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古诗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1
作业练习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等)教科书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作业练习一、基础巩固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烘托出凄凉哀伤的氛围。
B.《峨眉山月歌》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意境明朗。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出了暮春之景,《峨眉山月歌》表明诗人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D.“月”是李白诗中抒情达意的常见意象,两首诗都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2.对下面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A.诗人提及“岐王宅”“崔九堂”等当年名士聚集之地,流露出对过往的眷恋。
B.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与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齐名,合称“李杜”。
C.这首诗中,年老病衰的诗人和老朋友李龟年在江南的深秋时节重逢,欣喜不已。
D.“落花时节”,既是写江南暮春时节眼前的景色,也是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的“九日”和诗中的“登高”“酒”“菊”都点明了诗歌的背景是重阳节。
B.第一句的“强欲登高”,表明因战乱而离开家乡、身处军旅的诗人其实无心过节。
C.第二句的“无人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凄凉。
D.最后两句明写“故园菊”在战场的残垣断壁旁绽放,暗赞长安百姓不屈的抗争精神。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阅读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课时1一、给下面的汉字注音。
暮()骚()输()瑟()逊()缘()二、看拼音,写词语。
cèfēng tílú()面山()()词()山三、加部首组新字,再组词。
孙+()→()()户+()→()()则+()→()()俞+()→()()四、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五、填空。
1.苏轼是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除了《题西林壁》他还写了。
2.《暮江吟》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首诗是按照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写的是时的景色,后两句写的是的景色。
后两句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3.《咏梅》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卢钺。
诗中中借雪、梅的争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告诫我们。
四、《题西林壁》这首诗给人们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地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这样才不至于迷惑。
课时2一、课文理解。
题西林壁[宋]苏轼,。
,。
1.把诗句填写完整。
2.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4.俗话说:“当局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你填在横线上。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B.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文言文阅读(21分)(一)默写(11分)1.青青子衿,。
《子衿》2. ,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4.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小石潭记》能够反映作者心境感伤(观潭的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二)诗歌理解与赏析(4 分)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照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三类。
7.下列对《蒹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加点字解释(2分)(1)为.坻()(2)斗.折蛇行()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
部编版⼩学四年级语⽂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部编版⼩学四年级语⽂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课后作业及答案1.巧填同⾳字。
mù()⾊羡() tí()⽬()问yuán ()故()来 fēng ⼭()()利lú()⼭⾹()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
(1)瑟.(shè sè)瑟的秋风吹拂着树林,仿佛吟.(yín yǐng)唱着对秋的赞歌。
(2)敌⼈已经输.(shū sū)了,只能举⼿投降.(xiáng jiàng)。
3.字词理解。
(1)“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是。
题⽬告诉我们,这⾸诗是写在上⾯的。
(2)“暮江吟”中“吟”是指。
题⽬告诉我们,写这⾸诗的时间是,地点是。
4.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道残阳铺⽔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①“残阳”是指西沉的太阳,傍晚时分的太阳还叫作。
下列四字词语中不是描写太阳落⼭的⼀项的是()。
A.旭⽇东升B.⽇薄西⼭C.残阳如⾎D.落⽇余晖②理解诗句,下列说法错误的⼀项是()。
A.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乎是贴着地⾯照射过来的,所以“铺”字⽤得准确、形象B.“铺”字表现出了秋天⼣阳的柔和与江⾯的平静,给⼈以安闲、舒适之感C.诗⼈抓住了⼣阳下的江⾯呈现的两种颜⾊,表现出江⾯微波粼粼的绚烂景象D.天⽓晴朗⽆风,江⽔缓缓流动,江⾯皱起细⼩的波纹。
受残阳照射的江⽔呈现⼀⽚青绿⾊,未受残阳照射的江⽔呈现出红⾊(2)不识庐⼭真⾯⽬,只缘⾝在此⼭中。
①“识”的意思是,“缘”的意思是。
我能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个道理,可以⽤俗语概括为()。
A.当局者迷,旁观者清B.兼听则明,偏信则暗C.⽿听为虚,眼见为实③这两句诗给我们的启发是()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就可以推断出其他⽅⾯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度观察,多⽅⾯调查,抓住主要的⽅⾯思考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观察、多⽅⾯调查,⼜要亲⾝去体验、去分析5.读古诗,完成练习。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练习《庭中有奇树》一、默写古诗,。
,。
,。
, 。
二、理解性默写1.《庭中有奇树》体现诗人创造性,诗歌富有“新意”的一句是:,。
2.《庭中有奇树》中描写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的语句是:,。
3.《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诗句是:,。
4.《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的语句是:,。
5.《庭中有奇树》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点明全诗主题的句子是:,。
6.《庭中有奇树》中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的句子是: ,。
三、赏析诗歌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
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
D.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
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开头两句是以树起兴。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
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
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B.《鱼我所欲也》中孟子先类比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对论点进行分析和论证。
C.《鱼我所欲也》一文善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句式上多用对偶、排比,富于文采和雄辩的气势。
D.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现在是和平年代,所以“舍生取义”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出使)B.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广:扩充)C.长跪而谢.之曰(谢:感谢)D.寡人谕.矣(谕:明白,懂得)3.下列对《送东阳马生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时间为序,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刻苦勤奋的求学经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砚冰坚”“大雪深数尺”等属于环境描写,传神地表现出求学不易,衬托了作者的努力和勤奋。
C.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D.文章将太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的优越与作者求学时的艰辛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求学信念的坚定。
4.根据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下列对甲、乙两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B.《江城子》的上阕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下阕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决心。
C.《水调歌头》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江城子》的上阕语言风格粗犷、豪放,下阕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5.对《满江红》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豪气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歌赏析】首句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
以“秋”烘托月色之美,且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一第二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美妙。
第三句点明诗人正连夜从青溪驿出发,乘船向三峡驶去。
最后一句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考点】1.“峨眉山月”这一特定的意象在诗歌中具体指什么?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3.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空间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5、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二、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歌赏析】前两句诗用语很轻,蕴含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
诗人表面上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实则是对“开元盛世”的深情怀念。
“落花时节”暗喻了国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后两句诗中,“正是”和“又”两个词一转一跌,蕴藏着无限深沉的悲哀和感慨。
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
【考点】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勾起诗人对往事的美好回忆,从侧面表现了“开元盛世”的繁华。
B. “落花”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唐王朝国运衰落的慨叹。
C. 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接道出了个人身世,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显主题。
D. 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2.请简要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3.(贵州黔南州中考)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通过写现在之衰,来抒发时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感慨的诗句是:4、请你归纳这首诗的主旨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练习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朝代】唐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朗读节奏划分】戍(shù)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⑴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主题思想】《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长沙过贾谊宅【作者】刘长卿【朝代】唐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朗读节奏划分】三年谪(zhé)宦(huàn )/此栖(qī)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⑴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
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练习2.年⼜最⾼( )A.连词,表并列,和B.连词,表修饰,不译C.连词,表递进,并且《湖⼼亭看雪》1.余强饮三⼤⽩别( )A.连词,表修饰,不译B.连词,表并列,和C.连词,表顺承,就2.问姓⽒( )A.指⽰代词,这B.⼈称代词,指⾃⼰C.⼈称代词,他们的,指亭中的两个⾦陵⼈五、读⾳辨析1.浩浩(汤)汤A.shāngB.dàngC.tāng2.朝(晖)夕阴A.hūnB.huǐC.huī3.若夫淫⾬(霏)霏A.wénB.fèiC.fēi4.(浊)浪排空A.zhúB.zhuóC.chóng5.⽇星隐(曜)A.yuèB.zháiC.yào6.⼭岳(潜)形A.tiánB.qiǎnC.qián7.樯倾(楫)摧A.jīB.yīC.jí8.林(壑)尤美A.chàB.gǔC.hè9.(晦)明变化者A.mèiB.huǐC.huì10.雾凇(沆)砀A.hángB.kàngC.hàng六、⽂学、⽂化常识1.( ),字希⽂,谥号⽂正,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学家。
A.曾巩B.欧阳修C.苏轼D.范仲淹2.( ),字永叔,⾃号醉翁。
A.王安⽯B.陶渊明C.欧阳修D.⽩居易3.《湖⼼亭看雪》选⾃明末清初⽂学家( )的《陶庵梦忆》。
A.张岱B.林嗣环C.吴敬梓D.陶渊明4.李⽩,字太⽩,号⻘莲居⼠,唐代诗⼈,被后⼈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小李杜”,代表作品有《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路难》等。
A.正确B.错误5.刘禹锡曾任太⼦宾客,故世称“( )”。
A.刘梦得B.刘从事C.刘宾客6.《⽔调歌头》中的“⼦由”是( )。
A.⾟弃疾B.⻩庭坚C.苏辙D.佛印七、句⼦翻译1.越明年,政通⼈和,百废具兴。
A.到了第⼆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一、选择
1.农历九月九日是()节。
A.端午B.清明C.重阳D.中秋
2.山东是指()
A.山东省
B.华山以东
C.山的东面
3.异乡是指( )。
A.山东
B.他乡,外乡
C.不同的家乡
二、填空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 的思念之情。
2、本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曾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3、《过故人庄》是__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__的一首_____________,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
一、选择
1.农历九月九日是()节。
A.端午B.清明C.重阳D.中秋
2.山东是指()
A.山东省
B.华山以东
C.山的东面
3.异乡是指( )。
A.山东
B.他乡,外乡
C.不同的家乡
二、填空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 的思念之情。
2、本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曾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3、《过故人庄》是__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__的一首_____________,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