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格式:ppt
- 大小:3.76 MB
- 文档页数:117
2014年第3期第五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于公民层面所提出的价值追求。
核心价值观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甚至通过道德规范固化下来,成为一种文化,才能逐渐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因为它们贯穿于我国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基本价值规范。
爱国,就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具体表现为对养育自己的锦绣家园的衷心赞美和深深依恋之情;对祖国富饶辽阔的国土、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灿烂的文明,以及各种闻名于世的辉煌成就的自豪感;对祖国各族人民和骨肉同胞的热爱和亲切感;维护祖国的荣誉、国格和民族尊严的高度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对祖国无限忠诚,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无比关心,愿意为祖国的独立富强和繁荣昌盛而献身的高度义务感和牺牲精神。
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爱国主义的初始形态,主要表现为古代社会的忠君意识和民族意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新中国。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献身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与传统爱国主义相比,今天的爱国主义更加强调开放、包容和理性。
开放、包容、理性的爱国主义在继承以往我国爱国主义合理内核和精华的同时又吸纳了崭新的时代内涵,是历史上最高类型的爱国主义,它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与光明的前景,集中体现着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
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
实现和社会安全保障等功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
内容。
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成群体性、政治性事件,同时敌对势力加紧进行各种分裂、渗透、颠
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利益主体的分化,导致利益需
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自身利益的进-步追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确保国家和社会制定的基本公
差距,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
与社团组织在社会管理体系中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建立和完善依法。
初三上册政治知识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初三上册政治知识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定文化的总体而言,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 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三点的关系如何?1)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
是三者相辅相承协调发展的社会;2)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3) 政治文明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它不仅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而且决定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5)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1)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
是三者相辅相承协调发展的社会;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3)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点是什么?1) 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2) 它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3) 它的内容是要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与人的关系;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述1、文化的内涵广义: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的总和,它既包括物质文化成果,也包括精神文化成果。
狭义: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对社会发展其最终决定作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思想、科学内涵和根本任务是相同的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民族性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积淀和社会意识,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为一体,成为“化民为俗”的东西,反映这个民族的特征●时代性文化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反映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科学性和大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确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同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斗争的科学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服务的大众的文化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振兴中华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
硕⼠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硕⼠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提⽰(供2013级免费师范⽣教育硕⼠学习使⽤)⼀、该课程的内容结构及主要内容提⽰(⼀)简⽬导论第⼀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第⼆讲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三讲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第四讲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建设第五讲中国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第六讲中国特⾊社会主义⽣态⽂明建设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第⼋讲当代中国与世界(⼆)细⽬(其中⽤⿊⾊字体的是本次学习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整个课程中标⽰的有16个重点,有关章⽬后⾯的阿拉伯数字为重点内容序号)导论⼀、中国特⾊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1.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2.中国特⾊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1)1.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2.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1.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四、学习本课程的⽬的、意义和⽅法第⼀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2.当代中国的历史⽅位⼆、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临的阶段性特征2.紧紧抓住和⽤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三、坚定不移⾛科学发展道路(2)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2.坚持以⼈为本3.促进全⾯协调可持续发展4.坚持统筹兼顾第⼆讲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1.经济和经济建设2.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3.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1.经济体制改⾰的基本特点2.经济体制改⾰的基本要求和原则3.经济体制改⾰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三、中国的经济发展(3)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式2.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4)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2.扩⼤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3.推动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第三讲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1.政治和政治观2.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理论3.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5)1.始终⾼举⼈民民主的旗帜2.坚持党的领导、⼈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3.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5.完善社会主义法治6.不能搞“三权分⽴”和多党制三、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6)1.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2.中国政治体制改⾰的成就3.中国政治体制改⾰的任务和要求4.政治体制改⾰与政治稳定第四讲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建设概述1.⽂化和⽂化建设2.中国特⾊社会主义⽂化理论3.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发展道路4.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制度和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建设(7)1.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2.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三、提⾼国家⽂化软实⼒(8)1.⽂化软实⼒是综合国⼒的重要组成部分2.推进⽂化传承、借鉴与创新3.推动中华⽂化⾛向世界四、深化⽂化体制改⾰1.深化⽂化体制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深化⽂化体制改⾰的主要任务第五讲中国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9)1.社会建设2.中国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3.中国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和体制⼆、保障和改善民⽣1.民⽣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2.保障和改善民⽣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10)1.正确处理⼈民内部⽭盾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盾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4.加⼤收⼊分配调节⼒度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1.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2.提⾼社会管理科学化⽔平第六讲中国特⾊社会主义⽣态⽂明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态⽂明建设概述(11)1.⽣态与⽣态⽂明2.中国特⾊社会主义⽣态⽂明建设理论3.中国特⾊社会主义⽣态⽂明建设的⽬标和意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1.⼈⼝资源环境问题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2.控制⼈⼝数量、提⾼⼈⼝质量的基本国策3.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2)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四、中国应对全球⽓候问题的主张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概述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领导地位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党的建设⾯临的新课题新考验(13)1.党的建设⾯临的“四个考验”2.党的建设⾯临的“四个危险”3.加强党的执政能⼒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三、提⾼党的建设科学化⽔平(14)1.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程2.提⾼党的建设科学化⽔平的⽬标任务第⼋讲当代中国与世界⼀、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当今世界正处在⼤发展⼤变⾰⼤调整时期⼆、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的历史性变化1.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益紧密2.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三、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外⽅针政策(15)1.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2.当代中国的对外⽅针政策四、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16)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及内涵2.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复习思考题1.改⾰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有了极⼤提升,2010年国内⽣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但我国⾯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分艰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提出的科学概念。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及文化的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内涵和根本任务是相同的。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导论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3、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 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2.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 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3、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坚持和发展?2.为什么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3.为什么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4、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5、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 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什么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2.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谈谈你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3、如何认识和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2.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社会思潮?3、如何提高国家的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4.请你谈谈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怎样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4、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是什么?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3.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怎样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挑战?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2.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3、谈谈你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认识和理解?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1.目前, 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 其影响将极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