通过从环境中采集样品,例如土壤、水、空气,或者从生物体中采集,例如人体、动物、植物。
采集的样品经过适当的处理,例如稀释、过滤、洗涤等,以去除杂质和其他干扰物质。
其次,提取的样品需要适当的培养条件来促使微生物生长。
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营养物质和氧气含量等。
这些条件可以根据不同微生物的需求进行调整。
培养过程中,样品通常会被接种到含有适当营养物的培养基上,然后放置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培养。
在培养期间,可以通过观察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形态、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此外,也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形态。
除了直接观察,还可以通过生物化学试验来进一步确定微生物的类型。
这些试验基于微生物的代谢特征,例如微生物对特定物质的降解能力、氧气需求、产生的代谢产物等。
通过进行一系列的生化试验,可以逐步排除一些微生物类型,最终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此外,现代的微生物检查还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进行微生物的鉴定。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通过提取微生物的DNA或RNA,利用PCR扩增、序列分析等方法来比较微生物的基因序列。
通过比对已知的微生物基因库,可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亲缘关系。
总的来说,微生物检查原理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的生长特征、形态、代谢特点和基因序列,来确定微生物的存在和类型。
这些方法在环境科学、食品安全、医学诊断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