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儒家美学的思想与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22.88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记得乔治.桑塔耶纳说过:“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农不是大理石筑成,王冠不是黄金制造,星星没有火光,他们将是平淡无力的东西。
我们应该重视美的物质基础,也应该承认在自然的物质形式中潜存着美的因素。
”席勒也说过:“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的和谐,因为他在个体身上奠基和谐。
、、、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东西。
”可见,美的重要性。
中国美学的起点是从老子美学开始。
数千年以来,大量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从而形成了玄机独具、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
这个体系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思想到行为上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国人。
传统美学中“和”的思想,从柏拉图开始,西方文化一直是讲主客二分的,于是在西方美学传统中突出的特点是“以个体为美”,强调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换句话说,西方美学欣赏的是“个体”和“局部”。
与西方人的审美趣味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更强调整体性,具体思想表现就是“以和为美”。
中国美学中的这种整体意识是建立在哲学的整体观之上的。
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
中和之美:所谓“中和”,是指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
这说明当时人们对“中和”、“执中”、“尚中”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种“执中”、“尚中”的中和思维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发展,并逐步演化成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除了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外,中和思维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和思维的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采取“适度”原则,反对“过”与“不及”。
从哲学视角看,中和思维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的表现。
辩证法认为,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度两端的关节点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试论儒、释、道思想中的中国美育观念摘要:尽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这一概念以及形成系性的审美教育理论是近代的事情,但人们对于审美教育的实践和探讨却是古已有之。
基于美育是培养完美人格的教育这一视角,本文就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为核心,选取三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思想做为主线。
在分别论述中,文章融入各家的哲学根基,崇奉的理想人格,以及修炼完美人格的途径三个方面,试图来呈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所蕴含的美育观念。
关键词:儒、释、道完美人格美育一、儒家美育思想1、孔孟美育观(仁君子圣贤礼乐教化)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他非常重视通过美育培养理想的人格。
首先要明确“仁”是孔子整个思想的核心。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是一种源于血缘的人性的道德情感,是一种原始的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
孔子认为“仁”是美产生和存在的依据,主张培养以“仁”为核心的君子人格。
《论语·泰伯》中提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他的美育思想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重诗教、乐教和礼教的传统。
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要成为一个仁人君子,首先要学诗,因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所以,《诗》成为孔子教学的重要教材。
除此之外,“《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诗》是艺术,不是枯燥的道德说教,而是情与理的结合,欣赏诗歌可以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审美愉悦,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诗中的伦理道德。
这个效果是单纯的道德教诲所不能比拟的,因此, 诗教构成了孔子美育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孔子对音乐美有很高的感受力和欣赏力,他认为“乐”能以艺术之美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使人自觉地接受和实行“仁道”。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
摘要:美术作品是各种文化思想、文艺潮流的最直观的体现方式,每一幅美术作品中都有其独特而鲜明的时代烙印,而在中国的美术作品中,儒学思想却以其深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影响成为唯一的贯穿始终的精神体现。
笔者从儒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美术作品的思想表现进行论述,以分析儒家精神在我国艺术中的影响。
关键词:儒学精神;美术作品;体现儒学精神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经过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渗透和传承,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中国历史文化表现,且以其仁学、博爱、中庸思想为主轴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主导思想,渗透进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每一个表现形式之中。
而美术作品作为文化思想、艺术特征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随处可见儒学精神的影响。
儒家的艺术理论皆是从教化人伦、道德培养角度出发,主要要求的足艺术作品的教化性和实践性,所以甚少涉及艺术的本质内容。
一、儒学思想的发展传承1.春秋、秦汉至南北朝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鼻祖,其在艺术方面的理论皆是围绕礼乐教化而提出,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意义,而非单纯的欣赏性艺术。
自孑l子艺术理论倡导,礼乐思想整个贯穿了春秋、秦汉至三国时期的艺术、美学思想之中。
自此始,孟子、苟子等儒家弟子,以及儒家的经典典籍中,皆对艺术的产生渊源、创造条件、审美特征及标准、艺术审美教育以及其与政治、道德的教化关系,提出了系统的论述和阐释。
虽然战国至秦朝时期儒学受到极大的摧残和压制,但是至汉朝武帝以后,儒学思想成为政治领域的正统思想,由于得到国家官方的认可和支持,儒学思想立即以席卷之势成为整个社会的思想典范,而士族力量的形成,也确保了其思想、政治地位不受限制的发展和传承。
至此,儒学思想开始有意识的反映在各个领域,而绘画艺术的直观的表现特征,也使其思想精神开始逐渐朝着儒学的精神内容靠近。
至西汉后期开始,中国美术作品的题材已经有很大·部分开始宣扬统治阶级的威严以及儒家的尊君、忠孝、节义等伦理观。
汉代以及两晋时期,尤重孝廉之节,是以其墓葬绘画中多是对孝廉的恭维和宣扬。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与交融互补性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的根本差异: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释道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而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领域,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影响最大,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原因在于它们站在各自不同的立足点上来看待社会和人的本质。
1、儒家美学是一种伦理学的美学,道家美学是纯粹的美学儒家美学以氏族血缘传统为根基,在美与善的关系中寻找美的本质,追求美善统一境界,体现美学与伦理学的一体化。
这种思想,强调审美和艺术的社会作用,重视审美和艺术的社会功能,形成了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良好的传统。
但是,由于在儒家的思想中,美处在从属于善的地位,只是善的表现形式,因而美与善的统一经常是一种外在的统一。
当善被片面地加以强调的时候,就会导致对美的否定。
儒家虽然要求美与善统一,但却又无法消除美对于善的从属、附庸的地位,美自身不同于善的独立的价值始终未能得到充分承认,这就束缚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的发展。
道家美学是纯粹意义上的美学自然无为是道家对于美的根本观念,是道家哲学和美学的核心。
而这种观念是以顺应自然规律而取得高度自由为美,也就是以自然规律和人的自由的高度统一为美。
在道家的观念里,美包含了善而又超越了善,从而美也就获得了它自身独立的崇高的价值,不是善的附庸,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儒家美学还是一种伦理学的美学,美学是处处依附于伦理学的,那么道家美学则是超出了伦理学的,它已经是纯粹意义上的美学,其地位高于伦理学。
2、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的鲜明特征儒家以仁义、中庸为美,都是由意念、伦理、道德等思想境界的修为而出现的感受。
道家以道德、知足为美,讲究遵循大道贵信上德,是由宇宙的辽阔、自然的完美和人类局限而来,是从有限和无限、无为与有为的辨正中而出现的感受。
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儒家视善为美的根本,它极其重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审美与艺术,用社会性的伦理道德思想去陶冶感化人们的感情。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我们讲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首先要弄清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蕴含了大量的美学思想。
中国其他的传统艺术例如,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融合。
各种艺术门类既有自身的美学特性,又在审美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
在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从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大量工艺产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纵观历史的长河,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大量的文学家和美学家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专研和探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色的、博大的中国美学的脉络。
中国的传统美学思维更看中的是所谓的整体意识,其具体表现在就是合和的美学观。
中国文化中美学观是建立在中国哲学观念的整体意识上的。
以和为美,是在要求我们在评价或审美的同时要具有整体意识。
在古人的美学观中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这正是中国美学的整体观。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对和合观念的提出也正是是从孔子那里延续下来的。
由此我们不能看出,和合观也正是儒家思想的美学观念源头。
孔子提倡的美学观念,主要是要强调道德内容要包含到艺术中去,凸显善与美的高度一致。
从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上来分析,儒家的美学观念在中国美学观念中都是影响深远和地位显赫的。
不论是古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还是现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在处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二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中,大部分人都是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反对在二者之间进行不恰当的偏重。
以此为鉴,从儒家的美学思想的文质统一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自己对艺术的审美趣味和行为标准。
翻开历史的篇章,追求社会和谐的理念源远流长,它是以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首先从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他认为,万事万物都蕴含着阴阳两面,这两个面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作用形成和。
他认为这是天地万物生存的基本,也是宇宙万物生命的本源。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儒家主张入世,所以其美学思想是和现实、人世、社会紧密相连的;道家主张出世,所以其美学思想是远离尘世,追求自然、自由的。
它们的根本差别在于,儒家美学是伦理学美学,儒家注重探讨人格美,提出美与善的关系,完善人格美的概念;道家美学是哲学美学,它所提出的“道”的概念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它所提倡的“自然无为”的自然美是超越功利的审美观。
具体来说,儒道思想的主要区别和特征表现在:(一)在对什么是美的看法上,儒家认为善是美的根本,将美与善高度统一。
《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这句话里的美与善同义,是“好”的意思,都属于道德思想范畴。
《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的善就是美德,孔子强调美与善不能分离,美中有善,善中有美,二者有质的规定性和统一性。
可见儒家的美是与伦理道德相联系的,而道家则以自然无为为美,即以人的精神、情感的纯任自然的自由表现为美。
它所提倡的美是超越尘世超越功利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是“道”的法则,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只有按自身发展规律发展,才是自由的,才是美的。
(二)美可以划分为人格美、艺术美和自然美。
儒家的美学思想都有所涉及。
儒家将美与道德紧密联系,在对美的探讨中,它最先关注的是人格美。
孔子在《论语·尧曰》中提出了“五美”的人格标准,即:“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所谓“惠而不费”就是给别人好处、利益,对自己又没有牺牲损害;“劳而不怨”就是做事任劳任怨;“欲而不贪”就是可以有欲望,但是不可以过分贪求;“泰而不骄”就是心胸要宽大,不骄傲;“威而不猛”是指个人的修养要有威德,而并不是使人恐惧。
孔子对人格提出的“五美”,是针对统治者的,在孔子看来,“仁”是人格美的最高境界,是人格美的最高标准,他所提出的“五美”无不和“仁”相联系。
儒家和道家美学的比较中文系08级汉语言文学二班唐卉107摘要:从内在的、隐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
对华夏美学的贡献而言,儒家的功能主要在“建构”,即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提供某种秩序化、程式化、符号化的规则和习惯;道家的功能则主要在“解构”,即以解文饰、解规则、解符号的姿态而对儒家美学在建构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反向的消解,以保持其自由的创造活力。
关键词:儒家道家美学基本特征互补一、儒家美学的中心儒家美学的中心是反复论述美与善的一致性,要求美善统一,高度重视美与艺术陶冶、协和、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的心理功能,强调艺术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地、明确地、自觉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而不是从宗教神学的外在信仰出发去考察审美和艺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儒家美学突出了美的自然形式包含有社会的内容,这使儒家美学具有崇高的道德精神,但同时又使美等同于善,漠视了美不同于善的独立价值,继而使得人们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常常偏离到某种狭隘的道德比附的说教上,要求自然附会和符合人世的现实规范与秩序,从而束缚了对自然的正确理解和观赏。
儒家美学是与社会生活、政治状态紧密相关联的,作为其重要美学原则的“和”(人和),本身就包含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
作为矛盾结构,它强调得最多的是对立面的相互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作为反映,情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实现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的优美和壮美,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
从儒家哲学的整体气韵来看,其思想主要是外观的,它本身也极注重内观,但是它的内观是最终必须为其外观服务的。
论儒家美学思想的特征和演变(一)儒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流派,它与道家美学、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构成中国美学史上的四大思潮。
儒家历来把“诗”、“乐”、“艺”看作“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要手段,看成实现仁学、安邦定国的必由之道。
因此,美学(诗论、乐论、文心、艺境)在儒家学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对儒家美学思想的持征和演变作一番整体性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深入地了解儒家学说的整体思想,也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文化的根本特征。
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挥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乐传统、以“仁学”作为分析和解决美和艺术的根本立场,为儒家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于以恢复和维护“周礼”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把基于氏族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看成“仁”的根本。
在他看来。
只要人人都能按本性欲求唤起亲亲之爱,注重孝,泛爱大众,那么,“礼”即可以恢复,天下可大治,而“仁学”也就可实现。
孔子的美学是他的“仁学”的延伸、发展,其目的仍是为了“礼”的实现。
他强调人的心理欲求的满足必须符合礼义,同时也肯定符合礼义的心理欲求是合理的。
孔子美学的基本点在于:一方面充分肯定满足个体心理欲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处处强调把这种心理欲求的满足导向伦理规范。
根据这一基本观点,艺术的愉悦作用被认为是必要的,可以发挥的,但这种作用同时也被认为只有使群体和谐发展才有真正意义。
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导向伦理目的,个体的心理欲求必须与社会的伦理规范达到统一。
孔子正是根据这个基本观点解决他的一系列重要的美学命题的。
首先,孔子把“诗”、“乐”、“艺”看成是实现“仁”的一种手段。
他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技艺的自由、熟练的掌握,只有依据仁义道德、对人的成长完善才有真正的意义、他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
在他看来,吟诗习乐对于掌握礼义是十分重要的,“诗”能激发人兴起扬善去恶之心,“乐”有助于陶冶人的性情,唤起道德之心,这与强调以“仁”作为立身的根基是统一曲,目的都在造就仁人君子。
荀子的美学思想荀子(约公元前313-约公元前238)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他被认为是中国儒家学派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荀子的思想涵盖许多领域,包括政治、伦理学、宇宙论以及美学思想。
荀子的美学思想主要探讨了美的概念和价值,以及人类认识和表现美的方式。
一、美的概念和价值荀子还谈到了“内美”和“外美”的区别。
内美指的是人类内在的品格美德,例如仁爱、真诚、勇气和正义等等。
这些品格美德是美的基础,人们应该以这些为基石来追求外表上的美。
荀子认为,如果没有内美,外美就毫无用处。
二、人类认识和表现美的方式荀子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理解和表现美:仿效和超越。
1. 仿效仿效指的是通过模仿他人的美来追求美。
人们可以通过欣赏他人的美来了解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美的理念。
荀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自然和生活中的事物来寻找美的特征,并通过仿效这些特征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2. 超越荀子认为,通过超越自己的能力和常规来创造美也是一种表达美的方式。
他在他的作品《齐物论》中提到了一位名叫“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工匠。
这个工匠通过超越自己的技能和经验来创造了一些美丽的艺术品。
荀子认为,这种勇敢地挑战自己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激励人们超越自我,从而创造出更美好的东西。
三、结语荀子的美学思想为中国的美学和哲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强调了美的内在价值和利益,以及人们通过追求美来提高自己的品质和精神境界。
同时,他也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达美:仿效和超越。
这些思想对我们寻找美的意义和目的,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追求美的价值与价值观具有深刻的意义。
从刘兰芝形象塑造谈儒家“和”美理想史英新(烟台职业学院)抽要:儒謇从。
仁”的思想出发.认为只有。
文”和。
质。
蜕一,。
芙”争“善”统一,才能达到事芙要求。
信零审美理想在中国美学史上以至传统文化体系中影响很大。
根据这种“芙善统一”的现点.信家芙学建立了自己对艺术的审美标准:“和”。
孔子倡导的“和”的蔓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很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以这个“和”字为棱心的。
只有。
丈”和“质”统一起来.才能成为一个。
彬彬君子”。
刘兰芝善良、勤劳、不幕虚荣、蔑视权贵、终于爱情.同时又拥有芙貌,富有智慧.从容镇定,有良好的修养,是一种内外书谐的完美。
完美地体现了儒家。
文~质”统一。
荧”统一的审芙理想。
关键词:划兰芝:儒家;审美理想文学首先是审美的.她通过审美形象的塑造给人以美的享受,并非单纯的生理快感。
而是精神上的愉悦。
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具体到对审美的理想,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作为中国文化集大成的中国儒家对审美同样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儒家以。
仁”的思想为出发点,以。
和”为核心.认为审美讲求协调、和谐、调和.是。
美“与。
善”合一、。
质”与。
文”合一。
强调美是一种精神愉悦.而并非单纯的生理快感.构成独特的美学体系,自立于中国美学史。
并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审美理想的发展历程。
一、儡家。
美”、“善”统一的“和”美思想。
揽裙脱丝履。
举身赴清池”、刘兰芝.一个原本美好的生命毁灭了.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破了阴暗窒闷的历史长空。
.儒家认为生的意义。
不仅是指自然生命。
更重要的是从自然生命中所超升出来的文化特征与精神品格。
生命、生活的感性美应该是善、仁联系起来的德性美。
由此儒家认为文学的审美也应该是与善、仁相联系的.艺术包含了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所以孔子强调艺术要包含道德内容.强词。
美”与。
善”的统一。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美”是形式,“善”内容。
艺术的形式应该是。
美”的,而内容则应该是“善”的。
儒家设计思想及其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极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的哲学思想不仅从“仁义礼智”这几个角度影响着国人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模式,对于其他的领域也有着其独特的应用范围。
本文从设计学的角度来理解儒家思想,将儒家设计思想进行阐述并加以分析,从多个角度探索出儒家设计思想所具有的广泛性和适用性。
同时再对艺术设计作品进行分析,将其体现出的儒家设计思想在其中一一陈述,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出儒家设计思想对现当代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儒家思想;设计思想;艺术设计在诸子百家争鸣之际,儒家思想开始形成。
在此后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以孔子为中心人物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影响颇为深远。
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创造了一整套理论思想,也促进了中华文明以及中国的美学思想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地影响了设计学相关理论。
一、浅谈儒家设计思想从设计学的角度来看待儒家思想,从其中把握儒家思想的美学和设计哲学,这有助于我们今天的设计学发展,实现现当代的“礼”,达到追求中的和谐。
儒家的设计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高度统一,涉及的范围广泛,普适性强,在古代造物的手工艺和现代的设计之中都有所体现。
(一)美善统一在《论语》中孔夫子早已说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夫子的意思是内在的本质胜于外在的纹饰,人就会显得粗俗,外在的纹饰胜于内在的本质,人就会显得虚浮,外在的纹饰和内在的本质搭配得当,既质朴又文雅,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这里的“文”可以指外在的形式美或者是装饰,“质”是事物的本质也可以说是内容。
“文”与“质”这两者只有相称,才能达到“文质彬彬”,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的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质胜文”或“文胜质”都不够好。
所以有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里的“善”与“美”,也就同此前的“质”与“文”。
在孔子看来,“善”与“美”并不冲突,“尽善尽美”才是应该追求的。
第13卷第3期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V ol. 13, No.3 2010年9月Journal of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ept. , 2010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与交融互补性刘泽江(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张家港 215600)摘要: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作为构建中国古典美学框架的两大重要派别,从不同角度共同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平衡发展。
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在本质上既相互对立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正确区分两者的本质特征,挖掘两者在对立中的交融互补关系,对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美学思想;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429(2010)03-0028-04The Difference and Integrity between Confucian Aesthetics and Taoist AestheticsLIU Ze-jiang(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jiagang 215600, China )Abstract: Confucian aesthetics and Taoist aesthetics, both as the significant schoo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lassic aesthetic frame, emphasiz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natur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interperson, and the individual itself. In essence, the two kinds of aesthetics are mutually opposed and definitely related. It is of positive and realistic importanc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o make clear distinction of the respectively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aesthetics and discover the integrity from their opposites.Key words: Confucian aesthetics; Taoist aesthetics; aesthetic thought; traditional culture; value of times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美学思想多种多样,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贯穿整个中国美学史的两条主线。
儒道释美学思想传统研究和分析的艺术论文关于儒道释美学思想传统研究和分析的艺术论文一、儒家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儒家,是由孔子开创的。
儒家推崇伦理化的自然,通过自然的人化,把宇宙纳入人心,使自然物象得以人格化、情感化、伦理化,并强调个体内在伦理道德的充实性,从而达到精神的无限扩张和升华,由此确立美。
而儒家的美学思想则是由“道”来实现的,此处的道体现为人道。
孔子强调遵从“天命”,从而引申出儒家的“人道”。
中国古代哲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道、人道以及天道人道的相应、相和、相融、相统一的天人合一之“道”。
“天人合一”的思想决定了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精神就是在宇宙中、自然界、社会中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道”在儒家思想中通过人际关系的转化,就体现为“人道”,而“人道”在儒家学说中则表现为礼、表现为仁。
“仁”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要求把遵循等级制度的“礼”作为世人的内心自觉要求,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仁”突出表现了个体内心的精神力量,突出了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仁”在上述中表现为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仁学衍生到美学中则表现为个人崇尚的内在美和精神美。
仁或不仁,由个人的主观愿望和主观修养决定。
孟子在孔子哲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他的仁学思想体系,孟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之意,即仁者爱人。
孟子认为仁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仁,即是人心也”。
人要想提高自身修养应从内心“诚信”做起,自觉扩展爱心,达到“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的境界。
因此儒家美学提倡美与善的统一,提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儒家学说强调艺术作品要体现礼义之道,这一点在孔子对艺术的社会功用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儒家經典中的審美智慧徐放鸣,男,1957 年生,江苏靖江人。
徐州师范大学校长、文学院教授。
对美学及文艺学研究颇有造诣,是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
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特约主讲人,先后主讲了《另类英雄李云龙》和《我读孟子——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
核心提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是什么是美,如何欣赏美、审视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作者认为,大家要善于从古代经典中领悟先人的审美智慧,这将帮助我们具备审美眼光,提高审美能力,进而拥有一个诗意的、审美的人生。
今天我要谈的是——儒家经典中的审美智慧。
这是一个并不深奥的问题,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可以说爱美是人的天性,每个人不分性别、年龄、学历,都有对美的热爱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审美判断力。
但是,仅仅有着爱美之心就能够正确地审美吗?就能充分领悟和感受美的魅力吗?显然不行!我们需要了解有关美学的原理,了解不同民族和时代审美观的发展演变,特别是要善于从古代经典中领悟先人的审美智慧,这将帮助我们具备审美眼光,提高审美能力,进而拥有一个诗意的、审美的人生。
我们先从一个“千古之谜”说起。
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时候,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柏拉图曾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关于“美是什么”的精彩辩论。
他们列举了美是漂亮的小姐、美是漂亮的母马、美是竖琴、美是造型优美的陶罐,一直说到美是有用的,美是善的父亲,美是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但是他们辩来辩去,只是讲了什么东西是美的,而始终说不清美是什么,最后他们在一点上达成共识——“美是难的”。
这个结论表明,要说清楚美是什么,是很困难的事情。
这是西方人对美的最早的思考和追问,由此留下了关于美的千古之谜。
回过头看,我们东方的先哲是怎样解这个千古之谜的呢?在中国古代经典(包括儒家、道家、佛学等)中有着丰富的、也是精妙深刻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体现东方哲人智慧风貌的审美心得,这是我们最为宝贵的审美思想传统,至今依然对我们的当代审美生活有着深刻的启示。
论儒家美学的思想与特征
摘要:孔子是儒家的美学的创始人,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试看孟子的描述:“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滕文公下》)。
于是孔子就要寻找新的途径来规范人的内心,具体来说就是“承礼启仁”,也就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关系。
儒家学说在美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对于美学的思想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中国美学的特征。
关键词:和统一美善
儒家美学的中心是反复论述美与善的一致性,要求美善统一,高度重视美与艺术陶冶、协和、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的心理功能,强调艺术对促进社会和
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地、明确地、自觉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
孔子对于
自然界的东西,如山、水、树木、秧苗,并无直接的兴趣,因此从来不把自然
界的东西当做没的对象,不会为了欣赏而欣赏。
他欣赏自然界时,总是把它所
表现的特质,在人的身上找到相对应的情感,然后以以自然界为比喻和象征,
说明人的主体形态。
譬如他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水
活泼流动,表示人在变化万千的现实处境中可以随遇而安,不受制约。
山则显
示人内心沉静稳定,不仅临危不乱,而且安之若素。
再者,子在川上曰:“逝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的兴趣不在于河水流速,而在于感
叹人与时间与生命奔逝不返,暗示我们应该要及时努力进德修业。
由此就可看出,山水这些自然界的事物,其本身不足以成为审美观赏的对象,却只是被孔
子拿来作为比喻,暗示人的应行之道。
在《论语》中也有许多就人的形体和器物称为美的思想。
譬如,子夏曾引《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来向孔子请教。
“美目”之为美,因其合宜,如黑白分明,比例匀称。
再者,“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雍也》)。
宋朝是个美男子,说他美,并无关于人格,只是说他身材合宜、面貌姣好、看来俊俏而已。
孔子又说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娇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
子贡又曾
形容孔子学问之伟大,说:“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子张》)。
称宗庙为“美”,因其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
孔子的美学受恢复周礼最终目的的制约,有明显的保守色彩,且过多地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强调美统一于善,但孔子对美善统一的艺术基本原则的阐述
以及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美学命题,为儒家美学建构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从根本
上规定了儒家美学的基本特征的形成。
下面我们就说说其美学特征。
首先,儒家美学最典型地继承华夏民族古老的礼乐传统,对远古的巫术礼仪进行改造、扬弃,使“诗”、“乐”及各类艺术成为“仁学”体系的一个组成
部分。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
孔子讲究饮食之道,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他
当然能欣赏鲜美的肉味,但是在聆听韶乐之后,居然三个月之久没能分辨肉味,那是因为韶乐的美感远远超出了视觉味觉之上,音乐美已经通于人心。
真正的
音乐是无声的,所以才有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才有了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意在其中矣”
(《述而》)。
《荀子.乐论》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古人不能无乐。
”这里前面一个乐指音乐的乐,后面两个乐指快乐的乐。
快乐,是人
不可避免的人情,人不可能没有快乐之情。
“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
则乱。
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
”人有好乐恶苦之情,
如果社会没有相应的满足渠道,天下就会大乱。
乐就是古代贤王制作来防止天
下大乱的。
古代贤王制作音乐时就注意融道入乐,融善入美融入人情,以道来
泄导人情。
《礼记.乐记》的思路跟观点与《荀子.乐论》如出一辙:“故人不
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
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
”“夫乐者,乐也”古代礼乐传统是以氏族血缘传统为根基的。
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原始氏族社会的遗风并没有被消除,反而是长期地保
留下来,氏族血缘宗法关系和统治关系紧密结合。
血缘关系的长期留存使人与
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礼乐传统浸染着浓厚的伦理色彩。
不
难看出,从孔子开始,历代儒家的美学理论总是和礼义、伦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儒家美学因其基于血缘关系而统一于伦理学。
《乐论》、《乐记》均成于
战国时期,观点相同,文句也差不多,比较相近,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音乐
美学思想,也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对音乐美的基本看法,继承礼乐传统,用音
乐有节度的写到人情,使美乐相融。
其次,儒家美学把美善统一的境界看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主张艺术与伦理
的高度统一性。
儒家美学的一系列命题,如孔子的“文质彬彬”说,孟子的
“浩然之气”说,《乐记》的“致乐以治心”论,《毛诗序》的“志”与“情”统一说等,都是把艺术(诗、乐)和伦理(仁、礼)结合起来,体现着美善统一的
境界。
在儒家思想中,人的行为表现和社会风气也可以称为美的,这当然就可
能涉及善了。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颜渊》)。
这里
是以美通于善,见人行善,则促成之。
从政的要诀之一是:“尊五美,平四恶”(《尧曰》),五美是指“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
不猛”,这显然与从政者的美德有关,亦即牵涉于善。
孔子说:“礼之用,和
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
先王之道是指依据礼乐、相沿成习的
社会风气而言,此风气符合人的道德修养所需,可以称之为美。
至于“里仁为美”(《里仁》),这四个字更明显地把美等同于善,或者“以美为善之表现
形式”。
在儒家中,这种表现人行为和社会风气的思想,并不少见。
从这个层
面上来说,儒家美学突出了美的自然形式包含有社会的内容,这使儒家美学具
有崇高的道德精神,但同时又使美等同于善,漠视了美不同于善的独立价值。
此外,儒家美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注重“天人合一”,在
“天”(自然、自然规律)与“人”(人的意志情感)的统一中寻找美的本质。
儒
家美学把自然看成是可以体现人的情感和道德理想的,人与自然存在“比德”
关系,天人统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儒家美学突出了美的自然形式包
含有社会的内容,这使儒家美学具有崇高的道德精神,但同时又使美等同于善,漠视了美不同于善的独立价值,继而使得人们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常常偏离到某
种狭隘的道德比附的说教上,要求自然附会和符合人世的现实规范与秩序,从
而束缚了对自然的正确理解和观赏。
但这并不影响其寻找自然与人的统一性,
把人与自然合在一起,用自然表现人的情感道德,以寻求自然美的本质。
在儒
家看来,只有天人合一才能达到一种“中和”的状态,使情感世界处于和谐,
使人心合乎规范,使行为合乎礼义。
汉代大思想家董仲舒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
“天”与“人”关系的学说,深入地论述了对中国美学具有重大影响的“天人
合一”的观念。
董仲舒赋予“天”以“仁”的特性,将“天”人格化,同时又
肯定人“为天下贵”,肯定人的主导作用。
他正是在这一前提下论述“天人合一”的,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在他看来,“天人合一”突出地表现于人的情感变化同天(自然)的变化
的对应关系:“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贯也。
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
”这种“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美学观念,虽有其神秘性,但在中国美学史上常常成为
艺术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它影响了中国艺术美学中的文论、画论和书法理论,
是中国艺术意境说的理论根据之一。
孔子关于“具象之物”,大体提到三类:一是自然界,二是人与客观事物,三是人的行为表现与社会。
但总是强调一个和字,有美与善的统一,礼乐与人
情的统一,人与自然物的“和”,还有后来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也就是天
人之和。
这些无不表现了儒家美学的重要观点,这些都对后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风范大概就是如此吧。
强调人与外界的统一,以对外界事物的描述,来反
映人的具体行为,以告诫、暗示的方式向人们传达自己的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傅佩荣,中国美学论集.儒家充实之美,宝文堂书店出版 1989
(2)祁志祥,中国美学原理,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
(3)陈昭英,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许共城,论儒家美学思想的特征和演变,厦门大学学报 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