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镜
- 格式:ppt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文言文《三镜》原文及译文赏析三镜郑文贞公①魏徵寝疾,上②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③。
又遣中郎将④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
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⑤,指衡山公主欲以妻⑥其子叔玉。
戊辰⑦,征薨⑧,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⑨,陪葬昭陵⑩,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⑪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⑫。
”悉⑬辞⑭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
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
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上思徵不已⑮。
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⑯,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阅读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今葬以一品羽仪()2.悉辞不受()3.上思徵不已()4.非亡者之志()二,翻译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三,由上文的故事可知"上"即为_____,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在位期间,善于采纳臣子的建议,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_____的局面.参考答案一,1.现在2.推辞3.停止4.心愿二,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看出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贞观盛世)注释1.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为“文贞”。
2.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3.道:道路。
4.中郎将:皇家侍卫军中的武官。
5.第:家宅。
6.妻(qī):这里作动词“许配”讲。
7.戊辰:指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日。
8.薨(hōng):公侯之死称薨。
9.羽葆鼓吹:羽葆是用鸟羽装饰的车盖。
鼓吹指鼓吹乐队。
皇家给羽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葬礼的重视,对死去大臣的荣宠。
10.陪葬昭陵:王朝特准大臣在皇陵附近埋葬叫陪葬。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坟墓。
11.今:今天。
12.志:愿望。
13.悉:全部。
万物生机萌发,南京玛丽孕育华夏生命一直以来不孕不育都呈现着居高不下的趋势,现代女性不孕不育的程度大幅上升已经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地步,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现代病,面对不孕不育,很多女性朋友都显得束手无策,甚至对自己如何患上不孕不育都一窍不通。
不孕不育要怎么样才能得到解决呢?说到不孕不育,值得一提的就是南京玛丽妇科最新的技术“三镜一丝”了。
何谓三镜一丝呢?三镜第一镜:输卵管镜它是一种可以直接进入输卵管的内窥镜,通过端口镜头将病变部位的状况直接呈现在医生眼前,并可将图像记录下来。
对输卵管内膜病变及病变程度进行直接评价的方法,它可在宫腔镜、腹腔镜引导下(或独自)进入输卵管腔,观察输卵管内各段内膜形态,了解输卵管腔内正常解剖生理及病理学改变,提高对输卵管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应用于不孕不育患者的检查,为输卵管病变作直接观察,为输卵管狭窄、阻塞等病变的病因提供依据,为后续治疗方法的选择作准备。
三镜第二镜:宫腔镜宫腔镜不仅能确定病灶存在的部位、大小、外观和范围,且能对病灶表面的组织结构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在直视下取材或定位刮宫,大大提高了对宫腔内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更新、发展和弥补了传统诊疗方法的不足。
经宫腔镜治疗后不仅使原来靠传统方法需切除子宫的患者避免了开腹手术,同时还可保留子宫,减轻患者痛苦。
宫腔镜检查也可用于不孕原因的诊断,子宫畸形矫正,在必要时还可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三镜第三镜:阴道镜阴道镜是一种妇科临床诊断仪器。
适用于各种宫颈疾病的诊断,它能将观测到的图像放大10~60倍,发现肉眼不能发现的微小病变。
借着这种放大效果,医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子宫颈表皮上的血管为诊断提供依据,使患者提前得到有效的治疗。
何谓“一丝”:美国COOK导丝是目前治疗输卵管不通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导丝细至0.15毫米,细如发丝,在内窥镜透视下进行直观操作,清晰准确,安全高效。
三镜一丝的技术造福了更多的女性,到目前为止,南京玛丽妇科医院已经成功为7000多例女性解决不孕烦恼,不孕不育的造成原因有很多,所以一般来婚后一年没有怀孕就应当引起注意,需及时到医院检查不孕不育原因。
【写作指导】给自己的心灵装“三镜”作文导写及范文引路【文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具功用的镜子:望远镜——放眼远方,显微镜——揭微显隐,太阳镜——抵挡强光,哈哈镜——开怀一笑。
这些镜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颇有寓意和启发。
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以上必需的“镜子”,那么,你怎么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选择与思考。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材料从物理功能方面提示了四种镜子的作用,而联系人生,四种镜子又都有心灵作用: 望远镜——志存高远/心怀远方/目光要长远,风物长宜放眼量:显微镜——努力看清自己的不足/交友识人要看细/善于发现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太阳镜——看淡名利,看轻荣辱,拒绝诱惑:哈哈镜——乐观豁达,笑对烦恼、苦难等。
考生应当选定上述四镜中的两镜,分析、挖掘其中的寓意,然后结合人生、社会现实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即可。
【范文展示】用好四面镜子成就人生精彩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拼搏是走向成功的桥梁,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金钥匙。
广大青年要以拼搏之姿、奋斗之态,用好人生“望远镜”“显微镜”“太阳镜”“哈哈镜”,立长志、察秋毫、淡名利、常乐观,奋力谱写青春华美篇章。
用好人生“望远镜”,立长志、看长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人要看得远,就必须站得高。
然而,用眼睛看到的只是需要高度和视力,不到的地方如未来、长远则需要眼力。
年轻干部人生之路刚刚起步,要想有所作为,就得用好人生“望远镜”,立长志、看长远。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人生短短几十载,要将有限的生命变得有厚度、有宽度,就得立志做大事、有建树。
现实生活中,那种只会紧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鼠目寸光、斤斤计较、患得患失、锱铢必较之人,难以有作为、成大器。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要以长远之心谋未来、谱人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常常教导青年科研人员随身带上“三面镜子”:一是“放大镜”——扩大视野,跟踪追寻有效线索;二是“显微镜”——放大信息,看清其内容和实质;三是“照妖镜”——鉴别真假,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这“三面镜子”,不仅做科研需要,为人处世也需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三镜相照 征程生辉□江苏省阜宁中学 邓杰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所说的放大镜、显微镜、照妖镜,正是他对中国科研青年的三点期望和要求:拓宽视野,看清实质,明辨是非。
其实,这里的放大镜也可以理解为“望远镜”。
推而广之,镜中也蕴藏着立身行事、为人处世之道。
人的眼界决定着境界,也决定着其发展的上限。
身处阴沟却依然仰望星空之人终会逃离深渊,而光芒初现却小富即安之属常常泯然众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有志之士不能不拥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们肩负着“兼善天下”的重大使命,并要为之奋斗终身。
我始终认为,想是做的前提,而看则是想的基础。
荀子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远眺,才能知道世界的灿烂盛大,才能确立心中的诗和远方,才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要想解决好问题,首先必须看清其实质。
只有这样,才能切中要害,药到病除,而浮于表面的医头医脚,只能治标,却不能治本。
在一场关于“内卷”的辩论赛上,辩手席瑞一针见血地指出,内卷的实质是社会资源的缺乏,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坚持发展理念,把蛋糕做大,而非让大家别“卷”。
此论一出,石破天惊,压倒全1415场,最终他所在的一方完胜对方,这就是认清实质、抓住根本的重要性。
借助“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从更深层洞察问题,从而拨开迷雾,科学施策。
生活于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我们每天接收着成百上千的信息,也与形形色色的人打着交道。
其中有各路神仙,但也不乏一些牛鬼蛇神,他们搬弄自己的一知半解招摇过市、欺世盗名,抑或用自己猎取甚至炮制的雷人言论、虚假信息在网络上狂轰乱炸,传播负能量,惟恐天下不乱。
什么是“三镜”理念?运用“三镜”如何让企业责任落实到位?2016-08-16中国安全生产网近年来,不少企业想方设法积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努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其中,有的企业积极推行“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三镜”理念,标本兼治,持续推进。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将“三镜”理念落实到位呢?神华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矿运用“三镜”搭建安全生产平台:用“放大镜”看待问题,搭建“人人想安全”平台。
对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隐患,用“放大镜”来认真解剖分析,找出安全隐患的根源,让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同时,从安全文化机制渗透入手,引导和教育职工认识安全生产和标准化作业的重要性,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锻炼职工的操作技能,实现职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用“显微镜”排查隐患,搭建“人人会安全”平台。
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坚持“制造隐患就是制造事故”的理念,结合精细化管理要求,坚持全方位动态管理和安全大检查制度,加大现场管理力度。
要求安全管理人员在上岗巡查时,“显微镜”原理来积极做好隐患排查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现场中存在的问题,使各项工作随时置于动态监控之中,消除安全盲点。
用“望远镜”制定措施,搭建“人人能安全”平台。
在安全措施规划制定上,狠抓安全预防措施,突出严细管理,用“望远镜”理念来超前规划,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责任体系。
另外,该矿还利用班前会,加强职工对安全知识的学习,让职工熟记各种安全知识,时刻牢记安全理念;不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技能考试,让职工时刻绷紧安全弦。
(王瑞雄)发挥管理者的引导力再好的措施和方法,还得靠执行。
没有执行力的措施和方法,一切皆为空谈。
现场职工发自内心的执行力来自哪里?是来自于相关事故的切身体验,还是来自于对隐患危害性的认识?人的行为来自于思想的支配,只有感受到隐患的危害性,安全意识才会增强。
但问题的关键是,部分管理者只会就事论事,不会从事故发生的根源上进行分析,安全教育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不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唐太宗论三镜文言文翻译
(最新版)
目录
一、唐太宗的三镜理论
二、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三、唐太宗与直言进谏、纳谏之风
四、唐太宗的历史形象与偶像气质
正文
一、唐太宗的三镜理论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被后人称为“三镜理论”。
唐太宗认为,用铜作为镜子,可以让人端正自己的外表;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了解国家的繁荣和衰弱;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
他时常保有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的过失。
二、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唐太宗李世民给大多数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虚心纳谏。
他确实非常重视臣下的意见,但是在听取完臣下的意见后,他仍然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虽然他有时左耳进右耳出,但他仍然能够建立起开明纳谏的形象,受到普通大众的仰望。
三、唐太宗与直言进谏、纳谏之风
在唐太宗认真求谏的鼓励下,贞观一朝君臣确曾一度形成了一种直言进谏、纳谏之风。
在唐太宗的时代,许多大臣都敢于向皇帝直言,提出批评和建议。
例如,民部尚书裴矩在隋朝时期就以佞幸著称,但在唐太宗的统治下,他却变得非常敢于直言进谏。
四、唐太宗的历史形象与偶像气质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被认为是一位开明、睿智、谦虚的皇帝。
他的三镜理论、虚心纳谏的行为,以及他所提倡的直言进谏、纳谏之风,都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理想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