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美学思想对意境说产生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画的意象表达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和哲学的表达。
其中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画的意象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家美学思想的引导下,中国画追求以意象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追求寂静与自然的美感,追求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体验。
道家美学思想强调自然和谐。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道是万物的根源和本体。
在中国画中,艺术家通过意象的表达,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们注重表现自然景物的真实和精神内涵,凭借纸墨之间的灵动,表现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的意象。
中国画中常描绘山水,山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具有体现自然和谐的寓意。
通过描绘山水,艺术家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感受,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发自内心的畅快。
中国画中常以花鸟等动植物为意象,表达对生命力和自然界万物的热爱。
在这些意象的表达中,中国画追求以和谐的方式展现自然的美感,弘扬道家美学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理念,追求静谧与和谐之美。
道家美学思想注重寂静与自然的美感。
道家认为,寂静是大道通往精神世界的关键。
在中国画中,艺术家通过构思和运笔,追求寂静与自然的美感。
他们通过淡墨、空白和留白的运用,表现自然界的宁静与空灵。
中国画中常使用淡墨渲染,以达到追求极致的自然美感。
通过墨色的变化和抑扬顿挫的笔触,艺术家创造出山水、花鸟等意象的寂静之美。
中国画中的留白也是表达寂静与自然美感的重要手法之一。
留白的运用能够增强画面的空灵感,让观者在寂静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通过寂静与自然的美感的表达,中国画追求道家美学思想中的宁静、无为和纯粹之美。
浅谈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影响摘要]老子,道家思想及学派的创始人,其传承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同时,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代美学以及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做具有重大的贡献。
在老子的哲学中,“美”是他的毕生追求并且还将“美”与他追求的最高境界——“道”相结合,诠释出了他对人性本真以及自然中的“道”的一种理想追求。
老子美学思想中展现的整体、含蓄、自然、以及柔弱性美,既表达出了其深刻的内涵,同时也对当代文学艺术中美学的发展以及现实社会的精神追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以及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老子美学思想;文学艺术;“道”;自然美;审美理想1 引言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主要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老子美学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对中国现代的哲学与美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著名学者李泽厚曾经说过:“道家思想的发展相比于儒家思想及其他各类流派思想的发展都更注重于掌握文学艺术、审美取向以及创作标准的重要特点,这也使得道家思想对于现代文学艺术的影响更多的处于创作与审美这一层面。
”老子美学思想作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代表,他的审美思想规律被后世众多的文学艺术家逐渐转化为了永恒追求的审美思想境界[1]。
《老子》这一书籍里对于“美”的直接论述并没有多少,但有关美学思想的独到见解对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依旧影响深远。
老子追求道的同时依旧将“美”作为毕生的追求,并将二者在同一层面上有机地结合,合为“美道合一”,而从这一结合中抽离出的本质即为人性上的“真、善、美”。
老子美学中的“美”主要体现为:天得道即万物清明的整体美、深奥而灵通的含蓄美、任由万物肆意生长的自然美以及水润万物而不逐名的高洁美,而在这些美的体现中“信言不美”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由此造就出了老子独特而又深刻的美学思想及内涵,使其对于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仍具有影响颇深的现实意义[2]。
2 老子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2.1 “天得一以清”中所蕴藏的整体美得道则万物清明是诠释整体美的一种体现,而整体美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原则更在艺术创造与欣赏的审美上有所体现[3]。
论道家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道家创立于春秋后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学派之一,它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道家哲学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底蕴更为浓厚,神秘。
道家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论“道”,首先是世界本原。
总的来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涵义:其一,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其二,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其三,道无形无象。
“贵柔”是老子论“道”的另一个重要思想,诸如:“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者道之用”,“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等。
庄子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齐物论,它是一种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
他提出“万物一齐”,为老子的“贵柔”和“不争”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中国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书法、绘画、音乐、雕塑和建筑,门类众多。
他们在与道家哲学的不断碰撞和融合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的特色并且展示着它们的风采。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即“一”分为“二”,“二”分为“三”,“三”化为万物,天地万物都由“一”产生,最后又消亡而回归于“一”。
“道”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战国时期《周易•系辞传》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形而上者谓之道”、“虚而无形谓之道”,这种哲学思想,决定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取向,即用线条的形式来表现艺术。
书法线条有虚实、刚柔、动静之分,而虚柔静实为阴,实刚动则为阳。
线条的千变万化使得书法作品的神韵和风采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说;“书法不仅把握了物象的实质,而且着重表现出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哲学理念”。
道家哲学中“循环论”、“万物一体论”的观点从一开始便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和观察事物的方式。
老子提出“道法自然”,认为“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只有在自然的状态下所创造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才能表现宇宙天地之大美,达到至高的艺术境界。
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画的意象表达道家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画的意象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美学思想强调自然、朴素、悠久、含蓄,追求气质的内外凝练和恬淡的情境。
这些思想在中国画中得到了广泛和独特的表达。
道家美学思想强调自然。
在道家看来,道即自然,自然是最高的标准和最高的境界。
中国画的意象表达也追求自然之美,通过表现自然景色、自然物象来展示自然的神韵。
比如山水画中的山川河流、花鸟画中的花草鸟兽等,都是道家美学思想对自然的表达。
画家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以自然景色和物象来寄托自己对自然的敬仰和感悟。
道家美学思想注重朴素和悠久。
朴素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强调追求质朴、本真的境界。
中国画在意象表达中也倾向于朴素的风格,追求寡欲少言,大道至简的特点。
画家们通过简练的线条、淡雅的色彩和含蓄的笔触来表达内在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道家美学思想崇尚含蓄和恬淡。
含蓄是道家美学思想的精神内核,它追求不言而喻、婉约而深刻的境界。
中国画在意象表达中也注重含蓄,通过留白、暗示等手法来表达深邃的意境和哲学内涵。
恬淡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它强调追求平淡、恬静的心境。
中国画也追求恬淡的情境,通过平和的意境和和谐的构图来表达恬淡的美感。
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画的意象表达密切相关。
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道家美学思想强调自然、朴素、悠久、含蓄和恬淡,这些思想在中国画中得到了广泛和独特的表达。
通过表现自然景色和物象,中国画展示了自然的神韵;通过追求朴素和悠久,中国画展现了质朴和本真的美感;通过注重含蓄和恬淡,中国画表达了深邃和平淡的情境。
这些都是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画的意象表达之间的密切联系。
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画的意象表达道家美学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并对中国画的意象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美学思想以自然、无为、自然主义、内心意象为核心内容,这些思想对中国画的意象表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道家美学思想的本质和中国画的意象表达入手,探讨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画的意象表达之间的关系。
一、道家美学思想的本质道家美学思想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的根本立足点是“道”。
在道家看来,宇宙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绝对存在,是一种超越形而上学的存在状态。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过度干预自然的发展规律。
道家还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虚心,主张追求心灵的自由。
道家美学思想中的“自然”是其核心概念之一。
道家认为自然是宇宙和生命的源泉,是最高的美。
自然之美在于其自然、无为、恢弘、自由、变化无穷的特性。
道家主张人们要学会顺应自然,融入自然,体验自然,细心感悟自然之美。
道家还提倡内心意象的表达。
道家认为内心是思想、意志、感情、灵感的活动场所,是美的生成和表达之源。
道家美学思想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清净,主张发掘内在的美,追求内心的和谐与一体化。
二、中国画的意象表达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意象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国画强调“意境”,讲究“气韵生动”,追求“虚实相生”,主张表现画家对客观世界的内心体验和审美感悟,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
中国画的意象表达主要包括山水、花鸟、人物、山石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这些意象的表达,中国画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内在的审美追求。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其意象表达以山川河流、村落田园、云雾风雨等自然景色为主。
山水画通过表现大自然的恢弘、变化、包容和无穷的内涵,传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
中国山水画注重意境的营造,借助笔墨、线条、色彩等手段,表现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以达到“以形写意,以意传情”的艺术效果。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美学是哲学在艺术和审美上的延伸。
老子的美学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融为一体,其哲学中的“道法自然”蕴含着他的审美观念、审美判断、审美情趣、审美目的和审美方式,具有丰富深刻的美学内涵。
“自然”一词最早出现在《老子》中。
老子认为天、地、人以及连他本人也“不知其名”而勉强命名为“道”的事物都是效法自然而存在的。
也就是说老子认为“道”的最高境界是达到“自然”。
老子曰:“道法自然”、“希言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说“道”是“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具有一种不依赖与其他事物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决定了“道”的存在和循环过程是一种自然无为的状态。
强调“道”的独立性和“自然”是老子提出“道法自然”这个命题的最基本的规定。
老子把自然无为的“道”看做一切美的根源,美的本质就是自然之美。
他的自然之美思想,体现了“道”所派生的特征,也体现了“道”的自然延伸。
老子以“道”作为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宣告了我国美学系统理论的诞生。
老子的“道法自然”说是最富于美学意味的,它对我国古代的艺术审美乃至社会人生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老子的“道法自然”传达了老子美学的一个最基本思想,即关于真与美的统一观。
在老子看来,最美的即是最自然的,最高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境界就是合乎自然之道,体现素朴自然。
“自然”成为历代许多艺术家所竭力追求的一种审美理想。
中国设计师在设计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常多。
建筑设计上,如贝聿铭,虽为外籍,但终归是华人。
其建筑设计风格是典型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而在这样的现代主义风格中,贝聿铭又偏好吸收中式元素,将中国文化和思想展示给全世界。
靳埭强是中国的平面大师,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
靳强调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
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
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画的意象表达道家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画的意象表达方面,道家的美学思想更是催化了中国画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本文将从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画的意象表达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
一、“无为而治”与意象意境在道家思想中,又有“天人合一”之说,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在代表了天地人三者的“人”中,画家通过对自然观察的笔触和意境表达,将情趣融入到画面中,烘托画面的意境,创造出自然、空灵、虚静的艺术境界。
例如唐代花鸟画家郑燮的作品《松竹梅图》中,画面寥寥三物,整张画笔触疏松,用墨浓淡自然,梅花在画面中不张扬,却使画面更具诗意情趣,展现出墨韵幽雅的艺术感受。
二、“有为之用”与颜色运用虽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而中国画更是追求自然本真的气质,但在画面构成方面,为了表达自然之美,画家必须对色彩运用有所创造和转化。
道家有“有为之用”之说,意指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力的使用才能推动它们的进程。
在中国画的意向表达中,也有类似的情况,画家需要适时地运用不同的颜色,丰富画面的层次感和气韵。
在中国画的颜色运用中,画家尤其注重色彩的渲染效果。
例如明代画家徐渭的作品《溪山·三带彩图》中,他以“水墨渲染、彩石点缀”的方法,将线条与色彩协调统一,将色彩渲染巧妙地融入到画面构架之中,富有层次感,同时也使画面更具生动与艺术性。
三、“守一”与意象的表现道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守一”,认为天地万物皆由“一”而生,这也是中国画家在意象表达时所倡导的一种思想。
画家在绘画作品时,往往通过意象守一的方法,在笔墨中抓住事物本质,追求真实而简约的表现手法。
在中国画中,要守一必须求得恰好的平衡点,不是简单的平衡,而是把平衡带入到主体之中,将形态、气氛与情感协调一致。
例如清代画家齐白石的作品《远山图》,其宽笔文墨的手法,丰富而具有变化的表现,大胆地描绘了山水的许多形态,在细致入微的表现中,形象真实而有生气,形成了一种美的意境。
论道家思想对意境论形成的影响内容摘要:道家的代表主要有老子和庄子,这两位都可以算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提倡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这些思想就相关我国古代就形成的意境说,而意境说的形成离不开道家思想的影响。
正文:道家思想、老子、庄子、意境论、影响作为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的起源很早,在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其师承,广成子,出身更耐人寻味。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
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1〕。
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提倡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道德、知足为美,道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推崇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天人合一”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人就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提到“天地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就是道家中主张“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写照,庄子在他的言论中也曾多次提及此观点,一次又一次地将道家思想由于宇由本身便是一种生命形式,所谓“体用无穷”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诗人对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便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游无朕”,原意是对“道”的审美把握,是一种“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庄子·齐物论》)的自由境界,这里是指意境追求的最高审美效果,“无朕”兼有无我、无形、无迹之意,即在一种“超以象外”的生命律动(如阴阳、虚实)中,体味到生命节奏--道的本真状态。
道家哲学美学思想对意境说产生的影响摘要: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文主要分析道家哲学美学思想对我国古代意境说产生的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道家哲学美学思想、意境说、影响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提倡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道德、知足为美,讲究遵循大道贵信上德,是由宇宙的辽阔、自然的完美和人类局限而来,是从有限和无限、无为与有为的辨证中而出现的感受。
道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思想精髓影响了无数文人墨客。
道家美学的核心观念就是“天人合一”,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则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得更为清晰。
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与的者,同于德;于天者,同于天。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天者,天亦乐得之。
”可见,与道—人和德—人关系一样,与“天”保持一致的人,天也乐意得到他或包容他。
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所以,总体来说自然、简洁、朴素、清净高远是道家美学的思想特征。
先秦哲学史上,庄子深入探讨了语言与意义的矛盾,提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观点。
庄子的言意观凭藉魏晋玄学为桥梁,与文学思想相接触,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学“意在言外”的含蓄传统,为中国古代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言意之辨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在先秦哲学史上,深入探讨语言和意义的矛盾之人是庄子。
庄子的言意观主要集中于《外篇》的《天道》、《秋水》和《杂篇》的《外物》。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庄子•秋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据“轮扁”节,我们知道此前的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
《老子》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又《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但是老子说得过于简单,未能深入讨论语言与意义的矛盾。
先秦时的另一部古书《周易》也接触到这个问题,《周易•系辞传》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其言。
”然则儒家系统的《周易》仍然强调立象尽意,系辞尽言,即语言可以穷尽意义。
这就与庄子的意思迥异。
约而言之,轮扁一节可用“言不尽意”以总括。
庄子认为,语言贵在意义,而“意有所随”,即言外之意,这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
但是世人却以书中的片言只语、形色名声为贵,这就“贵非其贵”了。
轮扁根据自己的纯粹经验,认为桓公所读之书为糟粕。
他体悟到的斫轮规律,得于心且应于手,但却无法告诉自己的儿子,就像古人无法在书中真正传达自己的思想一样。
这个时候我们会感觉语言的苍白无力。
王夫之评论道:“极有为者之所为,仁义而已。
乃其所为仁义者,岂果有以自信而审其无假哉?读书而闻有仁,则以为仁;读书而闻有义,则以为义。
不知古之为此言者,适乎时,因乎化,而非其必然之情也。
窃其所言以自贵,而挠万物之情,此儒墨之所以多为多败,而撄人之心也。
其无独见而唯人言之从也,曰道谀。
其有人之有而自忘也,曰贼心。
”5王夫之认为古人所说的仁与义,都只是为了适应具体的时代和变化而发的,所谓对症下药、因病而发罢了,并非“必然之情”,后人片面拘守,窃以自贵,遂致愈骛愈远。
据“精粗”节,我们知道庄子讨论言与意的目的是为了阐明他的“道”。
王先谦曰:曰粗,则犹可以言论;曰精,则犹可以意致;不期于精粗者,在意言之表,即道妙也。
8这里构成了“言、意、道”的三者关系:言不尽意,道在言意之外。
庄子认为,言不能尽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言与意相比,它们有“物之粗”与“物之精”的差别,因而“意”的外延远远超过“言”的范围。
既然言不尽意,道在言意之外,缘何《庄子》一书洋洋洒洒十万余言?尽管庄子认识到语言的局限性,但他并没有简单的加以否定,而是充分调动语言的潜力,进而提出了寓言、重言、卮言的概念。
《庄子·寓言》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是寄托寓意的言论,占书中比例十分之九;重言是借重先哲时贤的言论,占十分之七。
一方面强调“言不尽意”,一方面寓言、重言、卮言十万余言,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庄子还有一个支点,那就是“得意忘言”。
为了解决言不尽意然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现实矛盾,庄子又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理论。
认为语言文字是表达人们思维内容的象征性符号,是领会圣人之意的工具和手段。
据“荃蹄”节,荃、蹄是用来捕鱼、兔的,得鱼应忘荃,得兔应忘蹄。
语言是用来达意的,得意应忘言。
言是桥梁,是工具,是手段;意是归宿,是结果,是目的。
庄子提醒我们过了河,就要拆桥,不要混淆了工具和结果,手段和目的。
手段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再完美的手段终究还是手段,它不能也无法取代目的。
是目的决定手段,而不是手段决定目的。
是故“庄子之书,一荃蹄耳”,“道惟无体,故寓庸而适于是非;则一落语言文字,而早已与道不相肖。
故于此发明其终日言而未尝言之旨,使人不泥其迹,而一以天均遇之,以此读内篇,而得鱼兔以忘荃蹄,勿惊其为河汉也。
”11不难理解,庄子的寓言、重言与卮言,不过是荃蹄工具而已,即以《庄子》全书而论,也是达道的荃蹄。
庄子在此强调,“言”的目的在于“得意”,但“言”本身并非“意”,它是不能尽意的,然而它可以像筌蹄之帮助人们获得鱼兔一样,可以帮助人们“得意”。
“言”在此起到了一种暗示、象征的作用。
强调语言很难表达我们心中的微妙意思,有限的语言无法穷尽无限的意思。
庄子的“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仍然是在哲学领域的思辩,还没有直接影响到中国古代文论,经历了两汉的经学时代,终于等到了魏晋玄学。
随着言意之辨的热烈讨论,玄学的盛行解放了人的思想与个性,迎来了中国文学的“自觉”的时代。
最早将言意关系引入文学领域的是陆机,在玄学时代陆机第一个援老庄思想进入文学创作理论。
陆机:“最先将言意关系引入文学领域: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文赋》”他这样叙述创作《文赋》的缘起:“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妍媸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
”陆机所说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揭示了言、意、物的永恒矛盾。
创作时心中的意义难以与外物相称,而语言文字又难以穷尽心中的意义。
刘勰:对言意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文心雕龙.神思》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文心雕龙.神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皎然《诗式.重意诗例》文论家们讨论的言意矛盾,基本上仍是沿着道家的思路,发挥“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说法。
锺嵘《诗品》曰:“言有尽而意有余。
”皎然《诗式·重意诗例》曰:“但见性情, 不睹文字, 盖诗道之极也。
”司空图《诗品•含蓄》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仔细体会文论家们的言论,可以发现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作为作者,就要充分利用语言和意义之间的空间感、距离感,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歧义性、隐喻性、象征性、暗示性和意向性,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以有限表示无限,寓全于不全之中,寓有于无之中,通过具有无限包孕性的诗歌意象,来突破现实语言的樊篱。
作为读者(接受者),就要诉诸自己的直觉、本能、体悟、想象和情感体验,追求一种心理上的感知——期望、失望、追求和重建,体味作者构建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司空图《与极浦书》)、“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同样是王夫之,强调“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14,充分肯定了接受者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在读者的重构下,诗意得意补全。
三言意之辨不独影响古代文论,还波及艺术领域。
言意之辨,施于乐,就是求其弦外之音;施于画,就是求其笔墨之外;施于字,就是求其字外之奇;施于文,就是求其言外之意。
哲学是对文化的反思和理解,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脊梁。
我们的时代纷繁而忙碌,幸好,我们的民族还有庄子,他引导我们体验一种人生境界,一种不拘小节得意忘言的艺术境界。
那就是魏晋风度,我们的精神家园。
庄子对言意关系的提出,特别是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理论的流行,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庄子的言意理论在魏晋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意在言外”的文学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