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XX苗族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6
乐秋乡苗族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乐秋乡苗族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县人队办副主任――杨春秀一、乐秋乡苗族渊源及分部情况(一)渊源:乐秋乡境内居住的苗族多属白苗,多以杨姓和罗姓为主,迁入南涧县居住最早。
据杨姓老辈口传,迁入至今已300多年。
首入南涧是在清康熙中叶后期。
这支苗族人,是明崇祯三年(1630年),以贵州苗民为主,系滇、川、黔、桂的壮、彝等族人民英雄联合起义失败后被迫迁入云南。
清康熙末、雍正初,在所谓“云贵大患,无如苗蛮”的反动思想支配下,清政府对苗族的统治极为严酷。
故由贵州迁入云南的这支苗族经滇南然后沿把边江上溯进入南涧县境内。
最初,落脚于无量乡木板箐。
后来,又循把边江源沿无量山主脉上移。
曾游居过宝华镇的核桃箐、阿克塘,拥翠乡的铁厂、瓦午,碧溪乡的凤仙、汉江河、桂花箐、赖字打比等地。
继而又北上至无量乡首部的乐秋乡地区,并以此为中心而四散游居。
如今乐秋乡境内的苗族群众,自清代康熙时迁入南涧县境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3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一般都经过七八次搬迁,有的个别家族则经过十三、四次的游居。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苗族群众才全部定居下来。
(二)分部情况:现在乐秋乡境内世居苗族分布于4个村委会15个自然村共192户716人。
苗族居住地多是同为一个支系者各居一片,同宗的近代家支自成一村。
民国时期,苗族无固定的居所,每一居住点的苗家都未超过5户,单户独居者较普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苗族的自然住村,不论聚居和杂居,其住户变化不大。
目前,乐秋乡最大的苗族村落下大湾也只有29户,而且是由相距1至2公里的3个自然居住点组成。
二、发展过程及现在发展情况(一)发展过程苗族群众由清康熙时迁入南涧县境内至今,其经济形态依序经历了以狩猎为主、半猎半耕、农耕为主3个阶段。
苗族群众迁入初期,因没有土地作生产资料,仅凭传统的狩猎技能、靠猎取禽、兽维持生存。
当时,苗族群众使用的生产工具很粗简,每个家庭一般只有弩、箭、网扣、砍刀、小刀以及简易的手工织麻机。
乡镇民族文化发展情况汇报材料乡镇民族文化发展情况汇报材料尊敬的调研组各位领导:按照政协xx县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xx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将xx乡民族文化发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一、xx乡概况及少数民族基本情况(一)xx乡基本概况xx乡位于xx西北部,东接xx街道,西接**县大庄镇,南接铜厂乡,北接**县土官镇,总面积154.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608米,在境内老**山顶,最低海拔1300米,在境内普厂村委会下普厂,属亚热带立体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4.8℃,近五年平均降雨量528毫米,主产烤烟、玉米、小麦,政府所在地xx村,海拔1815米,距县城44公里。
全乡辖6个村民委员会,83个村民小组,126个自然村。
近年来,在省、市、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乡、产业富乡、文化兴乡、开放活乡”的发展战略,持之以恒打基础、调结构、建支柱,全力以赴建生态、惠民生、强党建,努力把xx 打造成为生态文明示范乡、美丽乡村示范样板乡和体验式乡村旅游首选乡,推动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xx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457万元,增1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7元,增13.4%。
(二)xx乡少数民族基本情况1.xx乡彝族主要集中居住在甲浦核桃箐村,该村庄距离乡政府8.5公里,距离县城32.5公里。
核桃箐村共有农户131户,534人,彝族群众收入主要以烤烟种植为主。
核桃箐被一条山箐一分为二,村内民居沿着山坡一级级建盖在老**半山腰,村庄前有一座小水坝,地理环境优美,是一个可以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发展民族风情观光旅游的彝族村寨。
20xx年通过农开项目在核桃箐村内修建了一个面积达250平方米的观景台,用于核桃箐彝族群众开展文化活动。
2.xx乡苗族主要聚居在罗尹歪头山自然村,位于xx乡北面,距离乡政府16公里。
歪头山村耕地面积600亩,林地1968亩,全村共有苗民75户,255人,党支部1个、有党员9人,有三个自然村,是xx乡唯一一个苗族聚居地,也是全县苗族聚居最早较为集中的村寨。
惠水县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删减稿惠水县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删减稿我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重视民族文化工作,推动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有利于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旅游增收致富,富民惠民;有利于繁荣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建设和谐小康新惠水。
一、我县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一)少数民族人口情况惠水县全县总面积2470平方公里,辖8个镇17个乡201个行政村。
境内居住着汉、苗、布依、毛南等14个民族。
全县现有人口452520,其中:少数民族27029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1%,苗族9976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布依族16662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8%,毛南族2630人,其他民族1899人。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情况我县世居的布依族、苗族、毛南族三个主要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不乏艺术珍品,芦笙、吊脚楼、蜡染、枫香染、扎染等,这些都是当地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代表;在非物质文化方面,每年的“三月三”、“六月六”、“糯米坡节”、“端午节”、“摔跤”等传统节日、歌舞,特别是《好花红》布依民歌,现在已成为我县甚至全省的文化品牌,也是珍贵的遗产。
而这些都是大山里的苗族、布依族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既是我县民族历史的积淀,也凝聚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它是在漫漫的时空之中淬炼而成、既无固定的实物存在形式却又存在于每一个族1人、每一个村寨、每一刻的生活之中。
它根深蒂固地在几千年数百代苗族、布依族的生活中顽强传续,却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大潮中渐渐风化流失。
为挖掘、保护、传承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宣传展示我县民族文化。
我县在2004年完成了“中华布依第一堂屋”的展示;2017年拍摄了宣传布依族文化的数字电影《好花红》;先后举办了三届好花红艺术节。
全文共计7643字某乡镇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汇报材料
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促进壮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XX乡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到XX调研工作,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建议及贯彻落实《中共曲靖市委、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决定》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XX乡位于师宗县东南部,是师宗三个民族乡之一,全乡辖13个村委会129个自然村13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716人,以壮族为主的苗、彝、回等少数民族13489人,占总人口的38.9%,13个村委会均有少数民族居住,其中少数民族村组36个,占27 %,彝族村寨5个,苗族村寨4个,壮族村寨27个。
全乡国土面积476.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万亩,全乡林地面积5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
1。
XX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情况汇报XX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情况汇报一、基本情况XX区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地区,全区国土面积5011平方公里,总人口达93万,全区辖6镇10乡2个街道办事处,有少数民族乡镇6个(瓦马彝族白族乡、瓦房彝族苗族乡、杨柳白族彝族乡、云山彝族傣族乡、永庆镇傣族、瓦窑镇白族彝族),有民族村委会68个,居住有彝、白、傣、傈僳、德昂等26个少数民族13.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4.7%。
其中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满族、佤族9种世居少数民族占全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8%。
近几年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进展较快,截止20XX 年8月,全区共有非遗项目名录87项,涉及少数民族的有近30项,其中省级名录3项(彝族舞蹈擦大钹多次在国家、省、市重要场合及重大节庆日上演,并多次获奖见后注解);州(市)级名录61项(省山乡、永庆乡傣族舞蹈嘎光、杨柳乡甘沟村彝族麻纺织传统工艺、永庆镇德昂族传统服饰习俗、云山乡芒龙村拉仑村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云山乡民族民间歌舞之乡、汉庄镇永铸村铸造工艺之乡等),县级名录11项。
共有传承人46名,其中,省级传承人17名,州(市)级传承人29名;区级传承人1名。
二、工作开展情况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群众智慧的结晶,一直以来,全区各族人民以勤劳、勇敢、朴实、坚韧的民族性格,创造了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民族文化,如以哀牢民族起源传说《九隆传说》、勐赖坝傣族民间故事《月罕姆卓与冒龙央》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口述文学,以彝族《青龙山上水好吃》、苗族《送郎送到麻栗坡》、德昂族《妹妹在山上等阿哥》、白族《花见蜜蜂笑着开》为代表的民族民间音乐等等,使我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别具一格,多姿多彩,内涵丰富。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将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力度,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重点倾斜,全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苗族变化发展情况汇报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传统习俗等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影响下,苗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就苗族的变化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苗族地区的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特别是在旅游业方面,苗族地区的丰富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从教育和文化方面来看,苗族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政府加大了对苗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学校建设和教育资源得到了明显改善。
同时,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也得到了重视,许多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再次,从社会发展方面来看,苗族地区的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道路、桥梁、通讯设施等得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更加便利。
同时,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最后,从生态环境方面来看,苗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政府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苗族地区的森林资源、水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总的来说,苗族地区在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稳定和谐,文化传统得到了有效传承和保护。
但同时也要看到,苗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经济发展不够均衡、文化传统面临丧失和衰退等。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苗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保护和传承好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苗族地区的发展更加全面、均衡和可持续。
乡镇少数民族工作情况汇报一、工作概况近年来,我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工作,积极推动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全面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同时, 本乡镇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少数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我将对我乡镇少数民族工作情况进行如下汇报:二、少数民族概况我乡镇总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0万,其中有苗族、瑶族、彝族等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广泛,大多生活在山区等偏远地区。
三、工作成绩1. 教育工作乡镇通过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落实教育扶贫资金,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校舍条件,提高师资水平,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取得了明显成效。
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教育,开展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文化节日等活动,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经济扶持深入开展扶贫工作,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帮助少数民族农民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走出山区,到城镇务工,增加收入来源。
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少数民族居住环境,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3. 医疗保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保障水平。
同时,通过派驻医生、送医下乡等方式,加强对少数民族健康的关注,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
4. 文化活动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举办各种文化展演,形成瑶族歌舞、苗族绣花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通过这些文化活动,增强了少数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
同时,通过这些活动也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增强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
5. 宗教宣传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活动的引导和管理,提高宗教活动的合法性和秩序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和睦与社会稳定。
同时,注重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提高宗教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引导作用。
民族发展总结汇报材料
尊敬的领导和同事们:
大家好!我今天的汇报主题是关于民族发展的总结。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民族发展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性课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国家在民族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各个民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让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们有了更好的生活保障。
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使得每个民族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从而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使得每个民族都能够自豪地展示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
这些都为民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民族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区域间、民族间的差距。
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教育资源匮乏、贫困问题突出等诸多困难。
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的考验,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这对于民族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资源配置,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此外,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增进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也是非常必要的。
总的来说,民族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持续的投入和不断创新,我们才能够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民族发展的总结与思考,谢谢大家!。
镇少数民族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镇在少数民族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首先,在教育方面,我们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力度,建立了更多的少数民族特色学校,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宣传,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其次,在就业方面,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创业。
我们开展了一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我们还积极引导和扶持少数民族群众开展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
另外,在医疗卫生方面,我们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建设,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我们还组织了一些义诊活动,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免费的健康咨询和医疗服务,改善了他们的健康状况。
此外,我们还大力推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我们修建了更多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通达性和生活便利性。
总的来说,我镇在少数民族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努力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状况,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化润疆工作汇报材料范文尊敬的领导:我是XX部门的XX,现将文化润疆工作汇报如下:一、工作目标:通过开展文化润疆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繁荣与发展,增强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二、工作内容及进展:1.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我们邀请了多位文化艺术家和学者来到少数民族地区,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包括文化论坛、文艺表演、展览等。
这些活动旨在通过文化碰撞和互动,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友谊,推动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目前已成功举办了3场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000人。
2.支持文化创意产业:我们积极引导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专家指导和市场推广等方式,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创意企业壮大。
目前已有几家企业获得了政府的扶持资金,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成绩。
3.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我们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人才,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设文化课程等方式,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
目前已有50名少数民族青年参加了文化教育培训班,并成功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工作效果与成果:1.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密切,增强了彼此的文化认同感。
2.支持的文化创意企业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部分产品已进入国内外市场,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经济效益。
3.文化教育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培养了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文化教育人才,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1.活动宣传不足: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扩大活动影响力。
2.资金支持不够: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申请更多的资金支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3.文化教育人才匮乏: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高校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和师资进行文化教育培训。
五、工作展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文化润疆工作的力度,通过持续的交流活动、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和提升文化教育水平,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繁荣与发展,增强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XX县XX苗族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情况汇报材料尊敬的XXX,市、县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XX苗族乡党委、XX苗族乡人民政府欢迎XXX、XXX一行前来我乡检查指导工作。
下面,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我乡2010年的主要工作情况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情况,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概况XX苗族乡地处XX县南面,是全县XX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距县城XX公里,长(XX)—长(XX)路贯穿全境,东与XX乡接壤、南抵XX乡、西临XX镇、XX乡、北接XX镇,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全乡平均海拔XXX 米,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幅员面积XX平方公里,全乡辖X个行政村,XX个社,XX户,XX人,其中苗族XX户、XX人,占XX%,属典型的苗汉杂居乡镇。
全乡有耕地面积XXX亩,林地面积XXX亩,森林覆盖率达XX%,是XX重要的林业发展基地之一。
2010年完成GDPXXX万元,增长XX%;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万元,增长XX%;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X万元,增长XX%;人均纯收入实现XX元,增长XX%。
二、2010年主要成效(一)农业产业调整有新进展。
一是粮食生产总体平稳。
强化农业科技培训,积极推广良种良法。
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XXX吨,人均占有粮食XXX公斤,实现了粮食产量稳中有升。
农业总产值达XXX万元,增长XX%。
二是烤烟产业稳中有升。
烤烟一直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010年,全乡种植烤烟XX亩,完成烟叶产量XX万元,产值XX万元,荣获2010年市、县烤烟工作先进集体。
三是畜禽产业持续发展。
以XX、XX肉牛养殖小区示范建设为载体,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乡肉牛、生猪产业化发展,养殖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2010年,实现牛存栏XX头、出栏XX头;生猪存栏XX头、出栏XX头;小家禽存栏XX余万只,出栏XX万只。
大力发展XX乌骨鸡产业,新成立丰岩乌骨鸡专业养殖协会,发展养殖大户XX户,“XX乌骨鸡”的品牌效应得到全面提升。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新加强。
一是公路建设方面。
去年XX公里的通乡水泥路全面贯通,新硬化通村、社公路XX公里,使全乡的通村水泥路里程达到了XX公里,新建村社机耕道XX公里。
二是人饮工程方面。
去年实施了XX、XX、XX人饮项目,新建蓄水池XX口,新解决XX余人和XX余头牲畜的安全饮水。
在XX关心帮助下的XX万元XX村人饮工程项目已全面完成了实地勘查和测绘工作,资金已全部到位,开春气候条件符合后将及时启动。
三是文化阵地建设方面,投入资金XX万元新建了乡综合文化站,进一步改善了我乡办公条件,为丰富我乡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工业强乡战略有新举措。
全乡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十一五”以来,我乡积极创造宽松环境,努力促进招商引资,新引进了XX 电站、XX厂等企业。
去年完成工业增加值XX万元,工业入库税金XX万元。
新增民营企业XX家,发展个体工商户XX户,规划新建的乡加油站项目正在筹备中。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新发展。
教育卫生事业取得可喜成就。
2010年,新建了XX小学教学楼及附属工程,XX小学附属工程,中心校厕所、围墙等附属工程等;争取项目资金XX多万元,新建了XX中学学生宿舍和食堂。
随着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全乡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XX中学在全县教育评估排名中名列第二。
新建卫生院住院病房一幢,打造精品卫生院一个,新建村级甲级卫生站XX个,全乡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完成新合医疗XXX元,参合率达XX%。
(五)创建平安XX有新成效。
全乡连续五年实现了“零上访”目标,目前为止,没有出现1起进京、到省、市和越级上访事件。
2010年,共处理调解矛盾纠纷XX起,无1起群体性事件、恶性事件发生,全乡社会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和谐苗乡得到进一步巩固。
今年,还被县上推荐到省里参加“矛盾纠纷大调解先进集体”评选。
(六)基层组织建设有新突破。
全面完成了“村两委”班子换届工作,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创先争优取得阶段性成效。
村级活动阵地建设得到加强,投资XX万元新建了双河村活动室,使全乡XX 个行政村全部有了自己的活动阵地,老百姓办事更加方便。
三、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苗族自古能歌善舞、善于酿酒,解放前,家庭酿制的主要是米酒,又叫醪糟酒、浊酒,度数低、甜度高,主要原料是糯米。
此外,用高粱、玉米酿造的叫白酒或烧酒,又称老白干。
如今,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酒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东酉。
从家中的每口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日活动,喝酒是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
客人来了以美酒相待,是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
你如果来到了苗寨,那里的苗族人民定要拿出自家亲自酿制的各种酒来款待你,是一种多么地感到光荣的事,他们一定能给你一个至深至感的记忆。
当评论苗族人民的性格时,酒是一个最好的比喻。
苗族人纯朴、刚烈、热情,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气质,而包谷烧酒那种清爽、醇香、凝重的口感,更是苗族人民性格的真实写照。
此外,饮酒还有敬酒唱酒歌、交杯酒、牛角酒、拦路酒等,只有在重要的场合才使用牛角酒,例如在跳芦笙和调鼓的大型集会上,开场之前,安排给客人和老人敬酒。
苗族宴请和敬酒时有唱酒歌的习俗,唱酒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敬酒人在敬酒时先唱一段歌,表示祝贺和赞颂,唱给谁谁就喝酒;另一种是双方对唱,一唱一答,谁唱输了谁就喝酒。
婚嫁时,所唱酒歌,最有特色,并且在各苗族地区往往形成一套传统的唱腔和歌词。
在民族地区,由于是多民族聚居,多种语言文字的使用,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难度。
由于语言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制约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文化事业经费难以保证,文体系统办公设备的更新和改造滞后,科学决策、信息数据化处理还无从谈起。
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大都是偏远的山区,交通闭塞,相对封闭。
即使是一个民族的聚居地,寨与寨、村与村之间也往往由于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的制约而难以往来。
在农闲时节和民族节日中举行一些盛大的民族体育活动,歌舞集会,可为民族间的交流提供社会环境。
盛行的有“踩山节”、赶苗场,踩山节一般是在正月初一到初五,有的可以开展到正月十五,要视其地方经济和情况而定;赶苗场是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XX、古蔺一带。
每年农历二月至七月举行。
无论是踩山节还是赶苗场,人们都载歌载舞,或交流情感,或切磋技艺,开展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
民族文化体育活动都以其欢快的娱乐性和广泛的民族性而富有巨大的吸引力,使人们克服交通的不便、分散封闭的困难、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汇集到一起来,在欢腾的娱乐活动中交流感情、交流技艺、互相认同,达到民族凝聚的目的。
少数民族文化体育活动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活动,对少数民族来说,又是一种民族性的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历史悠久的“XX苗场”,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X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苗族同胞特有的节日。
但是,还有许多民族文化需要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抢救,比如对苗族民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对苗族传统民族服饰的认知、对苗族传统民族习俗的传承、对苗族民间文学与艺术的研究等,都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宣传,使一些有价值的、民族性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到更好的交流和传承。
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大都是边穷偏远山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经费无法保障,给文化事业发展带来相对艰巨的困难,民族地区的文化设施相对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机构不够健全,人才相对匮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现象比较突出。
在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反映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较差,教育环境较落后,加之人口比例小,以至于人才总量偏少,基层人才出现青黄不接,导致少数民族人才缺乏和老化现象愈来愈严重。
如,我乡XX作为芦笙文化的传承人,没有特殊的津贴和经费以予保障,致使其无法对芦笙文化作进一步的挖掘和培养新人。
五、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建议意见1、加快构建功能完善的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制定“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
2、在尊重各民族风俗的基础上,加强指导和管理,支持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举办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展演和体育活动。
3、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资源丰富,政府提供经费或予以经费资助,大量组织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从而保证文化活动的群众广泛参与和民族特色,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发展和繁荣。
4、文化遗产保护予以重点倾斜,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大对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力度。
5、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尊重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各民族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生产方式、技术技艺、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节日风俗等,得到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努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不断开辟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6、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保障,加大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7、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积极保护和扶持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和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对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
8、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纳入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存在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