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实用教程第六章 (18)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5
《人体解剖学》教案(首页)点及肌纤维方向,确定其收缩时肌拉力方向及其功能。
3. 前锯肌位于胸廓外侧面,为一宽大的扁肌,与胸廓侧面的弯曲一致,其前上部被胸大肌所遮盖。
辨认其起点处的肌齿及肌纤维在肋骨与肩胛骨之间走行,止于肩胛骨脊柱缘。
确定该肌收缩时肌拉力方向及其功能。
4.肋间肌包括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收缩可呼气,肋间外肌收缩可吸气。
5. 腹直肌腹正中线两侧,上宽下窄的长肌。
6. 腹外斜肌腹前外侧壁扁肌,肌束由外下斜向内下。
7. 腹内斜肌腹外斜肌深面,肌束由外下呈扇形向内上。
8. 腹横肌腹内斜肌深面,肌束呈水平方向。
9.膈位于胸腹之间。
包括周围的膈肌和中央的中心腱。
膈肌收缩胸腔扩大,引起吸气,膈肌舒张胸腔缩小,助呼气。
膈上有三个裂孔,分别是食管裂孔、主动脉裂孔和腔静脉孔,三者分别有食管、主动脉和下腔静脉通过。
四上肢肌肉的观察1. 三角肌位于肩部皮下,为三角形的多羽状肌。
注意观察此肌前、中、后3部的起点及肌纤维方向,确定该肌收缩时肌拉力方向及其与肩关节运动轴的关系分析其功能。
2. 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面皮下,若在上肢肌肉标本上,将三角肌向上翻开并将胸大肌止点处翻开即可看到长、短头的起点。
根据其位置,起、止点,思考其功能。
3. 肱三头肌位于上臂后面皮下,有长头、内侧头和外侧头。
注意观察此肌3个头的起点及3个头合成一个肌腱的止点,并确定其功能。
五下肢肌肉的观察1. 臀大肌臀大肌位于骨盆后外侧面臀部皮下,为四方形强厚的扁肌。
观察肌肉的位置,它们肌纤维方向,确定肌肉收缩时肌拉力方向及其与髋关节运动轴的关系2. 髂腰肌位于髂窝内的髂肌和位于腰部脊柱的两侧的腰大肌。
观察其起、止点,确定该肌收缩时肌拉力方向,分析其功能。
3. 股四头肌位于大腿前面及外侧的皮下。
股直肌起点在标本(或模型)上可直接找到,股外侧肌的起点须沿其肌纤维向后查寻方可观察到,股内侧肌的起点,也须沿其肌纤维向,后寻找方可观察到。
观察时注意该肌其起、止。
国画牡丹水墨画法图文详解教程唐代刘禹锡有诗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当作中国的国花。
1985年5月牡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第二名。
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在中国栽培甚广,并早已引种世界各地。
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
牡丹花开之时繁花似锦、绚丽灿烂,其美丽花姿让人为之倾倒,雍容典雅、富贵祥和的形象代表全国人民对明天的美丽憧憬和美好愿景,寓意国家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人们对于牡丹的喜爱,还让牡丹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优秀品格的象征,也成为美的化身,有纯洁与爱情的象征意义。
牡丹是国画花卉中经常描绘的题材,历代诗人画家有着无数赞美牡丹的诗句和画作,意义不仅在于牡丹美丽的外表还在于寄托诗人、画家的美好情感。
下面介绍牡丹水墨画法技巧:一、牡丹的写生方法画好牡丹首先临摹和借鉴他人画法,临摹是为了掌握各种运笔的规律以及表现方法,这是学习传统的重要过程。
但是,要想进一步把牡丹画好,还需要到大自然中去。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对牡丹进行体察写生,认真了解牡丹的生长规律,对牡丹的形体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
写生有三个过程:一是观察,二是描写,三是整理。
1、观察写生前必须对牡丹的生长规律有所了解,从多方位进行观察,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了解整体面貌。
这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步,也是对景写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2、描写要了解全貌,整体观察。
在选择好的角度时,方可进入实际写生阶段,才能下笔落纸。
(1)局部写生:要很具体地刻画牡丹的某一个局部,如花头和叶子,这样做的目的是先了解和熟悉牡丹的结构和生长规律。
(2)折枝写生:在大片的花丛中,寻找自己最喜欢的,引人入胜的对象。
通常人们写生时把注意力集中到花冠的描写上,其实叶子同样重要。
在画花的同时,把叶子作为重点写生。
折枝写生,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牡丹的花冠、叶子、花茎的生长关系,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
一、水墨画1、导入素材:导入一张黑白的水墨画和一张题词图片(白底黑字),将水墨画图片拖至视频1轨道;2、在特效窗口,将“黑白”特效拖至视频轨道1水墨画上(视频特效→图像控制→黑白);3、再为图片添加一个“查找边缘”效果(视频特效→风格化→查找边缘);4、再给图片添加一个“色阶”效果(视频特效→调节→电平)设置如图:5、再添加一个“高斯模糊”效果(视频特效→模糊&锐化→高斯模糊);调整模糊值8。
6、将文字图片拖至视频2轨道,给图片添加一个“亮度抠像)特效(视频特效→键→亮度键),设置如图:7、将文字图片移至屏幕左上角,新建一个暗黄色遮罩;8,将上两个图片上移一个轨道,将遮罩拖到视频1轨道,设置上面图片的大小,使图片在高度上比遮罩小(图片上下可以看到遮罩)。
二、动态色彩背景1、新建一个颜色遮罩,拖至视频轨道1,调整其长度为10秒;2、在特效窗口添加一个“4色渐变”特效(视频特效→生成→4色渐变);3、在特效控制台调节属性如图:4、设置颜色渐变关键帧:第一个点:在第一帧处:在第4秒处:在第7秒处:最后一帧处:最后效果:选中,调节手柄如图所示:三、滚动画面1、导入素材,日出图片和电视图片,把日出图片拖入视频1轨道;2、给日出添加一个“滚动”特效(视频特效→变换→滚动),设置为上下滚动,将图片截为5段:删除最后一段的滚动特效;3、新建时间线2,把电视图片拖入时间线2的视频1轨道;4、将时间线1拖入时间线2的视频2轨道;5、调整日出图片的大小和位置,让其与电视机的屏幕对应。
九、局部马赛克1、导入一段视频短片,把素材拖入视频1轨道;2、把同一段素材拖入视频2轨道;3、给视频2轨道添加特效“裁边”效果(视频特效→变换→裁剪);4、在特效控制台,给裁剪特效设置关键帧动画,让裁剪跟随人物头部移动;5、给视频2轨道添加“马赛克”特效(视频特效→风格化→马赛克)字幕一、简单字幕和滚动字幕1、新建字幕文件,导入图片,拖至视频轨道;2、新建字幕(静态字幕、滚动字幕);3、拖至视频轨道,观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