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自然风景的叙事作用及文化象征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电影中自然风景的叙事作用及文化象征
电影中自然风景的叙事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塑造影片的时代氛围。
电影的背景场景往往会展现一个时代
的风貌,使观众有一种亲身置身其中的感受;
二是烘托剧情的气氛紧张。
自然风光是电影素材中最重要的元素
之一,是构建紧张气氛和强烈情感的必要因素;
三是作为文化象征,让剧情更饱满和跳跃,让精神充实。
一些特
定的景象可能会引起观众对一个历史人物或者文化传统企图传递意义,从而激发观众的思考。
通过观看电影,通过电影中的自然风光,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更
多的文化底蕴以及情话的精彩,以表达更具意义的内容。
《诗影相和_跨艺术诗学视角下的电影《路边野餐》》篇一诗影相和_跨艺术诗学视角下的电影《路边野餐》一、引言电影《路边野餐》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诗意的画面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近年来备受瞩目的艺术作品。
本文将从跨艺术诗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电影中诗与影的和谐共生,分析其艺术特色与内涵,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观影视角。
二、《路边野餐》的艺术特色1. 诗意画面:电影《路边野餐》以优美的画面和细腻的色彩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场景。
摄影师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光影处理,将自然风景、人物情感以及故事情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
2. 叙事手法:电影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故事情节进行跨越时空的呈现。
通过巧妙地运用闪回、倒叙等手法,使得电影在叙述上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音乐与声效:电影原声音乐以及环境声效的运用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
音乐与画面的相互呼应,使得电影在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上更加完美。
三、诗影相和的跨艺术诗学分析1. 画面与诗歌的交融:《路边野餐》中的画面与诗歌相互呼应,形成了诗影相和的艺术效果。
电影中的每一个画面都仿佛是一首诗,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电影中的对白、旁白等也具有诗歌般的韵律感和意境美。
2. 叙事与情感的表达:电影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呈现。
在叙事过程中,电影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物的情感。
3. 音乐与画面的和谐:电影中的音乐与画面相互呼应,形成了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了渲染氛围、表达情感、推动情节等作用,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电影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四、内涵探讨《路边野餐》所探讨的主题深刻而丰富,涉及到人生、爱情、命运、孤独等多个方面。
电影通过诗意的画面、非线性的叙事以及音乐与画面的和谐统一,将这些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呈现。
电影中自然风景的叙事作用及文化象征
从古至今,自然风景一直被许多电影作为背景设置,无论是美丽的沙滩、苍茫的大海,还是雪山湖泊、草原等,都是使用过的拍摄地点。
自然风景不但可以丰富电影的视觉内容,而且还可以给电影添加叙事和文化象征的层次。
本文将从电影制作过程和文化符号来探讨电影里自然风景的叙事作用及文化象征。
第一,电影制作过程中自然风景的叙事作用。
自然风景背景不但可以为电影增添叙事节奏,而且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如,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保镖》中,主角驾车走在山间小路上,他们的行进速度相当缓慢,山路泥泞,曲折崎岖,自然环境的反映也把故事情节拉长,进而增加了行动者的紧张感。
第二,自然风景作为文化象征。
许多电影都巧妙地将自然风景用作文化象征。
例如,让雷诺的《天使爱美丽》中,蒙特利尔新天鹅堡作为一个城市象征,它代表着现代技术所带来的复杂性和现代主义,而法国边境的查尔斯河就把这种文化象征转化为了自然风景,正如蒙特利尔的河流,它反映了自然和社会两者之间的联系。
最后,电影《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的英国乡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把英格兰的芯片庄园、诗歌和民间传说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融入到电影场景中,其中有青草地、石头路、绿色山谷和满村野花,都在有机地构筑出英国乡村的叙事。
综上所述,自然风景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丰富叙事内容,而且也可以作为文化象征,深化电影的文化层次。
自然
风景所给电影带来的叙事和文化象征是电影剧情发展的催化剂,能够让观众在感受自然风景的绚丽美景中,深入理解电影的叙事结构和文化符号意义。
作者: 张瑾
作者机构: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116044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19-121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21期
主题词: 新海诚 《你的名字。
》 风景
摘要:新海诚最新动画电影《你的名字。
》取得了巨大成功,电影中唯美的画面以及独特的风景展示依旧是新海诚式动画的最大看点。
然而,新海诚的风景描写,绝非单纯的自然景物呈现,更重要的是将人的情感、文化记忆、共同情愫等融入风景中进行一种“物象呈现”。
基于此,文章从“乡村风景与都市风景”“风景与人”以及“风景与信仰”三个方面探讨《你的名字。
》中的风景意象及其文化表征,这有助于加深理解新海诚动画电影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论纪录片中的故乡叙事——以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为例论纪录片中的故乡叙事——以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为例导语: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形式,常常通过真实的记录展现世界各地的故事,其中包括了很多关于故乡的叙事。
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纪录片中一个精彩的例子,通过对故乡的特别解读,展示了人与土地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群体记忆的传承。
本文将从故乡叙事的角度来探讨这部影片。
一、纪录片与故乡叙事纪录片作为一种真实记录的形式,旨在传达生活的真实面貌。
而故乡作为每个人的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承载着个体和群体的回忆和情感。
因此,纪录片往往以故乡为主题,通过展现故乡的风景、人物和故事来展示人们对故乡深沉的情感和情绪。
而在这个过程中,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和手法也尤为重要。
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故乡叙事《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导演贾樟柯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了贾樟柯执导电影的故乡余杭的故事。
贾樟柯将镜头对准了余杭的人民,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工作、梦想和困惑。
通过纪录片的方式,他让观众深入了解了这个被现代化浪潮淹没的故乡,回归到真实的人们和土地中。
三、通过景观叙事感知故乡之美在影片中,贾樟柯通过对余杭的风景的拍摄来体现故乡的美丽。
余杭的自然风光和乡村风貌被如诗如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突出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通过镜头的巧妙运用,观众可以感受到余杭独特的山水之美,以及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
四、通过人物叙事传承故乡的记忆影片中的人物叙事也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一个重要特点。
通过对余杭人民的采访和记录,贾樟柯展现了他们的真实生活和情感表达。
在这些人物中,有平凡的农民、老师和工人,也有创意青年和艺术家。
通过他们的故事,观众可以看到故乡人民的坚韧与勇敢,以及他们对土地的深情厚意。
五、通过故事叙事呈现故乡的演变贾樟柯通过故事的叙述方式,展示了余杭这个故乡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所发生的变化。
从农民的生活和劳作方式的改变,到城市化进程中的失落和困惑,贾樟柯用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下了余杭人民在这个变化中的经历和记忆。
美学角度下的电影叙事隐喻与象征意义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用来娱乐观众的工具,更是借助视觉、声音、剧情等表现手法,传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电影的叙事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学手法是通过隐喻和象征意义来传递深层次的信息和主题。
本文将从美学角度探讨电影叙事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的艺术效果。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媒体,能够通过映像和声音的组合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
但是,电影的艺术魅力远不止于此。
电影的叙事隐喻和象征意义,往往是导演和编剧用来传递主题、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隐喻和象征意义,电影能够超越直接的表达,增加观众的沉思和思考,使电影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讨论电影叙事中的隐喻。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暗示或象征等方式,将一个概念、主题或情感以非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电影中,隐喻的运用可以通过影像的呈现、演员的动作和表情、剧情的设计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在瑞奇·格文斯的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整个剧情都围绕着主人公楚门生活在一个虚构的、由电视节目控制的世界展开。
这个虚构的世界隐喻了现实社会中人们所生活的虚幻、被控制和被操控的状态。
通过电影中的一系列细节和场景,导演成功地将这个隐喻表达了出来,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享受故事的发展,更是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现实与虚幻的界限。
另一个例子是史丹利·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
电影中的太空飞船被描绘为一个象征着科技的神殿,它的外形和内部的设计都与宗教的象征意义相契合。
这个隐喻表达了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和挑战,以及人与科技之间的永恒的关系。
观众通过对这个隐喻的感知,对人类对科技的探索和对未知的恐惧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除了隐喻之外,象征意义也是电影叙事中常见的一种美学手法。
象征意义是通过符号和象征物来传递特定的含义和主题。
在电影中,导演和编剧可以通过特定的符号和象征物来构建故事的情节和主题,从而带给观众更加深入的体验。
浅析环境景物在电影中的美学作用作者:李神采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08期电影中,环境是组成电影的重要元素之一。
从电影诞生伊始,镜头对准现实世界的生活,就不可避免地将生活的环境收入画内。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中就充分强调“景”与“情”的互动。
赋景以情,则景带人意,挑观者动情;寄情于景,则情景交融,景虽无言似千言万语。
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创作底蕴在古诗词中已有大量值得我们借鉴的景物描绘。
此外,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也充分强调景致当中情韵的重要性,成为评鉴一部佳作的重要审美元素。
一幅山水画的美学意味不仅停留在视觉中美景上,在水墨交融的宣白之内,画家将他独到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个性自然而然地融于一勾一点之中,运情于笔上,藏情于画中。
故一幅风景人物画作,满富深情,审美主体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为情所动,瞬间与创作者跨越时空以情相连,产生通感效应。
美之为美,必定存有超于表面赏心悦目的美景之上的深层意蕴。
对于环境景物的运用,需要创作者匠心独运地将环境景物赋予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象征意蕴,提升环境景物在影片中的地位,拥有超越人物情节的叙事要素之上更为深厚的美学意味。
一、环境景物奠定影片的整体基调和造型风格环境景物客观存在电影的环境之中,有着它独特的造型风格,电影可以借环境景物的造型形象奠定影片的基调风格,甚至表现影片的主题。
在中国电影百花齐放的20世纪80、90年代,在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们的作品中,曾形成一类影片风潮——西部电影。
文革结束,文艺新风吹遍大江南北,艺术家们怀着沉寂已久的创作热情,纷纷投入到电影创作中来。
祖国的大好河山当属西部,于是电影创作者们不约而同地将摄影机对准了西部高原的美丽风光。
届时涌现出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
《黄土地》、《人生》、《老井》、《黄河谣》、《红高粱》、《野山》等。
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当属代表作之一。
黄土高坡头顶蓝天无际,脚踏土地平原,蓝与黄,天与地,色泽分明,大自然质朴清纯的颜色搭配背景下,人们的内心也如这清朗的色彩般淳朴。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影视作品拍摄中自然风光的运用“为了营造史诗性的场面,自然风光是必不可少的。
好莱坞电影走出摄影棚时代以后,走向世界各地的奇异风光是一大热潮,史诗电影无疑是最于使用风光的电影题材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看,史诗电影和自然风光的使用是相辅相成的。
大卫·里恩的电影是这个时代电影的佼佼者:讲述的都是异域的故事—位英雄的历史传奇,异域的风光各不相同、雄奇诡异,在视觉上令人久久难忘一一为电影的视觉表现提供了极佳的场景。
而新奇的视觉体验对于观众接受并不熟悉的异国传奇来说,无疑是有巨大的帮助的。
在里恩的电影中,分别出现了这些异域风景:《桂河大桥》:印度支那的热带雨林。
《阿拉伯的劳伦斯》:阿拉伯的无垠沙漠。
《日瓦戈医生》:俄罗斯的雪原和西伯利亚的草原。
《瑞安的女儿》:爱尔兰贫瘠的海岸。
《印度之行》:印度的热带城市和北方的崇山峻岭。
自然风光的介入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远离西方世界的自然风景雄奇而壮观,风光的魅力给电影增色,简单地说就是“好看”;另一方面,每部影片的风光和片中情节、人物心理是吻合的,风景成了情节、人物之外的又一表意因素。
自然风光的魅力和宏大的史诗性场面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里恩电影中又一位不出场但时时在位的“主人公”。
“在我国的电影中,也有成功运用风景的例子,《红日》中的一些场面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红日》中的运动战场面极多,但绝不雷同:有平原行军,抢占山地,骑兵夜涉,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苏北平原、沂蒙山区、大小河流不同的风光尽皆出现,为影片增添了视觉美感:平原一望无际的宽广展示出宏大的气魄,根据地连绵不绝的良田表现出人民的幸福和军民间的鱼水深情,夜涉河流表现出解放军进军神速,并作为电影节奏显示战役时间的紧迫,沂蒙山区巍峨嶙峋的高山显示了战争的艰苦卓绝,又成为张灵甫和74师葬身之地的象征。
伴随着主题歌《谁不说俺家乡好》出现的山东风光,形象地表现出人民军队舍生忘死保卫的家乡的美好。
论中国西部电影中自然景物美感的独特性本文论述了自然景物在电影中的美学功用,分析了中国西部电影中自然景物美感的独特性。
其表现是:高原苍茫,黄河奔腾;野山朴拙,民风淳厚;高粱乱舞,生命怒放;可可西里,无尽苍凉。
显示出一种诗意的韵味,给人以震撼与回味。
标签:西部电影;自然景物;意境;美感;独特性电影中的自然景物,既可以当做人物活动的环境、人物性格形成的外因或背景来运用,也可以当做推动剧情发展,独立创造自身形象,发挥审美功能的主角来塑造。
优秀的导演总能根据自己艺术创造的要求,对自然景物进行艺术剪裁,或者让它渲染主人公生存的环境气氛,或者用它揭示人物情感心理,或者将它作为银幕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银幕的主体,让它展示相对独立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本文探讨中国西部电影中自然景物的美感独特性。
一、自然景物在电影中的美学功用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欣赏自然、天人合一的艺术与哲思传统。
早在先秦时期,孔孟等哲人就借山水进行人生之思。
而之前的《诗经》早已做过生命之叹。
中国传统艺术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佳作比比皆是;新兴的中国电影艺术,自然承传了这种优秀的艺术传统。
比如《柳堡的故事》主要描写的是战争环境下,一位军人与一个农家女的爱情故事。
影片通过对江南水乡优美风光的尽情渲染和描绘,为这段恋情灌注了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浪漫情调。
影片从头至尾在优美的民歌小调中,向观众展现出江南水乡的特有景色:那转动的和不转动的大风车和小风车,那为麦垛镶嵌着金边的晚霞,那小河岸边骑在水牛背上向远方走去的牧童,那摇曳多姿的柳树,那悠扬动听的牧歌,一幕幕田园风光和一曲曲古朴民歌,把影片营造的淡雅、隽永。
《早春二月》则通过描绘“小桥流水”式的江南风光,揭示人物内心的波澜,命运的变化,进而融铸一种情景交融的审美风格。
影片中通往西村的桥头具有重要的审美创造意义,他就像音乐的主旋律反复出现,不断强调着主题,又随着周围景色的变化,演出许多变奏。
肖涧秋曾怀着不同的心境几次走上桥头,而每一次人物心境的变化都有相应的景物变迁作映衬:一次是肖涧秋从文嫂家出来,走上石桥,周围是一片银装素裹的雪景;第二次是当肖涧秋与采莲在石桥上对话,天边乌云滚动,疾风摇动树枝,骤雨击打着荷花池水面;第三次是肖涧秋从西村回来,闪动的树木上叠印出文嫂惊愕的脸……由此,同样一个石桥,三个不同的情境,与同一人物三种不同的心境相交融,造成了三种意境美,也描画出主人公命运的变化。
电影与自然探讨电影中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表达和保护意识电影与自然:探讨电影中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表达和保护意识在当今社会,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扮演着引领流行文化和塑造社会意识的角色。
电影作品中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表达不仅反映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电影制作者对于自然保护的意识。
本文将探讨电影中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表达以及保护意识的体现。
一、自然景观的表达众多电影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瑰丽与壮美。
例如《阿凡达》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出绚丽多彩的潘多拉星球,引导观众进入一个奇幻而美丽的自然世界。
通过细腻而逼真的特效,电影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和力量。
同样,《生命的奇迹》以出色的摄影技巧和镜头运用展现了地球上多样而神奇的生物群落,让观众在电影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宏伟和多样性。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独特刻画,呈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
《千与千寻》中的汤屋,营造出了一个充满神秘与童话感的神奇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电影渗透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类似的,由日本导演宫崎骏执导的众多作品,如《龙猫》和《风之谷》,也都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传递出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的理念。
二、生态环境的呼唤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传媒形式,具备引发社会关注和激励行动的能力。
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重要的主题进行探讨,呼唤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
《地心引力》以太空为舞台,讲述了宇航员在太空中遭遇灾难后的生存故事。
电影中所展示的太空环境的残酷和脆弱,令观众对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产生思考。
电影通过故事情节告诉人们,应当珍惜地球这个唯一的家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另外,《绿皮书》以及《小妇人》等电影也从不同角度探讨和反思了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这些作品通过展示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让观众深刻意识到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将导致的后果。
通过人物的成长和转变,呼唤观众对生态环境采取积极的保护行动。
电影中自然风景的叙事作用及文化象征
作者:汪洋梓楠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7期
摘要:自然风景的展现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风景具有多重叙事作用及表意功能。
对风景的艺术展现,往往表达的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诉求。
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景更是象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以几部电影为例,浅析自然风景在电影叙事中的作用。
关键词:自然风景;象征;文化;情感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1-0134-01
一、电影的情感表达
无垠的大漠,成片的黄沙,独行的剑客。
一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透着无尽的雄壮,又带着一丝抹不尽的苍凉与迷惘。
《东邪西毒》在展现沧海桑田之后,留给人们思索的是该何去何从。
皑皑白雪,青黛色的树木与山川,远处那低矮的房屋,一黑一白。
缓缓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副绝美的水墨画。
精巧的构图将自然的景色更加富有生命力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无需多言,所有的情感便在画面之中缓缓流淌。
电影《情书》的开篇,美的宁静却又静的哀婉,情感的表达看似含蓄内敛,却又在细节中深入人心,令人沉浸其中。
一切就像爱森斯坦说的那样“风景是影片中最自由的因素,最少承担实在的叙事任务,却最能灵活地表达情绪、情感状态和内心体验。
”画面是纸,镜头是笔,光与色彩是颜料。
风景的展现,使得电影在增加审美价值的同时,更勾起了观众内心的一缕悸动。
自然风景在导演精心安排的构图之下,营造出符合电影主题的情绪氛围,牵扯着观众的情感神经,从而完成风景在影片中的情感表达。
二、文化的象征意义
光阴荏苒,往往一个事物所承载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它本身拥有的那层表象。
自然风景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更多时候它承担着社会象形符号的作用。
在历史长河里,随着文明的变迁、人类的进步,象征意义被越来越多的映射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一处风景,它是自然的产物,也是情感的体现。
它的构成往往渗透着社会道德、历史文化的多重影响。
电影里的自然风景不是山川河流的简单堆砌,它是文化的代言与文明的标签,是人们内心的情感认同。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因为文化的差别,相同的事物蕴含着不同的意义。
梅兰竹菊,在西方人眼中无非是植物罢了。
但在中国人眼里,那是坚贞品格与不屈精神的代表。
中国人偏爱梅花,因为其开在冬天,便赋予它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的含义。
日本人钟爱樱花,开时绚烂,落时高洁。
樱花是爱情与希望的象征,质朴纯洁。
粉白的樱花如同懵懂的少女,春日绽放,恬静美好。
电影中,这些象征景物的出现,往往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隐喻了电影的主题。
以电影《花与爱丽丝》为例,初春三月,樱花盛开,满树的淡粉色,与树下那穿着格子短裙、及膝长袜的少女,构成了一副再好不过的风景。
樱花烂漫,芭蕾优雅,少女青春。
不断重复出现的画面不仅仅营造了纯美的意境,更让人感受到影片所想表达的青春爱情的甜美羞涩,以及青春友情的真挚美好。
影片《黄土地》的色彩就如同它的片名一般,超过五分之四的黄土地构成了电影叙事的背景空间。
落日时分的千沟万壑,连绵不绝土塬,广袤的黄土地,庄严的沉默着,拥有温暖的颜色却又无比荒凉冷漠。
黄土地的博大宽厚,养育了一方生灵,孕育了华夏文明。
但同时它又背负着太多的苦难,隐含着太多的艰辛。
天的广漠、地的沉厚,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民族精神深深不息。
静静的黄土地、奔流的黄河水、高亢的信天游,一切都显得无比坚韧却又无比悲壮。
电影中所有的镜头都是导演的精心设计,每一个场景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
那些或崇高、或悲凉、或清新的美,无一不是为了隐喻烘托影片的主题与情感。
不管是黄土地还是粉色樱花,人们之所以能够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是因为了解这些景色背后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心理认同。
三、电影的叙事作用
在一部影片中看似相同的优美风景,往往会不止一次的出现。
除了前文中说的风景具有隐喻主题烘托情感的作用之外,贯穿始终的场景,也会构成影片的一条叙事线索,使得情节自然发展的同时能够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电影《只是爱着你》中,一片透过阳光的树叶,一泓清澈平静的湖水。
主人公诚人常去摄影的那片树林,恍如世外桃源般静谧清新富有诗意。
那里是女主角静流为了诚人决定尽快成长的地方,那里也是后知后觉的诚人爱上静流的地方。
那片树林更像是两人青涩爱情的见证,推动着影片缓缓向前。
电影《情书》中以皑皑白雪作为背景,开始了影片的讲述,又以皑皑白雪作为背景为整部影片画下句点。
这样白色基调的雪景几乎贯穿了剧情的始终。
主人公身穿黑色大衣从近到远,消失在观众的视野里。
这样的首尾交相呼应,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长镜头的运用更是将这份含蓄哀美,沉静温暖的感情描绘的淋漓尽致。
“风景是自然背后的文化,是通过树木、水、和石头表达的人类的想象力。
”风景或作为线索铺陈叙事,或作为象征隐喻主题,又或者是为了展现给观众它的审美价值,影片中的景之所以称之为景,是因为人赋予了它存在形式背后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英进,郑焕钊.民族文化,个人视野,多地记忆:当代中国电影的真实风景[J].文艺理论研究,2011(03).
[2]刘坛茹.当代中国电影中的自然风景与文化表征[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4(06).
[3]周月亮,廖祥忠.象思维:以电影中的风景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