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我们的风景导学练测资料包(九年级语文上册鄂教)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13
我们的风景教学目的:①品味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排比的修辞手法。
②明确作品线索,领会作品内涵。
③在理清散文思路,理解风景的基础上,美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④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明确作品线索,领会作品内涵。
教学难点: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诗为心声,画为心境”,“风景及时心境,风景就是人心中的祈愿”,“认识风景,是通过每个人的眼睛而获得心灵的感知。
”这是日本画家、散文家东山魁夷的心灵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散文《我们的风景》。
2、作者简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分小组朗读,思考下列问题①“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是文章的主线,这句话反复出现,既能引起读者注意,又带领读者转换视角,虽然都在山路上,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看到不同的景物。
②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以“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为线索③全文共有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风景?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提示:要抓住各季节典型事物的特征】初夏——“浓绿”、“布谷鸟悠扬的歌声”、“杜鹃鸟尖锐的啼鸣”夏季——“蔚蓝的天空”秋季——“枫叶的红色”、“在冬天到来之前”冬季——“白雪奏鸣”、“天空又下起雪来”春季——“小小嫩芽”、“树木吐露新芽”4找出文中描写色彩的词语,体会色彩美。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1、课文为什么以“我们的风景”为题,说说你的看法。
每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风景。
但心灵彼此相通,我的风景可成为我们的风景。
作者把风景的感受描绘出来,希望也能感染读者,成为人们的风景,让人们都能面对风景,与自然交流。
2、联系全文来看“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这句话写的是怎样的一种生命状态?不断奋进,不断跋涉的生命状态。
四、品读课文,感悟赏析,畅谈感受赏析示例:1、不断传来百鸟的鸣声。
近处的葳蕤的树林中黄莺在歌唱。
对面山上传来布谷鸟悠扬的歌声。
杜鹃鸟尖锐的啼鸣不时响彻林间。
8、我们的风景【学习目标】1、品味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排比的表现手法。
2、明确作品线索,领会作品内涵。
3、在理清散文思路,理解风景的基础上,美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词语释义】葳蕤:形容枝叶繁茂。
雾霭:雾气。
光怪陆离:形容形象奇特,色彩斑斓。
眼花缭乱:看到纷繁复杂或新奇的东西而使眼睛发花,感到迷乱。
沉湎:沉迷(含贬义)。
【主题分析】这篇散文作者用第一人称将自己在长途旅行中对景物的独特感受用简洁而又澄静的文字记录下来。
文字虽然淡雅,但我们却能从中感觉到流淌着作者炽热的生命激情,感觉到他对自然、人生、艺术的热爱,对生命执着的追求,对美的热烈的呼唤。
【布局谋篇】本文共5大部分,其思路清晰,很容易看出行文层次。
第1部分,写我正在登山路,是凉爽的春夏季节。
第2部分,写我正在登山路,到了夏天,雨停后,雾升腾开来。
第3部分,写我正在登山路,是秋季,枫树的红,白桦的黄,山毛榉的金茶色,七度灶的深红色。
耀眼的红叶为群山装点着颜色。
第4部分,写我正在登山路,冬天来临了,山也好,山涧也好,都沉浸在静静的深深的睡眠之中。
第5部分,写我正在登山路,春天又转回来了。
【写作特色】线索清晰,画面精美本文以我攀登山峰时的时间和空间为线索,通过“此刻,我在山崩的路上攀登”的反复使用,让我们十分清晰辨别不同季节的景色。
画家的文字,总是极具绘画美,那是因为画家有画家的眼睛,他对线条,对于色彩独具慧眼,常常有自己的发现。
他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画家视角,有丰富的色彩:“枫树的红色、白桦树的黄色、槲栎树的茶褐色、山毛榉树的金茶色、七度灶树的深红色。
群山峻岭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红叶色彩缤纷,间或穿插着常绿树的绿,峡谷里荡漾着紫色的影子。
”“相互辉映的色彩鲜艳、丰富。
漫山遍野呈现一片红彤彤。
”“本是竞相斗艳的华丽色彩突然转变,呈现出彼此相互谐调的稳重色调,使人感到明暗的对立变得柔和”;有随着时间的变化,色彩和地点变化角度的画面;甚至有在无言中可以意会的声响,有静有动,叫人目不暇接。
《我们的风景》导学案 (鄂教版九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明确作品线索,领会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
2.品味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在理清散文思路,理解风景的基础上,美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张洁在《我的四季》(鄂教版九上第2课)里将生命比作四季——在春天播种,奋力以赴;在夏天面对挫折,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在秋天收获人生,在冬日反思检点。
人生如同四季,四季也像人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们的风景》,看看作者借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人生信息。
二、细读课文,把握内容,领会作品内涵。
1、明确学习目标。
2、识记字词,放声朗读课文,初识文本。
山颠diān 葳wēi蕤ruí 槲hú栎lì 眼花缭乱山毛榉jǔ 沉湎miǎn 摇曳yè 啁zhōu啾jiū鸣啭zhuàn 纤xiān细竞相斗艳威吓hè 雾霭ǎi(作业:认真抄写,10遍)3、“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这一句话反复出现,阅读课文,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4、结合全文,“此刻”分别指哪些时刻?说说理由。
5、“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寓意?6.研读每一部分,找出蕴含着人生感悟的语句。
(散文往往是先写景再抒情)第二课时一、赏析下面的语句。
1.雾霭轻抹山谷,掠过山峰,飘然而去。
2.针叶树的枝头被雪的重量压得低垂下来,不时地打着寒战,将白色的粉末像烟雾似的抖落下来。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先在组内展示,小组内选派代表全班展示)三、课外作业(一)词语听写。
(二)课外阅读。
《马价十倍》①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
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我们的风景》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葳蕤..()雾霭.()沉湎.()恬.静()摇曳.()2、解释下列词语:葳蕤:光怪陆离:眼花缭乱:3、作者描写的五组画面之间有什么顺序吗?想一想,“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这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
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容易产生猜忌,于是会把杯中映出的弓影误认为蛇蝎,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以为是卧虎,结果内心充满杀气;一令心胸豁达的人往往带着平和,即使遇见凶残得像老虎一样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听到聒噪的蛙声也会把它当作美妙的乐曲,结果到处就会是一片祥和之气。
6.仔细揣摩下面两个语段的内容和写法,再仿写一个语段。
有一个人去应征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放进了垃圾桶,被考试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
——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有个小弟在脚踏车店当学徒。
有人送来一部坏了的脚踏车,小弟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拭得漂亮如新。
车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小弟被挖到他的公司当了领班。
——原来出人头地很简单,吃点亏就可以了。
二、同步解读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
枫树的红色、白桦树的黄色、槲栎树的茶褐色、山毛榉树的金茶色、七度灶树的深红色。
群山峻岭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红叶色彩缤纷,间或穿插着常绿树的绿,峡谷里荡漾着紫色的影子。
相互辉映的色彩鲜艳、丰富。
在冬天到来之前,大自然让树木的全部生命力都燃烧起来,漫山遍野呈现一片红彤彤。
太阳被遮挡住了。
本是竞相斗艳的华丽色调突然转变,呈现出彼此相互谐调的稳重色调,使人感到明暗的对立变得柔和,各种色彩越发加深了各自所具有的妙处。
此刻自然景色处在一种恬静的静止状态,应该说这是一种等待着冬天到来的冷静观察的姿态。
7.选段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8.如何理解“在冬天到来之前……漫山遍野呈现一片红彤彤。
”这句话?9.“此刻自然景色处在一种恬静的静止状态,应该说这是一种等待着冬天到来的冷静观察的姿态。
第8课我们的风景导学练测资料包(九年级语文上册鄂教)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葳w…i蕤ruŠ:形容枝叶繁茂。
雾霭ƒi:雾气。
光怪陆离:形容形象奇特,色彩斑斓。
眼花缭乱:看到纷繁复杂或新奇的东西而使眼睛发花,感到迷乱。
沉湎miƒn:沉迷(含贬义)。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东山1908年生于横滨。
1931年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部毕业。
此后又进入该校研究部师从于日本画名家结城素明。
1933年渡欧,在柏林大学哲学部美术史科学习。
两年后归国。
随后是战争,父亲去世,疏散,应征入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东山魁夷不得不“跨过一道道幽暗的山谷”(《在冬日的山上》)。
在这样恶劣的外部环境下,东山魁夷作为画家的名声迟迟未能确立起来。
战后翌年,日本首次举办了“日展”(“日本美术展览”的简称),东山魁夷送展的画作甚至没能入选。
直到1947年,东山以《残照》一作在第三届“日展”上大放异彩,一鸣惊人。
而此时的东山魁夷,业已三十有九了。
1950年,东山的《道》又在第六届“日展”上大获成功,从此确立和巩固了东山作为风景画家的地位。
此后东山佳作不断,屡有创获。
1956年以《光晕》一作获得日本艺术院奖。
60年代又为日本皇室创作了多幅大型壁画。
1971年开始为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御影堂”绘制障壁画。
这一工程相当浩大,前后耗费了东山魁夷11年的时间。
东山于1975年完成了“御影堂”第一期工程《山云》、《涛声》。
1980年完成第二期工程《黄山晓云》、《扬州薰风》、《桂林月霄》等。
1981年完成鉴真和尚像厨子绘《瑞光》后,“御影堂”全部障壁画方得大功告成。
至此,东山魁夷登上了战后日本画的最高峰。
东山一生不断地出发,到日本各地、南欧、北欧、中国等地作写生之旅,再加上他曾留学德国,所以,东山魁夷一生富有东西(东方、日本和西方)南北(北欧和南欧,日本的北方和南方)各方面的体验和素养。
但东山最为注重的还是在作品中表现日本情调之美。
8 我们的风景学习目标1.理清散文思路,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特点。
2.明确作品线索,领会作品内涵‘3.品味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排比表现手法。
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葳蕤..()雾霭.()沉湎.()恬.静()摇曳.()2、解释下列词语:葳蕤:光怪陆离:眼花缭乱:3、作者描写的五组画面之间有什么顺序吗?想一想,“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这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
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容易产生猜忌,于是会把杯中映出的弓影误认为蛇蝎,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以为是卧虎,结果内心充满杀气;一令心胸豁达的人往往带着平和,即使遇见凶残得像老虎一样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听到聒噪的蛙声也会把它当作美妙的乐曲,结果到处就会是一片祥和之气。
6.仔细揣摩下面两个语段的内容和写法,再仿写一个语段。
有一个人去应征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放进了垃圾桶,被考试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
——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有个小弟在脚踏车店当学徒。
有人送来一部坏了的脚踏车,小弟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拭得漂亮如新。
车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小弟被挖到他的公司当了领班。
——原来出人头地很简单,吃点亏就可以了。
二、同步解读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
枫树的红色、白桦树的黄色、槲栎树的茶褐色、山毛榉树的金茶色、七度灶树的深红色。
群山峻岭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红叶色彩缤纷,间或穿插着常绿树的绿,峡谷里荡漾着紫色的影子。
相互辉映的色彩鲜艳、丰富。
在冬天到来之前,大自然让树木的全部生命力都燃烧起来,漫山遍野呈现一片红彤彤。
太阳被遮挡住了。
本是竞相斗艳的华丽色调突然转变,呈现出彼此相互谐调的稳重色调,使人感到明暗的对立变得柔和,各种色彩越发加深了各自所具有的妙处。
此刻自然景色处在一种恬静的静止状态,应该说这是一种等待着冬天到来的冷静观察的姿态。
我们的风景教学目的:①品味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排比的修辞手法。
②明确作品线索,领会作品内涵。
③在理清散文思路,理解风景的基础上,美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④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明确作品线索,领会作品内涵。
教学难点: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诗为心声,画为心境”,“风景及时心境,风景就是人心中的祈愿”,“认识风景,是通过每个人的眼睛而获得心灵的感知。
”这是日本画家、散文家东山魁夷的心灵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散文《我们的风景》。
2、作者简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分小组朗读,思考下列问题①“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是文章的主线,这句话反复出现,既能引起读者注意,又带领读者转换视角,虽然都在山路上,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看到不同的景物。
②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以“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为线索③全文共有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风景?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提示:要抓住各季节典型事物的特征】初夏——“浓绿”、“布谷鸟悠扬的歌声”、“杜鹃鸟尖锐的啼鸣”夏季——“蔚蓝的天空”秋季——“枫叶的红色”、“在冬天到来之前”冬季——“白雪奏鸣”、“天空又下起雪来”春季——“小小嫩芽”、“树木吐露新芽”4找出文中描写色彩的词语,体会色彩美。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1、课文为什么以“我们的风景”为题,说说你的看法。
每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风景。
但心灵彼此相通,我的风景可成为我们的风景。
作者把风景的感受描绘出来,希望也能感染读者,成为人们的风景,让人们都能面对风景,与自然交流。
2、联系全文来看“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这句话写的是怎样的一种生命状态?不断奋进,不断跋涉的生命状态。
四、品读课文,感悟赏析,畅谈感受赏析示例:1、不断传来百鸟的鸣声。
近处的葳蕤的树林中黄莺在歌唱。
对面山上传来布谷鸟悠扬的歌声。
杜鹃鸟尖锐的啼鸣不时响彻林间。
《我们的风景》教案及练习(鄂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们的风景》教案及练习(鄂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我们的风景》是鄂教版九年级必修的一个单元,在本单元中,主要涉及了风景、自然、人文等多个方面的话题,本文将以《我们的风景》教案及练习为主题,为大家详细介绍本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培养学生对祖国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热爱。
2.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和意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英语的基本语言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地理地形词汇,了解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
2. 学习各种景点的英语名词,能够准确描述景点所在地、特色以及历史。
3. 了解环境保护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
三、教学难点1. 如何通过阅读、听力等多种方式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的英语单词和短语对应于它们的中文意思。
四、教学过程1. 活动一: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并讨论中国的各个自然景点,组内每个学生都选择一个景点进行深入了解。
每位学生要做好对景点的英文介绍,包括景点所在地、特点、历史等。
要求同学之间进行互动,共同完善介绍内容。
2. 活动二:英语口语训练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里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按照给出的情境,扮演不同的场景,例如:询问路线、介绍景点等。
引导学生从中学习语言应用。
3. 活动三:阅读理解通过给出不同主题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加强对英语单词、短语及句子结构的理解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注重理解阅读,不断纠正错误理解,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4. 活动四:写作练习写作能力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方面,可以选定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就该主题拓展自己的写作能力。
练习过程中采用“写、批、改”的方式,让学生相互检查之后再互相改正。
《我们的风景》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葳蕤()雾霭()沉湎()恬静()摇曳()2、解释下列词语:葳蕤:光怪陆离:眼花缭乱:3、作者描写的五组画面之间有什么顺序吗?想一想,“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这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
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容易产生猜忌,于是会把杯中映出的弓影误认为蛇蝎,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以为是卧虎,结果内心充满杀气;一令心胸豁达的人往往带着平和,即使遇见凶残得像老虎一样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听到聒噪的蛙声也会把它当作美妙的乐曲,结果到处就会是一片祥和之气。
6.仔细揣摩下面两个语段的内容和写法,再仿写一个语段。
有一个人去应征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放进了垃圾桶,被考试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
——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有个小弟在脚踏车店当学徒。
有人送来一部坏了的脚踏车,小弟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拭得漂亮如新。
车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小弟被挖到他的公司当了领班。
——原来出人头地很简单,吃点亏就可以了。
二、同步解读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
枫树的红色、白桦树的黄色、槲栎树的茶褐色、山毛榉树的金茶色、七度灶树的深红色。
群山峻岭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红叶色彩缤纷,间或穿插着常绿树的绿,峡谷里荡漾着紫色的影子。
相互辉映的色彩鲜艳、丰富。
在冬天到来之前,大自然让树木的全部生命力都燃烧起来,漫山遍野呈现一片红彤彤。
太阳被遮挡住了。
本是竞相斗艳的华丽色调突然转变,呈现出彼此相互谐调的稳重色调,使人感到明暗的对立变得柔和,各种色彩越发加深了各自所具有的妙处。
此刻自然景色处在一种恬静的静止状态,应该说这是一种等待着冬天到来的冷静观察的姿态。
7.选段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8.如何理解“在冬天到来之前……漫山遍野呈现一片红彤彤。
”这句话?9.“此刻自然景色处在一种恬静的静止状态,应该说这是一种等待着冬天到来的冷静观察的姿态。
第8课我们的风景导学练测资料包(九年级语文上册鄂教)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葳w…i蕤ruŠ:形容枝叶繁茂。
雾霭ƒi:雾气。
光怪陆离:形容形象奇特,色彩斑斓。
眼花缭乱:看到纷繁复杂或新奇的东西而使眼睛发花,感到迷乱。
沉湎miƒn:沉迷(含贬义)。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东山1908年生于横滨。
1931年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部毕业。
此后又进入该校研究部师从于日本画名家结城素明。
1933年渡欧,在柏林大学哲学部美术史科学习。
两年后归国。
随后是战争,父亲去世,疏散,应征入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东山魁夷不得不“跨过一道道幽暗的山谷”(《在冬日的山上》)。
在这样恶劣的外部环境下,东山魁夷作为画家的名声迟迟未能确立起来。
战后翌年,日本首次举办了“日展”(“日本美术展览”的简称),东山魁夷送展的画作甚至没能入选。
直到1947年,东山以《残照》一作在第三届“日展”上大放异彩,一鸣惊人。
而此时的东山魁夷,业已三十有九了。
1950年,东山的《道》又在第六届“日展”上大获成功,从此确立和巩固了东山作为风景画家的地位。
此后东山佳作不断,屡有创获。
1956年以《光晕》一作获得日本艺术院奖。
60年代又为日本皇室创作了多幅大型壁画。
1971年开始为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御影堂”绘制障壁画。
这一工程相当浩大,前后耗费了东山魁夷11年的时间。
东山于1975年完成了“御影堂”第一期工程《山云》、《涛声》。
1980年完成第二期工程《黄山晓云》、《扬州薰风》、《桂林月霄》等。
1981年完成鉴真和尚像厨子绘《瑞光》后,“御影堂”全部障壁画方得大功告成。
至此,东山魁夷登上了战后日本画的最高峰。
东山一生不断地出发,到日本各地、南欧、北欧、中国等地作写生之旅,再加上他曾留学德国,所以,东山魁夷一生富有东西(东方、日本和西方)南北(北欧和南欧,日本的北方和南方)各方面的体验和素养。
但东山最为注重的还是在作品中表现日本情调之美。
其核心可以说是大和民族传统的审美观“物之哀”,一种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依恋和淡淡伤感。
为了营造这种情调之美,东山运用西洋画的厚涂法技法改进了一味注重线条和笔法的传统日本画,在日本画的民族化和近代化之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这使东山作品的表现力大增,为他赢得了大批的观众,东山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画家”。
例如他1981年在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举行个展时,就吸引了三十多万人参观,这在日本画画家中是非常罕见的。
不仅如此,东山魁夷也是海外知名度最高的当代日本画家,其澄澈、平明、蕴藉的画风在中国、法国、德国等地有不少的欣赏者。
60年代以来,评论界把活跃在“日本美术展览”上的三大日本画画家杉山宁、东山魁夷、高山辰雄合称为“日展三山”。
锐意革新的“三山”不仅支撑着“日展”,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支撑着整个战后的日本画画坛。
杉山宁已于数年前去世,如今又加上东山魁夷,“三山”中唯一健在的高山辰雄年事已高(86岁),日本画画坛落木萧萧,由于新人的不继而愈形寂寥。
东山魁夷之死,可能预示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这一点,日本画名家加山又造氏(72岁)似乎也感受到了,他说:“东山先生在20世纪末的长逝,令我深深地感到,时代迁延难居。
”(《日本经济新闻》99.5.8.)我们惟有衷心地期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具新变精神的人,沿着东山魁夷行进过的迢迢大和路,不惮前行。
2、相关知识:东山魁夷的艺术东山魁夷的名字对中国的读者并不陌生,他的日本风景画典型地代表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特点:冲淡、自然、含蓄,分明是将东方文化的艺术真谛赋予了日本民族化再现。
但对东山的文字,中国的读者却很少接触,所以,当我们打开面前这套六卷本“东山魁夷美文”时,一种由文字渲染而出的优美诗境悠然而生。
你会感到惊诧,一个画家的艺术品格通过文字即能传达得惟妙惟肖,真正达到了“诗为心声、画为心境”的审美境界,其文字魅力跃然纸上。
东山散文的文字魅力就在于:在平淡的文字里,流淌着作者炽热的生命激情。
作者的精神苦恼、生命困惑、自然感悟都是在不著一字中尽显出才思的风流。
作者自己就有这样的自白:“也许越深刻地探求人的行为之善恶、剧烈和苦恼,就越发不得不采取纯洁而优雅的姿态”。
东山的此种艺术境界也即是他的人生境界,而要体味这种平淡中的高深,要达到这种境界,不经过大的苦难和折磨是不能的。
或者正是东山的人生背景中有一种“惘惘的威胁”,他的人生里程中经过了苦难的蹒跚,才使他能以深邃的生命哲学支撑起瑰丽的艺术殿堂。
东山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我的胸中深藏着黑暗和痛苦,但我没有把苦恼向别人公开表白过。
然而,有着黑暗和苦恼的人,同时也是祈求灵魂的净福和平安的人。
我的作品中所表现的静谧和纯朴的风格,抑或正说明我缺乏这些,才如此希望,如此进行切实的祈祷的”。
经过黑暗的人,才知道阳光的明媚;有过苦难的经历,才备感生命的珍贵。
东山魁夷的父母兄弟先后被病魔夺走了生命,而他自己又经过战争的离乱,但他却从灾难中走了出来,精神得以升华,艺术愈显圆熟,终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种人生哲学及美学精神贯穿了东山魁夷的整个人生和创作之中,使其绘画及文字的魅力经世相传,走向永恒。
其实,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不仅仅是东山魁夷的艺术如此,对每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来说,这都是一条必由之路。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这是日本当代著名风景画家和散文家东山魁夷1975年的随想,本文先是《风景》组成部分之一“自然与色彩”,后由作者修改为单篇《我们的风景》。
他巧妙的将两种风景,一种是外在的风景,一种是内在的风景结合起来,以一种简洁、质朴、洗练、静寂、恬淡、优雅的语言使作者如欣赏他的画一样,去感受浓浓的日本特色。
二、文章脉络本文共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写我正在登山路,是凉爽的春夏季节。
第二部分写我正在登山路,到了夏天,雨停后,雾升腾开来。
第三部分写我正在登山路,是秋季。
第四部分写我正在登山路,冬天来临。
第五部分写我正在登山路,春天又转回来了。
三、写作方法这篇散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自己心中感受到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我们阅读传达得惟妙惟肖,真正达到了“诗为心声、画为心镜”的审美境界,其文字魅力跃然纸上。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将自己在长途旅行中对景物的独特感受用极其简洁而又澄净的文字记录下来。
东山魁夷不仅用画笔勾勒大自然的风景,也以随笔记录无形的“绘画”。
他的散文随笔独具淡美的特色。
在本文中我们深深感受这种独特的以艺术家方式书写的散文。
读东山的作品,犹如在观赏一幅精美的图画,流连忘返。
虽然文字很淡雅,但我们却能从中感觉到流淌着作者炽热的生命激情。
感觉到他对自然、人生、艺术的热爱,对生命执著的追求,对美的热烈的呼唤。
本文以我攀登山峰时的时间和空间为线索,通过“此刻,我在山崩的路上攀登”的反复使用,让我们十分清晰辨别不同季节的景色。
画家的文字,总是极具绘画美,那是因为画家有画家的眼睛,他对线条,对于色彩独具慧眼,常常有自己的发现。
他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画家视角,有丰富的色彩:“枫树的红色、白桦树的黄色、槲栎树的茶褐色、山毛榉树的金茶色、七度灶树的深红色。
群山峻岭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红叶色彩缤纷,间或穿插着常绿树的绿,峡谷里荡漾着紫色的影子。
”“相互辉映的色彩鲜艳、丰富。
漫山遍野呈现一片红彤彤。
”“本是竞相斗艳的华丽色彩突然转变,呈现出彼此相互谐调的稳重色调,使人感到明暗的对立变得柔和”;有随着时间的变化,色彩和地点变化角度的画面;甚至有在无言中可以意会的声响,有静有动,叫人目不暇接。
这是本文语言最大的特色。
东山魁夷也着力追寻日本美,这篇散文和他的画一样,极具浓浓的日本特色。
这篇文章还表现出他对日本独特的观察和认识,他在《探索日本之美》中谈到他写此文前对于日本山脉的了解:“日本列岛位于恰当的纬度上,山脉像脊梁骨似的纵行在南北的长形地带。
气候湿润,树木种类繁多,葳蕤茂盛。
可以说,日本的风景具有两面,有多姿多彩的一面,也有看似统一的一面。
从亚热带的景观,到具有亚寒带特色的风土,四季的推移是明显的。
还有高山多,经常邂逅这样的情景:山巅是雪,山腰是红叶,山麓还是—片悠悠绿韵。
湿润的气候容易伴随着雾和霞,与大陆性干燥气候地带所见到的不同,给人—种被抑制的温柔感。
日本风景兼有多彩与淡泊、华丽与幽玄这种截然相反的性格,可以说在细腻而美妙深邃这一点上,世界上也是无与类比的……”由此可见,作者这篇文章是他通过在旅行中对日本LlJ的独特特点长期观察后的一个文字总结。
四、问题探究1.在作者对四季景色的描绘中,蕴涵着人生哲理吗?应该是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的。
四季的景色各异,在画家的眼里,一方面确实是日本的风物的体现,另一方面他也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作者不断强调“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这就是一种人的生命状态,不断地攀登,不断地奋进。
而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有着对不同阶段的感悟,这四季也就像不同阶段的人生。
2、如何理解作者对于风景的看法?作者对于“风景”,有他独特的看法:“所谓风景是什么呢?我们认识风景,是通过每个每个人的眼睛而获得心灵的感知。
严格地说,也可以认为谁的心中都不存在一样的风景。
只是,既然人类的心灵是可以彼此相通的,那么我的风景就可以成为我们的风景。
我是画家,要让心灵深深感应风景,就只能挖掘自己的风景观,除此别无他途。
但是,究竟有没有画家的特殊风景观呢?我成为画家之前是个普通的人。
我确信倘使没有人的感动为基础,就不可能看到风景是美的。
可以说,风景是人的心中的祈愿。
我希望描绘清澄的风景。
污染了的、荒芜了的风景,是不可能拯救人心的。
风景是心镜。
庭院最好地表现了一户人家的心愿,山林和田园都可以映出住在这里的人们的心。
河川、大海也一样。
可以说,这个国家的风景象征着这个国家的国民的心。
日本的山、海和原野是多么的荒芜啊。
许多国家竞相将核爆炸的灰,播撒在大气层中,这种作为是多么的轻率啊。
如今人类在受难。
从白花花的凿开的崖前走过的送殡行列,也许并不是少年时代的我的幻想,而是现今人类千真万确的世相。
我们必须保持母亲大地的洁净。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生命的源泉。
与大自然和谐而生出的心是朴素的。
在人工的乐园里,是不会孕育生命的光辉的。
当前,如何保护我们的风景,是人类生存的大问题,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深人思考的时候了。
”(《探索日本之美》,东山魁夷,河北教育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唐月梅译,2001年版。
)【练习解答】第一题:参考答案:本文是按春夏交际、秋、冬、春的时间和空间地点的变化行文。
“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的反复出现,是文章的主要线索,使我们很清晰地跟着作者转变视角,仿佛身临其境。
“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这句话从形式上来说,反复地出现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从内容上来说,表明每一处都是作者在山路上看到的风景,每一个“此刻”虽然都统一在“山巅的路上”,但它们又各自描绘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看到的不同景象。