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积液的超声诊断
- 格式:docx
- 大小:27.75 KB
- 文档页数:3
超声对胸腔积液的诊断发表时间:2020-09-21T15:25:00.703Z 来源:《生活与健康》2020年5期作者:许发珍[导读] 胸腔积液的产生通常由胸膜原发性病症或其他内科疾病引起许发珍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中医医院 615600胸腔积液的产生通常由胸膜原发性病症或其他内科疾病引起,是由炎症反应引起的渗出液或其他病症产生的漏出液,同时可包含化脓性感染引起的“脓胸”和外伤等导致胸腔积血引起的“血胸”,积液的诊断可由超声检测完成。
1 超声诊断胸腔积液方法由本院提供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是曰立彩超EUB一6500型?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测,频率可设置为2.5~5.0MHz。
检查时患者采用侧卧位或坐立位,医生将超声探头置于患者腋中线或腋后线处自下而上,随后对患者肋间进行探查。
若超声影像中显示存在胸腔积液,应对患者的锁骨中线、肩胛线、腋中线处探查积液上缘、下缘、厚度、有无胸膜增厚或肺受压的情况。
若患者为胸腔肿瘤伴积液情况,则检查时需注意脏壁层胸膜变化和肺组织回声。
若患者为肺底积液,则右侧积液的检测情况在前肋下向右,随后斜上进行探测的探测效果最佳,左侧积液则取腋前线和腋后线之间,于9肋间向左下进行探测,超声的声束可通过脾面显示膈肌、肺底胸膜以及两者液体的回升情况;通过从左肋缘下向左上进行探测,探头需要指向左肋膈角,若患者胃部气体较多,则可能引起声束受器官组织或气体的界面反射影响而无法显示,可通过饮水进行改善。
分别从肋间和下缘采用斜向和横向的不同检查方式进行探查。
重症者可通过仰卧位在腋后线检查或侧卧位于低处检查。
尤其需要着重检查膈肌上下位置和肋膈角部位,同时测量积液有无回声区、最大厚度和体表深度,从而确定液量判断积液的类型。
液量较小时可作超声引导胸腔穿刺,通过对积液区进行低位穿刺。
则可对100ml以下的积液进行探查,对诊断包裹积液可提供良好的诊断价值。
2 胸腔积液超声表现另外根据超声的影像特点,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种情况:①典型无回声区积液,该情况多为癌性胸水,结核性胸膜炎病程<2周;②回声清晰,有点状分布的反射影,该情况多为晚期渗出液,癌性胸水或结核性胸膜炎>2周;③反射区透声良好,含雪花状强回声,该情况多为脓液,脓液分布情况可在超声显示;呈血性,患者无外伤则可能为恶性肿瘤;超声显示为白色则可能为乳糜、胆固醇等;超声显示为咖啡色则为阿米巴肝脓肿深入胸腔;超声显示为黑色为霉菌感染;有恶臭、高度粘稠的表现则为脓胸;超声显示黄绿色或碎片表现的为类风湿胸膜炎;超声显示食物残渣为食管破裂。
心超心包积液诊断标准
心包积液诊断标准主要根据心包积液量进行判断。
通常,少量心包积液的液体量在100毫升以内,中量心包积液的液体量在100-500毫升之间,大量心包积液的液体量超过500毫升。
此外,还可以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来诊断心包积液,并根据超声结果测量心包腔液体前后径进行定量诊断。
具体标准如下:
1. 少量心包积液:心包腔液体前后径在3-5毫米之间,仅见于左心室后下壁和房室沟。
2. 中量心包积液:心包腔液体前后径在2-5毫米左右,主要出现在心脏周围,以左心室后壁区域为主。
3. 大量心包积液:心包腔液体前后径在5-10毫米之间,出现心脏摆动征象,最大径超过2厘米,总量超过500毫升。
需要注意的是,心包积液的诊断还需要结合相关检查项目,如心电图、X线检查等,以明确治疗方案。
如果确诊为心包积液,需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心包积液心包是由脏层和壁层组成的一圆锥形浆膜囊,它包绕着心脏和大血管的根部,壁层和脏层心包之间的潜在腔隙为心包腔。
正常心包腔内有15 ~ 30 ml液体,起润滑作用以减少壁层与脏层心包表面的摩擦。
当心包腔内液体的聚集超过50 ml则为心包积液。
心包积液是一种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在超声心动图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检查方式之后,心包积液在病人中的检出率明显上升,可高达8 ~ 15%。
引起 心包积液的疾病种类繁多,原因复杂,既可以原发于心包组织本身,或继发于临近组织器官疾病,也可以是全身系统疾病的表现之一。
心包积液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
因心包积液的增长速度与量的不同, 心包积液的临床表现可有很大的差异。
心包积液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疾病的病因治疗和排除 积液以解除心脏压塞症状。
病因与病理生理心包积液是心包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可出现于所有急性心包炎中,为壁层心包受损的反应。
多种致病因素可引起心包积液,常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或由临近组织病变蔓延而来。
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肿瘤、心肌梗死、外伤及与心脏手术有关的心包切开后、结缔组织疾病、代谢性疾病、放射、药物以及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的心包积液等(见表)。
恶性心包积液多由心包转移癌所致。
心包原发恶性肿瘤罕见。
人体任何系统的恶性肿瘤都可能转移到心包,以肺癌、乳腺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及黑色素瘤者为常见。
心包积液可根据病因、积液性质和病理发展阶段作出分类。
按积液性质可分为血性、乳糜性、胆固醇性和脓性等。
按发生机制可分为漏出性和渗出性心包积液。
根据病理的演变可分为纤维蛋白性、浆液纤维蛋白性、化脓性等。
正常心包内压力是零或负值。
如积聚较多液体时,心包腔内压力会升高,可以产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当液体积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限制心脏的扩张,降低心肌的顺应性,显著妨碍心脏舒张期的血液充盈,从而导致心搏量降低。
每搏量的下降最初由反射性的增加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张力而代偿。
静脉压的升高以增加心室的充盈;心肌收缩力的增强和心率的加快以增加心排出量;收缩周围小动脉以维持动脉血压。
超声通过测量心脏各室壁周围的液体前后径进行心包积液的定量诊断,一般将其分为少量、中等量、大量和极大量。
1.少量心包积液:于左室后壁后方测量液体前后径,约3mm~5mm,液体量约50ml~200ml,出现部位仅见于左室后下壁和房室沟处。
2.中量心包积液:于右室前壁前方和左室后壁后方测量液体前后径,分别约2mm~5mm和5mm~10mm,液体量约200ml~500ml,于心脏周围可见液体聚集,以左室后下壁区域为主。
3.大量心包积液:于右室前壁前方和左室后壁后方测量液体前后径,分别约5mm~15mm和10mm~25mm,液体量约500ml~1000ml,超声可见心脏“摆动征”。
4.极大量心包积液:于右室前壁前方和左房后方及左室后壁后方测量液体前后径,前两者约15mm~40mm,后者约25mm~60mm,液体量约1000ml~4000ml,液体包容整个心脏,明显心脏“摆动征”,常发生心脏压塞。
发现心包积液,要遵医嘱进行检查及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心脏疾病超声诊断一、风湿性心瓣膜病风湿性心瓣膜病是风湿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造成的瓣膜病理状态,瓣膜前后叶交界处及根部水肿、炎症及赘生物形成,反复发作后瓣膜和腱索发生粘连、缩短、纤维化和钙化,以至瓣膜口径狭小或关闭不全,临床主要表现为相应瓣膜区的心脏杂音与心功能障碍。
我国解剖资料表明,慢性风湿性瓣膜病中,二尖瓣病变为主,占95-98%,其中约20-30%伴主动脉瓣病变。
二尖瓣狭窄病变占40%左右,三尖瓣病变较少,12.2%,肺动脉瓣病变最少,不足1%。
故重点介绍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
(一)二尖瓣狭窄(MS)1、病解、病生: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使瓣叶交界处及根部粘连,瓣口变窄,瓣叶纤维化、钙化而不规则增厚变硬。
二狭后,舒张期左房血液不能畅通地进入左室,左房血液瘀滞,容积随之扩大,左房压与左室压之压差增大,失代偿时肺循环阻力增大,肺瘀血,产生肺动脉高压,右室负荷过重而增大。
2、临床表现体征:二尖瓣面容,二尖瓣区闻及舒张期滚筒样杂音,第一心音亢进,二尖瓣开瓣音是听诊地特征之一,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与分裂。
心电图:见二尖瓣型P波(左房增大所致)X线:肺动脉段与左心耳向左突出,左房增大。
3、声像图特征:二维切面:二尖瓣瓣叶增厚,回声增强,以瓣尖为主;二尖瓣活动僵硬,舒张期二尖瓣前叶呈圆拱状(气球样),突出左室流出道,前后叶同向运动;舒张期二尖瓣开放幅度减小及二尖瓣口面积变小,开放幅度<2cm;开放面积≤2.5cm2;若≤1cm2为重度狭窄;左房增大,严重者左室大,肺动脉增宽。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MI、MR)二漏1、病解、病生风湿性心内膜炎引起瓣膜、瓣环、睫索及乳头肌粘连、僵硬、瘢痕形成、缩短,使瓣膜不能正常关闭。
二尖瓣关闭不全是收缩期左室一部分血液经过不能完全关闭地二尖瓣口返流回左房,使左房压升高,容积增大,舒张期左室仍能顺利充盈,故较晚期出现左室增大,失代偿时出现肺动脉高压,左室大。
2、临床表现体征:心界向左下扩大,二尖瓣区闻及响亮粗糙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可触及震颤,肺动脉瓣区第二音略亢进伴分裂。
⼲货⼁⼀⽂教你⼼包积液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包积液是⼀种较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包疾病的重要体征之⼀,可由多种病因造成。
⼼包积液在⼼脏压塞症状之前,单凭体检确诊很困难,有时也易于其他疾病相混淆。
就此话题,在2020年长城会⼼肌与⼼包疾病论坛中,江苏省⼈民医院周蕾教授对⼼包积液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进⾏了详细解读,⼀起来看看吧。
⼼包积液病理⽣理及病因正常⼼包可有10~50 ml的⾎浆渗出液,起到润滑作⽤。
当病理过程导致液体吸收减少或⽣成增加,则会形成⼼包积液。
⼼包积液根据起病情况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根据⼼超半定量测定⼼包液性暗区分为少量⼼包积液(<10 mm);中量⼼包积液(10~20 mm);⼤量⼼包积液(>20 mm)。
根据分布情况分为环形和局灶;根据性质分为渗出液和漏出液。
⼀. 病理⽣理机制正常⼼包腔的平均压⼒接近零或低于⼤⽓压,吸⽓时呈轻度负压,呼吸时近于正常。
出现急性纤维性⼼包炎或少量积液时并不引起⼼包内压⼒增加,⼀般不影响⾎流动⼒学,可以不处理。
⽽当液体迅速增加,⼼包⽆法伸展以适应其容量的变化,⼼包腔内压⼒急骤上升,引起⼼脏受压,⼼脏舒张期充盈受阻,静脉压⼒增⾼,最⾼⼼排量降低,⾎压下降,构成急性⼼脏压塞的临床表现。
⼆. 病因⼼包积液的病因分为感染和⾮感染两类,感染因素中常见的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最为多见);⽽真菌感染和寄⽣⾍感染⾮常罕见。
⾮感染因素中,⾃⾝免疫因素较为常见,包括系统性⾃⾝免疫和⾃⾝炎症性疾病;肿瘤因素中多见转移瘤;以及代谢性疾病。
此外,⾮感染因素中还包括创伤性和医源性因素、药物相关性因素、淀粉样变性、主动脉夹层、先天性部分或全部⼼包缺如等。
⼼包积液的诊断⼀. 症状症状与⼼包积液发⽣的速度有关:快速增加的⼼包积液症状明显;缓慢出现的⼼包积液患者耐受性好。
呼吸困难是最突出的症状,压迫⽓管和⾷管时可产⽣⼲咳、声⾳嘶哑及吞咽困难。
⾮特异性症状包括咳嗽、虚弱、乏⼒、发热和⼼悸等。
超声心包积液定量标准
《超声心包积液定量标准》
一、定义
超声心包积液定量标准是指用超声技术直接测量心包内积液的浓度,以定量评价心包积液的性质。
二、目的
超声心包积液定量标准旨在提高对心包积液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三、使用方法
1. 使用超声诊断仪,扫描心包,检测积液的分布范围和浓度。
2. 评估积液的性质,根据超声检测结果确定积液的浓度:
(1)轻度积液:浓度在0.5mmol/L以下;
(2)中度积液:浓度在0.5-1.5mmol/L之间;
(3)重度积液:浓度在1.5mmol/L以上;
3. 根据积液的浓度,确定治疗方案。
四、注意事项
1. 在使用超声心包积液定量标准前,应仔细检查心包内积液的分布情况,以及积液的性质。
2. 在治疗心包积液时,要根据积液的浓度,结合临床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在检测心包积液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受检者受冷、受湿、受热等不适。
4. 使用超声心包积液定量标准时,应遵循临床医师的指示,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
心脏彩超诊断心包积液的标准心包积液是一种典型的心血管病理状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具有非常复杂的发病机制,其发病机制可以归纳为慢性炎症性心脏病、感染、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随着彩色超声的发展,心包积液的诊断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彩超对心包积液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改进。
1、定位彩超对心包积液诊断标准心包积液患者可能出现不同部位的积液,而定位彩超是发现病变位置的最佳方法,超声图像可以明确地发现并扩大心包腔内的积液。
需要注意的是,定位彩超的诊断结果要受形态学特征的影响,它可以提供肠类毛细血管、慢性炎症及肌纤维化等可能病变的信息,并可确认心包的张力、形态学变化等,有助于心包积液的诊断。
2、彩超心包积液诊断标准①彩超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心包腔内有无积液,必要时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特异性病变特征。
②彩超提供心包腔内积液的数量评估,可以采用多发病位置来评估积液。
③彩超可以变性显著改变彩超图像,如出现积液时,超声图像会变得模糊不清。
④彩超可以观察到心包积液的体积变化,如有积液时,心包腔的体积会明显增大。
⑤彩超可以观察到心包积液的声学特性,如有时会出现延迟回声或散场回声,这些特征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部位及其严重程度。
⑥彩超可以观察到心包积液的流动性,如有积液时,积液会流动到其他部位,当心包炎性病变时,会出现病变性积液。
3、心包积液彩超鉴别诊断标准①超声图像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心脏室内的浆液性积液,如一连串的晶格回声或弥漫的散场回声,以及移动性积液的声学表现;②通过彩超可以确定心室内的积液是清液性还是浆液性,以及积液的大小;③彩超可以发现心包炎性病变所致的病变性积液;④通过彩超可以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时多腔心室所致的浆液性积液;⑤彩超可以及时发现心包病变时耳洞部位所致的浆液性积液。
彩色超声是当今心脏彩超诊断心包积液的主要手段,诊断效果良好,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好。
只有真正理解了彩超心包积液诊断标准,准确把握彩超的病变特征,才能有效地为患者的诊治提供有力的指导。
心包积液的超声诊断
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心包疾患,可产生纤维蛋白性、浆液性、脓性或血性渗出液。
根据渗出液的性质、数量及形成的速度,又可分为纤维蛋白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填塞和缩窄性心包炎。
心包炎的病理变化与病因错综复杂,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包积液时,应结合临床进一步寻找病因,以使患者及时得到病因诊断,获得最有效的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分析我院收治的心包积液患者29例,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在37~69岁。
均为2007年7月~2011年9月在本院住院患者,经B超检查确诊为心包积液。
1.2 血流动力学变化心包积液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主要与心包腔内液体增长速度、液体量及心包顺应性有关。
急性心包炎患者,心包腔因液体增长快而压力迅速升高,使右心回流受阻而体循环严重淤血,心室舒张充盈受限,心充盈量急剧下降,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收缩压下降,甚至休克。
由于心室舒张压增高,使体循环舒张压下降相对不明显,因此脉压差缩小。
吸气时肺静脉回流量少,血压进一步明显下降,出现奇脉现象,吸气时胸内呈负压,周围静脉回心血量增多,右心室腔有所扩大,但仍未能达到正常水平。
呼气时周围静脉回流受阻,右心室几乎闭合。
2 声像图表现
超声显像根据心包腔积液出现的部位和厚度,可粗略地估计心包积液量。
在胸骨左缘左室长轴切面和短轴切面上,可了解右室前壁和左室前壁的心包。
在心尖和剑突下四腔切面上,可了解心脏外侧、下部与心尖的心包。
二维和M型超声心动图均可观察心脏和心包的结构形态和运动特征,多普勒超声可观察血流动力学改变,应仔细、全面地观察心包,临床上把心包积液分为微量、少量、中量和大量4个等级。
2.1 微量心包积液
心包腔内液体约30~50ml。
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包腔无回声区宽约0.2~0.3cm,局限在房室沟附近,也可延伸到左心室后下壁。
2.2 少量心包积液
心包腔内液体约50~100ml。
2.2.1 M型超声心动图
Ⅱ、Ⅲ区探查,左心室后壁心包腔内出现0.5cm左右的液性暗区,而右心室前壁心包腔内无液性暗区。
2.2.2 二维超声心动图
在左心室长轴切面上,左心室后壁心包腔内整个心动图期出现局限性的液性暗区,而心尖部和右心室前壁心包腔内不出现液性暗区。
在胸骨旁二尖瓣短轴水平,左心室后壁心包腔内显示出小弧形或月牙形液性暗区。
2.3 中量心包积液
心包腔内液体约100~500ml。
2.3.1 M型超声心动图,
(1)探查心尖波群及心室波群时,右心室前壁心包腔内出现0.5~1.0cm液性暗区,左心室后
壁心包腔内液性暗区宽约1.0~2.0cm。
(2)主动脉根部运动幅度降低,偶尔可显示左心房后心包腔内有少量的液性暗区。
2.3.2 二维超声心动图
整个心包腔内可探及弥漫分布的液性暗区,并沿房室沟上方和前方扩展。
在大动脉短轴切面,右心室流出道前方可出现液性暗区。
在心尖四腔心切面显示心尖部以及沿着两心室外侧心包
腔内均可见液性暗区。
剑突下四腔心切面可显示液体位于前部,心尖部及后部。
2.4 大量心包积液
心包腔内液体超过500ml。
此时心脏游离在液体内摆动,即收缩期向前,舒张期向后,摆动
的幅度与液体的黏稠度有关。
2.4.1 M型超声心动图
(1)于心室波群探测,见右心室前壁心包腔内液性暗区宽径大于1.5cm,左心室后壁心包腔内
的液性暗区宽度大于2.0cm。
(2)右心室前壁收缩期出现切凹征。
(3)左心室后壁与室间隔同向运动。
(4)收缩早期二尖瓣曲线CD段下移,类似二尖瓣脱垂改变。
2.4.2 二维超声心动图
(1)显示心包腔上下、内外均有较宽的液性暗区,大于2.0cm。
(2)心脏舒张受限,心腔内径缩小,心室收缩时,心尖抬举。
由于心包腔内有大量液体,心脏游离在液体内,出现前后或左右摇摆,称心脏摆动征。
(3)右室前壁活动度增大及形态异常,呈波浪式运动或塌陷征。
(4)下腔静脉、肝静脉扩张。
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血流速度减慢,并显示有红色逆流的血流信号。
目前心包积液量的估测有多种方法,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根据液性暗区宽度来估计积液量。
一
般认为,若液性暗区宽0.3~0.5cm,液体量约为50~100ml;液性暗区宽0.5~1.0cm,液体
量约为100~300ml;液性暗区宽 1.0~2.0cm,液体量约为300~1000ml;液性暗区宽2.0cm
以上时,液体量在1000ml以上。
3临床意义
超声显像检查对心包积液的诊断操作简便,诊断迅速,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优于X线和心电图,并可动态观察心脏内部结构及心包积液量,即使是少量心包积液也能清楚显示,为临床
提供较准确的诊断依据。
另外可引导心包穿刺,准确定位、定深度、监测进针路径,避免损
伤心脏,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值得注意的是,当发现微量或少量心包积液时,不宜轻易
诊断急性心包炎,不列为住院治疗对象。
有时可发现正常人或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后壁心包腔
内有微量或少量液体,但不需治疗即可消失,可随访观察,避免造成“超声病”。
另外,慢性
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心包腔内常有少量积液,多无重要病理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津生,张玲莉.超声心动图引导心包穿刺导管留置及穿刺点选择.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18(4):182-183.
[2]董承琅,陶寿淇,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第3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808-833.
[3]刘坤申,夏岳,叶蔚,等.心包穿刺硅胶管引流103例经验总结.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0):605606.
[4]王翔,冯国定,常西高,等.以深静脉留置导管行心包穿刺心包引流术.临床荟萃,2003,
18(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