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绪论 华东理工大学
- 格式:pdf
- 大小:9.15 MB
- 文档页数:56
各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我们的朋友?2. 为什么微生物能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3. 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4.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第二章病毒1、解释下列名词:病毒粒子、前噬菌体、溶源性。
病毒粒子:成熟的病毒感染单位,病毒复制的最后阶段,在宿主脂肪体细胞、血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核内复制,形成多边形和多角形的包含体,裸露或被囊膜包裹前噬菌体: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溶源性:温和噬菌体DNA具有整合入宿主菌染色质DNA中的特性,成为与宿主菌共生的原噬菌体,能随宿主菌的染色质同步复制而传给子代,这种特性称为溶源性。
2、什么是病毒?病毒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微生物之处?(作业1)3、简述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结构。
4、试用图示说明下列名词之间的关系:病毒粒子、核芯、衣壳、被膜。
(作业2)5、病毒有哪几种对称类型?每种对称类型病毒的形态是什么?试各举一例。
6、试以T系噬菌体为例说明病毒的增殖过程。
7、病毒是一种致病因子,也是一种具有遗传成分特点的因子,病毒的这种特性有什么生物学意义?(作业3)第三章原核微生物1、试根据细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2、细菌、粘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3、根据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解释为什么革兰氏染色后G+呈紫色,G-呈红色?4、比较细菌和放线细群体培养特征的异同。
5、以产甲烷菌为例,总古细菌的特点及其与细菌的不同之处。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1、微生物由于个体微小一般都是以其群体形式进行研究或利用,这必然就要涉及到对微生物的培养。
能否找到一种培养基,使所有的微生物都能良好地生长?为什么?2、试结合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内容,谈谈在选择、配制和使用培养基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
你们在实验中是如何做的?有何体会?3、试比较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几种方式的基本特点。
华东理工微生物课件41. 引言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华东理工微生物课件4将介绍细菌的结构、功能和分类,以及细菌在环境中的作用。
2. 细菌的结构和功能2.1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生物体,它们没有真核细胞的结构,而是由一个细胞膜包裹着细胞质。
细菌的结构包括:•细菌壁:细菌壁是细菌细胞外层的保护层,它可以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不同种类的细菌壁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这也是细菌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
•细胞膜:细菌细胞膜是细菌的外界界面,它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胞质:细菌的胞质是细菌内部的胶体溶液,包含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质,是细菌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
•核:细菌的核是细菌的遗传物质的所在地,它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实现细菌的繁殖。
2.2 细菌的功能细菌是非常庞大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它们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分解有机物:细菌可以分解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促进循环和分解。
•产生酶:细菌可以产生各种酶,以帮助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参与氮循环:一些细菌可以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用的形式,促进植物的生长。
•发酵:某些细菌可以利用有机物进行发酵,产生酸、醇和气体等物质。
3. 细菌的分类根据细菌的形态、生理特征和遗传特征,细菌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细菌分类有以下几种:•形态分类:根据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可以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染色性分类:根据细菌在染色时的反应,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
•代谢分类:根据细菌的代谢特征,可以将细菌分为厌氧菌和好氧菌等。
•分子分类:根据细菌的遗传特征,可以将细菌分为不同的属、种和株系。
细菌的分类对于研究细菌的生态学、病原学和应用学等方面非常重要。
4. 细菌在环境中的作用细菌在自然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第一章:绪论第一部分:本章要点(本章只有少数名词解释的考点)(一) 什么是微生物(二) 微生物的主要类型和特点(三) 微生物学的地位、任务及分科(四)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五) 二十一世纪微生物学的展望(六) 微生物学研究方法本章重点掌握微生物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应用, 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及前沿。
第二部分:复习笔记一、什么是微生物(名词解释考点)(一)定义:传统定义: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现代定义:一般是指绝大多数凭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或看清,以及少数能直接通过肉眼看见的单细胞、多细胞和无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二)类群:1.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2.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3.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三)特点:小(个体微小)µ m(微米)级: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n m(纳米)级: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器,病毒)简(构造简单)单细胞微生物简单多细胞非细胞(即“分子生物”)低(进化地位低)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1mm=103µ m=106 nm=107Ǻ分辨率:肉眼:0.1mm;显微镜:0.2 µ m;电子显微镜:10 Ǻ二、为什么要学习微生物1.微生物无处不在2.微生物对人类有利也有害。
因此,发掘、利用、改造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和改造有害微生物3.最终目的: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 10034 × 10 12吨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皮肤表面: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 亿个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福:1、微生物在许多重要产品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2、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帮助消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3、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4、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美妙的前景也是微生物对人类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第一章微生物的生长调节分化:是生物的细胞形态和功能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由一般变为特殊的现象。
细胞周期:指细胞的一系列可鉴别的周而复始的生长运动。
泡囊:是一种由单层膜包裹的细胞器,可看做是溶酶体复合物或内膜复合物的一部分,由高尔基体或内质网的特定部位释放,再输送到生长点与质膜结合。
其功能主要有:运输可将细胞壁拆开或扩建的各种酶,运输新的细胞壁成分,运输合成质膜的材料。
菌丝生长单位:可用菌丝总长度和菌丝分枝数目表示,即菌丝生长单位=菌丝总长度/菌丝分枝数目。
向自性:指一种确保同类菌丝高效覆盖固体培养基的机制,包括菌对聚集于环境中的负向化性反应,和对氧或其他营养要素的正向化性反应。
向化性:指一种以化学物质为刺激源的向性。
生长得率:假定所利用的基质与生成的细胞之间的固定化学计量关系。
第二章微生物的基础代谢发酵:广义上说,有机化合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分解代谢总称为发酵,而狭义将发酵定义为不涉及光和呼吸链,不用氧或氮作电子受体的生物化学反应。
能量偶合作用:指一种能量上可行的反应推动另一种能量上不可行的反应进行的过程。
能荷:可用ATP、ADP、AMP之间的比例表示,即能荷=(ATP+0.5ADP)/(ATP+ADP+AMP)。
水解作用(过程):将聚合物链切成基本组分的酶促过程,称为水解作用(过程),其相应的酶称为水解酶。
补给反应/回补作用(糖代谢中的补给反应):为了让TCA循环能够持续进行,补充因合成前体需要而从TCA循环中抽出的五碳或二碳二羧酸等中间体的反应。
第三章代谢调节和代谢工程共价修饰:指蛋白质分子的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与一化学基团共价连接或解开,使其活性发生变化的作用。
变构效应:指一种小分子物质与一种蛋白质分子发生的可逆的相互作用,导致该蛋白质的构象发生变化,从而改变这种蛋白质与第三种分子的相互作用。
安慰诱导物:能引起诱导作用的化合物称为诱导物,可以是基质、可以是基质的衍生物,甚至可以是产物,酶基质的结构类似物是出色的诱导物,但其不能作为基质被酶转化,这类诱导物称为安慰诱导物。
第一部分基础实验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和微生物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尤其是油镜的使用2. 熟悉几种常用微生物的个体形态3. 熟悉典型微生物的菌落形态并加以区分二、实验原理1. 显微镜的使用单个微生物是肉眼观察不到的,即使用高倍镜大多数细菌仍观察不清,故需用油镜观察。
在用油镜观察时,必须将油镜头浸入香柏油中。
香柏油的折光率为1.51-1.52,与玻璃片的折光率1.52相近,因此在物镜(玻璃)与标本片(玻璃)之间加入香柏油可避免光线从一个介质(玻璃)进入到另一折光率不同的介质(空气)而引起的散射。
2. 微生物的形态微生物种类繁多,根据它们的主要形态分为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四大类群。
微生物个体微小,要识别它们,一是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个体形态,二是直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群体形态)。
细菌的个体形态一般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种,放线菌是丝状菌,菌丝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孢子丝形态有螺旋状和分枝状两种,霉菌也是丝状菌,但个体较大,有的有假根、足细胞、青霉穗等,酵母菌则一般呈椭圆形,有些在特殊条件下能形成假丝。
菌落是由某一微生物的单个细胞或孢子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落。
菌落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细胞形态结构在群体上的反映。
每一类微生物都有其各自的细胞形态,因而其菌落形态也各异。
观察微生物菌落,首先要区别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四大类群的菌落。
细菌的菌落多生于培养基的表面,较小、光滑或粗糙、干燥或湿润,多具臭味,易被挑起。
霉菌菌丝分枝很多,相互交错形成菌丝体,其表面形成孢子层,菌落大多数呈绒毛状或棉絮状,不易被挑起,多具霉味。
放线菌菌丝形状与霉菌相似,因存在基内菌丝,故和霉菌一样与培养基结合牢固,不易被挑起,菌落较小,表面呈紧密的线状或粉状。
不少放线菌具特殊的土腥味。
酵母菌的菌落类似于细菌,因无菌丝组织而易被挑起,但菌落一般比细菌大、厚且透明度较差,乳白色,有酒香味。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细菌:狭义上指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且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广义上指所有原核生物。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渗透敏感细胞。
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的圆球形原生质体。
(中)间体:是一种由细胞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内部充满着层状和管状的泡囊。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栓菌”试验:设法将单毛菌鞭毛的游离段用相应抗体牢固的拴在载玻片上,在光镜下观察该细胞的行为,发现该菌只能在载玻片上不停打转而未作伸缩性“挥动”,肯定了“旋转论”的正确性。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会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正方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群肉眼可见、有一定形状和结构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基内菌丝:长在培养基内的放线菌菌丝,菌丝无分隔,可产生多种水溶性、脂肪性色素,是培养基着色,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的功能。
异形胞:是存在于丝状生长种类中的形大、壁厚,专司固氮功能的细胞,数量少且不定,位于细胞链的中间或末端。
静息孢子:是一种长在细胞链中间或末端,形大、色深、壁厚的休眠细胞,含有丰富的贮藏物,能抵御外界不良环境。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的生物。
真菌、显微藻类、原生动物都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故称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华东理工大学804微生物2020考试大纲(华理X学长整理)一、微生物学部分(配套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1、微生物学概述1.1 微生物学的定义1.2. 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类群1.3.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1.4. 微生物学的应用2、原核生物2.1. 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以及与真核生物的本质差异2.2 原核生物的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2.3.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2.4. 古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的结构和组成的特点2.5企鹅鹅鹅:一四意八舞六舞酒八武,古生菌几乎每年必考!3、真核微生物3.1.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3.2.真菌的主要类群(酵母菌、霉菌、蕈菌)及其个体形态、菌落形态和繁殖方式4、病毒和亚病毒4.1. 病毒的基本特点、化学组成、结构、大小。
4.2. 病毒的分类、宿主范围和形态。
4.3. 噬菌体的复制和一步生长曲线4.4. 温和噬菌体及其细菌的溶原性4.5. 亚病毒的定义。
亚病毒包括的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等的特性。
4.6. 目前国内外在主要病毒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和进展5、微生物营养、代谢和生长5.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及其微生物的营养类型5.2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5.3培养基的定义、种类及其应用5.4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和次生代谢5.5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5.6 代谢调控与工业发酵5.7 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5.8 微生物生长测定及微生物的生长规律5.9有害微生物的控制6、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6.1.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6.2. 微生物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6.3.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6.4. 基因工程原理及技术6.5. 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6.6. 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及功能基因组7、微生物生态学7.1. 微生物生态学的概念7.2. 自然界中微生物分布及菌种资源开发7.3. 了解目前已知的极端生命条件。
7.4.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7.5.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7.6.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7.7. 16S rRNA等基因在分子微生物生态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