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与扇体形成和分布_雷振宇
- 格式:pdf
- 大小:207.57 KB
- 文档页数:6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扇三角洲砾岩岩相及成因模式于兴河;瞿建华;谭程鹏;张磊;李晓路;高照普【摘要】玛湖凹陷斜坡带下三叠统百口泉组复杂砾岩为近源粗粒扇三角洲成因,根据砾岩的沉积特征,可细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及前扇三角洲,其中扇三角洲前缘又细分为前缘外带和前缘内带.根据沉积构造、颗粒形状、排列方式、支撑形式、胶结类型等特点精细划分了9种砾岩岩相,并总结了6种岩相组合序列,它们分别反映碎屑水道、辫状水道、辫状分支水道、辫流坝、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碎屑朵体等不同沉积微相环境.对比了夏子街、黄羊泉、克拉玛依扇三角洲的砾岩颜色、粒度、颗粒接触关系、结构与成分成熟度以及主要发育的砾岩岩相,进而理清了该区扇三角洲发育的控制因素、扇三角洲发育部位、物源供给强度、地形坡度与坡降规律;最终建立了西环带扇三角洲成因模式:夏子街扇三角洲为长轴持续供给型碎屑流主控的帚状扇三角洲,黄羊泉扇三角洲为山间供给充足型碎屑流与牵引流共同作用的朵状扇三角洲,克拉玛依扇三角洲为山前供给略少型牵引流作用控制的扇状扇三角洲.【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4(035)006【总页数】9页(P619-627)【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扇三角洲;砾岩岩相;成因模式【作者】于兴河;瞿建华;谭程鹏;张磊;李晓路;高照普【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由于砾岩具有组分多样、结构复杂、粒度范围广、物性差异大、测井响应差、横向变化快以及平面预测难等特征,并且砾岩储集层通常较为致密,造成其孔渗条件差、钻井难度大、勘探成本高、经济效益低,进而制约了地质学家对其深入而具体的认识。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北地区百口泉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邹妞妞;史基安;张大权;马崇尧;张顺存;鲁新川【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5(0)3【摘要】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纪—三叠纪强烈的同生断裂活动和逆冲推覆构造使西北缘三叠系为大型内陆坳陷湖盆沉积,发育多级坡折,大型坳陷湖盆坡折带控制了玛北地区扇体的发育.通过岩芯、铸体薄片及测井资料,结合地层超覆叠置、岩性纵向组合及砂体的展布分析可知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发育典型的扇三角洲沉积,根据沉积相标志和扇三角洲内部成因沉积单元的精细刻画,识别出3种亚相和11种微相:即扇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水上泥石流砾岩微相、辫状河道砂砾岩微相、平原河道间砂泥岩微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主河道砾岩微相、水下河道砂砾岩微相、水下泥石流砂砾岩微相、水下河道间砂泥岩微相、水下河道末端砂岩微相、河口坝—远砂坝砂岩微相;前扇三角洲亚相的前扇三角洲粉砂岩微相和前扇三角洲泥岩微相.玛北地区三叠系是在湖侵背景下多级坡折控制的扇体,扇三角洲是重力流与牵引流综合沉积作用的结果,向北东物源方向呈退积沉积,是一种典型的湖侵退积型扇三角洲.【总页数】9页(P607-615)【作者】邹妞妞;史基安;张大权;马崇尧;张顺存;鲁新川【作者单位】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准噶尔盆地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沉积模式 [J], 张顺存;邹妞妞;史基安;常秋生;鲁新川;陈波2.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口泉油田百口泉组冲积扇沉积特征 [J], 朱瑞峰;李继红;罗丹3.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探讨:以准噶尔盆地玛北地区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为例 [J], 彭飚;金振奎;朱小二;崔学敏;杨天博;石良4.陆相湖盆大型扇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演化规律——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为例 [J], 蒋庆平;袁晓光;孔垂显;李维锋;邱子刚;卢志远;常天全;刘凯;陈栋梁;李胜5.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三叠系百口泉组扇三角洲优质储集层预测 [J], 桑林翔;刘军;王贵文;王苏天;李全;张云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迁移特征刘振宇;徐怀宝;庞雷【摘要】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内以发育众多生长逆断层为特征,通过对断层生长指数、断层组合关系等的分析认为:断层的平面组合样式主要有平行式、雁列式、斜交式、正交式和帚状等5种类型;二叠纪时期断层以北东向为主,三叠纪-侏罗纪时期断层以近东西向为主,断层相互切割叠加,整体上呈弧形展布.断层的构造活动具有早期西部强于东部,晚期东部强于西部,以及从二叠纪到侏罗纪断层由西向东迁移、活动强度逐渐减弱的分区性和分段性特点.【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7(028)004【总页数】4页(P399-402)【关键词】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夏子街断裂带;断层;生长指数;构造迁移【作者】刘振宇;徐怀宝;庞雷【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2乌尔禾-夏子街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东北部,处于哈拉阿拉特山前,全长80 km,是一个受多期构造叠加影响的逆冲断褶带,由西向东,其走向先呈北东向,中间转为近东西向,尾部继而转为北东向,围绕主断层发育了许多与其平行或斜交的次级断层,共同构成一系列断阶,宽度约为16 km,平面上呈弧状。
该区以发育众多逆冲断层为主,在北西向和南北向的依次挤压作用下呈现出明显的分区性和分段性特点,影响着地层的沉积与剥蚀,控制着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可以说断层活动代表了构造活动[1]。
因此,研究断层的形成和活动规律,就能够揭示乌夏断裂带二叠纪以来构造活动的迁移特征。
前人对乌夏断裂带的生长断层研究时多以定性描述为主,笔者采用断层生长指数分析法,在断层构造特征几何学基础上,定量分析各级断层二叠纪以来各个时期的活动特征[2],以期对乌夏断裂带的构造迁移特征和有利油气聚集条件取得整体认识。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盆地之一,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方面具有非常高的开发潜力。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区域,该区域具有较为复杂的构造形态和构造演化历史,在石油地质和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深入研究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构造特征和石油地质意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1.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特征的分析和研究:该区域构造特征复杂,主要包括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岩浆构造等。
利用各类地质资料,结合地震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对该区域的构造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刻画和研究。
2.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沉积特征和油气地质意义:通过对该区域的古地理和古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对该区域不同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该区域的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及勘探潜力。
三、研究方法:1.地质实地考察:通过地面调查、岩石采样和地质剖面等手段,获取该区域的地质信息,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2.地球物理勘探:应用地震勘探、测井资料等地球物理方法获取该区域的地下结构与物性参数等信息,为后续地质分析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3.地质综合研究:通过对地质、地球物理等多种数据资料的综合分析,进一步掌握该区域的构造和沉积特征,探寻该区域的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
四、预期成果及意义:1.揭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为该区域石油勘探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2.探讨该区域的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为该区域的石油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3.为准噶尔盆地及其周边区域的地质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地质学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参考和基础。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向挤压构造与油气分布规律杨庚;王晓波;李本亮;石昕;李选;管树巍【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09(030)001【摘要】根据地面地质调查资料、卫星遥感影像地质解译成果、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最新解释以及地震剖面资料综合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向挤压构造是由该区发育的达拉布特左行走滑断裂、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以及北西向右行横向走滑断裂组成.其中,达拉布特边界断裂左行走滑作用是形成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和北西向右行横向走滑断裂的主要控制因素,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与北西向右行横向走滑断裂的交合部位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油气的主要聚集区域.【总页数】7页(P26-32)【作者】杨庚;王晓波;李本亮;石昕;李选;管树巍【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与研究中心,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与研究中心,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与研究中心,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与研究中心,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与研究中心,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与研究中心,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相关文献】1.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构造带为例 [J], 何登发;尹成;杜社宽;石昕;马辉树2.挤压域构造变换带内部构造类型研究——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构造变换带为例[J], 程光锁;陈安玉;胡来龙;周军;王英;王秀凤3.准噶尔西北缘斜向挤压构造与走滑断裂 [J], 杨庚;王晓波;李本亮;石昕4.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五-八区油气分布规律及成因 [J], 王屿涛5.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扇体形成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 [J], 雷振宇;卞德智;杜社宽;蔚远江;马辉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二叠纪逆冲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蔚远江;何登发;雷振宇;尹成;张立平;胡素云;董大忠【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04(078)005【摘要】笔者从1 60口单井剖面、15条联井剖面及5个层位平面渐次展开了准噶尔西北缘前陆冲断带二叠纪逆冲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研究.各种成因扇体(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在佳木河组和上乌尔禾组地层中最为发育,其沉积分布严格受不同时期活动的同生断裂控制.由早二叠世佳木河期至晚二叠世上乌尔禾期,扇体在克拉玛依夏子街地区叠置程度较好,由盆缘向盆内迁移、推进明显;在车排子-中拐地区叠置程度相对较差,局部略呈向盆缘老山收缩、后退趋势,表明红山嘴-车排子断裂带与克拉玛依-百口泉断阶带、乌尔禾-夏子街断褶带逆冲活动的强度及地域迁移性有明显差异.二叠纪总体为-由弱到强的前展式推覆冲断及渐进式扇体迁移模式,即随同生控扇断裂由老山向盆缘的前展式推覆活动,相应地,各构造带扇体逐渐由盆缘向盆地方向发育、推进,扇体面积不断扩大,显示出明显的渐进式迁移的沉积响应,两者形成良好的耦合性.进而引入"活动性指数"的概念与方法,对前陆冲断带同生断裂的冲断活动强度进行了定量化统计分析,据二叠纪冲断推覆事件的地层、沉积标识,识别出3个逆冲推覆幕、7个逆冲推覆事件,划分出P1j-P1f、P2x-P2ω、P3ω三套构造层序,并指出在P1f、P2x及P2+3ω各时期,由红山嘴-车排子→克拉玛依-百口泉→乌尔禾-夏子街构造带,同生断裂活动性趋于增强;在乌尔禾-夏子街断褶带,由早二叠世佳木河期到中、晚二叠世乌尔禾期,冲断推覆强度逐渐增大.【总页数】14页(P612-625)【作者】蔚远江;何登发;雷振宇;尹成;张立平;胡素云;董大忠【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西南石油学院,四川南充,63700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准噶尔盆地乌夏前陆冲断带沉降史与沉积响应研究 [J], 韩颖2.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纪沉积岩相模式 [J], 赵玉光3.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纪古构造对层序地层建造及沉积体系的控制 [J], 冯有良;王瑞菊;吴卫安;王春芳4.准噶尔西北缘前陆冲断带三叠纪-侏罗纪逆冲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 [J], 蔚远江;胡素云;雷振宇;何登发;张立平;许世军5.准噶尔盆地乌夏前陆冲断带沉降史与沉积响应研究 [J], 冯建伟; 戴俊生; 秦峰; 宋永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带构造变形机制--基于物理实验模拟研究豆方鹏;李江海;彭谋【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24(43)4【摘要】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育以红车(红山嘴、车排子)、克白(克拉玛依、百口泉)和乌夏(乌尔河、夏子街)为代表的边缘断裂系统,是影响石炭纪—三叠纪地层发育特征和控制油气聚集的关键因素。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带属性及形成机制是地球科学界广泛讨论的问题,并一直存在争议。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采用物理砂箱实验模拟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带构造变形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乌夏、克白断裂带主要由一条西倾的主断裂控制,两侧断裂不对称分布,为不对称状花状断裂。
红车断裂带主要由2条主断裂控制,呈雁列状分布,整体表现为近似对称的花状构造。
通过物理模拟正演,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早石炭世—晚三叠世演化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即残余洋盆俯冲阶段和右旋走滑阶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石炭纪—三叠纪地层圈闭发育,可能是逆冲断裂和褶皱形成的断鼻、断块和排列背斜,这些伴生构造圈闭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
【总页数】9页(P527-535)【作者】豆方鹏;李江海;彭谋【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3;P554【相关文献】1.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构造特征及物理模拟实验2.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成因机制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3.断裂控油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为例4.后撤式逆冲推覆断层成因机制及物理模拟r——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断裂带为例5.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演化的物理模拟实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组时代归属及层位关系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区之一,其中尤以其西北缘区域勘探成果显著。
乌尔禾组作为该区域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层位之一,其时代归属及层位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乌尔禾组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主要分布在乌尔禾-喇嘛戈地区。
该组下部地层主要包括沙塘子组和黑山头组,上部地层则包括苏吉特组和额尔齐斯组。
其中,苏吉特组和额尔齐斯组被认为是沉积时间对比明显的两个构造单元,其界线清晰,但乌尔禾组下部地层的时代归属和层位关系一直存在争议。
根据资料显示,乌尔禾组下部的沙塘子组厚度较薄,通常仅数十米到一百米,主要由泥岩和白云岩构成,地层学描述中也存在一些混沌和分歧。
黑山头组则表现为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的海相砂岩和泥岩,厚度几百米至上千米,常常与上覆的苏吉特组和额尔齐斯组错位叠置。
目前,学术界对乌尔禾组下部地层的时代认定较多见意见为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
乌尔禾组上部的苏吉特组和额尔齐斯组则相对明朗。
苏吉特组地层普遍为伊里木代-早志留世沙岩和泥岩,厚度达数百米至上千米;额尔齐斯组地层则为早志留世范围内的海相砂岩和泥岩,厚度一般在数十米到数百米之间。
两个地层构造单元之间界限较为清晰,常常由一厚度较小的泥岩隔开。
总的来说,乌尔禾组下部地层时代归属及层位关系较为复杂,尚待深入研究。
但其上部地层苏吉特组和额尔齐斯组的时代认识和层位关系已经相对明晰。
准确地认定乌尔禾组各层位的时代及层位关系,对于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及其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70211) 第一作者简介:雷振宇,男,44岁,高级工程师(博士),石油地质 收稿日期:2005-01-09文章编号:0253-9985(2005)01-0086-06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与扇体形成和分布雷振宇1,鲁 兵2,蔚远江1,张立平1,石 昕1(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北京100034)摘要: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经历了多次(期)不同性质的构造演化。
在新生代以后,表现出(类)前陆盆地性质,伴随区域构造运动发生强烈的碰撞挤压、冲断作用。
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推覆性质,产生了与断裂带平行的褶皱构造。
西北缘逆掩断裂普遍具有同生活动性质,对扇体的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主要表现为冲断作用持续发生,上、下盘地形相差悬殊,自冲断席上剥蚀下来的碎屑物堆积于断崖根部而形成各类扇体(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水下扇等),阶梯式逆冲断裂则形成多级扇体。
研究表明,从二叠纪到侏罗纪构造活动逐渐减弱,扇体规模逐渐变小;在平面上由于构造活动的位移,导致了扇体的迁移。
总体来看,百口泉-夏子街地区活动性最强,延续时间最长,形成的扇体规模较大、叠置程度高、迁移明显;车拐-克拉玛依地区活动性较弱,形成的扇体规模小、叠置程度差、迁移小。
关键词:准噶尔西北缘;构造演化;断裂活动;扇体迁移中图分类号:TE112.322 文献标识码:ATectonic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fans on northw estern edge of Junggar B asinLei Zhenyu ,Lu Bing ,Wei Y uanjiang ,Zhang Liping ,Shi X in(1.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PetroChina ,Beijing ;2.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mpany ,PetroChina ,Beijing )Abstract :The northwestern edge of Junggar Basin experienced multiphase tectonic m ovements of different natures ,and it appeared as a foreland basin since Cenozoic.Extensive collision ,com pression and thrusting occurred along with regional tectonic m ovement ,and faulting apparently had the nature of overthrusting ,resulting in fold structures to be in parallel with the fracture zone.The overthrust faults were comm only syngenetic and controlled obviously the de 2velopment of fans.Thrusting occurred continuously ,s o topographies on the hanging walls were grea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n the footwalls.Clastics denuded from the thrust sheets accumulated on the foot of fault scarp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various fans (alluvial fan ,fan delta and submarine fan ,etc.).Step thrust fault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multistage fans.T ectonic activities attenuated gradually from Permian to Jurassic and the sizes of fans decreased grad teral displacement of tectonic activities resulted in the migration of fans.As a whole ,the strongest and longest tectonic activities occurred in Baikouquan 2X iazijie area ,hence the fans in that area w ould be relatively large ,highly superim posed and largely migrated ;while those in Cheguai 2K aramay area were relatively weak ,s o the fans w ould be small ,poorly superim posed and shortly migrated.K ey w ords :northwestern edge of Junggar Basin ;tectonic ev olution ;faulting ;fan migration 在地理位置上,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西北以扎伊尔山和哈拉阿拉特山为界,西至奎屯,东至夏子街。
其大地构造部位处于西准噶尔褶皱山系与准噶尔地块之间。
全长250km ,宽20km ,面积 第26卷 第1期OI L &G AS GE O LOGY 2005年2月 约5000km2,地震及钻井资料证实,它是一个隐伏的逆掩断裂带。
它的形成是由于准噶尔-吐鲁番板块的洋壳在晚古生代向哈萨克斯坦板块俯冲、消减乃至发生碰撞作用,使该地区成为碰撞隆起带及与隆起带相邻的碰撞前陆型沉积坳陷。
碰撞作用形成了车排子-红山嘴-夏子街地区的巨型逆掩推覆构造。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西北缘曾经历了多次(期)不同性质的构造演化,但在新生代以后均表现出(类)前陆盆地性质,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为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它已成为我国目前重要的油气勘探和生产基地。
1 构造演化与原型盆地盆地的构造历史可以追溯到晚古生代,泥盆-石炭纪,准噶尔盆地是兴蒙海中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周缘为深水海槽,因此,深水沉积主要发育于地块周缘。
石炭纪末,随着周缘海槽的再次由北向南收缩闭合,准噶尔盆地开始由开放型海相盆地向封闭型陆相盆地转化,进入了盆-山构造沉积发展体系。
早二叠世佳木河期,盆地周缘海槽已基本收缩闭合;早二叠世晚期,盆地周缘海槽已全部褶皱成山,火山活动减弱。
由于盆地周缘褶皱山系向盆地冲断的推覆作用,致使早二叠世末准噶尔盆地中相对于边缘冲断推覆带形成了西北缘前陆盆地。
盆地坳隆格局也在此时期初具规模,形成了巨大的玛湖-盆1井西坳陷。
西北缘早二叠世发育了一套火山-火山碎屑岩相和水下扇、扇三角洲碎屑岩沉积相。
中、晚二叠世西北缘盆地边缘褶皱山系持续向盆地内挤压推进,发育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积,但在构造间歇期和盆地内部也发育有辫状河相、正常三角洲相、陆缘近海湖或湖泊相沉积[1]。
从其对各时期扇体的控制作用分析,同生断裂大多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活动的特点。
晚二叠世时沉积范围逐渐扩大,西北缘继承性发育了一个北东方向延伸的沉降中心,最大沉积厚度超过3000m。
三叠纪初,盆地整体抬升遭受剥蚀,随后进入了整体沉降-抬升的振荡发展阶段。
此时期准噶尔盆地已成为统一的浅水湖盆,且由于周缘山系的夷平处于泛盆地沉积阶段。
盆地西北缘继续承受了一定的挤压、扭压应力,形成了一系列冲断、褶皱、不整合及超覆等构造组合,并发育大量同沉积断裂,绝大多数同沉积断裂控制了扇体的相带边界和分布,部分断裂还控制着扇体的沉积厚度和岩相特征。
印支运动在准噶尔盆地表现为:盆地周边的主控断裂除了同生性活动外并兼有明显的扭动,盆地北缘一些主控断裂还表现出强烈推覆活动,著名的克拉玛依-夏子街推覆体就是在印支期发育起来的。
三叠纪末,盆地发生整体抬升,形成了三叠系和侏罗系之间的区域性不整合。
此后进入燕山构造层的发育和演化。
侏罗纪基本继承了三叠纪的盆地面貌,构造活动有所减弱(同沉积断裂),但依然控制着侏罗纪扇体的相带展布、相带边界,部分断裂控制着扇体的沉积厚度、岩相及沉积边界。
除早侏罗世形成规模巨大的扇体裙外,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扇体的发育程度和规模均较三叠纪扇体明显小得多。
白垩纪—早第三纪是准噶尔盆地比较稳定的时期,盆地边缘缓慢隆升,盆内相对沉降,沉积了一套较粗的磨拉石建造,盆地边缘白垩系普遍遭受削蚀,与上覆地层呈大角度不整合接触,所以其原型盆地沉积范围要大于现今的残余地层区域,估计应与现今盆地范围相当。
早第三纪又经历了一个更稳定的时期,接受了一套细粒的稳定沉积物,沉积范围亦与现今盆地相当。
燕山运动是广泛发育于我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
在准噶尔盆地中,涉及到侏罗纪、白垩纪区域性构造的运动有3次:①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与下伏西山窑组之间的不整合;②为白垩系底界与侏罗系之间的区域性不整合,上侏罗统在西北缘基本缺失;③以下第三系与白垩系的不整合为代表,在盆地东部地震资料上可清晰地看到下第三系与下伏地层反射波的相交现象。
2 断裂分布与活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可划分为西北缘断阶带、中拐凸起、玛湖凹陷西斜坡和昌吉凹陷西斜坡等几个次级构造单元。
西北缘冲断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西南的红山嘴-车排子断裂带、中部的克拉玛依-乌尔禾断裂带和东北部的乌尔禾-夏子街断裂带。
它们首尾衔接,向盆内凸出而成弧形断裂,3 第1期雷振宇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与扇体形成和分布87 个弧形断裂带,即3个舌形推覆体,彼此之间的衔接部位常常发育横向断裂,并具有以下特征。
(1)层间滑脱显著,东段推覆距离大(图1)。
以各层系底界计算水平位移,侏罗纪为0108~0132km ;三叠纪为014~114km ;二叠纪为3~715km ;中、晚石炭世为8~16km ,最大超过20km [2]。
从二叠系及中、上石炭统底界计算的断距来看,水平断距明显大于垂直断距,如夏红北断裂二叠系底界水平断距为514km ,垂直断距只有214km ;乌兰林格断裂二叠系底界水平断距为714km ,垂直断距仅112km ;白碱滩断裂中、上石炭统底界水平断距16km ,垂直断距为412k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